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53899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153899U CN215153899U CN202122763777.1U CN202122763777U CN215153899U CN 215153899 U CN215153899 U CN 215153899U CN 202122763777 U CN202122763777 U CN 202122763777U CN 215153899 U CN215153899 U CN 2151538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air
- battery cells
- accommodating space
- ga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底盘,底盘包括:左门槛梁、右门槛梁、前横梁和后横梁,左门槛梁、右门槛梁、前横梁和后横梁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多个电池单体,多个电池单体顺次排布且相连接,多个电池单体设置于容纳空间内;顶板,顶板设置于底盘的顶部,以封闭容纳空间的顶部;底板,底板设置于底盘的底部且与顶板相对设置,底板设置有排气通道,排气通道与容纳空间相连通,以及与外部环境相连通,以在电池单体热失控后排出气火流。由此,通过在底板上设置排气通道,使电池单体在热失控后通过排气通道向外界排出气火流,这样可以在不对容纳空间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前提下,提升电池单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支持,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终端体验的问题,例如:车辆续驶里程短,车辆的碰撞安全以及车辆热失控安全等问题,因此,电动汽车的轻量化和集成化设计显的尤为重要。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保证电动汽车上的电池的稳定性,防止外界异物或外力的冲击损坏电池,一般会将电池与外界隔离,当电池出现热失控时,电池内的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将无法被及时排出,会造成安全事故,危及电动汽车上的驾驶者和乘客的生命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通过在安装电池单体的底板上设置排气通道,使电池单体在热失控后通过排气通道向外界排出气火流,从而可以提升电池单体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包括:左门槛梁、右门槛梁、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连接于所述左门槛梁和所述右门槛梁之间,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左门槛梁和所述右门槛梁之间,所述左门槛梁、所述右门槛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多个电池单体,多个所述电池单体顺次排布且相连接,多个所述电池单体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顶板,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底盘的顶部,以封闭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底板,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底部且与所述顶板相对设置,以封闭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所述底板设置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以及与外部环境相连通,以在所述电池单体热失控后排出气火流。
由此,通过在底板上设置排气通道,使电池单体在热失控后通过排气通道向外界排出气火流,这样可以在不对容纳空间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前提下,进一步地提升电池单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板包括:液冷板和通道件,所述液冷板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底部,所述液冷板形成有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的进气口,所述通道件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的底部且与所述液冷板形成所述排气通道,所述通道件形成有出气口,所述排气通道分别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电池单体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成排成列的方式排布,相邻的两列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留有第一间隙,所述进气口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口为多个,多个所述进气口在所述第一间隙的下方均匀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单体为矩形体,所述进气口对应设置于所述电池单体的端角处,相邻的两个所述进气口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相同;或所述电池单体为圆柱体,相邻的两个所述进气口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电池单体的直径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盘还包括:内隔梁,所述内隔梁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且将所述容纳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容纳空间,多个所述电池单体分别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子容纳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隔梁和相邻的一列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留有第二间隙,所述进气口还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隙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横梁和相邻的一列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留有第三间隙,所述进气口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三间隙的下方;所述后横梁和相邻的一列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留有第四间隙,所述进气口对应设置于所述第四间隙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通道件为多个,多个所述通道件在所述液冷板的底部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通道件包括:第一通道件和第二通道件,所述第一通道件位于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三间隙和所述第四间隙的下方,所述第二通道件位于所述第二间隙的下方且与所述内隔梁两侧的所述进气口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件的所述出气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通道件的出气口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通道件为多个,多个所述通道件在所述液冷板的底部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通道件的所述出气口呈直线状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气口设置有防爆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板还包括:护板,所述护板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的底部,所述护板设置有避让孔,所述防爆阀设置于所述避让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爆阀的下表面不凸出于所述护板的下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避让孔内设置有透气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位于所述防爆阀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爆阀设置有防水透气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口设置有封盖件,所述封盖件可开闭地设置于所述进气口;或所述封盖件和所述液冷板之间设置有可断开的弱化结构部;或所述封盖件设置有透气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还包括:车身,所述车身设置有驾驶舱,所述驾驶舱位于所述底盘的上方,所述顶板与所述驾驶舱相连接且为所述驾驶舱的地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图6图5中B区域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图9是图8中C区域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车辆;
10-车身;11-驾驶舱;
20-底盘;21-左门槛梁;22-右门槛梁;23-前横梁;24-后横梁;25-容纳空间;251-子容纳空间;
30-底板;31-液冷板;311-液冷流道;312-液冷接头;313-进气口;32-护板;321-避让孔;33-顶板;331-加强筋;34-通道件;341-第一通道件;342-第二通道件;343-出气口;3431-防爆阀;344-侧壁;3441-通气口;345-底壁;3451-避让口;346-弯折壁;35-排气通道;351-第一排气通道;352-第二排气通道;
40-内隔梁;41-横隔梁;42-纵隔梁;
50-电池单体;51-导热垫;52-弹性隔热垫;53-第一间隙;54-第二间隙;55-第三间隙;56-第四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车辆100可以为电动车辆。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可以主要包括:底盘20、底板30、顶板33和多个电池单体50,其中,底盘20可以主要包括: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前横梁23连接于左门槛梁21和右门槛梁22之间,后横梁24连接于左门槛梁21和右门槛梁22之间,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可以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25。具体地,车辆100上的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均为车辆100上原有的结构,也就是说,即使不在车辆100上安装电池单体50,车辆100上也会存在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左门槛梁21和右门槛梁22分别处于车辆100的左右两侧,用以分别和左右两侧的车门进行限位配合、在车辆100上限定出供驾驶员和乘客乘坐的空间以及其他作用,此处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设置分别设置在左门槛梁21和右门槛梁22的前后两端之间,从而可以使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将围成的区域与车辆100上的其他区域分隔开,可以保证车辆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4所示,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共同限定出的区域为容纳空间25,底板30设置于底盘20的底部,并且封闭容纳空间25的底部,顶板33设置于底盘20的顶部,并且与底板30上下相对设置,顶板33封闭容纳空间25的顶部,多个电池单体50顺次排布,并且相连接,多个电池单体50设置于容纳空间25内。具体地,将顶板33与底板30分别设置于容纳空间25的顶部和底部,并且分别将容纳空间25的顶部和底部密封,可以保证容纳空间25的密闭性。
如此设置,在将多个电池单体50设置于容纳空间25中后,一方面可以使左门槛梁21和右门槛梁22限制多个电池单体50左右方向上的位移,使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限制多个电池单体50前后方向上的位移,使顶板33和底板30限制多个电池单体50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可以防止多个电池单体50在车辆100上的安装设置发生位移,导致电池单体50发生故障,甚至安全事故,这样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以及车辆100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另一方面,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相互连接,并且连接处的密封性均较好,将顶板33和底板30分别设置于容纳空间25的顶部和底部后,还可以使顶板33与底板30分别将容纳空间25的顶部和底部进行稳定可靠地密封,这样可以使容纳空间25整体与外界隔开,在将多个电池单体50设置于容纳空间25中后,可以使多个电池单体50与外界隔开,可以防止外界异物的侵蚀以及外力的冲击损坏多个电池单体50,从而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进而可以提升车辆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顶板33与底板30也为车辆100上原有的结构,也就是说,即使多个电池单体50不设置于车辆100,车辆100上也会设置有顶板33与底板30,底板30可以将车辆100与车辆100底部的路面间隔开,防止路面上的异物损坏车辆100的零件,顶板33可以供车辆100上其他部件的安装设置,以及可以供驾驶员和乘客的乘坐。
如此,限定以及密封容纳空间25的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后横梁24、顶板33和底板30均为车辆100上原有的结构,即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后横梁24、顶板33和底板30不是车辆100专门为了安装设置多个电池单体50而单独设置的结构,而是在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后横梁24、顶板33和底板30不丧失其各自在车辆100上的作用的同时,共同限定以及密封出容纳空间25,以稳定可靠地安装设置多个电池单体50。
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后横梁24、顶板33和底板30的结构以及功能,可以优化车辆100的结构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车辆100上用以设置电池单体50的结构种类和数量,从而不仅可降低车辆100的重量,可以提升车辆100的续航里程,而且还可以降低车辆100的生产成本。
另外,将多个电池单体50顺次地排布,并且相互连接,其中,多个电池单体50的顺次排布可以为成排和/或成列地排布,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电池单体50成排地排布可以为沿前后方向排布,多个电池单体50成列地排布可以为沿左右方向排布,这样不仅可以使多个电池单体50在容纳空间25中的设置顺应容纳空间25的形状进行排布,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在车辆100上设置的集成度,使多个电池单体50更加紧凑,可以在容纳空间25体积一定的前提下,使容纳空间25可以设置更多的电池单体50,从而可以在不改变车辆100体积的前提下,进一步地提升车辆100的续航里程,而且还可以使多个电池单体50之间更加稳定,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车辆100的可靠性。
其中,将多个电池单体50相互连接,可以使多个电池单体50共同为车辆100供电,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可靠性。还有,底板30和顶板33与底盘20需要密封设置的位置将设置相应的密封材料和密封结构,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容纳空间25的密封性,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容纳空间25内的多个电池单体50的安全性,以及延长多个电池单体50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底板30设置有排气通道35,排气通道35与容纳空间25相连通,以及与外部环境相连通,以在电池单体50热失控后排出气火流。具体地,通过在底板30上设置排气通道35,在容纳空间25中的电池单体50发生热失控,例如电池单体50温度急剧升高发生自燃时,电池单体50自燃产生的气火流可以通过底板30上的排气通道35排向外部环境中,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容纳空间25的安全性,可以防止容纳空间25中自燃的电池单体50产生的气火流一直处于容纳空间25中,使容纳空间25中的气压持续上升,导致容纳空间25发生爆炸,或者导致密封的容纳空间25出现裂缝,造成气火流从裂缝中泄漏至车辆100的其他部分,危害驾驶员或者乘客的生命安全,这样可以使容纳空间25中的气压一直处于稳定正常的状态,从而可以保证容纳空间25的可靠性。
另外,通过在底板30上设置排气通道35,排气通道35将不会影响底板30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对容纳空间25在电池单体50正常工作时的密闭性产生影响,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容纳空间25的可靠性。
由此,通过在底板30上设置排气通道35,使电池单体50在热失控后通过排气通道35向外界排出气火流,这样可以在不对容纳空间25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前提下,进一步地提升电池单体50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底板30可以主要包括:液冷板31和通道件34,液冷板31设置于底盘20的底部,液冷板31形成有与容纳空间25相连通的进气口313,通道件34设置于液冷板31的底部,并且与液冷板31形成排气通道35,通道件34形成有出气口343,排气通道35分别与进气口313和出气口343相连通。具体地,由于多个电池单体50设置于容纳空间25中后,仅仅只能与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后横梁24、顶板33、底板30或内隔梁40相接触换热降温,这样不仅会使多个电池单体50的降温效果较差,而且由于是接触换热降温,只有与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后横梁24、顶板33、底板30或内隔梁40相接触的电池单体50才能受到一定的接触降温的效果,不与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后横梁24、顶板33、底板30或内隔梁40相接触的电池单体50的换热降温效果将更差,这样会降低多个电池单体50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因此,通过使底板30上存在液冷板31,使液冷板31内的液冷流道311上连接液冷接头312,冷却液可以通过液冷接头312进入液冷板31中的液冷流道311中,冷却液在液冷流道311中进行稳定持续的流动时,可以与多个电池单体50进行均匀稳定地换热,从而可以降低多个电池单体50的温度,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散热性能,而且液冷板31还不会占用容纳空间25,从而不会对多个电池单体50的安装设置产生影响。其中,冷却液可以为水,但不限于此,此处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液从车辆100的冷却系统中流出,并且在与多个电池单体50进行换热,冷却液自身的温度上升后,重新流回车辆100的冷却系统中进行降温处理,在冷却液自身的温度重新回到正常值后,继续流向液冷流道311中对多个电池单体50进行稳定地降温,从而实现对多个电池单体50的冷却循环,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液冷板31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通过在液冷板31上设置进气口313,将通道件34设置于液冷板31的底部,并且与液冷板31形成排气通道35,通道件34形成有出气口343,排气通道35分别与进气口313和出气口343相连通,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液冷板31上的可用空间,可以提升液冷板31的空间利用率,而且当容纳空间25中的电池单体50发生热失控,例如自燃时,由于液冷板31与电池单体50相接触,电池单体50自燃产生的气火流将直接快速地通过进气口313进入排气通道35,这样可以缩短气火流与进气口313的距离,从而可以提升排气效率。
进一步地,将通道件34设置于液冷板31的底部,并且与液冷板31形成排气通道35,这样不仅可以使通道件34充分利用液冷板3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自身的结构,而且还可以使进气口313与通道件34的连接更加直接,在气火流从进气口313流出后,可以直接进入排气通道35中,无需设置连接导向的部件,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排气效率。
结合图1-图4所示,多个电池单体50在容纳空间25内以成排成列的方式排布,相邻的两列电池单体50之间留有第一间隙53,进气口313对应设置于第一间隙53的下方。具体地,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电池单体50成排地排布可以为沿左右方向排布,多个电池单体50成列地排布可以为沿前后方向排布,通过在两列电池单体50之间留有第一间隙53,不仅可以提升电池单体50与容纳空间25中的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方便电池单体50的换热降温,而且当一列电池单体50温度升高时,热量将不会传递至相邻一列的电池单体50,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相邻两列电池单体50的独立性,从而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通过将进气口313设置于第一间隙53的下方,如此设置,当多个电池单体50出现热失控,例如自燃时,可以使自燃产生的气火流通过第一间隙53下方的进气口313流至排气通道35中,相较于直接将进气口设置于液冷板位于电池单体的正下方的位置,这样可以更加利于气火流的流出,可以防止电池单体50对进气口313进行遮盖,导致气火流从进气口313的流出遭到阻挡,从而可以提升进气口313的可靠性。
结合图8和图9所示,进气口313为多个,多个进气口313在第一间隙53的下方均匀分布。具体地,通过在第一间隙53的下方均匀设置多个进气口313,不仅可以提升单位时间内气火流通过进气口313进入排气通道35的量,而且还可以使气火流从容纳空间25中流出的均匀性与稳定性,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进气口313的可靠性。还有,进气口313还可以对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具有疏导、隔离和分散的作用,可以有效阻隔喷发的火流,甚至起到一定的灭火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9所示,电池单体50为矩形体,进气口313对应设置于电池单体50的端角处,相邻的两个进气口313之间的距离与的厚度相同。具体地,将相邻两个进气口313之间的距离设置地与矩形的电池单体50的厚度相同,如此设置,只需根据电池单体50端角的位置便可以直接准确地开设进气口313,这样不仅可以方便进气口313的开设,也可以保证进气口313的设置均匀。进一步地,由于进气口313处于电池单体50的端角处,当电池单体50出现自燃时,电池单体50四周端角处的进气口313将电池单体50包围住,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容纳空间25中的气火流从进气口313中流出的均匀性与可靠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50为圆柱体,相邻的两个进气口313之间的距离与电池单体50的直径相同,如此设置,只需根据电池单体50的直径便可以直接准确地开设进气口313,这样不仅可以方便进气口313的开设,也可以保证进气口313的设置均匀。进一步地,由于相邻两个进气口313之间的距离与电池单体50的直径相等,当电池单体50出现自燃时,电池单体50四周的进气口313将电池单体50包围住,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容纳空间25中的气火流从进气口313中流出的均匀性与可靠性。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车辆100的具体工艺需求选择性地设置电池单体50以及进气口313的设置距离,这样可以提升进气口313设置的适用性。
结合图1-图6所示,底盘20还可以主要包括:内隔梁40,内隔梁40设置于容纳空间25,并且将容纳空间25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容纳空间251,多个电池单体50分别设置于至少两个子容纳空间251内。具体地,通过设置内隔梁40,使内隔梁40将容纳空间25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容纳空间251,在将多个电池单体50分成与子容纳空间251数量相同,并且形状和体积相适配的多个部分后,与至少两个子容纳空间251一一对应,并且安装设置于至少两个子容纳空间251中。
如此设置,在不影响多个电池单体50在容纳空间25上稳定可靠设置的前提下,一方面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与外界接触换热的面积,具体而言,容纳空间25中不存在内隔梁40时,多个电池单体50仅仅与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后横梁24、顶板33和底板30进行接触换热降温,在将内隔梁40设置于容纳空间25中后,多个电池单体50不仅可以与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后横梁24、顶板33和底板30进行稳定接触换热降温,还可以与内隔梁40进行接触换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多个电池单体50工作时的温度,进而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内隔梁40可以将容纳空间25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容纳空间251,在一个子容纳空间251中的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50温度急剧升高,甚至发生着火时,内隔梁40可以将此子容纳空间251中的电池单体50与其他子容纳空间251中的电池单体50隔开,可以阻止高温或者火势从此子容纳空间251蔓延至其他子容纳空间251中,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以及车辆100的可靠性。
另外,内隔梁40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底盘20的结构强度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容纳空间25的稳定性与牢固性,进而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在容纳空间25中安装设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隔梁40为至少两个,并且为横隔梁41,至少两个横隔梁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门槛梁21和右门槛梁22,并且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容纳空间25被分隔成多个前后方向上排布的子容纳空间251,从而可以使多个电池单体50在前后方向被间隔出至少三个部分,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与内隔梁40接触换热的面积,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换热性能,而且当某个子容纳空间251中的电池单体50出现高温失火时,由于多个电池单体50被分隔成至少三个部分,内隔梁40可以将出现高温失火的电池单体50的子容纳空间251与其他子容纳空间251中的电池单体50间隔开,可以减小损失。另外,由于至少两个内隔梁40将容纳空间25分成多个子容纳空间251,每个子容纳空间251的体积均较小,即每个子容纳空间251中电池单体50的个数均较少,这样当其中一个子容纳空间251中的发生失火时,由于此子容纳空间251中的电池单体50的数量较少,可以进一步地减小多个电池单体50的损失。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隔梁40为至少两个,并且为纵隔梁42,至少两个纵隔梁4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容纳空间25被分隔成多个左右方向上排布的子容纳空间251,从而可以使多个电池单体50在左右方向被间隔出至少三个部分,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与内隔梁40接触换热的面积,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换热性能,而且当某个子容纳空间251中的电池单体50出现高温失火时,由于多个电池单体50被分隔成至少三个部分,内隔梁40可以将出现高温失火的电池单体50的子容纳空间251与其他子容纳空间251中的电池单体50间隔开,可以减小损失。另外,由于至少两个内隔梁40将容纳空间25分成多个子容纳空间251,每个子容纳空间251的体积均较小,即每个子容纳空间251中电池单体50的个数均较少,这样当其中一个子容纳空间251中的发生失火时,由于此子容纳空间251中的电池单体50的数量较少,可以进一步地减小多个电池单体50的损失。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3所示,内隔梁40为至少两个,并且为横隔梁41和纵隔梁42,横隔梁41和纵隔梁42交叉设置,横隔梁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门槛梁21和右门槛梁22,并且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纵隔梁4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容纳空间25被分隔成多个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均匀间隔排布的子容纳空间251,从而可以使多个电池单体50被间隔出至少四个部分,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与内隔梁40接触换热的面积,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换热性能,而且当某个子容纳空间251中的电池单体50出现高温失火时,由于多个电池单体50被分隔成至少四个部分,内隔梁40可以将出现高温失火的电池单体50的子容纳空间251与其他子容纳空间251中的电池单体50间隔开,可以减小损失。
另外,由于至少两个内隔梁40将容纳空间25分成多个子容纳空间251,每个子容纳空间251的体积均较小,即每个子容纳空间251中电池单体50的个数均较少,这样当其中一个子容纳空间251中的发生失火时,由于此子容纳空间251中的电池单体50的数量较少,可以进一步地减小多个电池单体50的损失。需要说明的是,如此设置,在内隔梁40数量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提升内隔梁40将容纳空间25分隔成的多个子容纳空间251的数量,从而可以在多个电池单体50数量一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地减少每个子容纳空间251中电池单体50的数量。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车辆100的具体结构以及具体的工艺需求选择性地设置内隔梁40的数量以及在容纳空间25中的设置方式,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内隔梁40的适用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车辆100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内隔梁40为横隔梁41和纵隔梁42时,横隔梁41和纵隔梁42的数量可以不相同,可以根据具体地工艺需求来对横隔梁41和纵隔梁42的数量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提升内隔梁40在容纳空间25中安装设置的可变性以及灵活性,从而可以提升内隔梁40的适用性。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内隔梁40和相邻的一列电池单体50之间留有第二间隙54,进气口313还对应设置于第二间隙54的下方。具体地,通过将内隔梁40与相邻一列的电池单体50相邻之间留有第二间隙54,可以增加多个电池单体5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散热性能。进一步地,将进气口313设置于第二间隙54的下方,可以在与内隔梁40相邻一列的电池单体50发生热失控时,将气火流快速直接地通过第二间隙54下方的进气口313排向排气通道35,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可靠性。另外,这样可以使进气口313在液冷板31上的设置更加合理,可以更加全面地保证容纳空间25的可靠性。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前横梁23和相邻的一列电池单体50之间留有第三间隙55,进气口313对应设置于第三间隙55的下方,后横梁24和相邻的一列电池单体50之间留有第四间隙56,进气口313对应设置于第四间隙56的下方。具体地,通过将进气口313设置在前横梁23和相邻的一列电池单体50之间的第三间隙55中,并且将进气口313设置在后横梁24和相邻的一列电池单体50之间的第四间隙56中,第三间隙55与第四间隙56可以和第一间隙53和第二间隙54一起,在多个电池单体50发生热失控时,将容纳空间25中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均匀快速地排出,这样可以保证排气的均匀性,可以更加全面地保证容纳空间25的稳定性。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多个通道件34在液冷板31的底部间隔设置,多个通道件34可以主要包括:第一通道件341和第二通道件342,第一通道件341位于第一间隙53、第三间隙55和第四间隙56的下方,第二通道件342位于第二间隙54的下方,并且与内隔梁40两侧的进气口313相连通。具体地,由于第一间隙53、第三间隙55和第四间隙56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同,因此第一通道件341可以同时位于第一间隙53、第三间隙55和第四间隙56的下方,无需单独设置不同的通道件34分别与第一间隙53、第三间隙55和第四间隙56相对应,可以方便车辆100的生产制造。
进一步地,由于内隔梁40的两侧均相邻设置有电池单体50,因此内隔梁40的两侧均存在第二间隙54,将第二通道件342设置于内隔梁40两侧的第二间隙54的下方,可以使第二通道件342与内隔梁40两侧的第二间隙54同时对应,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内隔梁40两侧的第二间隙54下方的进气口313向第二通道件342排气的前提下,方便第二通道件342的安装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车辆100的结构。
结合图7所示,第一通道件341的出气口343面积小于第二通道件342的出气口343面积。具体地,由于一个第二通道件342需要同时对应内隔梁40两侧的第二间隙54,因此在第二间隙54下方的进气口313与第一间隙53、第三间隙55和第四间隙56下方的进气口313大小和排列方式均相等的前提下,需要将第二通道件342的宽度设置地大于第一通道件341的宽度,如此,一方面第二通道件342可以同时与内隔梁40两侧的第二间隙54相对应,另一方面可以使第二通道件342的出气口343的面积大于第一通道件341出气口343的面积。
具体而言,由于第二通道件342需要与内隔梁40两侧的第二间隙54下方的进气口313相对应,在容纳空间25中的多个电池单体50发生热失控时,单位时间内容纳空间25中高温高压的气火流从内隔梁40两侧的第二间隙54下方的进气口313排向第一通道件341的量将大于从第一间隙53、第三间隙55或第四间隙56排向第一通道件341的高温高压的气火流的量。
因此,将第二通道件342的出气口343面积设置地大于第一通道件341的出气口343面积,可以使单位时间内第二通道件342向外部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火流的量大于第一通道件341相外部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火流的量,可以防止第二通道件342无法快速地将相对较多的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及时排出,这样可以使第一通道件341和第二通道件342排气均匀,第一通道件341和第二通道件342内的气压稳定,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一通道件341和第二通道件342的稳定性。
结合图7所示,通道件34为多个,多个通道件34在液冷板31的底部间隔设置,多个通道件34的出气口343呈直线状排布。具体地,将多个通道件34在液冷板31的底部间隔设置,不仅可以提升多个通道件34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防止多个通道件34之间发生热量的传递,导致多个通道件34相互干涉影响,这样可以提升通道件34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进一步地,将多个通道件34的出气口343呈直线状排布,不仅可以方便出气口343的开设,而且还可以使多个通道件34上的出气口343将高温高压的气体排出时,多个通道件34的排气处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可以使多个通道件34整体的排气更加均匀可靠。
结合图7所示,出气口343设置有防爆阀3431,防爆阀3431可以对通道件34中的压力进行检测,并且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性地调节出气口343的排气量,例如:当通道件34中的气压较高时,防爆阀3431可以控制出气口343增大单位时间内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火流的量,从而可以快速降低通道件34中的气压,使通道件34和容纳空间25的结构保持稳定,当通道件34中的气压较小,与外部气压相接近时,防爆阀3431可以控制出气口343减小单位时间内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火流的量,直至通道件34中的气压与外部气压相等时,防爆阀3431控制出气口343停止排气,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通道件34的排气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结合图7所示,底板30还包括:护板32,护板32设置于液冷板31的底部,护板32设置有避让孔321,防爆阀3431设置于避让孔321。具体地,将护板32设置于液冷板31的底部,可以使护板32对液冷板31起到遮挡保护的作用,这样可以防止外力冲击液冷板31,导致液冷板31发生损坏,造成液冷板31无法对多个电池单体50形成有效地换热降温,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底板30的可靠性。其中,护板32可以为高强度的钢材,并且在护板32的表面喷涂装甲层,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护板32的结构强度,以及可以提升护板32对液冷板31的保护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容纳空间25中的多个电池单体5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通过在护板32上设置避让孔321,在将护板32设置于液冷板31底部时,可以使避让孔321避让防爆阀3431,可以防止防爆阀3431影响护板32在液冷板31底部的安装,以及影响护板32对液冷板31的保护作用,这样可以优化护板32的结构设计,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底板30的可靠性。另外,在护板32上设置避让孔321,还可以在防爆阀3431打开出气口343进行排气时,防止护板32阻挡出气口343的排气,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优化护板32的结构设计。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通道件341的出气口343的面积小于第二通道件342的出气口343的面积,设置于第一通道件341的出气口343上的防爆阀3431体积将小于设置于第二通道件342的出气口343上的防爆阀3431的体积,因此,避让第一通道件341的出气口343上的防爆阀3431的避让孔321的面积将小于避让第二通道件342的出气口343上的防爆阀3431的避让孔321的面积,这样可以使避让孔321与防爆阀3431相适配,从而可以保证防爆阀3431以及出气口343排气的可靠性。
结合图6和图7所示,防爆阀3431的下表面不凸出于护板32的下表面。具体地,避让孔321避让防爆阀3431,防爆阀3431可以处于避让孔321中,护板32可以对防爆阀3431起到周向的保护作用,可以延长防爆阀3431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将防爆阀3431的下表面不凸出于护板32的下表面,可以防止防爆阀3431影响整车的离地间隙,防止防爆阀3431凸出护板32的部分与车辆100行驶过程中车辆100底部的物体发生剐蹭,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防爆阀3431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避让孔321内设置有透气的防护罩(图中未示出),防护罩位于防爆阀3431的下方,防护罩不仅可以对防爆阀3431起到防护的作用,可以防止外界异物与防爆阀3431相接触,侵蚀损坏防爆阀3431,而且当防爆阀3431控制出气口343排气后,防护罩可以防止外界异物通过避让孔321进入出气口343中,影响通道件34的正常排气,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车辆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防爆阀3431设置有防水透气膜,这样可以在防止水与防爆阀3431相接触,侵蚀损坏防爆阀3431的前提下,使防爆阀3431可以通过防水透气膜对通道件34中的气压进行持续可靠地测量,可以防止防水透气膜影响防爆阀3431的正常工作,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防爆阀3431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口313设置有封盖件(图中未示出),封盖件可开闭地设置于进气口313。具体地,在容纳空间25中的电池单体50正常工作时,可以使封盖件将进气口313稳定可靠地密封,这样可以防止车辆100在进行组装生产时,异物将进气口313堵住,影响进气口313的通畅,在容纳空间25中的电池单体50发生热失控时,封盖件可以打开进气口313,从而使容纳空间25中的高温高压的气火流从进气口313排出,这样可以使封盖件保证电池热失控时,高温高压的气火流从进气口313中排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封盖件和液冷板31之间设置有可断开的弱化结构部。具体地,在容纳空间25中的电池单体50正常工作时,可以使封盖件将进气口313稳定可靠地密封,这样可以防止车辆100在进行组装生产时,异物将进气口313堵住,影响进气口313的通畅,在容纳空间25中的电池单体50发生热失控时,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将瞬间融化弱化结构部,从而实现进气口313的导通,如此设置,不仅可以保证电池单体50出现热失控时,容纳空间25与通道件34的导通,而且导通原理相对简单,可以方便实施。其中,可断开的弱化结构部可以为堵头、贴膜和网罩,包括但不限于此,此处不作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封盖件设置有透气孔。具体地,在容纳空间25中的电池单体50正常工作时,可以使封盖件将进气口313稳定可靠地密封,这样可以防止车辆100在进行组装生产时,异物将进气口313堵住,影响进气口313的出气,在容纳空间25中的电池单体50发生热失控时,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可以从封盖件的透气孔排出,这样可以保证电池单体50出现热失控时,容纳空间25与通道件34的导通,可以提升封盖件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容纳空间25中的电池单体50正常工作时,容纳空间25也可以与通道件34通过封盖件的透气孔相导通。
进一步地,出气口343的出气方向倾斜设置,以在电池单体50热失控后倾斜向下排出气火流。具体地,当高温高压的气火流从出气口343中流出,并且向下排出后,由于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密度相对正常空气的密度较小,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将向上扩散,这样易导致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在向上扩散的过程中,重新进入出气口343内,并且通过出气口343回流至排气通道35中。
因此,通过将出气口343的出气方向倾斜设置,可以使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倾斜地向下排出,这样即使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向上扩散,也很难进入到出气口343内,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出气口343的出气稳定性,从而可以提升车辆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将出气口343的出气方向倾斜设置,在车辆100距离地面的高度一定的前提下,可以延长高温高压的气火流从出气口343到地面的距离,可以理解地,由于气火流的压力较高,一般会从出气口343喷出,在到达地面,经过地面的反射后,才会反弹向上扩散,将高温高压的气火流从出气口343到地面的距离延长,可以降低气火流到达地面时的压力,从而降低被地面反射后的上升距离,这样可以进一步地防止高温高压的气火流通过出气口343回流至排气通道35中,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出气口343的可靠性。
结合图6和图7所示,底板30设置有多个排气通道35,多个排气通道35在底板30内间隔分布,每个排气通道35均对应有进气口313和出气口343,至少一个排气通道35的出气口343的出气方向倾斜设置。具体地,通过在底板30内间隔设置多个排气通道35,并且使多个排气通道35均对应有进气口313和出气口343,如此设置,当电池单体50热失控,并且在容纳空间25中产生大量的高温高压的气火流时,不仅可以使容纳空间25的出气更加均匀,而且还可以提升单位时间内容纳空间25的出气量,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排气通道35、进气口313和出气口343的可靠性。
另外,将至少一个排气通道35的出气口343的出气方向倾斜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排气通道35的出气口343的出气可靠性。
进一步地,多个排气通道35的出气口343的出气方向倾斜设置,至少两个出气口343的出气方向不同,如此设置,在防止从出气口343中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回流至排气通道35中的前提下,可以使出气口343的出气相互错开,不仅可以使从出气口343中流出至外部的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在外部扩散地更加快速均匀,而且还可以防止出气口343只朝一个方向排气,此方向上高温高压的气火流聚集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回流至出气口343内的风险,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出气口343的可靠性。
结合图6和图7所示,多个排气通道35在前后方向上间隔排布,至少两个排气通道35的出气口343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通过将至少两个排气通道35的出气口343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可以进一步地使至少两个排气通道35的出气口343的出气相互错开,这样可以进一步地防止高温高压的气火流从出气口343排出后,在某一处聚集过多,增加高温高压的气火流重新进入出气口343的风险,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出气口343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将出气口343的出气方向朝向后下方。具体地,由于车辆100在正常向前行驶时,可以带动周围的空气从前向后流动,将出气口343的出气方向朝向后下方,在高温高压的气火流从出气口343中流出后,可以被从前向后流动的空气带走,从而可以进一步地防止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回流至出气口343中,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出气口343中的可靠性。
出气口343的出气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15°≤α≤75°,这样可以使出气口343的出气方向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可以根据不同车辆100具体的结构设计和具体的工艺需求在此范围内选择性地调整出气口343的出气方向,这样可以提升出气口343在不同车辆100上的适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通道件34和液冷板31之间形成有第一排气通道351,第一排气通道351与进气口313相连通,通道件34和护板32之间形成有第二排气通道352,通道件34的侧壁344设置有通气口3441,第二排气通道352分别与通气口3441和出气口343相连通。具体地,当电池热失控,并且产生高温高压的气火流时,可以先通过进气口313进入第一排气通道351,并且通过通道件34侧壁344上的通气口3441进入第二排气通道352后,从护板32上的出气口流至外界,如此设置,不仅可以使高温高压的气火流从容纳空间25流至外部的过程更加稳定,而且高温高压的气火流通过进气口313和通气口3441后,再从出气口343中流出,这样可以使进气口313和通气口3441对高温高压的气火流起到疏导、隔离和分散的作用,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排气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结合图1所示,通道件34可以主要包括:底壁345、侧壁344和弯折壁346,底壁345的两侧连接有侧壁344,侧壁344的顶端设置有弯折壁346,弯折壁346贴合在液冷板31的底部,并且与液冷板31固定连接,至少一个侧壁344设置有通气口3441。具体地,通过将底壁345的两端连接侧壁344,并且使侧壁344的顶端设置弯折壁346,使弯折壁346贴合在液冷板31的底部,并且与液冷板31固定连接,这样不仅可以使通道件34与液冷板31之间限定出排气通道35,而且由于弯折壁346与液冷板31相贴合,可以使通道件34和液冷板31的连接固定稳定牢固,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通道件31排气的可靠性。另外,通过在至少一个侧壁344上设置通气口3441,可以在使通道件34内高温高压的气火流通过通气口3441直接进入第二排气通道352中的前提下,保证通道件34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底板30还可以主要包括:通道件34,通道件34设置于液冷板31和护板32之间,通道件34和液冷板31之间形成有排气通道35,通道件34的底部设置有避让口3451,避让口3451与出气口343正对设置。具体地,通过在通道件34的底部设置避让口3451,并且使避让口3451与出气口343正对设置,这样可以使通道件34中高温高压的气火流直接通过避让口3451进入出气口343,并且从出气口343中流出,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地缩短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在从容纳空间25流至外部所经过的距离,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排气效率。
结合图1所示,通道件34可以主要包括:底壁345、侧壁344和弯折壁346,底壁345的两侧连接有侧壁344,侧壁344的顶端设置有弯折壁346,弯折壁346贴合在液冷板31的底部,并且与液冷板31固定连接,底壁345与护板32贴合,并且底壁345设置有避让口3451。具体地,通过将底壁345的两端连接侧壁344,并且使侧壁344的顶端设置弯折壁346,使弯折壁346贴合在液冷板31的底部,并且与液冷板31固定连接,这样不仅可以使通道件34与液冷板31之间限定出排气通道35,而且由于弯折壁346与液冷板31相贴合,可以使通道件34和液冷板31的连接固定稳定牢固,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通道件34排气的可靠性。
另外,通过将底壁345与护板32相贴合设置,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通道件34设置在护板32与液冷板31之间的可靠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缩短避让口3451与出气口343之间的距离,可以使避让口3451与出气口343之间无需设置引导的结构,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排风效率。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不同车辆100的结构选择性地设置通道件34的结构,这样可以提升通道件34的结构可靠性。另外,将可以将上述两种实施例应用于同一通道件34上,即可以同时在通道件34的侧壁344和底壁345上开设通气口3441和出气口343,并且在护板32上开设与通气口3441和出气口343分别相对应的出气口343和避让口3451,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通道件34的排气效率。
结合图1-图4所示,车辆100还可以主要包括:车身10,车身10设置有驾驶舱11,驾驶舱11位于底盘20的上方,顶板33与驾驶舱11相连接,并且为驾驶舱11的地板。具体地,将驾驶舱11设置于底盘20的上方,可以使底板30的容纳空间25顶部的顶板33作为驾驶舱11的地板,这样不仅可以将多个电池单体50与驾驶舱11间隔开,防止多个电池单体50发生安全事故时,影响驾驶舱11中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而且还可以使顶板33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可以优化车辆100的结构设计。
进一步地,顶板33为冲压成型或热成型的钢板,这样不仅可以方便顶板33的生产,而且还可以提升顶板33的强度,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将电池单体50与驾驶舱11间隔开的可靠性,可以防止驾驶舱11中存在外力冲击电池单体50,造成电池单体50的损坏,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车辆100的可靠性。进一步地,顶板33朝向容纳空间25的一侧上设置有耐高温、耐火阻燃的材料,这样可以防止电池单体50发生失火时,高温气体或者火焰将顶板33烧穿后进入驾驶舱11,危害驾驶舱11中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顶板33以及整个车辆100的可靠性。
还有,顶板33上设置有加强筋331,加强筋331与容纳空间25内部的内隔梁40相对应连接,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保证使每个子容纳空间251的互相独立,可以起到物理隔离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地防止电池单体50热失控后,高温高压的气火流使顶板33膨胀变形,高温高压的气火流在容纳空间25中串流,导致电池单体50热失控提前扩散蔓延,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车辆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2所示,将液冷接头312突出于液冷板31,并且位于容纳空间25的外侧,如此设置,可以使液冷接头312与多个电池单体50相互分离设置,可以防止液冷接头312与与液冷板31上的液冷流道311相互连接失效后,从液冷接头312中流出的冷却液泄漏至多个电池单体50上,导致多个电池单体50短路,造成车辆100发生故障,这样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和车辆100整体的可靠性。
另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接头312还可以设置底盘20的后端、侧面和顶部等位置,这样可以在保证多个电池单体50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方便液冷接头312的安装设置,可以降低车辆100组装生产的难度。
结合图10所示,多个电池单体50的底部设置有导热垫51,导热垫51设置于液冷板31上。具体地,将多个电池单体50的底部设置导热垫51,可以在多个电池单体50与液冷流道311中冷却液换热降温时,使两者的换热更加均匀,具体而言,多个电池单体50可以将热量线传递至导热垫51上,热量可以先在导热垫51上进行均匀地分散、传递,在热量均匀分布至导热垫51上后,再与液冷流道311中的冷却液进行换热,将热量传递至冷却液中,这样可以使多个电池单体50的散热更加均匀快速,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导热垫51可以为导热结构胶,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在导热结构胶不会剐蹭磨损多个电池单体50的下表面的前提下,对多个电池单体50的底部所受的力起到缓冲阻挡作用,可以进一步地防止车辆100底部存在外力冲击损坏多个电池单体50,这样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多个电池单体50可以先通过稳定牢固地设置在导热垫51上,使导热垫51设置于容纳空间25中,从而使多个电池单体50稳定牢固地设置在容纳空间25中,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整体的模态,可以避免单个电池单体50受力或者连接失败。
进一步地,顶板33和底板30中的一个固定在底盘20,并且另一个可拆卸地设置于底盘20。具体地,在多个电池单体50正常工作时,容纳空间25处理密封状态,在多个电池单体50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或者更换时,需要打开容纳空间25,因此,通过将顶板33和底板30中的一个固定在底盘20,另一个可拆卸地设置于底盘20,在多个电池单体50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或者更换时,只需要将顶板33和底板30中与底盘20可拆卸连接的一个拆卸下来,便可以对容纳空间25中的多个电池单体50进行维修或更换,这样可以方便用户后期对车辆100的维护。
需要说明的是,将底板30可拆卸地设置于底盘20上,在将底板30拆卸下来,以对容纳空间25中的多个电池单体50进行维修更换时,需要从下向上进行操作,对多个电池单体50进行维修更换,将顶板33可拆卸地设置于底盘20上,在将顶板33拆卸下来,以对容纳空间25中的多个电池单体50进行维修更换时,需要从上向下进行操作,对多个电池单体50进行维修更换。
进一步地,将顶板33和底板30中的一个固定在底盘20上,不仅可以提升顶板33和底板30中的一个与底盘20连接设置的稳定性与牢固性,而且还可以简化车辆100的生产流程,即无需单独进行一个组装流程,将底板30和顶板33中的一个设置在底盘20上,这样可以降低车辆100组装生产的难度。
结合图10所示,同向排布,并且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50之间设置有弹性隔热垫52,如此设置,不仅可以防止相邻两个电池单体50相互传递热量,可以防止一个电池单体50发生故障,温度急剧上升时,此电池单体50将热量传递至相邻的电池单体50,导致相邻的电池单体50温度也急剧上升,造成多个电池单体50大规模的热失控,这样可以保证多个电池单体50之间的发热的独立性,从而可以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另外,弹性隔热垫52可以对相邻两个电池单体50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可以防止相邻两个电池单体50相互挤压剐蹭,导致电池单体50的损坏,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可靠性。还有,多个电池单体50的顶部和侧部可以设置绝缘保护件,来进一步地提升多个电池单体50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所述底盘包括:左门槛梁、右门槛梁、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连接于所述左门槛梁和所述右门槛梁之间,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左门槛梁和所述右门槛梁之间,所述左门槛梁、所述右门槛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
多个电池单体,多个所述电池单体顺次排布且相连接,多个所述电池单体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顶板,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底盘的顶部,以封闭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
底板,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底部且与所述顶板相对设置,以封闭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所述底板设置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以及与外部环境相连通,以在所述电池单体热失控后排出气火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液冷板和通道件,所述液冷板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底部,所述液冷板形成有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的进气口,所述通道件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的底部且与所述液冷板形成所述排气通道,所述通道件形成有出气口,所述排气通道分别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池单体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成排成列的方式排布,相邻的两列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留有第一间隙,所述进气口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为多个,多个所述进气口在所述第一间隙的下方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为矩形体,所述进气口对应设置于所述电池单体的端角处,相邻的两个所述进气口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相同;或
所述电池单体为圆柱体,相邻的两个所述进气口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电池单体的直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还包括:内隔梁,所述内隔梁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且将所述容纳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容纳空间,多个所述电池单体分别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子容纳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梁和相邻的一列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留有第二间隙,所述进气口还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隙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和相邻的一列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留有第三间隙,所述进气口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三间隙的下方;
所述后横梁和相邻的一列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留有第四间隙,所述进气口对应设置于所述第四间隙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件为多个,多个所述通道件在所述液冷板的底部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通道件包括:第一通道件和第二通道件,所述第一通道件位于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三间隙和所述第四间隙的下方,所述第二通道件位于所述第二间隙的下方且与所述内隔梁两侧的所述进气口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件的所述出气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通道件的出气口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件为多个,多个所述通道件在所述液冷板的底部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通道件的所述出气口呈直线状排布。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设置有防爆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还包括:护板,所述护板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的底部,所述护板设置有避让孔,所述防爆阀设置于所述避让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阀的下表面不凸出于所述护板的下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孔内设置有透气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位于所述防爆阀的下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阀设置有防水透气膜。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设置有封盖件,所述封盖件可开闭地设置于所述进气口;或
所述封盖件和所述液冷板之间设置有可断开的弱化结构部;或
所述封盖件设置有透气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车身,所述车身设置有驾驶舱,所述驾驶舱位于所述底盘的上方,所述顶板与所述驾驶舱相连接且为所述驾驶舱的地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63777.1U CN215153899U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63777.1U CN215153899U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153899U true CN215153899U (zh) | 2021-12-14 |
Family
ID=79404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763777.1U Active CN215153899U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15389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35104A (zh) * | 2022-03-10 | 2022-05-06 | 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 | 车辆底盘组件及汽车 |
CN116494751A (zh) * | 2023-06-26 | 2023-07-28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 |
-
2021
- 2021-11-12 CN CN202122763777.1U patent/CN21515389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35104A (zh) * | 2022-03-10 | 2022-05-06 | 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 | 车辆底盘组件及汽车 |
CN116494751A (zh) * | 2023-06-26 | 2023-07-28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 |
CN116494751B (zh) * | 2023-06-26 | 2023-09-22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71648B (zh) | 车辆 | |
CN215153897U (zh) | 车辆 | |
CN215153899U (zh) | 车辆 | |
CN111668408B (zh) |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以及车辆 | |
KR102662686B1 (ko) | 전력 배터리 팩 및 차량 | |
CN111668409B (zh) |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5496956U (zh) | 车辆 | |
CN112787020A (zh) | 具有隔热组件的动力电池包 | |
CN216213676U (zh) | 一种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及车辆 | |
CN113540615A (zh) | 一种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6773334U (zh) | 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 |
CN112490579A (zh) | 电池箱体 | |
WO2021238379A1 (zh) | 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15474503U (zh) | 车辆 | |
CN215153895U (zh) | 车辆 | |
CN215552579U (zh) | 车辆 | |
CN215153896U (zh) | 车辆 | |
CN214153119U (zh) | 电池箱体 | |
CN215496980U (zh) | 一种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3752877U (zh) | 电池包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5474504U (zh) | 车辆 | |
CN215552580U (zh) | 车辆 | |
CN214280134U (zh) | 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5553600U (zh) | 车辆 | |
CN215153898U (zh) | 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