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85998U -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85998U
CN215185998U CN202121509855.9U CN202121509855U CN215185998U CN 215185998 U CN215185998 U CN 215185998U CN 202121509855 U CN202121509855 U CN 202121509855U CN 215185998 U CN215185998 U CN 2151859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s transistor
full
bridge inverter
resistor
bo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0985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华为焱
李毅
卢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yu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 Y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 Y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 Y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0985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859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859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859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UPS电源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感器L、第一电容器C1和全桥逆变器,电感器L与全桥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电容器C1与全桥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在第一电容器两端并联有蓄电池。全桥逆变器包括多个MOS管,MOS管内部设置有寄生二极管,MOS管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控制电感器L的充电和放电,寄生二极管能够对MOS管起到保护效果,同时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整流二极管。该充电电路充分利用了全桥逆变器使用的MOS管,且不需要额外接入实体二极管,使得使用的元器件更少,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UPS电源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UPS全称是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意为不间断电源系统,包括蓄电池、充电器、DC/AC逆变器、输出转换开关和智能调压电路。在市电正常时充电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当市电中断时蓄电池放电,为用电设备提供持续的稳压稳频的交流电。其中UPS电源系统的充电器常采用反激式开关电源使得蓄电池升压。
boost升压电路是一种开关直流升压电路,可以使得输出电压比输入电压高。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反激式开关电源需要用到的元器件包括高频变压器、开关管、二极管和电容器等元器件,使用元器件较多,设计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降低UPS电源系统的成本,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感器L、第一电容器C1和全桥逆变器,所述全桥逆变器包含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输出端和接地端,所述电感器L的两端分别与全桥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全桥逆变器用于控制电感器L的充电和放电;所述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与所述全桥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器C1两端并联有蓄电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全桥逆变器控制电感器L进行充电时,此时电感器L处的电压为UL,蓄电池两端电压US为第一电容器C1两端电压UC;当全桥逆变器控制电感器L进行放电时,此时第一电容器C1两端电压升高为UL+UC,蓄电池两端电压US升高至UL+UC,达到为蓄电池充电的目的。全桥逆变器包括多个MOS管,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设置有寄生二极管,MOS管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控制电感器L的充电和放电,寄生二极管能够对MOS管起到保护作用,当电路中产生反向电流时减少反向电流击穿MOS管的现象,同时寄生二极管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整流二极管。相比于反激式开关电源和传统的boost升压电路,该充电电路使用的元器件较少,不需要额外接入实体二极管,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全桥逆变器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所述第三MOS管Q3内部设置有第三寄生二极管D3,所述第四MOS管Q4内部设置有第四寄生二极管D4;
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和第三MOS管Q3的源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漏极和第四MOS管Q4的源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3的漏极和所述第四MOS管Q4的漏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
所述第三寄生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寄生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寄生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寄生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均接收到高电平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导通,电流经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流到全桥逆变器的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内,电感器L、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形成回路,电感器L开始进行充电;当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均接收到低电平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截止,电流从全桥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流经第三寄生二极管D3和第四寄生二极管D4,从输出端流至第一电容器C1处,电感器L对第一电容器C1进行放电,使得第一电容器C1两端的电压升高,第三寄生二极管D3和第四寄生二极管D4能够减少反向电流击穿MOS管的现象,对MOS管起到保护效果,同时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整流二极管,不需要额外接入实体二极管。
可选的,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PWM调制芯片,所述PWM调制芯片包含信号输出端,所述PWM调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用于输出PWM信号,所述PWM信号包括高电平和低电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WM调制芯片输出PWM信号,用于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导通或截止,实现电感器L的充电或者放电。当PWM信号为高电平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均导通,此时电感器L开始充电;当PWM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均截止,此时电感器L开始放电。
可选的,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放大电路,所述放大电路包含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PWM调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用于放大高电平或低电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WM信号的电流较小,难以直接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导通或截止,放大电路能够对高电平和低电平的电流进行放大,便于更好驱动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导通或截止。
可选的,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第一NPN三极管T1和第二PNP三极管T2,所述第一NPN三极管T1的基极和第二PNP三极管T2的基极均与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与所述放大电路的供电电源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T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PNP三极管T2的发射极均与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NPN三极管T1和第二PNP三极管T2,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接收到高电平时,第一NPN三极管T1导通,对高电平进行放大,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输出放大后的高电平;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接收到低电平时,第二PNP三极管T2导通,对低电平信号进行放大,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输出放大后的低电平信号。
可选的,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MCU模块,所述PWM调制芯片包括电压反馈端,所述MCU模块与所述PWM调制芯片的电压反馈端连接,用于对蓄电池电压值US进行采样,所述PWM调制芯片基于电压值US调整所述PWM信号的占空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MCU模块对蓄电池电压值US进行采样,蓄电池电压值US越大,则MCU模块输出的电压值越大,PWM调制芯片根据MCU模块输出的电压值调整PWM信号的占空比,当MCU模块输出的电压值达到预设电压值时,PWM信号为低电平,此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截止,电感器L放电,放电结束后第一电容器C1两端电压不再发生变化,蓄电池的电压US保持稳定。
可选的,所述MCU模块连接有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所述第一电阻器R1一端和所述MCU模块连接,另一端和第二电阻器R2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器R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PWM调制芯片的电压反馈端连接在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的连接点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串联, PWM调制芯片的电压反馈端连接在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的连接点处,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能够起到分压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该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充分利用了全桥逆变器使用的MOS管,MOS管能够代替个boost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MOS管中的寄生二极管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整流二极管,与反激式开关电源和boost升压电路相比该电路使用的元器件较少,减少了实体二极管的接入,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boost升压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放大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00、全桥逆变器;200、蓄电池;300、自耦变压器;400、放大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boost升压电路包括电感器L、开关管Q、整流二极管D和电容器C,电感器L与开关管Q串联,电感器L的另一端与输入电压Vin连接,开关管Q的另一端接地;整流二极管D的阳极与开关管Q的一端连接,阴极和电容器C的正极连接,电容器C的另一端接地,该电路的输出电压Vout为电容器C两端电压。当开关管Q导通时,电感器L进行充电;当开关管Q截止时,电感器L进行放电,电容器C两端电压升高,输出电压Vout升高。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参照图2,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感器L、第一电容器C1和全桥逆变器100,全桥逆变器100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第三MOS管内部设置有第三寄生二极管D3,第四MOS管Q4内部设置有第四寄生二极管D4。在实际应用中,组成全桥逆变器100的四个MOS管结构相同,第一MOS管内部设置有第一寄生二极管D1,第二MOS管Q2内部也设置有第二寄生二极管D2,每个寄生二极管的阳极与对应MOS管的源极连接,阴极与对应MOS管的漏极连接。
全桥逆变器100包含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输出端和接地端,第一MOS管Q1的漏极和第三MOS管Q3的源极与全桥逆变器10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MOS管Q2的漏极和第四MOS管Q4的源极与全桥逆变器10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和第二MOS管Q2的源极均与全桥逆变器100的接地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漏极和第四MOS管Q4的漏极均与全桥逆变器100的输出端连接;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有M1.VGS端,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有M2.VGS端,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第四MOS管Q4的栅极不与任何元器件连接,也不接收任何信号。
电感器L的两端分别与全桥逆变器10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全桥逆变器100用于控制电感器L的充电和放电。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与全桥逆变器100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在第一电容器C1两端并联有需要进行充电的蓄电池20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充电电路的供电电源为自耦变压器300,自耦变压器300包括原边AB和副边ab,电感器L与自耦变压器300的副边ab连接,市电接入自耦变压器300的原边AB时自耦变压器300的副边ab两端能够得到感应电压Uab
参照图3,为了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导通与截止,该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能够输出PWM信号的PWM调制芯片,PWM信号包括高电平和低电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PWM调制芯片可选择UC3845芯片,UC3845芯片的O/P引脚为输出端,用于输出高电平和低电平。
UC3845芯片连接有MCU模块,MCU模块连接有第一电阻器R1,第一电阻器R1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电阻器R2,第二电阻器R2的另一端接地,UC3845芯片的VF引脚为电压反馈端,连接在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的连接点处,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具有分压的效果。MCU模块能够对蓄电池200的电压值US进行采样,电压值US越大MCU模块输出的电压值越大,UC3845芯片根据电压采样值调整PWM信号的占空比,当采样值达到预设电压值时PWM信号为低电平,蓄电池200的电压值US不再升高。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电压值为蓄电池200的额定电压,蓄电池20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内部会有一些损耗,因此在蓄电池200电压值US达到额定值后,PWM信号会短时间输出高电平然后很快变为低电平,PWM信号的占空比维持在一个很小的数值,使得蓄电池200处于浮充的状态。
UC3845芯片还连接有基准电压REF,基准电压REF处连接有第三滤波电容器C3,第三滤波电容器C3的另一端接地;基准电压REF与第五NPN三极管T5的集电极连接,第五NPN三极管T5的发射极与第四电阻器R4连接,第四电阻器R4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三电阻器R3,第三电阻器R3的另一端接地,UC3845芯片的IS引脚在第三电阻器R3和第四电阻器R4之间。UC3845芯片的R/C引脚处连接有第五电阻器R5和第四电容器C4,第五电阻器R5的另一端与基准电压REF连接,第四电容器C4的另一端接地。UC3845芯片会对基准电压REF和VF引脚处的电压进行比较,第五电阻器R5和第四电容器C4能够根据比较结果调整UC3845芯片的振荡频率,以改变PWM信号的占空比。
UC3845芯片的COMP引脚和VF引脚之间还并联有第五电容器C5和第六电阻器R6,能够起到频率补偿的效果,提高电路的稳定性。VF引脚处还连接有限流电阻器R7,限流电阻器R7的另一端为CHG-ON端,当有市电接入CHG-ON端时UC3845芯片开启,开始输出PWM信号。
UC3845芯片的VCC引脚连接供电电源,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供电电源为12V;供电电源处连接有第二滤波电容器C2,第二滤波电容器C2的另一端与保护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保护二极管D5的阴极与UC3845芯片的Vref引脚连接。
参照图4,由于PWM信号的电压和电压都比较小,难以较好的驱动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因此该充电电路还包括放大电路400。放大电路400包含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端与PWM调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输出端分别与M1.VGS端和M2.VGS端连接,用于输出放大后的高电平和低电平。
放大电路400包括第一NPN三极管T1和第二PNP三极管T2,第一NPN三极管T1的基极和第二PNP三极管T2的基极均与放大电路400的输入端连接,第一NPN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与放大电路400的供电电源连接,第二PNP三极管T2的集电极接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PNP三极管T2的发射极均与所述放大电路400的输出端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PWM信号约为5V,需要转换成12V驱动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因此放大电路400还连接有第三NPN三极管T3、第四NPN三极管T4、第八电阻器R8、第九电阻器R9、第十电阻器R10、第十一电阻器R11。第八电阻器R8的一端用于接收PWM信号,另一端与第九电阻器R9连接,同时还与第三NPN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第九电阻器R9的另一端接地。第十电阻器R10的一端与放大电路400的供电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三NPN三极管T3的集电极连接,同时与第四NPN三极管T4的基极连接。第四NPN三极管T4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第十一电阻器R11连接,第十一电阻器R11的另一端与供电电源连接。放大电路400的输入端连接在第四NPN三极管T4和第十一电阻器R11的连接点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供电电源为12V。
当PWM信号为高电平时,第三NPN三极管T3导通,供电电源处的电流经第十电阻器R10和第三NPN三极管T3流到接地端,此时第四NPN三极管T4的基极处为低电平,第四NPN三极管T4截止,供电电源处的电流经第十一电阻器R11流到放大电路400输入端,第一NPN三极管T1导通,放大电路400输出放大后的高电平信号。
当PWM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三NPN三极管T3截止,供电电源处的电流经第十电阻器R10流到第四NPN三极管T4处,第四NPN三极管T4导通,供电电源处的电流经第十一电阻器R11和第四NPN三极管T4流到接地端,此时放大电路400的输入端相当于接地为低电平,第二PNP三极管T2导通,放大电路400输出放大后的低电平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的实施原理为: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感器L、第一电容器C1和全桥逆变器100,全桥逆变器100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四个MOS管内部均设置有寄生二极管,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的导通和截止由PWM信号控制,PWM信号由PWM调制芯片输出,市电接入后PWM调制芯片开始输出PWM信号,当PWM信号为高电平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导通,电感器L开始充电,此时蓄电池200处的电压US为第一电容器C1两端的电压UC;当PWM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截止,电感器开始放电,电流经MOS管内的寄生二极管流动至第一电容器C1,此时蓄电池200处的电压为电容器两端的电压UC+UL,蓄电池200处的电压升高,达到了为蓄电池200充电的目的。该充电电路充分利用了全桥逆变器使用的MOS管,MOS管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Q,MOS管内部的寄生二极管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整流二极管D,不需要额外接入实体二极管,使得使用的元器件更少,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感器L、第一电容器C1和全桥逆变器(100),所述全桥逆变器(100)包含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输出端和接地端,所述电感器L的两端分别与全桥逆变器(10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全桥逆变器(100)用于控制电感器L的充电和放电;所述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与所述全桥逆变器(100)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器C1两端并联有蓄电池(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桥逆变器(100)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所述第三MOS管Q3内部设置有第三寄生二极管D3,所述第四MOS管Q4内部设置有第四寄生二极管D4;
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和第三MOS管Q3的源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10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漏极和第四MOS管Q4的源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10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100)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3的漏极和所述第四MOS管Q4的漏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100)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
所述第三寄生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寄生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寄生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寄生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PWM调制芯片,所述PWM调制芯片包含信号输出端,所述PWM调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用于输出PWM信号,所述PWM信号包括高电平和低电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放大电路(400),所述放大电路(400)包含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放大电路(400)的输入端与所述PWM调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放大电路(400)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用于放大高电平或低电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400)包括第一NPN三极管T1和第二PNP三极管T2,所述第一NPN三极管T1的基极和第二PNP三极管T2的基极均与所述放大电路(40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与所述放大电路(400)的供电电源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T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PNP三极管T2的发射极均与所述放大电路(400)的输出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MCU模块,所述PWM调制芯片包含电压反馈端,所述MCU模块与所述PWM调制芯片的电压反馈端连接,用于对蓄电池(200)电压值US进行采样,所述PWM调制芯片基于电压值US调整所述PWM信号的占空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MCU模块连接有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所述第一电阻器R1一端和所述MCU模块连接,另一端和第二电阻器R2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器R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PWM调制芯片的电压反馈端连接在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的连接点处。
CN202121509855.9U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Active CN2151859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09855.9U CN215185998U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09855.9U CN215185998U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85998U true CN215185998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400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09855.9U Active CN215185998U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859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230220A1 (en) Current source inverter with energy clamp circuit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having relatively better effectiveness
CN110417101B (zh) 电池充电电路和电池充电方法
CN102904450A (zh) 电流型绝缘转换器
CN112564263A (zh) 掉电延时保护电路及控制方法
CN209930559U (zh) Llc谐振变换器和led驱动电路
CN113794373B (zh) 多电平直流转换器及供电系统
de Souza Oliveira Jr et al. Analysis, design, and experimentation of a double forward converter with soft switching characteristics for all switches
WO2021249332A1 (zh) 一种电荷泵控制电路及驱动电源
CN117595671A (zh) 供电电路以及应用其的不对称半桥反激变换器
CN215185998U (zh)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CN218783723U (zh) 一种基于控制芯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
US20220158553A1 (en) Dc-dc converter
CN111600368B (zh) 用于宽输出电压范围大功率充电器的llc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11321218U (zh) 一种智能网关的高效降压电源装置
CN211701864U (zh) 一种新型多路浮地驱动供电电路
CN104092370A (zh) 一种自激式Boost电路
CN114744883A (zh) 一种反激式电源的原边反馈型电路
US6788032B2 (en) Softing switching DC-to-DC converter with an active power sink circuit
CN112467995A (zh) 一种高效节能变频调压回能式电子负载装置
CN110707918A (zh) 一种集成功率解耦电路的pfc ac/dc变换器控制电路
CN216625581U (zh) 同步整流电路、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器及光伏优化器
CN213990488U (zh) 一种非隔离单电感输出正负低压电源的电路
CN210721185U (zh) 一种基于负载大小的二阶稳压电路
CN219304707U (zh) 输出调节电路
CN218570096U (zh) 变压器电路、隔离式开关电源及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105 101, Building B3, Dormitory, Lant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cean Industrial Zone, Lougang Community, Songga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ne photo multiple address enterprise)

Patentee after: Shangyu (Shenzhe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401, building 1, Senya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est part of Guangming high tech park, Tianliao community, Yuta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ANG Y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