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80653U - 滤芯及净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滤芯及净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80653U
CN214880653U CN202121197420.5U CN202121197420U CN214880653U CN 214880653 U CN214880653 U CN 214880653U CN 202121197420 U CN202121197420 U CN 202121197420U CN 214880653 U CN214880653 U CN 2148806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unit
filter unit
isolation mechanism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9742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印彩霞
孙易蒙
王汉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AO Smith China Environmental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AO Smith China Environment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AO Smith China Environment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9742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806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806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806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滤芯及净水装置,其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滤芯包括:具有轴线的滤瓶;设置在所述滤瓶内的第一隔离机构,所述第一隔离机构将所述滤瓶内的空间隔离成独立的位于所述第一隔离机构内的第一容纳空间和位于所述第一隔离机构的外侧壁与所述滤瓶内侧壁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的第一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的第二过滤单元。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的过滤单元的布置方式,以提高第二过滤单元的过滤效果。

Description

滤芯及净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滤芯及净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净水装置中的净水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处理,往往需要多级不同功能的滤芯组件,不同功能的滤芯组件中的过滤单元之间的出水口和进水口之间均需要外部管道进行连接,使得净水设备的管道庞杂,而且使净水设备的空间占用大,不方便安装、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滤芯及净水装置,其提供了一种新的过滤单元的布置方式,以提高第二过滤单元的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滤芯,所述滤芯包括:
具有轴线的滤瓶;
设置在所述滤瓶内的第一隔离机构,所述第一隔离机构将所述滤瓶内的空间隔离成独立的位于所述第一隔离机构内的第一容纳空间和位于所述第一隔离机构的外侧壁与所述滤瓶内侧壁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
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的第一过滤单元;
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的第二过滤单元。
优选地,所述滤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的第三过滤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和所述第三过滤单元沿所述轴线方向排列设置。
优选地,所述滤芯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隔离机构外的第二隔离机构,所述第二隔离机构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容纳空间隔离成位于所述第二隔离机构和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之间的第一环空、位于所述滤瓶和所述第二隔离机构之间的第二环空,所述第一环空与所述第二环空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环空中和/或位于所述第二环空中。
优选地,所述滤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的第三过滤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和所述第三过滤单元沿所述轴线方向排列设或沿所述滤瓶的径向方向排列。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空,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机构的端部与所述滤瓶的底端之间的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环空,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机构的端部与所述滤瓶的底端之间的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和所述第三过滤单元共同设置在所述第一环空或所述第二环空中。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环空中,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空中;或者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空中,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环空中。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具有第二进水端和第二出水端,所述第二进水端和所述第二出水端分别朝向所述滤瓶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具有第二进水端和第二出水端,所述第三过滤单元具有第三进水端和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三进水端与所述第二出水端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滤芯包括:安装在滤瓶的瓶口处的滤瓶接口组件,所述滤瓶接口组件具有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一环空相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环空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滤芯还包括:具有镂空的支撑架,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套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第一进水端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外侧壁,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第一出水端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内侧壁。
优选地,所述滤芯包括:安装在滤瓶的瓶口处的滤瓶接口组件,滤瓶接口组件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隙相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支撑架的内部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由颗粒活性炭制成,颗粒活性炭填充在所述第二环空和/或所述第一环空中。
优选地,所述第三过滤单元包括微滤膜或超滤膜或PP棉。
优选地,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还包括:容纳件,其外侧壁上具有呈环形的容纳槽,所述微滤膜或超滤膜或PP棉以层叠的形式设置在容纳槽中,所述容纳槽的底部与容纳件内侧壁通过导水孔相连通,所述容纳件与所述滤瓶的内侧壁之间至少部分具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进水端与所述第二环空相连通,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进水端位于所述容纳件的外侧壁处;所述容纳件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之间至少部分具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出水端与第一环空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滤芯还包括:具有镂空的支撑架,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套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的中部呈中空状;对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远离瓶口的一端进行密封的下密封件,所述下密封件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伸入至所述支撑架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下密封件内形成有通道,所述通道能连通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隙;所述通道中设置有由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出水端向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隙导通的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离机构内形成有通道,所述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隔离机构靠近所述滤瓶瓶口的一端,所述通道能连通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之间的空隙;所述通道中设置有由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出水端向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隙导通的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为前置过滤单元,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为卷制的PP棉或者PP棉和碳纤维。
一种净水装置,所述净水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所述的滤芯。
优选地,所述净水装置还包括:净水滤芯,所述净水滤芯的进口能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连通,所述净水滤芯的出口能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第二进水端连通。
优选地,所述净水滤芯包括RO膜滤芯或纳滤膜滤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的滤芯通过将至少2个以上的过滤单元复合设置在同一个滤瓶2中,两个过滤单元之间相互不影响,其能够有效简化安装滤芯的净水装置的管道,同时可以使安装滤芯的净水设备占用更小的空间,便于安装在空间更为狭小的地方,例如厨房水池下的区域。其次,整个滤芯集成了多个过滤单元后,净水设备上需要安装的滤芯的个数也会大幅减少,当滤芯内部的过滤单元的寿命到时,更换一个滤芯就能够达到更换多个过滤单元的目的,这样可以大幅减少滤芯的更换次数。另外,通过第一隔离机构将滤瓶内的空间隔离成独立的位于第一隔离机构内的第一容纳空间和位于第一隔离机构的外侧壁与滤瓶内侧壁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由于第二容纳空间是由第一隔离机构的外侧壁与滤瓶内侧壁形成,因此其在轴线方向的长度较长,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中的第二过滤单元可以在轴线方向具有较长的距离,这样可以大大增加了水过滤时穿过第二过滤单元的长度,从而使得第二过滤单元对水能够有一个更好的过滤效果。最后,通过合理的对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的布局,可以使得第二容纳空间的体积在滤瓶为相同长度下的前提下更大,从而容纳更多滤材,进而实现更大的过水量需求。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芯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芯的通道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隔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隔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容纳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容纳件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阻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密封件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瓶接口组件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中A-A处的剖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瓶接口组件的接口孔单元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第一隔离机构;11、第一支撑部;12、限位部;13、凹陷部;2、滤瓶;21、上壳体;22、下壳体;23、第一容纳空间;24、第二容纳空间;241、第一环空;242、第二环空;3、第一过滤单元;4、第二过滤单元;5、第三过滤单元;51、容纳件;511、容纳槽;512、导水孔;513、上外延部;514、下外延部;515、卡扣结构;516、限位槽;52、微滤膜;6、第二隔离机构;61、第二支撑部;62、台阶部;63、凹槽;7、滤瓶接口组件;71、滤瓶接口本体;72、止水机构;73、第一环形延伸部;74、第二环形延伸部;75、第三环形延伸部;76、接口孔单元;8、支撑架;9、下密封件;91、凸起部;10、通道;11、单向阀;12、阻挡件;121、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提供了一种新的过滤单元的布置方式,以提高第二过滤单元4的过滤效果,在本申请中提出了一种滤芯,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芯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芯的通道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滤芯包括:具有轴线的滤瓶2;设置在滤瓶2内的第一隔离机构1,第一隔离机构1将滤瓶2内的空间隔离成独立的位于第一隔离机构1内的第一容纳空间23和位于第一隔离机构1的外侧壁与滤瓶2内侧壁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24;设置在第一容纳空间23中的第一过滤单元3;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24中的第二过滤单元4。
本申请中的滤芯通过将至少2个以上的过滤单元复合设置在同一个滤瓶2中,两个过滤单元之间相互不影响,其能够有效简化安装滤芯的净水装置的管道,同时可以使安装滤芯的净水设备占用更小的空间,便于安装在空间更为狭小的地方,例如厨房水池下的区域。其次,整个滤芯集成了多个过滤单元后,净水设备上需要安装的滤芯的个数也会大幅减少,当滤芯内部的过滤单元的寿命到时,更换一个滤芯就能够达到更换多个过滤单元的目的,这样可以大幅减少滤芯的更换次数。
另外,通过第一隔离机构1将滤瓶2内的空间隔离成独立的位于第一隔离机构1内的第一容纳空间23和位于第一隔离机构1的外侧壁与滤瓶2内侧壁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24,由于第二容纳空间24是由第一隔离机构1的外侧壁与滤瓶2内侧壁形成,因此其在轴线方向的长度较长,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24中的第二过滤单元4可以在轴线方向具有较长的距离,这样可以大大增加了水过滤时穿过第二过滤单元4的长度,从而使得第二过滤单元4对水能够有一个更好的过滤效果。最后,通过合理的对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的布局,可以使得第二容纳空间的体积在滤瓶为相同长度下的前提下更大,从而容纳更多滤材,进而实现更大的过水量需求。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本申请中的滤芯,下面将对其做进一步说明和解释。如图1和图2所示,滤芯可以包括:滤瓶2、第一隔离机构1、第一过滤单元3和第二过滤单元4。其中,滤瓶2内部通过第一隔离机构1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一容纳空间23和第二容纳空间24。滤瓶2具有瓶口,瓶口处用于将水流入滤瓶2,也用于供滤瓶2内的水流出。滤瓶2具有轴线,滤瓶2可以具有相背的两端,其中一端位于瓶口处,另一端位于瓶底处,相背的两端的沿轴线方向分布。第一过滤单元3和第二过滤单元4设置在滤瓶2内部。为了便于第一隔离机构1、第一过滤单元3和第二过滤单元4等部件安装至滤瓶2中,滤瓶2可以包括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两者之间可拆卸连接。当然的,在第一过滤单元3和第二过滤单元4等安装至滤瓶2内部以后,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连接后可以为不能再进行拆卸分开的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隔离机构1沿轴线方向延伸。第一隔离机构1大体可以呈圆筒状,第一隔离机构1靠近滤瓶2瓶口的一端呈缩径结构,第一隔离机构1的另一端延伸至滤瓶2底部。第一隔离机构1的内部形成第一容纳空间23。第一隔离机构1的外侧壁与滤瓶2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24。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过滤单元3设置在第一容纳空间23中,第二过滤单元4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24中。第二过滤单元4可以套设在第一过滤单元3外,例如,第二过滤单元4套设在第一隔离机构1外围,第一隔离机构1套设在第一过滤单元3的外围,也就间接形成了第二过滤单元4套设在第一过滤单元3外。第二过滤单元4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进水端和出水端可以分别朝向滤瓶2的两端。例如,第二过滤单元4的进水端朝向滤瓶2的位于瓶口处的一端,第二过滤单元4的出水端朝向滤瓶2的位于瓶底处的一端。当然的,第二过滤单元4的进水端也可以朝向滤瓶2的位于瓶底处的一端,第二过滤单元4的出水端可以朝向滤瓶2的位于瓶口处的一端。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滤单元3可以为前置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4可以为后置过滤单元。滤芯可以包括:安装在滤瓶2的瓶口处的滤瓶接口组件7,滤瓶接口组件7上具有多个端口,至少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端口和第一隔离机构1与第一过滤单元3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隙相连通,第二端口与支撑架8的内部相连通。瓶口可以位于滤瓶2的上壳体21上,滤瓶接口组件7可以安装在滤瓶2的上壳体21上。第一隔离机构1可以连接在滤瓶接口组件7上。原水通过滤瓶接口组件7的第一端口流入滤瓶2的第一隔离机构1中的第一容纳空间23,进入第一过滤单元3的进口,原水经过第一过滤单元3过滤后再从第一过滤单元3的出口排出,之后通过滤瓶接口组件7的第二端口流出滤瓶2。流出滤瓶2的水经过其它处理后,再通过滤瓶接口组件7流入滤瓶2的第二容纳空间24,水从靠近瓶口的进水端进入第二过滤单元4,水必须沿滤瓶2的轴线方向流经第二过滤单元4以被第二过滤单元4充分过滤,再从靠近瓶底的第二过滤单元4的出水端流出,从第二过滤单元4的出水端流出再排出滤瓶2。从第二过滤单元4的出水端流出的水可以从滤瓶2的底部流出,也可以通过穿设过第一过滤单元3的中部导流管从滤瓶2的瓶口流出。
作为可行的,如图1和图2所示,滤芯可以包括:具有镂空的支撑架8,第一过滤单元3套设在支撑架8上,原水由第一过滤单元3的外侧壁进入第一过滤单元3,经过第一过滤单元3过滤后,再从第一过滤单元3的内侧壁流出,进而流入具有镂空的支撑架8后向流向滤瓶接口组件7的第二端口流出滤瓶2。
作为可行的,第二过滤单元4可以由颗粒活性炭制成。当颗粒活性炭在滤瓶2的轴线方向上具有足够的长度时,其可以对水中三氯甲烷起到有效的过滤作用,其能够保证过滤后的水的三氯甲烷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作为优选地,颗粒活性炭在滤瓶2的轴线方向上长度需要达到30mm的长度,如此可以保证过滤过程中对水中的三氯甲烷含量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以满足国标规定。
作为可行的,第一过滤单元3可以采用PP棉制成,PP棉可以为卷制的,其卷绕套设在支撑架8上。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滤单元3还可以是PP棉和碳纤维一起卷制而成。在本申请中并不对第一过滤单元3做具体限制,其只需满足为前置过滤单元即可。
作为可行的,滤芯可以包括:导流管(图中未示出),导流管沿滤瓶2的轴线方向穿设过第一过滤单元3的中部,从而与第二过滤单元4的出水端相连通。水从第二过滤单元4的出水端流出后进入导流管,从而穿过第一过滤单元3,最后穿过滤瓶接口组件7流出滤瓶2。通过上述方式,所有水的流进或流出均通过滤瓶2的瓶口,这样安装拆卸时,滤芯瓶口处的滤瓶接口组件7与净水装置一连接,便能够实现所有水路的连接。
作为可行的,如图1和图2所示,滤芯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24中的第三过滤单元5,第二过滤单元4和第三过滤单元5沿轴线方向排列设置。第二过滤单元4具有第二进水端和第二出水端,第三过滤单元5具有第三进水端和第三出水端,第三进水端与第二出水端相连通。
水从第二过滤单元4的出水端流出后,再由第三过滤单元5的进口进入第三过滤单元5,经过第三过滤单元5过滤后,由第三过滤单元5的出口排出进入导流管,穿过第一过滤单元3,最后通过滤瓶接口组件7流出滤瓶2。第三过滤单元5为后置滤芯。例如,当第二过滤单元4可以由颗粒活性炭制成时,第三过滤单元5可以由微滤膜52制成,如折叠的多层微滤膜52。第三过滤单元5用于对水中残留的颗粒活性炭的碳粉进行过滤,以避免滤芯流出的水会有黑色的碳粉。
作为可行的,滤瓶2可以具有外壳体(图中未示出)和内壳体(图中未示出),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区域为部分的第二容纳空间24。第二过滤单元4设置在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第二过滤单元4与外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呈密封状态,第二过滤单元4与内壳体的外侧壁之间呈密封状态。第一隔离机构1插入设置在内壳体中。内壳体可以与外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也可以一体成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需要对第一过滤单元3进行更换时,可以将第一隔离机构1和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一过滤单元3一起从滤瓶2中抽出,再换入新的第一过滤单元3,此时,第一隔离机构1相当于第一过滤单元3的壳体。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实现第一过滤单元3的快捷更换,且无需连同第二过滤单元4一起更换,大大降低了换芯的成本。
在另一种可行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滤芯可以包括:套设在第一隔离机构1外的第二隔离机构6,第二隔离机构6将至少部分第二容纳空间24隔离成位于第二隔离机构6和第一隔离机构1之间的第一环空241、位于滤瓶2和第二隔离机构6之间的第二环空242,第一环空241与第二环空242相连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滤单元4可以位于第一环空241中和/或位于第二环空242中。作为可行的,第二隔离机构6的结构可以和第一隔离机构1的结构相类似,第二隔离机构6沿轴线方向延伸。第二隔离机构6大体可以呈圆筒状,第二隔离机构6靠近滤瓶2瓶口的一端可以呈缩径结构。第一隔离机构1的另一端可以延伸至滤瓶2底部附近。第二隔离机构6靠近滤瓶2瓶口的一端可以连接在滤瓶接口组件7上。滤瓶接口组件7可以具有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第四端口与第一环空241相连通,第三端口与第二环空242相连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滤芯可以不包括导流管,自滤瓶2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三端口或第四端口流入的水,经过第一环空241和第二环空242中的其中一个后流向靠近滤瓶2的瓶底一端,再通过第一环空241和第二环空242中的另一个返流回靠近滤瓶2的瓶口的一端,最后从滤瓶2的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三端口或第四端口流出。水在经过第一环空241和第二环空242的过程中,经过第二过滤单元4达到过滤的目的。
作为可行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瓶接口组件的俯视图,图11为图10中A-A处的剖面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滤瓶接口组件可以包括滤瓶接口本体71,滤瓶接口本体71上朝向滤瓶瓶体的一端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滤瓶接口本体71上背离滤瓶瓶体的一端可以开设有接口孔单元76,接口孔单元76包括与第一端口连通的第一接口孔、与第二端口连通的第二接口孔、与第三端口连通的第三接口孔、以及与第四端口连通的第四接口孔;设置在上述至少部分接口孔中的止水机构72,止水机构72用于对接口孔的开闭进行控制。当滤芯安装至净水装置的水路接口板上时,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瓶接口组件的接口孔单元开启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止水机构72使得接口孔被改变至开启状态,从而使得滤芯与水路接口板之间的水路均能连通。当滤芯从净水装置的水路接口板上拆卸下来时,止水机构72使得接口孔被改变至关闭状态,从而避免滤芯中残留的水泄露出来而影响到更换的用户。为了便于第一隔离机构、第二隔离机构和上密封盖的管体等插设连接在滤瓶接口本体71上,滤瓶接口本体71上朝向滤瓶瓶体的一端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环形延伸部73、第二环形延伸部74和第三环形延伸部75,第二环形延伸部74位于第一环形延伸部73的周向外侧,第三环形延伸部75位于第一环形延伸部73的周向内侧。例如,第二隔离机构插设连接在第一环形延伸部73和第二环形延伸部74之间,第二隔离机构上端的外侧壁与第二环形延伸部74的内侧壁通过密封件相密封。第一隔离机构插设连接在第二环形延伸部74内,第一隔离机构上端的外侧壁与第一环形延伸部73的内侧壁通过密封件相密封。上密封盖的管体插设连接在第三环形延伸部75内,上密封盖的管体的外侧壁与第三环形延伸部75的内侧壁通过密封件相密封。第一端口位于所述第三环形延伸部75和第一环形延伸部73之间区域处,第二端口位于所述第三环形延伸部75内部区域处。第四端口位于第一环形延伸部73和第二环形延伸部74之间区域处,第三端口位于第二环形延伸部74周向外侧区域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滤芯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24中的第三过滤单元5。第二过滤单元4和第三过滤单元5可以沿轴线方向排列设或者也可以沿滤瓶2的径向方向排列。水在经过第一环空241和第二环空242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第二过滤单元4、第三过滤单元5达到过滤的目的。第二过滤单元4、第三过滤单元5种类的选择可以如上文,在此不在进行赘述。第三过滤单元5具体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24中的方式有多种,下面将对其做进一步说明。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滤单元4设置在第一环空241,第三过滤单元5设置在第二隔离机构6的端部与滤瓶2的底端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24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隔离机构6只将部分第二容纳空间24隔离成位于第二隔离机构6和第一隔离机构1之间的第一环空241、位于滤瓶2和第二隔离机构6之间的第二环空242,靠近滤瓶2瓶底的第二容纳空间24未被第二隔离机构6进行隔开。自滤瓶2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四端口流入的水,经过第一环空241中的第二过滤单元4过滤后流向靠近滤瓶2的瓶底一端,再经过在靠近滤瓶2的瓶底的第二容纳空间24中的第三过滤单元5过滤,之后第二环空242中返流回靠近滤瓶2的瓶口的一端,最后从滤瓶2的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三端口流出。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作为可行的,第二过滤单元4和第三过滤单元5可以共同设置在第一环空241中。若第二过滤单元4的位置靠近滤瓶2瓶口,则自滤瓶2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四端口流入的水,水从滤瓶2的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三端口流出。若第二过滤单元4的位置靠近滤瓶2瓶底,则自滤瓶2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三端口流入的水,水从滤瓶2的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四端口流出。作为可行的,第二过滤单元4和第三过滤单元5可以共同设置在第二环空242中。若第二过滤单元4的位置靠近滤瓶2瓶口,则自滤瓶2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三端口流入的水,水从滤瓶2的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四端口流出。若第二过滤单元4的位置靠近滤瓶2瓶底,则自滤瓶2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四端口流入的水,水从滤瓶2的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三端口流出。
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过滤单元4设置在第二环空242,第三过滤单元5设置在第二隔离机构6的端部与滤瓶2的底端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24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隔离机构6只将部分第二容纳空间24隔离成位于第二隔离机构6和第一隔离机构1之间的第一环空241、位于滤瓶2和第二隔离机构6之间的第二环空242,靠近滤瓶2瓶底的第二容纳空间24未被第二隔离机构6进行隔开。自滤瓶2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三端口流入的水,经过第二环空242中的第二过滤单元4过滤后流向靠近滤瓶2的瓶底一端,再经过在靠近滤瓶2的瓶底的第二容纳空间24中的第三过滤单元5过滤,之后第一环空241中返流回靠近滤瓶2的瓶口的一端,最后从滤瓶2的瓶口的滤瓶接口组件7上第三端口流出。
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滤单元4可以位于第一环空241内,第三过滤单元5位于第二环空242内。或者第二过滤单元4可以位于第二环空242内,第三过滤单元5位于第一环空241内。作为可行的,第二过滤单元4和第三过滤单元5可以沿滤瓶的径向方向排列,即第二过滤单元4和第三过滤单元5可以位于同一高度下,这样可以增加水流经第二过滤单元4和第三过滤单元5时在轴线方向的过滤长度。作为可行的,第二过滤单元4和第三过滤单元5可以沿轴线方向排列,第二隔离机构6上部分和下部分的直径不同即可实现,第二过滤单元4和第三过滤单元5可以位于不同的高度下。例如,第二隔离机构6上部分与滤瓶2之间设置第二过滤单元4,第二隔离机构6下部分与第一隔离机构1之间设置第三过滤单元5;当然也可以第二隔离机构6下部分与滤瓶2之间设置第二过滤单元4,第二隔离机构6上部分与第一隔离机构1之间设置第三过滤单元5。
第二过滤单元4和第三过滤单元5可以沿轴线方向排列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例如,第二隔离机构6的侧壁上具有连通第一环空241和第二环空242的导流孔,导流孔尽可能的设置在靠近瓶底的一端,第三过滤单元5呈层状,设置在第二隔离机构6导流孔处侧壁上即可,可以是内侧壁,也可以是外侧壁。经过第二过滤单元4过滤的水通过导流孔流至另一侧的环空中,在流过导流孔时,经过第三过滤单元5进行过滤。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隔离机构6靠近瓶底的一端需要与瓶底之间保持密封状态,避免发生泄漏导致经过第二过滤单元4过滤的水不通过导流孔流至另一侧的环空中。
在上述几种滤芯可以不包括导流管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套设在第一隔离机构1外的第二隔离机构6,从而使得第二容纳空间24隔离出了第一环空241和第二环空242,如此,自滤瓶2的瓶口流入滤瓶2的通过第二过滤单元4和/或第三过滤单元5过滤后的水能够返流至滤瓶2的瓶口流出,这样可以使所有水的流进或流出均通过滤瓶2的瓶口,这样滤瓶2在安装拆卸时,滤芯瓶口处的滤瓶接口组件7与净水装置一连接,便能够实现所有水路的连接。
另外,由于第一过滤单元3的中部无需穿设导流管,也就是说用于支撑第一过滤单元3的支撑架8中部无法穿设导流管,因此支撑架8的直径可以大大减小,这样以后,第一过滤单元3的径向厚度可以增加。由于原水由第一过滤单元3的外侧壁进入第一过滤单元3,经过第一过滤单元3过滤后,再从第一过滤单元3的内侧壁流出的,水是沿第一过滤单元3的径向方向进行过滤的,因此当第一过滤单元3的径向厚度增加以后,第一过滤单元3的过滤效果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尤其当第一过滤单元3为呈卷状的PP棉时,第一过滤单元3的径向方向的厚度增加以后,过滤效果提到显著提升,其使用寿命也可以得到增加。在第一过滤单元3对水进行过滤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杂质首先被拦截在第一过滤单元3的外圈,拦截的杂质停留在第一过滤单元3的PP棉上是由外向内依次减小的,当第一过滤单元3的径向方向的厚度增加以后,越靠近内圈的PP棉越干净,其依然能够有效的对水进行过滤,需要更为长久以后才会受到影响,直至那时,第一过滤单元3的寿命才结束。当然的,如果在考虑不影响前置滤芯出水流量的情况,也可以不减小支撑架8的径向尺寸。
作为可行的,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使得第一环空241和第二环空242具有稳定可控的空间,以便于填充第二过滤单元4和作为流道使用,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隔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A的剖面图,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隔离机构6的外侧壁上具有多个沿径向方向向外凸起的第二支撑部61,第二支撑部61沿轴线方向延伸,以确保水或第二过滤单元4能够从相邻两个第二支撑部61之间通过。第二支撑部61的外侧壁抵住滤瓶2的内侧壁,从而达到第二隔离机构6在径向方向上的限位作用。同理,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隔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隔离机构1的外侧壁上具有多个沿径向方向向外凸起的第一支撑部11,第一支撑部11沿轴线方向延伸,以确保水能够从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11之间通过。第一支撑部11的外侧壁抵住第二隔离机构6的内侧壁,从而达到第一隔离机构1在径向方向上的限位作用。作为优选地,第二隔离机构6的下端内侧壁处具有与第一支撑部11相对应的凹槽63,第一支撑部11可以嵌入第二隔离机构6的下端的凹槽63中,如此,第一隔离机构1与第二隔离机构6在轴线方向和周向方向上均达到了一定的限位作用。
作为可行的,如图1和图2所示,当第三过滤单元5包括微滤膜52或超滤膜或PP棉等不易固定的较软的过滤材料时,为了有效的对过滤材料进行固定并使得水能够有效的完全通过过滤材料,避免泄露,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容纳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三过滤单元5可以包括:容纳件51,其外侧壁上具有呈环形的容纳槽511,微滤膜52或超滤膜或PP棉等过滤材料以层叠的形式设置在容纳槽511中。过滤材料的膜面朝向滤瓶2的径向方向,水沿着滤瓶2的径向方向流经过滤材料进行过滤。容纳槽511的底部与容纳件51内侧壁通过导水孔512相连通,从而使得经过过滤材料过滤后的水排出,另外容纳槽511的底部需要抵住过滤材料,以使得过滤材料能够承受较高的水压以提高过滤速度。
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容纳件51与滤瓶2的内侧壁之间至少部分具有间隙,以使第三过滤单元5的第三进水端与第二环空242相连通,第三过滤单元5的第三进水端位于容纳件51的外侧壁处。通过上述方式,经过第二过滤单元4过滤后的排出的水能够通过间隙流入至第三过滤单元5的第三进水端,即容纳件51外侧壁上的呈环形的容纳槽511中。
容纳件51的内侧壁与第一隔离机构1之间至少部分具有间隙以使第三过滤单元5的第三出水端与第一环空241相连通,从而使得自第三过滤单元5的第三出水端排出的水能够流入至第一环空241中,最后自滤瓶接口组件7的第四端口流出滤瓶2。
作为可行的,如图6所示,容纳件51大体呈环形,其上端具有沿滤瓶2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上外延部513,其下端具有沿滤瓶2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下外延部514。第二隔离机构6的最下端可以具有一个台阶部62,台阶部62使得第二隔离机构6最下端的直径增大,第一隔离机构1的第一支撑部11可以顺利的通过第二隔离机构6的最下端以嵌入第二隔离机构6的凹槽63中。容纳件51的上外延部513可以嵌入第二隔离机构6的最下端的台阶部62内,上外延部513位于台阶部62与第一隔离机构1之间。上外延部513的外侧壁与台阶部62相配合以实现密封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提高两者之间的密封性,上外延部513的外侧壁与台阶部62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密封件,例如密封圈。上外延部513的内侧壁与第一隔离机构1的外侧壁之间至少部分位置处具有间隙,以使第三过滤单元5的第三出水端与第一环空241相连通。
如图1和图2所示,下外延部514的下端抵住滤瓶2的瓶底并抵紧或者下外延部514的外侧壁与滤瓶2的瓶底处的内侧壁或瓶底底面上的环形凸起部的内侧壁相抵,从而使得下外延部514靠近滤瓶2的一端与瓶底之间尽可能的密封,从而避免自第二过滤单元4排出的水不经过第三过滤单元5过滤,而直接从容纳件51靠近滤瓶2的一端与瓶底之间泄露过去进入第一环空241中。
作为可行的,如图6所示,容纳件51的内侧壁上可以具有卡扣结构515,以及沿轴线方向延伸的限位槽516。第一隔离机构1的下端可以具有与卡扣结构515相配合的凹陷部13,卡扣结构515能够嵌入凹陷部13实现轴线方向的定位。第一隔离机构1的下端可以具有与限位槽516相配合限位部12,限位部12嵌入限位槽516以实现周向方向的限位。
作为可行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容纳件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容纳件与上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容纳件的区别点在于,容纳件51的内侧壁上不具有卡扣结构515,也不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限位槽516。相对应的,第一隔离机构1的下端可以不具有与卡扣结构515相配合的凹陷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件51下外延部514的外侧壁与滤瓶2的瓶底处的内侧壁或瓶底底面上的环形凸起部的内侧壁相抵以实现以实现密封,为了实现容纳件51在轴线方向的限位,容纳件51下外延部514的外侧壁与滤瓶2的瓶底处的内侧壁或瓶底底面上的环形凸起部的内侧壁之间可以具有环形槽和设置在环形槽中的密封件,例如密封圈,在密封件的作用下,容纳件51与滤瓶2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增加,两者之间无法轻易发生位移。同理,容纳件51上外延部513的外侧壁与台阶部62的内侧壁之间具有环形槽和设置在环形槽中的密封件,例如密封圈,在密封件的作用下,容纳件51与第二隔离机构6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增加,两者之间无法轻易发生位移,以实现第二隔离机构6在轴线方向的限位。容纳件51上外延部513的上端抵住第一隔离机构1上的第一支撑部11,从而实现对第一隔离机构1在轴线方向上的限位。
如图1和图2所示,当第二过滤单元4由颗粒活性炭制成,颗粒活性炭填充在第二环空242中时,第二环空242的下端由容纳件51挡住,从而对颗粒活性炭进行限位,第二环空242的上端也需要对颗粒活性炭进行限位,因此,作为可行的,滤芯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环空242中的阻挡件12,阻挡件12呈环状,其设置在第二过滤单元4的上方,用于对第二过滤单元4的颗粒活性炭起到阻挡作用,防止颗粒活性炭进入至滤瓶接口组件7处。阻挡件12的内壁侧抵住第二隔离机构6的外侧壁,阻挡件12的外壁侧抵住滤瓶2的内侧壁。为了使得水能够通过阻挡件1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阻挡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阻挡件12上开设有多个开口121,开口121沿轴线方向延伸,开口121绕轴线呈圆周分布。由于开口121的宽度可能过大,较小的颗粒活性炭可能会进入至滤瓶接口组件7处,作为优选地,开口121上可以设置有过滤网,以阻挡较小的颗粒活性炭经过开口121。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可行的,支撑架8的中部可以呈中空状,经过第一过滤单元3过滤后的水透过支撑架8后流入至支撑架8中空状的中部,然后沿着轴线向上流动,最后沿着第一过滤单元3的上密封盖的管体、滤瓶接口组件7流出滤瓶2。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密封件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如图1、图2和图9所示,滤芯可以包括:对第一过滤单元3远离瓶口的一端进行密封的下密封件9,下密封件9与第一隔离机构1之间相密封。作为可行的,如图1和图2所示,下密封件9具有凸起部91,凸起部91伸入至支撑架8的中部。凸起部91可以占据支撑架8中部的下端一部分体积,该体积可以由凸起部91的高度所确定。当滤芯可以包括:设置在支撑架8的中部的第四过滤单元时,经过第一过滤单元3过滤后的水进入支撑架8的中部向上流动时,再经过第四过滤单元进行过滤,为了对第四过滤单元进行限位,防止上下随意移动,一般而言,第四过滤单元需要填充满整个支撑架8的中部,大大增加了第四过滤单元的用量,这样会造成第四过滤单元的过度使用浪费,也大大增加了成本。凸起部91的存在可以在下方抵住第四过滤单元,有效减小第四过滤单元的用量,在保证进入支撑架8的中部向上流动的水均经过第四过滤单元过滤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成本。
如图1和图9所示,作为可行的,下密封件9内形成有通道10,通道10能连通第三过滤单元5的第三出水端、第一隔离机构1与第一过滤单元3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隙。通道10中设置有由第三过滤单元5的第三出水端向第一隔离机构1与第一过滤单元3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隙导通的单向阀11。经过第三过滤单元5过滤后的水可以通过通道10回流至第一过滤单元3的进口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密封件9的下端具有向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外延,第一隔离机构1的下端抵住外延,第一隔离机构1与下密封件9外侧壁之间可以设置有密封件以保证第一容纳空间23中的水不会向下泄露。下密封件9的下端面上开设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导流槽,导流槽可以为多个,沿周向分布。通过导流槽,自第三过滤单元5的第三出水端排出的水,通过容纳件51的内侧壁与第一隔离机构1之间至少部分的间隙向下流动至滤瓶2瓶底处,然后再通过下密封件9的下端面上的导流槽流到下密封件9内的通道10处。
如图2所示,作为可行的,第一隔离机构1内形成有通道10,通道10位于第一隔离机构1靠近滤瓶2瓶口的一端。通道10能连通第三过滤单元5的第三出水端、第一隔离机构1与第一过滤单元3之间的空隙。通道10中设置有由第三过滤单元5的第三出水端向第一隔离机构1与第一过滤单元3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隙导通的单向阀11。经过第三过滤单元5过滤后的水在经过第一环空241至第一环空241的上端时,可以通过通道10回流至第一过滤单元3的进口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道10大体沿径向方向延伸,通道10的一端连通第一隔离机构1的外侧壁处,通道10的另一端连通第一隔离机构1的内壁的上端处。在第三过滤单元5过滤后的水回流时,过滤后的水大部分直接回流至第一过滤单元3的外侧壁的上端就直接进入第一过滤单元3过滤后流出,这样原本停留在第一过滤单元3中、第一过滤单元3的外侧壁与第一隔离机构1之间、支撑架8中中部和下部的质量较差的水就较少的会与第三过滤单元5过滤后通过通道10回流的水相混合,而造成第三过滤单元5过滤后通过通道10回流的水的质量下降。此处,质量较差的具体指未经过完整的多级过滤,其只是经过或未经过第一过滤单元3过滤,无法达到纯水的质量。
在本申请中还提出了一种净水装置,净水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的滤芯。净水装置还可以包括:净水滤芯,净水滤芯的进口能与第一过滤单元3连通,净水滤芯的出口能与第二过滤单元4的进水端连通。经过滤芯中第一过滤单元3过滤后的水排出滤芯以后,进入净水滤芯中进行进一步过滤,之后再输入至滤芯中,再经过滤芯中的第二过滤单元4和第三过滤单元5进行过滤,之后再排出滤芯。作为可行的,净水滤芯可以包括RO膜滤芯或纳滤膜滤芯等能够对水进行精细过滤以供用户使用的滤芯。
作为可行的,经过第三过滤单元5过滤后的水可以通过通道10回流至第一过滤单元3的进口处,之后可以利用该水对净水滤芯的原水侧进行冲洗,将净水滤芯原水侧的原水替换成净水,以避免净水滤芯久置未使用后输出的第一杯水出现TDS上升的问题。
在本申请中还提出了一种滤芯的装配方法,滤芯的装配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将具有支撑架8的第一过滤单元3安装至第一隔离机构1内。具体而言,第一过滤单元3先通过卷绕或套设的方式安装至支撑架8上,再在第一过滤单元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安装好上密封盖和下密封件9。如果下密封件9具有凸起部91,则可以将下密封件9的凸起部91伸入至支撑架8的中部,下密封件9并对第一过滤单元3远离瓶口的一端进行密封。如果下密封件9中需要设置单向阀11,则将单向阀11提前安装至下密封件9中的通道10中。之后将第一过滤单元3从第一隔离机构1的下端开口121安装至第一隔离机构1内。
将第三过滤单元5、第二隔离机构6安装到第一隔离机构1外,第二隔离机构6和第一隔离机构1之间形成第一环空241,第一环空241与第三过滤单元5相连通。具体而言,当第三过滤单元5需要与第二过滤单元4沿轴线方向排列设置时,作为可行的,先将第三过滤单元5自第一隔离机构1的下端套设到第一隔离机构1上,第三过滤单元5的上端抵住第一隔离机构1的第一支撑部11。再将第二隔离机构6从第一隔离机构1的上端套设到第一隔离机构1外,第一隔离机构1的第一支撑部11抵住第二隔离机构6的台阶部62。第二隔离机构6的下端套设在部分第三过滤单元5的容纳件51的上外延部513外,以使上外延部513的外侧壁与台阶部62的内侧壁之间通过密封件抵紧密封。当第三过滤单元5需要与第二过滤单元4沿滤瓶的径向方向排列设置时,作为可行的,可以将第三过滤单元5安装到第一隔离机构1的外侧壁上,再将第二隔离机构6从第一隔离机构1的上端套设到第一隔离机构1外,第三过滤单元5位于第一隔离机构1与第二隔离机构6之间。作为可行的,还可以将第三过滤单元5安装到第二隔离机构6的导流孔处的内侧壁或者外侧壁处,将第二隔离机构6从第一隔离机构1的上端套设到第一隔离机构1外,如此,后期可以使得第三过滤单元5与第二过滤单元4沿滤瓶的径向方向排列设置。
将装配在一起的第一过滤单元3、第一隔离机构1、第三过滤单元5和第二隔离机构6安装至滤瓶2的具有底部的下壳体22内,第二隔离机构6与下壳体之间形成第二环空242。当第三过滤单元5需要与第二过滤单元4沿轴线方向排列设置时,在一种可行实施方式中,将装配在一起的第一过滤单元3、第一隔离机构1、第三过滤单元5和第二隔离机构6从滤瓶2的具有底部的下壳体22的上端安装至下壳体22中,第三过滤单元5限位在底部和第一隔离机构1之间,第二隔离机构6与下壳体22之间形成第二环空242,第三过滤单元5的下端抵住下壳体22的底部,第三过滤单元5的上端被第一隔离机构1的第一支撑部11抵住,从而实现第三过滤单元5在轴线方向的限位。由于第二隔离机构6具有第二支撑部61,第二隔离机构6与下壳体22之间在径向方向被限位,从而形成空间稳定的第二环空242。当第三过滤单元5需要与第二过滤单元4沿滤瓶的径向方向排列设置时,作为可行的,若第三过滤单元5安装到第二隔离机构6的导流孔处的内侧壁或者外侧壁处时,将装配在一起的第一过滤单元3、第一隔离机构1、第三过滤单元5和第二隔离机构6从滤瓶2的具有底部的下壳体22的上端安装至下壳体22中,第二隔离机构6的下端与滤瓶2的底部相抵以密封;作为可行的,若第三过滤单元5位于第一隔离机构1与第二隔离机构6之间时,将装配在一起的第一过滤单元3、第一隔离机构1、第三过滤单元5和第二隔离机构6从滤瓶2的具有底部的下壳体22的上端安装至下壳体22中,第二隔离机构6的下端与滤瓶2的底部之间至少部分需要具有间隙。
向第二环空242中填充入第二过滤单元4,从而可以使得第二过滤单元4和第三过滤单元5沿轴线方向或者沿滤瓶的径向方向排列设置。通过滤瓶2下壳体22的上端向第二环空242中填充入第二过滤单元4,第二过滤单元4可以是颗粒活性炭。当第三过滤单元5需要与第二过滤单元4沿滤瓶的径向方向排列设置时,如图1和图2所示,颗粒活性炭的下端可以被第三过滤单元5的容纳件51挡住。
待填充入第二过滤单元4之后,将滤瓶2的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对接,将滤瓶接口组件7安装在滤瓶2的瓶口处,滤瓶接口组件7与第一隔离机构1、第二隔离机构6完成对接。具体而言,待填充入第二过滤单元4之后,可以先将阻挡件12安装至第二环空242中,将其设置在第二过滤单元4的上方,用于对第二过滤单元4的颗粒活性炭起到阻挡作用。之后,再滤瓶2的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对接,滤瓶2的上壳体21的部分内侧壁抵住阻挡件12,从而对阻挡件12在轴线方向进行限位,防止其上移。在上述过程中,可以将滤瓶接口组件7安装至上壳体21的瓶口处,从而实现与第一隔离机构1、第二隔离机构6、上密封盖的管体的对接,在实现对接的过程中,同时可以实现对第一隔离机构1、第二隔离机构6等在轴线方向的限位。
本申请中的滤芯的装配方法可以实现滤芯的快速装配,在整个装配过程中能够实现对滤芯中的各个部件在径向方向和轴线方向的限位,从而保证后期整个滤芯在运行时的可靠性。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包括:
具有轴线的滤瓶;
设置在所述滤瓶内的第一隔离机构,所述第一隔离机构将所述滤瓶内的空间隔离成独立的位于所述第一隔离机构内的第一容纳空间和位于所述第一隔离机构的外侧壁与所述滤瓶内侧壁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
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的第一过滤单元;
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的第二过滤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的第三过滤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和所述第三过滤单元沿所述轴线方向排列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隔离机构外的第二隔离机构,所述第二隔离机构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容纳空间隔离成位于所述第二隔离机构和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之间的第一环空、位于所述滤瓶和所述第二隔离机构之间的第二环空,所述第一环空与所述第二环空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环空中和/或位于所述第二环空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的第三过滤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和所述第三过滤单元沿所述轴线方向排列设或沿所述滤瓶的径向方向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空,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机构的端部与所述滤瓶的底端之间的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环空,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机构的端部与所述滤瓶的底端之间的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和所述第三过滤单元共同设置在所述第一环空或所述第二环空中。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环空中,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空中;或者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空中,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环空中。
12.根据权利要求4至11中任一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具有第二进水端和第二出水端,所述第二进水端和所述第二出水端分别朝向所述滤瓶的两端。
13.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具有第二进水端和第二出水端,所述第三过滤单元具有第三进水端和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三进水端与所述第二出水端相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包括:安装在滤瓶的瓶口处的滤瓶接口组件,所述滤瓶接口组件具有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一环空相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环空相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还包括:具有镂空的支撑架,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套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第一进水端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外侧壁,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第一出水端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内侧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包括:安装在滤瓶的瓶口处的滤瓶接口组件,滤瓶接口组件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隙相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支撑架的内部相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由颗粒活性炭制成,颗粒活性炭填充在所述第二环空和/或所述第一环空中。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滤单元包括微滤膜或超滤膜或PP棉。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还包括:容纳件,其外侧壁上具有呈环形的容纳槽,所述微滤膜或超滤膜或PP棉以层叠的形式设置在容纳槽中,所述容纳槽的底部与容纳件内侧壁通过导水孔相连通,所述容纳件与所述滤瓶的内侧壁之间至少部分具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进水端与所述第二环空相连通,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进水端位于所述容纳件的外侧壁处;所述容纳件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之间至少部分具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出水端与第一环空相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还包括:具有镂空的支撑架,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套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的中部呈中空状;对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远离瓶口的一端进行密封的下密封件,所述下密封件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伸入至所述支撑架的中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密封件内形成有通道,所述通道能连通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隙;所述通道中设置有由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出水端向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隙导通的单向阀。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机构内形成有通道,所述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隔离机构靠近所述滤瓶瓶口的一端,所述通道能连通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出水端、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之间的空隙;所述通道中设置有由所述第三过滤单元的第三出水端向所述第一隔离机构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隙导通的单向阀。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为前置过滤单元,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为卷制的PP棉或者PP棉和碳纤维。
24.一种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所述的滤芯。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装置还包括:净水滤芯,所述净水滤芯的进口能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连通,所述净水滤芯的出口能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第二进水端连通。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滤芯包括RO膜滤芯或纳滤膜滤芯。
CN202121197420.5U 2021-05-31 2021-05-31 滤芯及净水装置 Active CN2148806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97420.5U CN214880653U (zh) 2021-05-31 2021-05-31 滤芯及净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97420.5U CN214880653U (zh) 2021-05-31 2021-05-31 滤芯及净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80653U true CN214880653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935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97420.5U Active CN214880653U (zh) 2021-05-31 2021-05-31 滤芯及净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806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98337B (zh) 滤芯、过滤装置和净水器
CN111115869A (zh) 复合滤芯组件
CN209934478U (zh) 一种中空纤维膜滤芯
CN214880653U (zh) 滤芯及净水装置
CN108339306B (zh)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设备
CN209872549U (zh) 一种四合一复合滤芯及其净水器
CN115477401A (zh) 滤芯及其装配方法、净水装置
CN208038156U (zh) 反渗透净水机
CN210710985U (zh) 一种过滤效果好的复合滤芯
CN209872554U (zh) 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
CN111115876A (zh) 复合滤芯组件
CN210145599U (zh) 一体式多级滤芯
CN210313758U (zh) 一种密封分流的滤芯组件及净水机
CN208340281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设备
CN108295541B (zh) 过滤组件、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设备
CN111115868A (zh) 复合滤芯组件的流道结构
CN110040860B (zh) 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
CN218058627U (zh) Ro逆流膜复合滤芯结构
CN214218365U (zh) 滤芯和净水装置
CN210559707U (zh) 一种过滤提效的复合滤芯
CN215387801U (zh) 复合滤芯
CN111115879A (zh) 净水系统
CN110694330A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14167504U (zh) 净水设备
CN211283911U (zh) 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