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53984U - 电动车辆及车辆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辆及车辆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53984U
CN215153984U CN202120723376.0U CN202120723376U CN215153984U CN 215153984 U CN215153984 U CN 215153984U CN 202120723376 U CN202120723376 U CN 202120723376U CN 215153984 U CN215153984 U CN 2151539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ontact
power receiving
vehicle
protectiv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2337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米宁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heenline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Sheenlin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heenlin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heenlin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heenlin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2337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539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539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539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及车辆充电装置。该车辆充电装置包括:受电机构,设置于电动车辆,所述受电机构包括受电触头;以及充电机构,设置于基准面,所述充电机构包括防护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防护壳体中的充电触头,所述防护壳体可打开或罩设所述充电触头;所述防护壳体打开所述充电触头时,所述充电触头可与所述受电触头对接,以对所述电动车辆充电。通过防护壳体、充电触头与受电触头的配合,可以实现电动车辆的充电,简化车辆充电装置的结构,便于车辆充电装置充电,降低结构成本,同时还能保证充电的安全性,提高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电动车辆及车辆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及车辆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AGV、RGV以及其他电动车辆在工作过程中需频繁充电,目前常见的是人工通电进行充电,或者电动伸缩插头充电。人工充电效率较低且有一定危险。电动插头充电机构较复杂,成本较高。这样会影响电动车辆的使用,不利于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人工充电以及电充插头充电导致的操作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便于使用的电动车辆及车辆充电装置。
一种车辆充电装置,包括:
受电机构,设置于电动车辆,所述受电机构包括受电触头;以及
充电机构,设置于基准面,所述充电机构包括防护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防护壳体中的充电触头,所述防护壳体可打开或罩设所述充电触头;
所述防护壳体打开所述充电触头时,所述充电触头可与所述受电触头对接,以对所述电动车辆充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机构还包括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滑动连接所述防护壳体,所述防护壳体可沿所述滑动组件运动,以打开或罩设所述充电触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穿过所述防护壳体,并滑动连接所述防护壳体,所述防护壳体沿所述滑动杆运动,或者,所述防护壳体带动所述滑动杆运动,以打开或罩设所述充电触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滑动弹性件,所述滑动弹性件连接所述滑动杆与所述防护壳体;
所述滑动弹性件的弹性力可使所述防护壳体罩设所述充电触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设置于所述防护壳体内,所述连接座用于安装所述滑动杆,并对所述防护壳体的运动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机构还包括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充电触头中,所述防护壳体打开所述充电触头,所述复位组件的弹性力顶起所述充电触头;所述防护壳体罩设所述充电触头,所述防护壳体与所述充电触头抵接克服所述复位组件的弹性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导向柱以及套设与所述导向柱的复位弹性件,所述导向柱通过所述复位弹性件与所述充电触头弹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触头具有导引面,所述导引面用于引导所述受电触头与所述充电触头对接,所述导引面连接所述充电触头的侧面与顶面;
所述导引面为倾斜面或弧形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受电触头具有与所述导引面配合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用于引导所述受电触头与所述充电触头对接,所述配合面连接所述受电触头的侧面与顶面;
所述配合面为倾斜面或弧形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壳体具有避位槽,所述避位槽对应所述充电触头设置,所述防护壳体运动时,所述避位槽容纳所述充电触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具有推动部,所述推动部用于推动所述防护壳体,使所述防护壳体打开或罩设所述充电触头。
一种电动车辆,包括车辆主体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车辆充电装置;
所述车辆充电装置的受电机构设置于所述车辆主体的底部或端部,所述车辆充电装置的充电机构设置于基准面,所述充电机构与所述受电机构对接以对所述车辆主体充电,其中,所述受电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车辆主体的安装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中的受电触头,所述受电触头与所述充电机构的充电触头对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辆及车辆充电装置,通过充电机构与受电机构的配合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充电时,防护壳体打开露出充电触头,电动车辆带动受电触头与充电触头接触,实现对电动车辆的充电;充电完成后,电动车辆带动受电触头脱离充电触头,同时,防护壳体罩设充电触头,避免充电触头漏电。通过防护壳体、充电触头与受电触头的配合,可以实现电动车辆的充电,有效的解决目前人工充电以及电充插头充电导致的操作不便的问题,简化车辆充电装置的结构,便于车辆充电装置充电,降低结构成本,同时还能保证充电的安全性,提高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充电装置中充电机构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充电机构俯视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充电机构的侧视图从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充电机构的侧视图从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其中:
110、充电机构;111、防护壳体;112、充电触头;113、安装基板;114、滑动组件;1141、滑动杆;1142、滑动弹性件;1143、连接座;115、复位组件;1151、导向柱;1152、复位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充电装置。该车辆充电装置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自动化充电,无需人工操作,方便快捷,便于使用。值得说明的是,在这里的电动车辆可以是电动汽车、电充三轮车、自动引导车、无人叉车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可以适配上述任一类型的电动车辆,为电动车辆提供动力。
目前的电动车辆通常是通过人工通电方式或者电动伸缩插头方式进行充电。但是,人工通电方式充电效率低,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电动伸缩插头方式充电结构复杂。这都不利于电动车辆的智能化推广。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充电装置,该车辆充电装置可以实现电动车辆的自动充电,无需人工操作,同时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以下详细介绍车辆充电装置的具体结构。
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车辆充电装置包括受电机构以及充电机构110。受电机构设置于电动车辆,受电机构包括设置于电动车辆的安装座以及设置于安装座中受电触头。充电机构110设置于基准面,充电机构110包括防护壳体111以及设置于防护壳体111中的充电触头112,防护壳体111可打开或罩设充电触头112。防护壳体111打开充电触头112时,充电触头112可与受电触头对接,以对电动车辆充电。
受电机构与充电机构110配合使用,通过受电机构与充电机构110的配合实现对电动车辆的充电。受电机构设在电动车辆的车辆主体,充电机构110设置在基准面。可以理解的,这里的基准面指地面、平台的表面等等。示例性地,基准面可以为地面。可选地,受电机构安装在车辆主体的底部或者端部位置,只要能够与基准面的充电机构110适配即可。
受电机构设置于车辆主体后,受电机构与车辆主体的供电电池电连接,以为供电电池提供电能。而且,受电机构与车辆主体的其他部件绝缘连接,避免出现漏电情况,保证使用安全。充电机构110与外界的电源电连接,以实现将外界电源的电能传递至受电机构。充电机构110设置在基准面,电动车辆带动受电机构运动至充电机构110处,充电机构110才对受电机构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充电机构110隔绝外界电源的电能,避免出现漏电。
受电机构包括安装座以及受电触头。安装座安装于车辆主体,受电触头安装于安装座,且受电触头的端部凸出安装座设置。受电触头与车辆主体的供电电池电连接,以向供电电池提供电能。可选地,安装座通过焊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车辆主体,进而保证受电触头可靠固定于车辆主体。可选地,安装座由绝缘材料制成,避免安装座导电,保证安装座的使用性能。可选地,受电触头与安装座之间绝缘连接。本实施例中,受电触头固定在车辆主体的底部,可安装在车辆主体前进或后退的终点位置。
充电机构110包括充电触头112以及防护壳体111,防护壳体111罩设充电触头112,避免充电触头112外露。充电触头112通过导线与外界电源电连接,充电触头112可与受电触头对接,以通过受电触头向供电电池通电。防护壳体111打开时会将充电触头112露出,以便于充电触头112与受电触头对接。防护壳体111罩设充电触头112时,充电触头112完全被防护壳体111覆盖,充电触头112无法与受电触头对接,同时,可以避免充电触头112外露,进而避免出现漏电,保证使用安全。
可选地,防护壳体111由绝缘材料制成,避免人员意外触电。而且,防护壳体111还起防护作用,避免杂物与充电触头112接触,保证充电触头112的使用性能。可选地,充电触头1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充电触头112分别对接外界电源的正负极,实现与外界电源的电连接。相应的,受电触头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受电触头分别对应两个充电触头112设置,两个受电触头与供电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可选地,充电触头112与受电触头由铜制成。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充电触头112与受电触头还可为其他能够导电的材料制成。
充电机构110未对受电机构充电时,防护壳体111罩设充电触头112,充电触头112不会外露。充电时,车辆主体带动受电机构运动至充电机构110处,且防护壳体111打开露出充电触头112,此时,车辆主体可以带动受电触头与充电触头112对接,实现对供电电池的充电。充电完成后,车辆主体带动受电触头脱离充电触头112,此时,防护壳体111盖设于充电触头112,避免充电触头112外露。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充电装置,通过防护壳体111、充电触头112与受电触头的配合,可以实现电动车辆的充电,有效的解决目前人工充电以及电充插头充电导致的操作不便的问题,简化车辆充电装置的结构,便于车辆充电装置充电,降低结构成本,同时还能保证充电的安全性,提高充电效率。
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充电机构110还包括安装基板113,安装基板113承载充电触头112以及防护壳体111。安装基板113为充电机构110的承载底座,用于承载充电机构110的各个零部件。通过安装基板113的承载,可以使得充电机构110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便于充电机构110的安装。
防护壳体111可运动设置在安装基板113上。防护壳体111具有打开充电触头112的充电位置以及罩设充电触头112的未充电位置。防护壳体111与安装基板113围设成容纳空间,充电触头112位于容纳空间中。当防护壳体111相对于安装基板113运动处于充电位置时,防护壳体111打开,充电触头112露出。当防护壳体111相对于安装基板113运动处于未充电位置时,防护壳体111关闭,罩设充电触头112。安装基板113的形式原则上不受限制,只要能够实现各零部件的安装即可。本实施例中,安装基板113呈平板状设置。
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充电机构110还包括滑动组件114,滑动组件114滑动连接防护壳体111,防护壳体111可沿滑动组件114运动,以打开或罩设充电触头112。滑动组件114设置在安装基板113上,用于滑动连接防护壳体111。可以理解的,滑动组件114用于实现滑动打开防护壳体111,使得防护壳体111相对于安装基板113滑动移动,实现防护壳体111打开或罩设充电触头112。
具体的,防护壳体111可以沿滑动组件114滑动,以使防护壳体111打开,防护充电触头112露出防护壳体111。此时,充电触头112可以对受电触头充电。充电完成后,滑动组件114带动防护壳体111复位,使得防护壳体111罩设充电触头112,充电触头112不再露出,无法再与受电触头对接。
在一实施例中,滑动组件114包括滑动杆1141,滑动杆1141穿过防护壳体111,并滑动连接防护壳体111,防护壳体111沿滑动杆1141运动,或者,防护壳体111带动滑动杆1141运动,以打开或罩设充电触头112。滑动杆1141用于对防护壳体111的运动进行导向。可选地,滑动组件114还具有滑动孔,滑动杆1141可滑动安装在滑动孔中。进一步地,滑动孔设置于防护壳体111上,或者滑动孔设置于安装基板113上。
可选地,滑动孔设置于防护壳体111上,此时,滑动杆114固定设置在安装基板上。具体的,滑动杆1141的一端固定在安装基板113上,滑动杆1141的另一端穿过滑动孔伸出。防护壳体111运动时,防护壳体111通过滑动孔沿滑动杆1141滑动,实现防护壳体111运动的导向,避免防护壳体111的运动发生偏斜,保证防护壳体111可靠准确的罩设或者打开充电触头112,进而保证车辆充电装置的使用性能。
可选地,滑动孔设置于安装基板113上,此时,滑动杆1141与安装基板113之间为滑动连接。即滑动杆114可相对于安装基板113运动,滑动杆1141的一端固定在防护壳体111上,滑动杆114的另一端穿过滑动孔伸出,防护壳体111带动滑动杆1141同步运动。值得说明的是,滑动杆1141固定的工作原理与滑动杆1141运动的工作原理实质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滑动组件114还可以包括滑轨与滑块,滑轨设置于安装基板113,滑块设置于防护壳体111。滑块可滑动安装于滑轨上。防护壳体111运动时,防护壳体111通过滑块沿滑轨滑动实现防护壳体111运动的导向。
在一实施例中,滑动组件114还包括滑动弹性件1142,滑动弹性件1142连接滑动杆1141与防护壳体111。滑动弹性件1142的弹性力可使防护壳体111罩设充电触头112。滑动弹性件1142用于实现防护壳体111的复位,使得防护壳体111始终处于罩设充电触头112的状态。可选地,滑动弹性件1142为弹簧。
当外力作用于防护壳体111打开时,防护壳体111会克服滑动弹性件1142的弹性力,使得防护壳体111带动滑动杆1141滑动,以将充电触头112露出。当充电完成后,作用于防护壳体111的外力消失,此时,滑动弹性件1142的弹性力会带动防护壳体111复位,使得防护壳体111罩设充电触头112,避免充电触头112外露。
在一实施例中,滑动组件114还包括连接座1143,连接座1143设置于防护壳体111内,连接座1143用于安装滑动杆1141,并对防护壳体111的运动限位。连接座1143固定设置于安装基板113,用于实现滑动杆1141的滑动安装,避免滑动杆1141窜动。同时,连接座1143还具有阻挡作用,限制防护壳体111的滑动行程,避免防护壳体111超行程运动。值得说明的是,连接座1143的形式原则上不受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滑动杆1141的安装即可。本实施例中,连接座1143为安装块。
在一实施例中,滑动组件1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滑动组件114对称设置于防护壳体111的两侧,以保证防护壳体111运动的准确性。两个滑动组件114的结构完全相同,其工作原理在此不一一赘述。
参见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充电机构110还包括复位组件115,复位组件115设置于充电触头112中,防护壳体111打开充电触头112,复位组件115的弹性力顶起充电触头112;防护壳体111罩设充电触头112,防护壳体111与充电触头112抵接克服复位组件115的弹性力。
可以理解的,若充电触头112为固定设置的,假设充电触头112安装不到位或者安装过度,会导致充电触头112与受电触头无法准确的对接,比如充电触头112与受电触头存在一定的间距,或者,充电触头112过高,受电触头无法对接充电触头112等等情况。
为此,本实用新型在充电触头112中增加复位组件115。复位组件115设置在充电触头112与安装基板113之间。充电触头112在复位组件115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可相对安装基板113做升降运动。当外力按压充电触头112时,充电触头112会克服复位组件115的弹性力下降。外力消失时,充电触头112在复位组件115的弹性力作用下会顶起。
充电触头112未对受电触头充电时,充电触头112在复位组件115的作用下顶起,复位组件115处于自由状态。当车辆主体带动受电触头运动至充电机构110处时,受电触头逐渐与充电触头112抵接,并对充电触头112施加压力,使得充电触头112下压复位组件115,保证受电触头完全与充电触头112对接。而且,复位组件115还实时向充电触头112施加弹性力,以将充电触头112压紧于受电触头,使得充电触头112与受电触头对接可靠,保证充电效果。充电完成后,车辆主体带动受电触头脱离充电触头112,充电触头112在复位组件115的作用下顶起复位。随后,防护壳体111罩设充电触头112。
可以理解的,当防护壳体111的端部的高度大于充电触头112顶起后的高度时,防护壳体111可以直接越过充电触头112,实现充电触头112的罩设。当防护壳体111的端部的高度小于充电触头112顶起后的高度时,防护壳体111会在滑动弹性件1142的弹性力作用下复位,逐渐覆盖充电触头112。在此过程中,防护壳体111会与充电触头112抵接,并对充电触头112施加压力,使得充电触头112缩回,并位于防护壳体111内。
当然,复位组件115也可设置于受电触头上,通过复位组件115的弹性力顶住受电触头,使得受电触头可以准确对接充电触头112。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复位组件115也可分别设置于充电触头112与受电触头上。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两种方式的工作原理与复位组件115设置于充电触头112的工作原理实质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仅以复位组件115设置于充电触头112为例进行说明,复位组件115包括导向柱1151以及连接导向柱1151与充电触头112的复位弹性件1152,导向柱1151通过复位弹性件1152与充电触头112弹性连接。导向柱1151固定设置在安装基板113,复位弹性件1152的一端与导向柱1151连接,复位弹性件1152的另一端与充电触头112连接。复位弹性件1152提供的弹性力可以将充电触头112顶起。可选地,复位弹性件1152为弹簧。
可选地,充电触头112中具有安装孔,导向柱1151部分伸入到安装孔中,复位弹性件1152位于安装孔中,并连接充电触头112与导向柱1151。通过导向柱1151对充电触头112的升降运动进行导向,避免充电触头112发生偏斜,保证充电触头112可与受电触头准确对接。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触头112具有导引面。导引面用于引导受电触头与充电触头112对接,导引面导引连接充电触头112的侧面与顶面。导引面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引面对称设置于充电触头112。可选地,导引面为弧形面、倾斜面或者其他能够具有导引功能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受电触头具有与导引面配合的配合面。配合面用于引导受电触头与充电触头112对接,配合面导引连接受电触头的侧面与顶面。配合面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配合面对称设置于受电触头。可选地,配合面为弧形面、倾斜面或者其他能够具有导引功能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防护壳体111具有避位槽,避位槽对应充电触头112设置。当防护壳体111相对于安装基板113滑动时,充电触头112位于避位槽中,可以避免充电触头112阻挡防护壳体111运动,同时,还能避免防护壳体111与充电触头112抵接而损坏充电触头112。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充电触头112对应至少一个复位组件115,保证充电触头112可以准确的被顶起。示例性地,每个充电触头112对应两个复位组件115,两个复位组件115间隔设置于充电触头112与安装基板113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座具有推动部,推动部用于推动防护壳体111,使防护壳体111打开或罩设充电触头112。也就是说,防护壳体111打开的推动力可以由车辆主体提供。具体的,车辆主体带动受电机构朝向充电机构110运动时,安装底座会逐渐靠近防护壳体111,当推动部与防护壳体111接触时,因车辆主体运动产生的推动力,会使得防护壳体111克服滑动弹性件1142的弹性力,打开防护壳体111,将充电触头112露出。车辆主体持续运动,受电触头会逐渐与充电触头112接触,直至受电触头与充电触头112完全对合,车辆主体停止运动,此时,充电触头112通过受电触头对供电电池充电。充电完成后,车辆主体带动受电触头方向运动,以使受电触头脱离充电触头112。在此过程中,防护壳体111因失去外力作用可以在滑动弹性件1142的弹性力作用下复位,以罩设充电触头112。
可选地,推动部为设置于安装座的挡板,通过挡板推动防护壳体111打开,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推动部也可为安装座的端面,通过安装座的端面直接推动防护壳体111。
在一实施例中,受电机构包括还包括第一感应件,第一感应件设置于电动车辆,充电机构110还包括第二感应件以及与第二感应件电连接的驱动件,驱动件的输出端与防护壳体111连接。第二感应件与第一感应件配合后,第二感应件通过驱动件推动防护壳体111,使防护壳体111打开或罩设充电触头112。可选地,第一感应件与第二感应件为传感器等可识别的部件。可选地,驱动件为直线电机等直线运动部件。
当第二感应件未感应到第一感应件时,驱动件不工作,此时,防护壳体111罩设充电触头112。当车辆主体带动受电机构朝向充电机构110运动时,第二感应件会感应到第一感应件,此时,第二感应件反馈信号给驱动件,驱动件工作,可以推动防护壳体111运动,使得防护壳体111克服滑动弹性件1142的弹性力,打开防护壳体111,将充电触头112露出。车辆主体持续运动,受电触头会逐渐与充电触头112接触,直至受电触头与充电触头112完全对合,车辆主体停止运动,此时,充电触头112通过受电触头对供电电池充电。充电完成后,车辆主体带动受电触头方向运动,以使受电触头脱离充电触头112。在此过程中,第二感应件不在感受到第一感应件,驱动件复位,防护壳体111因失去外力作用可以在滑动弹性件1142的弹性力作用下复位,以罩设充电触头112。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充电装置充电时,车辆主体带动受电触头朝向充电机构110处运动,安装底座会逐渐靠近防护壳体111,当推动部与防护壳体111接触时,因车辆主体运动产生的推动力,会使得防护壳体111克服滑动弹性件1142的弹性力,推动防护壳体111沿滑动杆1141运动,以打开防护壳体111,将充电触头112露出。
车辆主体持续运动,受电触头会逐渐与充电触头112接触,直至受电触头与充电触头112完全对合,车辆主体停止运动,此时,充电触头112通过受电触头对供电电池充电。因充电触头112底部的复位弹性件1152的弹性力可以使得充电触头112抵接受电触头,保证充电触头112与受电触头对接可靠,进而保证充电效果,防止充电时充电触头112与受电触头接触不良。
车辆主体充电过程中,车辆主体会自动运动至充电机构110处停车,且不会发生传动,保证充电过程的准确性。充电完成后,车辆主体带动受电触头反向运动,以使受电触头脱离充电触头112。在此过程中,防护壳体111因失去外力作用可以在滑动弹性件1142的弹性力作用下复位,以罩设充电触头112,防止触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包括车辆主体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辆充电装置。车辆充电装置的受电机构设置于车辆主体的底部或端部,车辆充电装置的充电机构110设置于基准面,充电机构110与受电机构对接以对车辆主体充电。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辆采用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充电装置后,可以实现车辆主体的自动充电,易于实现智能化操作,无需人工操作,保证操作的安全性,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推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车辆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受电机构,设置于电动车辆,所述受电机构包括受电触头;以及
充电机构,设置于基准面,所述充电机构包括防护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防护壳体中的充电触头,所述防护壳体可打开或罩设所述充电触头;
所述防护壳体打开所述充电触头时,所述充电触头可与所述受电触头对接,以对所述电动车辆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机构还包括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滑动连接所述防护壳体,所述防护壳体可沿所述滑动组件运动,以打开或罩设所述充电触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穿过所述防护壳体,并滑动连接所述防护壳体,所述防护壳体沿所述滑动杆运动,或者,所述防护壳体带动所述滑动杆运动,以打开或罩设所述充电触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滑动弹性件,所述滑动弹性件连接所述滑动杆与所述防护壳体;
所述滑动弹性件的弹性力可使所述防护壳体罩设所述充电触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设置于所述防护壳体内,所述连接座用于安装所述滑动杆,并对所述防护壳体的运动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机构还包括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充电触头中,所述防护壳体打开所述充电触头,所述复位组件的弹性力顶起所述充电触头;所述防护壳体罩设所述充电触头,所述防护壳体与所述充电触头抵接克服所述复位组件的弹性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导向柱以及套设与所述导向柱的复位弹性件,所述导向柱通过所述复位弹性件与所述充电触头弹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触头具有导引面,所述导引面用于引导所述受电触头与所述充电触头对接,所述导引面连接所述充电触头的侧面与顶面;
所述导引面为倾斜面或弧形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触头具有与所述导引面配合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用于引导所述受电触头与所述充电触头对接,所述配合面连接所述受电触头的侧面与顶面;
所述配合面为倾斜面或弧形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体具有避位槽,所述避位槽对应所述充电触头设置,所述防护壳体运动时,所述避位槽容纳所述充电触头。
11.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主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电装置;
所述车辆充电装置的受电机构设置于所述车辆主体的底部或端部,所述车辆充电装置的充电机构设置于基准面,所述充电机构与所述受电机构对接以对所述车辆主体充电,其中,所述受电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车辆主体的安装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中的受电触头,所述受电触头与所述充电机构的充电触头对接。
CN202120723376.0U 2021-04-09 2021-04-09 电动车辆及车辆充电装置 Active CN2151539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23376.0U CN215153984U (zh) 2021-04-09 2021-04-09 电动车辆及车辆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23376.0U CN215153984U (zh) 2021-04-09 2021-04-09 电动车辆及车辆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53984U true CN215153984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59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23376.0U Active CN215153984U (zh) 2021-04-09 2021-04-09 电动车辆及车辆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539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20743B1 (ko) 이동 로봇의 충전 장치
US7567058B2 (en) Power tool having a main body and a battery pack detachably attached to the main body
CN109713764B (zh) 电池包
CN211809112U (zh) 充电终端
CN215153984U (zh) 电动车辆及车辆充电装置
CN212022355U (zh) 充电桩、自动导引车以及充电系统
CN112768997A (zh) 一种应用于自动充电中的直流充电连接装置及方法
US20240222919A1 (en) Charging connector and charging device
CN109532528B (zh) 一种电动公交车无人自动充电装置
CN217649312U (zh) Agv车充电装置
CN109532529B (zh) 一种电动公交车无人自动充电平台
CN109532530B (zh) 一种电动公交车无人自动充电系统
CN210111111U (zh) 移动终端的外露充电结构
CN210111234U (zh) 无线缆式取电枪
CN114335863A (zh) 电池包
CN210047347U (zh) 一种与车辆搬运器相匹配的充电装置及应用其的充电系统
CN213705196U (zh) 插销式agv对接充电机构
CN220865241U (zh) 一种无人驾驶车辆自动充电桩
CN217215313U (zh) 一种充电桩
CN114583503B (zh) 一种充电柔性插接装置
CN216000601U (zh) 一种多功能剃须刀
CN114335853B (zh) 电池包
CN109515221B (zh) 一种充电装置及其应用其的车辆搬运器充电系统
CN215184909U (zh) 适配器和轨道插座
CN217227311U (zh) 可移动平台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