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81226U - 表面保护薄膜 - Google Patents

表面保护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81226U
CN214881226U CN202023038431.7U CN202023038431U CN214881226U CN 214881226 U CN214881226 U CN 214881226U CN 202023038431 U CN202023038431 U CN 202023038431U CN 214881226 U CN214881226 U CN 2148812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ayer
layer
resin
outermost
surface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3843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口计
米崎幸介
岛崎雄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303843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812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812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812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dhesive Tap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提供在包含抗粘连剂和着色剂的情况下,作为基材层的原料的基材表现优异的抗粘连性、并且表现优异的视觉识别性、优异的粘合力和优异的耐污染性的、包含基材层和粘合剂层的表面保护薄膜。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表面保护薄膜包含基材层和粘合剂层,该基材层依次包含最外基材层A、中间基材层B和最外基材层C,为3层以上的层叠体,从该中间基材层B观看时,该最外基材层C配置于该粘合剂层侧,该基材层的厚度为10μm~80μm,该粘合剂层的厚度为1μm~50μm。

Description

表面保护薄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表面保护薄膜。
背景技术
包含基材层和粘合剂层的表面保护薄膜通常贴附于金属板等被粘物的表面,是在搬运、贮藏、加工等的场面为了保护被粘物的表面免受污染、损伤而使用的。然后,不需要上述的保护时,通常将表面保护薄膜剥离。
在表面保护薄膜的制造等情况下,作为基材层的基材被从卷绕体放出。该情况下,为了防止从卷绕体放出基材时的粘连,有时在基材中配混抗粘连剂。
另外,对于表面保护薄膜,为了提高贴附的确认、防止忘记剥离等的视觉识别性,有时在基材层中配混着色剂来进行着色。
对于表面保护薄膜的基材层中可包含的抗粘连剂、着色剂等添加成分,容易转移至粘合剂层中,有影响粘合力的担心、在剥离时产生由残胶等所导致的被粘物表面污染的担心。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在包含抗粘连剂和着色剂的情况下、作为基材层的原料的基材表现优异的抗粘连性、并且表现优异的视觉识别性、优异的粘合力和优异的耐污染性的、包含基材层和粘合剂层的表面保护薄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表面保护薄膜为包含基材层和粘合剂层的表面保护薄膜,
该基材层为依次包含最外基材层A、中间基材层B和最外基材层C的3层以上的层叠体。
从该中间基材层B观看时,该最外基材层C配置于该粘合剂层侧,
该基材层的厚度为10μm~80μm,
该粘合剂层的厚度为1μm~50μm。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最外基材层A的厚度与上述中间基材层B的厚度之比为1:1~1:15,上述最外基材层C的厚度与上述中间基材层B的厚度之比为1:1~1:15。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粘合剂层包含选自由丙烯酸系粘合剂层及橡胶系粘合剂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基材层为聚烯烃系基材层。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聚烯烃系基材层包含烯烃系树脂。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最外基材层A为聚烯烃系基材层。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聚烯烃系基材层包含烯烃系树脂。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烯烃系树脂包含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乙烯系树脂包含选自由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中间基材层B为聚烯烃系基材层。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聚烯烃系基材层包含烯烃系树脂。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烯烃系树脂包含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乙烯系树脂包含选自由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最外基材层C为聚烯烃系基材层。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聚烯烃系基材层包含烯烃系树脂。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烯烃系树脂包含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乙烯系树脂包含选自由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一个实施方式中,选自由上述最外基材层A及上述最外基材层C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为抗粘连层。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最外基材层A及上述最外基材层C这两者为抗粘连层。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中间基材层B为着色层。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在包含抗粘连剂和着色剂的情况下、作为基材层的原料的基材表现优异的抗粘连性、并且表现优异的视觉识别性、优异的粘合力和优异的耐污染性的、包含基材层和粘合剂层的表面保护薄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表面保护薄膜的示意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表面保护薄膜
10 基材层
10a 最外基材层A
10b 中间基材层B
10c 最外基材层C
20 粘合剂层
具体实施方式
《《1.表面保护薄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表面保护薄膜包含基材层和粘合剂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表面保护薄膜只要包含基材层和粘合剂层,则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具备任意适当的其他层。具有其他层的情况下,该其他层可以仅为1层,也可以为2层以上。
基材层为依次包含最外基材层A、中间基材层B和最外基材层C的3层以上的层叠体。基材层只要依次包含最外基材层A、中间基材层B和最外基材层C,则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具备任意适当的其他基材层。具备其他基材层的情况下,该其他基材层可以仅为1层,也可以为2层以上。通过使基材层依次包含最外基材层A、中间基材层B和最外基材层C,从而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基材层为3层以上的层叠体,优选为3层~6层的层叠体、更优选为3层~5层的层叠体、进一步优选为3层~4层的层叠体、特别优选为3层的层叠体。
作为最外基材层A、中间基材层B和最外基材层C的配置,从中间基材层B观看时,最外基材层C配置于粘合剂层侧。优选最外基材层C直接层叠于粘合剂层。
粘合剂层可以仅为1层,也可以为2层以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表面保护薄膜的示意截面图。在图1中,表面保护薄膜(100)包含基材层(10)和粘合剂层(20),基材层(10)包含最外基材层A(10a)、中间基材层B(10b)和最外基材层C(10c)。
基材层的厚度为10μm~80μm,优选为15m~75μm、更优选为20μm~70μm、进一步优选为25μm~65μm、特别优选为30μm~60μm。基材层的厚度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粘合剂层的厚度为1.0μm~50.0μm,优选为1.5μm~45.0μm、更优选为2.0μm~40.0μm、进一步优选为2.5μm~35.0μm、特别优选为3.0μm~30.0μm。粘合剂层的厚度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A的厚度与中间基材层B的厚度之比优选为1:1~1:15、更优选为1:2~1:14、进一步优选为1:3~1:13、特别优选为1:4~1:12。最外基材层A的厚度与中间基材层B的厚度之比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C的厚度与中间基材层B的厚度之比优选为1:1~1:15、更优选为1:2~1:14、进一步优选为1:3~1:13、特别优选为1:4~1:12。最外基材层C的厚度与中间基材层B的厚度之比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A与最外基材层C可以为同种(构成其层的材料相同)的层,也可以为异种(构成其层的材料不同)的层。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的方面出发,最外基材层A与最外基材层C优选为同种(构成其层的材料相同)的层。
《1-1.基材层》
基材层如上所述,依次包含最外基材层A、中间基材层B和最外基材层C。基材层作为整体优选为聚烯烃系基材层。基材层作为整体为聚烯烃系基材层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聚烯烃系基材层包含烯烃系树脂。聚烯烃系基材层的整体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的含有比例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10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90重量%~100重量%、特别优选为95重量%~100重量%。聚烯烃系基材层的整体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的含有比例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聚烯烃系基材层的整体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聚烯烃系基材层的整体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烯烃系树脂。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作为这样的烯烃系树脂,例如,可举出选自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及丁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优选可举出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
作为乙烯系树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乙烯系树脂。作为这样的乙烯系树脂,例如,可举出选自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超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M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超高密度聚乙烯、及乙烯与其他单体的共聚物(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丁烯-1共聚物、乙烯/丙烯/丁烯-1共聚物、乙烯/碳原子数5~12的α-烯烃共聚物、乙烯/非共轭二烯共聚物等)中的至少1种,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优选可举出选自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中的至少1种。
乙烯系树脂可以为使用茂金属催化剂而得到的茂金属系乙烯系树脂。
作为丙烯系树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丙烯系树脂。作为这样的丙烯系树脂,例如,可举出选自聚丙烯、丙烯与其他单体的共聚物中的至少1种,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优选为聚丙烯。作为聚丙烯,例如可举出选自无规聚丙烯、嵌段聚丙烯、均聚丙烯中的至少1种。
丙烯系树脂可以为使用茂金属催化剂而得到的茂金属系丙烯系树脂。
作为丁烯系树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丁烯系树脂。作为这样的丁烯系树脂,例如,可举出选自聚丁烯-1及丁烯-1与α-烯烃的共聚物中的至少1种。
丁烯系树脂可以为使用茂金属催化剂而得到的茂金属系丁烯系树脂。
<1-1-1.最外基材层A>
最外基材层A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树脂层。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最外基材层A为聚烯烃系基材层。最外基材层A为聚烯烃系基材层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A包含烯烃系树脂。最外基材层A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的含有比例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10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90重量%~100重量%、特别优选为95重量%~100重量%。最外基材层A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的含有比例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A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最外基材层A的整体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烯烃系树脂。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作为这样的烯烃系树脂,例如,可举出选自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及丁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优选可举出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
作为最外基材层A中可包含的乙烯系树脂,例如,可举出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超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M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超高密度聚乙烯,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优选为选自由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更优选为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这两者。
最外基材层A包含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这两者的情况下,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对于它们的重量比率,相对于低密度聚乙烯100重量份,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优选为0重量份~100重量份、更优选为2重量份~9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4重量份~8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5重量份~70重量份。
作为最外基材层A中可包含的丙烯系树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丙烯系树脂。作为这样的丙烯系树脂,例如可举出选自聚丙烯、丙烯与其他单体的共聚物中的至少1种,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优选为聚丙烯。作为聚丙烯,例如可举出选自无规聚丙烯、嵌段聚丙烯、均聚丙烯中的至少1种。
最外基材层A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中的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的含有比例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10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90重量%~100重量%、特别优选为95重量%~100重量%。最外基材层A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中的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的含有比例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A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包含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这两者的情况下,乙烯系树脂与丙烯系树脂的含有比率优选为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99.9:0.1~0.1:99.9、更优选为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99:1~10:90、进一步优选为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97:3~50:50、特别优选为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95:5~80:20。最外基材层A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包含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这两者的情况下,乙烯系树脂与丙烯系树脂的含有比率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A可以为抗粘连层。最外基材层A为抗粘连层的情况下,最外基材层A优选包含抗粘连剂。
需要说明的是,如后所述,最外基材层C也可以为抗粘连层,最外基材层C为抗粘连层的情况下,最外基材层C优选包含抗粘连剂。即,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选自由最外基材层A及最外基材层C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为抗粘连层。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最外基材层A及最外基材层C这两者为抗粘连层。
作为抗粘连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抗粘连剂。作为这样的抗粘连剂,例如,可举出选自无机颗粒、脂肪酸酰胺、脂肪酸酯、有机硅系润滑剂、氟系润滑剂、蜡系润滑剂中的至少1种。
作为无机颗粒,例如,可举出二氧化硅、碳酸钙等。无机颗粒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脂肪酸酰胺,例如,可举出月桂酸酰胺、棕榈酸酰胺、硬脂酸酰胺、山嵛酸酰胺、羟基硬脂酸酰胺、油酸酰胺、芥酸酰胺、N-油烯基棕榈酸酰胺、N-硬脂基硬脂酸酰胺、N-硬脂基油酸酰胺、N-油烯基硬脂酸酰胺、N-硬脂基芥酸酰胺、羟甲基硬脂酸酰胺、亚甲基双硬脂酸酰胺、乙烯双癸酸酰胺、亚乙基双月桂酸酰胺、亚乙基双硬脂酸酰胺、亚乙基双羟基硬脂酸酰胺、亚乙基双山嵛酸酰胺、六亚甲基双硬脂酸酰胺、六亚甲基双山嵛酸酰胺、六亚甲基羟基硬脂酸酰胺、N,N’-二硬脂基己二酸酰胺、N,N’-二硬脂基癸二酸酰胺、亚乙基双油酸酰胺、亚乙基双芥酸酰胺、六亚甲基双油酸酰胺、N,N’-二油烯基己二酸酰胺、N,N’-二油烯基癸二酸酰胺、间苯二甲基双硬脂酸酰胺、间苯二甲基双羟基硬脂酸酰胺、N,N’-硬脂基间苯二甲酸酰胺等。脂肪酸酰胺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脂肪酸酯,例如,可举出聚氧乙烯双酚A月桂酸酯、硬脂酸丁酯、棕榈酸2-乙基己酯、硬脂酸2-乙基己酯、山嵛酸单甘油酯、2-乙基己酸鲸蜡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棕榈酸异丙酯、异硬脂酸胆甾醇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椰油脂肪酸甲酯、月桂酸甲酯、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肉豆蔻酸肉豆蔻基、肉豆蔻酸辛基十二烷基酯、季戊四醇单油酸酯、季戊四醇单硬脂酸酯、季戊四醇四棕榈酸酯、硬脂酸硬脂酯、硬脂酸异十三烷基酯、2-乙基己酸三甘油酯、月桂酸丁酯、油酸辛酯等。脂肪酸酯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有机硅系润滑剂,例如,可举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氨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环氧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甲醇(carbinol)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巯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羧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甲基氢化有机硅、甲基丙烯酸类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硅烷醇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芳烷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氟烷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长链烷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高级脂肪酸改性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高级脂肪酸酰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苯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等。有机硅系润滑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氟系润滑剂,例如,可举出全氟烷烃、全氟羧酸酯、含氟嵌段共聚合物、具有氟化烷基的聚醚聚合物等。氟系润滑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蜡系润滑剂,例如,可举出石油系蜡(固体石蜡等)、植物系蜡(巴西棕榈蜡等)、矿物系蜡(褐煤蜡等)、高级脂肪酸(蜡酸等)、中性脂肪(棕榈酸三甘油酯等)那样的各种蜡。蜡系润滑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最外基材层A为抗粘连层、且最外基材层A包含抗粘连剂的情况下,最外基材层A中的抗粘连剂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01重量%~20.00重量%、更优选为0.04重量%~10.0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08重量%~8.00重量%、特别优选为0.10重量%~6.00重量%。最外基材层A中的抗粘连剂的含有比例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A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包含任意适当的其他成分。最外基材层A中的其他成分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重量%~20重量%、更优选为0重量%~8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重量%~6重量%、特别优选为0重量%~4重量%。
<1-1-2.中间基材层B>
中间基材层B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树脂层。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中间基材层B为聚烯烃系基材层。中间基材层B为聚烯烃系基材层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中间基材层B包含烯烃系树脂。中间基材层B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的含有比例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10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90重量%~100重量%、特别优选为95重量%~100重量%。中间基材层B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的含有比例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中间基材层B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中间基材层B的整体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烯烃系树脂。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作为这样的烯烃系树脂,例如,可举出选自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及丁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优选可举出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
作为中间基材层B中可包含的乙烯系树脂,例如,可举出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超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M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超高密度聚乙烯,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优选为选自由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更优选为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这两者。
中间基材层B包含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这两者的情况下,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对于它们的重量比率,相对于低密度聚乙烯100重量份,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优选为0重量份~100重量份、更优选为2重量份~9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4重量份~8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5重量份~70重量份。
作为中间基材层B中可包含的丙烯系树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丙烯系树脂。作为这样的丙烯系树脂,例如可举出选自聚丙烯、丙烯与其他单体的共聚物中的至少1种,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优选为聚丙烯。作为聚丙烯,例如可举出选自无规聚丙烯、嵌段聚丙烯、均聚丙烯中的至少1种。
中间基材层B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中的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的含有比例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10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90重量%~100重量%、特别优选为95重量%~100重量%。中间基材层B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中的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的含有比例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中间基材层B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包含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这两者的情况下,乙烯系树脂与丙烯系树脂的含有比率优选为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99.9:0.1~0.1:99.9、更优选为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99:1~10:90、进一步优选为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97:3~50:50、特别优选为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95:5~80:20。最外基材层B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包含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这两者的情况下,乙烯系树脂与丙烯系树脂的含有比率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中间基材层B可以为着色层。中间基材层B为着色层的情况下,中间基材层B优选包含着色剂。着色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着色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着色剂。作为这样的着色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着色剂。作为这样的着色剂,例如,可举出颜料、染料。作为颜料,例如,可举出碳酸锌、锌氧化物、硫化锌、滑石、高岭土、碳酸钙、钛氧化物、二氧化硅、氟化锂、氟化钙、硫酸钡、氧化铝、氧化锆、铁氧化物系、氢氧化铁系、铬氧化物系、氢氧化铬系、尖晶石型焙烧系、铬酸系、铬朱红(chromevermilion)系、深蓝系、钴蓝系、铝粉末系、青铜粉末系、银粉末系、磷酸钙等无机颜料;酞菁系颜料、偶氮系颜料、缩合偶氮系颜料、偶氮色淀系颜料、蒽醌系颜料、苝·芘酮(perinone)系颜料、黄酮系颜料、靛蓝系颜料、硫靛蓝系颜料、异吲哚酮系颜料、偶氮甲碱系颜料、二噁嗪系颜料、喹吖啶酮系颜料、苯胺黑系颜料、三苯基甲烷系颜料、炭黑系颜料等有机颜料。作为染料,例如,可举出偶氮系染料、蒽醌、喹酞酮、苯乙烯基、二苯基甲烷、三苯基甲烷、噁嗪、三嗪、黄原胶、甲烷、偶氮甲碱、吖啶、二嗪。
中间基材层B为着色层、且中间基材层B包含着色剂的情况下,中间基材层B中的着色剂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01重量%~50重量%、更优选为0.01重量%~4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01重量%~30重量%、特别优选为0.01重量%~20重量%。中间基材层B中的着色剂的含有比例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中间基材层B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包含任意适当的其他成分。中间基材层B中的其他成分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重量%~20重量%、更优选为0重量%~8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重量%~6重量%、特别优选为0重量%~4重量%。
<1-1-3.最外基材层C>
最外基材层C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树脂层。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最外基材层C为聚烯烃系基材层。最外基材层C为聚烯烃系基材层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C包含烯烃系树脂。最外基材层C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的含有比例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10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90重量%~100重量%、特别优选为95重量%~100重量%。最外基材层C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的含有比例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C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最外基材层C的整体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烯烃系树脂。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作为这样的烯烃系树脂,例如,可举出选自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及丁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优选可举出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
作为最外基材层C中可包含的乙烯系树脂,例如,可举出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超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M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超高密度聚乙烯,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优选为选自由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更优选为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这两者。
最外基材层C包含低密度聚乙烯及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这两者的情况下,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对于它们的重量比率,相对于低密度聚乙烯100重量份,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优选为0重量份~100重量份、更优选为2重量份~9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4重量份~8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5重量份~70重量份。
作为最外基材层C中可包含的丙烯系树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丙烯系树脂。作为这样的丙烯系树脂,例如可举出选自聚丙烯、丙烯与其他单体的共聚物中的至少1种,从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效果的方面出发,优选为聚丙烯。作为聚丙烯,例如可举出选自无规聚丙烯、嵌段聚丙烯、均聚丙烯中的至少1种。
最外基材层C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中的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的含有比例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10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90重量%~100重量%、特别优选为95重量%~100重量%。最外基材层C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中的选自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的含有比例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C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包含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这两者的情况下,乙烯系树脂与丙烯系树脂的含有比率优选为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99.9:0.1~0.1:99.9、更优选为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99:1~10:90、进一步优选为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97:3~50:50、特别优选为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95:5~80:20。最外基材层C中包含的烯烃系树脂包含乙烯系树脂及丙烯系树脂这两者的情况下,乙烯系树脂与丙烯系树脂的含有比率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C可以为抗粘连层。最外基材层C为抗粘连层的情况下,最外基材层C优选包含抗粘连剂。
作为抗粘连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抗粘连剂。作为这样的抗粘连剂,例如,可举出选自无机颗粒、脂肪酸酰胺、脂肪酸酯、有机硅系润滑剂、氟系润滑剂、蜡系润滑剂中的至少1种。
作为无机颗粒,例如,可举出二氧化硅、碳酸钙等。无机颗粒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脂肪酸酰胺,例如,可举出月桂酸酰胺、棕榈酸酰胺、硬脂酸酰胺、山嵛酸酰胺、羟基硬脂酸酰胺、油酸酰胺、芥酸酰胺、N-油烯基棕榈酸酰胺、N-硬脂基硬脂酸酰胺、N-硬脂基油酸酰胺、N-油烯基硬脂酸酰胺、N-硬脂基芥酸酰胺、羟甲基硬脂酸酰胺、亚甲基双硬脂酸酰胺、亚乙基双癸酸酰胺、亚乙基双月桂酸酰胺、亚乙基双硬脂酸酰胺、亚乙基双羟基硬脂酸酰胺、亚乙基双山嵛酸酰胺、六亚甲基双硬脂酸酰胺、六亚甲基双山嵛酸酰胺、六亚甲基羟基硬脂酸酰胺、N,N’-二硬脂基己二酸酰胺、N,N’-二硬脂基癸二酸酰胺、亚乙基双油酸酰胺、亚乙基双芥酸酰胺、六亚甲基双油酸酰胺、N,N’-二油烯基己二酸酰胺、N,N’-二油烯基癸二酸酰胺、间苯二甲基双硬脂酸酰胺、间苯二甲基双羟基硬脂酸酰胺、N,N’-硬脂基间苯二甲酸酰胺等。脂肪酸酰胺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脂肪酸酯,例如,可举出聚氧乙烯双酚A月桂酸酯、硬脂酸丁酯、棕榈酸2-乙基己酯、硬脂酸2-乙基己酯、山嵛酸单甘油酯、2-乙基己酸鲸蜡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棕榈酸异丙酯、异硬脂酸胆甾醇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椰油脂肪酸甲酯、月桂酸甲酯、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肉豆蔻酸肉豆蔻酯、肉豆蔻酸辛基十二烷基酯、季戊四醇单油酸酯、季戊四醇单硬脂酸酯、季戊四醇四棕榈酸酯、硬脂酸硬脂基、硬脂酸异十三烷基基、2-乙基己酸三甘油酯、月桂酸丁酯、油酸辛酯等。脂肪酸酯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有机硅系润滑剂,例如,可举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氨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环氧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甲醇(carbinol)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巯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羧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甲基氢化有机硅、甲基丙烯酸类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硅烷醇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芳烷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氟烷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长链烷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高级脂肪酸改性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高级脂肪酸酰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苯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等。有机硅系润滑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氟系润滑剂,例如,可举出全氟烷烃、全氟羧酸酯、含氟嵌段共聚合物、具有氟化烷基的聚醚聚合物等。氟系润滑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蜡系润滑剂,例如,可举出石油系蜡(固体石蜡等)、植物系蜡(巴西棕榈蜡等)、矿物系蜡(褐煤蜡等)、高级脂肪酸(蜡酸等)、中性脂肪(棕榈酸三甘油酯等)那样的各种蜡。蜡系润滑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最外基材层C为抗粘连层、且最外基材层C包含抗粘连剂的情况下,最外基材层C中的抗粘连剂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01重量%~20.00重量%、更优选为0.04重量%~10.0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08重量%~8.00重量%、特别优选为0.10重量%~6.00重量%。最外基材层C中的抗粘连剂的含有比例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表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最外基材层C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包含任意适当的其他成分。最外基材层C中的其他成分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重量%~20重量%、更优选为0重量%~8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重量%~6重量%、特别优选为0重量%~4重量%。
《1-2.粘合剂层》
粘合剂层可采用由任意适当的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层。作为这样的粘合剂,例如,可举出含有包含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优选为50重量%~100重量%、更优选为70重量%~10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80重量%~100重量%、特别优选为90重量%~100重量%、最优选为95重量%~100重量%)的基础聚合物的热塑性树脂系粘合剂等。基础聚合物中可包含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作为热塑性树脂,可采用任意适当的热塑性树脂。作为这样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选自由苯乙烯系树脂、烯烃系树脂、含芳香族基团的烯烃/二烯共聚物、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橡胶系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这些热塑性树脂中,优选为选自由丙烯酸系树脂及橡胶系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作为丙烯酸系树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丙烯酸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例如,可举出日本特开2004-51825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公知的丙烯酸系树脂等。
作为橡胶系树脂,在不损害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可采用任意适当的橡胶系粘合剂中使用的橡胶系树脂。这些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例如,可举出日本特开2000-204330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公知的橡胶系树脂等。
粘合剂层根据需要可含有任意适当的其他成分。作为其他成分,例如,可举出增粘剂;软化剂;防老剂;其他树脂成分;脂肪酸酰胺;磷酸酯;受阻胺系光稳定剂等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耐热稳定化剂;钙氧化物、镁氧化物、二氧化硅、锌氧化物、钛氧化物等填充剂或颜料;交联剂;表面润滑剂、流平剂;增塑剂;低分子聚合物;抗氧化剂;防腐蚀剂;阻聚剂;硅烷偶联剂;导电剂;金属粉;着色剂;箔状物;润滑剂;溶剂;催化剂;其他添加剂;等。粘合剂层中可含有的其他成分的种类、数及量可根据目的来适当地设定。
根据需要可以对粘合层的表面实施例如电晕放电处理、紫外线照射处理、火焰处理、等离子体处理、溅射蚀刻处理等以粘合性的控制、贴附操作性等为目的的表面处理。
《《2.表面保护薄膜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表面保护薄膜可以通过任意适当的方法来制造。作为这样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基于如下方法等任意适当的制造方法来进行:
(1)将粘合剂层的形成材料的溶液、热熔融液涂布于基材层上的方法;
(2)将粘合剂层的形成材料的溶液、热熔融液涂布于隔离体上,将所形成的粘合剂层转移粘接于基材层上的方法;
(3)在基材层上挤出并形成涂布粘合剂层的形成材料的方法;
(4)将基材层和粘合剂层以2层或多层进行挤出的方法;
(5)在基材层上单层层压粘合剂层的方法或与层压层一起2层层压粘合剂层的方法;和
(6)对粘合剂层和薄膜、层压层等基材层形成材料进行2层或多层层压的方法。
作为涂布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辊涂机法、逗点涂布机法、模涂机法、逆转涂布机法、丝网法、凹版涂布机法等。
基材层可以通过任意适当的方法来制造。作为这样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举出对构成基材层的各层的材料进行挤出成形的方法。例如,基材层为依次包含最外基材层A、中间基材层B和最外基材层C的3层的情况下,可举出3种3层的挤出成形。
《《3.用途》》
本实用新型的表面保护薄膜可以用于任意适当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表面保护薄膜例如用于金属板等的表面保护。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具体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受这些实施例任何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等中的试验及评价方法如下。需要说明的是,记载为“份”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殊说明,则是指“重量份”,记载为“%”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殊说明,则是指“重量%”。
<污染性评价>
将表面保护薄膜贴附于SUS430BA板后,于50℃保管1周后,以拉伸速度300mm/分钟、剥离角度180°进行剥离,通过目视确认外观。
◎:完全不能确认到污染。
〇:有微量的污染,但实用上没问题。
×:通过目视能确认明显的污染。
<放出性评价>
确认将作为基材层的原料基材用放出机放出时的移动性。
〇:能够稳定地放出。
×:因粘连而发生装置的停止、发生由作为基材层的原料基材的裂纹·破裂等导致的不良情况。
<视觉识别性评价>
将表面保护薄膜贴附于SUS430BA板后,自距离1m的场所通过目视确认外观。
〇:能够容易地确认表面保护薄膜的存在。
×:不能确认表面保护薄膜的存在。
<粘合力评价>
依据JIS-Z-0237(2000)测定粘合力。具体而言,作为被粘物,使用SUS430BA板,用甲苯对其表面进行清洗。使2kg的辊往返1次将宽度20mm的表面保护薄膜的粘合剂层的粘合面压接于该被粘物的表面。压接后30分钟后、以300mm/分钟的拉伸速度将试验片沿180度方向进行剥离并测定粘合力。
<基材层的成形条件(3种3层)>
使用3层(A层/B层/C层)挤出T模成形机,使基材层成形。对于其挤出温度,在以下的条件下实施。
A层熔融温度:190℃
B层熔融温度:190℃
C层熔融温度:190℃
模头温度:190℃
从T模进行共挤出成形而一体化,在得到的基材层充分固化后,卷取成卷形状,由此制成卷绕体。
<基材层的成形条件(单层)>
使用单层挤出T模成形机形成基材层。对于其挤出温度,在以下的条件下实施。
熔融温度:190℃
模头温度:190℃
从T模进行挤出成形,在得到的基材层充分固化后,卷取成卷形状,由此制成卷绕体。
<基材层的原料>
PP:Japan Polypropylene Corporation制、商品名:WINTEC WFW4、利用茂金属催化剂进行聚合而得到的丙烯/乙烯无规聚合物
LDPE:Japan polyethylene Corporation.制、商品名:NOVATEC LD LC720
L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EXCELLEN FX FX307”
[实施例1]
将PP:10重量份、LDPE:80重量份和LLDPE:10重量份配混,准备树脂组合物(P)。
将树脂组合物(P)和润滑剂(硬脂酸酰胺、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商品名“SLIPAXE”)按照以重量比计为树脂组合物(P):润滑剂=100:0.5进行配混,准备最外基材层A的材料。
将树脂组合物(P)和着色剂(TOYO INK CO.,LTD.制、商品名“PEX 3162BLUE”)按照以重量比计为树脂组合物(P):着色剂=100:5.0进行配混,准备中间基材层B的材料。
将树脂组合物(P)和润滑剂(硬脂酸酰胺、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商品名“SLIPAXE”)按照以重量比计为树脂组合物(P):润滑剂=100:0.5进行配混,准备最外基材层C的材料。
将得到的最外基材层A的材料、中间基材层B的材料、最外基材层C的材料分别投入至3层(A层/B层/C层)挤出T模成形机的A层、B层、C层,通过熔融共挤出进行成膜,得到最外基材层A/中间基材层B/最外基材层C分别具有4μm/32μm/4μm的厚度的、作为3层的层叠薄膜的基材薄膜的卷状卷绕体。
接着,相对于丙烯酸正丁酯:丙烯腈:丙烯酸=85:15:2.5(重量比)的配混物100份,添加作为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双异丁腈0.2份,在甲苯中进行聚合,得到包含丙烯酸系聚合物(重均分子量70万)的溶液。向该溶液中相对于聚合物的固体成分100份添加含有多个羟基的胺系化合物(乙二胺的聚氧丙烯缩合物、商品名“EDP-1100”、旭电化株式会社制)5份、及多异氰酸酯系化合物(商品名“CORONATE L”、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Co.,Ltd.制)20份,使用作为稀释溶剂的乙酸乙酯充分进行混合,制备固体成分浓度16%的粘合剂组合物。
将得到的粘合剂组合物用涂布机以干燥后的厚度成为10μm的方式涂布于从上述卷状卷绕体放出的基材薄膜并进行干燥,卷绕成卷状(200m卷、厚度=约35mm),接着,在40℃下进行72小时加热老化,使粘合剂组合物完全交联,得到表面保护薄膜(1)。
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
将树脂组合物(P)和润滑剂(二氧化硅、东海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МL-369”)按照以重量比计为树脂组合物(P):润滑剂=100:1.5进行配混,准备最外基材层A的材料,将树脂组合物(P)和润滑剂(二氧化硅、东海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МL-369”)按照以重量比计为树脂组合物(P):润滑剂=100:1.5进行配混,准备最外基材层C的材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表面保护薄膜(2)。
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
作为基材层的材料,准备LDPE与着色剂(TOYO INK CO.,LTD.制、商品名“PEX3162BLUE”)与润滑剂(硬脂酸酰胺、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商品名“SLIPAX E”)的配混物(以重量比计、LDPE:着色剂:润滑剂=100:5:0.5),投入至单层挤出T模成形机,通过挤出进行成膜,得到具有40μm的厚度的、作为单层薄膜的基材薄膜的卷状卷绕体。使用该得到的基材薄膜的卷状卷绕体,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表面保护薄膜(C1)。
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2]
作为基材层的材料,准备LDPE,投入至单层挤出T模成形机,通过挤出进行成膜,得到具有40μm的厚度的作为单层薄膜的基材薄膜的卷状卷绕体。使用该得到的基材薄膜的卷状卷绕体,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表面保护薄膜(C2)。
将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283938927000024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表面保护薄膜例如可以用于金属板等的表面保护。

Claims (20)

1.一种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材层和粘合剂层,
该基材层为依次包含最外基材层A、中间基材层B和最外基材层C的3层以上的层叠体,
从该中间基材层B观看时,该最外基材层C配置于该粘合剂层侧,
该基材层的厚度为10μm~80μm,
该粘合剂层的厚度为1μm~50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基材层A的厚度与所述中间基材层B的厚度之比为1:1~1:15,所述最外基材层C的厚度与所述中间基材层B的厚度之比为1:1~1: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层为丙烯酸系粘合剂层或橡胶系粘合剂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为聚烯烃系基材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系基材层为烯烃系树脂基材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基材层A为聚烯烃系基材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系基材层为烯烃系树脂基材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系树脂为乙烯系树脂或丙烯系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系树脂为低密度聚乙烯或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基材层B为聚烯烃系基材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系基材层为烯烃系树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系树脂为乙烯系树脂或丙烯系树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系树脂为低密度聚乙烯或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基材层C为聚烯烃系基材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系基材层为烯烃系树脂基材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系树脂为乙烯系树脂或丙烯系树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系树脂为低密度聚乙烯或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选自由所述最外基材层A及所述最外基材层C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为抗粘连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基材层A及所述最外基材层C这两者为抗粘连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保护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基材层B为着色层。
CN202023038431.7U 2020-12-16 2020-12-16 表面保护薄膜 Active CN2148812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38431.7U CN214881226U (zh) 2020-12-16 2020-12-16 表面保护薄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38431.7U CN214881226U (zh) 2020-12-16 2020-12-16 表面保护薄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81226U true CN214881226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904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38431.7U Active CN214881226U (zh) 2020-12-16 2020-12-16 表面保护薄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812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260425A1 (en)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JP5763536B2 (ja) 剥離物質
KR100570487B1 (ko) 감압 접착제용 박리 라이너
CN106750456B (zh) 涂覆的聚合物膜
CN102134456A (zh) 表面保护片及其利用
CA2562560A1 (en)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tape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US11104826B2 (en) Release-linered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WO2020067327A1 (ja) インモールドラベル及びインモールドラベル付き容器
US20030049415A1 (en) Film constructions and methods
EP2196512B1 (en) Paint film-protecting sheet
JPH08323942A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3342977B2 (ja) 塗膜保護用シート
CN214881226U (zh) 表面保护薄膜
WO2013141178A1 (ja) 表面保護シート
CN106414639B (zh) 粘合片
JP2832579B2 (ja) 塗膜保護用シート
JP4696562B2 (ja) 離型フィルム用樹脂組成物及び離型フィルム
JP7022507B2 (ja) 粘着フィルムおよび粘着フィルムの被着体への貼付方法
EP1652875B1 (en) Thermoplastic resin film
JP4344570B2 (ja) 溶融熱転写記録用紙
JP4737377B2 (ja) 離型フィルム用樹脂組成物及び離型フィルム
JP2013233691A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CN108138010A (zh) 粘合片及粘合片的制造方法
JPH05239418A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US20220119682A1 (en) Recording paper, use thereof,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recording pap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