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56439U - 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56439U
CN215256439U CN202121623776.0U CN202121623776U CN215256439U CN 215256439 U CN215256439 U CN 215256439U CN 202121623776 U CN202121623776 U CN 202121623776U CN 215256439 U CN215256439 U CN 2152564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pipe
gear
baffle
engine
reg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2377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德龙
黄皓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an Tengli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an Tengli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an Tengli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an Tengli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2377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564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564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564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调温器领域的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包括调温箱,调温箱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出水管,调温箱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第二出水管的下方于调温箱上安装有控制处理器,调温箱的内壁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第一出水管上安装有安装室,安装室内安装有第一调控装置,第二出水管上安装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第二调控装置,第二调控装置包括: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转轴和第二挡板,电机安装于第二出水管的顶部,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左侧安装有与之转动配合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安装于转轴上,转轴延伸至第二出水管内与第二挡板相连。本实用新型对水流的温度检测灵敏,对水流的温度调控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温器领域,具体是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
背景技术
调温器是控制冷却液流动路径的阀门。作为一种自动调温装置,通常含有感温组件,借着膨胀或冷缩来开启、关掉空气、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其作用是根据发动机冷却水温度的高低自动调节进入散热器的水量,改变水的循环范围,以调节冷却系的散热能力,保证发动机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现有的调温器其工作原理是:当冷却温度低于规定值时,调温器感温体内的精致石蜡呈固态,调温器阀在弹簧的作用下关闭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的通道,冷却液经水泵返回发动机,进行发动机内小循环。当冷却液温度达到规定值后,石蜡开始融化逐渐变为液体,体积随之增大并压迫橡胶管使其收缩。在橡胶管收缩的同时对推杆作用以向上的推力,推杆对阀门有向下的反推力使阀门开启。
当前的调温器通过石蜡来调节阀门的开关,其对水流温度的反应不够灵敏,可能会导致发动机过热,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对水流的温度检测灵敏,对水流的温度调控方便的电控调温器,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满足当前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包括调温箱,所述调温箱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出水管,所述调温箱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的下方于调温箱上安装有控制处理器,所述调温箱的内壁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出水管上安装有安装室,所述安装室内安装有第一调控装置,所述第二出水管上安装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第二调控装置,所述第二调控装置包括: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转轴和第二挡板,所述电机安装于第二出水管的顶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左侧安装有与之转动配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安装于转轴上,所述转轴延伸至第二出水管内与第二挡板相连,所述第二挡板的外表均呈圆形,所述第二挡板的直径与第二出水管的内径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调控装置包括:电磁铁、永磁铁、第一挡板和弹簧,所述电磁铁安装于安装室的内部顶端,所述电磁铁的下方安装有永磁铁,所述永磁铁通过弹簧与安装室的内部顶端弹性连接,所述永磁铁的底部安装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安装室的左侧内壁相贴合,所述电磁铁和永磁铁的同性磁极相对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挡板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温箱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所述调温箱通过水管与发动机相连,所述调温箱的左侧设置有散热器,所述第二出水管通过水管与散热器相连,所述散热器通过水管与发动机相连,所述第一出水管通过水管与发动机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温度传感器、电磁铁和电机分别与控制处理器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水流的温度低于℃时,电磁铁处于断电状态,第一出水管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出水管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发动机流出的水流经过调温箱和第一出水管直接回流到动机内,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水流的温度高于℃时,控制处理器会控制电磁铁通电,通过电磁铁和永磁铁之间的排斥力带动第一挡板下移,通过第一挡板将第一出水管堵住,通过控制处理器控制电机转动90°,通过电机带动第一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齿轮和转轴转动,通过转轴转动带动第二挡板转动,使得第二出水管被打开,发动机流出的水流经过调温箱和第二出水管进入到散热器内,通过散热器将水流降温后再输送至发动机内,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更加灵敏,有利于对冷却液的温度进行及时的调控。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水流的温度检测灵敏,对水流的温度调控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中A处的局部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第一出水管的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中B处的局部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第二出水管的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中:1-调温箱,2-第一出水管,201-安装室,3-第二出水管,4-温度传感器,5-控制处理器,6-第一调控装置,601-电磁铁,602-永磁铁,603-第一挡板,604-弹簧,7-第二调控装置,701-电机,702-第一齿轮,703-第二齿轮,704-转轴,705-第二挡板,8-发动机,9-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是为了清楚说明产品部件进行的编号,不代表任何实质性区别。“上”“下”“左”“右”的方向均以附图所示方向为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包括调温箱1,所述调温箱1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出水管2,所述调温箱1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3,所述第二出水管3的下方于调温箱1上安装有控制处理器5,所述调温箱1的内壁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4,温度传感器4的警戒温度为70℃,所述第一出水管2上安装有安装室201,所述安装室201内安装有第一调控装置6,所述第一调控装置6包括:电磁铁601、永磁铁602、第一挡板603和弹簧604,所述电磁铁601安装于安装室201的内部顶端,所述电磁铁601的下方安装有永磁铁602,所述永磁铁602通过弹簧604与安装室201的内部顶端弹性连接,所述永磁铁602的底部安装有第一挡板603,所述第一挡板603与安装室201的左侧内壁相贴合,所述电磁铁601和永磁铁602的同性磁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出水管3上安装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第二调控装置7,所述第二调控装置7包括:电机701、第一齿轮702、第二齿轮703、转轴704和第二挡板705,所述电机701安装于第二出水管3的顶部,所述电机701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第一齿轮702,所述第一齿轮702的左侧安装有与之转动配合的第二齿轮703,所述第二齿轮703安装于转轴704上,所述转轴704延伸至第二出水管3内与第二挡板705相连,所述第二挡板705的外表均呈圆形,所述第二挡板705的直径与第二出水管3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二挡板705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调温箱1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8,所述调温箱1通过水管与发动机8相连,所述调温箱1的左侧设置有散热器9,所述第二出水管3通过水管与散热器9相连,所述散热器9通过水管与发动机8相连,所述第一出水管2通过水管与发动机8相连,所述温度传感器4、电磁铁601和电机701分别与控制处理器5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该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当温度传感器4检测到水流的温度低于70℃时,电磁铁601处于断电状态,第一出水管2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出水管3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发动机8流出的水流经过调温箱1和第一出水管2直接回流到动机8内,当温度传感器4检测到水流的温度高于70℃时,控制处理器5会控制电磁铁601通电,通过电磁铁601和永磁铁602之间的排斥力带动第一挡板603下移,通过第一挡板603将第一出水管2堵住,通过控制处理器5控制电机701转动90°,通过电机701带动第一齿轮702转动,通过第一齿轮702转动带动第二齿轮703和转轴704转动,通过转轴704转动带动第二挡板705转动,使得第二出水管3被打开,发动机8流出的水流经过调温箱1和第二出水管3进入到散热器9内,通过散热器9将水流降温后再输送至发动机8内,温度传感器4的检测更加灵敏,有利于对冷却液的温度进行及时的调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包括调温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箱(1)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出水管(2),所述调温箱(1)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3),所述第二出水管(3)的下方于调温箱(1)上安装有控制处理器(5),所述调温箱(1)的内壁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4),所述第一出水管(2)上安装有安装室(201),所述安装室(201)内安装有第一调控装置(6),所述第二出水管(3)上安装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第二调控装置(7),所述第二调控装置(7)包括:电机(701)、第一齿轮(702)、第二齿轮(703)、转轴(704)和第二挡板(705),所述电机(701)安装于第二出水管(3)的顶部,所述电机(701)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第一齿轮(702),所述第一齿轮(702)的左侧安装有与之转动配合的第二齿轮(703),所述第二齿轮(703)安装于转轴(704)上,所述转轴(704)延伸至第二出水管(3)内与第二挡板(705)相连,所述第二挡板(705)的外表均呈圆形,所述第二挡板(705)的直径与第二出水管(3)的内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控装置(6)包括:电磁铁(601)、永磁铁(602)、第一挡板(603)和弹簧(604),所述电磁铁(601)安装于安装室(201)的内部顶端,所述电磁铁(601)的下方安装有永磁铁(602),所述永磁铁(602)通过弹簧(604)与安装室(201)的内部顶端弹性连接,所述永磁铁(602)的底部安装有第一挡板(603),所述第一挡板(603)与安装室(201)的左侧内壁相贴合,所述电磁铁(601)和永磁铁(602)的同性磁极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705)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箱(1)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8),所述调温箱(1)通过水管与发动机(8)相连,所述调温箱(1)的左侧设置有散热器(9),所述第二出水管(3)通过水管与散热器(9)相连,所述散热器(9)通过水管与发动机(8)相连,所述第一出水管(2)通过水管与发动机(8)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4)、电磁铁(601)和电机(701)分别与控制处理器(5)电性连接。
CN202121623776.0U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 Active CN2152564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23776.0U CN215256439U (zh)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23776.0U CN215256439U (zh)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56439U true CN215256439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92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23776.0U Active CN215256439U (zh)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564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64154U (zh) 一种电动车辆液冷电池箱的散热装置
CN103326048A (zh) 一种燃料电池快速升温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797605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减震冷却装置及温度调节装置
CN215256439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冷却液电控调温器
CN108708861B (zh) 一种浮水泵的控制方法
CN21118244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减震冷却装置、温度控制装置及电池温度调节装置
CN211038803U (zh) 动力总成系统及车辆
CN200999870Y (zh) 温控自动开关阀门
CN109253091B (zh) 一种浮水泵
CN207598340U (zh) 一种工程机械液压独立散热系统
CN112196980B (zh) 一种双余度滑油系统
CN202348410U (zh) 一种电控节温器
CN212393128U (zh) 一种适用于风力发电领域的水冷系统
CN209818188U (zh) 一种新型燃油恒温控制系统
CN203604034U (zh) 一种发动机热管理系统
CN113700924A (zh) 一种功能调节阀
CN108060660B (zh) 一种具备换热功能的水库大坝
CN201517442U (zh) 一种油温调节器
CN202187967U (zh) 一种液压油箱及其所应用的起重机
CN206487548U (zh) 一种可以改善发动机水泵气蚀的装置
CN206310029U (zh) 一种多功能自动控制阀
CN208238282U (zh) 一种热水器节水温控装置
CN101153743A (zh) 一种贮水热水器
CN110971082A (zh) 永磁调速器的冷却系统
CN109372830A (zh) 伺服油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