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66305U - 一种背板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板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66305U
CN215266305U CN202121540982.5U CN202121540982U CN215266305U CN 215266305 U CN215266305 U CN 215266305U CN 202121540982 U CN202121540982 U CN 202121540982U CN 215266305 U CN215266305 U CN 2152663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light emitting
color conversion
converg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4098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磊磊
刘政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4098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663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663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663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板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底以及依次设于所述基底上的发光层、收敛层和准直层;其中,所述收敛层用于将所述发光层发出光线的角度范围进行收敛,以使得收敛后的光线入射到所述准直层中。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设置了收敛层和准直层,通过收敛层对发光层发出的蓝光光线的角度范围进行收敛,使得发光层发出的蓝光均能入射到准直层中,再通过准直层对蓝光光线进行准直,确保了不会因为蓝光视角偏大引发准直层上方相邻量子点材料的非必要激发。

Description

一种背板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Micro-LED是将传统的LED结构进行微小化和矩阵化,并采用集成电路工艺制成驱动电路,来实现每一个像素点定址控制和单独驱动的显示技术。由于Micro-LED技术的亮度、寿命、对比度、反应时间、能耗、可视角度和分辨率等各种指标都强于LCD和OLED技术,加上其属于自发光、结构简单、体积小和节能的优点,已经被许多产家视为下一代显示技术而开始积极布局。由于Micro-LED元器件非常细小,其与驱动电路基板的键接和色彩化技术都是其产业化过程中需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
目前,Micro-LED结合量子点色彩转换技术是目前公认的可快速实现Micro-LED产业化的技术,然而,利用量子点实现色彩转换过程中,由于背板蓝色Micro-LED光型,其大视角强度光强,视角偏大导致背板蓝光对于相邻量子点材料的非必要激发,从而引发串色不良。
因此,如何减小或消除因蓝光视角偏大引发相邻量子点材料的非必要激发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板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背板组件蓝光视角偏大引发相邻量子点材料非必要激发的技术问题。
一种背板组件,包括:第一基底以及依次设于所述基底上的发光层、收敛层和准直层;其中,所述收敛层用于将所述发光层发出光线的角度范围进行收敛,以使得收敛后的光线入射到所述准直层中。
上述背板组件,因设置了收敛层和准直层,通过收敛层对发光层发出的蓝光光线的角度范围进行收敛,使得发光层发出的蓝光均能入射到准直层中,再通过准直层对蓝光光线进行准直,确保了不会因为蓝光视角偏大引发相邻量子点材料的非必要激发。
可选地,所述收敛层包括:所述发光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阻隔件,所述阻隔件设置在任意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用于将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隔开;
所述收敛层包括:本体部和多个收敛部;所述本体部设于所述发光层上,所述本体部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阻隔件的正对位置,且每个所述第一开口内均设有所述收敛部。
可选地,所述收敛部包括:梯形结构层以及设于所述梯形结构层外壁的反射银层。
可选地,所述梯形结构层的厚度为8~20μm,所述反射银层的厚度为0.5-1μm。
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基底上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阻隔件在所述基底上的高度;其中,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发光层的一侧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每个所述第二开口位于对应位置的所述发光单元的正对位置。
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为蓝光LED芯片。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色彩转换组件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背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和所述色彩转换组件相对设置。
上述显示面板,因设置了收敛层和准直层,通过收敛层对发光层发出的蓝光光线的角度范围进行收敛,使得发光层发出的蓝光均能入射到准直层中,再通过准直层对蓝光光线进行准直,确保了不会因为蓝光视角偏大引发相邻量子点材料的非必要激发。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无边框贴合胶层,所述背板组件和所述色彩转换组件通过所述无边框贴合胶层相粘接,所述无边框贴合胶层的厚度为10~80μm。
上述显示面板,由于能将背板组件发出的蓝色光型收敛准直,因此,能够确保无边框贴合胶层的有效厚度,而无需使用贴合胶框来实现背板组件和色彩转换组件的贴合,实现显示面板的无边框设计。
可选地,所述色彩转换组件包括:第二基底;以及依次设于所述第二基底上的色彩转换层、色彩过滤层和像素阻挡层;其中,所述色彩转换层包括挡墙以及多个色彩转换部,所述挡墙设置在任意相邻的所述色彩转换部之间,所述色彩转换部填充有量子点材料。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面板,以及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的驱动模组。
由于该显示装置因包括上述背板组件,因背板组件设置了收敛层和准直层,通过收敛层对发光层发出的蓝光光线的角度范围进行收敛,使得发光层发出的蓝光均能入射到准直层中,再通过准直层对蓝光光线进行准直,确保了不会因为蓝光视角偏大引发相邻量子点材料的非必要激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背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收敛层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收敛层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梯形结构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准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基底;200发光层;210-发光单元;220-阻隔件;300-收敛层;310-本体部;311-第一开口;312-第二开口;320-收敛部;321-梯形结构层;322-反射银层;400-准直层;500-无边框贴合胶层;600-第二基底;601-色彩转换部;602-挡墙;603-色彩过滤层;604-像素阻挡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Micro-LED是将传统的LED结构进行微小化和矩阵化,并采用集成电路工艺制成驱动电路,来实现每一个像素点定址控制和单独驱动的显示技术。由于Micro-LED技术的亮度、寿命、对比度、反应时间、能耗、可视角度和分辨率等各种指标都强于LCD和OLED技术,加上其属于自发光、结构简单、体积小和节能的优点,已经被许多产家视为下一代显示技术而开始积极布局。由于Micro-LED元器件非常细小,其与驱动电路基板的键接和色彩化技术都是其产业化过程中需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
目前,Micro-LED结合量子点色彩转换技术是目前公认的可快速实现Micro-LED产业化的技术,然而,利用量子点实现色彩转换过程中,由于背板蓝色Micro-led光型,其大视角强度光强,视角偏大导致背板蓝光对于相邻量子点材料的非必要激发,从而引发串色不良。
基于此,本申请希望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其详细内容将在后续实施例中得以阐述。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板组件,包括:第一基底100以及依次设于所述基底上的发光层200、收敛层300和准直层400;其中,所述收敛层300用于将所述发光层200发出光线的角度范围进行收敛,以使得收敛后的光线入射到所述准直层400中。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背板组件需配合色彩转换组件一起组装形成显示面板,可选的,该背板组件可以进行单独制造生产及销售。
如图1所示,在竖直方向上,背板组件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基底100、发光层200、收敛层300和准直层400。
第一基底100上可以设有驱动电路,发光层200与驱动电路电连接,驱动电路驱动发光层200发光。该发光层200内设置有可以发出蓝光的发光单元210。
收敛层300设置在发光层200上方,收敛层300的主体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作用可以将每个发光单元210侧面出射的蓝光光线反射回去,最终射向收敛层300背离发光层200的一侧,提高光效利用率。因而实现将发光层200发出的蓝色光线大大收敛,形成收敛的蓝光光型。
如图5所示,准直层400设置在收敛层300上方,准直层400的整体厚度为5-50μm,形状为透镜状,材料折射率>1.5,透过率>95%;材料可为环氧树脂,玻璃材质,工艺可采用纳米压印,喷墨打印。用以将收敛的蓝光光型进一步准直,使得蓝光光型能够从收敛层300上方垂直射出,使得蓝光光线不会入射到准直层400上方相邻的量子点材料区域,避免了蓝光光线入射到准直层400上方相邻的量子点材料区域引发色彩串色问题。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发光层200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210以及阻隔件220,所述阻隔件220设置在任意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210之间,用于将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210隔开;所述收敛层300包括:本体部310和多个收敛部320;所述本体部310设于所述发光层200上,所述本体部310背离所述发光层200的一侧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开口311,所述第一开口311位于所述阻隔件220的正对位置,且每个所述第一开口311内均设有所述收敛部320。
如图1所示,发光层200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210以及阻隔件220,发光单元210可以为微发光二极管芯片,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每个发光单元210均可以为蓝光微发光二极管芯片,每个容纳部内可以设置一个发光单元210,当然,也可以根据容纳部与发光单元210的尺寸比例设置两个以上发光单元210,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发光层200所包含的阻隔件220可以是黑胶材料制成,一方面,可以用于保护固定发光单元210,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基底金属走线光反射提高显示对比度,该黑胶材料的材料OD>3.5/μm,工艺可采用热压工艺或者打印方式。阻隔件220限定出多个固定并容纳发光单元210的容纳部。该容纳部的形状可以根据发光单元210的形状来设置。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210设置在容纳部且分别与基底上的驱动电路电连接,通过驱动电路可以分别控制各个发光单元210发光。
收敛层300包括本体部310和多个收敛部320,本体部310设置在所述发光层200上,本体部310背离所述发光层200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311,多个第一开口311在收敛层300上呈现阵列排布,第一开口311位于阻隔件220的正对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开口311位于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10之间,每一发光单元210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开口311,从而发光单元210从侧面发出的蓝色光线均入射到第一开口311内,由于第一开口311内设有收敛部320,收敛部320用于将发光单元210侧面发出的光线进行收敛,发光单元210侧面出射的光线在收敛部320经过反射后,最终射向准直层400,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收敛部320包括:梯形结构层321以及设于所述梯形结构层321外壁的反射银层322。
如图2~图4所示,为了实现对大角度范围的蓝光光线进行收敛,本实施例中,收敛部320包括梯形结构层321和设于反射银层322。
具体的,梯形结构层321使用聚酰亚胺、环氧树脂材料制作而成,可以将发光单元210侧面出射的光线反射回去,最终射向准直层400,而在梯形结构层321外壁使用银浆工艺镀上一层反射银层322,可用于将大视角蓝光光线反射回形成收敛的光型。进一步实现大范围蓝光光线的收敛。
较佳的,第一开口311的形状与所述收敛部320的形状相匹配,当收敛部320的形状为梯形状时,第一开口311的形状也为梯形状。
较佳的,所述梯形结构层321的厚度为8~20μm,所述发射层的厚度为0.5-1μm。
较佳的,上述本体部310和多个收敛部320可以一体成型制作而成。具体的,可以通过如下工艺制作本实施例中的收敛层300:在收敛层300涂布聚酰亚胺或环氧树脂材料,通过纳米压印或者光刻工艺制备第一开口311,形成收敛层300的本体部310,在再利用模板注塑方式经脱模工艺制备梯形结构的收敛部320,再经过银浆工艺在梯形结构层321外壁涂覆反射银层322。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发光单元210在所述基底上的高度大于所述阻隔件220在所述基底上的高度;其中,所述本体部310靠近所述发光层200的一侧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开口312,且每个所述第二开口312位于对应位置的所述发光单元210的正对位置。
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单元210在基底上的高度大于阻隔件220在所述基底上的高度,即发光单元210部分凸出显示,从而有更多的光源能够射入到收敛层300。
由于发光单元210在基底上的高度大于阻隔件220在基底上的高度,因此,在本体部310靠近发光层200的一侧间隔设置了多个第二开口312,用于容纳对应的发光单元210。
较佳的,第二开口312的形状与凸出部分发光单元210的形状想适配,在发光单元210发光部分设置为梯形状时,第二开口312的形状也设置为梯形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色彩转换组件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背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和所述色彩转换组件相对设置。
如图6所示,色彩转换组件设置在发光单元210的出光一侧,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色彩转换组件位于准直层400的上方,用于将发光单元210发出的蓝光转换为不同的颜色,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全彩化显示。
由于该显示面板包括收敛层300和准直层400,使得发光单元210发出的蓝光能够准直的从准直层400射出,并垂直入射到色彩转换组件,使得蓝光不会入射色彩转换组件中相邻的量子点材料中,避免了蓝光引发的串色反应。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无边框贴合胶层500,所述背板组件和所述色彩转换组件通过所述无边框贴合胶层500相粘接,所述无边框贴合胶层500的厚度为10~80μm。
如图6所示,由于蓝光能够准直射入色彩转换组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无边框贴合胶层500来实现背板组件和色彩转换组件之间的固定,而不会因为无边框贴合胶层500的厚度增加串色风险。因而,不需要用过边框来使得背板组件和色彩转换组件贴合,从而实现显示面板及携带该显示面板的产品的无边框设计。
具体的,无边框贴合胶层500的厚度优选为10-80μ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材料透过率>95%(380-780nm),折射率>1.52,可采用喷涂,打印于上板也可直接制作与下板,然后采用加热固化(<120℃),或者紫外光固化,贴合方式采用真空贴合,真空度大于10-4Pa。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色彩转换组件的设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一种较佳的设置中,所述色彩转换组件包括:第二基底600;以及依次设于所述第二基底600上的色彩转换层、色彩过滤层603和像素阻挡层604;其中,所述色彩转换层包括挡墙602以及多个色彩转换部601,所述挡墙602设置在任意相邻的所述色彩转换部601之间,所述色彩转换部601填充有量子点材料。
如图6所示,色彩转换层所包括的挡墙602可以是有机材料制成,诸如Cardo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或丙烯酸树脂等,相邻的色彩转换部601设置有挡墙602,进一步隔绝相邻量子点材料串色,该挡墙602优选为灰色挡墙602,厚度3-7μm,CD宽度与第一基底100上发光单元210间距一致或者小2-4μm。
其中,色彩转换部601中设有量子点材料,多个色彩转换部601用以将背板蓝色分别转换为红色或者绿色,每个色彩转换部601的厚度3-7μm,材料OD值>1.3/μm。
色彩过滤层603设置在对应色彩转换部601上方,用以过滤非对应色彩转换部601所转换颜色的光,厚度1-2μm。像素阻挡层604,厚度1-2μm,宽度CD与背板蓝光像素间距一致,材料光学密度OD在3-4.5/μm,工艺制作采用黄光或者打印制程,用以隔绝相邻像素串光,吸收环境光增加对比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面板,以及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的驱动模组。
具体的,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等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是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非移动电子设备。
由于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因此,也就具备上述显示面板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板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底以及依次设于所述基底上的发光层、收敛层和准直层;其中,所述收敛层用于将所述发光层发出光线的角度范围进行收敛,以使得收敛后的光线入射到所述准直层中。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设置了收敛层和准直层,通过收敛层对发光层发出的蓝光光线的角度范围进行收敛,使得发光层发出的蓝光均能入射到准直层中,再通过准直层对蓝光光线进行准直,确保了不会因为蓝光视角偏大引发相邻量子点材料的非必要激发。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底以及依次设于所述基底上的发光层、收敛层和准直层;
其中,所述收敛层用于将所述发光层发出光线的角度范围进行收敛,以使得收敛后的光线入射到所述准直层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层包括:
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阻隔件,所述阻隔件设置在任意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用于将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隔开;
所述收敛层包括:
本体部和多个收敛部;所述本体部设于所述发光层上,所述本体部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阻隔件的正对位置,且每个所述第一开口内均设有所述收敛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敛部包括:
梯形结构层以及设于所述梯形结构层外壁的反射银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梯形结构层的厚度为8~20μm,所述反射银层的厚度为0.5-1μ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基底上的高度大于所述阻隔件在所述基底上的高度;
其中,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发光层的一侧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每个所述第二开口位于对应位置的所述发光单元的正对位置。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单元为蓝光LED芯片。
7.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色彩转换组件以及如上述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和所述色彩转换组件相对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无边框贴合胶层,所述背板组件和所述色彩转换组件通过所述无边框贴合胶层相粘接,所述无边框贴合胶层的厚度为10~80μm。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转换组件包括:
第二基底;以及依次设于所述第二基底上的色彩转换层、色彩过滤层和像素阻挡层;
其中,所述色彩转换层包括挡墙以及多个色彩转换部,所述挡墙设置在任意相邻的所述色彩转换部之间,所述色彩转换部填充有量子点材料。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以及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的驱动模组。
CN202121540982.5U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背板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2663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40982.5U CN215266305U (zh)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背板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40982.5U CN215266305U (zh)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背板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66305U true CN215266305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89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40982.5U Active CN215266305U (zh)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背板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663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73465B (zh) 量子点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100567653B1 (ko) 자발광 소자, 표시 패널, 표시 장치 및 자발광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KR102670429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599014B1 (ko) 색상 변환 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표시 패널
EP2548075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6164808A (ja) 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CN111240094B (zh) 一种面光源
KR20120078883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4164912A (ja) 表示体、表示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324683B2 (ja) 直下型光源装置
CN110581230A (zh) 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1500245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662624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9405051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11312916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6391267A (zh) 显示模块和该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
CN215266305U (zh) 一种背板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279460A (zh) 一种量子点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GB2492400A (en) Display device
CN101520570A (zh) 发光装置、背光模组与平面显示器
JP2004259606A (ja) 表示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782673B (zh) 顯示畫素結構
TWI771171B (zh) 微型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
CN209708513U (zh)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7543593U (zh) 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