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24074U - 防针刺注射器 - Google Patents

防针刺注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24074U
CN215024074U CN202120638160.4U CN202120638160U CN215024074U CN 215024074 U CN215024074 U CN 215024074U CN 202120638160 U CN202120638160 U CN 202120638160U CN 215024074 U CN215024074 U CN 2150240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syringe
slider
injection chamber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3816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春元
毛亚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nta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nta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nta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nta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3816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240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240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240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针刺注射器,包括针筒、针头和针座,针筒内部为注射腔,针座安装于针筒前端,针座外侧套设有滑件,针头的尾端穿过针座并继续延伸至注射腔,与注射腔连通。该防针刺注射器通过设置针头穿过针座,在注射过程中使针头直接与注射腔连通,大幅减少了针筒内的药物残余,能够准确控制剂量。

Description

防针刺注射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针刺注射器。
背景技术
目前鉴于部分地区的卫生要求,常用的非一次性注射器在使用后,需要给针头套上针套以保护针头,由于针头很细,针套的直径也不大,较容易刺伤手指,造成医务人员感染等严重后果。
针对这一缺陷,现有的部分注射器采用了自带保护套的针头,其通过针座安装于针筒上。在注射完成后,将针座上的滑件滑出并遮蔽针头。这样一来,虽然可以有效保护针头,避免医务人员被刺伤,但是在进行小剂量药物注射时,自带滑件和针座的针筒前端的残余药物较多,无法准确控制剂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进行小剂量药物注射时,自带滑件和针座的针筒前端残余药物较多,无法准确控制剂量的缺陷,提供一种防针刺注射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防针刺注射器,包括针筒、针头和针座,所述针筒内部为注射腔,所述针座安装于所述针筒前端,所述针座外侧套设有滑件,所述针头的尾端穿过所述针座并继续延伸至所述注射腔,与所述注射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针头穿过针座,在注射过程中直接与注射腔连通,大幅减少了针筒内的药物残余。
较佳地,所述针筒的前端具有安装座和与所述注射腔连通的连通孔,所述针座插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针头对准并接入于所述连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用安装座与针座对接,代替了传统注射器的锥口,进一步减少了针筒内的药物残余。
较佳地,所述注射腔的前端内壁为向前凸出的锥形面,所述针筒还包括位于所述注射腔中的推杆,所述推杆的前端面与所述注射腔的前端内壁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推杆能够顺利将注射腔内的药物全部推出。
较佳地,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锥形面的顶部,所述锥形面从四周向所述连通孔倾斜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药物更容易汇聚到连通孔处,从而通过针头注射出。
较佳地,所述防针刺注射器内的药物残留空间由所述连通孔的侧壁、所述针座的底面以及所述推杆的前端面共同围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防针刺注射器内的药物残留空间进一步缩小,以减少药物残余。
较佳地,所述连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针头的外径。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针头能够渗入连通孔,尽可能减少连通孔处的药物残余。
较佳地,所述安装座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开口处设有向内倾斜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用于引导所述针座插入所述容纳腔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针座更容易安装于安装座的容纳腔中,同时使其整体结构更加稳定牢固。
较佳地,所述防针刺注射器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滑件和所述针座上,用于在所述滑件滑出并完全遮蔽所述针头后,将所述滑件固定于所述针座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滑出的滑件不会回退再次暴露针头,确保针头被遮蔽,提高了安全性。
较佳地,所述滑件为两端开口的筒形,多个所述滑件在活动方向上的总长度大于所述针头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滑件完全滑出后能够遮蔽整个针头。
较佳地,多个所述滑件相互嵌套,位于最内层的所述滑件可活动地套设于所述针座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有效的降低了滑件和针座的整体设计长度,减少了整个注射器的体积。
较佳地,所述限位机构为弹性卡扣和卡槽,所述滑件内侧设有弹性卡扣,外侧设有卡槽,互相嵌套的多个所述滑件完全滑出后通过所述弹性卡扣和卡槽实现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用卡扣和卡槽结构固定滑件,从而使滑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操作。
较佳地,最外侧的所述滑件在靠近所述针头的一端环设有平滑的突出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防止针头插入人体时,部分皮肤卡在滑件之间的夹缝中。
较佳地,所述滑件外侧具有多个所述卡槽,分别位于所述滑件的前端和后端,当所述滑件滑动至完全遮蔽所述针头或者完全暴露所述针头时,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卡槽相互扣合,以限制所述滑件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在滑件完全遮蔽或者完全暴露针头时,能够通过卡扣形成整体稳定的结构,不影响注射或运输,安全性好。
较佳地,所述注射腔内预装有药物。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医护人员无需重新装填药物,同时对药物的剂量控制更加精确。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防针刺注射器通过设置针头穿过针座,在注射过程中使针头直接与注射腔连通,大幅减少了针筒内的药物残余,能够准确控制剂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针刺注射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针刺注射器的针筒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针刺注射器的连通孔及其附近结构的局部放大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针刺注射器的滑件与针套连接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针刺注射器的滑件与针套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针刺注射器的安装座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防针刺注射器100
针筒110
注射腔120
安装座130
导向面131
连通孔140
侧壁141
锥形面150
推杆160
胶塞161
针座2
预留孔21
底面22
针头3
滑件4
卡槽41
弹性卡扣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一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针刺注射器100,包括针筒110、针头3和针座2,针筒110内部为注射腔120,针座2安装于针筒110前端,针座2外侧套设有滑件4,针头3的尾端穿过针座2并继续延伸至注射腔120,与注射腔120连通。
现有技术中,药物通常会残留在注射腔120前端的锥口和针座2的内部空间里,尤其在小剂量注射时误差较大,可能降低药物的注射量。而在本实施例中,注射腔120中的药物直接从注射腔120前端进入针头3,进而进入人体。由于取消了锥口并且针头3直接与注射腔120相连通,最大限度地缩小了药物残余的空间,能够显著减少注射完成后针筒110内的药物残余。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针筒110的前端具有安装座130和与注射腔120连通的连通孔140,针座2插接于安装座130,针头3对准并接入于连通孔140。其中,安装座130与针筒110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针座2的底面22与安装座130的内部平面相配合,两者均为平面且相互紧贴。同时,针座2中用于容纳针头3的预留孔21的位置与安装座130内的连通孔140的位置相重合,以此来保证针头3穿过针座2后,能够顺利进入连通孔140。
具体地,连通孔140的内径大于针头3的外径。这样一来,针头3的尾端从针座2穿出后,进入连通孔140,能够尽量减少药物在注射器内的残余。为了使针头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能够顺利进入连通孔140,本实施例中,预留孔21和连通孔140同心设置。
本实施例中,将连通孔140设置于安装座130的中心,将预留孔21设置于针座2的中心,从而在针座2安装于安装座130时实现预留孔21和连通孔140的自动对准。
基于上述构思,本实施例中还提供另一种实施方式,即在针座2和安装座130之间设置配合结构,例如凹凸键或卡口,以实现预留孔21和连通孔140的精确定位。针座2和安装座130在以固定角度实现插接后,预留孔21和连通孔140会自动对准。
在本实施例中,针座2安装于安装座130上,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针座2可以和安装座130一体成型设置,也就是说,针座2底部具有类似于安装座130的部分,并通过其实现与针筒110的一体成型。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对现有的注射器前端的锥口结构进行改进,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使注射器前端的锥口结构与针座2一体成型,从而达到减少部件数量、简化整体结构的效果,间接地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制造效率。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注射腔120的前端内壁为向前凸出的锥形面150,针筒110还包括位于注射腔120中的推杆160。推杆160还包括一固定于推杆160前端的胶塞161。胶塞161的前端面与注射腔120的前端内壁相配合。连通孔140位于锥形面150的顶部,锥形面150从四周向连通孔140倾斜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针筒110的前端形成安装座130的内部平面,同时注射腔120的前端内壁为锥形面150,从而使针筒110的前端壁厚由四周的常规壁厚向中间逐渐减薄,直至中间形成连通孔140。
由此可知,在注射器前端壁厚不改变的前提下,如果锥形面150的顶角大小偏小,则连通孔140的孔径就会增大。反之,如果锥形面150的顶角大小变大,则连通孔140的孔深就会增大。药物在注射器内的残余量很大程度上是由连通孔140的容积决定的,为了尽可能减少药物在注射器内的残余,综合考虑制造工艺的难度和结构强度要求,需要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使连通孔140的孔径和孔深都取到相对的最小值,进而减少连通孔140的容积。
作为补充,在其他参数和结构形式均不变的前提下,由于连通孔140的容积与孔径的平方成正比,与孔深成正比,因此,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锥形面150的顶角必然能够取到一个极值,使连通孔140的容积取到最小值,使药物在注射器内的残余量取到最小值。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锥形面150在针筒110轴向方向上的截面积越来越小,药物更容易被聚集到连通孔140处。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和锥形面150相符型的胶塞161。推杆160到底时,胶塞161的前端面能够与锥形面150相贴合,从而能够顺利地将注射腔120内的药物全部推出,进而经过针头3进入体内完成注射。
以下将根据上述结构并结合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实施例中的防针刺注射器100减少药物残余的特点。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防针刺注射器100内的药物主要残留在连通孔140和针头3内。其中,针头3的内径极细,可忽略不计。对于连通孔140内的空间,由连通孔140四周的侧壁141、针座2的底面22以及推杆160的前端面的中心区域共同围成。由于推杆160包括其前端的胶塞161,胶塞161的前端面的中心区域凸出距离较小,故连通孔140内的空间近似为一个圆柱形,其容积近似等于四分之一倍孔深与孔径平方的乘积。
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孔深等于针筒110前端的壁厚减去锥形面150凸出向前延伸的距离,其中,针筒110前端的壁厚本身较薄,再减去一段距离之后为连通孔140的孔深。进一步地,针头3插入连通孔140内部一段距离,使连通孔140最靠近针头3的部分无法被药物填满。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在不考虑装配误差和加工公差影响的情况下,连通孔140的孔径略大于针头3的外径。即便如此,由于针头3的外径很小,连通孔140的孔径虽然略大于针头3的外径,但也还是很小。
在本实施例中,针头3的尾端插入连通孔140一段距离,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注射腔120内的药物会直接进入针头3内,使残余药物占据的体积进一步减小。
经过上述论证,可以得知,在使用本实施例中的防针刺注射器100进行小剂量药物注射时,残余药物可以控制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占总剂量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几乎不会对治疗的效果产生影响。
综上,本实施例中,防针刺注射器100内部总的残余的药物体积极小。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连通孔140的孔径略大于针头3的外径从而使针头3的尾端能够插入连通孔140的设置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多种使针头3的尾端直接与注射腔120连通的设置方式。
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精度允许的范围内,将连通孔140的孔径与针头3的内径设置为相同,针头3的尾端穿过针座2后,直接对接于连通孔140。这种情况下,当注射完成时,药物残余的空间仅为一段直径与针头3内径相同的圆柱,药物残余即可忽略不计。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需要在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达到一定要求时方可采用上述方案,否则可能会导致针头3的尾端与连通孔140错位进而影响注射效果。
如图1-6所示,安装座130内部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开口处设有向内倾斜的导向面131,导向面131用于引导针座2插入容纳腔中。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30内的容纳腔与针座2均为圆柱形。其中,安装座130上端的开口直径大于针座2的直径,开口向内倾斜收缩形成导向面131。安装针座2时,将针座2下端沿导向面131滑入并插入容纳腔中。随后,再将针头3穿过针座2,即可准确地对准连通孔140。
另外,在针座2的上端,也具有类似形状的引导结构,用于引导针头3插入针座2中。针座2上端的开口直径大于针头3的直径,开口向内倾斜收缩形成导向面131。这样大大降低了安装针头3的难度,进而节约了装配的操作时间。
如图1-6所示,防针刺注射器100还包括限位机构,限位机构设置于滑件4和针座2上,用于在滑件4滑出并完全遮蔽针头3后,将滑件4固定于针座2上。滑件4为两端开口的筒形,多个滑件4在活动方向上的总长度大于针头3的长度。多个滑件4相互嵌套,位于最内层的滑件4可活动地套设于针座2上。限位机构为弹性卡扣42和卡槽41,滑件4内侧设有弹性卡扣42,外侧设有卡槽41,互相嵌套的多个滑件4完全滑出后通过弹性卡扣42和卡槽41实现固定。滑件4外侧具有多个卡槽41,分别位于滑件4的前端和后端,当滑件4滑动至完全遮蔽针头3或者完全暴露针头3时,弹性卡扣42和卡槽41相互扣合,以限制滑件4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时,滑件4处于初始状态,弹性卡扣42与一端的卡槽41相卡接。滑件4套设于针座2上,将针头3完全暴露。注射完成后,将所有滑件4滑出,弹性卡扣42与另一端的卡槽41卡接,将针头3完全遮蔽。
具体地,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滑件4共有三个,从里到外分别为第一滑件、第二滑件、第三滑件,三者从里到外互相嵌套,第一滑件嵌套于针座2上。针座2的外侧表面上设有卡槽41,分别位于针座2的两侧且关于针座2中心对称。与之相对应,第一滑件的内侧表面上设有弹性卡扣42。对于第一滑件来说,在与弹性卡扣42垂直的方向的外侧表面上,也设有卡槽41,用于和第二滑件内侧表面上的弹性卡扣42卡接。同样地,对于第二滑件来说,在与弹性卡扣42垂直的方向的外侧表面上,也设有卡槽41,用于和第三滑件内侧表面上的弹性卡扣42卡接。
由于使用过程中滑件4需要有收起和展开两种状态,因此,每一个弹性卡扣42所对应的卡槽41为两个,分别分布在滑件4沿滑动方向的两端。其中,远离针头3前端的卡槽41为第一卡槽41,靠近针头3前端的卡槽41为第二卡槽41。当弹性卡扣42卡接于第一卡槽41内时,滑件4处于收起状态,将针头3完全暴露;当弹性卡扣42卡接于第二卡槽41内时,滑件4处于展开状态,将针头3完全遮蔽。
本实施例中,最外侧的滑件4在靠近针头3的一端环设有平滑的突出部。其中,突出部和滑件4通过一斜面相连接。注射过程中,病人的皮肤或毛发一旦被滑件4之间的缝隙夹住就会产生疼痛,一定角度下受力甚至会导致表皮破损,不利于针孔及附近皮肤愈合。突出部可以将皮肤或毛发限制在一定距离外,避免夹伤局部皮肤或毛发。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注射腔120内预装有药物。预装剂量由机器精确控制,可供直接使用,无需重新装填药物。具体来说,对于小剂量注射等需要精确控制药物剂量的使用场景,使用大型精密仪器进行药物预装更为精确。在本实施例中,配合防针刺注射器100药物残余极少的特点,便于医护人员精确控制注射的药物剂量。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防针刺注射器,包括针筒、针头和针座,所述针筒内部为注射腔,所述针座安装于所述针筒前端,所述针座外侧套设有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头的尾端穿过所述针座并继续延伸至所述注射腔,与所述注射腔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的前端具有安装座和与所述注射腔连通的连通孔,所述针座插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针头对准并接入于所述连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腔的前端内壁为向前凸出的锥形面,所述针筒还包括位于所述注射腔中的推杆,所述推杆的前端面与所述注射腔的前端内壁相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锥形面的顶部,所述锥形面从四周向所述连通孔倾斜延伸。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针刺注射器内的药物残留空间由所述连通孔的侧壁、所述针座的底面以及所述推杆的前端面共同围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针头的外径。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开口处设有向内倾斜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用于引导所述针座插入所述容纳腔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针刺注射器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滑件和所述针座上,用于在所述滑件滑出并完全遮蔽所述针头后,将所述滑件固定于所述针座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件为两端开口的筒形,多个所述滑件在活动方向上的总长度大于所述针头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滑件相互嵌套,位于最内层的所述滑件可活动地套设于所述针座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为弹性卡扣和卡槽,所述滑件内侧设有弹性卡扣,外侧设有卡槽,互相嵌套的多个所述滑件完全滑出后通过所述弹性卡扣和卡槽实现固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件外侧具有多个所述卡槽,分别位于所述滑件的前端和后端,当所述滑件滑动至完全遮蔽所述针头或者完全暴露所述针头时,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卡槽相互扣合,以限制所述滑件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最外侧的所述滑件在靠近所述针头的一端环设有平滑的突出部。
14.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防针刺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腔内预装有药物。
CN202120638160.4U 2021-03-29 2021-03-29 防针刺注射器 Active CN2150240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38160.4U CN215024074U (zh) 2021-03-29 2021-03-29 防针刺注射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38160.4U CN215024074U (zh) 2021-03-29 2021-03-29 防针刺注射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24074U true CN215024074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151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38160.4U Active CN215024074U (zh) 2021-03-29 2021-03-29 防针刺注射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240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92665B2 (en) Needle cover
JP4603262B2 (ja) 安全な注射針構造
US6773415B2 (en) Disposable injector cap
JP5475688B2 (ja) 挿入注射針を備えるペン型注射針組立体
EP3103494B1 (en) Safety shield system for a syringe
US6500153B1 (en) Syringe and needle for preventing inadvertent drug injection
ES2749508T3 (es) Jeringa de seguridad para recogida de sangre que tiene una aguja retráctil manualmente
JP2022501082A (ja) 回転ロック式安全インスリン注射針
EP2571554A1 (en) Needle assembly with needle injection depth adjustment
CA2237770A1 (en) Safety syringe for intravenous injection with a guided plunger
CN112618871A (zh) 一次性胰岛素注射针
CN215024074U (zh) 防针刺注射器
US20220273888A1 (en) Variable length injection syringe
CN115120813A (zh) 防针刺注射器
US20230030751A1 (en) Needle unit with floating needle hub
WO2022204851A1 (zh) 防针刺注射器
CN214860048U (zh) 防针刺注射器
KR101204565B1 (ko) 주사기용 삽입장치
US20130184678A1 (en) Dual action syringe
CN218356874U (zh) 一种新型胰岛素注射装置
CN219049876U (zh) 一种安全式胰岛素注射笔用针头
CN115300721A (zh) 防针刺注射器
CN205055185U (zh) 一种多联微针进针套筒或架和多联注射器
WO2023004142A1 (en) Retractable sleeve for pen needle assembly
WO2023164509A2 (en) Pen needle assembly with needle shiel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