CN215271084U - 饭盒 - Google Patents

饭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71084U
CN215271084U CN202023251006.6U CN202023251006U CN215271084U CN 215271084 U CN215271084 U CN 215271084U CN 202023251006 U CN202023251006 U CN 202023251006U CN 215271084 U CN215271084 U CN 215271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eating
heat
food
electro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510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峰
史大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510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710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71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710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饭盒,涉及餐具技术领域,主要目的是使得用户能够及时用餐,以及避免造成食物气味交叉甚至被污染,以提升用户体验。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为:该饭盒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保温层和发热层,所述发热层的厚度小于预设厚度;所述发热层用于在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

Description

饭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饭盒。
背景技术
饭盒是上班族的必备工具之一,上班族经常使用饭盒自带午餐,以避免长期网上订餐而影响身体健康。
目前,上班族在食用午餐前,通常需要在微波炉中进行加,然而,在中午用餐高峰期,上班族们需要在微波炉前排长队加热,由于每个人的午餐加热时间至少需要3分钟,这样便导致排在后面的员工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加热其午餐,从而导致较多员工无法及时用餐;而且,多人共用一个微波炉加热午餐,还会导致气味交叉,甚至导致食物被污染,用户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饭盒,主要目的是使得用户能够及时用餐,以及避免造成食物气味交叉甚至被污染,以提升用户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饭盒,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保温层和发热层,所述发热层的厚度小于预设厚度;所述发热层用于在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层的比热容小于预设比热容。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包括底壁,所述发热层至少覆盖所述底壁。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与所述发热层之间设置有真空层;和/或,
所述保温层与所述发热层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空气间隔,所述空气间隔位于所述保温层和所述真空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还包括导热层,所述导热层设置于所述发热层的内侧,所述导热层用于向所述本体内的食材传递热量;
所述本体还包括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设置于所述导热层的内侧或所述发热层的内侧,所述隔离层为食品级材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饭盒还包括:
底座;
所述底座内设置有电磁加热模块,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电磁加热模块相对应的加热区域;
所述本体用于置于所述加热区域,以使所述发热层与所述电磁加热模块产生电磁感应而发热。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加热模块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板和电磁线盘;
所述电磁线盘与所述加热区域相对应,用于与所述发热层产生电磁感应以使所述发热层发热。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加热区域位于所述凸台上;
所述本体的底部设置有轮廓形状与所述凸台的轮廓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凹槽,所述本体可通过所述第一凹槽套设于所述凸台的外部;或者,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第二凹槽,所述加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二凹槽的轮廓形状与所述本体的轮廓形状相适配,所述本体的底部可容纳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饭盒还包括:
第一检测模块,所述第一检测模块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控制板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加热区域是否存在待加热食品的状态信息;所述控制板用于根据所述状态信息控制所述电磁线盘启动或停止;
第二检测模块,所述第二检测模块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控制板连接,用于检测待加热食品的温度信息;所述控制板还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信息控制所述电磁线盘启动或停止;
定时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定时模块和所述显示模块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分别与所述控制板连接,用于记录和显示待加热食品的加热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加热模块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控制板连接,用于为所述电磁线盘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饭盒还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密封连接于所述本体的开口处,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饭盒,包括本体,该本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保温层和发热层,其中,发热层用于在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保温层能够阻挡发热层产生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得发热层产生的热量尽可能地向内散发,而且,发热层的厚度小于预设厚度,也就是说,发热层较薄,使得其自身不能存储较多的热量,发热层一旦发热其热量就被会迅速传递出去,一旦停止加热其热量也会迅速消失,从而使得该饭盒对加热响应较快,实现了低热容高响应加热,用餐前,上班族们可以使用电磁加热装置对饭盒进行加热,由于该饭盒对加热响应较快,因此即使在用餐高峰期需要排长队加热时,排在后面的人也无需等待较长时间即可加热其午餐,使得上班族们能够及时用餐,而且,每个人的午餐独立加热,避免了气味交叉以及食物被污染,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饭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饭盒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饭盒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饭盒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饭盒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饭盒,包括本体 1,该本体1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保温层11和发热层12,该发热层12的厚度小于预设厚度;发热层12用于在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饭盒,包括本体,该本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保温层和发热层,其中,发热层用于在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保温层能够阻挡发热层产生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得发热层产生的热量尽可能地向内散发,而且,发热层的厚度小于预设厚度,也就是说,发热层较薄,使得其自身不能存储较多的热量,发热层一旦发热其热量就被会迅速传递出去,一旦停止加热其热量也会迅速消失,从而使得该饭盒对加热响应较快,实现了低热容高响应加热,用餐前,上班族们可以使用电磁加热装置对饭盒进行加热,由于该饭盒对加热响应较快,因此即使在用餐高峰期需要排长队加热时,排在后面的人也无需等待较长时间即可加热其午餐,使得上班族们能够及时用餐,而且,每个人的午餐独立加热,避免了气味交叉以及食物被污染,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层12的厚度小于预设厚度,从而使得发热层 12可以比较薄,具体地,该预设厚度的大小可以根据使用者对饭盒的加热响应速度而定,即所要求的加热响应速度越快,预设厚度就越小,发热层12的厚度就越薄,而且发热层12的占用体积也越小,使得发热层12更加易于整合至饭盒的整体结构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发热层12的加热响应速度,发热层12的厚度可以小于0.5mm,如0.1mm、0.05mm等,具体地,发热层12可以采用喷涂工艺而形成的涂层。而且,发热层可用于在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使得该饭盒可以与电磁加热装置配合使用进行加热,这便要求发热层 12的材质为金属材质,且应具有良好的导磁性,由此发热层12的材质可以为铁、碳钢或不锈铁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层11位于饭盒的最外层,用于最大限度地防止发热层12产生的热量向外散发,以使得发热层12产生的热量尽可能地全部传递至饭盒内的食物,而且,保温层11应具有耐高温特性,由此保温层11的材料可以为各类耐高温塑料,例如聚丙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乙烯、聚氯乙烯或ABS塑料等,需要说明的是,保温层11的材质无需能够耐受太高的温度,因为作为饭盒来说将食物加热到温热便是最佳食用温度。
具体地,发热层12的比热容可以小于预设比热容,从而进一步使得发热层12自身不能存储较多的热量,使得发热层12发热后能够更加迅速地将热量传递出去,进而进一步提高该饭盒的加热响应速度,使得该饭盒更好地实现低热容高响应加热方式。其中,该预设比热容的大小亦可以根据使用者对饭盒的加热响应速度而定,即所要求的加热响应速度越快,预设比热容就越小。
由于饭盒在使用时,其内部盛装的食物时常出现不满的情况,即饭盒的侧壁不会与食物接触或与食物的接触面积较小,为了避免该饭盒出现干烧情况,参见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体1包括底壁,而发热层12可以至少覆盖底壁,也就是说,发热层12至少设置在饭盒的底壁上,从而避免饭盒内食物不满时出现干烧现象,进而避免能源浪费。当然,发热层12可以覆盖底壁和部分侧壁,或者覆盖底壁和整个侧壁,具体在实施时可以根据饭盒内盛装食物是否满的情况而定。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发热层12所产生热量进而保温,进一步地,在保温层 11与发热层12之间可以设置有真空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保温层 11与发热层12之间设置真空层,从而将保温层11与发热层12之间传递热量的介质去除,使得发热层12的热量尽可能地被完全隔绝在保温层11内侧,从而使得发热层12产生的热量不会向外散发,进而提高了该饭盒的保温效果。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发热层12所产生热量进而隔热,进一步地,保温层11 与发热层12可以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空气间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保温层11与发热层12之间形成空气间隔,使得保温层11与发热层12之间通过该空气间隔进行隔离,由于空气的导热性能较低,因此,空气间隔能够有效减少发热层12向保温层11传递的热量,进而提高了该饭盒的隔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进行组合,即在发热层12 和保温层11之间即可以设置真空层又可以设置空气间隔,具体在实施时,空气间隔可以位于保温层11和真空层之间,从而实现该饭盒的保温及隔热效果。
为了便于发热层12更好地向内传递热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体1 还可以包括导热层,该导热层设置于发热层12的内侧,导热层用于向本体1 内的食材传递热量。
上述实施例中,导热层的热阻可以小于保温层11的热阻,使得发热层12 产生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向导热层传递,而且,导热层的比热容可以较大,以使得导热层能够在接收发热层12传输的热量后温度缓慢上升,从而将热量逐渐传递至食材,有利于提高食物的加热效果;同时,鉴于电磁加热装置的电磁加热线圈绕制和空间磁阻易出现不均匀现象,因此在电磁感应加热阶段,发热层12产生的热量可能呈现梯度分布,且由于电磁加热装置的热源可能相对集中,这也加剧了发热层12产生的热量呈现梯度分布的现象,通过在发热层12的内侧设置导热层,利用导热层平衡本体各位置的热量分布,使得导热层将发热层12产生的热量均匀地释放,从使得发热层12通过导热层将热量均匀地传递至本体内的食材,有利于提高食物的加热效果。具体地,导热层的材质可以为陶瓷、氧化铝等。
参见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体1还可以包括隔离层13,该隔离层13设置于导热层的内侧或发热层12的内侧,隔离层13为食品级材料层。
上述实施例中,隔离层13可以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性和导热性,同时也具有耐高温的特性。通过在导热层的内侧设置食品级材质的隔离层13,或者在没有导热层的情况下,在发热层12的内侧设置食品级材质的隔离层13,以实现通过隔离层13接触食物,提高了该饭盒的使用安全性。当然,当导热层采用食品级材质时,如陶瓷、氧化铝等,便无需再在其内侧设置隔离层13,可以由导热层直接与食物接触,这样本体1包括的层数较少,其对热的响应速度较快,加热效率较高。或者,在没有导热层的情况下,当发热层12采用食品级材质时,例如不锈铁材质,便无需再在发热层12内侧设置隔离层13,可以由发热层12直接与食物接触,如此本体1包括的层数更少,其对热的响应速度更快,加热效率更高,但由于发热层12较薄,且其直接与食物接触,因此此种情况下需要发热层12具有一定耐磨性,以满足饭盒的使用需求,此时可以适当增加发热层12的厚度来提升其强度,例如发热层12的厚度可以为0.5mm。
为了进一步便于用户使用,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饭盒还可以包括底座21;该底座21内设置有电磁加热模块2,底座21上设置有与电磁加热模块2相对应的加热区域;本体1用于置于加热区域,以使发热层12与电磁加热模块2产生电磁感应而发热。
上述实施例中,底座21可以为一平板状壳体结构,其内部设置有电磁加热模块,且底座21上设置有与电磁加热模块相对应的加热区域,当用户想要加热本体1内食物时,只需将本体1置于加热区域,即可使得发热层12与电磁加热模块发生电磁感应而发热,便可以实现加热食物,这样即可避免用户在用餐高峰期排队加热,使用更方便,使得用户能够更加及时地用餐,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磁加热模块2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板和电磁线盘;电磁线盘与加热区域相对应,用于在控制板的控制下与发热层12产生电磁感应以使发热层12发热,从而加热本体1内的食物。
由于一些食物在加热时往往需要搅拌,以保证食物的口感,但是,在搅拌时,本体1可能会跟随搅拌所施加的外力而在底座21上发生位移,导致本体1 离开加热区域,此时需要用户移动本体1使其复位至加热区域,不仅影响食物的加热效果且操作也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21上可以设置有凸台,加热区域位于该凸台上;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轮廓形状与凸台的轮廓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凹槽,本体1可通过第一凹槽套设于凸台的外部。
上述实施例中,用户想要加热食物时,可以将本体1对准底座21上的凸台放置,使得凸台与本体1底部的第一凹槽卡合连接,实现通过凸台与第一凹槽的卡合连接对本体1进行定位,这样当用户搅拌本体1内食物时,本体1不会随搅拌所施加的外力而发生移动,不仅便于用户搅拌食物,还可以保证本体 1始终处于加热区域,以确保食物的加热效率。当然,凸台的轮廓形状和尺寸大小与第一凹槽的轮廓形状和尺寸大小应相适配,以便于本体1在底座21上的放置和拿取。
或者,底座21上可以设置有与第二凹槽,加热区域位于第二凹槽的槽底,第二凹槽的轮廓形状与本体1的轮廓形状相适配,本体1的底部可容纳于第二凹槽内。
上述实施例中,用户想要加热食物时,可以将本体1对准底座21上的第二凹槽,使得本体1卡合在第二凹槽内,实现通过第二凹槽对本体1进行定位,这样当用户搅拌本体1内食物时,本体1也不会随搅拌所施加的外力而发生移动,不仅便于用户搅拌食物,还可以保证本体1始终处于加热区域,以确保食物的加热效率。当然,本体1底部的尺寸大小与第二凹槽的尺寸大小应相适配,以便于本体1在底座21上的放置和拿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饭盒还可以包括第一检测模块,该第一检测模块设置于底座21上且与控制板连接,用于检测加热区域是否存在待加热食品的状态信息;控制板用于根据状态信息控制电磁线盘启动或停止,具体地,当状态信息为加热区域存在待加热食品,控制板则控制电磁线盘启动,当状态信息为加热区域不存在待加热食品,控制板则控制电磁线盘停止。
上述实施例中,当用户想要加热食物时,只需将本体1放置在加热区域,电磁加热模块即可自动启动对食物进行加热;待加热完毕后,用户只需将本体 1从加热区域上取走,电磁加热模块即可自动停止,无需用户采用按动按钮等其它方式控制电磁加热模块的启动或停止,操作更加方便,更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其中,第一检测模块可以采用能够检测加热区域是否存在待加热食品的传感器等器件,例如光电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饭盒还可以包括第二检测模块,该第二检测模块设置于底座21上且与控制板连接,用于检测待加热食品的温度信息;控制板还用于根据温度信息控制电磁线盘启动或停止,具体地,当温度信息为待加热食品的温度没有达到预设温度,控制板则控制电磁线盘启动,当温度信息为待加热食品的温度达到了预设温度,控制板则控制电磁线盘停止。其中,预设温度可为使食物达到温热的较佳食用状态的温度,例如50度。
上述实施例中,当用户想要加热食物时,可以将本体1放置在加热区域,由于此时本体1内的食物的温度很低,电磁加热模块即可自动启动对食物进行加热;待食物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电磁加热模块即可自动停止,无需用户采用按动按钮等其它方式控制电磁加热模块的启动或停止,操作更加方便,更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其中,第二检测模块可以采用能够检测本体1内食物温度的传感器等器件,例如,红外测温探头等,此时,底座21上至少在加热区域可以设置为透明材质,红外测温探头可以设置在底座21内,并可透过透明上表面检测本体1内食物的温度,以防止食物出现过温等意外情况。
当然,在底座21上还可以设置于控制板连接的提示模块,例如指示灯和/ 或蜂鸣器等,以实现当温度信息为待加热食品的温度达到了预设温度,控制板控制电磁线盘停止,同时可控制提示模块启动,以提示用户食物已经加热完毕,以避免用户忘记拿取饭盒而导致食物变凉的情况,更进一步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饭盒还可以包括定时模块和显示模块,该定时模块和显示模块设置于底座21上且分别与控制板连接,用于记录和显示待加热食品的加热时间,以使得用户可以设定食物的加热时间,并可通过显示模块查看食物的加热时间,其中,底座21上可以设置有用于输入定时时间的键盘等输入模块,显示模块可以为数码管或显示屏等,定时器可以为控制板上处理器中的定时器模块,也可以是额外设置的定时器模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磁加热模块2还包括可以电源模块,该电源模块用于连接市电或5V低压电源,该电源模块与控制板连接,用于为电磁线盘供电。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饭盒还可以包括盖体3,其密封连接于本体1的开口处,盖体3上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31,使得食物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可以通过该通孔31散发到空气中,避免水蒸气沿盖体3的内壁凝结而滴落在食物上,保证了食物的口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饭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保温层(11)和发热层(12),所述发热层(12)的厚度小于预设厚度;所述发热层(12)用于在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饭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层(12)的比热容小于预设比热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饭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1)包括底壁,所述发热层(12)至少覆盖所述底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饭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层(11)与所述发热层(12)之间设置有真空层;和/或,
所述保温层(11)与所述发热层(12)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空气间隔,所述空气间隔位于所述保温层(11)和所述真空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饭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1)还包括导热层,所述导热层设置于所述发热层(12)的内侧,所述导热层用于向所述本体(1)内的食材传递热量;
所述本体(1)还包括隔离层(13),所述隔离层(13)设置于所述导热层的内侧或所述发热层(12)的内侧,所述隔离层(13)为食品级材料层。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饭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座(21);
所述底座(21)内设置有电磁加热模块(2),所述底座(21)上设置有与所述电磁加热模块(2)相对应的加热区域;
所述本体(1)用于置于所述加热区域,以使所述发热层(12)与所述电磁加热模块(2)产生电磁感应而发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饭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加热模块(2)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板和电磁线盘;
所述电磁线盘与所述加热区域相对应,用于与所述发热层(12)产生电磁感应以使所述发热层(12)发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饭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21)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加热区域位于所述凸台上;
所述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轮廓形状与所述凸台的轮廓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凹槽,所述本体(1)可通过所述第一凹槽套设于所述凸台的外部;或者,
所述底座(21)上设置有与第二凹槽,所述加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二凹槽的轮廓形状与所述本体(1)的轮廓形状相适配,所述本体(1)的底部可容纳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饭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检测模块,所述第一检测模块设置于所述底座(21)上且与所述控制板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加热区域是否存在待加热食品的状态信息;所述控制板用于根据所述状态信息控制所述电磁线盘启动或停止;
第二检测模块,所述第二检测模块设置于所述底座(21)上且与所述控制板连接,用于检测待加热食品的温度信息;所述控制板还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信息控制所述电磁线盘启动或停止;
定时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定时模块和所述显示模块设置于所述底座(21)上且分别与所述控制板连接,用于记录和显示待加热食品的加热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饭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加热模块(2)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控制板连接,用于为所述电磁线盘供电。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饭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盖体(3),所述盖体(3)密封连接于所述本体(1)的开口处,所述盖体(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31)。
CN202023251006.6U 2020-12-29 2020-12-29 饭盒 Active CN215271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51006.6U CN215271084U (zh) 2020-12-29 2020-12-29 饭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51006.6U CN215271084U (zh) 2020-12-29 2020-12-29 饭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71084U true CN215271084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28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51006.6U Active CN215271084U (zh) 2020-12-29 2020-12-29 饭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710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11518A (zh)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WO2018060260A1 (en) A cooking system
CN206026003U (zh) 食物加热装置
TW201532567A (zh) 微波加熱保溫墊及具有該保溫墊的飲食加熱保溫套組
CN201595678U (zh) 保温电热水壶
CN215271084U (zh) 饭盒
CN206261473U (zh)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9863465U (zh) 一种加热装置
CN210249495U (zh) 一种具有双层真空保温锅套的电饭煲
CN220546137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06443560U (zh) 一种直热式电热餐炉
CN217185623U (zh) 一种可煮沸智能暖汤煲
JP2021141023A (ja) 加熱調理器
CN214760720U (zh) 一种菜品展示加热保温板
CN211559701U (zh) 一种石墨烯电热锅
CN208616523U (zh) 便携式奶瓶双向恒温装置
CN215304779U (zh) 一种交直流加热的液体加热器
CN210989767U (zh) 一种电磁加热的调乳器
CN220494776U (zh) 一种饭菜保温盒
CN212698564U (zh) 一种玻璃或陶瓷加热产品的直接发热控温组件
CN213605897U (zh) 一种便携操作的饭菜加热板
CN217039754U (zh) 烹饪器具
CN217365423U (zh) 一种带摄像头的烹饪电锅
CN211186723U (zh) 一种快速加热的电暖杯
CN211511461U (zh) 一种套装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