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42656U - 板式换热器及热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板式换热器及热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42656U
CN214842656U CN202120733572.6U CN202120733572U CN214842656U CN 214842656 U CN214842656 U CN 214842656U CN 202120733572 U CN202120733572 U CN 202120733572U CN 214842656 U CN214842656 U CN 2148426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late heat
plate
body portion
fix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3357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影山彰久
舘山将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itz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oritz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itz Corp filed Critical Noritz Corp
Priority to CN20212073357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426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426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426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及热水装置,通过具备可将换热本体部的连结部插入而固定的开放式的凹口部的固定构件的设计,即使板式换热器因类型不同而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有所不同,同一个固定构件能够适用不同类型的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本体部,由多个板片层叠而构成且具有与配管连结的连结部,所述连结部设置在所述换热本体部的前表面;以及固定构件,具有与所述前表面平行的主板和设置在所述主板上的凹口部;所述连结部具有与所述配管连接的圆筒状的连结主体部和位在所述前表面和所述连结主体部之间的圆筒状的小直径部,通过所述凹口部中插入所述小直径部,所述换热本体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

Description

板式换热器及热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及热水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器(heat exchanger),又称热交换器,是将热量从一种载热介质传递至另一种载热介质的装置。其中,板式换热器(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板片叠装并进行钎焊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在各板片之间形成供流体流过的通道,冷、热流体分别在通道中流过,经板片进行换热(heat exchange)。板式换热器包括配置于最上部的顶板、配置于最下部的底板以及配置于顶板与底板之间的交替层叠的传热板片。各板之间夹着板状的钎料,通过将顶板、底板与换热器板片进行钎焊,从而完成板式换热器的制造。
在热水装置所使用的用于进行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换热的板式换热器中,现有技术中已知如下那样的板式换热器。其中,在该板式换热器在真空炉中进行钎焊时,为了使各板片和配置于各板片之间的板状的铜钎料紧贴,使用紧固构件。具体而言,由各板片构成的板片主体由位于连接部件之间的多个带状的紧固构件所包围。在钎焊之前,对包括顶板、底板以及传热板片在内的板片主体进行压缩固定。将进行了压缩固定的各板片载置于底夹具上进行钎焊。此外,代替使用紧固构件,也有时在进行钎焊时在各板片上载置重物。
此外,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热水装置具有配置在外装壳体的内部的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中安装有用于将板式换热器固定到外装壳体的安装支架,而安装支架是已焊接到板式换热器上的支架。在热水装置中,随著热水装置的能容(capacity)不同,安装的板片的数量将会不同(例如能容越大所需要的板片的数量越大),故板式换热器的厚度也就不同,例如板式换热器的由多个板片层叠而构成的换热本体部的板片的数量不同故换热本体部的厚度不同。
然而,除了因能容不同而需安装的板片的数量不同会导致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有薄有厚而有所变化以外,其他构件(例如外装壳体和安装支架等)都是共享的,例如具备不同能容的板式换热器所连接出去的管道(例如入水管和出水管等)的连结位置都是统一的规格。此时,能容不同的板式换热器的安装过程中,即使板式换热器的厚度不同,为了保持换热器的用来与管道连结的连结位置的一致性,通过改变安装支架与板式换热器之间的焊接位置来应对,或者通过准备多种类型的安装支架来应对。如此,必须管理许多类型零件的库存。
除此之外,根据所述现有技术,也会有生产能容相同但是配置(构造等)不同的热水装置的情况。当开发具有不同配置的热水装置但有著相同的能容的产品时,可以设想由于能容一样故可以共享相同的板式换热器。然而,现有技术中,即使板式换热器的厚度相同,但是为了使连结位置需要与要安装的管道对准,同样必须通过改变安装支架与板式换热器之间的焊接位置来应对,或者通过准备多种类型的安装支架来应对。如此,必须管理许多类型的零件的库存。
因此,对热水装置的制造工业来说,现有技术中,为了支承负载相对厚度不同的板式换热器和固定构件之间的固定方式,需要作尺寸上和固定位置上都能够互相对应的设计和制造,因此除了管理成本增加以外,固定构件也将需要不同的设计及不同的加工,即将会增加制造成本及管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想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水装置,即使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数量不同(即使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本体部的厚度不同),具备的固定构件能够适用不同类型的板式换热器,亦即能够共享相同的固定构件,能够提高热水装置的板式换热器的通用性,从而大幅降低管理成本及制造成本。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且为了达成所述目的的本实用新型,依据技术方案1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本体部,由多个板片层叠而构成且具有与配管连结的连结部,所述连结部设置在所述换热本体部的前表面;以及固定构件,具有与所述前表面平行的主板和设置在所述主板上的凹口部;所述连结部具有与所述配管连接的圆筒状的连结主体部和位在所述前表面和所述连结主体部之间的圆筒状的小直径部,通过所述凹口部中插入所述小直径部,所述换热本体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
如此,通过具备可将换热本体部的连结部插入而固定的开放式的凹口部的固定构件的设计,即使板式换热器因类型不同而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有所不同,同一个固定构件能够适用不同类型的板式换热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凹口部设置有固定部,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固定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小直径部的外径且小于所述连结主体部的外径。
如此,通过将固定部的宽度设置成比小直径部的外径大且比连结主体部的外径小,可以稳固的将换热本体部的连结部固定在固定构件的凹口部,能够抑制板式换热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移动而从固定构件脱离,从而提高板式换热器的稳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凹口部的上端部设置有插入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插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固定部的宽度,所述凹口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小直径部之间具有间隙部,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上下方向上,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之间。
如此,通过设置开口比固定部更宽的插入部,能够更便利的使换热本体部的连结部插入到固定构件的凹口部中,从而改善插入性。此外,通过将凹口部的下端部设置成连结部插入而固定后小直径部与凹口部的下端部之间留有间隙部,以使小直径部的下方的外周不完全与凹口部接触,则换热本体部的重量不全部落在连结部,亦即使得换热本体部的重量不是由连结部来支撑而是由换热本体部的底面支撑,因此载荷不会集中在连结部,从而可以防止应力集中在连结部的小直径部,能够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固定部的上端缘位在所述连结主体部的中心的上方。
如此,通过将固定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设置成超过连结主体部的半径,可以使凹口部对连结部的外周的包覆性更好,因此能够防止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本体部朝后侧下方倾倒,从而能够提高板式换热器的稳固定及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板的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所述凹口部,所述主板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两个所述凹口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排列而设置的两个所述凹口部中的下侧的所述凹口部具备朝著斜上方延伸的旋转插入部。
如此,通过设置三个凹口部(例如左边有两个上下排列的凹口部,右边有一个凹口部),增加固定构件与换热本体部之间的固定部位的数量,可以能够提高板式换热器的稳固定及可靠性。此外,通过在小直径部设置朝向斜上方延伸的旋转插入部,在将换热本体部固定到固定构件的过程中,在上方的连结部已插入在上侧的凹口部的状态下,可使换热本体部的还没插入的那一侧旋转而将下方的连结部沿着旋转插入部插入下侧的凹口部中,如此可以顺畅地便利地进行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本体部和固定构件之间的卡合及固定的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构件具有设置在所述主板的两个侧端缘的侧板和设置在所述主板的下端缘的底板,所述侧板设置有朝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外侧延伸的凸缘部。
如此,通过在固定构件设置侧板和底板,使固定构件形成为开放式的盒子的形状,并且在侧板设置可以与外部构件连结的凸缘部,能够便利的将固定有换热本体部的固定构件通过凸缘部再将其固定到外部构件(例如外装壳体),例如可以通过凸缘部,将板式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的外装壳体固定。如此,可将板式换热器放置在任何位置,从而提高了板式热交换器的固定性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板式换热器。所述热水装置包括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个所述的板式换热器。
如此,通过同一个固定构件能够适用不同类型的板式换热器,由于单一种尺寸的固定构件能够适用不同厚度的板式换热器,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板式换热器,与固定构件的固定方式和固定位置也都同样地无需再作改变,因此对热水装置的生产上的便利性大幅的提升,从而也大幅的减少制造成本及管理成本。
[实用新型的效果]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及热水装置,通过具备可将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本体部的连结部插入而固定的开放式的凹口部的固定构件的设计,即使板式换热器因类型不同而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有所不同,同一个固定构件能够适用不同类型的板式换热器。此外,由于单一种尺寸就能够适用不同厚度的板式换热器,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板式换热器,与固定构件的固定方式和固定位置也都同样地无需再作改变,因此对热水装置的生产上的便利性大幅的提升,从而也大幅的减少制造成本及管理成本。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热水装置的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本体部和固定构件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板式换热器的固定构件可适用不同厚度的换热本体部。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板式换热器的固定构件的凹口部的放大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板式换热器的固定构件应用在不同的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板式换热器
110、210:换热本体部
110A:前表面
112、212:连结部
112C:中心
1121:连结主体部
1122:小直径部
1121D、1122D:外径
120、220:固定构件
122、222:主板
122A:侧板
122B:底板
122F:凸缘部
124、224:凹口部
124A:插入部
124D:宽度
124L:长度
124E:上端缘
124F:固定部
124G:间隙部
224B:旋转插入部
X:前后方向
Y:宽度方向
Z: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下请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共同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当提及个数、量等时,除了有特殊的记载以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一限于该个数、量等。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各构成要素除了有特殊的记载以外,对本实用新型来说不一定是必须的。另外,以下当存在多个实施方式时,除了有特殊的记载以外,能够适当地组合各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从最初就是预先确定的。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利用附图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在附图中,将板式换热器的上下方向用Z来表示,将板式换热器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用Y来表示,将板式换热器的前后方向用X来表示,其中上下方向Z、宽度方向Y和前后方向X大致上互相垂直。
图1示意性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热水装置的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本体部和固定构件的示意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板式换热器的固定构件可适用不同厚度的换热本体部。本实施方式提出一种可安装在热水装置的板式换热器。如图1到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板式换热器100包括换热本体部110以及固定构件120。换热本体部110是由多个板片层叠而构成,并且换热本体部110具有与配管连结的连结部112,连结部112设置在换热本体部110的前表面110A。本实施方式提出的换热本体部110例如是设置有四个连结部112,如图1所示,在前表面110A的宽度方向Y上分别设置两个上下方向Z上排列的连结部112。配管例如是热水装置的入水管和出水管等。固定构件120具有与前表面110A平行的主板122和设置在主板122上的凹口部124。本实施方式提出的固定构件120例如是设置有两个凹口部124,如图2所示,在主板122的宽度方向Y上分别设置一个凹口部124。如图2所示,用于与配管连结的连结部112可以插入固定构件120的凹口部124的方式将换热本体部110和固定构件120互相固定,而使换热本体部110以悬挂的方式将连结部112悬挂在凹口部124。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连结部112是用于与热水装置的配管的一端连结,故连结部112设置成具有与配管连接的圆筒状的连结主体部1121和位在前表面110A和连结主体部1121之间的圆筒状的小直径部1122。换句话说,连结部112设置成从前表面110A沿着前表面110A的法线方向朝向前表面110A突出的圆筒状的连结结构。其中,为了提高固定性,在与配管连结的连结主体部1121与前表面110A之间设置紧缩部位,亦即使最靠近换热本体部110的前表面110A的部位的圆筒状的部位设置成外径比连结主体部1121的外径更小的小直径部1122。如此,如图2所示,在板式换热器100的上下方向Z上,通过凹口部124中插入小直径部1122,换热本体部110固定在固定构件120。
如此,通过具备可将换热本体部110的连结部112插入而固定的开放式的凹口部124的固定构件120的设计,即使板式换热器100因换热本体部110的所构成的板片的数量不同而前后方向X上的厚度有所不同,同一个固定构件120能够适用不同厚度的板式换热器100。此外,由于板式换热器100的换热本体部110与固定构件120之间的固定方式仅与换热本体部110的连结部112和固定构件120的设置在主板122的凹口部124之间的互相卡合固定的形状设计有关,而与板式换热器100的换热本体部110的厚度无关,并且不同厚度的换热本体部110的连结部112的尺寸是统一的。当如此的将换热本体部110与固定构件120之间的固定方式设计成仅将连结部112插入即可固定的方式,固定构件120可作为通用于不同类型的板式换热器100的单品。
因此,不需要如现有技术中的针对具备不同厚度的换热本体部的板式换热器作不同的固定位置(亦即焊接位置)的设计,且也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对固定构件作不同的加工,故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构件的加工过程简单化。此外,由于单一种尺寸的固定构件能够适用不同厚度的板式换热器,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板式换热器,与固定构件的固定方式和固定位置也都一样无需再作改变,因此对热水装置的生产上的便利性大幅的提升,从而也大幅的减少制造成本及管理成本。
除此之外,对热水装置的制造工业来说,针对生产线上的庞大数量的零件种类(尺寸规格、精度规格、材料规格等等)的使用需求,需要对进货量、库存量、消耗量等等作数据管理,都是相当可观的成本。故在零件管理成本观点来看,能够减少一种尺寸规格,就能够减少管理成本。而现有技术中,为了支承负载相对具有厚度不同的换热本体部的板式换热器和固定构件之间的固定方式,需要作尺寸上和固定位置上都能够互相对应的设计和制造,因此除了管理成本增加以外,固定构件也将需要不同的设计及不同的加工,即将会增加制造成本及管理成本。
对应于此,本实施方式的板式换热器100,如图3所示,由于具备开放式的凹口部124的固定构件120的设计,即使板式换热器100因换热本体部110的所构成的板片的数量不同而前后方向X上的厚度有所不同,同一个固定构件120能够适用不同厚度的板式换热器100。例如,如图3中的(a)所示,开放式的凹口部124的固定构件120中,插入安装了由数量比较多的板片构成的厚度比较厚的换热本体部110,而如图3中的(b)所示,开放式的凹口部124的固定构件120中,插入安装了由数量比较少的板片构成的厚度比较薄的换热本体部110,故图3中的(a)和图3中的(b)中的换热本体部110的在前后方向X上的厚度不同,但是能够适用在同一个固定构件120。如此,本实施方式的相同的固定构件120能够适用不同厚度的换热本体部110的板式换热器100。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板式换热器的固定构件的凹口部的放大图。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凹口部124设置有固定部124F,在板式换热器100的宽度方向Y上,固定部124F的宽度124D大于小直径部1122的外径1122D且小于连结主体部1121的外径1121D(1122D<124D<1121D)。
如此,通过将凹口部124的固定部124F的宽度124D设置成比连结部112的小直径部1122的外径1122D大并且比连结部112的连结主体部1121的外径1121D小,可以稳固的将板式换热器100的换热本体部110的连结部112固定在固定构件120的凹口部124,能够抑制板式换热器100在前后方向X上的位置移动而从固定构件120脱离,从而提高板式换热器100的稳固性。
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凹口部124的上端部设置有插入部124A,在宽度方向Y上,插入部124A的宽度大于固定部124F的宽度124D。通过插入部124A的设置,能够更便利的使板式换热器100的换热本体部110的连结部112插入到固定构件120的凹口部124中,从而改善插入性。
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将凹口部124设置成,当将换热本体部110的连结部112插入到固定构件120的凹口部124中时,凹口部124的下端部与小直径部1122之间会留有间隙,称为间隙部124G。亦即当将换热本体部110的连结部112插入到固定构件120的凹口部124中时,在板式换热器100的上下方向Z上,固定部124F位于凹口部124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
如此,通过设置开口比固定部124F更宽的插入部124A,能够更便利的使换热本体部110的连结部112插入到固定构件120的凹口部124中,从而改善插入性。通过将凹口部124的下端部设置成连结部112被插入而固定后小直径部1122与凹口部124的下端部之间留有间隙部124G,以使小直径部1122的下方的外周不完全与凹口部124接触,则换热本体部110的重量不全部落在连结部112,亦即使得换热本体部110的重量不是由连结部112来支撑而是由换热本体部110的底面支撑。因此,载荷不会都集中在连结部112,从而可以防止应力都集中在连结部112的小直径部1122,能够提高板式换热器100的可靠性。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4所示,将凹口部124设置成凹口部124的固定部124F的上端缘124E位在连结主体部1121的中心112C的上方。换句话说,如图4所示,在板式换热器100的上下方向Z上,凹口部124的固定部124F的长度124L大于连结主体部1121的半径(亦即124L>1121D/2)。
如此,通过将凹口部124的固定部124F的在上下方向Z上的长度124L设置成超过连结主体部1121的半径,亦即通过将固定部124F的上端缘124E设置成位在连结主体部1121的中心112C的上方,可以使凹口部124对连结部112的外周的包覆性更好。例如,若凹口部124的上下方向Z上的长度124L不够长的话,例如仅凹口部124包覆到小直径部1122的一半的部位的话,换热本体部110由于支撑的包覆性不够,换热本体部110比较容易朝后下方倾倒而容易导致换热本体部110从凹口部124脱离。因此,这样的设置能够防止板式换热器100的换热本体部110朝后侧下方倾倒,从而能够提高板式换热器100的稳固定及可靠性。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2所示,板式换热器100的固定构件120具有设置在主板122的两个侧端缘的侧板122A和设置在主板122的下端缘的底板122B,并且侧板122A设置有朝板式换热器100的外侧延伸的凸缘部122F。
如此,通过在固定构件120设置侧板122A和底板122B,使固定构件120形成为开放式的盒子的形状,并且在侧板122A设置可以与外部构件(例如热水装置的外装壳体)连结的凸缘部122F,能够便利的将固定有换热本体部110的固定构件120通过凸缘部122F再将其固定到外部构件(例如外装壳体),例如可以通过凸缘部122F,将板式换热器100与热水装置的外装壳体固定。如此,可将板式换热器100放置在任何位置,从而提高了板式换热器100的固定性质。
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100能够适用在热水装置(未图示)。例如,可将板式换热器100,利用螺丝或螺栓等紧固元件将板式换热器100通过设置在固定构件120的侧板122A上设置的凸缘部122F,安装到未图示的热水装置的外装壳体的内部。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板式换热器的固定构件应用在不同的实施方式。图5中的(a)示意性地示出固定构件220,而图5中的(b)示意性地示出换热本体部210朝固定构件220的凹口部224中插入且固定的过程。图5示出的实施方式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图5示出的固定构件220上所设置的凹口部224的数量以及形状的设计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构件120上所设置的凹口部124的数量以及形状的设计不同。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主板222的在板式换热器200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凹口部224(图5中的(a)和图5中的(b)中的右侧的一个凹口部224),主板222的在宽度方向Y上的另一侧设置有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的两个凹口部224(图5中的(a)和图5中的(b)中的左侧的两个凹口部224),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而设置的两个凹口部224中的下侧的凹口部224具备朝著斜上方延伸的旋转插入部224B。如图5所示,固定构件220的主板222的左侧设置成比右侧高,以能够形成两个上下方向Z上排列的凹口部224,以提高换热本体部210和固定构件220之间的稳固性。
如图5所示,通过设置三个凹口部224(例如左边有两个上下排列的凹口部224,右边有一个凹口部224),增加固定构件220与换热本体部210之间的固定部位的数量,可以能够提高板式换热器100的稳固定及可靠性。
此外,通过在用凹口部224设置朝向斜上方延伸的旋转插入部224B,在将板式换热器200的换热本体部210固定到固定构件220的过程中,在上方的连结部212已插入在上侧的凹口部224的状态下,可使板式换热器200的换热本体部210的还没插入的那一侧旋转而将下方的连结部212沿着旋转插入部224B插入下侧的凹口部224中,如此可以顺畅地便利地进行板式换热器200的换热本体部210和固定构件220之间的卡合及固定的作业。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及热水装置,通过具备可将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本体部的连结部插入而固定的开放式的凹口部的固定构件的设计,即使板式换热器因具备由不同数量的板片构成的换热本体部的类型不同而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有所不同,同一个固定构件能够适用不同厚度的板式换热器。此外,由于单一种尺寸就能够适用不同厚度的板式换热器,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板式换热器,与固定构件的固定方式和固定位置也都一样无需再作改变,因此对热水装置的生产上的便利性大幅的提升,从而也大幅的减少制造成本及管理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本体部,由多个板片层叠而构成且具有与配管连结的连结部,所述连结部设置在所述换热本体部的前表面;以及
固定构件,具有与所述前表面平行的主板和设置在所述主板上的凹口部;
所述连结部具有与所述配管连接的圆筒状的连结主体部和位在所述前表面和所述连结主体部之间的圆筒状的小直径部,
通过所述凹口部中插入所述小直径部,所述换热本体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口部设置有固定部,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固定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小直径部的外径且小于所述连结主体部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口部的上端部设置有插入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插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固定部的宽度,
所述凹口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小直径部之间具有间隙部,
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上下方向上,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所述上下方向上,所述固定部的上端缘位在所述连结主体部的中心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板的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所述凹口部,所述主板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两个所述凹口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排列而设置的两个所述凹口部中的下侧的所述凹口部具备朝著斜上方延伸的旋转插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具有设置在所述主板的两个侧端缘的侧板和设置在所述主板的下端缘的底板,所述侧板设置有朝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外侧延伸的凸缘部。
7.一种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
CN202120733572.6U 2021-04-12 2021-04-12 板式换热器及热水装置 Active CN2148426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33572.6U CN214842656U (zh) 2021-04-12 2021-04-12 板式换热器及热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33572.6U CN214842656U (zh) 2021-04-12 2021-04-12 板式换热器及热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42656U true CN214842656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763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33572.6U Active CN214842656U (zh) 2021-04-12 2021-04-12 板式换热器及热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426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83046B1 (en) A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an oil cooling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cooling oil
CN102575905B (zh) 用于制造热交换器板束的方法
EP2394129B1 (en) A plate heat exchanger
EP1899671A1 (en) A heat exchanger plate, a pair of two heat exchanger plates, and plate package for a plate heat exchanger
US10222129B2 (en)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CN214842656U (zh) 板式换热器及热水装置
US20170045312A1 (en) Heat exchanger comprising a core of tubes
EP1847792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heat exchanger
EP4006477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JP2019086278A (ja) 一体型構造を含む印刷基板型熱交換器
EP2815198B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d strength in port area
US5680897A (en)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with integral feed pipe fixturing
JP6837397B2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及び多列熱交換器
EP3857158B1 (en) A heat exchanger
CA2713494C (en) Heat exchanger with bimetallic coupling
EP4113046B1 (en) Adaptive side plate for automotive heat exchanger
US6192974B1 (en) Heat exchanger housing having conical inlet and outlet gas transitions
JP2000193383A (ja) 熱交換器
EP2064507B1 (en) A plate heat exchanger
JP7493319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US8118085B2 (en) Heat exchanger
JP2020041773A (ja) 熱交換器
CN112503995A (zh) 一种原表面式换热器芯体
JP2021060130A (ja)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CN111336832A (zh) 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