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72055U - 主动锥齿轮总成、减速器及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主动锥齿轮总成、减速器及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72055U
CN215172055U CN202023342160.4U CN202023342160U CN215172055U CN 215172055 U CN215172055 U CN 215172055U CN 202023342160 U CN202023342160 U CN 202023342160U CN 215172055 U CN215172055 U CN 2151720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vel gear
bearing
shaft portion
centering
drive b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4216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4216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720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720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720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主动锥齿轮总成、减速器及全地形车,该主动锥齿轮总成包括具有定心部的壳体,定心部设有定心孔,与主动锥齿轮相连且同轴的定心凸台可旋转地配合在定心孔内。定心凸台与定心部的相互配合,改善了主动锥齿轮的定心效果,能有效地避免轴部的径向跳动。并且定心凸台与定心孔的配合还有利于主动锥齿轮与壳体装配时的定位,提高了装配效率和准确度,使得主动锥齿轮总成的结构更加合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具有定心效果好、装配方便、装配效率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主动锥齿轮总成、减速器及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以及包括该主动锥齿轮总成的减速器和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车辆(如全地形车)用车桥中的主动锥齿轮总成中,主动锥齿轮在转动过程中容易发生径向跳动,造成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的配合失效,甚至造成主动锥齿轮损坏,使用寿命缩短。主动锥齿轮总成在装配过程中的定位不准确,导致装配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该主动锥齿轮总成具有定心效果好、装配方便、装配效率高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包括: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包括轴部和锥齿轮部,所述轴部具有在其轴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锥齿轮部相连,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传动轴;定心凸台,所述定心凸台与所述锥齿轮部的小端相连且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同轴;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定心部和轴承安装部,所述定心部具有定心孔,所述定心凸台的至少一部分可旋转地配合在所述定心孔内;和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套设在所述轴部上,所述第一轴承设在所述轴承安装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包括具有定心部的壳体,定心部设有定心孔,与主动锥齿轮相连且同轴的定心凸台可旋转地配合在定心孔内。定心凸台与定心部的相互配合,改善了主动锥齿轮的定心效果,能有效地避免轴部的径向跳动。并且定心凸台与定心孔的配合还有利于主动锥齿轮与壳体装配时的定位,提高了装配效率和准确度,使得主动锥齿轮总成的结构更加合理。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具有定心效果好、装配方便、装配效率高的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动锥齿轮总成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所述定心部、所述轴承安装部和多个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心孔沿所述轴部的轴向贯通所述定心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锥齿轮总成进一步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过盈地配合在所述定心孔内,所述定心凸台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支承在所述第二轴承上;或者,所述主动锥齿轮总成进一步包括轴瓦,所述轴瓦过盈地配合在所述定心孔内,所述定心凸台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支承在所述轴瓦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承为双列轴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部为光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锥齿轮总成进一步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套设在所述轴部上,所述第一轴承的远离所述锥齿轮部的第一端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抵靠在所述第一限位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部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一限位件为挡圈,所述挡圈的一部分设在所述环形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轴承的所述第一端靠近所述轴部的部分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抵靠在所述挡圈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承安装部为圆环形且限定出壳体腔,所述主动锥齿轮总成还包括圆环形的第二限位件,所述壳体腔的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限位件的外周面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其中所述第一轴承的所述第一端远离所述轴部的部分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部的直径小于所述锥齿轮部的大端的外径以便所述轴部与所述锥齿轮部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轴承的靠近所述锥齿轮部的第二端靠近所述轴部的部分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抵靠在所述第一台阶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承安装部为圆环形且限定出壳体腔,所述轴承安装部具有第二台阶面,所述主动锥齿轮总成还包括调整垫,其中所述第一轴承的所述第二端靠近所述轴部的部分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抵靠在所述第一台阶面上,所述调整垫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夹持在所述第一轴承的所述第二端远离所述轴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台阶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锥齿轮总成还包括油封,所述油封的外周面过盈地配合在所述壳体腔的周面上,所述油封的内唇与所述轴部的周面相配合,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位于所述油封与所述锥齿轮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减速器,该减速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和从动锥齿轮总成,所述从动锥齿轮总成包括从动锥齿轮,所述从动锥齿轮和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车轮、变速箱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减速器,所述减速器与所述变速箱和所述车轮中的每一者传动连接以便将所述变速箱输出的扭矩传递至所述车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动锥齿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1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轮、变速箱和减速器。该减速器与该变速箱和该车轮中的每一者传动连接以便将该变速箱输出的扭矩传递至该车轮。
该减速器包括主动锥齿轮总成100和从动锥齿轮总成。该从动锥齿轮总成包括从动锥齿轮。主动锥齿轮总成100包括主动锥齿轮110、定心凸台200、壳体120和第一轴承131。该从动锥齿轮与主动锥齿轮110啮合以便主动锥齿轮110能够带动该从动锥齿轮转动,从而将该变速箱的扭矩传递至该车轮。
主动锥齿轮110包括轴部111和锥齿轮部112。轴部111在其轴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1111和第二端部1112,其中锥齿轮部112在轴部111的轴向上具有小端和大端,锥齿轮部112的该大端在轴部111的径向上的尺寸大于该小端在轴部111的径向上的尺寸。第一端部1111与锥齿轮部112的该大端相连,第二端部1112与传送轴相连。
定心凸台200与锥齿轮部112的该小端相连且与主动锥齿轮110同轴。即轴部111、锥齿轮部112和定心凸台200在轴部111的轴向上依次排布且相连,且轴部111、锥齿轮部112和定心凸台200同轴。
壳体120包括定心部121和轴承安装部122。定心部121具有定心孔1211。定心凸台200的至少一部分可旋转地配合在定心孔1211内,即定心凸台200能够相对定心部121旋转,进而主动锥齿轮110能够相对定心部121旋转。第一轴承131套设在轴部111上,第一轴承131设在轴承安装部122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包括具有定心部的壳体,定心部设有定心孔,与主动锥齿轮相连且同轴的定心凸台可旋转地配合在定心孔内。定心凸台与定心部的相互配合,改善了主动锥齿轮的定心效果,能有效地避免轴部的径向跳动。并且定心凸台与定心孔的配合还有利于主动锥齿轮与壳体装配时的定位,提高了装配效率和准确度,使得主动锥齿轮总成的结构更加合理。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具有定心效果好、装配方便、装配效率高的优点。
为了表述方便,下文以轴部111的轴向为前后方向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前后方向如图1所示的箭头表示。
作为示例,如图1所示,定心凸台200、轴部111和锥齿轮部112同轴。即定心凸台200、轴部111以及锥齿轮部112的中心轴线重合。进一步地,定心凸台200与定心孔1211 同轴。可选地,轴部111、锥齿轮部112和定心凸台200可以一体成型,由此可以提高主动锥齿轮110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承131与轴部111过盈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定心部121和轴承安装部122中的每一者为环形。环形的定心部121限定出了用于与定心凸台200的至少一部分配合的定心孔1211。环形的轴承安装部122限定出了用于安装第一轴承131的壳体腔。
可选地,定心部121和轴承安装部122中的每一者为圆环形,定心孔1211为圆孔。由此可以使壳体120的结构更加合理。
可选地,壳体120一体成型,提高了壳体120的整体性,与相关技术中需要使用轴承座对第一轴承131进行安装的技术方案相比,减少了主动锥齿轮总成100的零件数量。
进一步地,第一轴承131为双列轴承。例如,第一轴承131为双列滚针轴承或双列深沟球轴承。采用双列轴承能够增大第一一轴承131与轴部111的接触面积,并且与相关技术中采用两个单列轴承的技术方案相比零部件数量减少,便于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定心孔1211沿轴部111的轴向贯通定心部121。即定心孔1211为通孔。由此可以降低定心孔1211的加工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动锥齿轮总成100进一步包括第二轴承,该第二轴承过盈地配合在定心孔1211内。定心凸台200的该至少一部分支承在该第二轴承上,以便定心凸台200相对第一定心部121旋转时摩擦力更小。
或者,主动锥齿轮总成100进一步包括轴瓦132,轴瓦132过盈地配合在定心孔1211内,定心凸台200的该至少一部分支承在轴瓦132上,以便定心凸台200相对第一定心部 121旋转时摩擦力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轴部111为光轴(主动锥齿轮轴与轴承相配合处是光轴)。换言之,轴部111上无需加工轴肩。由此不仅可以减小轴部111的尺寸的检测数量、且使轴部111的尺寸更易检测,而且可以降低轴部111的加工难度,从而降低了轴部111 的加工成本。
如图1所示,第一轴承131具有远离锥齿轮部1112的第一端和靠近锥齿轮部1112的第二端。作为示例,第一轴承131的该第一端为第一轴承131的后端,第一轴承131的该第二端为第一轴承131的前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部111的直径小于锥齿轮部112的该大端的外径以便轴部111与锥齿轮部11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面113。第一轴承131的该第二端在轴部111的轴向上抵靠在第一台阶面113上。即主动锥齿轮总成100具有第一台阶部1131,第一台阶部1131 包括第一台阶面113。第一台阶面113用于对第一轴承131和轴部111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以便限制轴部111沿轴部111的轴向向后移动,即限制第一轴承131沿轴部111的轴向相对轴部111向前移动。
作为示例,如图1所示,第一台阶面113与轴部111的轴向垂直,以便与第一轴承131的该第二端更好地相抵。
进一步地,主动锥齿轮总成100包括第一限位件140,第一限位件140套设在轴部111 上。第一轴承131的远离锥齿轮部1112的该第一端在轴部111的轴向上抵靠在第一限位件 140上。第一限位件140用于对第一轴承131和轴部111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以便限制轴部111沿轴部111的轴向向前移动,即限制第一轴承131沿轴部111的轴向相对轴部111 向后移动。
由此,第一限位件140和第一台阶面113的设置限制了轴部111在轴部111的轴向上向前以及向后的移动,从而提高了主动锥齿轮总成100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轴部111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第一限位件140为挡圈141。挡圈141的一部分设在该环形凹槽内。挡圈141的另一部分伸出该环形凹槽。第一轴承131的该第一端的靠近所轴部111的部分(该第一端的内侧部1311)在轴部 111的轴向上抵靠在挡圈141的该另一部分上。挡圈141限制了第一轴承131和轴部111 的相对位置,以便限制轴部111沿轴部111的轴向向前移动,即限制第一轴承131沿轴部 111的轴向相对轴部111向后移动。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轴承安装部122为圆环形。主动锥齿轮总成100还包括圆环形的第二限位件142。壳体腔的周面设有内螺纹,第二限位件142的外周面设有与该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第一轴承131的第一端远离轴部111的部分(该第一端的外侧部1312)抵靠在第二限位件142上。换言之,第二限位件142通过螺纹与轴承安装部122相连。第二限位件142限制了第一轴承131和轴部111的相对位置,以便限制第一轴承131沿轴部111的轴向相对轴部111向后移动。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二限位件142位于挡圈141的外侧。第二限位件142的内沿位于挡圈141的外沿的外侧,即第二限位件142的内沿相对挡圈141的外沿远离轴部1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轴承131的该第二端靠近所轴部111的部分(该第二端的内侧部1313)在轴部111的轴向上抵靠在第一台阶面113上。进一步地,轴承安装部122具有第二台阶面1222。作为示例,如图1所示,第二台阶面1222位于轴承安装部122的内壁面上。主动锥齿轮总成100还包括调整垫150。调整垫150在轴部111的轴向上夹持在第一轴承131的该第二端远离轴部111的部分(该第二端的外侧部1314)与第二台阶面1222之间。换言之,第一轴承131抵靠在调整垫150上,调整垫150抵靠在第二台阶面1222上。
调整垫150用于调整第一轴承131的该第二端的外侧部1314与第二台阶面1222之间的间距,从而使得第一台阶面113和第二台阶面1222无需位于同一个垂直于轴部111的轴向的平面上。由此不仅可以降低第一台阶面113和第二台阶面1222的加工精度、降低主动锥齿轮110、壳体120和第一轴承131的装配难度,即降低主动锥齿轮总成100的组装难度,而且使得第一轴承131的该第二端与第一台阶面113和第二台阶面1222中的每一者之间实现更稳定地限位关系。优选地,调整垫150的远离第二台阶面1222的一侧在轴部111 的径向上与第一台阶面113平齐。
由此,第二限位件142和第二台阶面1222的设置限制了第一轴承131在轴部111的轴向上向前以及向后的移动,从而提高了主动锥齿轮总成100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1所示,在第一限位件140、第二限位件142、第一台阶面113以及第二台阶面1222 的作用下,第一轴承131和轴部111在前后方向上被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主动锥齿轮轴承进行装配时,将第一轴承131压制在轴部111上,再装入壳体120。由于无需设置轴承座,所以装配时无需先将第一轴承131压制在轴承座中,再将轴部111敲入第一轴承131中,降低了主动锥齿轮总成100的装配难度,减少了装配步骤,提高了装配效率。此外,由于无需在轴部111上设置轴肩对第一轴承131和轴部111进行限位安装,简化了主动锥齿轮110的结构,使得主动锥齿轮总成 100的加工难度降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动锥齿轮总成100还包括油封160,油封160的外周面过盈地配合在壳体腔的周面上,油封160的内唇与轴部111的周面相配合,第一轴承131在轴部111 的轴向上位于油封160与锥齿轮部112之间。即油封160套设在轴部111上且位于第一轴承131的后侧。油封160用于阻止壳体腔中的油的渗漏,该油可用于主动锥齿轮110与从动锥齿轮之间的润滑。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包括轴部和锥齿轮部,所述轴部具有在其轴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锥齿轮部相连,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传动轴;
定心凸台,所述定心凸台与所述锥齿轮部的小端相连且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同轴;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定心部和轴承安装部,所述定心部具有定心孔,所述定心凸台的至少一部分可旋转地配合在所述定心孔内;和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套设在所述轴部上,所述第一轴承设在所述轴承安装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心孔沿所述轴部的轴向贯通所述定心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锥齿轮总成进一步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过盈地配合在所述定心孔内,所述定心凸台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支承在所述第二轴承上;
或者,所述主动锥齿轮总成进一步包括轴瓦,所述轴瓦过盈地配合在所述定心孔内,所述定心凸台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支承在所述轴瓦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为双列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为光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套设在所述轴部上,所述第一轴承的远离所述锥齿轮部的第一端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抵靠在所述第一限位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一限位件为挡圈,所述挡圈的一部分设在所述环形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轴承的所述第一端靠近所述轴部的部分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抵靠在所述挡圈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安装部为圆环形且限定出壳体腔,所述主动锥齿轮总成还包括圆环形的第二限位件,所述壳体腔的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限位件的外周面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其中所述第一轴承的所述第一端远离所述轴部的部分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的直径小于所述锥齿轮部的大端的外径以便所述轴部与所述锥齿轮部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轴承的靠近所述锥齿轮部的第二端靠近所述轴部的部分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抵靠在所述第一台阶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安装部为圆环形且限定出壳体腔,所述轴承安装部具有第二台阶面,所述主动锥齿轮总成还包括调整垫,其中所述第一轴承的所述第二端靠近所述轴部的部分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抵靠在所述第一台阶面上,所述调整垫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夹持在所述第一轴承的所述第二端远离所述轴部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台阶面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全地形车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油封,所述油封的外周面过盈地配合在所述壳体腔的周面上,所述油封的内唇与所述轴部的周面相配合,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位于所述油封与所述锥齿轮部之间。
12.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主动锥齿轮总成;和
从动锥齿轮总成,所述从动锥齿轮总成包括从动锥齿轮,所述从动锥齿轮和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
13.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轮;
变速箱;和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减速器,所述减速器与所述变速箱和所述车轮中的每一者传动连接以便将所述变速箱输出的扭矩传递至所述车轮。
CN202023342160.4U 2020-12-31 2020-12-31 主动锥齿轮总成、减速器及全地形车 Active CN2151720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42160.4U CN215172055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主动锥齿轮总成、减速器及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42160.4U CN215172055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主动锥齿轮总成、减速器及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72055U true CN215172055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401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42160.4U Active CN215172055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主动锥齿轮总成、减速器及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720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99437B2 (en) Coupled compound planetary transmission for a wheel unit
US6705965B2 (en) Carrier assembly for drive axle
US10208846B2 (en) Axle assembly having a drive pinion support bearing and a method of assembly
US10792995B2 (en) In-wheel motor drive device
CN110481315B (zh) 与车轮轮毂装置一体的等速万向节组件
US5806936A (en) Drive-wheel hub for a motor vehicle
US20190376565A1 (en) Driving force distribution apparatus
WO2012005254A1 (ja) 駆動力配分制御装置
JP5422004B2 (ja) 自動車用パワーテークオフユニット
US9671006B2 (en) Vehicle transfer case assembly with one-piece torque-transfer component having sprocket portion and output flange portion
US8430778B2 (en) Integrated gear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for all wheel drive
CN215172055U (zh) 主动锥齿轮总成、减速器及全地形车
US10294988B2 (en) Pillow block bearing assembly for a drivetrain assembly of a work vehicle
US20190376566A1 (en) Drive force distribution apparatus
CN213360988U (zh) 变速箱
US11498362B2 (en) Tone wheel assembly, an axle assembly made therewith,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axle assembly
JP4994298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212979753U (zh) 车辆及其车桥
US20190309806A1 (en) Driving force distribution apparatus
US10364877B2 (en) Driving force distributing apparatus
CN218971810U (zh) 行星架组件
CN214888742U (zh) 商用车转向伞齿轮角减速器齿轮支撑结构
CN211924743U (zh) 一种贯通轴输出结构
CN219564654U (zh) 传动装置及车辆
CN216886096U (zh) 一种带轮边减速驱动桥的端部连接安装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