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73627U - 液体容纳体及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体及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73627U
CN214873627U CN202120313703.5U CN202120313703U CN214873627U CN 214873627 U CN214873627 U CN 214873627U CN 202120313703 U CN202120313703 U CN 202120313703U CN 214873627 U CN214873627 U CN 2148736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taining
liquid supply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1370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健
李正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inestar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1370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736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736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736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液体容纳体及图像形成设备,该液体容纳体包括液体容纳组件和操作组件,所述液体容纳组件用于容纳墨液,所述操作组件包括操作部、第二电连接部、液体供给部和第一定位件,所述操作部连接于所述液体容纳组件的上部,所述第一定位件、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操作部的同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定位件、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本申请的液体容纳体通过设置有第一定位件,当该液体容纳体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上时,该第一定位件能够与图像形成设备配合限位,以在重力方向上对液体容纳体进行支撑,防止液体容纳体的重力集中于液体供给部,进而避免液体供给部因受力过大而发生变形。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体及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形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体容纳体及具有该液体容纳体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液体容纳体,其具有至少一部分挠性材料构成的液体容纳组件以及连接于液体容纳组件一端的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上设置有电连接部以及液体供给部,当液体容纳体与液体消耗装置(打印设备)连接时,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在安装方向(重力方向)上一起支撑所述液体容纳体。
由于液体供给部需要承受来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重力,当液体容纳体过重时,液体供给部这一处属于应力集中区域,可能会使液体供给部发生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液体供给部变形的液体容纳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体容纳体,可拆卸安装于图像形成设备,用于为图像形成设备供应墨液;该液体容纳体包括:
液体容纳组件,所述液体容纳组件用于容纳墨液;
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包括操作部、第二电连接部、液体供给部和第一定位件,所述操作部连接于所述液体容纳组件的上部,所述第一定位件、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操作部的同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定位件、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宽度方向。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形成的抵接面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上方。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组件还包括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连接于所述操作部并与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所述液体供给部位于同一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所述液体供给部之间。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形成的抵接面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上方。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容纳组件包括液体容纳部和液体连通管,所述液体容纳部连接于所述操作部,所述液体连通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液体供给部,所述液体连通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液体容纳部内。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容纳组件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液体容纳部内,所述液体连通管伸入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连接。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容纳部至少一部分由挠性材料构成。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包括安装座和芯片,所述安装座连接于所述操作部,并且所述安装座具有安装槽,所述芯片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相应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设备主体;
液体供给装置,所述液体供给装置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所述液体供给装置包括装卸单元,所述装卸单元包括液体导入部、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一限位部;
上述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容纳体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液体供给装置,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配合,所述第二电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配合,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液体容纳体通过设置有第一定位件,并使第一定位件、液体供给部和第二电连接部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于操作部,当该液体容纳体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上时,该第一定位件能够与图像形成设备配合限位,以在重力方向上对液体容纳体进行支撑,防止液体容纳体的重力集中于液体供给部,进而避免液体供给部因受力过大而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一个液体供给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另一个液体供给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图2或图3中的装卸单元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纳体的立体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纳体的内部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操作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图5中的操作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纳体安装到装卸单元的状态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纳体安装到装卸单元的放大状态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纳体安装到装卸单元的俯视图。
附图标识:
1、液体容纳组件;11、液体容纳部;12、液体连通管;13、支撑件;2、操作组件;21、操作部;211、第一操作件;212、第二操作件;213、第三操作件;213a、推压区域;214、接合件;215、第一卡合件;216、第二卡合件;217、推压件;22、第二电连接部;221、安装座;221a、安装槽;222、芯片;223、芯片架;23、液体供给部;231、供给件;231a、通孔;232、弹簧;233、阀芯;234、密封圈;24、第一定位件;25、第二定位件;3、把手部;4、设备主体;41、第一面;42、第二面;43、第三面;5、液体供给装置;5a、第一液体供给装置;5b、第二液体供给装置;51、装卸单元;511、固定部件;512、液体导入部;513、第一电连接部;514、可移动支撑件;514a、供给支撑部;514b、基板支撑部;514c、第一限位部;514d、第二限位部;52、盖部件;52a、收容部;6、记录机构;7、供纸托盘;8、排纸托盘;100、液体容纳体;200、图像形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立体图。该图像形成设备200包括设备主体4和液体供给装置5,设备主体4具有第一面41、第二面42和第三面43,第二面42和第三面43相对设置,第一面41与第二面42、第三面43分别相交。液体供给装置5设置有两个,两个液体供给装置5分别设置于设备主体4的第二面42、第三面43,用于为设备主体4供应墨液,以使设备主体4能够正常执行打印、复印操作。在图像形成设备200处于使用状态下,设备主体4设置在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组成的平面内,第一面41、第二面42和第三面43均大致垂于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组成的平面,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重力方向、上下方向、第二方向),即,-Z轴方向为铅垂向下方向,+Z轴方向铅垂向上方向。液体供给装置5内可拆卸安装有液体容纳体,通过液体容纳体向设备主体4供应墨液。
具体地,图像形成设备200为喷墨打印机。图像形成设备200包括记录机构6、供纸托盘7和排纸托盘8,记录机构6、供纸托盘7和排纸托盘8分别设于设备主体4的第一面41,其中,供纸托盘7设置有多个,多个供纸托盘7沿铅垂方向设置于设备主体4的第一面41(设备主体4的正面)上的不同高度处。在供纸托盘7内容纳有记录介质(例如纸张),该记录介质通过设备主体4打印(记录)文字等图像。记录机构6具有喷出墨液的记录头(图中未示出),记录头经由管等流通管与液体供给装置5连通,记录头将液体供给装置5供给的墨液喷出到记录介质上从而进行记录(打印)。已记录的记录介质被排出到排纸托盘8。
参照图2和图3,图2和图3为图1中的液体供给装置的立体图。为了方便区分,安装在设备主体4第二面42的液体供给装置称为第一液体供给装置5a,安装在设备主体4第三面43的液体供给装置称为第二液体供给装置5b。第一液体供给装置5a包括一个装卸单元51、一个盖部件52和一个液体容纳体,装卸单元51安装于设备主体4的第二面42,盖部件52与设备主体4的第二面42连接,并能够相对设备主体4打开或盖合,且盖部件52具有一个用于收容液体容纳体的收容部52a。在盖部件52打开时,方便将液体容纳体放置于盖部件52的收容部52a内,在盖部件52关闭时,位于盖部件52内的液体容纳体与装卸单元51配合,实现定位、电连接等。第二液体供给装置5b包括三个装卸单元51、一个盖部件52及三个液体容纳体,三个装卸单元51分别安装于设备主体4的第三面43,盖部件52与设备主体4的第三面43连接,并能够相对设备主体4打开或盖合,且该盖部件52具有三个收容部52a,每个收容部52a均能用于收容一个液体容纳体,在盖部件52打开时,方便将液体容纳体放置于盖部件52的收容部52a,在盖部件52关闭时,位于盖部件52内的各液体容纳体分别与各装卸单元51分别配合,实现定位、电连接等。此外,每个液体供给装置内设置的装卸单元、液体容纳体的个数并不限于上述个数,例如,装卸单元、液体容纳体的个数也可以是三个以下,也可以是五个以上;盖部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装卸单元也可以作为设备主体的构成要素。
在上述的四个液体容纳体中,每个液体容纳体分别容纳(填充)有种类不相同的墨液,在本实施例中,四个液体容纳体分别用于容纳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四种墨液,即,其中一个液体容纳体具有用于容纳有黑色墨液的液体容纳部,另一个液体容纳体具有用于容纳有青色墨液的液体容纳部,另一个液体容纳体具有用于容纳有品红色墨液的液体容纳部,另一个液体容纳体具有用于容纳有黄色墨液的液体容纳部。
参照图4,图4为图2或图3中的装卸单元的立体图。装卸单元51包括固定部件511、液体导入部512、第一电连接部513和可移动支撑件514。液体导入部512和第一电连接部513分别设置于固定部件511,液体导入部512用于与液体容纳体的液体供给部配合,以使液体容纳体内的墨液能够经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入部供应至设备主体。第一电连接部513用于与液体容纳体的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使液体容纳体能够与设备主体进行数据交互。可移动支撑件514连接于固定部件511,并能够在液体导入部512的长度的延伸方向移动。可移动支撑件514设有供给支撑部514a和基板支撑部514b,供给支撑部514a用于容纳液体容纳体的液体供给部,基板支撑部514b用于容纳液体容纳体的第二电连接部。
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纳体的立体图。液体容纳体100包括液体容纳组件1和操作组件2。液体容纳组件1用于容纳墨液,操作组件2连接于液体容纳组件1的一端,用于与装卸单元51相互配合,使液体容纳体100与装卸单元51连接、定位。
同时参照图5和图6,图6为图5的液体容纳体的内部结构图。液体容纳组件1包括液体容纳部11、液体连通管12和支撑件13。液体容纳部11的至少一部分由挠性材料构成,其具有用于容纳墨液的液体容纳腔。在本实施例中,液体容纳部11为柔性的袋状部件,随着容纳的墨液的消耗减少,液体容纳部11的容积减少。支撑件13设置于液体容纳部11的液体容纳腔内,用于支撑液体容纳部11两侧的柔软片材部件,防止随着墨液的消耗,液体容纳部11两侧被吸扁,致使无法继续提供墨水。操作组件2连接于液体容纳部11的一端,液体连通管12的一端与操作组件2连接,液体连通管12的另一端伸入液体容纳部11内并与支撑件13连接,使液体容纳部11内的墨液能够经液体连通管12流向设备主体4。其中,支撑件13设计成镂空结构,可起到一定的吸附气泡的功能。
具体地,操作组件2包括操作部21、第二电连接部22、液体供给部23和定位部。操作部21连接于液体容纳部11的上端部,第二电连接部22、液体供给部23和定位部分别连接于操作部21的同一侧,第二电连接部22用于与第一电连接部513电连接,液体供给部23用于与液体导入部512配合,以通过液体供给部23、液体导入部512供应墨液至设备主体4,定位部用于与装卸单元51的限位部配合限位,以在重力方向上对液体容纳体100进行支撑。
本申请通过置有与装卸单元51的限位部进行配合限位的定位部,以在重力方向上对液体容纳体100进行支撑,防止液体容纳体100的重力集中于液体供给部23,进而避免液体供给部23因受力过大而发生变形。
参照图7和图8,图7和图8为图5中的操作组件的分解图。操作部21两端部的壁面为三角形结构,以增加该操作部21的强度。操作部21包括第一操作件211、第二操作件212、第三操作件213和接合件214,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三操作件213夹持于第二操作件212的相对两侧并与第二操作件212卡合,构成操作部21,接合件214连接于第二操作件212的底部。组装时,将液体容纳部11通过熔接而安装于接合件214,具体地,接合件214设置在液体容纳部11的一端开口中,通过熔接使液体容纳部11的两片柔软片材与接合件214结合,以密封液体容纳部11的一端开口。其中,第一操作件211、第二操作件212和第三操作件213为树脂材料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操作部21还包括多个第一卡合件215和多个第二卡合件216,多个第一卡合件215分别连接于第三操作件213,多个第二卡合件216分别连接于第一操作件211。在组装时,各第一卡合件215穿过第二操作件212的中空部分然后卡合在第一操作件211的对应位置,各第二卡合件216穿过第二操作件212的中空部分然后卡合在第三操作件213的对应位置。
为了方便按压操作部21,操作部21还包括推压件217,第三操作件213背对第二操作件212的一侧设置有推压区域213a,推压区域213a相对于第三操作件213的端面朝向第二操作件212凹进。推压件217连接于第三操作件213并位于推压区域213a内。其中,推压件217为若干个圆柱凸起,该推压件217用于在将液体容纳体100装入装卸单元51后,推动液体容纳体100及可移动支撑件514一起移动至设备主体4的对应位置。
液体供给部23包括供给件231和一弹簧阀芯,弹簧阀芯由弹簧232、阀芯233和密封圈234组成。供给件231连接于第二操作件212,并穿过第一操作件211的缺口凸出于第一操作件211的侧部,用于与装卸单元51的液体导入部512连接,且供给件231具有通孔231a,弹簧阀芯设于通孔231a内。具体地,沿通孔231a的长度的延伸方向,由靠近第二操作件212至远离第二操作件212的方向,弹簧232、阀芯233和密封圈234依次设于通孔231a内。
在本实施例中,阀芯233为球阀结构,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还可更换为其他结构,在此不做限制。
第二电连接部22包括安装座221、芯片架223和芯片222。安装座221连接于第一操作件211背对第二操作件212的一侧,并具有安装槽221a,芯片架223设置于安装槽221a内,芯片222安装于芯片架223。在液体容纳体100与装卸单元51连接时,芯片222与装卸单元51的第一电连接部513电连接。
参照图9和图10,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纳体安装到装卸单元的状态图。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件24和第二定位件25,第一定位件24和第二定位件25分别连接于第一操作件211背对第二操作件212的一侧,并且沿第一方向(液体容纳体的宽度方向,图5中的Y方向)第一定位件24、液体供给部23、第二定位件25和第二电连接部22依次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定位件24和第二定位件25均位于液体供给部23的上部,在液体容纳体100与装卸单元51连接时,第一定位件24、第二定位件25分别与装卸单元51的第一限位部514c、第二限位部514d配合抵接,通过第一定位件24、第二定位件25与第一限位部514c、第二限位部514d的配合作用以在重力方向上支撑液体容纳体100,其中,第一定位件24与第一限位部514c配合形成的第一抵接面,第二定位件25与第二限位部514d配合形成的第二抵接面,该第一抵接面、第二抵接面在重力方向上整个位于液体供给部23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件25与安装座221为一体成型,构成钩爪的形式,可用于悬挂在装卸单元51的对应壁上。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24、第二定位件25还可以设计成其他结构,只需要满足定位的功能即可,在此不做限制。另外,第二定位件25也可以单独设置在第一操作件211上,不一定要与安装座221一体设置。
为了方便对液体容纳体100的取用,该操作组件2还包括把手部3,把手部3设置于液体容纳部11背对液体供给部23的一侧,便于用户对液体容纳体100的取用。
同时参照图9至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纳体安装到装卸单元的俯视图。当液体容纳体100沿重力方向安装到装卸单元51的可移动支撑件514上时,可移动支撑件514在重力方向上支撑液体容纳体100。第一定位件24、第二定位件25分别与可移动支撑件514上的第一限位部514c、第二限位部514d配合抵接,在重力方向上支撑液体容纳体100,同时也在左右方向(第一方向,图5中的Y方向)上限制液体容纳体100的移动。其中,第一定位件24与可移动支撑件514的至少一部分发生抵接并形成的抵接面,该抵接面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液体供给部23的上方。
当液体容纳体100安装到位时,推动第三操作件213背部的推压件217,即可连同可移动支撑件514一起推入装卸单元51中,此时,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供给部23与装卸单元51的液体导入部512连接,芯片222与第一电连接部513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容纳体,可拆卸安装于图像形成设备,用于为图像形成设备供应墨液;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体容纳组件,所述液体容纳组件用于容纳墨液;
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包括操作部、第二电连接部、液体供给部和第一定位件,所述操作部连接于所述液体容纳组件的上部,所述第一定位件、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操作部的同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定位件、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宽度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形成的抵接面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还包括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连接于所述操作部并与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所述液体供给部位于同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所述液体供给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形成的抵接面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组件包括液体容纳部和液体连通管,所述液体容纳部连接于所述操作部,所述液体连通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液体供给部,所述液体连通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液体容纳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组件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液体容纳部内,所述液体连通管伸入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部至少一部分由挠性材料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包括安装座和芯片,所述安装座连接于所述操作部,并且所述安装座具有安装槽,所述芯片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10.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主体;
液体供给装置,所述液体供给装置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所述液体供给装置包括装卸单元,所述装卸单元包括液体导入部、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一限位部;
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容纳体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液体供给装置,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配合,所述第二电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配合,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
CN202120313703.5U 2021-02-03 2021-02-03 液体容纳体及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2148736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13703.5U CN214873627U (zh) 2021-02-03 2021-02-03 液体容纳体及图像形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13703.5U CN214873627U (zh) 2021-02-03 2021-02-03 液体容纳体及图像形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73627U true CN214873627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857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13703.5U Active CN214873627U (zh) 2021-02-03 2021-02-03 液体容纳体及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736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90800B2 (ja) 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のアダプタ
US7452062B2 (en) Liquid container with structure for controlling leaked liquid
US9233546B2 (en) Liquid supply unit
TWI637859B (zh) 匣體及印刷材料供給系統
JP2010023458A (ja)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ステム
JP5842620B2 (ja) 印刷装置、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材供給システム
JP2002019135A (ja) 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US9393797B2 (en) Terminal unit, ink supply unit, and adapter
CN214873627U (zh) 液体容纳体及图像形成设备
CN214928229U (zh) 液体容纳体及图像形成设备
JP2023004665A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CN214873626U (zh) 液体容纳体及图像形成设备
US20180281433A1 (en) Liquid supply unit and liquid jetting device
JP2016037018A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WO2015194154A1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及び、液体消費システム
US9561663B2 (en) Ink cartridge and printer
JP462361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3226728A (ja) 記録装置
CN214873616U (zh) 墨盒
CN107933097B (zh) 液体容纳体
US10293618B2 (en)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having cartridge, cartridge attachment section provided with tank, and consuming device
CN214295082U (zh) 一种墨盒及打印装置
JP6690679B2 (ja) 液体収容体、及び、電気接続体
JP5824945B2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8140503A (ja) 液体収容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