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84642U - 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84642U
CN215184642U CN202121698844.XU CN202121698844U CN215184642U CN 215184642 U CN215184642 U CN 215184642U CN 202121698844 U CN202121698844 U CN 202121698844U CN 215184642 U CN215184642 U CN 2151846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ductor
current
conductive connection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9884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亮亮
路全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XD Electric Co Ltd
Xian XD High Voltage Apparatu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XD Electric Co Ltd
Xian XD High Voltage Apparatu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XD Electric Co Ltd, Xian XD High Voltage Apparatu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XD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9884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846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846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846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属于高压开关领域。在导体和触头座上设置壁厚较小的双层结构,将大电流进行分流,减小发热,同时增加接触点,减小接触电阻,提升通流能力以满足温升要求。采用双向并联式结构,从导体和触头座的接触部分将大电流分流成两部分,形成双向导电接触,每一个导电接触承担一部分电流,由于电流与发热量是平方的关系,因此降低电流将大大减少热量,并且增加接触点,减小接触电阻,也减少了发热量,因此在增加很少的空间尺寸就可以提高接触处的通流能力,且结构装配简单、可靠,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压开关领域,涉及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高压开关领域,由于导电部分需要通过装配来完成整个产品的组装,所以存在导体间采用可拆的导电连接结构。例如罐式断路器的出线套管的中心导体与动静触头导电部分的导电连接,GIS中母线与母线之间的导电连接等等,都属于可拆卸和装配式的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
现有非固定导电连接主要是通过表带触指、螺旋弹簧触指或者梅花触头等结构将两种需要连接的导体进行连接,有时会在中间或者在导体上加装导向装置。现有结构基本上都是单层设置,通过一层螺旋弹簧触指表带触指、螺旋弹簧触指或者梅花触头等结构将两个导电部分连接起来,根据电流大小选择导体外径大小和触指数量,对于现有产品进行增容设计时,由于导电结构相关的零件如壳体等尺寸已确定,增容后电流增大,如果按照现有技术只能增大外径导体和增加触指数量来提高通流能力,这样可能造成与之相关联的零件尺寸增大,甚至整个产品的尺寸变动,造成成本增加。
综上所述,现有非固定(可滑动)的导电连接装置,在接触部位通过较大额定的电流时存在该接触部位温度过高,温升无法满足标准要求,尤其是在散热空间狭小的情况下,非固定的导电连接的温升过高成了高压开关产品的一大难题,若一味地增大导体直径,会造成原设备的较大改动,增加设备成本。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用于狭小空间、导电能力强的非固定地导电连接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现有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温升过高且成本较高的缺点,提供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包括外导体、第一触指、外触头座、内触头座、第二触指和内导体,内导体安装在外导体上形成内外双层结构,内触头座安装在外触头座上形成内外双层结构,第一触指安装在外导体或外触头座上,外导体与外触头座通过第一触指弹性接触;第二触指安装在内导体或内触头座上,内导体与内触头座通过第二触指弹性接触。
优选地,第一触指设有若干个;第二触指设有若干个。
优选地,内触头座顶部高于外触头座,内导体顶部高于外导体。
优选地,第一触指为螺旋弹簧触指或表带触指;
第二触指为螺旋弹簧触指或表带触指。
优选地,内触头座的内表面开设有凹槽;
凹槽上安装有用于将内导体和内触头座固定的内导向环和外导向环。
优选地,内导向环和外导向环均安装在内导体的进入侧。
优选地,内导向环和外导向环的内表面均设有用于导向的单向倒角。
优选地,第一触指安装在外导体与外触头座连接部分的中心;
第二触指安装在外导体或外触头座连接部分的中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根据并联分流原理和导体的交流肌肤效应,提出并联式双层电连接结构,在导体和触头座上设置壁厚较小的双层结构,将大电流进行分流,减小发热,同时增加接触点,减小接触电阻,提升通流能力以满足温升要求。采用双向并联式结构,从导体和触头座的接触部分将大电流分流成两部分,形成双向导电接触,每一个导电接触承担一部分电流,由于电流与发热量是平方的关系,因此降低电流将大大减少热量,并且增加接触点,减小接触电阻,也减少了发热量,因此在增加很少的空间尺寸就可以提高接触处的通流能力;结构装配简单、可靠。利用本产品进行较大额定电流设计时,由于充分利用交流电流的肌肤效应,设计壁厚满足肌肤效应要求的双向导体和触头座结构,可以有效的减小电连接零件尺寸,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可用于空间尺寸较小的电连接要求工况中,减少由于电流增大而增大导体尺寸造成其他相关零件尺寸的增大。
进一步地,根据导体并联原理,将流入的总电流按照外导体和内导体的截面积比例进行分流,分别确定流经第一触指和第二触指的实际电流,根据实际电流大小和结构尺寸分别设计单个触指的通流电流,用实际电流除以单个触指的通流电流,即可得到第一触指和第二触指的数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触指安装在外导体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安装第一触指的外导体,(b)为外触头座;
图3为第一触指安装在外触头座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外导体,(b)为安装第一触指的外触头座;
图4为第二触指安装在内导体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安装第二触指的内导体,(b)为安装外导向环和内导向环的内触头座;
图5为第二触指安装在内触头座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外导向环、内导向环的正面视图,(b)为外导向环、内导向环的侧面截面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外导向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外导向环、内导向环的正面视图,(b)为外导向环、内导向环的侧面截面视图,(c)为内导体的导向结构图;
其中:1-外导体;2-第一触指;3-内导向环;4-外触头座;5-内触头座;6-第二触指;7-内导体;8-外导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包括外导体1、第一触指2、外触头座4、内触头座5、第二触指6和内导体7,内导体7安装在外导体1上形成内外双层结构,内触头座5安装在外触头座4上形成内外双层结构,外导体1的外圆面开设有触头槽,第一触指2安装在外导体1外圆面的触头槽中,如图2所示,外导体1与外触头座4通过第一触指2弹性接触;内导体7的外圆面上开设有触头槽,第二触指6安装在内导体7的外圆面的触头槽中,内导体7与内触头座5通过第二触指6弹性接触。
实施例2
除以下内容外,其余内容均与实施例1相同。
第一触指2的类型是螺旋弹簧,第一触指2的数量由实际电流大小确定,第一触指2分别与外导体1和外触头座4相接触,外触头座4的内圆面开设有触头槽,第一触指2安装在外触头座4上内圆面的触头槽内,如图3所示。
实施例3
除以下内容外,其余内容均与实施例1相同。
第一触指2安装在外导体1上,外导体1与外触头座4的结构如图2所示。第二触指6的类型是螺旋弹簧,内导体7的外圆面上开设有触头槽,第二触指6安装在内导体7上外圆面的触头槽内,结构如图4所示,内触头座5的内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上安装有用于将内导体7和内触头座5固定的内导向环3和外导向环8。内导向环3和外导向环8均安装在内导体7的进入侧。
实施例4
除以下内容外,其余内容均与实施例1相同。
如图5所示,内触头座5的内圆面上开设有触头座,第二触指6安装在内触头座5上的内圆面的触头座内,第二触指6的类型是表带触指,内触头座5的内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上安装有用于将内导体7和内触头座5固定的内导向环3和外导向环8,内导向环3和外导向环8均安装在内导体7的进入侧,内表面断面圆棱进行单向倒角,起导向作用,如图6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触指2和第二触指6的数量均不是特定的,第一触指2和第二触指6的数量由各自分流后的电流确定,两者之间没有特定关系。原理为:根据导体并联原理,将流入的总电流按照外导体和内导体的截面积比例进行分流,分别确定流经第一触指和第二触指的实际电流,根据实际电流大小和结构尺寸分别设计单个触指的通流电流,用实际电流除以单个触指的通流电流,即可得到第一触指和第二触指的数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从导体和触头座的接触部分将大电流分流成两部分,形成双向导电接触,每一个导电接触承担一部分电流,由于电流与发热量是平方的关系,因此降低电流将大大减少热量,并且增加接触点,减小接触电阻,也减少了发热量,因此在增加很少的空间尺寸就可以提高接触处的通流能力。
以上内容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导体(1)、第一触指(2)、外触头座(4)、内触头座(5)、第二触指(6)和内导体(7),内导体(7)安装在外导体(1)上形成内外双层结构,内触头座(5)安装在外触头座(4)上形成内外双层结构,第一触指(2)安装在外导体(1)或外触头座(4)上,外导体(1)与外触头座(4)通过第一触指(2)弹性接触;第二触指(6)安装在内导体(7)或内触头座(5)上,内导体(7)与内触头座(5)通过第二触指(6)弹性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触指(2)设有若干个;第二触指(6)设有若干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触头座(5)顶部高于外触头座(4),内导体(7)顶部高于外导体(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触指(2)为螺旋弹簧触指或表带触指;
第二触指(6)为螺旋弹簧触指或表带触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触头座(5)的内表面开设有凹槽;
凹槽上安装有用于将内导体(7)和内触头座(5)固定的内导向环(3)和外导向环(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导向环(3)和外导向环(8)均安装在内导体(7)的进入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导向环(3)和外导向环(8)的内表面均设有用于导向的单向倒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触指(2)安装在外导体(1)与外触头座(4)连接部分的中心;
第二触指(6)安装在外导体(1)或外触头座(4)连接部分的中心。
CN202121698844.XU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 Active CN2151846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98844.XU CN215184642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98844.XU CN215184642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84642U true CN215184642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403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98844.XU Active CN215184642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846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072511A1 (zh) 导电用弹簧触指及包括该触指的连接器
CN215184642U (zh) 一种并联式非固定导电连接结构
CN104241032B (zh) 一种继电器触簧装置
CN203747256U (zh) 一种220kV双母线单分段断路器单列布置的布置结构
CN203491172U (zh) 高压隔离开关的导电臂结构
CN214957438U (zh) 一种两面搭接的连接结构
CN103177908A (zh) 一种万能式断路器
CN211126186U (zh) 一种绝缘垫板及采用该绝缘垫板的母线柔性连接器
CN113903569A (zh) 一种零损耗深度限流电抗器成套装置
CN210380165U (zh) 一种大电流带电插接箱
CN206022204U (zh) 一种大电流开关柜gn30隔离开关
CN108648967B (zh) 低功耗高导热导体和断路器
CN206524260U (zh) 一种节能型动触头连接排
CN201444453U (zh) 一种新型导电连接装置
CN204497122U (zh) 一种高压隔离开关
CN203673978U (zh) 一种gis用大电流触头结构
CN201689699U (zh) 不等宽镀银l型铜排
CN104347306A (zh) 隔离开关静触头
CN201975263U (zh) 一种单相大电流电容器保护装置
CN221899912U (zh) 开关装置
CN216528592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高压隔离开关用导电臂
CN213304478U (zh) 一种耐高温的bms线束
CN217469459U (zh) 一种配电网分层结构
CN213124787U (zh) 一种新型大电流连接器端子
CN217388011U (zh) 一种模块化组合型车载式移动变电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