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85998U -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185998U CN215185998U CN202121509855.9U CN202121509855U CN215185998U CN 215185998 U CN215185998 U CN 215185998U CN 202121509855 U CN202121509855 U CN 202121509855U CN 215185998 U CN215185998 U CN 2151859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s transistor
- full
- bridge inverter
- resistor
- boo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UPS电源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感器L、第一电容器C1和全桥逆变器,电感器L与全桥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电容器C1与全桥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在第一电容器两端并联有蓄电池。全桥逆变器包括多个MOS管,MOS管内部设置有寄生二极管,MOS管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控制电感器L的充电和放电,寄生二极管能够对MOS管起到保护效果,同时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整流二极管。该充电电路充分利用了全桥逆变器使用的MOS管,且不需要额外接入实体二极管,使得使用的元器件更少,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UPS电源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UPS全称是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意为不间断电源系统,包括蓄电池、充电器、DC/AC逆变器、输出转换开关和智能调压电路。在市电正常时充电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当市电中断时蓄电池放电,为用电设备提供持续的稳压稳频的交流电。其中UPS电源系统的充电器常采用反激式开关电源使得蓄电池升压。
boost升压电路是一种开关直流升压电路,可以使得输出电压比输入电压高。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反激式开关电源需要用到的元器件包括高频变压器、开关管、二极管和电容器等元器件,使用元器件较多,设计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降低UPS电源系统的成本,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感器L、第一电容器C1和全桥逆变器,所述全桥逆变器包含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输出端和接地端,所述电感器L的两端分别与全桥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全桥逆变器用于控制电感器L的充电和放电;所述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与所述全桥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器C1两端并联有蓄电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全桥逆变器控制电感器L进行充电时,此时电感器L处的电压为UL,蓄电池两端电压US为第一电容器C1两端电压UC;当全桥逆变器控制电感器L进行放电时,此时第一电容器C1两端电压升高为UL+UC,蓄电池两端电压US升高至UL+UC,达到为蓄电池充电的目的。全桥逆变器包括多个MOS管,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设置有寄生二极管,MOS管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控制电感器L的充电和放电,寄生二极管能够对MOS管起到保护作用,当电路中产生反向电流时减少反向电流击穿MOS管的现象,同时寄生二极管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整流二极管。相比于反激式开关电源和传统的boost升压电路,该充电电路使用的元器件较少,不需要额外接入实体二极管,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全桥逆变器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所述第三MOS管Q3内部设置有第三寄生二极管D3,所述第四MOS管Q4内部设置有第四寄生二极管D4;
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和第三MOS管Q3的源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漏极和第四MOS管Q4的源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3的漏极和所述第四MOS管Q4的漏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
所述第三寄生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寄生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寄生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寄生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均接收到高电平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导通,电流经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流到全桥逆变器的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内,电感器L、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形成回路,电感器L开始进行充电;当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均接收到低电平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截止,电流从全桥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流经第三寄生二极管D3和第四寄生二极管D4,从输出端流至第一电容器C1处,电感器L对第一电容器C1进行放电,使得第一电容器C1两端的电压升高,第三寄生二极管D3和第四寄生二极管D4能够减少反向电流击穿MOS管的现象,对MOS管起到保护效果,同时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整流二极管,不需要额外接入实体二极管。
可选的,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PWM调制芯片,所述PWM调制芯片包含信号输出端,所述PWM调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用于输出PWM信号,所述PWM信号包括高电平和低电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WM调制芯片输出PWM信号,用于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导通或截止,实现电感器L的充电或者放电。当PWM信号为高电平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均导通,此时电感器L开始充电;当PWM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均截止,此时电感器L开始放电。
可选的,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放大电路,所述放大电路包含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PWM调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用于放大高电平或低电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WM信号的电流较小,难以直接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导通或截止,放大电路能够对高电平和低电平的电流进行放大,便于更好驱动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导通或截止。
可选的,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第一NPN三极管T1和第二PNP三极管T2,所述第一NPN三极管T1的基极和第二PNP三极管T2的基极均与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与所述放大电路的供电电源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T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PNP三极管T2的发射极均与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NPN三极管T1和第二PNP三极管T2,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接收到高电平时,第一NPN三极管T1导通,对高电平进行放大,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输出放大后的高电平;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接收到低电平时,第二PNP三极管T2导通,对低电平信号进行放大,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输出放大后的低电平信号。
可选的,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MCU模块,所述PWM调制芯片包括电压反馈端,所述MCU模块与所述PWM调制芯片的电压反馈端连接,用于对蓄电池电压值US进行采样,所述PWM调制芯片基于电压值US调整所述PWM信号的占空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MCU模块对蓄电池电压值US进行采样,蓄电池电压值US越大,则MCU模块输出的电压值越大,PWM调制芯片根据MCU模块输出的电压值调整PWM信号的占空比,当MCU模块输出的电压值达到预设电压值时,PWM信号为低电平,此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截止,电感器L放电,放电结束后第一电容器C1两端电压不再发生变化,蓄电池的电压US保持稳定。
可选的,所述MCU模块连接有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所述第一电阻器R1一端和所述MCU模块连接,另一端和第二电阻器R2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器R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PWM调制芯片的电压反馈端连接在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的连接点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串联, PWM调制芯片的电压反馈端连接在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的连接点处,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能够起到分压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该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充分利用了全桥逆变器使用的MOS管,MOS管能够代替个boost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MOS管中的寄生二极管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整流二极管,与反激式开关电源和boost升压电路相比该电路使用的元器件较少,减少了实体二极管的接入,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boost升压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放大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00、全桥逆变器;200、蓄电池;300、自耦变压器;400、放大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boost升压电路包括电感器L、开关管Q、整流二极管D和电容器C,电感器L与开关管Q串联,电感器L的另一端与输入电压Vin连接,开关管Q的另一端接地;整流二极管D的阳极与开关管Q的一端连接,阴极和电容器C的正极连接,电容器C的另一端接地,该电路的输出电压Vout为电容器C两端电压。当开关管Q导通时,电感器L进行充电;当开关管Q截止时,电感器L进行放电,电容器C两端电压升高,输出电压Vout升高。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参照图2,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感器L、第一电容器C1和全桥逆变器100,全桥逆变器100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第三MOS管内部设置有第三寄生二极管D3,第四MOS管Q4内部设置有第四寄生二极管D4。在实际应用中,组成全桥逆变器100的四个MOS管结构相同,第一MOS管内部设置有第一寄生二极管D1,第二MOS管Q2内部也设置有第二寄生二极管D2,每个寄生二极管的阳极与对应MOS管的源极连接,阴极与对应MOS管的漏极连接。
全桥逆变器100包含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输出端和接地端,第一MOS管Q1的漏极和第三MOS管Q3的源极与全桥逆变器10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MOS管Q2的漏极和第四MOS管Q4的源极与全桥逆变器10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和第二MOS管Q2的源极均与全桥逆变器100的接地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漏极和第四MOS管Q4的漏极均与全桥逆变器100的输出端连接;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有M1.VGS端,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有M2.VGS端,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第四MOS管Q4的栅极不与任何元器件连接,也不接收任何信号。
电感器L的两端分别与全桥逆变器10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全桥逆变器100用于控制电感器L的充电和放电。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与全桥逆变器100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在第一电容器C1两端并联有需要进行充电的蓄电池20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充电电路的供电电源为自耦变压器300,自耦变压器300包括原边AB和副边ab,电感器L与自耦变压器300的副边ab连接,市电接入自耦变压器300的原边AB时自耦变压器300的副边ab两端能够得到感应电压Uab。
参照图3,为了控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导通与截止,该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能够输出PWM信号的PWM调制芯片,PWM信号包括高电平和低电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PWM调制芯片可选择UC3845芯片,UC3845芯片的O/P引脚为输出端,用于输出高电平和低电平。
UC3845芯片连接有MCU模块,MCU模块连接有第一电阻器R1,第一电阻器R1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电阻器R2,第二电阻器R2的另一端接地,UC3845芯片的VF引脚为电压反馈端,连接在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的连接点处,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具有分压的效果。MCU模块能够对蓄电池200的电压值US进行采样,电压值US越大MCU模块输出的电压值越大,UC3845芯片根据电压采样值调整PWM信号的占空比,当采样值达到预设电压值时PWM信号为低电平,蓄电池200的电压值US不再升高。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电压值为蓄电池200的额定电压,蓄电池20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内部会有一些损耗,因此在蓄电池200电压值US达到额定值后,PWM信号会短时间输出高电平然后很快变为低电平,PWM信号的占空比维持在一个很小的数值,使得蓄电池200处于浮充的状态。
UC3845芯片还连接有基准电压REF,基准电压REF处连接有第三滤波电容器C3,第三滤波电容器C3的另一端接地;基准电压REF与第五NPN三极管T5的集电极连接,第五NPN三极管T5的发射极与第四电阻器R4连接,第四电阻器R4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三电阻器R3,第三电阻器R3的另一端接地,UC3845芯片的IS引脚在第三电阻器R3和第四电阻器R4之间。UC3845芯片的R/C引脚处连接有第五电阻器R5和第四电容器C4,第五电阻器R5的另一端与基准电压REF连接,第四电容器C4的另一端接地。UC3845芯片会对基准电压REF和VF引脚处的电压进行比较,第五电阻器R5和第四电容器C4能够根据比较结果调整UC3845芯片的振荡频率,以改变PWM信号的占空比。
UC3845芯片的COMP引脚和VF引脚之间还并联有第五电容器C5和第六电阻器R6,能够起到频率补偿的效果,提高电路的稳定性。VF引脚处还连接有限流电阻器R7,限流电阻器R7的另一端为CHG-ON端,当有市电接入CHG-ON端时UC3845芯片开启,开始输出PWM信号。
UC3845芯片的VCC引脚连接供电电源,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供电电源为12V;供电电源处连接有第二滤波电容器C2,第二滤波电容器C2的另一端与保护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保护二极管D5的阴极与UC3845芯片的Vref引脚连接。
参照图4,由于PWM信号的电压和电压都比较小,难以较好的驱动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因此该充电电路还包括放大电路400。放大电路400包含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端与PWM调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输出端分别与M1.VGS端和M2.VGS端连接,用于输出放大后的高电平和低电平。
放大电路400包括第一NPN三极管T1和第二PNP三极管T2,第一NPN三极管T1的基极和第二PNP三极管T2的基极均与放大电路400的输入端连接,第一NPN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与放大电路400的供电电源连接,第二PNP三极管T2的集电极接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PNP三极管T2的发射极均与所述放大电路400的输出端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PWM信号约为5V,需要转换成12V驱动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因此放大电路400还连接有第三NPN三极管T3、第四NPN三极管T4、第八电阻器R8、第九电阻器R9、第十电阻器R10、第十一电阻器R11。第八电阻器R8的一端用于接收PWM信号,另一端与第九电阻器R9连接,同时还与第三NPN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第九电阻器R9的另一端接地。第十电阻器R10的一端与放大电路400的供电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三NPN三极管T3的集电极连接,同时与第四NPN三极管T4的基极连接。第四NPN三极管T4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第十一电阻器R11连接,第十一电阻器R11的另一端与供电电源连接。放大电路400的输入端连接在第四NPN三极管T4和第十一电阻器R11的连接点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供电电源为12V。
当PWM信号为高电平时,第三NPN三极管T3导通,供电电源处的电流经第十电阻器R10和第三NPN三极管T3流到接地端,此时第四NPN三极管T4的基极处为低电平,第四NPN三极管T4截止,供电电源处的电流经第十一电阻器R11流到放大电路400输入端,第一NPN三极管T1导通,放大电路400输出放大后的高电平信号。
当PWM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三NPN三极管T3截止,供电电源处的电流经第十电阻器R10流到第四NPN三极管T4处,第四NPN三极管T4导通,供电电源处的电流经第十一电阻器R11和第四NPN三极管T4流到接地端,此时放大电路400的输入端相当于接地为低电平,第二PNP三极管T2导通,放大电路400输出放大后的低电平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的实施原理为: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感器L、第一电容器C1和全桥逆变器100,全桥逆变器100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四个MOS管内部均设置有寄生二极管,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的导通和截止由PWM信号控制,PWM信号由PWM调制芯片输出,市电接入后PWM调制芯片开始输出PWM信号,当PWM信号为高电平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导通,电感器L开始充电,此时蓄电池200处的电压US为第一电容器C1两端的电压UC;当PWM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截止,电感器开始放电,电流经MOS管内的寄生二极管流动至第一电容器C1,此时蓄电池200处的电压为电容器两端的电压UC+UL,蓄电池200处的电压升高,达到了为蓄电池200充电的目的。该充电电路充分利用了全桥逆变器使用的MOS管,MOS管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Q,MOS管内部的寄生二极管能够代替boost升压电路中的整流二极管D,不需要额外接入实体二极管,使得使用的元器件更少,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感器L、第一电容器C1和全桥逆变器(100),所述全桥逆变器(100)包含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输出端和接地端,所述电感器L的两端分别与全桥逆变器(10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全桥逆变器(100)用于控制电感器L的充电和放电;所述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与所述全桥逆变器(100)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器C1两端并联有蓄电池(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桥逆变器(100)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所述第三MOS管Q3内部设置有第三寄生二极管D3,所述第四MOS管Q4内部设置有第四寄生二极管D4;
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和第三MOS管Q3的源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10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漏极和第四MOS管Q4的源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10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100)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3的漏极和所述第四MOS管Q4的漏极均与所述全桥逆变器(100)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用于接收高电平和低电平;
所述第三寄生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寄生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寄生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寄生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PWM调制芯片,所述PWM调制芯片包含信号输出端,所述PWM调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用于输出PWM信号,所述PWM信号包括高电平和低电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放大电路(400),所述放大电路(400)包含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放大电路(400)的输入端与所述PWM调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放大电路(400)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用于放大高电平或低电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400)包括第一NPN三极管T1和第二PNP三极管T2,所述第一NPN三极管T1的基极和第二PNP三极管T2的基极均与所述放大电路(40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与所述放大电路(400)的供电电源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T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PNP三极管T2的发射极均与所述放大电路(400)的输出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MCU模块,所述PWM调制芯片包含电压反馈端,所述MCU模块与所述PWM调制芯片的电压反馈端连接,用于对蓄电池(200)电压值US进行采样,所述PWM调制芯片基于电压值US调整所述PWM信号的占空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MCU模块连接有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所述第一电阻器R1一端和所述MCU模块连接,另一端和第二电阻器R2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器R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PWM调制芯片的电压反馈端连接在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的连接点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09855.9U CN215185998U (zh) | 2021-07-02 | 2021-07-02 |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09855.9U CN215185998U (zh) | 2021-07-02 | 2021-07-02 |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185998U true CN215185998U (zh) | 2021-12-14 |
Family
ID=79400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509855.9U Active CN215185998U (zh) | 2021-07-02 | 2021-07-02 |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185998U (zh) |
-
2021
- 2021-07-02 CN CN202121509855.9U patent/CN21518599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70230220A1 (en) | Current source inverter with energy clamp circuit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having relatively better effectiveness | |
CN110417101B (zh) | 电池充电电路和电池充电方法 | |
CN102904450A (zh) | 电流型绝缘转换器 | |
CN112564263A (zh) | 掉电延时保护电路及控制方法 | |
CN209930559U (zh) | Llc谐振变换器和led驱动电路 | |
CN113794373B (zh) | 多电平直流转换器及供电系统 | |
de Souza Oliveira Jr et al. | Analysis, design, and experimentation of a double forward converter with soft switching characteristics for all switches | |
WO2021249332A1 (zh) | 一种电荷泵控制电路及驱动电源 | |
CN117595671A (zh) | 供电电路以及应用其的不对称半桥反激变换器 | |
CN215185998U (zh) | 一种基于boost架构的充电电路 | |
CN218783723U (zh) | 一种基于控制芯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 | |
US20220158553A1 (en) | Dc-dc converter | |
CN111600368B (zh) | 用于宽输出电压范围大功率充电器的llc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1321218U (zh) | 一种智能网关的高效降压电源装置 | |
CN211701864U (zh) | 一种新型多路浮地驱动供电电路 | |
CN104092370A (zh) | 一种自激式Boost电路 | |
CN114744883A (zh) | 一种反激式电源的原边反馈型电路 | |
US6788032B2 (en) | Softing switching DC-to-DC converter with an active power sink circuit | |
CN112467995A (zh) | 一种高效节能变频调压回能式电子负载装置 | |
CN110707918A (zh) | 一种集成功率解耦电路的pfc ac/dc变换器控制电路 | |
CN216625581U (zh) | 同步整流电路、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器及光伏优化器 | |
CN213990488U (zh) | 一种非隔离单电感输出正负低压电源的电路 | |
CN210721185U (zh) | 一种基于负载大小的二阶稳压电路 | |
CN219304707U (zh) | 输出调节电路 | |
CN218570096U (zh) | 变压器电路、隔离式开关电源及充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518105 101, Building B3, Dormitory, Lant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cean Industrial Zone, Lougang Community, Songga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ne photo multiple address enterprise) Patentee after: Shangyu (Shenzhe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401, building 1, Senya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est part of Guangming high tech park, Tianliao community, Yuta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ANG Y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