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44688U - 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44688U
CN215244688U CN202120174003.2U CN202120174003U CN215244688U CN 215244688 U CN215244688 U CN 215244688U CN 202120174003 U CN202120174003 U CN 202120174003U CN 215244688 U CN215244688 U CN 2152446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hell
housing
electronic device
integrated electro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7400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旭
蔡晓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7400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446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446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446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及汽车,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电子模块,且所述第一电子模块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开口位于第一壳体的表面;第一电路组件,固定安装在第一容置腔内;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还包括可替换地固定安装到第一壳体的盖板或第二电子模块,所述第二电子模块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电路组件,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电路组件固定安装在第二容置腔内;在盖板或第二电子模块固定安装到第一壳体时,所述盖板或第二壳体封盖第一容置腔的开口,并与所述第一壳体一起构成车载集成电子设备的外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提高产品的复用性和使用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新能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中,车载充电机(On-Board charger,OBC)、直流变换器(Direct Current,DCDC)、电源分配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等集成产品相互独立。
由于车载控制单元、直流变换器、电源分配单元等集成产品中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相互独立的车载控制单元、直流变换器、电源分配单元将造成一定的浪费,导致需投入重复的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上述车载控制单元、直流变换器、电源分配单元等集成产品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载集成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电子模块,且所述第一电子模块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
第一电路组件,所述第一电路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
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还包括可替换地安装到所述第一壳体的盖板或第二电子模块,所述第二电子模块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电路组件,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电路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
在所述盖板或所述第二电子模块安装到所述第一壳体时,所述盖板或所述第二壳体封盖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开口,并与所述第一壳体一起构成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的外壳。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组件包括车载充电机及直流变换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在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第二电子模块时,所述第二电路组件包括电源分配单元及电机控制器中的至少一种。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
在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第二电子模块时,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面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且所述第二壳体以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贴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第一壳体。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之间具有密封圈,且所述密封圈环绕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开口;和/或
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二面相背的第三面,所述第三面上设置有安装件。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有第一避让孔;所述第二面设有第二避让孔;
线缆穿过所述第一避让孔和所述第二避让孔以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组件及所述第二电路组件。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线缆包括接线部、固定部及防呆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接线部连接,所述防呆部设于所述固定部上;和/或
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还包括防尘保护件,所述防尘保护件装配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并封堵所述第二避让孔。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多个第一侧板,且所述开口由所述第一侧板的内壁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所在一端围合形成,所述多个第一侧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所在一端具有第一固定孔;
所述盖板或所述第二电子模块的第二壳体上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第二固定孔,螺钉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孔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盖板或第二壳体之间的安装。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多个第二侧板,所述第二电子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外接端子,至少一个所述外接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上并突出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壁;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固定孔位于突出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壁的所述外接端子的下方。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所在一端具有定位孔,所述盖板或所述第二电子模块的第二壳体上具有对应于所述定位孔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穿入所述定位孔中;或
所述第一侧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所在一端具有定位柱,所述盖板或所述第二电子模块的第二壳体上具有对应于所述定位柱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穿入所述定位孔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
本体;和
如上所述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与所述本体结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及汽车通过将第一电子模块的第一容置腔的开口设置在第一壳体表面,并可替换地将盖板或第二电子模块的第二壳体固定安装在第一壳体上,使得第一电子模块既可以独立组成功能相对简单的车载电子设备,也可与第二电子模块一起组成功能相对复杂的车载电子设备,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复用性和使用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提供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的局部剖切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集成电子设备,该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可应用于汽车(例如新能源汽车)等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设备诊断、控制等的场合。本实施例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电子模块,该第一电子模块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一电路组件112,且该车载集成电子设备还包括可替换地固定安装到第一壳体111的盖板13或第二电子模块。
第一壳体111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且该第一容置腔的开口位于第一壳体111的表面,即第一壳体111呈敞开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1整体呈长方体形,且第一容置腔也呈长方体形,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壳体111和第一容置腔的形状和尺寸可根据其应用场合进行不同设计,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壳体111可以由金属材料铸造而成,在其他例子中,第一壳体111也可由塑胶材料等注塑而成,在此不做限制。
第一电路组件112固定安装在第一容置腔内。上述第一电路组件112可通过第一容置腔的开口装配到第一容置腔内,从而可由第一壳体111对其进行保护。上述第一电路组件112包括多个电气元件,并在通电运行时实现相应的功能。
盖板13呈平板状,该盖板13可通过螺钉14锁紧固定到第一壳体111上,并封盖第一容置腔的开口,使第一容置腔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腔体,如图1所示。即盖板13和第一壳体111一起构成仅包括第一电子模块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的外壳,以对第一容置腔内的第一电路组件112形成保护,但该车载集成电子设备的功能相对单一。在一个例子中,盖板13可由金属材料铸造而成,在其他例子中,盖板13也可由塑胶材料等注塑而成,在此不做限制。
结合图3所示,第二电子模块包括第二壳体121和第二电路组件122,且第二壳体121内形成有第二容置腔,第二电路组件122固定安装在第二容置腔内。具体地,上述第二容置腔的开口可位于第二壳体121的顶部,第二电路组件122可通过第二容置腔的开口装配到第二容置腔内,然后再通过顶板1211封盖该第二容置腔的开口,使得第二电子模块的第二壳体121相对封闭。
具体地,在第二电子模块固定安装到第一壳体111时,第二壳体121封盖第一容置腔的开口,并与第一壳体111一起构成车载集成电子设备的外壳,即该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两个相对封闭,并彼此间隔的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且该车载集成电子设备的功能相对丰富。
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通过将第一电子模块的第一容置腔的开口设置在第一壳体111表面,并可替换地将盖板13或第二电子模块的第二壳体固定安装在第一壳体111上,使得第一电子模块既可以独立组成功能相对简单的车载电子设备,也可与第二电子模块一起组成功能相对复杂的车载电子设备,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复用性和使用的灵活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路组件112包括车载充电机及直流变换模块中的至少一种,通过车载充电机,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可外接直流充电桩,并实现高压电池充电;通过直流变换模块,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可实现低压直流输出。当第一电路组件112同时包括车载充电机及直流变换模块时,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模块都安装在第一容置腔内。具体地,第一壳体111上具有电压输入端子114和电压输出端子113,第一容置腔内的第一电路组件112分别与电压输入端子114和电压输出端子113电性连接。并且,为了防止线缆错接,各个电压输入端子114和电压输出端子113的形状可各不相同。
通过将直流变换模块与车载充电机集成到第一壳体111的第一容置腔内,可实现供电部分的复用,避免电子元件的浪费。并且,为避免第一容置腔内的热量堆积,在第一壳体111的第一腔体内可设置散热结构。在一个例子中,第一腔体内可设置液冷散热模块,且液冷散热模块的冷却液入口116和冷却液出口117分别延伸到第一壳体111外,便于与冷却液系统连接。在其他例子中,散热结构也可以为风冷散热模块或自然散热结构,在此不做限制。
在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第二电子模块时,第二电路组件122包括电源分配单元及电机控制器中的至少一种。通过电源分配单元,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可实现高压直流输出;通过电机控制器,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可实现电机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容置腔的开口位于第一壳体111的第一面。例如,上述第一面可以为第一壳体111的顶面,相应地,盖板13和第二电子模块的第二壳体121固定在第一壳体111的上方。
具体地,当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第二电子模块时,第二壳体121包括形状和尺寸分别与第一壳体111的第一面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的第二面,且第二壳体121以第二面与第一壳体111的第一面相贴的方式安装到第一壳体111。例如,当第一面为第一壳体111的顶面,第二面为第二壳体121的底面时,第一电子模块和第二电子模块以垂向相叠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并且,为便于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21的对接,在第一壳体111的第一面可设置定位柱1113,相应地,第二壳体121上具有与定位柱1113对应的定位孔,在将第二壳体121装配到第一壳体111时,定位柱1113插接到定位孔中。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壳体111上的定位柱1113和第二壳体121上的定位孔也可采用其他定位结构代替。
特别地,第二壳体121包括与第二面相背的第三面,该第三面上设置有安装件。具体地,第三面上的安装件可采用扩展螺母柱125,通过扩展螺母柱125,利于在具体设备(例如车辆)中的其他零件的安装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11上可具有安装支脚115,通过该安装支脚115,可将整个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安装在具体的设备(例如车辆)中,而无需再安装固定第二电子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提高第一容置腔的密封性能,第二壳体121的第二面与第一壳体111的第一面之间具有密封圈124,且该密封圈124环绕第一容置腔的开口。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壳体111的第一面具有机壳密封面1114,该机壳密封面1114表面平整,且环绕第一容置腔的开口设置。密封圈124固定在第二壳体121的第二面,且在第二壳体121固定到第一壳体111时,密封圈124贴附在机壳密封面1114上,从而保证密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路组件112包括电路板,该电路板设有第一避让孔1121;同时,在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第二电子模块时,第二壳体121的第二面设有第二避让孔1214,例如当第二面为第二壳体121的底面时,该第二壳体121包括底板1213,且第二避让孔1214设于该底板1213上。线缆118穿过第一避让孔1121和第二避让孔1214将第一电路组件112与第二电路组件122电性连接,从而实现第二电路组件122的供电连接。
结合图4所示,上述线缆118包括接线部1181、固定部1182及防呆部1183,固定部1182与接线部1181连接,防呆部1183设于固定部1182上,且该线缆118通过固定部1182实现接线部1181的固定以及与第一电路组件112和第二电路组件122的电性连接,通过防呆部1183避免线缆118错接。
在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第二电子模块时,该车载集成电子设备还包括防尘保护件128。该防尘保护件128装配(例如通过卡接、粘接、螺丝固定等方式,在此不做限制)在第二壳体121的底板1213上并封堵第二避让孔1214,以减少通过第二避让孔1214进入到第一容置腔的灰尘。上述防尘保护件128上具有供线缆118穿过的供电线缆通过孔128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第二电子模块时,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信号线缆,且该信号线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组件112和第二电路组件122连接,从而第一电路组件112和第二电路组件122可通过信号线缆实现控制信号的传输;相应地,防尘保护件128上具有供信号线缆穿过的信号线缆通过孔128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1可包括多个第一侧板,第一容置腔的开口由第一侧板的内壁的靠近第一壳体111的第一面所在一端围合形成。该多个第一侧板的靠近第一壳体111的第一面所在一端具有第一固定孔1112。具体地,多个第一侧板的靠近第一名的一端具有多个突出于外壁的第一凸缘或第一凸耳1111,第一凸缘或第一凸耳1111环绕第一壳体111的外周,且第一固定孔1112位于第一凸缘或第一凸耳1111上,盖板13或第二电子模块的第二壳体121上具有对应于第一固定孔1112的第二固定孔,螺钉穿过第一固定孔1112与第二固定孔以实现第一壳体111与盖板13或第二壳体121之间的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当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第二电子模块,第二壳体121包括多个第二侧板,多个第二侧板的靠近第二面的一端的外壁具有第二凸缘1212或第二凸耳。第二凸缘1212或第二凸耳环绕第二壳体121的外侧,第二固定孔1215设于第二凸缘1212或第二凸耳上。
并且,第二电子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外接端子123,上述外接端子123分别与第二电路组件122电性连接,至少一个外接端子123突出于一个第二侧板的外壁,且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孔1215位于突出于第二侧板的外壁的外接端子123的下方。这样,由于外接端子123的阻挡,使得该外接端子123下方的螺钉14不具有拆除操作空间,而只有在先拆下外接端子123时(即先打开第二壳体121并拆下对应的外接端子123),才能拆除该螺钉14,避免第二电子模块被轻易拆下。并且为了防止线缆错接,各个外接端子123的形状各不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例如电动汽车,该汽车包括本体和如上所述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其中车载集成电子设备与本体结合,例如车载集成电子设备设置于本体的动力舱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子模块,且所述第一电子模块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
第一电路组件,所述第一电路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
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还包括可替换地安装到所述第一壳体的盖板或第二电子模块,所述第二电子模块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电路组件,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电路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
在所述盖板或所述第二电子模块安装到所述第一壳体时,所述盖板或所述第二壳体封盖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开口,并与所述第一壳体一起构成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的外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组件包括车载充电机及直流变换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在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第二电子模块时,所述第二电路组件包括电源分配单元及电机控制器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
在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第二电子模块时,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面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且所述第二壳体以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贴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第一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之间具有密封圈,且所述密封圈环绕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开口;和/或
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二面相背的第三面,所述第三面上设置有安装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有第一避让孔;所述第二面设有第二避让孔;
线缆穿过所述第一避让孔和所述第二避让孔以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组件及所述第二电路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接线部、固定部及防呆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接线部连接,所述防呆部设于所述固定部上;和/或
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还包括防尘保护件,所述防尘保护件装配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并封堵所述第二避让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多个第一侧板,且所述开口由所述第一侧板的内壁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所在一端围合形成,所述多个第一侧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所在一端具有第一固定孔;
所述盖板或所述第二电子模块的第二壳体上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第二固定孔,螺钉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孔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盖板或第二壳体之间的安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多个第二侧板,所述第二电子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外接端子,至少一个所述外接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上并突出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壁;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固定孔位于突出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壁的所述外接端子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所在一端具有定位孔,所述盖板或所述第二电子模块的第二壳体上具有对应于所述定位孔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穿入所述定位孔中;或
所述第一侧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所在一端具有定位柱,所述盖板或所述第二电子模块的第二壳体上具有对应于所述定位柱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穿入所述定位孔中。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和
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集成电子设备,所述车载集成电子设备与所述本体结合。
CN202120174003.2U 2021-01-22 2021-01-22 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及汽车 Active CN2152446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74003.2U CN215244688U (zh) 2021-01-22 2021-01-22 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74003.2U CN215244688U (zh) 2021-01-22 2021-01-22 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44688U true CN215244688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99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74003.2U Active CN215244688U (zh) 2021-01-22 2021-01-22 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446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4830A (zh) * 2023-10-24 2023-12-01 宁波德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 光伏并网逆变器与光伏组件的集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4830A (zh) * 2023-10-24 2023-12-01 宁波德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 光伏并网逆变器与光伏组件的集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370367A1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junction box
CN108667272B (zh) 单电机逆变器总成
US9324983B2 (en) Battery module for vehicle
JP2011138685A (ja) 蓄電装置
CN109353201A (zh) 一种集成化电驱动系统总成及电动汽车
JP2007329003A (ja) 車載用電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する車両
JP6429889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15244688U (zh) 车载集成电子设备及汽车
EP3024704A1 (en) High voltage electrical center with connectorized bulkhead
JP2004114775A (ja) 車両電源システム用の電源パッケージ
KR101714296B1 (ko) 엘피지 차량의 연료펌프 컨트롤러
KR101591921B1 (ko) Ldc 통합형 정션박스
US20230163693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N112440705B (zh) 动力总成
CN207516764U (zh) 一种基于小型集成的分腔式模块化控制器结构
JP7432617B2 (ja)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モータ
WO2018126559A1 (zh) 一种水冷式薄膜电容器
CN115224955A (zh) 功率转换装置
CN107809172B (zh) 电源转换装置
CN113328580A (zh) 一种电机及电机控制器总成
CN219226560U (zh) 电池包断路装置及电池包
CN214153080U (zh) 电池包
CN216626363U (zh) 盖板、电机控制器、电动汽车
CN111532222A (zh) 电动车
CN211045364U (zh) 一种高压保险丝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000 52 tianedang Road, Yuexi,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52 tianedang Road, Yuexi Town,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