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72124U - 液体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72124U
CN214972124U CN202120609642.7U CN202120609642U CN214972124U CN 214972124 U CN214972124 U CN 214972124U CN 202120609642 U CN202120609642 U CN 202120609642U CN 214972124 U CN214972124 U CN 214972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filter
inlet
cas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0964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浩南
罗金柳生
马向阳
南春来
徐尧
徐晶晶
曹江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0964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72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72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72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液体处理装置包括:壳体、过滤装置、第一出液口和进液口,壳体包括用于容纳液体的储液腔,过滤装置设置于壳体内,过滤装置包括过滤腔,第一出液口设置于壳体,第一出液口与过滤腔连通,储液腔通过进液口连通至过滤腔,进液口包括第一点,第一点与壳体的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预设间距,其中,第一点与壳体的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高于进液口上任意一点与壳体的底壁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通过限定进液口中的最高位置与壳体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的距离满足预设间距,由于进液口最高位置处决定了壳体内滞留液体的液面高度,从而能够通过对预设间距的调整,合理设计壳体内的留水高度。

Description

液体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液体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高用户饮水口感,很多水壶都会增加水壶过滤器,但是由于水需要在滤料中有一定的行程,使得滤芯有一定的高度。当将过滤器放在水壶内部时,若过滤器的进液口比水壶存水最低面高,则会造成积水;若过滤器的进液口比水壶存水最低面低或齐平,则会造成水壶形状异形,不利于与其他部件的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液体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用于容纳液体的储液腔;过滤装置,设置于壳体内,过滤装置包括过滤腔;第一出液口,设置于壳体,第一出液口与过滤腔连通;进液口,储液腔通过进液口连通至过滤腔,进液口包括第一点,第一点与壳体的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预设间距;其中,第一点与壳体的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高于进液口上任意一点与壳体的底壁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处理装置包括壳体、过滤装置、第一出液口和进液口,具体而言,壳体包括储液腔,储液腔能够容纳液体,例如水等,过滤装置设置在壳体内,即将过滤液体的装置设置在壳体内进行液体的过滤。进一步地,进液口分别连通储液腔和过滤装置的过滤腔,也就是说,储液腔内的液体能够从进液口进入,经过滤腔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排出,从而实现液体过滤并排出的过程,满足用户的饮水口感。能够理解的是,在液体从进液口进入并流入过滤腔的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应地液体通道,进而实现液体的过滤。进一步地,由于进液口的高度决定了液体滞留在壳体内的液面的高度,即若进液口的高度较高,相应地,壳体内液体的液面则较高。通过设置进液口的第一点与壳体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预设间距,即限定了进液口中的最高位置与壳体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的距离满足预设间距,由于进液口最高位置处决定了壳体内滞留液体的液面高度,从而能够通过对预设间距的调整,合理设计壳体内的留水高度。详细地,若该液体处理装置为加热水壶或具有加热功能的饮水机,即液体处理装置具有加热功能,则可以使得进液口的第一点高于壳体的底壁,从而能够在壳体内保留一定液体,进而防止壳体内没有液体而出现干烧的现象,能够延长液体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另外,进液口的第一点与壳体底壁之间的间距也不易过高,若过高,则壳体内滞留的液体量较多,长此以往,容易滋生细菌,损害用户的身体健康。因此,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在液体处理装置出厂前,对进液口的第一点的高度进行调整,从而满足用户实际用水的需要。进一步地,若该液体处理装置为不具有加热功能的饮水机等,可以将进液口的第一点的高度与壳体底壁平齐,或者进液口的第一点的高度低于壳体底壁,从而使得储液腔内的全部液体均可以实现从进液口进入,进而使得壳体内没有滞留液体,能够防止液体长期滞留壳体内而滋生细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饮水口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综上,通过设置进液口第一点与壳体底壁之间的间距满足预设间距,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在液体处理装置的出厂前对进液口的位置进行合理设计,即设计出预设留水高度的液体处理装置,或无留水的液体处理装置,从而能够在实现对液体过滤,满足用户饮水口感的基础上,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液体处理装置(预设留水高度或无留水),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也可以设置成能够进行高度调整的进液口,从而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对进液口的高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在实现对液体过滤,满足用户饮水口感的基础上,防止液体处理装置产生干烧现象的同时,防止液体长期滞留壳体内而滋生细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饮水口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进液口的第一点决定了壳体内滞留液体的高度,详细地,储液腔内的液体经液体通道进入过滤装置的过滤腔内进行过滤,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排出,此过程利用的是虹吸原理,能够理解的是,过滤装置各部件之间密封连接,从而在进液口、过滤腔、液体通道和第一出液口之间满足虹吸原理,进而使得液体能够从进液口进入,并经液体通道流入过滤腔,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排出,此过程无需额外增加吸水装置去将储液腔内的液体吸入进液口,利用虹吸原理即可实现液体的流动,从而可以降低液体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地,虹吸原理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液体通道内需要保证有持续的水流,当储液腔内液体的液面降低至进液口第一点所在的高度时,此时由进液口至过滤腔内的液体通道内的水流不再连续,也就是说,液体通道内由于水流减少而进入了空气,从而使得液体无法再从进液口进入,即进液口的第一点决定了壳体内滞留液体的高度。
其中,第一点与壳体的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高于进液口上任意一点与壳体的底壁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即限定了进液口的第一点为进液口中位置最高的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液体处理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点位于壳体的底壁的下方。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进液口设置位置的一种方案,具体而言,进液口的第一点位于壳体底壁的下方,也就是说,限定了进液口的最高位置低于壳体的底壁,即将进液口设置于壳体底壁的下方,从而使得储液腔内的所有液体能够从进液口进入,经过滤腔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排出,也就是说,通过将进液口第一点设置于壳体底壁的下方,能够使储液腔内没有滞留液体,能够防止液体长期滞留壳体内而滋生细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饮水口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预设间距等于零。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进液口设置位置的另一种方案,具体而言,预设间距等于零,也就是说,进液口的第一点与壳体的底壁在同一高度,即液体流入的进液口在壳体底壁的下方,从而使得储液腔内的所有液体能够从进液口进入,经过滤腔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排出,也就是说,通过设置进液口的第一点与壳体的底壁在同一高度,能够使储液腔内没有滞留液体,能够防止液体长期滞留壳体内而滋生细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饮水口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液体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通道,第一通道设置于壳体,第一通道分别与储液腔和进液口连通。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在进液口的第一点位于壳体底壁的下方,以及进液口的第一点与壳体的底壁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需要在液体处理装置中设置第一通道,将储液腔内的液体引入进液口,从而使得液体能够从进液口流入过滤腔,实现液体过滤的基础上,使储液腔内没有滞留液体,能够防止液体长期滞留壳体内而滋生细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饮水口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道可以是过滤装置与壳体底壁之间开设的缝隙,从而实现将储液腔内的液体引流至进液口。当然,第一通道也可以是另设的管路,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储液腔和进液口,进而实现液体的引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点位于壳体的底壁的上方。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进液口设置位置的又一种方案,具体而言,进液口的第一点位于壳体底壁的上方,即限定了进液口位于壳体底壁的上方,由于进液口的高度决定了液体滞留在壳体内的液面的高度,即若进液口的高度较高,相应地,壳体内液体的液面则较高。能够理解的是,若该液体处理装置为加热水壶或具有加热功能的饮水机,即液体处理装置具有加热功能,则由于进液口的第一点高于壳体的底壁,从而能够在壳体内保留一定液体,进而防止壳体内没有液体而出现干烧的现象,能够延长液体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
另外,进液口的第一点与壳体底壁之间的间距也不易过高,若过高,则壳体内滞留的液体量较多,长此以往,容易滋生细菌,损害用户的身体健康。因此,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在液体处理装置出厂前,对进液口的第一点的高度进行调整,从而满足用户实际用水的需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过滤装置包括本体和滤芯,其中,本体设有过滤腔,滤芯设置于过滤腔内,滤芯用于过滤液体。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过滤装置包括本体和滤芯,具体而言,过滤腔设置在本体上,滤芯设置在过滤腔内,液体从进液口进入,流至过滤腔,经滤芯充分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流出,实现液体的过滤过程。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滤芯需要具有一定的厚度,可以使得液体通过滤芯过滤时,具有充分的过滤行程,从而可以实现液体充分的过滤,保证液体的过滤效果。另外,滤芯的厚度不易过大,若滤芯厚度过大,则相应过滤装置的占用空间较大,造成液体处理装置的体积较大,增加液体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增大液体处理装置的占用空间。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滤芯的厚度以在满足液体充分过滤的基础上,提高液体处理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液体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通道,第二通道设置于本体,第二通道分别与进液口和过滤腔连通。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液体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通道,具体而言,第二通道设置在本体上,具体地,第二通道可以与本体可拆卸连接,即将第二通道设置为单独的部件与本体可拆卸安装,从而可以便于第二通道的拆卸和维修。另外,第二通道可以与本体为一体结构,即将第二通道作为本体的一部分,与本体一起加工成型,从而可以简化液体处理装置的生产工艺,进而降低液体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另外,还可以提高第二通道与本体的连接强度,进而可以提高过滤装置的运行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二通道的一端与进液口连通,另一端与过滤腔连通,即进液口是通过第二通道与过滤腔连通,从而能够根据第二通道对液体的流动进行导向,即通过第二通道引导液体进入过滤腔,进而可以通过对第二通过进行合理设计以调整液体在滤芯中的行程,实现液体的充分过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通道设置于滤芯内。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第二通道的一种设置方式,具体而言,将第二通道设置于滤芯内,此种设置可以将进液口设置在过滤装置上,通过将引导液体流向的管路设置于滤芯内,可以降低第二通道所占的空间,能够进一步实现过滤装置的小型化,进而减小液体处理装置的体积,提高液体处理装置的空间利用率,降低液体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
能够理解的是,可以对第二通道与过滤腔连通的一端的高度进行合理设计,以调节液体在滤芯中的行程,实现液体的充分过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通道与本体连接。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第二通道的另一种设置方式,具体而言,第二通道与本体连接,具体地,第二通道可以与本体可拆卸连接,即将第二通道设置为单独的部件与本体可拆卸安装,从而可以便于第二通道的拆卸和维修。另外,第二通道可以与本体为一体结构,即将第二通道作为本体的一部分,与本体一起加工成型,从而可以简化液体处理装置的生产工艺,进而降低液体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另外,还可以提高第二通道与本体的连接强度,进而可以提高过滤装置的运行稳定性。
其中,第二通道作为单独的部件与本体可拆卸连接时,可以在本体上设置与第二通道相适配的避让区域,通过将第二通道设置在避让区域,能够避免单独设置第二通道而增大过滤装置的占用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二通道作为单独的部件设置在本体的避让区域时,可以将进液口设置在第二通道上,引导液体通过第二通道与过滤腔的连接处进入滤芯,实现液体的过滤。另外,可以将第二通道设置为单独的管路,管路的一端与本体的过滤腔连通,管路的另一端与储液腔连通,即管路与储液腔连通的一端即为进液口,从而实现将液体引导至过滤腔进行过滤。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通道包括第二出液口,第二出液口设置于第二通道与过滤腔相连通的一端。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第二出液口,具体而言,第二通道与过滤腔相连通的一端为第二出液口,即液体从进液口流入第二通道自第二出液口进入过滤腔进行过滤,也即第二通道通过第二出液口与过滤腔连通,实现液体由第二通道引导至过滤腔对液体进行过滤的过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出液口所处的高度高于滤芯的顶部。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第二出液口的设置位置,具体而言,第二出液口所处的高度高于滤芯的顶部,即将液体由第二通道引流至滤芯的顶部,进而使得液体能够充分流过滤芯的所有行程,从而对液体进行充分过滤,保证液体的过滤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过滤装置还包括隔板,隔板设置于本体,并位于滤芯的上方,隔板设置有多个通孔,第二出液口通过多个通孔与过滤腔连通。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过滤装置还包括隔板,隔板设置在滤芯和第二出液口之间,具体而言,隔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即经第二出液口流出的液体经隔板上的多个通孔流入过滤腔,进行液体的过滤。通过设置隔板以及在隔板上开设多个通孔,能够进一步限定液体的流向,另外,还可以通过对隔板上多个通孔的分布限定液体的流量,进而实现对自第一出液口流出的液体的流量进行控制。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隔板可以与本体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提高隔板与本体的连接强度,提高过滤装置过滤液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一体结构可以便于加工生产,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液体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液体处理装置还包括安装部,安装部设置于壳体的底壁,过滤装置通过安装部设置于壳体内。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液体处理装置还包括安装部,具体而言,壳体的底壁上设置有安装部,即过滤装置是通过安装部设置在液体处理装置的壳体上。通过设置安装部,使得过滤装置能够通过安装部实现与壳体底壁的可拆卸连接,便于过滤装置的装配和拆卸。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过滤装置还包括避让口,避让口设置于过滤装置,安装部能够插入避让口内。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过滤装置还包括避让口,具体而言,过滤装置对应安装部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口,从而使得安装部能够通过插入避让口内实现对过滤装置的可拆卸连接。另外,通过设置安装部与避让口相配合,还可以对过滤装置进行限位,并对过滤装置与壳体的安装过程进行导向,在提高过滤装置与壳体连接效果的同时,降低过滤装置的安装难度,提高过滤装置的安装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体包括外壳、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其中,避让口设置于第二盖体,外壳、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密封地围合成过滤腔。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过滤装置的具体结构,其中,本体包括外壳、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具体地,避让口设置在第二盖体上,即安装部能够插入第二盖体的避让口中以实现过滤装置与壳体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外壳与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密封围合成过滤腔,即外壳与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的连接处为密封连接,具体地,可以通过胶粘、超声波焊接等方式进行密封连接,从而在进液口、过滤腔、第二通道和第一出液口之间满足虹吸原理,进而使得液体能够从进液口进入,并经第二通道流入过滤腔,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排出,此过程无需额外增加吸水装置去将储液腔内的液体吸入进液口,利用虹吸原理即可实现液体的流动,从而可以降低液体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地,虹吸原理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第二通道内需要保证有持续的水流,当储液腔内液体的液面降低至进液口第一点所在的高度时,此时由进液口至过滤腔内的液体通道内的水流不再连续,也就是说,第二通道内由于水流减少而进入了空气,从而使得液体无法再从进液口进入,即进液口的第一点决定了壳体内滞留液体的高度。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盖体上还设置有多个出液孔,多个出液孔分别与过滤腔和第一出液口连通,即经滤芯过滤后的液体经第二盖体上的多个出液孔从第一出液口流出。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液体处理装置还包括凸起和凹槽,其中,凸起设置于过滤装置和壳体中的一个上,凹槽设置于过滤装置和壳体中的另一个上,凸起能够插入凹槽内。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液体处理装置还包括凸起和凹槽,具体而言,在过滤装置和壳体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凸起,在过滤装置和壳体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凹槽,具体地,可以在过滤装置上设置有凹槽,在壳体上对应有凸起,或在过滤装置上设置有凸起,在壳体上对应设置有凹槽,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通过设置凹槽与凸起相配合连接,能够在将过滤装置安装至壳体的同时,对过滤装置进一步限位,保证过滤装置与壳体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爆炸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爆炸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液体处理装置,110壳体,120过滤装置,121滤芯,122隔板,123外壳,124第一盖体,125第二盖体,130进液口,140第二通道,141第二出液口,150安装部,160避让口,170凸起,18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处理装置100。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处理装置100,液体处理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包括用于容纳液体的储液腔;过滤装置120,设置于壳体110内,过滤装置120包括过滤腔;第一出液口,设置于壳体110,第一出液口与过滤腔连通;进液口130,储液腔通过进液口130连通至过滤腔,进液口130包括第一点,第一点与壳体110的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预设间距;其中,第一点与壳体110的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高于进液口130上任意一点与壳体110的底壁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处理装置100包括壳体110、过滤装置120、第一出液口和进液口130,具体而言,壳体110包括储液腔,储液腔能够容纳液体,例如水等,过滤装置120设置在壳体110内,即将过滤液体的装置设置在壳体110内进行液体的过滤。进一步地,进液口130分别连通储液腔和过滤装置120的过滤腔,也就是说,储液腔内的液体能够从进液口130进入,经过滤腔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排出,从而实现液体过滤并排出的过程,满足用户的饮水口感。能够理解的是,在液体从进液口130进入并流入过滤腔的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应地液体通道,进而实现液体的过滤。进一步地,由于进液口130的高度决定了液体滞留在壳体110内的液面的高度,即若进液口130的高度较高,相应地,壳体110内液体的液面则较高。通过设置进液口130的第一点与壳体110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预设间距,即限定了进液口130中的最高位置与壳体110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的距离满足预设间距,由于进液口130最高位置处决定了壳体110内滞留液体的液面高度,从而能够通过对预设间距的调整,合理设计壳体110内的留水高度。详细地,若该液体处理装置100为加热水壶或具有加热功能的饮水机,即液体处理装置100具有加热功能,则可以使得进液口130的第一点高于壳体110的底壁,从而能够在壳体110内保留一定液体,进而防止壳体110内没有液体而出现干烧的现象,能够延长液体处理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另外,进液口130的第一点与壳体110底壁之间的间距也不易过高,若过高,则壳体110内滞留的液体量较多,长此以往,容易滋生细菌,损害用户的身体健康。因此,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在液体处理装置100出厂前,对进液口130的第一点的高度进行调整,从而满足用户实际用水的需要。进一步地,若该液体处理装置100为不具有加热功能的饮水机等,可以将进液口130的第一点的高度与壳体110底壁平齐,或者进液口130的第一点的高度低于壳体110底壁,从而使得储液腔内的全部液体均可以实现从进液口130进入,进而使得壳体110内没有滞留液体,能够防止液体长期滞留壳体110内而滋生细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饮水口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综上,通过设置进液口130第一点与壳体110底壁之间的间距满足预设间距,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在液体处理装置100的出厂前对进液口130的位置进行合理设计,即设计出预设留水高度的液体处理装置100,或无留水的液体处理装置100,从而能够在实现对液体过滤,满足用户饮水口感的基础上,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液体处理装置100(预设留水高度或无留水),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也可以设置成能够进行高度调整的进液口130,从而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对进液口130的高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在实现对液体过滤,满足用户饮水口感的基础上,防止液体处理装置100产生干烧现象的同时,防止液体长期滞留壳体110内而滋生细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饮水口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进液口130的第一点决定了壳体110内滞留液体的高度,详细地,储液腔内的液体经液体通道进入过滤装置120的过滤腔内进行过滤,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排出,此过程利用的是虹吸原理,能够理解的是,过滤装置120各部件之间密封连接,从而在进液口130、过滤腔、液体通道和第一出液口之间满足虹吸原理,进而使得液体能够从进液口130进入,并经液体通道流入过滤腔,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排出,此过程无需额外增加吸水装置去将储液腔内的液体吸入进液口130,利用虹吸原理即可实现液体的流动,从而可以降低液体处理装置100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地,虹吸原理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液体通道内需要保证有持续的水流,当储液腔内液体的液面降低至进液口130第一点所在的高度时,此时由进液口130至过滤腔内的液体通道内的水流不再连续,也就是说,液体通道内由于水流减少而进入了空气,从而使得液体无法再从进液口130进入,即进液口130的第一点决定了壳体110内滞留液体的高度。
其中,第一点与壳体110的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高于进液口130上任意一点与壳体110的底壁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即限定了进液口130的第一点为进液口130中位置最高的点。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点位于壳体110的底壁的下方。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进液口130设置位置的一种方案,具体而言,进液口130的第一点位于壳体110底壁的下方,也就是说,限定了进液口130的最高位置低于壳体110的底壁,即将进液口130设置于壳体110底壁的下方,从而使得储液腔内的所有液体能够从进液口130进入,经过滤腔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排出,也就是说,通过将进液口130第一点设置于壳体110底壁的下方,能够使储液腔内没有滞留液体,能够防止液体长期滞留壳体110内而滋生细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饮水口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预设间距等于零。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进液口130设置位置的另一种方案,具体而言,预设间距等于零,也就是说,进液口130的第一点与壳体110的底壁在同一高度,即液体流入的进液口130在壳体110底壁的下方,从而使得储液腔内的所有液体能够从进液口130进入,经过滤腔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排出,也就是说,通过设置进液口130的第一点与壳体110的底壁在同一高度,能够使储液腔内没有滞留液体,能够防止液体长期滞留壳体110内而滋生细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饮水口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液体处理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通道,第一通道设置于壳体110,第一通道分别与储液腔和进液口130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在进液口130的第一点位于壳体110底壁的下方,以及进液口130的第一点与壳体110的底壁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需要在液体处理装置100中设置第一通道,将储液腔内的液体引入进液口130,从而使得液体能够从进液口130流入过滤腔,实现液体过滤的基础上,使储液腔内没有滞留液体,能够防止液体长期滞留壳体110内而滋生细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饮水口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道可以是过滤装置120与壳体110底壁之间开设的缝隙,从而实现将储液腔内的液体引流至进液口130。当然,第一通道也可以是另设的管路,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储液腔和进液口130,进而实现液体的引流。
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点位于壳体110的底壁的上方。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进液口130设置位置的又一种方案,具体而言,进液口130的第一点位于壳体110底壁的上方,即限定了进液口130位于壳体110底壁的上方,由于进液口130的高度决定了液体滞留在壳体110内的液面的高度,即若进液口130的高度较高,相应地,壳体110内液体的液面则较高。能够理解的是,若该液体处理装置100为加热水壶或具有加热功能的饮水机,即液体处理装置100具有加热功能,则由于进液口130的第一点高于壳体110的底壁,从而能够在壳体110内保留一定液体,进而防止壳体110内没有液体而出现干烧的现象,能够延长液体处理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另外,进液口130的第一点与壳体110底壁之间的间距也不易过高,若过高,则壳体110内滞留的液体量较多,长此以往,容易滋生细菌,损害用户的身体健康。因此,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在液体处理装置100出厂前,对进液口130的第一点的高度进行调整,从而满足用户实际用水的需要。
实施例二:
如图2、图4、图5、图10和图1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过滤装置120包括本体和滤芯121,其中,本体设有过滤腔,滤芯121设置于过滤腔内,滤芯121用于过滤液体。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过滤装置120包括本体和滤芯121,具体而言,过滤腔设置在本体上,滤芯121设置在过滤腔内,液体从进液口130进入,流至过滤腔,经滤芯121充分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流出,实现液体的过滤过程。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滤芯121需要具有一定的厚度,可以使得液体通过滤芯121过滤时,具有充分的过滤行程,从而可以实现液体充分的过滤,保证液体的过滤效果。另外,滤芯121的厚度不易过大,若滤芯121厚度过大,则相应过滤装置120的占用空间较大,造成液体处理装置100的体积较大,增加液体处理装置100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增大液体处理装置100的占用空间。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滤芯121的厚度以在满足液体充分过滤的基础上,提高液体处理装置100的空间利用率。
实施例三:
如图2、图5、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液体处理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通道140,第二通道140设置于本体,第二通道140分别与进液口130和过滤腔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液体处理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通道140,具体而言,第二通道140设置在本体上,具体地,第二通道140可以与本体可拆卸连接,即将第二通道140设置为单独的部件与本体可拆卸安装,从而可以便于第二通道140的拆卸和维修。另外,第二通道140可以与本体为一体结构,即将第二通道140作为本体的一部分,与本体一起加工成型,从而可以简化液体处理装置100的生产工艺,进而降低液体处理装置100的生产成本,另外,还可以提高第二通道140与本体的连接强度,进而可以提高过滤装置120的运行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二通道140的一端与进液口130连通,另一端与过滤腔连通,即进液口130是通过第二通道140与过滤腔连通,从而能够根据第二通道140对液体的流动进行导向,即通过第二通道140引导液体进入过滤腔,进而可以通过对第二通过进行合理设计以调整液体在滤芯121中的行程,实现液体的充分过滤。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通道140设置于滤芯121内。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二通道140的一种设置方式,具体而言,将第二通道140设置于滤芯121内,此种设置可以将进液口130设置在过滤装置120上,通过将引导液体流向的管路设置于滤芯121内,可以降低第二通道140所占的空间,能够进一步实现过滤装置120的小型化,进而减小液体处理装置100的体积,提高液体处理装置100的空间利用率,降低液体处理装置100的生产成本。
能够理解的是,可以对第二通道140与过滤腔连通的一端的高度进行合理设计,以调节液体在滤芯121中的行程,实现液体的充分过滤。
如图5、图10和图12所示,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通道140与本体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二通道140的另一种设置方式,具体而言,第二通道140与本体连接,具体地,第二通道140可以与本体可拆卸连接,即将第二通道140设置为单独的部件与本体可拆卸安装,从而可以便于第二通道140的拆卸和维修。另外,第二通道140可以与本体为一体结构,即将第二通道140作为本体的一部分,与本体一起加工成型,从而可以简化液体处理装置100的生产工艺,进而降低液体处理装置100的生产成本,另外,还可以提高第二通道140与本体的连接强度,进而可以提高过滤装置120的运行稳定性。
其中,第二通道140作为单独的部件与本体可拆卸连接时,可以在本体上设置与第二通道140相适配的避让区域,通过将第二通道140设置在避让区域,能够避免单独设置第二通道140而增大过滤装置120的占用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二通道140作为单独的部件设置在本体的避让区域时,可以将进液口130设置在第二通道140上,引导液体通过第二通道140与过滤腔的连接处进入滤芯121,实现液体的过滤。另外,可以将第二通道140设置为单独的管路,管路的一端与本体的过滤腔连通,管路的另一端与储液腔连通,即管路与储液腔连通的一端即为进液口130,从而实现将液体引导至过滤腔进行过滤。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
实施例四:
如图2、图10和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通道140包括第二出液口141,第二出液口141设置于第二通道140与过滤腔相连通的一端。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二出液口141,具体而言,第二通道140与过滤腔相连通的一端为第二出液口141,即液体从进液口130流入第二通道140自第二出液口141进入过滤腔进行过滤,也即第二通道140通过第二出液口141与过滤腔连通,实现液体由第二通道140引导至过滤腔对液体进行过滤的过程。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出液口141所处的高度高于滤芯121的顶部。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二出液口141的设置位置,具体而言,第二出液口141所处的高度高于滤芯121的顶部,即将液体由第二通道140引流至滤芯121的顶部,进而使得液体能够充分流过滤芯121的所有行程,从而对液体进行充分过滤,保证液体的过滤效果。
实施例五:
如图5和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过滤装置120还包括隔板122,隔板122设置于本体,并位于滤芯121的上方,隔板122设置有多个通孔,第二出液口141通过多个通孔与过滤腔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过滤装置120还包括隔板122,隔板122设置在滤芯121和第二出液口141之间,具体而言,隔板122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即经第二出液口141流出的液体经隔板122上的多个通孔流入过滤腔,进行液体的过滤。通过设置隔板122以及在隔板122上开设多个通孔,能够进一步限定液体的流向,另外,还可以通过对隔板122上多个通孔的分布限定液体的流量,进而实现对自第一出液口流出的液体的流量进行控制。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隔板122可以与本体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提高隔板122与本体的连接强度,提高过滤装置120过滤液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一体结构可以便于加工生产,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液体处理装置100的生产成本。
实施例六: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液体处理装置100还包括安装部150,安装部150设置于壳体110的底壁,过滤装置120通过安装部150设置于壳体110内。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液体处理装置100还包括安装部150,具体而言,壳体110的底壁上设置有安装部150,即过滤装置120是通过安装部150设置在液体处理装置100的壳体110上。通过设置安装部150,使得过滤装置120能够通过安装部150实现与壳体110底壁的可拆卸连接,便于过滤装置120的装配和拆卸。
如图1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过滤装置120还包括避让口160,避让口160设置于过滤装置120,安装部150能够插入避让口160内。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过滤装置120还包括避让口160,具体而言,过滤装置120对应安装部150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口160,从而使得安装部150能够通过插入避让口160内实现对过滤装置120的可拆卸连接。另外,通过设置安装部150与避让口160相配合,还可以对过滤装置120进行限位,并对过滤装置120与壳体110的安装过程进行导向,在提高过滤装置120与壳体110连接效果的同时,降低过滤装置120的安装难度,提高过滤装置120的安装效率。
实施例七: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体包括外壳123、第一盖体124和第二盖体125,其中,避让口160设置于第二盖体125,外壳123、第一盖体124与第二盖体125密封地围合成过滤腔。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过滤装置120的具体结构,其中,本体包括外壳123、第一盖体124和第二盖体125,具体地,避让口160设置在第二盖体125上,即安装部150能够插入第二盖体125的避让口160中以实现过滤装置120与壳体110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外壳123与第一盖体124和第二盖体125密封围合成过滤腔,即外壳123与第一盖体124和第二盖体125的连接处为密封连接,具体地,可以通过胶粘、超声波焊接等方式进行密封连接,从而在进液口130、过滤腔、第二通道140和第一出液口之间满足虹吸原理,进而使得液体能够从进液口130进入,并经第二通道140流入过滤腔,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排出,此过程无需额外增加吸水装置去将储液腔内的液体吸入进液口130,利用虹吸原理即可实现液体的流动,从而可以降低液体处理装置100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地,虹吸原理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第二通道140内需要保证有持续的水流,当储液腔内液体的液面降低至进液口130第一点所在的高度时,此时由进液口130至过滤腔内的液体通道内的水流不再连续,也就是说,第二通道140内由于水流减少而进入了空气,从而使得液体无法再从进液口130进入,即进液口130的第一点决定了壳体110内滞留液体的高度。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盖体125上还设置有多个出液孔,多个出液孔分别与过滤腔和第一出液口连通,即经滤芯121过滤后的液体经第二盖体125上的多个出液孔从第一出液口流出。
如图1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液体处理装置100还包括凸起170和凹槽180,其中,凸起170设置于过滤装置120和壳体110中的一个上,凹槽180设置于过滤装置120和壳体110中的另一个上,凸起170能够插入凹槽180内。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液体处理装置100还包括凸起170和凹槽180,具体而言,在过滤装置120和壳体110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凸起170,在过滤装置120和壳体110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凹槽180,具体地,可以在过滤装置120上设置有凹槽180,在壳体110上对应有凸起170,或在过滤装置120上设置有凸起170,在壳体110上对应设置有凹槽180,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通过设置凹槽180与凸起170相配合连接,能够在将过滤装置120安装至壳体110的同时,对过滤装置120进一步限位,保证过滤装置120与壳体110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容纳液体的储液腔;
过滤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腔;
第一出液口,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过滤腔连通;
进液口,所述储液腔通过所述进液口连通至所述过滤腔,所述进液口包括第一点,所述第一点与所述壳体的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预设间距;
其中,所述第一点与所述壳体的底壁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高于所述进液口上任意一点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点位于所述壳体的底壁的下方;或
所述预设间距等于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处理装置还包括:
第一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储液腔和所述进液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点位于所述壳体的底壁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设有所述过滤腔;
滤芯,设置于所述过滤腔内,所述滤芯用于过滤液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处理装置还包括:
第二通道,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过滤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道设置于所述滤芯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本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包括:
第二出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过滤腔相连通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出液口所处的高度高于所述滤芯的顶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
隔板,设置于所述本体,并位于所述滤芯的上方,所述隔板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二出液口通过所述多个通孔与所述过滤腔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处理装置还包括:
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壁,所述过滤装置通过所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
避让口,设置于所述过滤装置,所述安装部能够插入所述避让口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
外壳;
第一盖体;
第二盖体,所述避让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
其中,所述外壳、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密封地围合成所述过滤腔。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处理装置还包括:
凸起,设置于所述过滤装置和所述壳体中的一个上;
凹槽,设置于所述过滤装置和所述壳体中的另一个上,所述凸起能够插入所述凹槽内。
CN202120609642.7U 2021-03-25 2021-03-25 液体处理装置 Active CN214972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09642.7U CN214972124U (zh) 2021-03-25 2021-03-25 液体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09642.7U CN214972124U (zh) 2021-03-25 2021-03-25 液体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72124U true CN214972124U (zh) 2021-12-03

Family

ID=79162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09642.7U Active CN214972124U (zh) 2021-03-25 2021-03-25 液体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721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321204B2 (zh)
CN214972124U (zh) 液体处理装置
CN113621973A (zh) 可选择性地调整气体流向的氢气产生器
CN218479257U (zh) 一种智能美容龙头
CN215946931U (zh) 一种含有分水密封圈的过滤装置
CN217027338U (zh) 一种无水马桶空气处理组件
CN213430716U (zh) 一种带过滤装置的冲牙器
CN213467412U (zh) 侧出水的新型过滤组件及应用其的滤芯结构
CN209383509U (zh) 宠物用过滤净水器
CN218007645U (zh) 一种安静型宠物饮水机
CN220799546U (zh) 一种便于清洁的宠物饮水机
CN217103314U (zh) 一种滤芯及宠物饮水机
CN111135721A (zh) 侧出水的新型过滤组件及应用其的滤芯结构
WO2021227211A1 (zh) 可水平调换流体流向的过滤盒
CN220495684U (zh) 过滤除臭装置
CN220274563U (zh) 一种宠物饮水机
CN219518079U (zh) 一种滤芯结构、净水装置
CN115531965B (zh) 一种龙头净水器
CN213679894U (zh) 一种便于清洗的净水器
CN216906390U (zh) 宠物饮水机
CN214734890U (zh) 净水机
CN220432405U (zh) 一种泳池水加热循环设备及其过滤装置的固定结构
CN214571122U (zh) 一种净水器
CN217694829U (zh) 一种宠物饮水机
CN114014453B (zh) 一种含有分水密封圈的过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