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18770U - 一种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18770U
CN215118770U CN202120832653.1U CN202120832653U CN215118770U CN 215118770 U CN215118770 U CN 215118770U CN 202120832653 U CN202120832653 U CN 202120832653U CN 215118770 U CN215118770 U CN 2151187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d
convex hull
spring
piece
extend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3265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叔明
代文广
何仲波
罗泽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3265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187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187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187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继电器包括基座、安装设置在基座上的两个簧片,簧片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片体表面和第二片体表面,所述基座对应所述簧片的固定装配位置具有插接卡槽,至少一个所述簧片在第一片体表面设有第一凸包,在第二片体表面设有第二凸包,且所述第一凸包和第二凸包在片体的正投影面上是间隔设置的,二者在间隔之间形成一转轴线,所述簧片插入设置在插接卡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一凸包和第二凸包与所述插接卡槽过盈配合固定,并借由改变所述第一凸包和/或第二凸包的凸起高度来调整所述簧片,使所述簧片能够绕所述转轴线摆动,从而使所述簧片上的导电触点与另一簧片上导电触点的间隔距离得以调整改变。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尤其是用簧片作为触点组件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包括推动式电磁继电器或拍合式继电器等,其结构通常包括:基座、固定在基座上的外壳体、以及设置在外壳体内的触点组件和电磁致动组件。该触点组件往往由一组或多组带有触点的静簧片或动簧片(合称“簧片”)构成,这些作为开关功能的簧片被间隔地立设在基座,并受电磁致动组件的驱动,而使动簧片分别地与静簧片的建立触点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不同的回路导通或启闭(称为开关切换);该电磁致动组件主要包括衔铁、轭铁、线圈、施力机构(如推动卡)等构成,衔铁、轭铁、线圈构成常规的电磁-机械转化功能单元,并通过施力机构作用于动簧片,以使该触点组件实现开关切换。
受于制造和装配精度的限制,簧片在基座的方向位置往往无法直接满足继电器电气与机械参数合格的要求,需通过后序校正工序再对其进行调校,例如调整其倾斜角度、高度等位置尺寸,以满足继电器电气与机械参数合格。现有技术中的簧片和基座的固定装配方式通常是通过注塑包嵌固定或者通过过盈插接装配固定(如CN210136825U),在二者装配固定后,为了校正机械参数和电气参数,需要利用工装夹具夹持簧片来调整与水平面的角度,不仅调整效率慢还可能导致簧片重新回弹复原可能,稳定性较差,或是采用调整基座的装配角度的方式,则亦存在需要反复修正基座模具的缺陷。因此有专利方案提出在簧片上设有开口槽使簧片沿宽度分成一侧的不可调部分和另一侧的可调部分,借由可调部分弯折一个角度来调整片的超行程。此方案虽然能够相对便捷地实现调整,但提高了簧片的制造工艺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改进的电磁继电器,使簧片和基座的制造、装配工艺更加简单,并能实现在产线上即可简单地在线调整簧片与基座的方向位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继电器,包括:基座、安装设置在基座上的触点组件和电磁致动组件,所述触点组件至少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簧片和设置在簧片上的导电触点,所述簧片的主要形状是呈片体的结构,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片体表面和第二片体表面,所述基座对应所述簧片的固定装配位置具有插接卡槽,至少一个所述簧片在第一片体表面设有第一凸出部,在第二片体表面设有第二凸出部,且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在片体的正投影面上是间隔设置的,二者在间隔之间形成一转轴线,所述簧片插入设置在插接卡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与所述插接卡槽过盈配合固定,并借由改变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或第二凸出部的凸起高度来调整所述簧片,使所述簧片能够绕所述转轴线摆动,从而使所述簧片上的导电触点与另一簧片上导电触点的间隔距离得以调整改变。
其中,基于生产和安装考虑,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簧片大体呈“┐”字型,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延伸片和竖向设置的第二延伸片,所述导电触点设置在第一延伸片上,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分别设置在第二延伸片上,且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在片体的正投影面上是间隔地位于第二延伸片的片体宽度上的两侧,从而所述转轴线是沿第二延伸片的片体高度方向。
其中,基于生产和安装考虑,所述簧片是第一延伸片和第二延伸片一体连接的结构,或者簧片是第一延伸片和第二延伸片相互铆接固定的结构。
其中,基于生产和安装考虑,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簧片大体呈“l”字型,所述导电触点设置在片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分别设置在片体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在片体的正投影面上是间隔地位于片体的片体高度上的两侧,从而所述转轴线是沿片体的片体宽度方向。
其中,为实现电气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簧片插接于所述基座的下端还一体连接地延伸有连接端子。
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出部或第二凸出部是一个整体的凸起,或者由多个断开的凸起并排形成。
其中,为提高簧片与基座插接配合的紧密程度,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与所述插接卡槽的抵触面是平整表面。
其中,具有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簧片可以是静簧片、或者是动簧片、或者是静簧片以及动簧片。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簧片相背离的两侧片体表面上设置间隔的第一凸包和第二凸包,并借由改变所述第一凸包和/或第二凸包的凸起高度来调整所述簧片的位置、角度,在继电器产品组装的产线上,如果在中检工序中发现簧片的位置不精确、有电气与机械参数的调校需求时,可以在前面的工序中实时调整第一凸出部和/或第二凸出部的凸起高度,调校效率极高,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一般在装配完成后利用工装夹具夹持再进行调整或修正基座的模具,并且对簧片的制造要求也较低,簧片精度、强度等参数满足基本要求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继电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继电器的正视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1中第一动簧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中第一动簧片的正视图;
图7是图6中B-B处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1中对第一凸包和第二凸包进行整形调整高度后,第一动簧片绕转轴线R摆动的示意图;
图9(a)是实施例1中,第一凸包和第二凸包整形前后第一动簧片动作过程吸反力曲线图(虚线为对第一凸包和第二凸包进行整形后);
图9(b)是实施例1中,第一凸包和第二凸包整形前后第一动簧片复归过程吸反力曲线图(虚线为对第一凸包和第二凸包进行整形后);
图10是实施例1中第二动簧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2中继电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2中继电器的正视图(省略了电磁致动组件以及部分连接端子);
图13是实施例2中继电器的后视图(省略了电磁致动组件以及部分连接端子);
图14是图12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图13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实施例2中第三静簧片的正视图;
图17是图16中C-C处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实施例2中第三动簧片的正视图;
图20是图19中E-E处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2是实施例2中整形前后静簧片吸反力曲线图(虚线为对第一凸包和第二凸包进行整形后)。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基座1和安装设置在基座1上的触点组件和电磁致动组件,其中触点组件包括第一簧片组2和第二簧片组3,分别用于控制两个回路的通断,第一簧片组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静簧片21和第一动簧片22,第二簧片组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二静簧片31和第二动簧片32,第一静簧片21对立设置在第一动簧片22一端部的外侧位置,第二静簧片31对立设置第二动簧片32一端部的外侧位置,第一静簧片21、第一动簧片22、第二静簧片31和第二动簧片32上均具有导电触点,在电磁致动组件(通常包括线圈、轭铁、衔铁和推动卡等结构)的驱动下,第一动簧片22(或第二动簧片32)能够与第一静簧片21(或第二静簧片31)建立导电触点的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回路的导通或启闭。
第一静簧片21、第一动簧片22、第二静簧片31和第二动簧片32的主要形状是呈片体的结构,第一静簧片21、第一动簧片22、第二静簧片31和第二动簧片32上的导电触点可以是一体成型在簧片片体上的,也可以是分体地固定连接在簧片片体上的。上述各个簧片均固定插接在基座1上,具体地,是在基座1上设有插接卡槽,上述各个簧片过盈配合地插接在插接卡槽内,从而实现固定插接。例如图4所示,第一动簧片22过盈配合地插接在基座1上设有的第一插接卡槽11内。
如图5-7,第一动簧片22的具体结构如图所示,第一动簧片22大体呈“┐”字型,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延伸片220和竖向设置的第二延伸片221,第一延伸片220和第二延伸片221相互铆接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延伸片220和第二延伸片221也可以是一体式连接的结构。第二延伸片221插接于基座1的下端还一体连接地延伸有连接端子222,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第一延伸片220上设有动导电触点220-1,以配合第一静簧片21上的静导电触点,实现回路的导通或启闭。第二延伸片221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片体表面2210和第二片体表面2211,在第一片体表面2210和第二片体表面2211上分别设有呈凸起形状的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在第二延伸片221片体的正投影面上是间隔设置的,配合参阅图4,第一动簧片22通过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抵触在第一插接卡槽11的两侧内壁上来实现过盈配合固定。因为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是分别处在第二延伸片221的两个相背离的片体表面上的,且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都是作为抵触部位和第一插接卡槽11进行过盈配合,因此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的相对高度就会影响第二延伸片221过盈配合固定插接在第一插接卡槽11之后的角度,也就是说,在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的中间位置形成第一动簧片22的转轴线R,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是间隔地位于第二延伸片221的片体宽度上的两侧,使得该转轴线R沿第二延伸片221的片体高度方向延伸,当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的相对高度差发生变化时,第二延伸片221会绕该转轴线R进行正向或反向的摆动,从而能够调整第一动簧片22相对于处于其一端部外侧的第一静簧片21的位置和角度。为了便于理解,假设继电器在图4的组装完成的情况下,于后续的中检工序中,调校人员发现第一动簧片22上的动导电触点220-1与第一静簧片21上的静导电触点的距离或角度需要进行调整以满足电气或机械需求(例如,第一动簧片22动作电压过大、复归电压过小等情况),则可以立即调整前面的整形工序中第一凸包221-1和/或第二凸包221-2的高度,通过拍击第二凸包221-2,使得整形后第二凸包221-2'的高度相对小于第一凸包221-1'的高度,如图8中,由于第二凸包221-2'的高度相对小于第一凸包221-1'的高度,第二延伸片221(第一动簧片22)绕转轴线R顺时针摆动,进而使得动导电触点220-1与第一静簧片21上的静导电触点相对远离,且动导电触点220-1与第一静簧片21上的静导电触点的相对角度发生变化,以符合电气和机械参数要求;与之类似的,若整形后得到的第二凸包221-2'的高度相对大于第一凸包221-1'的高度(如拍低第一凸包221-1),则在产线上经过调整后的第一动簧片22绕转轴线R逆时针摆动。也就是通过调整第一凸包221-1和/或第二凸包221-2的高度,从而实现了对第一动簧片22的位置或角度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出的转轴线R是一虚轴,它是第二延伸片221在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的高度影响下自身进行偏转的转动轴线,而并非一实体特征。
调整第一动簧片22的角度后,就能改变第一动簧片22与电磁致动组件中的推动卡的相互作用力,以此调整吸反力之间的配合。例如经图8的整形之后,第二延伸片221顺时针摆动,在图中的水平基准线上形成正角度,第一动簧片22与推动卡相互作用力增加,动簧反力K值变大,如图9(a)和图9(b)所示,第一动簧片22与推动卡相互作用力增加后,反力曲线第一段变陡往上抬,第一动簧片22分断力(返回力)变大、保持力变小。与此同时需要更大的电磁驱动力才能够驱动继电器动作,为维持吸力曲线与反力曲线所围成的面积不变,所以动作吸力曲线同步往上抬,对应的动作电压变大。而在复归过程中,因反力曲线增大,复归吸力曲线同步往上抬,第一动簧片22返回力增加(帮助复归),只需更少的电磁驱动力即可驱动继电器复归,所以复归电压变小。同理的,若第二延伸片221逆时针摆动,可减小第一动簧片22与推动卡间的作用力,以此降低动作电压、提高复归电压。
为了保证第二延伸片211与基座1的过盈量以确保插接的稳固性,可以将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之间的总厚度控制在一个固定尺寸值(或一个固定的尺寸区间内),而在保证了过盈量的前提下,可以只对其中一个凸包进行整形,但也可以同时对两个凸包进行整形,以符合配合要求。在工艺便利的情况下,整形过程能够采取任何的生产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冲压、锤击等),只要能够改变第一凸包221-1和/或第二凸包221-2的凸起高度,使二者的高度差发生变化即可。基于工艺性的考虑,为了保证第一动簧片22和基座1具有足够的过盈配合量,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优选地是被预先制作得较高,在后续的整形工序中,也能更方便地采用拍击的方法来拍低第一凸包221-1和/或第二凸包221-2的高度。当然,相对的,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工序来将第一凸包221-1和/或第二凸包221-2拔高,其对第一动簧片22的位置或角度的调整效果是一样的。
本实施例借由改变第一凸包221-1和/或第二凸包221-2的凸起高度的方式来调整第一动簧片22,则在产品组装的产线上,如果在中检工序中发现簧片的位置不精确、有电气与机械参数的调校需求时,可以在前面的工序中调整第一凸出部和/或第二凸出部的凸起高度,从而能够实现实时调整,调校效率极高,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一般在装配完成后利用工装夹具夹持再进行调整或修正基座的模具,并且本实施例对第一动簧片22的制造要求也较低,第一动簧片22精度、强度等参数满足基本要求即可。
如图10所示,在第二动簧片32上也设有与第一动簧片22上的第一凸包221-1、第二凸包221-2相类似的第三凸包321-1、第四凸包321-2,从而第二动簧片32也能方便地进行调校。第四凸包321-2是一块整体的凸起,而第二凸包221-2是由两个断开的凸起并排形成的,这是因冲裁模具而定的,且采用任何冲苞、挤苞、拉苞的形式都是可行的。
显而易见的,在静簧片(如本实施例的第一静簧片21和第二静簧片31)上也可以设有上述的凸包调整结构,来调整静簧片的位置和角度。且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仅在静簧片上设有上述的凸包调整结构,而动簧片上不设有上述的凸包调整结构。即上述的凸包调整结构并不限于继电器的具体结构和形式,只要是应用在插接于基座的簧片上,就能实现触点间隙、动作电压、复归电压的调整。
优选地,第一凸包221-1和第二凸包221-2与第一插接卡槽11的抵触面是平整表面,从而使得第二动簧片32与第一插接卡槽11的配合更加紧密。
实施例2: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基座4和安装设置在基座4上的触点组件和电磁致动组件,其中触点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静簧片5和动簧片6,静簧片5和动簧片6上均具有导电触点,在电磁致动组件的驱动下,动簧片6能够与静簧片5建立导电触点的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回路的导通或启闭。
与实施例1有所不同的,本实施例中的静簧片5和动簧片6是相对地直立并排布置的,静簧片5和动簧片6均固定插接在基座4上,如图14-15,基座4上设有第一插接卡槽41和第二插接卡槽42,静簧片5和动簧片6分别过盈配合地插接固定在第一插接卡槽41和第二插接卡槽42内。
参阅图16-18,静簧片5大致呈“1”字型的片体结构,包括片状的静簧片主体51,静簧片主体51插接于基座4的下端一体连接地延伸有连接端子53,用于实现电气连接。静簧片主体51上设有静导电触点52,以配合动簧片6上的动导电触点,实现回路的导通或启闭。静簧片主体51具有相背离的第一静簧片体表面501和第二静簧片体表面502,在第一静簧片体表面501和第二静簧片体表面502上分别设有呈凸起形状的第一凸包51-1和第二凸包51-2,第一凸包51-1和第二凸包51-2在静簧片5片体的正投影面上是间隔设置的,配合参阅图15,静簧片5通过第一凸包51-1和第二凸包51-2抵触在第一插接卡槽41的两侧内壁上来实现过盈配合固定。与实施例1类似的,本实施例的静簧片5在第一凸包51-1和第二凸包51-2的中间位置形成转轴线Y,第一凸包51-1和第二凸包51-2间隔地位于静簧片5的片体高度上的两侧,使得转轴线Y沿静簧片5的片体宽度方向延伸,与实施例1中的凸包结构同理的,通过改变第一凸包51-1和第二凸包51-2的高度差,即能够使静簧片5绕转轴线Y摆动,从而调整静簧片5相对于与其直立并排的动簧片6的位置和角度。
参阅图19-21,动簧片6大致呈“1”字型的片体结构,包括片状的动簧片主体61,动簧片主体61插接于基座4的下端一体连接地延伸有连接端子63,用于实现电气连接。动簧片主体61上设有动导电触点62,以配合静簧片5上的静导电触点52,实现回路的导通或启闭。动簧片主体61具有相背离的第一动簧片体表面601和第二动簧片体表面602,在第一动簧片体表面601和第二动簧片体表面602上分别设有呈凸起形状的第三凸包61-1和第四凸包61-2,第三凸包61-1和第四凸包61-2在动簧片6片体的正投影面上是间隔设置的,配合参阅图13,动簧片6通过第三凸包61-1和第四凸包61-2抵触在第二插接卡槽42的两侧内壁上来实现过盈配合固定。与实施例1类似的,本实施例的动簧片6在第三凸包61-1和第四凸包61-2的中间位置形成转轴线Z,第三凸包61-1和第四凸包61-2间隔地位于动簧片主体61的片体高度上的两侧,使得转轴线Z沿动簧片6的片体宽度方向延伸,与实施例1中的凸包结构同理的,通过改变第三凸包61-1和第四凸包61-2的高度差,即能够使动簧片6绕转轴线Z摆动,从而调整动簧片6相对于与其直立并排的静簧片5的位置和角度。
例如,本实施例通过改变第一凸包51-1和第二凸包51-2的高度差,在图18中,使静簧片5绕转轴线Y逆时针摆动,也就是使静簧片5摆动远离动簧片6,静导电触点52和动导电触点62之间的触点间隙增大,参阅图22,当触点间隙增加后,超行程段减小,继电器触点压力减小,需要增加复归吸力曲线才能够使继电器复归,以此调整了继电器的复归电压。反之,减小触点后,复归电压增加。通过调整动簧片6的角度来调整动作电压和复归电压的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可参阅实施例1的描述,本例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在动、静簧片上均设有凸包调整结构,使得动、静簧片的角度均能进行调整,进一步增加了调校的灵活性。
本实施例中的继电器动、静簧片的布置结构与实施例1中继电器动、静簧片的布置结构有所不同,实施例1中,动簧片呈“┐”型,而静簧片对立设置在动簧片一端部的外侧位置,这是一种具有水平延伸段的簧片布置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动簧片呈“1”型,动、静簧片直立并排布置。经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例证,显而易见的是,不论动、静簧片的布局是怎样的,只要动、静簧片是插接固定在基座上,均能通过在簧片相反的两侧表面上设置错位间隔的凸包调整结构来实现快速的位置、角度调整,凸包的延伸方向和设置位置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变化以满足调校需求。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继电器,包括:基座、安装设置在基座上的触点组件和电磁致动组件,所述触点组件至少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簧片和设置在簧片上的导电触点,所述簧片的主要形状是呈片体的结构,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片体表面和第二片体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对应所述簧片的固定装配位置具有插接卡槽,至少一个所述簧片在第一片体表面设有第一凸出部,在第二片体表面设有第二凸出部,且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在片体的正投影面上是间隔设置的,二者在间隔之间形成一转轴线,所述簧片插入设置在所述插接卡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与所述插接卡槽过盈配合固定,并借由改变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或第二凸出部的凸起高度来调整所述簧片,使所述簧片能够绕所述转轴线摆动,从而使所述簧片上的导电触点与另一簧片上的导电触点的间隔距离得以调整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大体呈“┐”字型,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延伸片和竖向设置的第二延伸片,所述导电触点设置在第一延伸片上,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分别设置在第二延伸片上,且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在片体的正投影面上是间隔地位于第二延伸片的片体宽度上的两侧,从而所述转轴线是沿第二延伸片的片体高度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是第一延伸片和第二延伸片一体连接的结构,或者簧片是第一延伸片和第二延伸片相互铆接固定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大体呈“l”字型,所述导电触点设置在片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分别设置在片体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在片体的正投影面上是间隔地位于片体的片体高度上的两侧,从而所述转轴线是沿片体的片体宽度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插接于所述基座的下端还一体连接地延伸有连接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或第二凸出部是一个整体的凸起,或者由多个断开的凸起并排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与所述插接卡槽的抵触面是平整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的所述簧片是静簧片、或者是动簧片、或者是静簧片以及动簧片。
CN202120832653.1U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继电器 Active CN2151187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32653.1U CN215118770U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32653.1U CN215118770U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18770U true CN215118770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270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32653.1U Active CN215118770U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187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1325C (zh) 电磁继电器
EP3089190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1884079B (zh) 具有超行程调整的继电器
CN113113266A (zh) 一种继电器以及继电器的参数校正方法
CN215118770U (zh) 一种继电器
CN203721649U (zh) 电磁继电器及其动簧片
US6686821B2 (en) Relay device
CN113178344A (zh) 一种动簧片及其加工方法
US5006681A (en) Leaf spring system and an electric switch provided with such a leaf spring system
CN218039045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0778423U (zh) 一种接线板及磁保持继电器
CN217588808U (zh) 继电器
CN101577193B (zh) 具有自动超程调节的继电器
CN1227692C (zh) 小型化电磁继电器
CN220821423U (zh) 一种动簧件及继电器
US20190326086A1 (en) Switching contact arrangement
CN202633179U (zh) 减少电磁继电器体积的结构
CN219226173U (zh) 直流接触器辅助簧片的定位结构
EP3547343B1 (en) Insertion structure between static spring and bobbin
CN114944306A (zh) 继电器
CN219497675U (zh) 一种多触点间隙差动簧片及其电磁继电器
CN219418912U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继电器动片及级进模
CN220172018U (zh) 一种动簧部件以及电磁继电器
CN218039037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0829661U (zh) 一种排气阀片以及阀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