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08513U -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08513U
CN209708513U CN201920687411.0U CN201920687411U CN209708513U CN 209708513 U CN209708513 U CN 209708513U CN 201920687411 U CN201920687411 U CN 201920687411U CN 209708513 U CN209708513 U CN 209708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backlight module
central line
norm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8741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延专
张嘉尹
翁巾婷
钟翌菁
陈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068741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08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08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0851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此光源结构包含基板、多个发光单元以及多个封装结构。发光单元阵列于基板上,且每一个发光单元具有垂直于基板的中心光轴。封装结构分别对应地覆盖发光单元。每一个封装结构具有垂直于基板的中心线。发光单元的中心光轴沿着同一方向相对于封装结构的中心线偏移。

Description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源元件,且特别是涉及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主要包含背板、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光学膜片。发光二极管以阵列形式排列于背板上,光学膜片设置在发光二极管的上方,以混合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
请参照图1至图3,其中图1绘示了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图2是使用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结构所仿真的光线追迹图,图3是使用现有的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混光效果模拟图。在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结构100中,发光芯片110封装在封装体120的正中间以形成发光体110a,且这些发光体110a设置在电路板130上。因此,发光芯片110所产生的光线主要从封装体120的顶部发出,使得封装体正上方的出光强度较高且封装体两侧的出光强度较弱,这会使相邻的发光体110a之间形成暗区,其中在斜向方向上相邻的发光体110a之间所形成的暗区最明显(如图3所示的暗区R1),由此导致背光模组的外观看起来亮暗对比明显,且混光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此光源模组能够产生混光均匀的光线,以提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光学外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光源结构。此光源结构包含基板、多个发光单元以及多个封装结构。发光单元阵列于基板上,且每一个发光单元具有垂直于基板的中心光轴。封装结构分别对应地覆盖发光单元。每一个封装结构具有垂直于基板的中心线。其中,发光单元的中心光轴沿着同一方向相对于封装结构的中心线偏移。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发光单元沿着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阵列地排列。每一个发光单元的中心光轴与其对应的封装结构的中心线的连线与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具有夹角。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夹角为45度。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的中心光轴之间具有第一距离。任意两个相邻的封装结构的中心线之间具有第二距离。其中,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每一个发光单元的中心光轴与其对应的封装结构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偏移距离,且这些偏移距离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背光模组。此背光模组包含前述的光源结构以及至少一个光学膜片。光学膜片设置在光源结构的上方。光学膜片包含本体以及多个光学结构。光学结构设置在本体上,其中每一个光学结构为锥状结构。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光学结构朝向光源结构。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光学面及第二光学面。光学结构具有顶点以及中央线。中央线垂直于本体的第一光学面或第二光学面,且顶点位于本体的中央线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每一个光学结构具有多个侧面,每一个侧面为单一平面。其中,每一个侧面具有法线,且法线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同。每一个法线与中央线的夹角相同。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光学结构具有多个侧面,其中每一个侧面是由两个以上的面单元沿中央线的延伸方向接合而成的复合表面。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光学结构具有环绕中央线的多个侧面,其中每一个侧面是由两层以上的面单元沿中央线的延伸方向接合而成的复合表面。每一个面单元具有法线。其中,环绕中央线的同一层的面单元的法线与中央线之间的夹角相同。沿着中央线的不同层的面单元的法线与中央线之间的夹角不同。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较靠近顶点的面单元的法线与中央线之间的夹角小于较远离顶点的面单元的法线与中央线之间的夹角。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面单元的法线与中央线之间的夹角随着与第一光学面的距离的增加而变小。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光学面以及第二光学面。每一个光学结构是从第一光学面及/或第二光学面凸出的结构。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上述的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光学面以及第二光学面。每一个光学结构是从第一光学面及/或第二光学面凹入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此显示装置包含前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前方。
由上述可知,通过将发光单元相对于其对应的封装结构偏移的设计,可提升光线从封装结构侧面射出的出光量,故可增加相邻的封装结构之间的暗区亮度,进而降低光源结构的亮区与暗区的对比度,以获得良好的混光效果。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结构亦可搭配具有特殊设计的光学结构的光学膜片,使光线在通过光学结构时能够产生不同的行径方向,以达到均匀化光线并提升出光辉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在参照附图做出下列描述,其中:
图1绘示了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结构;
图2是使用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结构所仿真的光线追迹图;
图3是使用现有的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混光效果模拟图;
图4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结构的装置示意图;
图5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结构的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6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结构的光线追迹图;
图7A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结构的装置示意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结构所产生的混光效果模拟图;
图8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装置示意图;
图9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光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光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利用图10的光学结构产生的混光效果模拟图;以及
图14是利用图9的光学结构产生的混光效果模拟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照图4及图5,其中图4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结构的装置示意图,图5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结构的装置的局部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光源结构300主要包含基板310、多个发光单元320以及多个封装结构330。其中,发光单元320在基板310上排成一阵列,且每一个发光单元320具有垂直于基板310的中心光轴S1。在本实施例中,中心光轴S1是通过发光单元320的出光面的中心的法线。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单元320可沿着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排成一阵列。其中,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单元320呈矩形排列,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单元320亦可呈等环形、同心圆或其他排列方式。
请继续参照图4及图5,封装结构330分别对应地覆盖发光单元320。其中,每一个封装结构330具有垂直于基板310的中心线S2。在本实施例中,封装结构330为弧状结构,本实施例所指的中心线S2通过弧状结构的最高点。如图4所示,发光单元320相对于其对应的封装结构330发生了偏移。也就是说,发光单元320位于封装结构330中,且位于靠近封装结构330的边缘的位置。借此,发光单元320的中心光轴S1相对于封装结构330的中心线S2偏移了距离F1。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发光单元320的中心光轴S1沿着同一方向相对于其封装结构330的中心线S2偏移了相同的距离F1。
如图4及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每一个发光单元320的中心光轴S1与其对应的封装结构330的中心线S2的连线与第一方向D1具有夹角θ1,其中,夹角θ1为45度。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D1上任意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320的中心光轴S1之间具有第一距离A1,对应地覆盖在该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320上的封装结构330的中心线S2之间具有第二距离A2。其中,第一距离A1等于第二距离A2。也就是说,发光单元320与封装结构330均呈等间距排列。借此,可不需改变原有的发光二极管的制造及点胶方式。
需特别说明的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发光单元320与封装结构330相对偏移的设置,可使发光单元320的最亮点位置(也就是发光单元320的位于中心光轴S1的部分)与封装结构330通过中心线S2的弧状结构最高点的位置错开。也就是说,从发光单元320的中心光轴S1所发出的光线,不会通过封装结构的中心线S2。借此,请参照图6所示,其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结构的光线追迹图。当发光单元320相对于其对应的封装结构330偏移时,可增加发光单元320所产生的光线从封装结构330的侧面射出的出光量,故可提升相邻的封装结构330之间的暗区亮度。
另请参照图7A,其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结构的装置示意图。要说明的是,图7的光源结构300与图4的光源结构300实质上相同,但为了清楚地解释本案的光学原理的目的,在图7A中用不同的元件符号来表示实质相同的元件(例如发光体320a、320x、320y、及320z)。如图7A所示,光源结构300包含排列于基板310上的多个发光体(例如发光体320a、发光体320x、发光体320y、及发光体320z)。其中,发光体320a由发光单元320与封装结构330共同组成,且发光体320x、发光体320y、及发光体320z的结构与发光体320a实质上相同。如图7A所示,这些发光体沿着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排成一阵列。其中,以发光体320a为基准,发光体320x位于发光体320a沿着第一方向D1的相对两侧(例如图中所示的左、右侧),发光体320y位于发光体320a沿着第二方向D2的相对两侧(例如图中所示的上、下侧),发光体320z位于发光体320a的右上、右下、左上及左下侧。其中,在发光体沿着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等间距排列的条件下,位于发光体320a的斜向方向上的发光体320z与发光体320a之间的距离比发光体320a与发光体320x(或发光体320y)之间的距离远,故较易形成相对暗区。为了将发光单元320自中心光轴S1所射出的光线补偿至暗区,故本实施方式将所有的发光单元320相对于封装结构330朝相同的斜向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借此,可降低光源结构300的亮区与暗区的对比度,以获得良好的混光结果。
如果只是将发光单元沿着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相对于封装结构移动,则在斜向方向上相邻的发光体之间的暗区的形状与面积的改变量较小。若将位于四周的发光体的发光单元相对于正中间的发光体以放射方向移动,则位于四周的发光体的亮区与正中间的发光体的亮区距离过远,而导致围绕正中间的发光体的暗区范围变大,这也不利于显示装置的外观品味。因此,本实施方式通过将所有发光体中的发光单元沿着相同的斜向方向移动,可以缩小在斜向方向上相邻的发光体之间的暗区面积,且因暗区面积缩小所节省的光线能量能够转移到其他区域而增加整体辉度。
为了验证此光学效果,请参照图3、图7A及图7B,其中图7B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结构所产生的混光效果模拟图。与现有的发光二极管产生的混光效果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光源结构300的亮区与暗区之间的对比度较低,混光效果较佳。更详言之,如图3所示,在现有的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混光效果模拟图中,可以看出,每个发光体110a的中心深色圆点代表发光芯片110的发光亮度最高区域,环绕中心深色圆点的周围浅灰色区域为次亮区域。介于相邻的发光体110a之间的深灰色部分就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暗区R1。由图3可知,包围发光体110a的暗区的面积很大。相较于图3,请参照图7B,从图7B所示的利用本实用新型光源结构300所产生的混光效果模拟图可知,图7B所示的发光单元320所在的区域的亮度最高,虽然此部分的亮度较图3稍微降低,但不会影响背光模块的发光效果。位于发光单元320周围的次亮区域的面积未产生太大变化。另一方面,图7B所示的深灰色区域较图3中的相邻发光体110a之间的深灰色色阶较淡,这表示图7B的整体混光效果较好。原因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结构300能够使发光单元320沿中心光轴S1射出的光线或者沿基板310的法线射出的光线偏离中心光轴S1,由此将亮区的部分光线导向暗区,进而改善因中心光轴S1区域的亮度过高而暗区的亮度过低所产生的亮区与暗区间的对比问题,从而提升背光模块的整体光学品味。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发光单元320相对于其对应的封装结构330偏移的设计,可使得光源结构300产生良好的混光效果。
另请参照图8,其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装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500主要包含背光模组400及显示面板510。显示面板510设置在背光模组400的前方。其中,背光模组400包含前述的光源结构300以及设置在光源结构300上方的至少一个光学膜片410。光学膜片410主要用来进一步混合光源结构300的发光单元320所产生的光线,并提升整体背光模组400的出光辉度。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410包含本体411以及设置在本体411上的多个光学结构412。更详言之,本体411具有相对的第一光学面411a以及第二光学面411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面411a朝向光源结构300,光学结构412设置在第一光学面411a上,且光学结构412朝向光源结构300。光学结构412可用来反射与折射光线。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结构300可将发光单元320自中央发出的部分光线斜向导出,这有助于降低光源结构300的亮区与暗区的对比度。另外,通过比较图2中的现有发光二极管与图6中的本实用新型光源结构的光线追迹情形可知,从图6所示的发光体320a中央射出的光线密度较从图2所示的发光体110a中央射出的光线密度明显低,且从图6所示的发光体320a斜向射出的光线密度增加。详言之,从发光体320a斜向射出的部分光线,可被光学结构412反射回基板310,且基板310可进一步将光线反射回到光学结构412,使未出光的光线有效率地回收再利用。这不仅能降低光线耗损的状况,还可使光线通过光学膜片410出光时均匀混光。
请同时参照图8及图9,其中图9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每一个光学结构412为锥状结构,其具有多个侧面412a,该多个侧面412a共同接合形成一个顶点413,每一个光学结构412具有垂直于光学膜片410的本体411的中央线L1。顶点413落于中央线L1上,中央线L1垂直于本体411的第一光学面411a或第二光学面411b。更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每一个侧面412a是由两个以上的面单元接合而成的复合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光学结构412为四角锥型结构,其具有四个侧面412a,且每一个侧面412a是由第一层面单元412b及第二层面单元412c沿中央线L1接合而成的复合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层面单元412b具有法线N1,且每一个第二层面单元412c具有法线N2。要说明的是,在此所指的「法线」是指分别垂直于第一层面单元412b与第二层面单元412c的直线。其中,法线N1与法线N2的延伸方向不同,每一个第一层面单元412b的法线N1与中央线L1具有夹角θ2,每一个第二层面单元412c的法线N2与中央线L1具有夹角θ3。每一个第一层面单元412b的法线N1与中央线L1之间的夹角θ2皆相同,每一个第二层面单元412c的法线N2与中央线L1之间的夹角θ3皆相同。其中,夹角θ2与夹角θ3不同。也就是说,面单元412b与面单元412c为具有不同的倾斜程度的斜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较靠近顶点413的第一层面单元412b与中央线L1之间的夹角θ2可以选择为大于或小于较远离顶点413的第二层面单元与中央线L1之间的夹角θ3,以形成不同倾斜程度的斜面。借此,通过具有不同倾斜程度的斜面分别折射与反射光线,使每一个发光单元320所产生的光线能够尽可能地朝向四周分散,以降低光线集中在特定角度或集中在正上方的出光状况,使光线在出光时具有不同的行径方向,以达到均匀化光线并提升出光辉度的目的。此外,本实施例的光学结构412的靠近顶点413的第一层面单元412b与中央线L1之间的夹角θ2小于较远离顶点413的第二层面单元412c与中央线L1之间的夹角θ3。也就是说,这些面单元的法线与中央线之间的夹角随着与第一光学面的距离的增加而变小。借此,制作加工上的程序较为容易,且优良率较高。
要说明的是,在图8的实施例中,光学结构412设置在本体411的第一光学面411a上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结构亦可设置在本体的第二光学面上、或光学结构亦可同时设置在第一光学面及第二光学面上,以达到相同的混光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结构亦可有不同的结构设计,例如图10所示,其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光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光学结构610具有四个侧面612,且每一个侧面612为单一平面。另请参照图11所示,其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光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1的实施例中,光学结构620同样具有四个侧面612a,且每一个侧面612a是由三个面单元612b、612c、612d互相接合而成。在本实用新型中,每一个光学结构的形状并不限于四角锥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结构亦可为三角锥形、五角锥形、圆锥形或其他能够折射与反射光线以达到混光目的的结构。
要说明的是,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结构为凸出结构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结构亦可为凹入设计。请参照图12所示,图12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膜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膜片700包含本体710以及多个光学结构720。本体710具有相对的第一光学面711以及第二光学面712,光学结构720分别设置在第一光学面711与第二光学面712上。在本实施例中,光学结构720为凹陷结构。光学结构720同样可为锥状结构,其具有顶点及多个侧面。借此,当光线通过光学膜片700时,光线可被这些锥状结构的侧面折射而产生不同的行径方向,以达到均匀化光线并提升出光辉度的目的。要说明的是,光学结构720的结构设计方式可与前述的光学结构412、610或620相同,光学结构720亦可应用于前述的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中,其应用原理与前述相同,故于此不再赘述。
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由多个侧面形成的光学结构来折射光源结构发射出的多方向光线,进而改变光线的行径方向,以避免从封装结构正上方出光的强度较高而从封装结构两侧出光的强度较弱的问题。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结构不具有与光源结构的出光面平行的面。例如,如图9至图12所示,光学结构的多个侧面共同接合形成顶点。借此,当光线自光源结构发出后,大多数光线能够通过光学结构的侧面而被改变行径方向。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达到降低亮区与暗区的对比度以获得良好的混光效果和较佳的光学品味的目的,而且能够实现出光均匀与辉度提升的效果。
再者,如图10所示,光学结构610具有四个侧面612,且每一个侧面612为单一平面。因此,光源结构所产生的大多数光线会通过光学结构610的侧面612朝向四个方向行进,而不再集中于封装结构的正上方,以使得出光均匀度可以得到提升。光学结构的侧面数量愈多,光线便愈可以朝向更多个方向行进。但是如果方向数量增多而整体光线能量不变,这可能会降低每个方向的光线能量。因此,本实用新型亦提出通过将侧面进一步设计成两层以上的面单元来改变部分光线的折射及反射方向的实施例。
举例而言,请同时参照图10及图13,其中图13是利用图10的光学结构产生的混光效果模拟图。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光学结构610的四个侧面612的设计可使光线朝向四个主要方向偏折。请同时参照图9及图14,其中图14是利用图9中的光学结构所产生的混光效果模拟图。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光学结构412的四个侧面412a同样可使光线朝向四个主要方向偏折,且由于图9中的每一个侧面412a具有第一层面单元412b与第二层面单元412c,因此当光线射向第一层面单元412b与第二层面单元412c时可产生不同的折射及反射方向。因此,利用第一层面单元412b和第二层面单元412c的设计,可以将部分原本要朝向四个主要方向行进的光线的行径方向改变成朝向相对于四个主要方向略微偏移的另外四个次要方向行进。如图14的光线模拟图所示,四个主要方向上的光线强度略微降低,但整体出光变得均匀。也就是说,利用如图9所示的第一层面单元412b与第二层面单元412c的设计,能够在不大幅影响四个主要方向上的光线能量的前提下,同时增加相对于四个主要方向略微偏移的另外四个次要方向上的光线能量,借以提升出光均匀度以及保持主要方向的光线能量。
由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可知,通过将发光单元相对于其对应的封装结构偏移的设计,可提升光线从封装结构侧面射出的出光量,故可增加相邻的封装结构之间的暗区亮度,进而降低光源结构的亮区与暗区的对比度,以获得良好的混光效果。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结构亦可搭配具有特殊设计的光学结构的光学膜片,使光线在通过光学结构时能够产生不同的行径方向,以达到均匀化光线并提升出光辉度的目的。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实施例进行了如上揭露,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当可做出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附图标记列表】
100 发光二极管结构
110 发光芯片
120 封装体
130 电路板
300 光源结构
310 基板
320、320a、320x、320y、320z 发光单元
330 封装结构
400 背光模组
410 光学膜片
411 本体
411a 第一光学面
411b 第二光学面
412 光学结构
412a 侧面
412b 第一层面单元
412c 第二层面单元
413 顶点
500 显示装置
510 显示面板
610 光学结构
612a 侧面
612b 面单元
612c 面单元
612d 面单元
613 顶点
620 光学结构
622 侧面
623 顶点
700 光学膜片
710 本体
711 第一光学面
712 第二光学面
720 光学结构
A1 第一距离
A2 第二距离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D3 斜向方向
F1 距离
L1 中央线
N1 法线
N2 法线
S1 中心光轴
S2 中心线
θ1 夹角
θ2 夹角
θ3 夹角。

Claims (16)

1.一种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基板;
多个发光单元,其阵列于所述基板上,其中,每一所述发光单元具有垂直于所述基板的中心光轴;以及
多个封装结构,其分别对应地覆盖所述发光单元,其中,每一所述封装结构具有垂直于所述基板的中心线;
其中,所述发光单元的所述中心光轴沿着同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封装结构的所述中心线偏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单元沿着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阵列地排列;
每一所述发光单元的所述中心光轴与其对应的所述封装结构的所述中心线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具有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45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
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的所述中心光轴之间具有第一距离;
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封装结构的所述中心线之间具有第二距离;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发光单元的所述中心光轴与其对应的所述封装结构的所述中心线之间具有偏移距离,且所述偏移距离相同。
6.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结构;以及
至少一个光学膜片,其设置在所述光源结构的上方,其中,所述光学膜片包含:
本体;以及
多个光学结构,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其中,每一所述光学结构为锥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光学结构朝向所述光源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光学面及第二光学面;
所述光学结构具有顶点以及中央线,所述中央线垂直于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一光学面或所述第二光学面,且所述顶点位于所述本体的所述中央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光学结构具有多个侧面,每一所述侧面为单一平面,其中,每一所述侧面具有法线,所述法线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同,且每一所述法线与所述中央线的夹角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光学结构具有多个侧面,其中,每一所述侧面是由两个以上的面单元沿所述中央线的延伸方向接合而成的复合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光学结构具有环绕所述中央线的多个侧面,其中,每一所述侧面是由两层以上的面单元沿所述中央线的延伸方向接合而成的复合表面;
每一所述面单元具有法线;
环绕所述中央线的同一层的所述面单元的所述法线与所述中央线之间的夹角相同;
沿着所述中央线的不同层的所述面单元的所述法线与所述中央线之间的夹角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较靠近所述顶点的所述面单元的所述法线与所述中央线之间的夹角小于较远离所述顶点的所述面单元的所述法线与所述中央线之间的夹角。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单元的所述法线与所述中央线之间的夹角随着与所述第一光学面的距离的增加而变小。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光学面以及第二光学面;以及
每一所述光学结构是从所述第一光学面及/或所述第二光学面凸出的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光学面以及第二光学面;以及
每一所述光学结构是从所述第一光学面及/或所述第二光学面凹入的结构。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6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
显示面板,其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前方。
CN201920687411.0U 2019-05-14 2019-05-14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708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87411.0U CN209708513U (zh) 2019-05-14 2019-05-14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87411.0U CN209708513U (zh) 2019-05-14 2019-05-14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08513U true CN209708513U (zh) 2019-11-29

Family

ID=68649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87411.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708513U (zh) 2019-05-14 2019-05-14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085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4529A (zh) * 2019-05-14 2021-02-26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4529A (zh) * 2019-05-14 2021-02-26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424529B (zh) * 2019-05-14 2022-04-08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2085260B2 (en) 2019-05-14 2024-09-10 Radiant(Guangzhou) Opto-Electronics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5769B (zh) 背光结构和显示装置
TWI696018B (zh) 光源結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202419335U (zh) 液晶显示器及直下式led背光模组
CN104583668B (zh) Led背光源的照明透镜、发光设备、表面光源设备、显示设备
CN210294751U (zh) 发光二极管、灯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801069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2817176B (zh) 背光单元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CN104006327A (zh)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
CN102478217B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CN103162192A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13885254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90278016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201350995A (zh) 直下式背光模組改良結構
CN203249080U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04268262U (zh) 直下式led背光源
US10670916B2 (en) Light guiding film,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9708513U (zh)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220044431A (ko) 조광 필름,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표시 장치
CN105739179A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TWI710837B (zh) 背光模組
CN101520570A (zh) 发光装置、背光模组与平面显示器
CN109027737B (zh) 一种透镜、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5372872A (zh) 一种直下式正三角阵列led背光模组
CN216287412U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4540314U (zh) 一种复合增亮膜及应用其的Mini LED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