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14151U - 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14151U
CN215214151U CN202023328349.8U CN202023328349U CN215214151U CN 215214151 U CN215214151 U CN 215214151U CN 202023328349 U CN202023328349 U CN 202023328349U CN 215214151 U CN215214151 U CN 215214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oil
hydraulic cylinder
oil tank
bracket hydrau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2834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露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zh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zh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zh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zh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2834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14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14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141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包括上托架液压缸、下托架液压缸、油箱;上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一蓄能器,所述下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二蓄能器,第一蓄能器与第二蓄能器之间通过第一控制组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蓄能器、第二蓄能器与第一控制组件相配合补充供油管路内的油量以及维持液压系统内的压力平衡性;所述上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二控制组件;所述下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三控制组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既满足了轧制过程中需要的力,也满足了换辊时需要的力控制更加简单准确便捷。

Description

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控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型钢、板带轧机的开坯机设备中,接轴托架是必不可少的辅助装置。接轴托架能有效的减少操作侧万向接轴的偏重及在电机运转过程中万向接轴的摆动所造成的轧机辊缝的变化及轧制力的不均衡。原来的接轴托架液压系统在轧制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提供相应的力平衡掉托架的自重,但是原来系统只提供一个合适的轧制过程需要的力,在换辊的过程中需要的力比在轧制过程中的力大,通过先导式减压阀与溢流阀的控制实现高低压力的切换,但是该液压系统相对比较复杂,本实用新型则;利用比例减压阀,很好的为接轴托架在不同的工作状态提供不同的压力,在控制上更加准确和灵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以解决为接轴托架在不同的工作状态提供不同的压力,在控制上更加准确和灵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包括上托架液压缸、下托架液压缸、油箱;
上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一蓄能器,所述下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二蓄能器,第一蓄能器与第二蓄能器之间通过第一控制组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蓄能器、第二蓄能器与第一控制组件相配合补充供油管路内的油量以及维持液压系统内的压力平衡性;
所述上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二控制组件;所述下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三控制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上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通过第一油路、第二油路连通,所述第一油路一端与油箱出油口连接,另一端与上托架液压缸无杆腔连接;所述第二油路一端与上托架有杆腔连接,另一端与油箱进油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比例减压阀、第一换向阀、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所述第一比例减压阀一端连接油箱出油口,另一端连接第一换向阀的P口,第一换向阀的T口与油箱进油口连接,第一换向阀的A口与上托架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第一换向阀的B口与上托架液压缸的有杆腔连接;
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连接第一换向阀A口另一端,另一端与第一节流阀一端连接,第一节流阀的另一端与上托架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
第二节流阀一端与第一换向阀的B口连接,第二节流阀的另一端与上托架液压缸的有杆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通过第三油路、第四油路连通,所述第三油路一端与油箱出油口连接,另一端与下托架液压缸无杆腔连接;所述第四油路一端与下托架有杆腔连接,另一端与油箱进油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控制组件包括第二比例减压阀、第二换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所述第二比例减压阀一端连接油箱出油口,另一端连接第一换向阀的P口,第一换向阀的T口与油箱进油口连接,第一换向阀的A口与下托架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第二换向阀的B口与下托架液压缸的有杆腔连接;
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连接第二换向阀A口,另一端与第三节流阀一端连接,第三节流阀的另一端与下托架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
第四节流阀一端与第二换向阀的B口连接,第四节流阀的另一端与下托架液压缸的有杆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托架液压缸的无杆腔与第一节流阀之间的油路上还连接有第一压力继电器。
进一步的,所述上托架液压缸的有杆腔与第二节流阀之间的油路上还连接有第一测压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下托架液压缸的无杆腔与第三节流阀之间的油路上还连接有第二压力继电器。
进一步的,所述下托架液压缸的有杆腔与第四节流阀之间的油路上还连接有第二测压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蓄能器一端连接在第一油路上,另一端第一二位换向阀与油箱进油口连接,第二蓄能器一端连接在第三油路上,另一端第二二位换向阀与油箱进油口连接,第一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插入式溢流阀、第二插入式溢流阀、先导式溢流阀,所述第一插入式溢流阀一端与第一蓄能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插入式溢流阀一端与第一插入式溢流阀另一端连接,第二插入式溢流阀另一端与第二蓄能器一端连接,所述先导式溢流阀一端连接在第一插入式溢流阀与第二插入式溢流阀之间的油路上,先导式溢流阀的另一端与油箱进油口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既满足了轧制过程中需要的力,也满足了换辊时需要的力控制更加简单准确便捷。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a、第一油路;b、第二油路;c、第三油路;d、第四油路;1、第一比例减压阀;11、第二比例减压阀;2、第一换向阀;21、第二换向阀;3、第一液控单向阀;31、第二液控单向阀;4、第一节流阀;41、第二节流阀;42、第三节流阀;43、第四节流阀;51、第一二位换向阀;52、第二二位换向阀; 61、第一插入式溢流阀;62、第二插入式溢流阀;63、先导式溢流阀;71、第一蓄能器;72、第二蓄能器;81、第一压力继电器;82、第一测压接头; 83、第二压力继电器;84、第二测压接头;91、上托架液压缸;92、下托架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包括上托架液压缸91、下托架液压缸92、油箱;
上托架液压缸91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一蓄能器71,所述下托架液压缸 92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二蓄能器72,第一蓄能器71与第二蓄能器72之间通过第一控制组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蓄能器71、第二蓄能器72与第一控制组件相配合补充供油管路内的油量以及维持液压系统内的压力平衡性;
所述上托架液压缸91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二控制组件;所述下托架液压缸92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三控制组件。
所述上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通过第一油路a、第二油路b连通,所述第一油路a一端与油箱出油口连接,另一端与上托架液压缸91无杆腔连接;所述第二油路b一端与上托架有杆腔连接,另一端与油箱进油口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比例减压阀1、第一换向阀2、第一液控单向阀3、第一节流阀4、第二节流阀41,所述第一比例减压阀1一端连接油箱出油口,另一端连接第一换向阀2的P口,第一换向阀2的T口与油箱进油口连接,第一换向阀2的A口与上托架液压缸91的无杆腔连接,第一换向阀2的B口与上托架液压缸91的有杆腔连接;
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3连接第一换向阀2A口另一端,另一端与第一节流阀4一端连接,第一节流阀4的另一端与上托架液压缸91的无杆腔连接;
第二节流阀41一端与第一换向阀2的B口连接,第二节流阀41的另一端与上托架液压缸91的有杆腔连接。
所述上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通过第三油路c、第四油路d连通,所述第三油路c一端与油箱出油口连接,另一端与下托架液压缸92无杆腔连接;所述第四油路d一端与下托架有杆腔连接,另一端与油箱进油口连接。
所述第三控制组件包括第二比例减压阀11、第二换向阀21、第二液控单向阀31、第三节流阀42、第四节流阀43,所述第二比例减压阀11一端连接油箱出油口,另一端连接第一换向阀2的P口,第一换向阀2的T口与油箱进油口连接,第一换向阀2的A口与下托架液压缸92的无杆腔连接,第二换向阀21的B口与下托架液压缸92的有杆腔连接;
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31连接第二换向阀21A口,另一端与第三节流阀 42一端连接,第三节流阀42的另一端与下托架液压缸92的无杆腔连接;
第四节流阀43一端与第二换向阀21的B口连接,第四节流阀43的另一端与下托架液压缸92的有杆腔连接。
所述上托架液压缸91的无杆腔与第一节流阀4之间的油路上还连接有第一压力继电器81。
所述上托架液压缸91的有杆腔与第二节流阀41之间的油路上还连接有第一测压接头82。
所述下托架液压缸92的无杆腔与第三节流阀42之间的油路上还连接有第二压力继电器83。
所述下托架液压缸92的有杆腔与第四节流阀43之间的油路上还连接有第二测压接头84。
所述第一蓄能器71一端连接在第一油路a上,另一端通过第一二位换向阀51与油箱进油口连接,第二蓄能器72一端连接在第三油路c上,另一端通过第二二位换向阀52与油箱进油口连接,第一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插入式溢流阀61、第二插入式溢流阀62、先导式溢流阀63,所述第一插入式溢流阀61一端与第一蓄能器71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插入式溢流阀62一端与第一插入式溢流阀61另一端连接,第二插入式溢流阀62另一端与第二蓄能器72一端连接,所述先导式溢流阀63一端连接在第一插入式溢流阀61与第二插入式溢流阀62之间的油路上,先导式溢流阀63的另一端与油箱进油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既满足了轧制过程中需要的力,也满足了换辊时需要的力控制更加简单准确便捷。
1.设计参数如下:
液压缸名称:接轴托架平衡液压缸
油缸:单活塞单杆式双作用液压缸(非标准)
2.主要参数:D/d—S:Φ140/Φ100—160
工作压力:12MPa
速度:30mm/s
流量:15-28L/min
工作方式如下:
该实用新型液压系统由比例减压阀(先导式)ZDREE10VP2- 1X/315XLMG24K4M、换向阀4WE10J30B/CG24N9Z5L、液控单向阀Z2S10A-2- 30B、节流阀Z2FS10-20B、插入式溢流阀DBDS10K10B/200、二位换向阀 3WE10A31B/CG24N9Z5L、蓄能器等液压元器件组成,在正常轧制过程中减压比例阀在给定的信号下稳定在负载需要的压力,蓄能器的存在能很好的减少由于负载力的变化引起的波动,插入式溢流阀对无杆腔进行了过载保护;当在换辊状态时减压比例阀在给定信号下能调定在负载所需要的压力。
原来液压系统的压力的切换是通过先导式的减压阀的控制油与先导式溢流阀的共同控制来实现的,而现在的液压系统只需要给定比例减压阀信号就可以达到压力切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托架液压缸(91)、下托架液压缸(92)、油箱;
上托架液压缸(91)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一蓄能器(71),所述下托架液压缸(92)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二蓄能器(72),第一蓄能器(71)与第二蓄能器(72)之间通过第一控制组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蓄能器(71)、第二蓄能器(72)与第一控制组件相配合补充供油管路内的油量以及维持液压系统内的压力平衡性;
所述上托架液压缸(91)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二控制组件;所述下托架液压缸(92)与油箱之间连接有第三控制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通过第一油路(a)、第二油路(b)连通,所述第一油路(a)一端与油箱出油口连接,另一端与上托架液压缸(91)无杆腔连接;所述第二油路(b)一端与上托架有杆腔连接,另一端与油箱进油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比例减压阀(1)、第一换向阀(2)、第一液控单向阀(3)、第一节流阀(4)、第二节流阀(41),所述第一比例减压阀(1)一端连接油箱出油口,另一端连接第一换向阀(2)的P口,第一换向阀(2)的T口与油箱进油口连接,第一换向阀(2)的A口与上托架液压缸(91)的无杆腔连接,第一换向阀(2)的B口与上托架液压缸(91)的有杆腔连接;
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3)连接第一换向阀(2)A口另一端,另一端与第一节流阀(4)一端连接,第一节流阀(4)的另一端与上托架液压缸(91)的无杆腔连接;
第二节流阀(41)一端与第一换向阀(2)的B口连接,第二节流阀(41)的另一端与上托架液压缸(91)的有杆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架液压缸与油箱之间通过第三油路(c)、第四油路(d)连通,所述第三油路(c)一端与油箱出油口连接,另一端与下托架液压缸(92)无杆腔连接;所述第四油路(d)一端与下托架有杆腔连接,另一端与油箱进油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控制组件包括第二比例减压阀(11)、第二换向阀(21)、第二液控单向阀(31)、第三节流阀(42)、第四节流阀(43),所述第二比例减压阀(11)一端连接油箱出油口,另一端连接第一换向阀(2)的P口,第一换向阀(2)的T口与油箱进油口连接,第一换向阀(2)的A口与下托架液压缸(92)的无杆腔连接,第二换向阀(21)的B口与下托架液压缸(92)的有杆腔连接;
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31)连接第二换向阀(21)A口,另一端与第三节流阀(42)一端连接,第三节流阀(42)的另一端与下托架液压缸(92)的无杆腔连接;
第四节流阀(43)一端与第二换向阀(21)的B口连接,第四节流阀(43)的另一端与下托架液压缸(92)的有杆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架液压缸(91)的无杆腔与第一节流阀(4)之间的油路上还连接有第一压力继电器(81)。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架液压缸(91)的有杆腔与第四节流阀(43)之间的油路上还连接有第二测压接头(84)。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托架液压缸(92)的无杆腔与第三节流阀(42)之间的油路上还连接有第二压力继电器(83)。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托架液压缸(92)的有杆腔与第二节流阀(41)之间的油路上还连接有第一测压接头(82)。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能器(71)一端连接在第一油路(a)上,另一端第一二位换向阀(51)与油箱进油口连接,第二蓄能器(72)一端连接在第三油路(c)上,另一端第二二位换向阀(52)与油箱进油口连接,第一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插入式溢流阀(61)、第二插入式溢流阀(62)、先导式溢流阀(63),所述第一插入式溢流阀(61)一端与第一蓄能器(71)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插入式溢流阀(62)一端与第一插入式溢流阀(61)另一端连接,第二插入式溢流阀(62)另一端与第二蓄能器(72)一端连接,所述先导式溢流阀(63)一端连接在第一插入式溢流阀(61)与第二插入式溢流阀(62)之间的油路上,先导式溢流阀(63)的另一端与油箱进油口连接。
CN202023328349.8U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 Active CN215214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28349.8U CN215214151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28349.8U CN215214151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14151U true CN215214151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36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28349.8U Active CN215214151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141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23026A1 (zh) 主被动双模式可切换车辆悬架系统及其切换方法
CN203384151U (zh) 手动、自检液压比例阀
CN212028213U (zh) 一种工件翻转设备机架举升液压站
CN211737625U (zh) 液压阀测试系统
CN215214151U (zh) 一种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
CN112081170A (zh) 一种装载机液压系统及装载机
CN211202468U (zh) 一种闭式柱塞泵
US20180073524A1 (en) Hydraulic actuator control system
CN109306976B (zh) 一种负载敏感控制系统
CN111022394A (zh) 一种液压集成系统
CN209430510U (zh) 一种悬挂油缸同步升降的液压控制系统及集成阀组
CN207111553U (zh) 一种新型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
CN210290301U (zh) 雷达天线举升系统
CN108975188B (zh) 一种液压系统
CN215719872U (zh) 一种液压爬模施工用新型液压系统
CN107842537B (zh) 端盖总成、液压设备及工程机械
CN215171160U (zh) 一种卸卷小车变换压力的液压阀组
CN112128153B (zh) 一种新型定量泵变压差负载敏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3628212U (zh) 一种应用在推土机上的负载敏感液压系统
CN220487975U (zh) 一种叉车多路阀
CN213744206U (zh) 用于提高工程机械负载敏感液压系统稳定性与效率的装置
CN220487970U (zh) 一种液控浮动的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及电动臂车
CN219865669U (zh) 一种定流量负载敏感回路自动低压卸荷系统
CN218882626U (zh) 一种拖拉机液压系统
CN107218259B (zh) 一种新型接轴托架液压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