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23517U - 钢管表面抛丸机构 - Google Patents

钢管表面抛丸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23517U
CN214923517U CN202022900285.8U CN202022900285U CN214923517U CN 214923517 U CN214923517 U CN 214923517U CN 202022900285 U CN202022900285 U CN 202022900285U CN 214923517 U CN214923517 U CN 2149235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steel pipe
shot blasting
tank body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0028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梅
程大
杨慧喆
高斌强
张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ilong Dirll Pip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ilong Dirll Pip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ilong Dirll Pip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ilong Dirll Pip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0028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235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235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235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钢管表面抛丸机构,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放置腔,所述放置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一端延伸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贯穿罐体固定连接有夹持块,所述夹持块的表面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罐体的下端内壁固定连接有保护腔,所述保护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一端延伸设置有第二转轴。本实用新型中,对钢管的抛丸更加的高效全面,另外还可以及时的对内部抛丸产生的废料进行清理,避免废料再次附着影响抛丸的效果,最后还可以适用于对不同直径的钢管进行抛丸。

Description

钢管表面抛丸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钢管表面抛丸机构。
背景技术
抛丸机是通过抛丸器将钢砂钢丸高速抛落冲击在材料物体表面的一种处理技术。相比其他表面处理技术来说,它更快、更有效,并可对部分保留或冲压后的铸造过程,抛丸机也可用于去除毛刺,隔膜和铁锈,抛丸机也可以针对一个部分涂层的表面去除表面的污染物,并提供一个增加涂层的附着力表面轮廓,达到强化工件的目的,抛丸机不同于喷丸机,在于这是用来降低零件的疲劳寿命增加不同的表面应力,增加了部件的强度,或防止微动。
现在的抛丸机构在对钢管表面进行抛丸处理的时候,单一性较强,不能够对不同直径的抛丸机进行抛丸,这也就给抛丸机构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现在的抛丸机的抛丸效率十分的低,以及抛丸产生的废料无法及时的进行清理,这也会影响到抛丸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钢管表面抛丸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钢管表面抛丸机构,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放置腔,所述放置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一端延伸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贯穿罐体固定连接有夹持块,所述夹持块的表面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环;
所述罐体的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有减震伸缩杆,所述减震伸缩杆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表面设置有防撞板,所述罐体的下端内壁固定连接有保护腔,所述保护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一端延伸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叶轮体,所述罐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防护垫,所述防护垫通过滚珠和叶轮体滑动连接在一起。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罐体的侧表面且位于防护垫的上方设置有进珠口,所述罐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罐体的侧表面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贯穿罐体固定连接吸尘罩。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气泵和放置腔的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肋板,所述肋板和罐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罐体的正面设置有合页,所述罐体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罐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罐门的正面设置有把手,所述罐门的正面设置有控制开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放置腔和气泵的数量均为两组且关于罐体呈轴对称分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防撞板的截面形状为半圆环且材料为橡胶,所述固定环为两组等直径的半圆环且材料为碳钢。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叶轮体通过滚珠和防护垫进行滑动连接在一起,可以对叶轮体进行保护,避免叶轮体在高度旋转的情况下,与罐体的接触太多,从而造成叶轮体的磨损,提高了抛丸机构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气泵,可以对罐体内抛丸产生的废料进行清理,从而保证罐体的清洁,避免抛光产生的废料再次附着在钢管上,从而影响到抛丸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电机带动钢管进行旋转式的抛丸,可以使钢管表面均匀的与珠丸接触,一方面提高了抛丸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钢管的抛丸更加全面化,提高了钢管的抛丸效果。
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电动推杆带动固定环对钢管进行固定,可以实现对不同直径的钢管进行固定,从而提高了机构的使用范围,另外防护板对撞击到的珠丸可以起到一个缓冲作用,从而对罐体和叶轮体提供了一定程度地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钢管表面抛丸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钢管表面抛丸机构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钢管表面抛丸机构的夹持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钢管表面抛丸机构的立体图。
图例说明:
1、罐体;2、减震伸缩杆;3、防撞板;4、固定筒;5、放置腔;6、第一电机;7、肋板;8、防护垫;9、第二转轴;10、保护腔;11、支撑腿;12、第二电机;13、吸尘罩;14、连接管;15、气泵;16、叶轮体;17、进珠口;18、夹持块;19、第一转轴;20、合页;21、罐门;22、电动推杆;23、连接块;24、固定环;25、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钢管表面抛丸机构,包括罐体1,罐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放置腔5,放置腔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6,第一电机6的一端延伸设置有第一转轴19,第一转轴19贯穿罐体1固定连接有夹持块18,夹持块18的表面设置有空腔25,空腔2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22,电动推杆22带动固定环24对钢管进行固定,可以实现对不同直径的钢管进行固定,从而提高了机构的使用范围,电动推杆2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3,连接块2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环24,通过电机带动钢管进行旋转式的抛丸,可以使钢管表面均匀的与珠丸接触,一方面提高了抛丸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钢管的抛丸更加全面化,提高了钢管的抛丸效果,固定环24为两组等直径的半圆环且材料为碳钢,罐体1的侧表面设置有气泵15,气泵15可以对罐体1内抛丸产生的废料进行清理,从而保证罐体1的清洁,避免抛光产生的废料再次附着在钢管上,从而影响到抛丸效果,气泵15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14,连接管14贯穿罐体1固定连接吸尘罩13,气泵15和放置腔5的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肋板7,肋板7和罐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放置腔5和气泵15的数量均为两组且关于罐体1呈轴对称分布;
罐体1的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有减震伸缩杆2,减震伸缩杆2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筒4,固定筒4的表面设置有防撞板3,防撞板3的截面形状为半圆环且材料为橡胶,防撞板3对撞击到的珠丸可以起到一个缓冲作用,从而对罐体1和叶轮体16提供了一定程度地保护,罐体1的下端内壁固定连接有保护腔10,保护腔1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12的一端延伸设置有第二转轴9,第二转轴9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叶轮体16,罐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防护垫8,防护垫8通过滚珠和叶轮体16滑动连接在一起,通过将叶轮体16通过滚珠和防护垫8进行滑动连接在一起,可以对叶轮体16进行保护,避免叶轮体16在高度旋转的情况下,与罐体1的接触太多,从而造成叶轮体16的磨损,提高了抛丸机构的使用寿命,罐体1的侧表面且位于防护垫8的上方设置有进珠口17,罐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腿11,罐体1的正面设置有合页20,罐体1通过合页20转动连接有罐门21,罐门21的正面设置有把手,罐门21的正面设置有控制开关。
工作原理:首先,打开罐门21将待抛丸的钢管放置在夹持块18上的空腔25内,随后运行电动推杆22使其带动固定环24进行移动,从而对空腔25内部的钢管进行固定,接着,关闭罐门21,运行第一电机6使其带动夹持块18上的钢管进行旋转,随后运行第二电机12并通过进珠口17对罐体1内部投放珠丸,使其在第二电机12带动的叶轮体16作用下,进行抛丸,从而对罐体1内部的钢管进行抛丸处理,当抛丸一定的时间后,运行气泵15使其通过吸尘罩13对罐体1内部抛丸产生的废屑进行清理,最后,完成抛丸后,打开罐门21,运行电动推杆22,从夹持块18上将钢管取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钢管表面抛丸机构,包括罐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放置腔(5),所述放置腔(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6),所述第一电机(6)的一端延伸设置有第一转轴(19),所述第一转轴(19)贯穿罐体(1)固定连接有夹持块(18),所述夹持块(18)的表面设置有空腔(25),所述空腔(2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22),所述电动推杆(2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3),所述连接块(2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环(24);
所述罐体(1)的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有减震伸缩杆(2),所述减震伸缩杆(2)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筒(4),所述固定筒(4)的表面设置有防撞板(3),所述罐体(1)的下端内壁固定连接有保护腔(10),所述保护腔(1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2),所述第二电机(12)的一端延伸设置有第二转轴(9),所述第二转轴(9)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叶轮体(16),所述罐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防护垫(8),所述防护垫(8)通过滚珠和叶轮体(16)滑动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表面抛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的侧表面且位于防护垫(8)的上方设置有进珠口(17),所述罐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腿(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表面抛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的侧表面设置有气泵(15),所述气泵(15)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14),所述连接管(14)贯穿罐体(1)固定连接吸尘罩(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管表面抛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15)和放置腔(5)的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肋板(7),所述肋板(7)和罐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表面抛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的正面设置有合页(20),所述罐体(1)通过合页(20)转动连接有罐门(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管表面抛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罐门(21)的正面设置有把手,所述罐门(21)的正面设置有控制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管表面抛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腔(5)和气泵(15)的数量均为两组且关于罐体(1)呈轴对称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表面抛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板(3)的截面形状为半圆环且材料为橡胶,所述固定环(24)为两组等直径的半圆环且材料为碳钢。
CN202022900285.8U 2020-12-04 2020-12-04 钢管表面抛丸机构 Active CN2149235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00285.8U CN214923517U (zh) 2020-12-04 2020-12-04 钢管表面抛丸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00285.8U CN214923517U (zh) 2020-12-04 2020-12-04 钢管表面抛丸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23517U true CN214923517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113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00285.8U Active CN214923517U (zh) 2020-12-04 2020-12-04 钢管表面抛丸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235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923517U (zh) 钢管表面抛丸机构
CN104842280B (zh) 一种进出料门自动外推打开式喷砂机
CN211278032U (zh) 一种铸件抛丸机的叶轮抛丸装置
CN109693188B (zh) 一种全自动数控抛丸机
CN212824792U (zh) 一种具备除尘功能的带钢抛丸机
CN208428116U (zh) 齿轮强化抛丸清理机
CN212044157U (zh) 一种滚筒式抛丸机
CN214292650U (zh) 一种铸件用节能型抛丸机
CN210209900U (zh) 钨钢磨头打磨除锈装置
KR20190018374A (ko) 배관 내경 브라스트 장치
CN210388868U (zh) 一种自动化的喷丸处理装置
CN209256695U (zh) 一种不粘炒锅的抛丸表面处理装置
CN220660491U (zh) 一种喷砂处理机构
CN207548525U (zh) 一种模具生产用抛丸设备
CN211388350U (zh) 抛丸除锈一体机
CN205111600U (zh) 一种无缝钢管抛丸机
CN220388979U (zh) 一种机械材料表面除锈机
CN218556741U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转盘式抛丸机
CN219582585U (zh) 一种具有废屑收集的抛丸机
CN216731324U (zh) 一种可贴合工件表面的喷砂结构
CN214560093U (zh) 一种抛喷丸转台式清理机
CN220498869U (zh) 一种纺织配件铸造多角度抛丸机
CN220481266U (zh) 一种砂轮的防护结构
CN215547942U (zh) 一种均匀抛丸型履带式抛丸机
CN213411661U (zh) 一种喷砂涂装作业防护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