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03250U - 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03250U
CN215203250U CN202023250110.3U CN202023250110U CN215203250U CN 215203250 U CN215203250 U CN 215203250U CN 202023250110 U CN202023250110 U CN 202023250110U CN 215203250 U CN215203250 U CN 2152032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piece
positioning
injection
mold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5011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铁平
吕伟
吕强
钟声
段志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Yinbaoshan New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5011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032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032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032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第一模具结构、第二模具结构、承载模芯、定位组件以及活动机构:第一模具结构具有插穿面;第二模具结构与第一模具结构相对活动设置;承载模芯与第二模具结构相对活动设置,承载模芯能够与第一模具结构和第二模具结构组合形成注塑腔,插穿面位于注塑腔内;定位组件包括复位件,复位件用于驱使定位件朝远离插穿面所在平面的方向移动;活动机构用于驱动承载模芯朝靠近或远离注塑腔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的注塑模具的定位组件中,通过设置复位件,在第一模具结构与第二模具结构分离时,复位件可以驱动定位件朝远离注塑腔的方向移动,以带动嵌件与插穿面间隔设置,从而避免损伤插穿面,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Description

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塑料工件生产加工领域,为了使注塑工件在满足轻量化的要求上具有更高的强度以及耐久性,现有注塑加工中,一般在塑料工件注塑成型的过程中使金属嵌件直接与塑料部分复合形成整体结构,由此金属嵌件部分能够可靠地连接紧固件,注塑工件整体也具有较轻的质量,这种加工方式集合了塑料和金属材料两者的优点,也增加了产品设计性,同时避免额外使用其他复杂工序使两者装配到一起,工件的整体强度也得以提高。
在现有的复合成型加工流程中,嵌件的安装通常采用手工安装和机械安装两种方式,采用手工安装的效率较低,同时安装精度也难以保证,而采用机械安装虽然能够提高安装精度,但是由于嵌件的安装位置靠近注塑模具的内部,在安装过程中机械装置需要运动较长的路径,因而影响工件的加工效率,并且也存在机械装置磕碰模具的风险。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注塑模具,以改变现状。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用于解决传统注塑加工过程中,嵌件容易磕碰前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注塑模具,包括:
第一模具结构,具有插穿面;
第二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相对活动设置;
承载模芯,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相对活动设置,所述承载模芯能够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和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组合形成注塑腔,所述插穿面位于所述注塑腔内;
定位组件,包括定位件、连接件和复位件,所述定位件设于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并用于承载嵌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承载模芯滑动配合,所述复位件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和承载模芯,并用于驱使所述定位件朝远离所述插穿面所在平面的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分离时,所述定位组件与所述插穿面所在平面相对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相对靠近的过程中,所述定位组件用于驱使所述嵌件至少部分移动至所述注塑腔内;以及
活动机构,连接于所述承载模芯,并用于驱动所述承载模芯朝靠近或远离所述注塑腔的方向移动。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复位件的数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复位件沿所述连接件的中心轴线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复位件为螺旋弹簧。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连接件具有依次设置的连接部、顶板部和抵接部,所述连接件上设有抵接斜面,所述抵接斜面设于所述抵接部远离所述顶板部的一侧,所述复位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顶板部,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顶板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定位件。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承载模芯具有相接的模芯本体和安装板,所述模芯本体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顶板部的安装腔,且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模芯本体,所述安装板封盖于所述安装腔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的开口处,且所述抵接部穿设于所述安装板中;所述复位件容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复位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模芯本体和所述顶板部。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模芯本体内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相连通的定位槽,所述复位件容置于所述定位槽内。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定位组件还包括吸附件,所述吸附件设于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定位件的一端,并用于吸附所述嵌件。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连接件朝向所述定位件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吸附件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吸附件为磁铁,所述嵌件是铁磁性的。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承载模芯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于所述承载模芯远离所述注塑腔的一侧;在所述第一模具结构的移动路径上,所述限位板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与传统的注塑模具相比,在本注塑模具中,通过设置有可动地承载模芯以及用于驱动承载模芯移动的活动机构,在第一模具结构与第二模具结构合模之前,复位件可以驱动定位件朝远离注塑腔的方向移动,以便在定位件上安装嵌件,嵌件安装完毕之后,活动机构驱动承载模芯朝向注塑腔的方向移动,以使嵌件至少部分移动至注塑腔内,从而实现一体成型加工。
在本实施例的注塑模具的定位组件中,通过设置复位件,在第一模具结构与第二模具结构分离时,复位件可以驱动定位件朝远离注塑腔的方向移动,以带动嵌件与插穿面间隔设置,从而避免损伤插穿面,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塑模具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塑模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塑模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塑模具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塑模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定位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10,用于嵌件30与工件20 的一体成型加工,包括第一模具结构100、第二模具结构200以及定位组件300,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作为注塑模具10的模具基体,定位组件 300用于承载嵌件30,并用于驱使嵌件30相对于第一模具结构100和/或第二模具结构200移动。
具体地,请参阅图1和图4所示,第一模具结构100具有插穿面121;第二模具结构200与第一模具结构100相对活动设置,且第一模具结构100能够与第二模具结构200组合形成注塑腔,插穿面121位于注塑腔内;定位组件300与第一模具结构100相对活动设置,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分离时,定位组件300与插穿面121所在平面相对间隔设置;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相对靠近的过程中,定位组件300用于驱使嵌件30至少部分移动至注塑腔内。
与传统的注塑模具10相比,在本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中,通过设置与第一模具结构100相对活动设置的定位组件300,在进行注塑加工时,嵌件30承载于定位组件300上,定位组件300此时与插穿面121所在平面相对间隔设置,由此设置,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嵌件30和定位组件300均可以避让第一模具结构100中的插穿面121,从而避免嵌件30 与插穿面121之间出现碰撞,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组合之后,定位组件300又可以驱使嵌件30进入注塑腔内,以实现嵌件30与工件20的一体成型加工。
在本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中,通过设置可活动地定位组件300,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合模的过程中,定位组件300可以带动嵌件30移动以避让第一模具结构100的插穿面121,从而避免嵌件30和/或定位组件300 对插穿面121造成损伤,注塑工件20的良品率得以保证,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定位组件300可以由第一模具结构100或第二模具结构200驱动而产生移动,也就是通过单独的部件进行驱动,定位组件300也可以由第一模具结构100和第二模具结构200两种同时驱动,以能够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相对靠近移动的过程中发生移动即可;可以理解地是,定位组件 300也可以由外部驱动装置进行驱动,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另外,定位组件300可以活动连接于第一模具结构100或第二模具结构200,无论定位组件300活动连接于第一模具结构100或第二模具结构200,该结构仅作为定位组件300的承载基体,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组件300也可以由其他外部结构进行支撑,例如用于承载定位组件300活动的承载结构、承载工件等元件,再次不做唯一限定。
参阅图1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定位组件300活动连接于第二模具结构200,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相互靠近的过程中,第一模具结构100 用于驱动定位组件300移动。
具体地,参阅图4和图5所示,定位组件300包括相接的定位件310和连接件320,定位件310设于连接件320的一端并用于承载嵌件30,连接件320远离定位件310的一端设有抵接斜面3241,抵接斜面3241沿第一模具结构100至定位组件300的方向朝远离注塑腔的方向倾斜;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相对靠近的过程中,第一模具结构100和/或第二模具结构200抵接于抵接斜面3241,以驱使定位件310朝向插穿面121移动。
参阅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件310和抵接斜面3241分别位于连接件320的相对两端,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靠近的过程中,第一模具结构100与抵接斜面3241之间产生相对滑动,并驱使连接件320 沿抵接斜面3241至定位件310的方向移动,以带动位于定位件310上的嵌件30 移动至注塑腔内,当第一模具结构100和第二模具结构200合模之后,嵌件30 至少部分位于注塑腔内,通过注塑加工成型以使嵌件30与工件20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参阅图6和图7所示,定位组件300还包括吸附件330,吸附件 330设于连接件320靠近定位件310的一端,并用于吸附嵌件30。
由此设置,吸附件330一方面可以对安装在定位件310上的嵌件30进行固定,避免连接件320在移动过程中嵌件30发生偏移,同时也可以对嵌件30的安装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件330为磁铁,嵌件30是铁磁性的。可以理解地是,在嵌件30安装在定位件310上时,磁铁可以对嵌件30进行吸附,以实现固定功能,并且在嵌件30安装的过程中,磁铁可以通过磁力吸附嵌件30,从而提高嵌件30的安装效率以及定位精度。
在其他实施例三,吸附件330也可以是电磁铁,当电磁铁通电之后,可以产生磁力吸附铁磁性的嵌件30;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件330也可以是吸盘等具有吸附功能的元件,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参阅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20朝向定位件310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3211,吸附件330嵌设于安装槽3211内。
由此设置,在安装吸附件330时,可以将吸附件330收容于安装槽3211内,一方面可以对吸附件330的安装进行定位,同时由于吸附件330收容于安装槽 3211内,这样也可以使定位组件300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进一步地,吸附件330的数目为多个,且多个吸附件330沿连接件320的中心轴线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
可以理解地是,通过设置多个吸附件330,在嵌件30安装在定位件310上时,多个吸附件330均可以对嵌件30进行吸附固定,从而提高定位组件300对嵌件 30的固定效果,进一步保证嵌件30的安装精度,避免嵌件30与定位组件300 分离。
进一步地,参阅图4所示,定位组件300还包括复位件340,复位件340用于驱使定位件310朝远离插穿面121所在平面的方向移动。
通过设置复位件340,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分离的过程中,复位件340可以驱使定位件310朝远离注塑腔的方向移动,以使定位件310 远离抵接斜面3241的一端能够与插穿面121所在平面分离,从而避免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合模的过程中,定位组件300与插穿面121产生磕碰。
进一步地,复位件340的数目为多个,且多个复位件340沿连接件320的中心轴线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
由此设置,在第一模具结构100撤去驱动力之后,多个复位件340均可以产生用于驱使定位组件300复位的力,从而使定位件310朝远离插穿面121所在平面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340为螺旋弹簧。在其他实施例中,复位件340也可以选用例如弹片、液压弹簧等弹性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件340也可以是外部驱动装置,并能够驱动定位组件300沿抵接斜面3241至定位件310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参阅图4和图7所示,连接件320具有依次设置的连接部321、顶板部和抵接部324,抵接斜面3241设于抵接部324远离顶板部的一侧,复位件340的一端抵接于顶板部,连接部321远离顶板部的一端连接于定位件310。
可以理解地是,通过上述设置,连接件320呈分体式结构,并且各个部件之间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既不影响加工效果,同时也可以便于连接件320的装配和维护,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具体参阅图7所示实施例,顶板部包括前顶板部322和后顶板部323,且前顶板部322可拆卸连接于后顶板部323,本实施例的连接件320装配过程中,首先将抵接部324穿设于前顶板部322,并将后顶板部323与抵接部324固定连接,之后将后顶板部323连接于抵接部324远离抵接斜面3241的一端,由此连接部 321成为整体结构,但需要对其中某一个部件进行更换时,仅需将对应的部件拆除并更换新的部件,装拆便捷。具体地,可拆卸连接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磁吸连接、销钉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
具体地,嵌件30沿连接件320至定位件310的方向的正投影位于连接件320 内。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组件300活动连接于第二模具结构200,当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分离时,定位组件300可以带动嵌件30朝向远离注塑腔的方向移动,并能够使嵌件30缩入第二模具结构200内部,从而避免嵌件 30与插穿面121之间产生磕碰。
参阅图5所示实施例,定位件310插设于嵌件30内。由此设置,一方面可以便于嵌件30在定位件310上的拆装,同时通过镶嵌配合,可以保证嵌件30的定位精度,具体公差为0.0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插穿面121与连接件320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在其他实施例中,插穿面121也可以相对于连接件320的中心轴线倾斜。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1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基于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进行改进,以下仅列出区别点;
在本实施例中,注塑模具10还包括承载模芯400以及活动机构500,承载模芯4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相对活动设置,承载模芯400能够与第一模具结构100 和第二模具结构200组合形成注塑腔;定位组件300设于承载模芯400上,并与承载模芯400活动连接,定位组件300用于承载嵌件30;活动机构500连接于承载模芯400,并用于驱动承载模芯400朝靠近或远离注塑腔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中,通过设置有可动地承载模芯400以及用于驱动承载模芯400移动的活动机构500,在加工流程中,活动机构500能够驱动承载模芯400朝远离注塑腔的方向移动,以便在定位组件300上安装嵌件30,嵌件30安装完毕之后,活动机构500驱动承载模芯400朝向注塑腔的方向移动,以使嵌件30至少部分移动至注塑腔内,从而实现一体成型加工。
在本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中,通过设置承载模芯400与活动机构500的配合,在保证嵌件30的安装精度的前提下,既可以提高工件20的加工效率,也可以避免在安装嵌件30的过程中损伤第一模具结构100和/或第二模具结构200,注塑加工的加工效果得以保证,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具体参阅图1和图8所示,第一模具结构100包括第一模板110和第一模芯 120,第一模板110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一模芯120的第一容纳腔111,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相对靠近的过程中,第一模板110能够抵接于定位组件300远离嵌件30的一端,并用于驱使定位组件300朝向注塑腔的方向移动;第一模芯120、第二模具结构200以及承载模芯400能够组合形成注塑腔,且插穿面121位于第一模芯120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模板110可相对于定位组件300移动,并在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靠近的过程中,第一模板110可以作为动力源以驱使定位组件300的一端朝向插穿面121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即可实现嵌件30在工件20对应位置的定位作用。
具体参阅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模板110设有铲基位112,且铲基位112的开口位于第一容纳腔111的内壁上,铲基位112用于驱使定位组件300 朝向注塑腔移动;定位组件300至少设置有一个,且定位组件300在铲基位112 上的正投影均位于铲基位112内。
进一步地,铲基位112具有抵接面1121,抵接面1121沿第一模板110至定位组件300的方向朝远离注塑腔的方向倾斜。
可以理解地是,由于铲基位112具有倾斜的抵接面1121,在抵接面1121与定位组件300的接触时可以向定位组件300施加驱动力,通过抵接面1121与定位组件300之间相互摩擦,以驱使定位组件300带动嵌件30移动至预设位置。
参阅图4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20与承载模芯400滑动配合,复位件340分别连接于连接件320和承载模芯400,并用于驱使定位件310朝远离插穿面121所在平面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连接件320具有依次设置的连接部321、顶板部和抵接部324,抵接斜面3241设于抵接部324远离顶板部的一侧,复位件340的一端抵接于顶板部,连接部321远离顶板部的一端连接于定位件310。
参阅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模芯400具有相接的模芯本体410和安装板420,模芯本体410开设有用于容纳顶板部的安装腔412,且连接部321穿设于模芯本体410,安装板420封盖于安装腔412远离连接部321的一端的开口处,且抵接部324穿设于安装板420中;复位件340容置于安装腔412内,且复位件340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模芯本体410和顶板部。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腔412的开口位于远离注塑腔的一侧,装配本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时,首先将定位组件300穿设于安装腔412内,并使定位件310和连接件320自承载模芯400的一端穿出,此时顶板部位于安装腔412内,之后再将安装板420盖设于安装腔412的开口上,并使抵接部324的穿设于安装板420 并朝远离注塑腔的方向伸出。
具体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模芯本体410内开设有与安装腔412相连通的定位槽411,复位件340容置与定位槽411内。由此设置,定位槽411一方面可以对复位件340的安装进行定位,同时也可以使定位组件300与承载模芯400的安装更为紧凑。
进一步地,参阅图2所示,承载模芯400还包括限位板430,限位板430设于模芯本体410远离注塑腔的一侧;在第一模板110的移动路径上,限位板430 能够抵接于第一模板110;具体地,限位板430可拆卸连接于模芯本体410。
可以理解地是,在通常情况下,为了降低注塑工件20的加工误差,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合模之后的间隙需要尽可能小,但是由于存在加工误差,所以第一模具结构100与承载模芯400之间难免发生摩擦损耗,通过在模芯本体410上设置限位板430,一方面可以对第一模板110的移动进行限位,以避免第一模具结构100对承载模芯400挤压或磨损而导致承载模芯400受到损伤,当限位板430磨损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便捷对限位板430进行拆装更换。优选地,限位板430为耐磨材料制成,由此设置可降低限位板430的损耗。
参阅图1和图2所示,第二模具结构200包括第二模板210和第二模芯220,第二模板210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二模芯220的第二容纳腔211,第二模芯220、第一模具结构100以及承载模芯400能够组合形成注塑腔,第二模芯220与第一模具结构100相对设置,且承载模芯400位于第二模芯220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模芯4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滑动配合,并能够沿X方向的正向或反向移动,第一模具结构100至第二模具结构200的方向与X方向垂直;使用本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时,活动机构500首先驱动承载模芯400沿X 方向移动,之后将嵌件30安装在定位组件300上,活动机构500再驱动承载模芯400沿X方向的反向移动,以使嵌件30能够朝向注塑腔的方向移动,当承载模芯400移动至预设位置之后,第一模具结构100再朝向第二模具结构200移动,在第一模具结构100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模具结构100能够抵接于定位组件300,并驱使定位组件300朝向注塑腔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嵌件30移动至注塑腔内,当第一模具结构1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合模之后,嵌件30即可至少部分位于注塑腔内,并且第一模具结构100、第二模芯220以及承载模芯400围合形成封闭的注塑腔。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描述的“封闭的注塑腔”是指,注塑腔整体右第一模具结构100、第二模芯220和承载模芯400围合,但是也存在例如注塑孔等孔位,并非绝对的密封。
进一步地,活动机构500包括驱动组件510,驱动组件510分别连接于第二模具结构200和承载模芯400,并用于驱动承载模芯400相对于第二模具结构200 移动。
具体参阅图3所示,驱动组件510包括直线驱动件511和连接架512,连接架512连接于承载模芯400上,直线驱动件511设于第二模板210上,并用于驱动连接架512移动以带动承载模芯400朝靠近或远离第二模芯220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直线驱动件511为液压油缸,在其他实施例中,直线驱动件 511也可以是直线电机、电动推杆、丝杠滑块结构等直线驱动结构,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参阅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架512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架本体5121 和连接块5122,连接块5122连接于直线驱动件511的输出端,连接架本体5121 连接于承载模芯400。
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架本体5121和连接块5122,在装配本实施例的活动机构500时,可以在将连接架本体5121和连接块5122分别连接承载模芯400 和直线驱动件511之后,再将两者连接,装配效率提高,同时也可以便于后期维护,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参阅图1至图3所示,进一步地,活动机构500还包括限位组件520,限位组件520设于第二模板210上,并用于对承载模芯400的移动进行限位。
由此设置,在承载模芯400移动的过程中,限位组件520可以对其进行限位,以使承载模芯400能够在预设范围内活动,避免承载模芯400与第二模具结构200 脱离而导致注塑模具10损坏。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限位组件520包括限位开关521和感应件522,限位开关521和感应件522分别设于承载模芯400和第二模板210上,在感应件522的移动路径上,感应件522能够抵接于限位开关521。
使用本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感应件522可以随承载模芯400一同移动,当承载模芯400移动至指定位置之后,感应件522抵接于限位开关521,限位开关 521控制直线驱动件511停止运行,从而对承载模芯400的移动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限位开关521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其中两个限位开关521沿承载模芯400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
参阅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开关521设置有两个,且两个限位开关 521沿X方向依次设置,当承载模芯400沿X方向的正向或反向移动至末端时,感应件522能够与对应位置的限位开关521接触,并实现承载模芯400的位置控制;在其他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限位开关521,可以对承载模芯400的多个移动位置进行定位。
参阅图2所示,限位组件520还包括限位架523,限位架523设于第二模板 210上,在连接架512的移动路径上,连接架512能够穿设于限位架523内,且承载模芯400和/或连接架512能够抵接于限位架523。
由此设置,当承载模芯400移动至极限位置之后,承载模芯400朝向限位架 523的一端可以抵接于限位架523,并且连接架512可以由限位架523内穿出;限位架523可以对承载模芯400进行限位,限位架523也可以避免与连接架512 产生运动干涉,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进一步地,参阅图2和图3所示,第二模具结构200还包括导向块230,导向块230设于第二模板210上,且承载模芯400与导向块230滑动配合。
通过在第二模板210上设置导向块230,导向块230与第二模板210之间可以形成用于容置承载模芯400的滑动槽,承载模芯400与该滑动槽滑动配合,从而对承载模芯400进行导向,以使承载模芯400能够平稳滑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模具结构,具有插穿面;
第二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相对活动设置;
承载模芯,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相对活动设置,所述承载模芯能够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和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组合形成注塑腔,所述插穿面位于所述注塑腔内;
定位组件,包括定位件、连接件和复位件,所述定位件设于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并用于承载嵌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承载模芯滑动配合,所述复位件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和承载模芯,并用于驱使所述定位件朝远离所述插穿面所在平面的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分离时,所述定位组件与所述插穿面所在平面相对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相对靠近的过程中,所述定位组件用于驱使所述嵌件至少部分移动至所述注塑腔内;以及
活动机构,连接于所述承载模芯,并用于驱动所述承载模芯朝靠近或远离所述注塑腔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的数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复位件沿所述连接件的中心轴线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螺旋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依次设置的连接部、顶板部和抵接部,所述连接件上设有抵接斜面,所述抵接斜面设于所述抵接部远离所述顶板部的一侧,所述复位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顶板部,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顶板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定位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模芯具有相接的模芯本体和安装板,所述模芯本体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顶板部的安装腔,且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模芯本体,所述安装板封盖于所述安装腔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的开口处,且所述抵接部穿设于所述安装板中;所述复位件容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复位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模芯本体和所述顶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芯本体内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相连通的定位槽,所述复位件容置于所述定位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还包括吸附件,所述吸附件设于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定位件的一端,并用于吸附所述嵌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朝向所述定位件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吸附件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件为磁铁,所述嵌件是铁磁性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模芯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于所述承载模芯远离所述注塑腔的一侧;在所述第一模具结构的移动路径上,所述限位板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
CN202023250110.3U 2020-12-29 2020-12-29 注塑模具 Active CN2152032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50110.3U CN215203250U (zh) 2020-12-29 2020-12-29 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50110.3U CN215203250U (zh) 2020-12-29 2020-12-29 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03250U true CN215203250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36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50110.3U Active CN215203250U (zh) 2020-12-29 2020-12-29 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032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75421B2 (en) Slide core unit
CN104842475A (zh) 一种嵌件上料装置、转移系统及转移方法
CN215203250U (zh) 注塑模具
CN105082471A (zh) 抽芯结构和注塑模具
CN215203251U (zh) 注塑模具
CN214773711U (zh) 注塑模具
CN214773712U (zh) 注塑模具
CN204640607U (zh) 一种嵌件上料装置及转移系统
CN114683499A (zh) 注塑模具
CN114683498A (zh) 注塑模具
CN114683496A (zh) 注塑模具
CN114683497A (zh) 注塑模具
CN215473106U (zh) 一种3d打印设备
CN111515712B (zh) 一种机床工作台增加行程的方法及工作台结构
CN204773272U (zh) 一种机械手装置
CN108544264B (zh) 一种工件夹具和加工设备
CN111048356A (zh) 继电器外壳组立装置
CN212578644U (zh) 机械人手臂及其夹持器
CN216802595U (zh) 一种可滑动的精定位载具
CN217098706U (zh) 防粘组件及模具
CN110978420A (zh) 一种双向抽芯机构及注塑模具
CN214521427U (zh) 一种注塑外壳自动去毛边机构
CN220950350U (zh) 顶针筒和顶针筒快换装置
CN217373279U (zh) 模具
CN217775273U (zh) 用于汽车电机机壳侧壁的定位缺口的冲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20

Address after: 410300 No. 22, yongyang Road, Liuyang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sha yinbaoshan new auto part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Jianxing Road, Luorent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