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70499U - 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070499U CN215070499U CN202120571793.8U CN202120571793U CN215070499U CN 215070499 U CN215070499 U CN 215070499U CN 202120571793 U CN202120571793 U CN 202120571793U CN 215070499 U CN215070499 U CN 2150704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floating
- board
- floatable
- connector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固定壳体、能够相对于第一固定壳体移动的第一浮动基体以及若干个第一端子,其中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一浮动部和第一焊接固定部;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二固定壳体、能够相对于第二固定壳体移动的第二浮动基体以及若干个第二端子,其中第二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第二浮动部和第二固定焊接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配合插接时,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满足产品小型化、微型化的发展需求下,能够有效防止浮动偏差较大时对结构的损伤,能自动调节偏移量,能避免振动恶劣环境接触信号失效,有利于端子接触信号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专利(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8604748B)公开了一种浮动连接器装置,可动侧壳体在基板平行方向上、推入方向上能够移动,即使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也能够向推入拔出方向移动,且接触可靠性高的浮动连接器装置。
不足之处是: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小型化、微型化的发展趋势,现有浮动连接器装置的可浮动区域有限,当存在较大浮动偏差时容易造成浮动连接器装置的结构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能够在满足产品小型化与微型化的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有效防止因为较大浮动偏差造成的浮动连接器装置的结构损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
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固定壳体、第一浮动基体以及若干个第一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浮动基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壳体移动,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一浮动部和第一焊接固定部,所述第一焊接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浮动基体连接;
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二固定壳体、第二浮动基体以及若干个第二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浮动基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壳体移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第二浮动部和第二焊接固定部,所述第二焊接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壳体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浮动基体连接;
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配合插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上设置有接触凸起,所述接触凸起用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部配合接触;或所述第二接触部上设置有接触凸起,所述接触凸起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部配合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为倒U型结构,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接触凸起,所述第二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凸起,所述第二接触部为n型结构,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配合连接时,所述第一接触凸起与所述第一外壁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凸起与所述第二外壁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凸起与所述第二接触凸起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浮动部的结构可以是V型、Z型、U型、S型中的任一种。
优选地,所述第二浮动部的结构可以是W型、双U型、L型、S型中的任一种。
优选地,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固定接地片,所述第一固定接地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限定部、第一连接臂和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限定部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浮动基体在所述第一限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壳体之间浮动,所述第一固定壳体上设有通孔结构,所述第一连接臂穿过所述通孔结构,所述第一焊接部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固定接地片。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壳体上还设有挂台结构,所述挂台结构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浮动基体。
优选地,所述第二浮动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焊接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焊接固定部上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固定壳体嵌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上均设置有卡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均设置为浮动连接器,使得产品满足小型化、微型化的发展需求的前提下,能够在较大的浮动偏差下,有效保护产品的结构不受损伤,,能自动调节偏移量,能避免振动恶劣环境接触信号失效,有利于端子接触信号稳定。此外,本产品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端子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接地片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端子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接地片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100、插头连接器;110、第一固定壳体;111、通孔结构;112、挂台结构;120、第一浮动基体;121、第一侧壁;122、第一中心柱;130、第一端子;131、第一接触部;1311、第一内壁;1312、第二内壁;131A、接触凸起;131A1、第一接触凸起;131A2、第二接触凸起;132、第一浮动部;133、第一焊接固定部;1331、凸起结构;140、第一固定接地片;141、第一限定部;142、第一连接臂;143、第一焊接部;200、插座连接器;210、第二固定壳体;220、第二浮动基体;221、第二侧壁;222、第二中心柱;230、第二端子;231、第二接触部;2311、第一外壁;2312、第二外壁;2313、卡刺凸起;232、第二浮动部;233、第二焊接固定部;240、第二固定接地片;241、第二限定部;242、第二连接臂;243、第二焊接部;030、卡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浮动连接器装置的可浮动区域有限,当存在较大浮动偏差时容易造成浮动连接器装置的结构损伤的技术问题。
如图1至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
一种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其中,插头连接器100包括第一固定壳体110、第一浮动基体120以及若干个第一端子130,插座连接器200包括第二固定壳体210、第二浮动基体220以及若干个第二端子230。
在插头连接器100中,第一浮动基体120能够相对于第一固定壳体110移动,第一端子130包括第一接触部131、第一浮动部132和第一焊接固定部133,第一焊接固定部133与第一固定壳体110连接,并焊接固定在插头PCB板(图中未示出),第一接触部131与第一浮动基体120连接。
在插座连接器200中,第二浮动基体220能够相对于第二固定壳体210移动,第二端子230包括第二接触部231、第二浮动部232和第二焊接固定部233,第二焊接固定部233与第二固定壳体210连接,并焊接固定在插座PCB板(图中未示出),第二接触部231与第二浮动基体220连接。
在插头连接器100中,第一端子130排布成轴对称的两排,相应地,在插座连接器200中,第二端子230也排布成轴对称的两排。且插头连接器100与插座连接器200配合插接时,第一接触部131与第二接触部231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
本申请中,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浮动连接器装置的可浮动区域有限,当存在较大浮动偏差时容易造成浮动连接器装置的结构损伤的技术问题,将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均设置为浮动连接器,使得产品满足小型化、微型化的发展需求的前提下,能够在较大的浮动偏差下,有效保护产品的结构不受损伤,能自动调节偏移量,能避免振动恶劣环境接触信号失效,有利于端子接触信号稳定。
优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接触部131上设置有接触凸起131A,接触凸起131A用于与第二接触部231配合接触;或第二接触部231上设置有接触凸起,接触凸起用于与第一接触部131配合接触。在一个第一接触部131或者第二接触部231上,设置接触凸起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本文不再一一举例赘述。接触凸起用于加强插头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插接时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的接触强度,提高其电性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提高连接器组件的接触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接触部131与第二接触部231上可同时设置有接触凸起,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接触部131与第二接触部231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接时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接触凸起,第一接触部131上的接触凸起与第二接触部231上的接触凸起接触实现电性连接;第一接触部131与第二接触部231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接时相互错位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接触凸起,第一接触部131上的接触凸起与第二接触部231的侧壁接触,第二接触部231上的接触凸起与第一接触部131的侧壁接触,更为具体地,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接时,第一接触部131上接触凸起与第二固定壳体的底面(或插座PCB板)的距离大于第二接触部231上接触凸起与第二固定壳体的底面(插座PCB板)的距离。
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接触部131为倒U型结构,第一接触部131包括第一内壁1311和第二内壁1312,第一内壁1311上设置有第一接触凸起131A1,第二内壁1312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凸起131A2。第一浮动基体120包括第一侧壁121和第一中心柱122,第一接触部131位于第一侧壁121与第一中心柱122之间。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接触部231为n型结构,第二接触部231包括第一外壁2311和第二外壁2312,第二浮动基体220包括第二侧壁221和第二中心柱222,第二接触部231套设在第二侧壁221上,此时第一外壁2311与第二外壁2312位于第二侧壁221的两侧。如图2可知,插头连接器100与插座连接器200配合连接时,第一接触凸起131A1与第一外壁2311接触,第二接触凸起131A2与第二外壁2312接触。更为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二接触部231的第一外壁2311上面设置有卡刺凸起2313,卡刺凸起2313能够有效防止第二接触部231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翘曲。
其中,第一接触部131的第一内壁1311与第二内壁1312可以对称设置,也可以设置成非对称的,如第一内壁1311的长度与第二内壁1312的长度不同。第一接触凸起131A1与第二接触凸起131A2可以对称设置也可以非对称设置。优选地,第一接触凸起131A1与第二接触凸起131A2对称设置,在插头连接器100与插座连接器200配合连接时,第一接触凸起131A1与第二接触凸起131A2对第二端子230的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以牢牢卡住第二端子,从而有助于提高第一端子130与第二端子230电性接触的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浮动部132的结构可以是V型、Z型、U型、S型中的任一种。第一浮动部132用于在偏移过程中第一端子130的变形缓冲。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浮动部131为两边高度不同的V型结构。
优选地,第二浮动部232的结构可以是W型、双U型、L型、S型中的任一种。第二浮动部232用于在偏移过程中第二端子230的变形缓冲。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浮动部232为双U型结构。
优选地,插头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一固定接地片140,如图7所示,第一固定接地片14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限定部141,第一连接臂142和第一焊接部143。具体地,第一固定接地片140为一体成型的板材,第一限定部141中间位置呈90°折弯形成第一连接臂142,第一连接臂142沿着折弯方向延伸,然后向与第一限定部141反向方向呈90°折弯形成第一焊接部143,即第一限定部141与第一焊接部143位于第一连接臂142的两侧。第一限定部141与第一浮动基体12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用于限定第一浮动基体120在第一限定部141与第一固定壳体110之间浮动。第一固定壳体110上设有通孔结构111,第一连接臂142穿过通孔结构111,其中,通孔结构111可以设置为台阶型,相应地,第一连接臂142设置成与之配合的台阶型。第一焊接部143焊接在插头PCB板上用于固定第一固定接地片140。
优选地,插座连接器200还包括第二固定接地片240,如图11所示,第二固定接地片24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限定部241、第二连接臂242和第二焊接部243。具体地,第二固定接地片240为一体成型的板材,第二限定部241两侧边分别呈90°折弯形成第二连接臂242,第二连接臂242沿着折弯方向延伸,然后向与第二限定部241反向方向呈90°折弯形成第二焊接部243,即第二限定部241与第二焊接部243位于第二连接臂242的两侧。第二限定部241与第二浮动基体22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用于限定第二浮动基体220在第二限定部241与第一固定壳体110之间浮动。第二焊接部243焊接在插座PCB板上,用于固定第二固定接地片240。
优选地,第一固定壳体110上还设有挂台结构112,如图4所示,挂台结构112用于将第一浮动基体120与第一固定壳体110连接在一起,防止在生产过程中第一浮动基体120与第一固定壳体110脱离,便于第一端子130的组装。此外,设置挂台结构112还可以有效防止发生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拔过程中,由于插拔力气过大使得第一浮动基体120脱出的情况,进而有利于保障产品使用性能的稳定性。
优选地,如图10所示,第二浮动部232的宽度小于第二焊接固定部233与第二接触部231的宽度。将第二浮动部232设置成这种又窄又长的结构,可以增大第二浮动部232力臂的浮动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第二端子230的变形缓冲,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品在震动恶劣的环境下的稳定性。
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焊接固定部133上设置有凸起结构1331,凸起结构1331与第一固定壳体110嵌合。凸起结构1331用于增强第一端子130与第一固定壳体110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第一端子130与第二端子230上均设置有卡刺结构030。卡刺结构030用于加强端子与固定壳体和/或浮动基体的连接强度。如,在第一端子130的第一接触部131上设置卡刺结构030,可以增强第一接触部131与第一浮动基体120的连接强度;在第二端子230的第二焊接固定部233上设置卡刺结构,可以增强第二焊接固定部233与第二固定壳体210的连接强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固定壳体、第一浮动基体以及若干个第一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浮动基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壳体移动,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一浮动部和第一焊接固定部,所述第一焊接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浮动基体连接;
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二固定壳体、第二浮动基体以及若干个第二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浮动基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壳体移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第二浮动部和第二焊接固定部,所述第二焊接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壳体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浮动基体连接;
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配合插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设置有接触凸起,所述接触凸起用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部配合接触;
或所述第二接触部上设置有接触凸起,所述接触凸起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部配合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为倒U型结构,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接触凸起,所述第二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凸起,所述第二接触部为n型结构,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配合连接时,所述第一接触凸起与所述第一外壁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凸起与所述第二外壁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凸起与所述第二接触凸起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动部的结构可以是V型、Z型、U型、S型中的任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浮动部的结构可以是W型、双U型、L型、S型中的任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固定接地片,所述第一固定接地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限定部、第一连接臂和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限定部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浮动基体在所述第一限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壳体之间浮动,所述第一固定壳体上设有通孔结构,所述第一连接臂穿过所述通孔结构,所述第一焊接部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固定接地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壳体上还设有挂台结构,所述挂台结构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浮动基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浮动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焊接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固定部上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固定壳体嵌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71793.8U CN215070499U (zh) | 2021-03-22 | 2021-03-22 | 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71793.8U CN215070499U (zh) | 2021-03-22 | 2021-03-22 | 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070499U true CN215070499U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9154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571793.8U Active CN215070499U (zh) | 2021-03-22 | 2021-03-22 | 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07049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93322A1 (zh) * | 2022-04-08 | 2023-10-12 | 厦门广泓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
CN117134136A (zh) * | 2023-09-13 | 2023-11-28 | 东莞市维康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基于浮动大电流连接器的pcb装配结构 |
-
2021
- 2021-03-22 CN CN202120571793.8U patent/CN21507049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93322A1 (zh) * | 2022-04-08 | 2023-10-12 | 厦门广泓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件和浮动式连接器 |
CN117134136A (zh) * | 2023-09-13 | 2023-11-28 | 东莞市维康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基于浮动大电流连接器的pcb装配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58636B2 (en) |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I758389B (zh) |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 |
US6033245A (en) | Self-align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15070499U (zh) | 双边可浮动的两件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CN108321572B (zh) | 电连接器 | |
US952068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idewardly exposed contacts | |
WO2006102452A1 (en) |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 |
CN109638523B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107910676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110011136B (zh) | 连接器组合 | |
CN210744253U (zh) | 板对板插头、插座及其组件 | |
US20230006381A1 (en) | Board-to-board socket an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 |
US7874876B1 (en) | Audio jack connector | |
KR100536617B1 (ko) | 커넥터 | |
JP2018139229A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2005190815A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CN20984410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0296757U (zh) | 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端子结构 | |
JP7261044B6 (ja) | 雄端子 | |
JP2017112116A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CN219998521U (zh) | 一种pcb端子结构 | |
CN220527244U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214227184U (zh) | 导电端子、具有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 |
CN219979861U (zh) | 板对板连接器母座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US20240275102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protective membe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