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47452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47452U
CN214947452U CN202023211922.7U CN202023211922U CN214947452U CN 214947452 U CN214947452 U CN 214947452U CN 202023211922 U CN202023211922 U CN 202023211922U CN 214947452 U CN214947452 U CN 2149474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display
connecting piece
electronic device
connec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1192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饶迎春
赵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1192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474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474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474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器、底座和连接组件,底座内设置有腔体;连接组件的一端与显示器相连,连接组件上远离显示器的一端与底座相连;连接组件的至少部分安装在腔体内;连接组件能够带动显示器绕着设定的轴线旋转,轴线平行于底座的底面,以使显示器相对于底座旋转一定的角度。本申请通过使连接组件的至少部分安装在腔体内,从而可以避免连接组件完全暴露在显示器之外而造成视觉体验不佳。同时,连接组件可以限制显示器绕着平行于底座底面的设定的轴线转动,从而不会造成显示器在各个方向上无规则移动,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带有显示器的一体机由于具有外置部件少、占用空间小等优点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
现有的一体机一般包括显示器10和底座支架30,如图1所示。其中,底座支架30上设置有转轴20,显示器10通过转轴20与底座支架30转动相连,显示10器可以通过转轴20实现倾角的调节,满足用户的不同视角。
但是,上述转轴20整体暴露在显示器10的外部,使转轴20的视觉感觉强烈,影响用户体验。如果利用可隐藏的连接件替代转轴,那么现有技术则存在连接件带动显示器转动时,显示器转动不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转轴暴露在显示器外部以及显示器转动不稳的技术问题,改善用户的体验。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中,包括:显示器、底座和连接组件。所述底座内设置有腔体。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显示器相连,所述连接组件上远离所述显示器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相连,所述连接组件的至少部分安装在所述腔体内。所述连接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显示器绕着设定的轴线旋转,所述轴线平行于所述底座的底面,以使所述显示器相对于所述底座旋转一定的角度。其中,通过使连接组件的至少部分安装在腔体内,从而可以避免连接组件完全暴露在显示器之外,造成视觉体验不佳。
在显示器呈竖直状态下,此时连接组件可以整体容纳在腔体中,显示器与底座之间可以仅具有细微的间隙,连接组件可以整体隐藏在腔体中,从显示器的侧方向不会观察到连接组件,从而防止了在显示器呈竖直状态下,外露的连接组件对用户造成的视觉冲击。
此外,连接组件可以限制显示器绕着设定的轴线转动,而不会造成显示器在各个方向上无规则移动,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轴,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显示器转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腔体中。所述第一轴固设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套接在所述第一轴上。由此,显示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底座依次转动相连,使显示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间产生联动效果。当手动转动显示器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以同步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横杆和第一竖杆,所述第一横杆与所述第一竖杆依次相连,围合形成通槽。其中,该通槽为一种在第一竖杆和第一横杆之间形成的中空区域,从而可以降低第一连接件的整体重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横杆和两个第二竖杆,所述第二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竖杆固定相连。所述第一竖杆对应于所述通槽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竖杆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轴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竖杆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竖杆之间,所述第一竖杆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套接于所述第一轴。其中,第二横杆在显示器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较大的长度,从而可以提升对显示器支撑的可靠性,保证显示器稳定转动。
此外,两个第二竖杆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一竖杆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使第一竖杆设置于两个第二竖杆之间,并通过第一轴实现同轴转动,而不会在转动中发生干涉,同时可以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配合较为紧凑,有利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收纳在底座的腔体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和第二轴,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显示器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转动相连。其中,在将连接组件安装到显示器上时,可以通过第三连接件与显示器的壳体直接相连,从而可以实现连接组件的整体与显示器的组装,方便了装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轴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转动套接于所述第二轴。当第一连接块转动套接在第二轴上后,第二轴与第一横杆之间保持有间隙,从而可以保证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二轴无干涉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连接板和安装座,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显示器固定相连,所述安装座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背离所述显示器的一面,所述第二轴与所述安装座固定相连。其中,连接板的一面可以与显示器的壳体贴合并固定,从而可以使连接组件通过连接板与显示器具有较大的连接面积,提升了对显示器支撑的可靠性。
此外,当第二轴与安装座连接后,第二轴与连接板之间保持有距离,以便于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一连接块套接在第二轴b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座为两个,每个所述安装座上均设置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二轴的两端分别固设在两个所述第一轴套中,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块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轴套之间。由此,可以通过两个第一轴套实现对两个第一连接块的遮蔽,同时提升第一连接件与第三连接件组装的紧凑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四连接件和第三轴,所述第四连接件固设于所述腔体中,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三轴与所述第四连接件转动相连。其中,该第四连接件可以整体固定于腔体内部,第四连接件上设置有安装面,第四连接件可以通过该安装面与腔体的内壁固定相连,从而可以通过第四连接件实现连接组件整体与底座的安装连接,方便了连接组件的安装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连接件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四连接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套接在所述第三轴上,且所述第三轴的两端从所述第二连接件穿出并分别与两个所述第四连接件固定相连,方便了装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块,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块转动套接于所述第三轴,所述第三轴的两端分别凸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块。其中,两个第二连接块之间间隔有较大的距离,从而可以使第二连接件在显示器宽度方向上具有较大的支撑跨度,保证对显示器支撑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连接件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件朝向所述显示器的一侧,当所述显示器旋转到最大角度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限位块抵接。当显示器旋转到最大角度时,第二连接件与限位块抵接,此时,限位块可以阻止第二连接件进一步转动展开,避免显示器过度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五连接件、第四轴和第五轴,所述第五连接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轴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转动相连,所述第五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五轴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相连,所述第三轴和所述第五轴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轴的两侧。其中,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五连接件之间形成一种四边形结构,从而可以保证显示器的稳定运动,避免显示器向其它方向晃动。
此外,第三轴和第五轴分别位于第一轴的两侧。当第二连接件以第三轴为中心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一轴和第五轴的约束带动第一连接件和第五连接件同步运动,从而可以实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五连接件之间的可靠联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安装座上还设置有第二轴套,所述第四轴的两端分别固设在两个所述第二轴套中,所述第五连接件转动套接在所述第四轴上。由此,可以提升第三连接件和第五连接件组装的紧凑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避让槽,当所述显示器旋转至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二轴套嵌合在所述避让槽中。当显示器旋转至竖直状态时,第二轴套可以嵌合在避让槽中,即,第二轴套的表面可以与避让槽抵接贴合,从而可以实现对显示器的定位,也可以防止显示器过度转动。此外,通过第二轴套与避让槽的配合,也可以使第一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五连接件之间的配合较为紧凑,有利于使连接组件整体收纳在底座的腔体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五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当所述显示器旋转至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抵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抵接。当显示器旋转至竖直状态时,第五连接件上的第一限位面呈竖直表面,第一限位面能够与显示器贴合,以约束显示器呈竖直状态,同时可以对显示器提供稳定的支撑,避免显示器晃动。而与此同时,第二限位面可以与第二连接件抵接,以实现第五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转动限位,同时可以提升连接组件结构的紧凑性,有利于连接组件整体收纳在腔体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五连接件上设置有转动块,所述第五连接件通过所述转动块套接于所述第五轴,所述转动块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竖杆之间。其中,两个第二竖杆可以分别遮挡在两个转动块的两侧,一方面可以防止转动块外露,另一方面可以使第五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配合较为紧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六连接件、第六轴和第七轴,所述第六连接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六轴与所述第四连接件转动相连,所述第六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七轴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相连,所述第二轴和所述第七轴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轴的两侧。
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和第六连接件之间形成四边形结构,该四边形结构可以随显示器的转动同步伸展或收缩,同时可以约束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和第六连接件仅在设定的轨迹上运动,进而可以保证显示器沿设定的轨迹稳定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扭簧和扭簧调节器,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第六轴上,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六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扭簧调节器相连,所述扭簧调节器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六轴上。由此,可以平衡显示器的重力矩,保证了对显示器的可靠支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阻尼调节件,所述阻尼调节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相连,所述阻尼调节件上设置有阻尼孔,所述阻尼调节件通过所述阻尼孔套设在所述第三轴上。当显示器的倾角调节完成后,该阻尼调节件可以通过与第三轴之间的摩擦防止第二连接件自动转动,从而可以使显示器在任意可调节的角度下保持调节姿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阻尼调节件包括包圆、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阻尼孔设置在所述包圆中,所述包圆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的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相连,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调节螺钉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固定相连。其中,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平行,第一延伸部长于第二延伸部,从而可以便于将第一延伸部安装至第二连接件上,同时可以避免第二延伸部与第二连接件干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腔体的截面形状为扇形。扇形腔体具有较高的空间利用率,同时可以节约底座中位于扇形腔体之外的空间,便于对电子设备的零部件的布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腔体中,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支架固定相连。从而便于连接组件可以通过支架整体固定在腔体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遮蔽件,所述遮蔽件连接于所述连接组件,用于遮蔽至少部分所述连接组件。该遮蔽空间可以将连接组件容纳其中,使连接组件在任何状态下均可以受到遮蔽件的遮挡,进而避免了连接组件的外露,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为电脑一体机。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使连接组件的至少部分安装在腔体内,从而可以避免连接组件完全暴露在显示器之外而造成视觉体验不佳。同时,在显示器呈竖直状态下,连接组件可以整体容纳在腔体中,显示器与底座之间可以仅具有细微的间隙,连接组件可以整体隐藏在腔体中,从显示器的侧方向不会观察到连接组件,从而防止了在显示器呈竖直状态下,外露的连接组件对用户造成的视觉冲击。
此外,连接组件可以限制显示器绕着平行于底座底面的设定的轴线转动,从而不会造成显示器在各个方向上无规则移动,提升了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隐藏了显示器);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一种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为显示器在竖直状态时连接组件的状态图;
图7为显示器倾斜15°时连接组件的状态图;
图8为显示器倾斜30°时连接组件的状态图;
图9为连接组件的爆炸图;
图10为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二连接件在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二连接件在另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第三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第四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6为图15中在A处的放大图;
图17为第五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9为图18中在B处的放大图;
图20为第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8中在C处的放大图;
图22为阻尼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25为遮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隐藏了显示器)
图27为图26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显示器;
20-转轴;
30-底座支架;
1-显示器;
11-第二装配孔;
12-间隙;
2-连接组件;
21-第一连接件;
211-第一竖杆;
2111-避让槽;
2112-第一安装孔;
2113-第一连接块;
212-第一横杆;
213-通槽;
22-第二连接件;
221-第二竖杆;
2211-第二安装孔;
2212-第二连接块;
2213-第三安装孔;
2214-第四安装孔;
222-第二横杆;
223-第一避让口;
224-第二避让口;
23-第三连接件;
231-连接板;
2311-第一装配孔;
232-安装座;
2321-第一轴套;
2322-第二轴套;
24-第四连接件;
241-限位块;
242-安装面;
243-第一固定孔;
25-第五连接件;
251-第一限位面;
252-第二限位面;
253-转动块;
26-第六连接件;
261-凹槽;
262-第一连接孔;
27-支架;
271-锁紧螺钉;
3-底座;
31-腔体;
32-容置空间;
4-遮蔽件;
41-上挡板;
42-下挡板;
43-侧挡板;
44-遮蔽空间;
5-扭簧;
51-扭簧调节器;
511-第二连接孔;
52-紧固螺钉;
6-阻尼调节件;
61-包圆;
611-阻尼孔;
612-开口;
62-第一延伸部;
63-第二延伸部;
a-第一轴;
b-第二轴;
c-第三轴;
d-第四轴;
e-第五轴;
f-第六轴;
g-第七轴。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例如电脑一体机、壁挂式显示屏、电视机等任何具有可俯仰显示器1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电子设备的具体形式不作特殊限制,以下为了方便说明,是以电子设备为电脑一体机为例进行的说明。
电脑一体机是一种将主机部分、显示器部分整合到一起的新形态电脑,其可以将各个功能元器件高度集成在显示器1内部,从而可以解决现有台式机线缆多而杂的问题。在使用时,为了能够满足用户的视角需求,电脑一体机的显示器通常具有俯仰倾角调节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通过与显示器壳体转动相连的转轴来实现。为了避免对显示器内部空间的占用,该转轴通常设置于显示器壳体的外部,如图1所示。但是,在用户的视线落到电脑一体机上时,转轴也会暴露在视野中,造成视觉感强烈。此外,当显示器采用转轴以外的可隐藏的连接件连接时,会造成显示器转动不稳,或者显示器在多个方向上发生移动的问题。
为此,如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器1、底座3和连接组件2。其中,该显示器1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底座3内设置有腔体31。其中,底座3整体可以为中空结构,其内部设置有容置空间32,腔体31可以为在该容置空间32中分隔出的一部分,该腔体31可以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用于容纳连接组件2。而容置空间32中在腔体31以外的部分可以用于布置电子设备的CPU、内存条、散热风扇、光驱、硬盘、低音炮等部件。由此,现有显示器1中部分元器件可以布置在该底座3中,从而可以降低显示器1的整体重量以及厚度尺寸,同时也便于显示器1的线上组装。
如图3至图5所示,连接组件2的一端与显示器1相连,连接组件2上远离显示器1的一端与底座3相连,且连接组件2的至少部分安装在腔体31内,从而可以避免连接组件2完全暴露在显示器1之外,造成视觉体验不佳。
其中,连接组件2能够带动显示器1绕着设定的轴线旋转,以使显示器1相对于底座3旋转一定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轴线平行于底座3的底面,底座3通过其底面能够稳定地坐落在如桌面等台面上,从而可以使显示器1能够以平行于台面的设定轴线转动,即实现了显示器1的俯仰倾角的调节。
具体地,连接组件2主要具有两种工作状态,一种工作状态是显示器1呈竖直状态,此时连接组件2可以整体容纳在腔体31中,如图4所示。在该状态下,显示器1与底座3之间可以仅具有细微的间隙12,连接组件2可以整体隐藏在腔体31中,从显示器1的侧方向不会观察到连接组件2,从而防止了在显示器1呈竖直状态下,外露的连接组件2对用户造成的视觉冲击。
另一种工作状态是显示器1具有一定的倾角,此时连接组件2可以部分容纳在腔体31中,如图5所示。在进行调整显示器1倾角的操作时,可以手动对显示器1的相应部位施加推动力,显示器1与连接组件2产生联动,使连接组件2部分伸出腔体3。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器1转动时,显示器1并非绕现有固定的转轴转动,而是与连接组件2产生联动,连接组件2可以限制显示器1绕着设定的轴线转动,该轴线的位置可以通过改变连接组件2的尺寸进行调整,该轴线的位置可以在连接组件2上,也可以在连接组件2及显示器1之外。
如图6至图8所示,图6展示了显示器1竖直时连接组件2的状态,图7显示了显示器1倾斜15°时连接组件2的状态,图8显示了显示器1倾斜30°时连接组件2的状态。在上述各个状态下,显示器1均以连接组件2之外的一设定轴线转动,由于轴线位置相对固定,从而限定了显示器1的转动轨迹,即能够使显示器1在以设定轴线为转动中心的圆周上稳定转动,而不会造成显示器1在各个方向上无规则移动,提升了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图7和图8所展示的倾角为示例性的,显示器1所能调节的角度并不局限于15°或30°,也可以为0至30°之间的任意值,当然,通过改变连接组件2的尺寸,也可以实现大于30°或小于0°的倾角的调节。本实施例中,显示器1能够调节的最大角度为30°。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8和图9所示,连接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和第一轴a,第一连接件21的一端与显示器1转动相连,第二连接件2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腔体31中,第一轴a可以固设在第二连接件22上,第一连接件21转动套接在第一轴a上。其中,第二连接件22的一端可以与腔体31的内壁转动相连,使第二连接件22能够部分容纳在腔体31中。
由此,显示器1、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及底座3依次转动相连,使显示器1、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间产生联动效果。当手动转动显示器1时,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可以同步运动。
具体地,在不需要调节显示器1倾角,而保持显示器1呈竖直状态时,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相互贴近,并能够同时容纳在腔体31中,实现连接组件2的隐藏,避免连接组件2暴露在显示器1的外部而影响用户体验。
当需要转动显示器1,以使显示器1的倾角扩大时,如图7和图8所示,在转动显示器1的过程中,显示器1可以带动第一连接件21向远离第二连接件22的方向展开,第二连接件22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21的带动部分从腔体31中移出,从而使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相互远离后呈现一种伸展的状态,实现了显示器1倾角的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轴a与显示器1转动的轴线平行,从而可以使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的转动轨迹与显示器1的转动轨迹平行,从而可以保证显示器1仅能在以设定的轴线为转动中心的设定的圆周上转动,而不会造成显示器1在其它方向上的移动,进而可以保证显示器1俯仰调节的稳定。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连接件21包括第一横杆212和第一竖杆211,第一横杆212与第一竖杆211依次相连,围合形成通槽213。该通槽213为一种在第一竖杆211和第一横杆212之间形成的中空区域,从而可以降低第一连接件21的整体重量。
在第一连接件21与第二连接件22通过第一轴a相连时,第一竖杆211可以转动套接在第一轴a上,使第一轴a设置在通槽213中,该第一通槽213的宽度尺寸大于第一轴a的直径,以避免第一连接件21在转动过程中对第一轴a造成摩擦阻力。
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一竖杆211和第一横杆212可以分别设置有两个,每个第一横杆2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竖杆211固定相连,两个第一横杆212和两个第一竖杆211之间围合成上述通槽213。
其中,第一横杆212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一竖杆211的长度,且第一横杆212的长度方向与显示器1的宽度方向平行,从而可以使第一连接件21在显示器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尺寸跨度,从而可以提升连接组件2对显示器1的支撑稳定性。
此外,为了提升第一连接件21的结构可靠性,第一连接件2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9、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连接件22包括第二横杆222和两个第二竖杆221,第二横杆2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竖杆221固定相连。其中,第二横杆222可以在显示器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较大的长度,从而可以提升对显示器1支撑的可靠性,保证显示器1稳定转动。
如图10至图12所示,第一竖杆211对应于通槽213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112,第二竖杆221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211,第一轴a固定于第二安装孔2211,第一竖杆211设置在两个第二竖杆221之间,第一竖杆211通过第一安装孔2112套接于第一轴a。
其中,两个第二竖杆221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一竖杆211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使第一竖杆211设置于两个第二竖杆221之间,并通过第一轴a实现同轴转动,而不会在转动中发生干涉,同时可以使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配合较为紧凑,有利于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收纳在底座3的腔体31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一连接件21的第一竖杆211设置在第二连接件22的两个第二竖杆221之间,使第一安装孔2112和第二安装孔2211轴向对齐,然后可以将第一轴a从第二连接件22和第一连接件21一侧的第二安装孔2211和第一安装孔2112依次穿过,并进一步从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另一侧的第一安装孔2112和第二安装孔2211依次穿出,最后可以通过锁紧件将第一轴a锁紧在第二连接件22上的第一安装孔2112中。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8和图9所示,连接组件2还包括第三连接件23和第二轴b,第三连接件23与显示器1固定相连,第一连接件21通过第二轴b与第三连接件23转动相连。
其中,在将连接组件2安装到显示器1上时,可以通过第三连接件23与显示器1的壳体直接相连,从而可以实现连接组件2的整体与显示器1的组装,方便了装配。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现有的电脑一体机等电子设备,存在转轴等连接部件部分安装在显示器的壳体内部,当需要拆除转轴等连接部件时,需要先将显示器的壳体拆除,而拆除显示器的壳体的操作较为繁琐。
为此,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9所示,第三连接件23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装配孔2311,显示器1的壳体上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与该第一装配孔2311配合的第二装配孔11,从而可以通过螺钉、第一装配孔2311及第二装配孔11的配合实现第三连接件23与显示器1壳体的连接,操作简单,方便了显示器1相对于连接组件2的拆装。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轴b的两端可以固定于第三连接件23,第一竖杆2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块2113,第一连接块2113转动套接于第二轴b。
其中,第一连接块2113可以一体成型在第一竖杆211的端部,第一连接块2113凸出于第一横杆212,两个竖杆上的第一连接块2113之间形成有用于设置第二轴b的空间。当第一连接块2113转动套接在第二轴b上后,第二轴b与第一横杆212之间保持有间隙,从而可以保证第一连接件21相对于第二轴b无干涉转动。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3所示,第三连接件23包括连接板231和安装座232,其中,连接板231与显示器1固定相连,连接板231可以为一平板状结构,连接板231的一面可以与显示器1的壳体贴合并固定,从而可以使连接组件2通过连接板231与显示器1具有较大的连接面积,提升了对显示器1支撑的可靠性。
其中,为了便于连接板231与显示器1的壳体的连接及拆卸,如图2和图13所示,连接板231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装配孔2311,显示器1的壳体上可以设置有多个与第一装配孔2311配合的第二装配孔11,从而可以通过第一装配孔2311、第二装配孔11和螺钉的配合实现连接板231与显示器1壳体的安装固定。
此外,如图9和图13所示,安装座232固定设置在连接板231的背离显示器1的一面,第二轴b与安装座232固定相连。当第二轴b与安装座232连接后,第二轴b与连接板231之间保持有距离,以便于第一连接件21上的第一连接块2113套接在第二轴b上。
其中,如图9和图13所示,安装座23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每个安装座232上均设置有第一轴套2321,第二轴b的两端分别固设在两个第一轴套2321中。当第一连接件21转动时,第二轴b相对于第三连接件23保持相对固定,第一连接件21相对于第二轴b转动。
在第二连接件22通过第二轴b与第三连接件23相连后,两个第一连接块2113位于两个第一轴套2321之间,从而可以通过两个第一轴套2321实现对两个第一连接块2113的遮蔽,同时提升第一连接件21与第三连接件23组装的紧凑性。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8、图9和图14所示,连接组件2还包括第四连接件24和第三轴c,第四连接件24固设于腔体31中,第二连接件22通过第三轴c与第四连接件24转动相连。
其中,如图8所示,该第四连接件24可以整体固定于腔体31内部,第四连接件24上设置有安装面242,第四连接件24可以通过该安装面242与腔体31的内壁固定相连,从而可以通过第四连接件24实现连接组件2整体与底座3的安装连接,方便了连接组件2的安装操作。
具体地,如图9和图14所示,第四连接件2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第四连接件24分别设置在第二连接件22的两侧。第四连接件24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固定孔243,第三轴c的端部可以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第四连接件24上的第一固定孔243中,第二连接件22转动套接在第三轴c上。
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三轴c穿设至第二连接件22上,使第三轴c的两端分别从第二连接件22的两侧穿出,然后可以将两个第四连接件24分别通过第一固定孔243固定套接在第三轴c的端部。
进一步,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连接件22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块2212,两个第二连接块2212转动套接于第三轴c,第三轴c的两端分别凸出于对应的第二连接块2212。
其中,两个第二连接块2212之间间隔有较大的距离,从而可以使第二连接件22在显示器1宽度方向上具有较大的支撑跨度,保证对显示器1支撑的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连接块2212可以一体成型在第二竖杆221的端部,且第二连接块2212凸出于第二横杆222,当第三轴c穿设在两个第二连接块2212之间时,第三轴c与第二横杆222之间保持有距离。其中,第二连接块2212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2213,第二连接块2212通过该第三安装孔2213转动套接在第三轴c上。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4至图16所示,第四连接件24上设置有限位块241,限位块241设置于第四连接件24朝向显示器1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块241位于第二连接件22与显示器1之间。当显示器1旋转到最大角度时,第二连接件22与限位块241抵接,此时,限位块241可以阻止第二连接件22进一步转动展开,避免显示器1过度转动。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8和图9所示,连接组件2还包括第五连接件25、第四轴d和第五轴e。其中,第五连接件25的一端通过第四轴d与第三连接件23转动相连,第五连接件25的另一端通过第五轴e与第二连接件22转动相连,由此,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第三连接件23和第五连接件25之间可以产生联动效果。
具体地,当转动显示器1以扩大倾角时,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第三连接件23和第五连接件25向远离底座3的方向伸展,即第一轴a和第四轴d相互远离,第二轴b和第五轴e相互靠近。其中,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第三连接件23和第五连接件25之间形成一种四边形结构,从而可以保证显示器1的稳定运动,避免显示器1向其它方向晃动。
此外,如图9所示,第三轴c和第五轴e分别位于第一轴a的两侧。当第二连接件22以第三轴c为中心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一轴a和第五轴e的约束带动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五连接件25同步运动,从而可以实现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第三连接件23和第五连接件25之间的可靠联动。
具体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连接件22上可以设置有第四安装孔2214,第四安装孔2214和第三安装孔2213分别位于第二安装孔2211的两侧,第五轴e的两端可以固定于第四安装孔2214,第五连接件25可以转动套接在第五轴e上。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8、图9和图13所示,在第三连接件23上,每个安装座232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二轴套2322,第四轴d的两端分别固设在两个第二轴套2322中,第五连接件25转动套接在第四轴d上。
其中,第二轴套2322可以与第一轴套2321的结构相同,均可以为柱体,柱体内部设置有轴孔,本实施例中,第二轴套2322为一种圆筒状结构,两个第二轴套2322分别设置在第五连接件25的两侧。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6、图8、图9和图10所示,第一连接件21上设置有避让槽2111,该避让槽2111形状可以为与第二轴套2322相配合的形状,本实施例中,第二轴套2322为圆筒状,避让槽2111可以为与第二轴套2322配合的弧形槽。
当显示器1旋转至竖直状态时,如图6所示,第二轴套2322可以嵌合在避让槽2111中,即,第二轴套2322的表面可以与避让槽2111抵接贴合,从而可以实现对显示器1的定位,也可以防止显示器1过度转动。此外,通过第二轴套2322与避让槽2111的配合,也可以使第一连接件21、第三连接件23和第五连接件25之间的配合较为紧凑,有利于使连接组件2整体收纳在底座3的腔体31中。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6、图9和图17所示,第五连接件25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面251和第二限位面252。当显示器1旋转至竖直状态时,第三连接件23与第一限位面251抵接,第二连接件22与第二限位面252抵接。
如图6和图17所示,第一限位面251和第二限位面252设置在第五连接件25上相反的两侧。当显示器1旋转至竖直状态时,第五连接件25上的第一限位面251呈竖直表面,第一限位面251能够与显示器1贴合,以约束显示器1呈竖直状态,同时可以对显示器1提供稳定的支撑,避免显示器1晃动。而与此同时,第二限位面252可以与第二连接件22抵接,以实现第五连接件25和第二连接件22之间的转动限位,同时可以提升连接组件2结构的紧凑性,有利于连接组件2整体收纳在腔体31中。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8、图9和图17所示,第五连接件25上设置有转动块253,第五连接件25通过转动块253套接于第五轴e,转动块253位于第二连接件22上的两个第二竖杆221之间,两个第二竖杆221可以分别遮挡在两个转动块253的两侧,一方面可以防止转动块253外露,另一方面可以使第五连接件25和第二连接件22的配合较为紧凑。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8和图9所示,连接组件2还包括第六连接件26、第六轴f和第七轴g。第六连接件26的一端通过第六轴f与第四连接件24转动相连,第六连接件26的另一端通过第七轴g与第一连接件21转动相连,第二轴b和第七轴g分别位于第一轴a的两侧。
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第四连接件24和第六连接件26之间形成四边形结构,该四边形结构可以随显示器1的转动同步伸展或收缩,同时可以约束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第四连接件24和第六连接件26仅在设定的轨迹上运动,进而可以保证显示器1沿设定的轨迹稳定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第三连接件23、第四连接件24、第五连接件25和第六连接件26之间形成一种可以联动的组件,当显示器1转动时,第一连接件21至第六连接件26同步联动,即由第一连接件21至第六连接件26形成的组件或者向远离底座3的方向伸展,或者向底座3的腔体31内部收缩以实现隐藏。该组件中的各个连接件相互约束,使显示器1仅能以设定的轴线转动,保证了显示器1转动的稳定。
其中,如图6和图20所示,第六连接件26上可以设置有凹槽261,该凹槽261可以避让底座3内布置的元器件,防止干涉。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为了平衡显示器1产生的重力矩,如图9和图18所示,连接组件2还可以包括扭簧5和扭簧调节器51。扭簧5套设在第六轴f上,扭簧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第一自由端与第六连接件26相连,第二自由端与扭簧调节器51相连。扭簧调节器51可以固定设置在第六轴f上。
其中,第六轴f的两端分别与第四连接件24固定相连,当显示器1与连接组件2联动时,第六轴f受第四连接件24的约束保持静止状态,第六连接件26可以绕第六轴f转动。
由于扭簧调节器51固定在第六轴f上,而扭簧5的第二自由端受扭簧调节器51的约束保持静止,从而约束扭簧5上具有第二自由端的一侧不随第六连接件26转动。而由于扭簧5的第一自由端与第六连接件26固定相连,从而可以使扭簧5上具有第一自由端的一侧随第六连接件26转动,从而可以使扭簧5产生扭力,该扭力的力矩与显示器1的重力矩反向,从而可以平衡显示器1的重力矩,保证了对显示器1的可靠支撑。
具体地,如图8、图9和图14所示,第四连接件24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固定孔,第六轴f的端部可以分别固定安装在第四连接件24上的第二固定孔中,第六连接件26转动套接在第六轴f上。
其中,为了便于扭簧5与第六连接件26及扭簧调节器51的连接,如图18至图20所示,第六连接件26上可以设置有第一连接孔262,扭簧调节器51上可以设置有第二连接孔511,扭簧5的第一自由端可以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孔262中,扭簧5的第二自由端可以固定安装至第二连接孔511中。此外,为了便于扭簧调节器51的固定安装,扭簧调节器51可以通过紧固螺钉52紧固在第六轴f上。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8、图21和图22所示,连接组件2还包括阻尼调节件6,阻尼调节件6与第二连接件22固定相连。阻尼调节件6上设置有阻尼孔611,阻尼调节件6通过阻尼孔611套设在第三轴c上。
其中,阻尼孔611的内壁与第三轴c接触,当第二连接件22转动时,第二连接件22可以带动阻尼调节件6相对于第三轴c转动,使阻尼调节件6与第三轴c之间产生摩擦形成阻尼,当显示器1的倾角调节完成后,该阻尼调节件6可以通过与第三轴c之间的摩擦防止第二连接件22自动转动,从而可以使显示器1在任意可调节的角度下保持调节姿态。
具体地,如图18、图21和图22所示,阻尼调节件6包括包圆61、第一延伸部62和第二延伸部63。其中,包圆61为一种圆筒状结构,阻尼孔611设置在包圆61中。
如图22所示,包圆61上设置有开口612,开口612的两侧边缘分别与第一延伸部62和第二延伸部63相连,第一延伸部62与第二连接件22固定相连。其中,第一延伸部62和第二延伸部63平行,第一延伸部62长于第二延伸部63,从而可以便于将第一延伸部62安装至第二连接件22上,同时可以避免第二延伸部63与第二连接件22干涉。
其中,如图11、图12和图21所示,第二连接件22中的第二横杆222的上端面可以设置有第一避让口223,该第一避让口223可以用于容置第二延伸部63,避免第二延伸部63与第二横杆222发生干涉。此外,如图12所示,第二横杆222的侧表面上可以设置有第二避让口224,该第二避让口224可以用于容置第一延伸部62,以在第一延伸部62与第二横杆222固定连接后,避免第一延伸部62凸出于第二横杆222的表面,提升结构紧凑性。
如图22所示,该阻尼调节件6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阻尼调节件6可以为金属或塑料薄片结构,其整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其中,开口612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三轴c的直径。在将包圆61套入至第三轴c上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外力将包圆61从开口612部位套设在第三轴c上,包圆61在套设至第三轴c的过程中可以发生轻微的弹性变形,从而可以使阻尼孔611的内壁与第三轴c贴合,以使阻尼孔611的内壁与第三轴c之间产生摩擦力。
其中,第二延伸部63可以通过调节螺钉与第一延伸部62固定相连,如图21所示。在将调解螺钉拧紧时,第一延伸部62和第二延伸部63相互靠近,从而可以使包圆61对第三轴c的压力增大,导致包圆61与第三轴c之间的摩擦力增大,进而可以增加阻尼调节件6对连接组件2的阻尼。在将调解螺钉旋松时,第一延伸部62和第二延伸部63相互远离,从而可以使包圆61对第三轴c的压力减小,导致包圆61与第三轴c之间的摩擦力减小,进而可以减小阻尼调节件6对连接组件2的阻尼。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腔体3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扇形。如图6所示,在显示器1呈竖直状态时,连接组件2可以整体收纳在扇形的腔体31中,此时,连接组件2与扇形的腔体31之间的间隙较小,使扇形腔体31具有较高的空间利用率,同时可以节约底座3中位于扇形腔体31之外的空间,便于对电子设备的零部件的布置。
当然,该腔体31的截面也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矩形、弧形等,而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腔体31内的空间利用率,腔体31的截面形状优选为扇形。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9、图23和24所示,连接组件2还包括支架27,支架27固定设置在底座3的腔体31中,第四连接件24与支架27固定相连。连接组件2通过支架27可以整体固定在腔体31中,其中,为了便于连接组件2在腔体31中的拆装,支架27可以通过锁紧螺钉271固定在腔体31的内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显示器1转动有一定的角度时,连接组件2部分从腔体31中伸出,为了避免连接组件2的部分连接件暴露在显示器1及底座3外部,本实施例中,如图25至图27所示,该电子设备还包括遮蔽件4,遮蔽件4连接于连接组件2,且遮蔽件4可以遮挡在连接组件2的两侧,或者将连接组件2中从腔体31伸出的部分罩设在遮蔽件4之中,从而可以避免连接组件2暴露在显示器1及底座3之外而造成用户的视觉冲击,降低用户体验。
其中,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遮蔽件4上挡板41、下挡板42和两个侧挡板43,上挡板41、下挡板42和两个侧挡板43之间围合成遮蔽空间44,该遮蔽空间44可以将连接组件2容纳其中,使连接组件2在任何状态下均可以受到遮蔽件4的遮挡。
此外,如图26和图27所示,遮蔽件4的一侧可以与第三连接件23固定相连,以随同第三连接件23同步运动,遮蔽件4的另一侧可以自由在腔体31中进出,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显示器1转动到最大角度位置时,遮蔽件4上远离显示器1的一端仍然部分容纳在腔体31中,从而可以在连接组件2伸展到极限位置处时,仍然能够通过遮蔽件4对其进行遮挡,进而避免了连接组件2的外露,提升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

Claims (25)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器;
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有腔体;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显示器相连,所述连接组件上远离所述显示器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相连;所述连接组件的至少部分安装在所述腔体内;
所述连接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显示器绕着设定的轴线旋转,所述轴线平行于所述底座的底面,以使所述显示器相对于所述底座旋转一定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轴,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显示器转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腔体中;
所述第一轴固设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套接在所述第一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横杆和第一竖杆,所述第一横杆与所述第一竖杆依次相连,围合形成通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横杆和两个第二竖杆,所述第二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竖杆固定相连;
所述第一竖杆对应于所述通槽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安装孔;
所述第二竖杆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轴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一竖杆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竖杆之间,所述第一竖杆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套接于所述第一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和第二轴;
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显示器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转动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三连接件;
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转动套接于所述第二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连接板和安装座;
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显示器固定相连,所述安装座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背离所述显示器的一面;
所述第二轴与所述安装座固定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为两个,每个所述安装座上均设置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二轴的两端分别固设在两个所述第一轴套中;
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块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轴套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四连接件和第三轴;
所述第四连接件固设于所述腔体中,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三轴与所述第四连接件转动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件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四连接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侧;
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套接在所述第三轴上,且所述第三轴的两端从所述第二连接件穿出并分别与两个所述第四连接件固定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块,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块转动套接于所述第三轴,所述第三轴的两端分别凸出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块。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件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件朝向所述显示器的一侧;
当所述显示器旋转到最大角度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限位块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五连接件、第四轴和第五轴;
所述第五连接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轴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转动相连,所述第五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五轴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相连,所述第三轴和所述第五轴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轴的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安装座上还设置有第二轴套,所述第四轴的两端分别固设在两个所述第二轴套中;
所述第五连接件转动套接在所述第四轴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避让槽;
当所述显示器旋转至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二轴套嵌合在所述避让槽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
当所述显示器旋转至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抵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抵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连接件上设置有转动块,所述第五连接件通过所述转动块套接于所述第五轴,所述转动块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竖杆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六连接件、第六轴和第七轴;
所述第六连接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六轴与所述第四连接件转动相连,所述第六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七轴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相连,所述第二轴和所述第七轴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轴的两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扭簧和扭簧调节器;
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第六轴上,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六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扭簧调节器相连;
所述扭簧调节器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六轴上。
2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阻尼调节件,所述阻尼调节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相连;
所述阻尼调节件上设置有阻尼孔,所述阻尼调节件通过所述阻尼孔套设在所述第三轴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调节件包括包圆、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
所述阻尼孔设置在所述包圆中;
所述包圆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的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相连,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相连;
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调节螺钉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固定相连。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截面形状为扇形。
2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腔体中,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支架固定相连。
24.根据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蔽件,所述遮蔽件连接于所述连接组件,用于遮蔽至少部分所述连接组件。
25.根据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电脑一体机。
CN202023211922.7U 2020-12-28 2020-12-28 电子设备 Active CN2149474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11922.7U CN214947452U (zh) 2020-12-28 2020-12-28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11922.7U CN214947452U (zh) 2020-12-28 2020-12-28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47452U true CN214947452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115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11922.7U Active CN214947452U (zh) 2020-12-28 2020-12-28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474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83354B2 (en) Monitor apparatus
KR20220002630A (ko) 힌지 기구 및 폴더블 이동 단말기
EP1959185B1 (en) Supporting device for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7448581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6102348A (en) Appliance mounting device
KR100753607B1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
CN101573006B (zh) 电子装置及其支撑机构
KR100463524B1 (ko) 영상표시기기용 힌지어셈블리
KR20030094701A (ko) 모니터장치
US20140192504A1 (en) Display stand with latching mechanism
JP2004110043A (ja) ディスプレイ設置装置及び設置装置用冶具
US6859356B2 (en)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a monitor
CN214947452U (zh) 电子设备
CN210402204U (zh) 一种计算机数据挖掘装置
WO2004111523A9 (en) Wall support for a thin tv set, screen and monitor
KR100659716B1 (ko) 듀얼 모니터 힌지장치
KR20080102714A (ko) 디스플레이 기기
CN111107288B (zh) 一种用于显示设备的ops模块自锁开关装置及平板电视
TWI832215B (zh) 螢幕旋轉結構
KR100866870B1 (ko) 평면형 영상표시장치의 스탠드 장착용 연결장치
CN216010246U (zh) 电子装置
CN215818374U (zh) 一种可调节的一体式视频会议设备
CN220041052U (zh) 服务器
CN214705340U (zh) 一种信息展示装置
JPH09311736A (ja) 携帯用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の拡張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