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85827U - 一种车辆拖拽臂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拖拽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85827U
CN214985827U CN202120968489.7U CN202120968489U CN214985827U CN 214985827 U CN214985827 U CN 214985827U CN 202120968489 U CN202120968489 U CN 202120968489U CN 214985827 U CN214985827 U CN 2149858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rotating shaft
connecting rod
fixing frame
axis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684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志刚
张建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agst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agst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agst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agst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6848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858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858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858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辆拖拽臂,包括纵臂梁,纵臂梁的两侧分别通过拖拽连杆连接有拖拽单元,拖拽单元包括Y轴转轴和X轴转轴,Y轴转轴转动安装于拖拽连杆,X轴转轴转动安装于Y轴转轴,X轴转轴设有用于连接后车轮的后车轮连杆,X轴转轴通过缓冲支架与Y轴转轴连接,Y轴转轴设有Y轴连杆,Y轴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Y轴转轴和纵臂梁。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拖拽臂,左右后车轮跳动完全独立,车辆在转弯时保持平稳,不易侧翻,缓震效果好,乘适性佳。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拖拽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拖拽臂。
背景技术
目前,三轮车为了实现压弯性能,采用平行四边形连杆技术使得轮子随着车身摆动而摆动,从而使三轮车拥有两轮车类似的过弯性能。
在操控性能方面,拖拽臂后悬架相对多连杆独立悬架的极限也来得较早,旋转自由度小,左右轮跳动相关联,使车辆在驾驶时颠簸感较强。在动态运动尤其是高速转向中,车身随惯性会产生一定的侧倾。由于纵向拖臂所连接的车轮在转向中不会发生外倾角变化,由此会造成前轮的转向不足,加之跳动范围有限,不少采用后拖拽臂悬架结构的车型在入弯后单边后车轮会离地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拖拽臂,左右后车轮跳动完全独立,车辆在转弯时保持平稳,不易侧翻,缓震效果好,乘适性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拖拽臂,包括纵臂梁,所述纵臂梁的两侧分别通过拖拽连杆连接有拖拽单元,所述拖拽单元包括Y轴转轴和X轴转轴,所述Y轴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拖拽连杆,所述X轴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Y轴转轴,所述X轴转轴设有用于连接后车轮的后车轮连杆,所述X轴转轴通过缓冲支架与所述Y轴转轴连接,所述Y轴转轴设有Y轴连杆,所述Y轴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Y轴转轴和所述纵臂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Y轴转轴平行于纵臂梁设置,所述X轴转轴垂直于Y轴转轴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缓冲支架包括前固定架和后固定架,所述前固定架与后固定架之间设有缓冲件,所述前固定架固定于所述Y轴转轴,所述缓冲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固定架,所述缓冲件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所述后固定架固定于所述X轴转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固定架与所述后固定架分别垂直于所述X轴转轴且平行于Y轴转轴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前固定架的连接位置低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后固定架的连接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拖拽连杆的一端固定有平行于所述纵臂梁的Y轴连接件,所述Y轴连接件开设有Y轴通孔,所述Y轴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Y轴通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Y轴转轴包括前固定端和后固定端,所述前固定端与所述后固定端之间通过连接纵轴连接,所述前固定端与所述后固定端的径向横截面比所述连接纵轴的径向横截面大,所述连接纵轴安装于所述Y轴通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固定架固定于所述前固定端,所述后固定端固定有X轴连接架,所述X轴连接架垂直于所述Y轴转轴并平行于所述X轴转轴设置,所述X轴连接架的两端凸出设有转轴连接端,两个转轴连接端之间安装有X轴连杆,所述X轴转轴套装于所述X轴连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Y轴连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球体安装腔,所述纵臂梁和所述前固定端分别设有形状与所述球体安装腔相匹配的球体安装头,所述球体安装头安装于所述球体安装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纵臂梁两侧的所述Y轴连接杆之间连接有横轴连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车辆拖拽臂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纵臂梁的两侧分别设有拖拽组件,在车辆转弯时实现两个后车轮同时向转弯方向侧翻,降低转弯重心,提高车辆的受力平衡性,使车辆在转弯时不易侧翻。Y轴转轴转动安装于拖拽连杆,X轴转轴转动安装于Y轴转轴,后车轮连接于X轴转轴,进而实现两个后车轮的完全独立跳动,跳动互不干涉,两个后车轮受到的冲击力不会相互影响,有利于保持车辆的整体稳定性,车辆整体缓冲效果更好,提高乘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拖拽臂安装于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拖拽臂安装于车辆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拖拽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纵臂梁、拖拽连杆和横轴连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Y轴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Y轴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纵臂梁;11、拖拽单元;12、拖拽连杆;13、Y轴连接件;14、Y轴通孔;15、横轴连杆;16、后车轮连杆;17、后车轮;
20、Y轴转轴;21、前固定端;22、后端固定端;23、连接纵轴;24、X轴连接架;25、转轴连接端;26、X轴连杆;
30、X轴转轴;
40、缓冲支架;41、前固定架;42、后固定架;43、缓冲件;
50、Y轴连杆;51、球体安装腔;52、球体安装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车辆拖拽臂,包括纵臂梁10,纵臂梁10的两侧分别通过拖拽连杆12连接有拖拽单元11,拖拽单元11包括Y轴转轴20和X轴转轴30,Y轴转轴20转动安装于拖拽连杆12,X轴转轴30转动安装于Y轴转轴20,X轴转轴30设有用于连接后车轮17的后车轮连杆16,X轴转轴30通过缓冲支架40与Y轴转轴20连接,Y轴转轴20设有Y轴连杆50,Y轴连杆50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Y轴转轴20和纵臂梁10。
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拖拽臂采用纵臂结构,通过在纵臂梁10的两侧分别设有拖拽单元11,车辆的两个后车轮17分别安装于拖拽单元11。通过Y轴转轴20转动安装于拖拽连杆12,车辆转弯时两个拖拽单元11同时带动后车轮17向转弯方向侧翻,使车身整体重心降低,避免车辆在转弯时发生侧翻。X轴转轴30通过缓冲支架40与Y轴转轴20连接,缓冲支架40在X轴转轴30与Y轴转轴20之间起支撑作用,使后车轮17保持在初始位置,同时,为后车轮17在颠簸路面上沿X轴转轴30上下跳动提供缓冲作用,吸收颠簸路面对后车轮17产生的冲击力。车辆在转弯时,X轴转轴30转动安装于Y轴转轴20,使X轴转轴30带动后车轮17相对Y轴转轴20转动,使后车轮17行驶在颠簸路面时,能后车轮17能围绕X轴上下跳动,由于纵臂梁10两侧的两个拖拽单元11中的X轴转轴30分别围绕各自连接的Y轴转轴20转动,因此两个后车轮17的上下跳动为完全独立,互不干涉,后车轮17所受到的作用力在各自所在的拖拽单元11中吸收,进而保持车辆在颠簸路面上保持平稳,提高对颠簸路面产生冲击力的缓冲效果,提高用户的乘适性。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Y轴转轴20平行于纵臂梁10设置,X轴转轴30垂直于Y轴转轴20设置。通过Y轴转轴20平行于纵臂梁10设置,使拖拽组件在车辆转弯时后车轮17侧翻方向与车身侧翻方向保持一致,进一步增强了车辆整体的转弯平衡性,从而使三轮车拥有两轮车类似的过弯性能,提升驾驶员的驾驶乐趣。通过X轴转轴30垂直于Y轴转轴20设置,使后车轮17跳动弧度变化与车辆驾驶方向一致,不会因跳动的臂长变化导致后车轮17的侧向摩擦。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缓冲支架40包括前固定架41和后固定架42,前固定架41与后固定架42之间设有缓冲件43,前固定架41固定于Y轴转轴20,缓冲件43的一端铰接于固定架,缓冲件43的另一端铰接于后固定架42,后固定架42固定于X轴转轴30。通过前固定架41与Y轴转轴20连接,后固定架42与X轴转轴30连接,前固定架41和后固定架42起连接支撑作用,使X轴转轴30和后车轮17与Y轴转轴20在Y轴转动时形成一体,在车辆转弯时,X轴转轴30和后车轮17能与Y轴转轴20同时侧转。由于后车轮17在颠簸路面上会沿X轴转轴30上下跳动,后车轮17对缓冲件43发生挤压,缓冲件43对后车轮17的挤压冲击力进行缓冲。由于缓冲件43分别与前固定架41和后固定架42铰接,为后车轮17的上下跳动提供自由度,使后车轮17上下跳动的活动范围更大,车辆整体缓冲效果更好,提高乘适性。作为优选的,缓冲件43选用避震器,避震器能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同时吸收路面对后车轮17产生的冲击能量,乘坐舒适性强。具体的,后固定架42与后车轮连杆16连接,增强后车轮17、X轴转轴与Y轴转轴的结构整体性。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前固定架41与后固定架42分别垂直于X轴转轴30且平行于Y轴转轴20设置,使后车轮17跳动弧度变化与车辆驾驶方向一致,使后车轮17产生的跳动方向平行于驾驶方向,提升车辆驾驶时的平衡性。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缓冲件43与前固定架41的连接位置低于缓冲件43与后固定架42的连接位置。后车轮17受到冲击力进而对缓冲件43进行挤压。由于缓冲件43与前固定架41的连接位置低于与后固定架42的连接位置,因此后车轮17对缓冲件43进行挤压产生与车辆行驶方向相同的作用力,进而形成对车辆在行驶方向上的推动力,使车辆驾驶更加顺畅,有助于降低油耗。同时,使后车轮17对缓冲件43从上往下挤压,进而压低车辆的整体重心,加强车辆在颠簸路面上的行驶平衡性,同时缓冲件43吸收冲击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拖拽连杆12的一端固定有平行于纵臂梁10的Y轴连接件13,Y轴连接件13开设有Y轴通孔14,Y轴转轴20转动安装于Y轴通孔14。Y轴转轴20通过Y轴连接件13与拖拽连杆12连接,Y轴连接件13的设置方向与Y轴转轴20的安装方向相同,进而使Y轴转轴20能保持与纵臂梁10保持平行,同时由于Y轴转轴20安装于Y轴通孔14内,防止Y轴转轴20在转动过程中掉落,安装结构稳固。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Y轴转轴20包括前固定端21和后固定端22,前固定端21与后固定端22之间通过连接纵轴23连接,前固定端21与后固定端22的径向横截面比连接纵轴23的径向横截面大,连接纵轴23安装于Y轴通孔14。具体的,前固定端21和后固定端22分别位于Y轴通孔14的两端。通过连接纵轴23安装于Y轴通孔14内,实现Y轴转轴20的固定,同时实现Y轴转轴20沿轴向转动的效果。通过前固定端21与后固定端22的径向横截面比连接纵轴23的径向横截面大,防止Y轴转轴20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前固定架41固定于前固定端21,后固定端22固定有X轴连接架24,X轴连接架24垂直于Y轴转轴20并平行于X轴转轴30设置,X轴连接架24的两端凸出设有转轴连接端25,两个转轴连接端25之间安装有X轴连杆26,X轴转轴30套装于X轴连杆26。X轴连接架24垂直于Y轴转轴20并平行于X轴转轴30设置,使后车轮17绕X轴转轴30跳动时的作用力与车辆行驶保持一致。具体的,两个转轴连接端25之间形成有转轴安装腔,X轴转轴30安装于X轴连杆26,防止X轴转轴30的轴向移动,实现对X轴转轴30的固定。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和图5所示,Y轴连杆50的两端分别设有球体安装腔51,纵臂梁10和前固定端21分别设有形状与球体安装腔51相匹配的球体安装头52,球体安装头52安装于球体安装腔51,由于球体安装腔51和球体安装头52均为球体形状,使Y轴连接杆分别于纵臂梁10和前固定端21铰接后能提供更大的转动自由度。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和图4所示,纵臂梁10两侧的Y轴连接杆之间连接有横轴连杆15。横轴连杆15分别与拖拽连杆12形成三角形结构,横轴连杆15起支撑作用,进而为拖拽组件形成一稳定的固定支架,提高拖拽臂的支撑稳定性。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拖拽臂,通过在纵臂梁10的两侧分别设有拖拽组件,在车辆转弯时实现两个后车轮17同时向转弯方向侧翻,降低转弯重心,提高车辆的受力平衡性,使车辆在转弯时不易侧翻。Y轴转轴20转动安装于拖拽连杆12,X轴转轴30转动安装于Y轴转轴20,后车轮17连接于X轴转轴30,进而实现两个后车轮17的完全独立跳动,跳动互不干涉,两个后车轮17受到的冲击力不会相互影响,有利于保持车辆的整体稳定性,车辆整体缓冲效果更好,提高乘适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辆拖拽臂,其特征在于:包括纵臂梁,所述纵臂梁的两侧分别通过拖拽连杆连接有拖拽单元,所述拖拽单元包括Y轴转轴和X轴转轴,所述Y轴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拖拽连杆,所述X轴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Y轴转轴,所述X轴转轴设有用于连接后车轮的后车轮连杆,所述X轴转轴通过缓冲支架与所述Y轴转轴连接,所述Y轴转轴设有Y轴连杆,所述Y轴连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Y轴转轴和所述纵臂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拖拽臂,其特征在于:所述Y轴转轴平行于纵臂梁设置,所述X轴转轴垂直于Y轴转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拖拽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支架包括前固定架和后固定架,所述前固定架与后固定架之间设有缓冲件,所述前固定架固定于所述Y轴转轴,所述缓冲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固定架,所述缓冲件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固定架,所述后固定架固定于所述X轴转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拖拽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固定架与所述后固定架分别垂直于所述X轴转轴且平行于Y轴转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拖拽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前固定架的连接位置低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后固定架的连接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拖拽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拽连杆的一端固定有平行于所述纵臂梁的Y轴连接件,所述Y轴连接件开设有Y轴通孔,所述Y轴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Y轴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拖拽臂,其特征在于:所述Y轴转轴包括前固定端和后固定端,所述前固定端与所述后固定端之间通过连接纵轴连接,所述前固定端与所述后固定端的径向横截面比所述连接纵轴的径向横截面大,所述连接纵轴安装于所述Y轴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拖拽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固定架固定于所述前固定端,所述后固定端固定有X轴连接架,所述X轴连接架垂直于所述Y轴转轴并平行于所述X轴转轴设置,所述X轴连接架的两端凸出设有转轴连接端,两个转轴连接端之间安装有X轴连杆,所述X轴转轴套装于所述X轴连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拖拽臂,其特征在于:所述Y轴连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球体安装腔,所述纵臂梁和所述前固定端分别设有形状与所述球体安装腔相匹配的球体安装头,所述球体安装头安装于所述球体安装腔。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拖拽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臂梁两侧的所述Y轴连接杆之间连接有横轴连杆。
CN202120968489.7U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车辆拖拽臂 Active CN2149858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68489.7U CN214985827U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车辆拖拽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68489.7U CN214985827U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车辆拖拽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85827U true CN214985827U (zh) 2021-12-03

Family

ID=79090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68489.7U Active CN214985827U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车辆拖拽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858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18782B2 (ja) 三輪自動車の後輪サスペンション
CN210680319U (zh) 一种悬架系统
CN107244206B (zh) 全地形车及其摇臂结构
CN206406716U (zh) 汽车用整体桥式悬架结构
US11912097B2 (en) All-terrain vehicle
CN109878616A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CN210760120U (zh) 一种方程式赛车碳纤维悬架
CN101386327A (zh) 三轮摩托车前悬挂装置
CN202727902U (zh) 电动汽车使用的前后四轮独立悬架装置
CN202345322U (zh) 车辆悬挂系统
CN214985827U (zh) 一种车辆拖拽臂
CN207141268U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CN210734409U (zh) 双轴线转向组件及三轮摩托车
CN210027728U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CN201254060Y (zh) 经济型乘用车两驱前悬架
CN218198486U (zh) 一种独立驱动车轮转向机构
CN206634128U (zh)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CN210454375U (zh) 一种轮毂电机用双横臂独立悬架
CN210027727U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支撑转向机构
CN220010019U (zh) 悬架总成和三轮车
KR20100023648A (ko)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현가장치
CN214189967U (zh) 一种摩托车
CN215475564U (zh) 骑行机动车安全减震前叉
CN110843982A (zh) 双调整轮的多轮车防侧翻车身系统
CN109878615A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支撑转向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vehicle towing a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03

Pledgee: Guangdong Qingxin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Ltd. Shantang Branch

Pledgor: Guangdong magstin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980024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