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00301U - 支架、外壳、终端设备及保护套 - Google Patents

支架、外壳、终端设备及保护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00301U
CN215000301U CN202023160145.8U CN202023160145U CN215000301U CN 215000301 U CN215000301 U CN 215000301U CN 202023160145 U CN202023160145 U CN 202023160145U CN 215000301 U CN215000301 U CN 2150003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support
terminal device
carrier
prote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6014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小毛
杜立超
李庆良
李�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6014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003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003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003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支架、外壳、终端设备及保护套,所述支架包括:支架载体,所述支架载体用于与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的保护套连接,所述支架载体在延伸方向具有第一端,且在厚度方向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在延伸方向具有第二端,且在厚度方向具有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体与所述支架载体平行时,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三侧对齐,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四侧对齐。能够增加突出的面积,避免了面积较小的局部突出造成的不稳定的问题;而且支撑体与支架载体平行时,也就是支架关闭时,支撑体和支架载体的两侧对应对齐,避免了支架凹凸不平,进一步增加了终端设备的稳定性,同时避免了用户的摩擦受伤。

Description

支架、外壳、终端设备及保护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架、外壳、终端设备及保护套。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各种新功能的探索,终端设备的辅助功能越来越丰富。用户在使用终端设备时经常配戴保护套,而保护套也逐渐增加了一些辅助功能。相关技术中的保护套的外表面设有支架,能够在支架展开时将终端设备支撑在一定角度,从而方便用户使用,且能够解放用户的双手。但是支架造成保护套外表面局部突出,且支架凹凸不平,经常造成终端设备的不稳定以及用户的摩擦受伤。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外壳、终端设备及保护套,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缺陷。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支架,应用于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的保护套,所述支架包括:
支架载体,所述支架载体用于与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的保护套连接,所述支架载体在延伸方向具有第一端,且在厚度方向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
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在延伸方向具有第二端,且在厚度方向具有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体与所述支架载体平行时,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三侧对齐,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四侧对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具有第一凸体,所述第二端具有第二凸体,所述第一凸体和所述第二凸体适配对接,且所述第一凸体和所述第二凸体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体设有第一转轴孔,所述第二凸体设有与所述第一转轴孔同轴的第二转轴孔,所述转动轴固定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孔内,所述转动轴转动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孔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凸条,所述第二转轴孔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凸条适应的凹槽,所述凸条在外力作用下可以进入或脱离所述凹槽,其中,所述凸条进入所述凹槽,所述支架载体与所述支撑体形成对应的角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设有环状凸起,所述第二转动轴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环状凸起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二转动轴在轴向上的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体设有与所述第二转轴孔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内设有卡座,所述卡座的内壁形成所述第二转轴孔的内壁,所述卡座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凹槽,所述卡座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孔间设有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的阻尼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的轴向与所述支架载体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45°至6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载体设有至少一个减薄孔,所述支撑体设有至少一个减薄孔。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的外壳,包括外壳主体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载体的第一侧与所述外壳主体的外表面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主体设有与所述转动轴的位置相对应的让位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主体的外表面设有环绕于所述支架的保护凸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还设有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第三端,所述保护凸起设有与所述第三端对应的操作缺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主体的外表面内嵌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支撑体的对应位置内嵌设有第二磁性件,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终端设备的外壳。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的保护套,包括保护套主体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载体的第一侧与所述保护套主体的外表面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主体设有与所述转动轴的位置相对应的让位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主体的内表面设有遮瑕贴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主体的外表面设有环绕于所述支架的保护凸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还设有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第三端,所述保护凸起设有与所述第三端对应的操作缺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主体的外表面内嵌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支撑体的对应位置内嵌设有第二磁性件,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引。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提供的支架,通过设置转动连接的支架载体和支撑体,将支架载体与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的保护套连接后,则可将支撑体与支架载体转动至一定角度,实现支架对终端设备或保护套的支撑;支架不仅具有支撑体,而且还具有支架载体,因此当支架与终端设备或保护套连接后,能够增加突出的面积,避免了面积较小的局部突出造成的不稳定的问题;而且支撑体与支架载体平行时,也就是支架关闭时,支撑体和支架载体的两侧对应对齐,避免了支架凹凸不平,进一步增加了终端设备的稳定性,同时避免了用户的摩擦受伤。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架的结构爆炸图;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架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设备的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保护套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各种新功能的探索,终端设备的辅助功能越来越丰富。用户在使用终端设备时经常配戴保护套,而保护套也逐渐增加了一些辅助功能。相关技术中的保护套的外表面设有支架,能够在支架展开时将终端设备支撑在一定角度,从而方便用户使用,且能够解放用户的双手。但是支架造成保护套外表面局部突出,且支架凹凸不平,经常造成终端设备的不稳定以及用户的摩擦受伤。
具体来说,终端设备的保护套的支架多是一个与保护套转动连接的支撑件,可以通过转动贴合在保护套外表面,也可以通过转动与保护套外表面呈一定角度,因此支撑件贴合在保护套外表面时,保护套外表面局部突出,且由于支撑件直接与保护套转动连接,因此造成支架和保护套外表面凹凸不平。因此保护套无法稳定的放置在平面上,且终端设备的使用频率较高,极易造成用户的划伤。
基于此,请参照附图1至7,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架的结构爆炸图;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架载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卡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设备的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保护套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方面,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架,应用于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的保护套,所述支架包括:支架载体100,所述支架载体100用于与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的保护套连接,所述支架载体100在延伸方向具有第一端,且在厚度方向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支撑体200,所述支撑体200在延伸方向具有第二端,且在厚度方向具有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体200与所述支架载体100平行时,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三侧对齐,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四侧对齐。
其中,支架载体100和支撑体200均可以呈板状,例如,可以呈矩形板状。支架载体100与终端设备连接时,可以与终端设备的外壳的外表面连接,支架载体100与终端设备的保护套连接时,可以与保护套的外表面连接;支架载体100与外壳的外表面连接时,可以与外壳的外表面贴合连接,支架载体100与保护套的外表面连接时,可以与保护套的外表面贴合连接。支架载体100与终端设备或保护套连接后,支撑体200便可以相对于终端设备或保护套转动。
本公开提供的支架,通过设置转动连接的支架载体100和支撑体200,将支架载体100与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的保护套连接后,则可将支撑体200与支架载体100转动至一定角度,实现支架对终端设备或保护套的支撑;支架不仅具有支撑体200,而且还具有支架载体100,因此当支架与终端设备或保护套连接后,能够增加突出的面积,避免了面积较小的局部突出造成的不稳定的问题;而且支撑体200与支架载体100平行时,也就是支架关闭时,支撑体200和支架载体100的两侧对应对齐,避免了支架凹凸不平,进一步增加了终端设备的稳定性,同时避免了用户的摩擦受伤。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具有第一凸体101,所述第二端具有第二凸体201,所述第一凸体101和所述第二凸体201适配对接,且所述第一凸体101和所述第二凸体201通过转动轴300转动连接。
其中,第一凸体101和第二凸体201对齐后,完成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拼接,也就是完成了支架载体100与支撑体200的拼接。第一凸体101和第二凸体201对齐后呈同轴状态,因此可以通过贯穿二者的转动轴300实现二者的转动连接。通过两个适配的凸体,使连接后的支架载体100和支撑体200更加整齐,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形成一个完整的板状结构。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体101设有第一转轴孔,所述第二凸体201设有与所述第一转轴孔同轴的第二转轴孔,所述转动轴300固定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孔内,所述转动轴300转动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孔内。
其中,转动轴300与第一转轴孔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例如,可以先将胶水倒入第一转轴孔内,再将转动轴300插入第一转轴孔,并完成胶水的固化,倒入胶水的具体的量,可以根据第一转轴孔和转动轴300的尺寸参数提前确定。通过转轴孔和转动轴300实现转动连接,既增加了转动的灵活性,有提高了装配的便捷性。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300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凸条301,所述第二转轴孔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凸条301适应的凹槽401,所述凸条301在外力作用下可以进入或脱离所述凹槽401,其中,所述凸条301进入所述凹槽401,所述支架载体100与所述支撑体200形成对应的角度。
其中,所述凸条301和所述凹槽401匹配能够实现对支架载体100和支撑体200的角度的限制,从而增加支架支撑终端设备和/或保护套时的稳定性,进而避免了因支撑不稳造成终端设备摔损的问题。设置凹槽401的位置时,可以根据支撑体200和支架载体100的展开方向及角度进行确定,例如,当支架载体100的第一侧与终端设备或保护套的外表面连接时,则需要使支撑体200向第二侧方向转动展开至对应的角度时,凸条301进入到凹槽401内。
在一个示例中,支撑载体与终端设备的外壳或保护套连接时,至少一个凹槽401中的一个凹槽401与凸条301连接时,支撑体200与上述外壳或保护套的外表面之间的夹角为27°。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300设有环状凸起302,所述第二转动轴300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环状凸起302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二转动轴300在轴向上的运动。
其中,支架在使用过程中,支架载体100与支撑体200频繁转动,无论转动轴300转到任何角度,环状凸起302都能够与限位凸起相抵,因此能够增加第二转动轴300的限位可靠性。同时由于第二转动轴300在轴向上较为稳定,因此进一步增加了支架的支撑稳定性。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体201设有与所述第二转轴孔连通的开口1011,所述开口1011内设有卡座400,所述卡座400的内壁形成所述第二转轴孔的内壁,所述卡座400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凹槽401,所述卡座400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
其中,通过设置卡座400,并在卡座400的内壁上设置凹槽401和限位凸起,便于在第二转动轴300的内壁上设置凹槽401和限位凸起,且提高了凹槽401和限位凸起的位置及尺寸的准确性,整体上提高了内壁加工的质量和效率。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300与所述第二转轴孔间设有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300的阻尼套500。通过阻尼套500能够增加转动轴300在第二转轴孔内转动时的阻尼,也就是增加支撑体200相对支架载体100转动时的阻尼,从而可以增加上述转动的可控性,避免支撑体200自由转动造成支撑不稳等问题。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300的轴向与所述支架载体100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45°至60°。
其中,将转动轴300设置为相对上述延伸方向的斜向,在支架与终端设备连接后,能够使支撑体200相对于终端设备斜向展开,增加了支撑稳定性,而且便于达到支撑角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将转动轴300的轴向与所述支架载体100的延伸方向的夹角设置为53°。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载体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减薄孔102,所述支撑体200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减薄孔202。通过设置减薄孔能够减轻支撑载体和支撑体200的质量,降低用户的使用难度。同时可以使减薄孔与终端设备或保护套的结构相适应,例如,若支架涉及到后置摄像头的位置,则在对应于后置摄像头的位置进行开孔。
第二方面,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的外壳,包括外壳主体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载体100的第一侧与所述外壳主体的外表面连接。其中,支架载体100的第一侧可以与外壳主体的外表面贴合连接,支撑体200与支架载体100平行时,支撑体200也贴合于外壳主体的外表面,当支撑体200相对支撑载体转动时,支撑体200也就相对外壳主体展开成一定角度,支撑体200便可以支撑外壳主体,进而支撑终端设备。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主体设有与所述转动轴300的位置相对应的让位孔601。其中,支撑体200旋转时,转动轴300的位置在厚度方向发生变化,让位孔601可以容纳增加的厚度,或者在厚度方向伸出的边沿。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主体的外表面设有环绕于所述支架的保护凸起402。其中,保护凸起402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增加外壳主体后表面突出的面积,进一步增加终端设备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从周向环绕支架,防止用户使用过程中被支架摩擦,避免了用户受伤。可以将保护凸起402设置成较为和缓的凸起,从而增加用户使用过程中触碰的舒适感。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200还设有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第三端,所述保护凸起402设有与所述第三端对应的操作缺口。其中,操作缺口便于用户使用时对支撑体200进行操作,以便于调整支撑体200的开合及角度。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主体的外表面内嵌设有第一磁性件801,所述支撑体200的对应位置内嵌设有第二磁性件802,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801和所述第二磁性件802相互吸引。其中,第一磁性件801可以是磁铁和钢片中的一个,第二磁性件802可以是磁铁和钢片中的另一个,两个磁性件相互吸引,可以在支撑体200关闭时被吸引贴附在外壳主体的外表面上,增加支架的状态稳定性。
第三方面,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终端设备的外壳。
第四方面,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的保护套,包括保护套主体600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载体100的第一侧与所述保护套主体600的外表面连接。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主体600设有与所述转动轴300的位置相对应的让位孔601。其中,支撑体200旋转时,转动轴300的位置在厚度方向发生变化,让位孔601可以容纳增加的厚度,或者在厚度方向伸出的边沿。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主体600的内表面设有遮瑕贴层700。其中,遮瑕贴层700能够遮挡让位孔601,增加保护套内表面的完整性,提高保护套的安全性。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主体600的外表面设有环绕于所述支架的保护凸起402。其中,保护凸起402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增加外壳主体后表面突出的面积,进一步增加终端设备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从周向环绕支架,防止用户使用过程中被支架摩擦,避免了用户受伤。可以将保护凸起402设置成较为和缓的凸起,从而增加用户使用过程中触碰的舒适感。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200还设有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第三端,所述保护凸起402设有与所述第三端对应的操作缺口。其中,操作缺口便于用户使用时对支撑体200进行操作,以便于调整支撑体200的开合及角度。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主体600的外表面内嵌设有第一磁性件801,所述支撑体200的对应位置内嵌设有第二磁性件802,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801和所述第二磁性件802相互吸引。其中,第一磁性件801可以是磁铁和钢片中的一个,第二磁性件802可以是磁铁和钢片中的另一个,两个磁性件相互吸引,可以在支撑体200关闭时被吸引贴附在保护套主体600的外表面上,增加支架的状态稳定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1)

1.一种支架,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的保护套,所述支架包括:
支架载体,所述支架载体用于与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的保护套连接,所述支架载体在延伸方向具有第一端,且在厚度方向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
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在延伸方向具有第二端,且在厚度方向具有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体与所述支架载体平行时,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三侧对齐,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四侧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具有第一凸体,所述第二端具有第二凸体,所述第一凸体和所述第二凸体适配对接,且所述第一凸体和所述第二凸体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体设有第一转轴孔,所述第二凸体设有与所述第一转轴孔同轴的第二转轴孔,所述转动轴固定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孔内,所述转动轴转动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凸条,所述第二转轴孔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凸条适应的凹槽,所述凸条在外力作用下可以进入或脱离所述凹槽,其中,所述凸条进入所述凹槽,所述支架载体与所述支撑体形成对应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设有环状凸起,所述第二转轴孔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环状凸起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二转动轴在轴向上的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体设有与所述第二转轴孔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内设有卡座,所述卡座的内壁形成所述第二转轴孔的内壁,所述卡座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凹槽,所述卡座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孔间设有套设于所述转动轴的阻尼套。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的轴向与所述支架载体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45°至6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载体设有至少一个减薄孔,所述支撑体设有至少一个减薄孔。
10.一种终端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载体的第一侧与所述外壳主体的外表面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主体设有与所述转动轴的位置相对应的让位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外表面设有环绕于所述支架的保护凸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终端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还设有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第三端,所述保护凸起设有与所述第三端对应的操作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外表面内嵌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支撑体的对应位置内嵌设有第二磁性件,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引。
1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至14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的外壳。
16.一种终端设备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套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支架载体的第一侧与所述保护套主体的外表面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设备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主体设有与所述转动轴的位置相对应的让位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设备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主体的内表面设有遮瑕贴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设备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主体的外表面设有环绕于所述支架的保护凸起。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终端设备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还设有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第三端,所述保护凸起设有与所述第三端对应的操作缺口。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设备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主体的外表面内嵌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支撑体的对应位置内嵌设有第二磁性件,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引。
CN202023160145.8U 2020-12-24 2020-12-24 支架、外壳、终端设备及保护套 Active CN2150003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60145.8U CN215000301U (zh) 2020-12-24 2020-12-24 支架、外壳、终端设备及保护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60145.8U CN215000301U (zh) 2020-12-24 2020-12-24 支架、外壳、终端设备及保护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00301U true CN215000301U (zh) 2021-12-03

Family

ID=79084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60145.8U Active CN215000301U (zh) 2020-12-24 2020-12-24 支架、外壳、终端设备及保护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003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127308A1 (en) Multifunctional cas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597009B (zh) 可攜式終端
TW201220669A (en) Protective cover arranged to protect a display of a tablet comput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238447A (en) Portable electrical device
TWM430792U (en) Protective cover arranged to protect a display of a tablet computer
US20230223976A1 (en) Mobile phone protective housing
CN215000301U (zh) 支架、外壳、终端设备及保护套
GB2553598B (en) Portable data transmitting device
KR20160063599A (ko) 휴대단말기용 손가락 지지대
WO2023109391A1 (zh) 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套和电子设备组件
KR101641913B1 (ko) 개방각을 원하는 각도로 고정시킬 수 있는 모바일 단말기용 보호 케이스
KR102455737B1 (ko) 전자 장치를 고정하기 위한 거치 구조
CN216122514U (zh) 一种折叠支架、移动终端以及保护壳
KR200470736Y1 (ko) 태블릿 피씨용 케이스
CN220156778U (zh) 一种支架保护壳
CN220340604U (zh) 一种可磁吸手机的平板电脑保护套
CN218999729U (zh) 平板设备保护套
KR20200144882A (ko) 전자 장치의 외장 커버
TWI612876B (zh) 電子裝置
CN216015939U (zh) 一种具有支架功能的伸缩数据线
CN217404796U (zh) 电子设备保护套
CN219107925U (zh) 保护壳和电子装置
CN214623479U (zh) 一种电脑一体机
WO2022068227A1 (en) A stabilizer system with a slidable connector for holding a terminal device
CN212909636U (zh) 带支撑功能的保护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