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88591U - 夹具及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夹具及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88591U
CN214988591U CN202120923473.4U CN202120923473U CN214988591U CN 214988591 U CN214988591 U CN 214988591U CN 202120923473 U CN202120923473 U CN 202120923473U CN 214988591 U CN214988591 U CN 2149885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medium flow
cavity
valve assembly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2347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2347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885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885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885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夹具及传输系统。其中,夹具包括:机架、活动件、驱动缸以及第一阀门组件。机架具有多个承载表面。每一个活动件能够接近或远离相对应的承载表面。每一个驱动缸用于驱动相对应的活动件移动。第一阀门组件用于在与第二阀门组件相抵触时,将驱动缸的第一空腔与第二阀门组件的第一介质流动通道连通,以及将驱动缸的第二空腔与第二阀门组件的第二介质流动通道连通,以及在与第二阀门组件相分离时,将驱动缸的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封闭。本申请能够稳定地夹紧工件,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另外,本申请设置多个承载表面,每个承载表面均能够承载工件,提高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夹具及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夹具及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电芯成型设备需要对电芯进行折边、切角、热烫等,多个电芯装夹于夹具,夹具携带多个电芯依次传送至各工位,以对电芯进行折边、切角、热烫等。
目前,夹紧电芯的夹具采用连杆机构来实现锁紧电芯,该结构复杂且制造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夹具及传输系统,避免采用连杆机构锁紧电芯,降低结构复杂度以及制造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夹具,夹具包括:机架,机架具有多个承载表面,每一个承载表面用于承载工件;活动件,活动件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活动件活动连接于机架,能够接近或远离相对应的承载表面;驱动缸,驱动缸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驱动缸设置于机架,用于驱动相对应的活动件移动,每一个驱动缸包括: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第一阀门组件,第一阀门组件通过管路分别与驱动缸的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连通,第一阀门组件用于在与第二阀门组件相抵触时,将驱动缸的第一空腔与第二阀门组件的第一介质流动通道连通,以及将驱动缸的第二空腔与第二阀门组件的第二介质流动通道连通,第一阀门组件还用于在与第二阀门组件相分离时,将驱动缸的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封闭。
进一步地,机架包括:多个承载座以及多根导杆,多个承载座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任意相邻两个承载座之间通过导杆连接,导杆在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每一个承载表面设置于相邻两个承载座中的一个承载座,与承载表面相对应的活动件滑动配合于相邻两个承载座之间的导杆,并能够沿第一方向或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往复移动,与承载表面相对应的驱动缸设置于相邻两个承载座中的另一个承载座。
进一步地,多个承载表面在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和/或多个承载表面在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进一步地,第一阀门组件包括:基座,基座设置于机架,基座具有第三介质流动通道以及第四介质流动通道,第一空腔通过第三介质流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空腔通过第四介质流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阀芯,第一阀芯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于第三介质流动通道中,第一阀芯能在第二阀门组件接近基座后、被第二阀门组件的第三阀芯推抵而沿第三方向移动,以连通第三介质流动通道和第一介质流动通道,以及能在第二阀门组件远离基座过程中,沿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在与第三阀芯分离后,封堵第三介质流动通道;第二阀芯,第二阀芯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于第四介质流动通道中,第二阀芯能在第二阀门组件接近基座后、被第二阀门组件的第四阀芯推抵而沿第三方向移动,以连通第四介质流动通道和第二介质流动通道,以及能在第二阀门组件远离基座过程中,沿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在与第四阀芯分离后,封堵第四介质流动通道。
进一步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通过管路与至少两个驱动缸的第一空腔连通,和/或第四介质流动通道通过管路与至少两个驱动缸的第二空腔连通。
进一步地,基座包括:基座主体,基座主体设置于机架,第三介质流动通道和第四介质流动通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基座主体,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设置于基座主体;导气块,导气块连接于基座主体,第三介质流动通道和第四介质流动通道的另一部分位于导气块。
进一步地,包括:限位件,限位件设置于机架和/或第一阀门组件,用于在活动件远离相对应的承载表面并移动至第一预定位置时,与活动件相抵触,以限制活动件移动。
进一步地,在活动件的移动方向上,限位件的位置可调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传输系统,传输系统包括:传输线;移动座,移动座活动设置于传输线,能够沿传输线移动;第一驱动器,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移动座移动;夹具,夹具为上述任一夹具,夹具中的机架连接移动座;第二阀门组件,在夹具移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时,第二阀门组件能够接近或远离第一阀门组件,以可选择地与第一阀门组件相抵触;第二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用于驱动第二阀门组件移动。
进一步地,第二阀门组件包括:安装座,第二驱动器用于驱动安装座移动;第三阀芯,第三阀芯设置于安装座,具有不连通的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具有第三空腔,并活动设置于第一阀芯,第一套筒能够在抵触第一阀门组件后,且安装座朝向第一阀门组件移动过程中,相对第三阀芯移动,以连通第一子通道、第三空腔以及第二子通道,进而形成第一介质流动通道;第四阀芯,第四阀芯设置于安装座,具有不连通的第三子通道和第四子通道;第二套筒,第二套筒具有第四空腔,并活动设置于第四阀芯,第二套筒能够在抵触第一阀门组件后,且安装座朝向第一阀门组件移动过程中,相对第四阀芯移动,以连通第三子通道、第四空腔以及第四子通道,进而形成第二介质流动通道。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夹具及传输系统。第一阀门组件控制与驱动缸的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连通。第一阀门组件封闭驱动缸的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锁定驱动缸的驱动杆位置,使得夹具在转运过程中能够稳定地夹紧工件。第二阀门组件与第一阀门组件相抵触时,第一阀门组件能够将驱动缸的第一空腔与第二阀门组件的第一介质流动通道连通,以及将驱动缸的第二空腔与第二阀门组件的第二介质流动通道连通,能够通过第一介质流动通道和第二介质流动通道向驱动缸内输入或排出介质,从而使得驱动缸动作,释放工件。本申请能够稳定地夹紧工件,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另外,本申请设置多个承载表面,每个承载表面均能够承载工件,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夹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夹具的左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夹具的俯视图;
图4是图1所示夹具中驱动缸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夹具中第一阀门组件和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8是图5所示第一阀门组件和限位件的左视图;
图9是图5中的C-C剖视图;
图10是本申请传输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传输系统中第二阀门组件和第二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D-D剖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第二阀门组件中第三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第三阀芯的右视图;
图15是图13中的E-E剖视图;
图16是图10所示传输系统中第二阀门组件与第一阀门组件抵触状态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至图3分别是本申请夹具的主视图、左视图以及俯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夹具包括:机架10、活动件20、驱动缸30以及第一阀门组件40。
机架10具有多个承载表面1。每一个承载表面1用于承载工件。本实施例中,承载表面1的数量为四个,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两个、三个、五个或更多个。多个承载表面1中的一个承载表面1可以与其它承载表面1位于同一表面,也可以位于不同表面。当多个承载表面1位于同一表面上时,该多个承载表面1也可看作多个承载区域。承载表面1可以为平面、曲面或其它形状。本实施例中,工件为电芯,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托盘或其它待夹持的产品。
活动件20的数量为多个。本实施例中,活动件20与承载表面1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每一个活动件20活动连接于机架10,能够接近或远离相对应的承载表面1。
驱动缸30的数量为多个。本实施例中,驱动缸30与活动件20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图4是图1所示夹具中驱动缸30的剖视图。请一并参阅图4,驱动缸30包括:缸体31、活塞32以及驱动杆33。活塞32活动设置于缸体31的空腔中,将缸体31的空腔分割为第一空腔34以及第二空腔35。第一空腔34通过缸体31侧壁上的第一开口311与外部连通。第二空腔35通过缸体31侧壁上的第二开口312与外部连通。驱动杆33一端位于缸体31的空腔中,与活塞32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缸体31的空腔。第一开口311用于向第一空腔34输入或排出介质。第二开口312用于向第二空腔35内输入或排出介质。介质可以为空气或液压油。当介质为空气时,驱动缸30为气缸。当介质为液压油时,驱动缸30为液压缸。本实施例中,介质为空气。每一个驱动缸30设置于机架10,用于驱动相对应的活动件20移动。具体地,每一个驱动缸30的缸体31设置于机架10,每一个驱动缸30的驱动杆33与相对应的活动件20固定连接。
第一阀门组件40通过管路(图1中虚线部分)分别与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以及第二空腔35连通。具体地,第一阀门组件40通过管路与每一个驱动缸30的第一开口311和第二开口312连通。第一阀门组件40用于在与第二阀门组件60(图11)相抵触时,将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与第二阀门组件60的第一介质流动通道68(图11)连通,以及将驱动缸30的第二空腔35与第二阀门组件60的第二介质流动通道69(图11)连通,以及在与第二阀门组件60相分离时,将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以及第二空腔35封闭。
夹具初始状态下位于第一工位。使用时,将工件放置于承载表面1上,第一工位处的第二阀门组件60与第一阀门组件40相抵触,通过第一介质流动通道68向每一个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内输入介质,同时,通过第二介质流动通道69将每一个驱动缸30的第二空腔35内的介质排出,使得每一个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内的介质压力大于第二空腔35内介质压力,介质推动活塞32和驱动杆33朝第二空腔35一侧移动,使得驱动杆33带动活动件20移动(图1中,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将工件夹紧。夹紧工件后,第二阀门组件60与第一阀门组件40分离,第一阀门组件40将每一个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以及第二空腔35封闭,使得活塞32和驱动杆33的位置固定。此时,工件被稳定地夹紧,可以传送或搬运夹具。当将夹具搬运至第二工位后,第二工位的第二阀门组件60与第一阀门组件40相抵触,通过第一介质流动通道68将每一个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内的介质排出,同时,通过第二介质流动通道69向每一个驱动缸30的第二空腔35内输入介质,使得每一个驱动缸30的第二空腔35内的介质压力大于第一空腔34内介质压力,介质推动活塞32和驱动杆33朝第一空腔34一侧移动,使得驱动杆33带动活动件20移动(图1中,沿第一方向的反向移动),从而将工件释放。
本实施例中,通过驱动缸30夹紧工件,夹具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另外,本实施例设置多个承载表面1,每一个承载表面1均能够承载工件。夹具一次能够装夹多个工件,提高了生产效率。
机架10可以包括:多个承载座11以及多根导杆12。多个承载座11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任意相邻两个承载座11之间通过导杆12连接。导杆12在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每一个承载表面1设置于相邻两个承载座11中的一个承载座11,与承载表面1相对应的活动件20滑动配合于相邻两个承载座11之间的导杆12,并能够沿第一方向或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往复移动。与承载表面1相对应的驱动缸30设置于相邻两个承载座11中的另一个承载座11。
本实施例中,承载座11的数量为三个,但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承载座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四个、五个或更多。
进一步地,可以在承载座11朝向活动件20一侧固设垫板13,以及在活动件20朝向承载座11一侧固设垫板13。此时,承载表面1形成于垫板13上。
在一应用场景下,第一方向为重力方向。导杆12除了用于引导活动件20移动外,还用于支撑承载座11。
本实施例中的机架10采用框架结构,保证了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了机架10的重量。由于夹具需携带工件移动,较小的重量可以便于搬运夹具。
多个承载表面1在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和/或多个承载表面1在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多个承载表面1既在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又在第二方向间隔排布,大致形成矩形阵列。多个承载表面1之间分散排布,可以同时在夹具上取、放工件,而不会相互干涉,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另外,本实施例的排布方式兼顾了减小夹具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占用的空间。若不考虑减小夹具占用空间的话,在别的实施例中,多个承载表面1也可以仅在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或者,仅在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图5是图1所示夹具中第一阀门组件40和限位件50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和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仅为示意。图6是图5中的A-A剖视图。图7是图5中的B-B剖视图。
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阀门组件40包括基座41。
基座41包括:基座主体411、第一连接头412以及第二连接头413。基座主体411设置于机架10。第一连接头412以及第二连接头413分别螺纹连接于基座主体411。第一连接头412与基座主体411共同形成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第二连接头413与基座主体411共同形成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第一连接头412和第二连接头413可以方便安装下文中的第一阀芯42和第二阀芯43。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头412和第二连接头413也可以与基座主体411一体成型。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通过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与外部连通。具体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一端通过管路与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连通,另一端(第一连接头412处)与外部连通。驱动缸30的第二空腔35通过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与外部连通。具体地,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一端通过管路与驱动缸30的第二空腔35连通,另一端(第二连接头413处)与外部连通。
第一阀门组件40还包括第一阀芯42。第一阀芯42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于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中。本实施例中,第一阀芯42全部活动设置于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中。第一阀芯42与第一连接头412滑动配合。第一阀芯42具有第一通道421。
第一阀门组件4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4。第一弹性件44位于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中,一端抵顶于第一阀芯42,另一端抵顶于基座主体411。第一弹性件44可以为弹簧。
第一阀芯42能在第二阀门组件60接近基座41后、被第二阀门组件60的第三阀芯62推抵而沿第三方向移动,以连通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和第一介质流动通道68。具体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通过第一通道421连通第一介质流动通道68。第一阀芯42还能在第二阀门组件60远离基座41过程中,沿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在与第三阀芯62分离后,封堵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具体地,第二阀门组件60远离基座41过程中,第一阀芯42在第一弹性件44的驱动下复位,并封堵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本实施例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
第一阀门组件40还包括第二阀芯43。第二阀芯43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于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中。本实施例中,第二阀芯43全部活动设置于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中。第二阀芯43与第二连接头413滑动配合。第二阀芯43具有第二通道431。
第一阀门组件4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45。第二弹性件45位于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中,一端抵顶于第二阀芯43,另一端抵顶于基座主体411。第二弹性件45可以为弹簧。
第二阀芯43能在第二阀门组件60接近基座41后、被第二阀门组件60的第四阀芯65推抵而沿第三方向移动,以连通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和第二介质流动通道69。具体地,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通过第二通道431连通第二介质流动通道69。第二阀芯43还能在第二阀门组件60远离基座41过程中,沿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在与第四阀芯65分离后,封堵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具体地,第二阀门组件60远离基座41过程中,第二阀芯43在第二弹性件45的驱动下复位,并封堵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
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组件40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够实现自动化地将第二阀门组件60的第一介质流动通道68和第二介质流动通道69分别与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和第二空腔35连通,从而使得驱动缸30动作。
本实施例中,为提高生产效率,设置了多个驱动缸30。若每一个驱动缸30均对应一个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和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那么,第一阀门组件40的结构会比较复杂。为使得第一阀门组件40的结构简洁,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通过管路与至少两个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连通,和/或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通过管路与至少两个驱动缸30的第二空腔35连通。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两个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和两个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其中一个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和一个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位于图5中的左侧,分别与图1中上侧的两个驱动缸30连通。另一个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和另一个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位于图5中的右侧,分别与图1中下侧的两个驱动缸30连通。每一个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均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一阀芯42、一个第一连接头412以及一个第一弹性件44。每一个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均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阀芯43、一个第二连接头413以及一个第二弹性件45。本实施例中,图1中上侧的两个驱动缸30可以同步动作,图1中下侧的两个驱动缸30可以同步动作。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和一个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与全部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连通。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与全部驱动缸30的第二空腔35连通。
如图5所示,右侧的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和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在第一方向延伸。为方便加工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和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基座41还包括:导气块414,导气块414连接于基座主体411。其中,基座主体411设置于机架10,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和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基座主体411,第一阀芯42和第二阀芯43设置于基座主体411。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和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的另一部分位于导气块414。在加工时,分别在基座主体411和导气块414上制作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的一部分,装配后,形成完整的第三介质流动通道46、第四介质流动通道47。
图8是图5所示第一阀门组件40和限位件50的左视图。图9是图5中的C-C剖视图。如图5、图8和图9所示,夹具还包括:限位件50。限位件50设置于机架10和/或第一阀门组件40。本实施例中,限位件50设置于第一阀门组件40上。限位件50用于在活动件20远离相对应的承载表面1并移动至第一预定位置时,与活动件20相抵触,以限制活动件20移动。在别的实施例中,限位件50也可以设置与机架10上,或者,既一部分设置于机架10上,另一部分设置于第一阀门组件40上。
若不设置限位件50,夹具在释放工件时,活动件20有可能会将工件带起。当工件被带起后、再次脱落至承载表面1时,工件位置可能发生较大改变,从而不便于对工件进行定位,进而不便于自动化抓取工件。工件被带起的高度越高,脱落后的位置偏移越大。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件50能够限制活动件20相对承载表面1移动的最大距离。
本实施例中,限位件50包括:移动部51、第一限位部52和第二限位部53。移动部51为在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在第一方向贯穿第一阀门组件40。第一限位部52和第二限位部53均为平板状,均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限位部52固设于移动部51的一端。第二限位部53贯穿第一阀门组件40,固设于移动部51。第一限位部52用于与图1中下侧的两个活动件20相抵触。第二限位部53用于与图1中上侧的两个活动件20相抵触。
夹具在释放工件时,活动件20相对承载表面1移动至极限位置时,与工件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mm至3mm。
为便于调节活动件20移动的极限位置,在活动件20的移动方向(图1中第一方向)上,限位件50的位置可调整。具体地,移动部51与第一阀门组件40滑动配合。夹具还包括驱动机构(图未示)。该驱动机构连接移动部51,能够驱动移动部51在第一方向移动。驱动机构可以为气缸或电机丝杠螺母组。
图10是本申请传输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传输系统包括:传输线80、移动座90、第一驱动器(图未示)、夹具、第二阀门组件60以及第二驱动器70。
传输线80可以是沿预定路径延伸的导轨。传输线80经过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
移动座90活动设置于传输线80,能够沿传输线80移动。
第一驱动器(图未示)用于驱动移动座90移动。
夹具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夹具,夹具中的机架10连接移动座90。在第一驱动器的驱动下,夹具能够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间移动。
第二阀门组件60对应传输线80的延伸路径设置,在夹具移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时,第二阀门组件60能够接近或远离第一阀门组件40,以可选择地与第一阀门组件40相抵触。
第二驱动器70用于驱动第二阀门组件60移动。第二驱动器70可以为气缸。本实施例中,第二阀门组件60设置于第二驱动器70的驱动端。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工位设置有两个第二阀门组件60,在第二工位设置有两个第二阀门组件60。在第一工位或第二工位处,两个第二阀门组件60同时与第一阀门组件40抵触,以控制驱动缸30动作。在别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也可以均只设置一个第二阀门组件60。
图11是图10所示传输系统中第二阀门组件60和第二驱动器70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第一介质流动通道68和第二介质流动通道69,仅为示意。图12是图11中的D-D剖视图。图13是图11所示第二阀门组件60中第三阀芯62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第三阀芯62的右视图。图15是图13中的E-E剖视图。图16是图10所示传输系统中第二阀门组件60与第一阀门组件40抵触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6中虚线表示介质流动路径。
如图11至图16所示,第二阀门组件60包括安装座61。安装座61对应传输线80的延伸路径设置,在夹具移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时,安装座61能够接近或远离第一阀门组件40。第二驱动器70用于驱动安装座61移动。
第二阀门组件60包括第三阀芯62。第三阀芯62设置于安装座61,具有不连通的第一子通道621和第二子通道622。第三阀芯62外环设有第一台肩623。第一台肩623上设置有沿第三阀芯62轴向延伸的第一凹槽623a。第一子通道621在第三阀芯62的一端面与外部连通,并在第三阀芯62的侧面与外部连通。第二子通道622在第三阀芯62的另一端面与外部连通,并在第三阀芯62的侧面与外部连通。
第二阀门组件60包括第一套筒63。第一套筒63具有第三空腔631,并活动设置于第三阀芯62。具体地,第一套筒63套设于第三阀芯62外,能够沿第三阀芯62的轴向往复移动。第一套筒63朝向第一阀门组件40一侧的端面凸设有第一密封圈632。
第二阀门组件60包括第三弹性件64。第三弹性件64套设于第三阀芯62外,弹性抵顶于第一套筒63和安装座61之间。第三弹性件64可以为弹簧。
第一套筒63能够在抵触第一阀门组件40后,且安装座61朝向第一阀门组件40移动过程中,被第一阀门组件40推抵而沿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相对第三阀芯62移动,以连通第一子通道621、第三空腔631以及第二子通道622,进而形成第一介质流动通道68,以及能在安装座61远离第一阀门组件40过程中,沿第三方向相对第三阀芯62移动,以封堵第一介质流动通道68。
第二阀门组件60包括第四阀芯65。第四阀芯65设置于安装座61,具有不连通的第三子通道(图未示)和第四子通道(图未示)。第四阀芯65的结构可参照第三阀芯62。
第二阀门组件60包括第二套筒66。第二套筒66具有第四空腔(图未示),并活动设置于第四阀芯65。具体地,第二套筒66套设于第四阀芯65外,能够沿第四阀芯65的轴向往复移动。第二套筒66朝向第一阀门组件40一侧的端面凸设有第二密封圈662。
第二阀门组件60包括第四弹性件67。第四弹性件67套设于第四阀芯65外,弹性抵顶于第二套筒66和安装座61之间。第四弹性件67可以为弹簧。
第二套筒66能够在抵触第一阀门组件40后,且安装座61朝向第一阀门组件40移动过程中,被第一阀门组件40推抵而沿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相对第四阀芯65移动,以连通第三子通道、第四空腔以及第四子通道,进而形成第二介质流动通道69,以及能在安装座61远离第一阀门组件40过程中,沿第三方向相对第四阀芯65移动,以封堵第二介质流动通道69。
本实施例中,第二阀门组件60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够实现自动化地将第二阀门组件60的第一介质流动通道68和第二介质流动通道69分别与驱动缸30的第一空腔34和第二空腔35连通,从而使得驱动缸30动作。
另外,传输系统包括夹具的全部技术特征,因此,也包括夹具的全部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具有多个承载表面,每一个所述承载表面用于承载工件;
活动件,所述活动件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所述活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机架,能够接近或远离相对应的所述承载表面;
驱动缸,所述驱动缸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所述驱动缸设置于所述机架,用于驱动相对应的所述活动件移动,每一个所述驱动缸包括: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第一阀门组件,所述第一阀门组件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驱动缸的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连通,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用于在与第二阀门组件相抵触时,将所述驱动缸的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阀门组件的第一介质流动通道连通,以及将所述驱动缸的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二阀门组件的第二介质流动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阀门组件还用于在与所述第二阀门组件相分离时,将所述驱动缸的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架包括:多个承载座以及多根导杆,所述多个承载座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承载座之间通过所述导杆连接,所述导杆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每一个所述承载表面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承载座中的一个所述承载座,与所述承载表面相对应的所述活动件滑动配合于所述相邻两个所述承载座之间的所述导杆,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往复移动,与所述承载表面相对应的所述驱动缸设置于所述相邻两个所述承载座中的另一个所述承载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夹具,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承载表面在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和/或多个所述承载表面在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组件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设置于所述机架,所述基座具有第三介质流动通道以及第四介质流动通道,所述第一空腔通过所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空腔通过所述第四介质流动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一阀芯,所述第一阀芯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中,所述第一阀芯能在所述第二阀门组件接近所述基座后、被所述第二阀门组件的第三阀芯推抵而沿第三方向移动,以连通所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和所述第一介质流动通道,以及能在所述第二阀门组件远离所述基座过程中,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在与所述第三阀芯分离后,封堵所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
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芯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于所述第四介质流动通道中,所述第二阀芯能在所述第二阀门组件接近所述基座后、被所述第二阀门组件的第四阀芯推抵而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以连通所述第四介质流动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流动通道,以及能在所述第二阀门组件远离所述基座过程中,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在与所述第四阀芯分离后,封堵所述第四介质流动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通过管路与至少两个所述驱动缸的所述第一空腔连通,和/或
所述第四介质流动通道通过管路与至少两个所述驱动缸的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
基座主体,所述基座主体设置于所述机架,所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和所述第四介质流动通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基座主体,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设置于所述基座主体;
导气块,所述导气块连接于所述基座主体,所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和所述第四介质流动通道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导气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机架和/或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用于在所述活动件远离相对应的所述承载表面并移动至第一预定位置时,与所述活动件相抵触,以限制所述活动件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夹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活动件的移动方向上,所述限位件的位置可调整。
9.一种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输线;
移动座,所述移动座活动设置于所述传输线,能够沿所述传输线移动;
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座移动;
夹具,所述夹具为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夹具,所述夹具中的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移动座;
第二阀门组件,在所述夹具移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时,所述第二阀门组件能够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一阀门组件,以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相抵触;
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阀门组件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组件包括:
安装座,所述第二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移动;
第三阀芯,所述第三阀芯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具有不连通的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
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具有第三空腔,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阀芯,所述第一套筒能够在抵触所述第一阀门组件后,且所述安装座朝向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移动过程中,相对所述第三阀芯移动,以连通所述第一子通道、所述第三空腔以及所述第二子通道,进而形成所述第一介质流动通道;
第四阀芯,所述第四阀芯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具有不连通的第三子通道和第四子通道;
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具有第四空腔,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四阀芯,所述第二套筒能够在抵触所述第一阀门组件后,且所述安装座朝向所述第一阀门组件移动过程中,相对所述第四阀芯移动,以连通所述第三子通道、所述第四空腔以及所述第四子通道,进而形成所述第二介质流动通道。
CN202120923473.4U 2021-04-29 2021-04-29 夹具及传输系统 Active CN2149885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23473.4U CN214988591U (zh) 2021-04-29 2021-04-29 夹具及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23473.4U CN214988591U (zh) 2021-04-29 2021-04-29 夹具及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88591U true CN214988591U (zh) 2021-12-03

Family

ID=79089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23473.4U Active CN214988591U (zh) 2021-04-29 2021-04-29 夹具及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885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71158B2 (en) Horizontal machining center
EP0713748B2 (en) Linear Actuator
EP2756919B1 (en) Machine tool pallet changer, changing method and machine tool
KR101751209B1 (ko) 그립퍼 자동 교환 장치
CN214988591U (zh) 夹具及传输系统
US20230398647A1 (en) Clamping device
US4662503A (en) Docking and locking device for a pallet in a robot or like system
CN114029991A (zh) 一种夹爪装置及具有该夹爪装置的工业机器人
CN212239234U (zh) 杠杆双动液压卡盘
CN108436540B (zh) 工件定位机构和自动化加工机床
US4326831A (en)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 workpiece in an air float system
KR101075096B1 (ko) 대형 공작기계용 자동 공구교환장치의 그리퍼구동장치
US4359309A (en)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a workpiece in an air float system
CN210616577U (zh) 一种用于机器人抓手的夹紧销钉缸
KR102469431B1 (ko) 가스용기 자동교체 장치
CN218016975U (zh) 一种双头交叉式锁附设备
JPH0724185Y2 (ja) 工作物取付装置の拘束構造
JPH04334678A (ja) 搬送装置
CN109352391A (zh) 一种可快速切换夹具的非标件智能加工系统
CN217727993U (zh) 一种模具加工辅助设备
CN216045518U (zh) 一种工装快速换接装置
CN216505195U (zh) 一种夹爪装置及具有该夹爪装置的工业机器人
US6427578B1 (en) Rodless cylinder
CN216397890U (zh) 一种锻压多工位传送机构
CN218705993U (zh) 环形件上料载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