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02044U - 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002044U CN215002044U CN202120613112.XU CN202120613112U CN215002044U CN 215002044 U CN215002044 U CN 215002044U CN 202120613112 U CN202120613112 U CN 202120613112U CN 215002044 U CN215002044 U CN 2150020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ressor
- air
- limiting
- axial
- precipi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框体和除湿结构。其中,除湿结构包括析出部和压缩机,析出部用于将空气中的水分析出;压缩机与析出部连通,用于提供水分析出的动力,其中,压缩机包括轴向底端和轴向顶端,轴向底端固定于框体的底板;轴向顶端位于框体的顶板侧。其中,除湿结构还包括限位部,限位部设于压缩机的外周侧,用于限制压缩机与析出部之间的第一间距;其中,限位部设于轴向顶端侧的外周侧。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在压缩机运行并产生剧烈晃动时,可以防止压缩机越过限位部,向远离析出部的一端倾斜,从而提高了限位部的限位保护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具有除湿功能的换气装置,通常设有压缩机的限位结构,用于压缩机工作时限制压缩机大幅度晃动,如图1所示,将限位块30设置于压缩机10外侧,沿压缩机的轴向均布并固定在底盘上(例如可以焊接在底盘上)。
类似这种限位块的设置,由于压缩机10的重心偏高,当压缩机10剧烈晃动时,压缩机10的轴向的顶部可能会越过限位块30所处区域,导致碰撞压缩机10周围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限位保护的效果。
另外,当压缩机10剧烈晃动时,压缩机10在惯性力作用下,会反复碰撞各个限位块30的顶部。
如果限位块30的顶部是尖锐的板金等边缘,会导致压缩机10表面变形或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换气装置的压缩机因限位块设置导致在压缩机剧烈晃动过程中产生异常碰撞的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框体和除湿结构。其中,框体用于形成换气装置的外廓,包括底板和顶板,底板设置于除湿结构的一侧,用于为除湿结构的安装提供设置位;顶板相对于底板设置在除湿结构的另一侧。其中,除湿结构设置于框体中,用于对进入换气装置的空气进行除湿,其中,除湿结构包括析出部和压缩机,析出部用于将空气中的水分析出;压缩机与析出部连通,用于提供水分析出的动力,其中,压缩机包括轴向底端和轴向顶端,轴向底端固定于框体的底板;轴向顶端位于框体的顶板侧。
其中,除湿结构还包括限位部,限位部设于压缩机的外周侧,用于限制压缩机与析出部之间的第一间距;其中,限位部设于轴向顶端侧的外周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限位部与压缩机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件,压缩机设于第一限位件与析出部之间;其中,第一限位件与析出部之间形成的向压缩机一侧的第一夹角为α,且α小于90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连接面和第一突出面。第一连接面从轴向顶端上方向底板侧延伸至轴向顶端下方;第一突出面从第一连接面靠近底板的一边缘向压缩机侧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限位部包括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形成的向压缩机一侧的第二夹角为β,且β小于90度;其中,压缩机设于第二限位件与析出部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二连接面和第二突出面。第二连接面从轴向顶端上方向底板侧延伸至轴向顶端下方;第二突出面从第二连接面靠近底板的一边缘向压缩机侧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突出面与第二突出面之间的第三间距小于压缩机的外径,其中,第三间距所形成的间隙远离析出部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突出面包括第一凸缘,第一凸缘设置于第一突出面靠近压缩机的一侧的第一延伸端上,从第一延伸端向轴向顶端的一侧突出;第二突出面包括第二凸缘,第二凸缘设置于第二突出面靠近压缩机的一侧的第二延伸端上,从第二延伸端的一侧向轴向顶端的一侧突出。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连接面开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孔。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限位部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连接第一限位件与顶板,其中,连接件包括连接面和固定面,连接面从第一连接面的顶边的下方向顶板侧延伸;固定面从连接面的顶端突出延设,用于将连接面固定于顶板上。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连接面还包括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孔位于连接面的底端的上方;连接面包括连接孔,连接孔对应第一连接孔设置;固定面包括固定孔,固定孔连接固定面与顶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换气装置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连接底板和顶板,对应设置于除湿结构的位置;其中,第二连接面包括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连接第二连接面与连接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突出面位于从析出部至压缩机的一侧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轴向顶端的一侧突出的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除湿结构设置于框体的供风通路中,供风通路用于从第二空间经过框体内部向第一空间引导空气。
(三)有益效果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框体和除湿结构。其中,除湿结构包括析出部和压缩机,析出部用于将空气中的水分析出于其表面;压缩机与析出部连通,用于提供水分析出的动力,其中,压缩机包括轴向底端和轴向顶端,轴向底端固定于框体的底板;轴向顶端位于框体的顶板侧。其中,除湿结构还包括限位部,限位部设于压缩机的外周侧,用于限制压缩机与析出部之间的第一间距;其中,限位部设于轴向顶端侧的外周侧。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在压缩机运行并产生剧烈晃动时,可以防止压缩机越过限位部,向远离析出部的一端倾斜,从而提高了限位部的限位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换气装置的压缩机和限位块的结构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换气装置的一立体结构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对应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换气装置的一侧视结构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对应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换气装置的限位部和压缩机的一侧视结构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对应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换气装置的限位部和压缩机的一俯视结构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对应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换气装置的限位部和压缩机的一立体结构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对应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换气装置的第一限位件的一立体结构图;
图8示意性示出了对应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换气装置的第一限位件和连接件的一立体结构图;
图9示意性示出了对应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换气装置的第二限位件的一立体结构图;
图10示意性示出了对应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换气装置的限位部和压缩机的另一立体结构图。
<本公开实施例>
100除湿结构;
110析出部;
111蒸发器,112冷凝器;
120压缩机;
121轴向底端,122轴向顶端;
130限位部;
131第一限位件;
131a第一连接面,131b第一突出面,
132第二限位件;
132a第二连接面,132b第二突出面,
133连接件;
133a连接面,133b固定面;
200框体;
300连接板;
400连通管;
500排水箱;
d压缩机的外径;
dk固定孔;
fk通风孔;
jk0连接孔,jk1第一连接孔,jk2第一连接孔;
r1第一间距,r2第二间距,r3第三间距;
t1第一凸缘,t2第二凸缘,t3第三凸缘,t4第四凸缘;α第一夹角,β第二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可能导致对本公开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
并且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公开实施例的内容。另外,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再者,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
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味着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这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做出清楚区分。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他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他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代替特征来代替。并且,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公开方面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公开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公开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公开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公开的单独实施例。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换气装置的压缩机因限位块设置导致在压缩机剧烈晃动过程中产生异常碰撞的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
如图2-图9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框体200和除湿结构100。其中,框体200用于形成换气装置的外廓,包括底板210和顶板220,底板210设置于除湿结构100的一侧,用于为除湿结构100的安装提供设置位;顶板220相对于底板210设置在除湿结构100的另一侧。
换气装置连通第一空间A与第二空间B,第一空间A与第二空间B为两个分隔的空间,例如通过墙壁相分隔的空间。换气装置可以吸入两个空间中的任一个空间中的空气,并向另一个空间送风。其中,换气装置安装的位置可以依据具体的实际结构进行安装设置,例如,换气装置可以安装于第一空间A,另一个空间为第二空间B,当然,换气装置也可以安装于第二空间B或除了第一空间A和第二空间B以外的其他空间或位置。本实施例中,第一空间A为室内,第二空间B为室外。
如图2所示,换气装置包括:框体200和除湿结构100。
框体200形成换气装置的外廓,呈中空的长方体箱状结构。其中,框体200所形成的换气装置的外廓用于为换气装置的内部结构提供框架支撑,具体的外廓形状并不作具体限定。
框体200包括相对设置的底板210和顶板220以及配合底板210和顶板220设置以构成框体的多个侧板。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各个侧板可以与底板210和顶板220保持垂直设置,底板210和顶板220相互平行设置,从而构成一中空长方体箱状结构。
其中,如图2-图6、图10所示,除湿结构100设置于框体200中,用于对进入换气装置的空气进行除湿,其中,除湿结构100包括析出部110和压缩机120,析出部110用于将空气中的水分析出;压缩机120与析出部110连通,用于提供水分析出的动力,其中,压缩机120包括轴向底端121和轴向顶端122,轴向底端121固定于框体200的底板210;轴向顶端122位于框体200的顶板220侧。
其中,除湿结构100还包括限位部130,限位部130设于压缩机120的外周侧,用于限制压缩机120与析出部110之间的第一间距r1;其中,限位部130设于轴向顶端122侧的外周侧。
除湿结构100可以是具有除湿功能的结构,例如除湿过滤网等具有空气除湿、过滤功能的结构。
如图2、图3、图6和图10所示,该除湿结构100安装在底板210上,包括析出部110、压缩机120、限位部130。
其中,析出部110包括冷凝器112与蒸发器111,析出部110用于将空气中的水分析出至蒸发器111的表面。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当换气装置处于运行状态下,通过压缩机120的运行,压缩机120将气态制冷剂进行压缩后向转换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并通过冷凝器112冷却,变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就此向冷凝器112外部放热,使冷凝器112外部的温度上升。换言之,冷凝器112工作过程是放热的过程,所以冷凝器112表面的温度都是较高的。
之后,从冷凝器112排出的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转换为低温低压的液态进入蒸发器111。其中,液态低温制冷剂在低压下容易膨胀,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就此从蒸发器111外部吸热,使蒸发器111外部的温度下降。换言之,蒸发器111工作过程是吸热的过程,所以蒸发器111表面的温度都是较低的,空气中的水分析出至蒸发器111的表面。进一步低温低压的气体从蒸发器111排向压缩机120,如此循环往复。
以上为压缩机120内部的空气流动说明。
在上述基础上,压缩机120的外部空气流动过程如下: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换气装置处于运行状态下,第二空间B的空气进入换气装置内部的供风通路GL中,在供风通路GL中依次经过蒸发器111和冷凝器112后进入室内。此时,通过压缩机120的运行,由于蒸发器111的外表面的温度较低,经过蒸发器111的外表面的空气接触温度较低的蒸发器111的外表面后空气温度下降,并在蒸发器111的外表面析出水分,即在蒸发器111的外表面形成冷凝水珠,之后该经过蒸发器111的外表面的空气向冷凝器112流动。
由于冷凝器112的外表面的温度较高,经过冷凝器112的外表面的空气的温度和结露点也随之升高,即经过冷凝器112的外表面的空气的湿度降低,并将降低湿度后的第二空间B的空气送入第一空间A。
因此,借助于蒸发器111和冷凝器112,配合压缩机120可以使得经过析出部110的空气在蒸发器111的外表面形成冷凝水珠,并通过蒸发器111的外表面的滑入排水箱500。其中,排水箱500用于接水,连接蒸发器111的外表面。
如图3和图10所示,压缩机120与析出部110连通,具体可以通过一端连通压缩机120,另一端连通析出部110的连通管400实现二者连通。
具体地,如图10所示,冷却器112位于蒸发器111和压缩机120之间,连通管400位于析出部110和压缩机120之间,连通管400包括排出管410、毛细管420、吸入管430。
其中,排出管410连通压缩机120的排出口401和冷凝器112,将排出口401排出的气体向冷凝器112引导。毛细管420连通冷凝器112和蒸发器111,将冷凝器112排出的气体变为低温低压的液体向蒸发器111引导。吸入管430连通蒸发器111和压缩机120的吸入口403,将蒸发器111排出气体向压缩机120的吸入口403引导。
当换气装置处于运行状态下,通过压缩机120的运行,压缩机120的吸入口403的气体,依次通过压缩机120的排出口401、排出管410、冷凝器112、毛细管420、蒸发器430、吸入管430、吸入口403,并通过压缩机120内部流向排出口401,如此循环往复。
如图3和图6所示,压缩机120包括轴向底端121和轴向顶端122,用于将压缩机固定于框体200的结构上。其中,轴向底端121固定于底板210,以及轴向顶端122位于顶板220侧。
具体地说,由于当压缩机120运行时压缩机120会产生剧烈震动,为防止压缩机120在震动过程中固定压缩机120的轴向底端121与底板210之间的零部件脱落,通常轴向底端121与底板210之间不会完全固定死,轴向底端121与底板210之间会留有一定余量空间并加一层橡胶垫以达到压缩机120减震的效果。由于轴向底端121与底板210之间留有一定余量空间,当压缩机120运行震动时,压缩机也会在其外周向晃动。
限位部130设于压缩机120的外周侧,用于限制压缩机120的轴向顶端122的远离析出部110的端部与析出部110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即小于第一间距r1,其中,限位部130的远离析出部110的端部与析出部110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间距r1,也即压缩机的轴向顶端122的远离析出部110的端部向限位部130的远离析出部110的端部晃动时,不会越过限位部130。具体地说,压缩机120在其外周向晃动时,通过在压缩机120的外周侧设置的限位部130,对压缩机120进行限位作用,防止压缩机120向远离析出部110的一端倾斜,导致其扯断连通管400,并碰撞压缩机120周围的零部件或结构。
换气装置还包括连接板300,连接板300用于连接底板210和顶板220,对应设置于除湿结构100的位置。连接板300与顶板220和底板210可以垂直设置并位于二者之间的框体200中。
如图4所示,限位部130设于压缩机120的轴向顶端122侧的外周侧。具体地,限位部130可以设于靠近压缩机120的轴向顶端122侧,即该轴向顶端122的两侧的位置。因此,由于限位部130设于压缩机120的轴向顶端122侧的外周侧,当压缩机120处于运行状态,且产生剧烈晃动时,可以防止压缩机120的轴向顶端122越过限位部130,向远离析出部110的一端倾斜,导致扯断连通管400,并碰撞压缩机120周围的零部件及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限位部130的限位保护的效果。
如图5、图6和图10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限位部130与压缩机120之间具有第二间距r2。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由于该第二间距r2的设计,能够在压缩机120的运行状态下,压缩机120进行外周向晃动时,起到防止压缩机120带动限位部130,进而导致限位部130变形或损坏的情况。也即,该第二间距r2主要用于间隔限位部130和压缩机120,使得压缩机的运转不至使得限位部130受损。
如图4-图8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限位部130包括第一限位件131,压缩机120设于第一限位件131与析出部110之间;其中,第一限位件131与析出部110之间形成的向压缩机120一侧的第一夹角为α,且α小于90度。
如图4-图8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限位件131包括第一连接面131a和第一突出面131b。第一连接面131a从轴向顶端122上方向底板210侧延伸至轴向顶端122下方;第一突出面131b从第一连接面131a靠近底板210的一边缘向压缩机120侧延伸。
如图5所示,压缩机120设于限位部130的第一限位件131与析出部110之间,该第一限位件131的向析出部110侧的延长线与析出部110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α面向压缩机120一侧,并且该第一夹角α小于90度。
具体地,第一限位件131包括第一连接面131a和第一突出面131b。第一连接面131a从轴向顶端122上方向底板210侧延伸至轴向顶端122下方,即第一连接面131a的下边缘高度低于轴向顶端122的高度,该高度以底板210作为参考面。第一突出面131b从第一连接面131a的靠近底板210的下边缘向压缩机120侧横向延伸形成,其中第一突出面131b可以与第一连接面131a和底板210同时保持平行设置关系。
因此,压缩机120的轴向顶端122位于第一连接面131a内,并在运行状态下受到第一突出面131b的边缘限定,使得第一连接面131a与第一突出面131b可以防止压缩机120向远离析出部110的一端往第一限位件131的一侧倾斜而扯断连通管400。
如图4-图6和图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限位部130包括第二限位件132,第一限位件131与第二限位件132之间形成向压缩机120一侧的第二夹角为β,且β小于90度;其中,压缩机120设于第二限位件132与析出部110之间。
如图4-图6和图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限位件132包括第二连接面132a和第二突出面132b。第二连接面132a从轴向顶端122上方向底板210侧延伸至轴向顶端122下方;第二突出面132b从第二连接面132a靠近底板210的一边缘向压缩机120侧延伸。
如图5所示,限位部130的第一限位件131与限位部130的第二限位件132之间形成的夹角β面向压缩机120一侧,并该夹角β小于90度,并压缩机120设于第二限位件132与析出部110之间,同时第一限位件131与第二限位件132相对设置,且压缩机120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131、第二限位件132以及析出部110三者所围设的空间内。
具体地,第二限位件132包括第二连接面132a和第二突出面132b。第二连接面132a从轴向顶端122上方向底板210侧延伸至轴向顶端122下方,即第二连接面132a的下边缘高度低于轴向顶端122的高度,该高度以底板210作为参考面。第二突出面132b从第二连接面132a的靠近底板210的一边缘向压缩机120侧延伸形成,其中第二突出面132b可以与第二连接面132a和底板210同时保持平行设置关系。
因此,压缩机120的轴向顶端122位于第二连接面132a内,并在运行状态下受到第二突出面132b的边缘限定,以使得第二连接面132a与第二突出面132b可以进一步防止压缩机120向远离析出部110的一端往第二限位件132的一侧倾斜而扯断连通管40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突出面131b与第二突出面132b之间的第三间距r3小于压缩机120的外径d,其中,第三间距r3所形成的间隙远离析出部110的一侧。
如图5所示,压缩机120向第一突出面131b与第二突出面132b之间的远离析出部110的一侧的间隙侧倾斜时,压缩机120的外径大于该间隙的第三间距r3,以进一步防止压缩机120通过该间隙向远离析出部110的一侧倾斜而扯断连通管400。
如图6-图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突出面131b包括第一凸缘t1,第一凸缘t1设置于第一突出面131b靠近压缩机120的一侧的第一延伸端上,从第一延伸端向轴向顶端122的一侧突出;第二突出面132b包括第二凸缘t2,第二凸缘t2设置于第二突出面132b靠近压缩机120的一侧的第二延伸端上,从第二延伸端的一侧向轴向顶端122的一侧突出。
如图6-图9所示,具体地,第一凸缘t1是从第一突出面131b的第一延伸端向轴向顶端122的一侧折弯形成。也即,第一凸缘t1作为第一突出面131b的远离第一连接面131a的伸出端(即第一延伸端)的边缘背向底板210向顶板220方向弯折延伸。具体地,第一凸缘t1可以与第一连接面131a平行并垂直设置于第一突出面131b上。
第二凸缘t2是从第二突出面132b的第二延伸端向轴向顶端122的一侧折弯形成。也即,第二凸缘t2作为第二突出面132b的远离第二连接面132a的伸出端(即第二延伸端)的边缘背向底板210向顶板220方向弯折延伸。具体地,第二凸缘t2可以与第二连接面132a平行并垂直设置于第二突出面132b上。
因此,当压缩机120剧烈晃动,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反复碰撞第一延伸端和第二延伸端时,由于第一凸缘t1和第二凸缘t2是折弯形成的,防止了第一延伸端和第二延伸端形成尖锐的边缘,以增大压缩机120与第一限位件131之间的受力面积,从而减轻压缩机120与尖锐的边缘碰撞而所受压强过大的情况,减少压缩机120表面变形或损坏,起到保护压缩机120的效果。
如图7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连接面131a开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孔fk。
如图6、图7所示,其中,该通风孔fk穿设于第一连接面131a,当从析出部110的一侧至压缩机120的一侧的方向引导空气时,空气会流经第一连接面131a的通风孔fk流动,可以减少第一连接面131a产生空气阻力的面积,从而减少产生乱流,提高风量。
其中,开设一个通风孔fk时,通风孔fk可以开设较大,确保第一连接面131a的迎风面积更小,从而使得更多空气通过通风孔fk;开设多个通风孔fk时,可以使得多个通风孔fk在第一连接面131a的横向方向上开设并相互并列排布设置,多个通风孔fk并列排布的设计相对于一个通风孔fk,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连接面131a的结构强度。
如图4-图6和图8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限位部130还包括连接件133,连接件133连接第一限位件131与顶板220,其中,连接件133包括连接面133a和固定面133b,连接面133a从第一连接面131a的顶边的下方向顶板220侧延伸;固定面133b从连接面133a的顶端突出延设,用于将连接面133a固定于顶板220上。
如图4-图6和图8所示,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连接面133a沿第一连接面131a的上边缘、并平行于第一连接面131a贴合设置于第一连接面131a朝向压缩机120的侧面上,同时,固定面133b沿第一连接面131a的上边缘、并垂直于第一连接面131a贴合设置于顶板220朝向压缩机120的内侧面上。
因此,当拆卸除湿结构时,只需将第一限位件131从连接件133拆卸后,可以从连接板300的一侧至压缩机120的一侧的方向从换气装置内部抽出除湿结构100即可。以及当将安装除湿结构100时,可以将除湿结构100往连接板300的一侧方向完全推进换气装置内部后,将第一限位件131固定在连接件133上即可。
可见,连接件133的结构设计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除湿结构100能够于换气装置的框体结构100之间实现更加便利地拆装效果。
如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连接面131a还包括第一连接孔jk1,第一连接孔jk1位于连接面133a的底端的上方;连接面133a包括连接孔jk0,连接孔jk0对应第一连接孔jk1设置;固定面133b包括固定孔dk,固定孔dk连接固定面133b与顶板220。
如图6-图8所示,通过螺钉等贯穿固定结构件,将对应的第一连接孔jk1和连接孔jk0对穿,从而实现第一连接面131a与连接面133a二者之间的固定效果,也即能够将第一限位件131固定于连接件133上。
同样地,通过螺钉等贯穿固定结构件,也可以将对应的固定孔dk对穿,将固定面133b与顶板220之间实现固定效果,从而将连接件133与第一限位件131一并固定于顶板220上。
其中,第一连接孔jk1与连接孔jk0的数量、尺寸以及类型等对应设置,第一连接孔jk1、连接孔jk0以及固定孔dk均可以分别同时具有多个,例如多个第一连接孔jk1或多个连接孔jk0,使得固定效果更佳,结构更稳定。
如图2-图6和图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换气装置还包括连接板300,连接板300连接底板210和顶板220,对应设置于除湿结构100的位置;其中,第二连接面132a包括第二连接孔jk2,第二连接孔jk2连接第二连接面132a与连接板300。
如图6、图9所示,通过螺钉等贯穿固定结构件可以对应贯穿第二连接孔jk2,将第二连接面132a固定于连接板300上,从而将第二限位件132固定于连接板300。
因此,由于连接板300固定与底板210上,同时可以抵接顶板220,使得连接板300与连接件133所起到的作用类似,均是将限位部130的组成结构与框体200实现固定连接。其中,第二连接孔jk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具体效果可以参照上述关于第一连接孔jk1和连接孔jk0的描述,在此不作赘述。
如图6和图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突出面132b位于从析出部110至压缩机120的一侧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轴向顶端122的一侧突出的第三凸缘t3和第四凸缘t4。
具体地,第三凸缘t3从第二突出面132b位于析出部110的一侧的端部向轴向顶端122的一侧折弯形成。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基于第二限位件132的长度方向,第二限位件132一侧的端部可以同时垂直于第二连接面132a、第二突出面132b、第二凸缘t2朝向压缩机120的轴向顶端122进行延伸。
第四凸缘t4从第二突出面132b位于压缩机120的一侧的端部向轴向顶端122的一侧折弯形成。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基于第二限位件132的长度方向,同时,对应上述第三凸缘t3,第二限位件132另一侧的端部可以同时垂直于第二连接面132a、第二突出面132b、第二凸缘t2朝向压缩机120的轴向顶端122进行延伸。
因此,当压缩机120剧烈晃动,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反复碰撞第二突出面132b的第二延伸端时,增加了第二突出面132b在压缩机120的一侧至第二突出面132b的一侧的方向的结构强度,以避免第二突出面132b因长期受到压缩机120的反复碰撞而变形。
如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除湿结构100设置于框体200的供风通路GL中,供风通路GL用于从第二空间B经过框体200内部向第一空间A引导空气。
具体地,框体200中设有供风通路GL,供风通路GL可以将第二空间B中的空气吸入到框体200中,并进一步引导至第一空间A中。除湿结构100设置于供风通路GL中,除湿结构100用于对经过供风通路GL中的空气进行过滤除湿。具体地,在供风通路GL的引导下从第二空间B(如室外)进入框体200内部的空气经过除湿结构100的除湿后向第一空间A(如室内)流动。
因此,在提高限位部的限位保护效果的同时,可以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具有更好的换气性能。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换气装置,包括:
框体,用于形成所述换气装置的外廓;
除湿结构,设置于所述框体中,用于对进入所述换气装置的空气进行除湿,其中,所述除湿结构包括:
析出部,用于使空气中的水分析出;
压缩机,与所述析出部连通,用于提供所述水分析出的动力,其中,所述压缩机包括:
轴向底端,固定于所述框体的底板;以及
轴向顶端,位于所述框体的顶板侧;
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结构还包括:
限位部,设于所述压缩机的外周侧,用于限制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析出部之间的第一间距;
其中,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轴向顶端侧的外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
第一限位件,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析出部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析出部之间形成的向所述压缩机一侧的第一夹角为α,且α小于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
第一连接面,从所述轴向顶端上方向所述底板侧延伸至所述轴向顶端下方;以及
第一突出面,从所述第一连接面靠近所述底板的一边缘向所述压缩机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形成的向所述压缩机一侧的第二夹角为β,且β小于90度;
其中,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析出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
第二连接面,从所述轴向顶端上方向所述底板侧延伸至所述轴向顶端下方;以及
第二突出面,从所述第二连接面靠近所述底板的一边缘向所述压缩机侧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面与所述第二突出面之间的第三间距小于所述压缩机的外径,其中,所述第三间距所形成的间隙远离所述析出部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出面包括:
第一凸缘,设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面上靠近所述压缩机的一侧的第一延伸端上,从所述第一延伸端向所述轴向顶端的一侧突出;以及
所述第二突出面包括:
第二凸缘,设置于所述第二突出面上靠近所述压缩机的一侧的第二延伸端上,从所述第二延伸端的一侧向所述轴向顶端的一侧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开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孔。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还包括:
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顶板,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
连接面,从所述第一连接面的顶边的下方向所述顶板侧延伸;以及
固定面,从所述连接面的顶端突出延设,用于将所述连接面固定于所述顶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面还包括:
第一连接孔,位于所述连接面的底端的上方;
所述连接面包括:
连接孔,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
所述固定面包括:
固定孔,连接所述固定面与所述顶板。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板,连接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对应设置于所述除湿结构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面包括:
第二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连接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出面位于从所述析出部至所述压缩机的一侧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所述轴向顶端的一侧突出的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结构设置于所述框体的供风通路中,所述供风通路用于从第二空间经过所述框体内部向第一空间引导空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13112.XU CN215002044U (zh) | 2021-03-25 | 2021-03-25 | 换气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13112.XU CN215002044U (zh) | 2021-03-25 | 2021-03-25 | 换气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002044U true CN215002044U (zh) | 2021-12-03 |
Family
ID=79162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613112.XU Active CN215002044U (zh) | 2021-03-25 | 2021-03-25 | 换气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002044U (zh) |
-
2021
- 2021-03-25 CN CN202120613112.XU patent/CN2150020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597089B1 (ko) | 프레쉬에어 어셈블리를 구비하는 에어컨 실내기 | |
CN215002044U (zh) | 换气装置 | |
CN21563756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2141275A (zh) |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 | |
KR101319688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WO2014081032A1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3596422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
CN102080902A (zh) | 空调器的毛细管组件 | |
CN211233479U (zh) | 一种改进型空调压缩机储液器 | |
CN208794575U (zh) | 一种室外机安装结构与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103968609A (zh) | 用于空调的换热器及空调 | |
CN208779659U (zh) | 一种外壳连接结构与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08846578U (zh) | 一种室外机安装结构与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109269103A (zh) | 热风机及换热系统 | |
CN219352088U (zh) | 一种变频电控盒的装配结构 | |
CN21806515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0424426C (zh) | 空调机的室外装置 | |
CN220601648U (zh) | 一种实验室用空调室外机的导风装置 | |
CN214492462U (zh) | 驻车空调器 | |
CN220039181U (zh)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 |
WO2024103448A1 (zh) |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 |
CN220793330U (zh) | 一种幕墙用通风器 | |
CN113739273B (zh) | 一种换热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 |
CN215062513U (zh) | 一种轻薄紧凑型吊顶除湿机 | |
CN217274474U (zh) | 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