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36832A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36832A
CN111336832A CN201811548604.4A CN201811548604A CN111336832A CN 111336832 A CN111336832 A CN 111336832A CN 201811548604 A CN201811548604 A CN 201811548604A CN 111336832 A CN111336832 A CN 111336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liquid separation
heat exchanger
header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486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4860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368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36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68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1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33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3Header boxes having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以及分液板。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进液口和出口,所述分液板固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位于所述分液板一侧的第一管壁和位于所述分液板另一侧的第二管壁,所述分液板包括多个通孔。所述分液板与第一管壁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分液板与第二管壁之间形成第二空间,所述进液口与第一空间连通,所述出口与第二空间连通。多个所述通孔的面积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空间的横截面面积,从而改善了换热器换热介质分液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之间实现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其主要包括换热管和集流管。相关技术中,换热介质分配到换热管中分液不够均匀。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换热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换热器换热介质分液不均的换热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进液口和出口;以及分液板,所述分液板固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位于所述分液板一侧的第一管壁和位于所述分液板另一侧的第二管壁,所述分液板包括多个通孔;其中所述分液板与第一管壁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分液板与第二管壁之间形成第二空间,所述进液口与第一空间连通,所述出口与第二空间连通,多个所述通孔的面积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空间的横截面面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由于多个所述通孔的面积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空间的横截面面积,所以换热介质在第一空间的流动阻力远小于流过分液板的通孔的阻力,大部分换热介质会先充满第一空间,然后再从通孔均匀地喷入第二空间,从而实现均匀分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通孔的面积之和为大于或者等于第一空间横截面面积的百分之一,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空间横截面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一端连接所述分液板,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二空间分为若干个第二子空间,每个所述第二子空间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每个所述第二子空间与至少一个所述出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液板长度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长度相同,所述分液板在第二管壁的投影覆盖所有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液板包括第一板边、与第一板边相对设置的第三板边、第二板边、与第二板边相对设置的第四板边,所述第一集流管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板边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三板边连接于所述第二端盖,所述第二板边和所述第四板边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管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液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管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管壁,所述第二隔板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分液板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隔板,所述分液板另两侧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管壁,所述分液板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出口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液板包括第一板边、与第一板边相对设置的第三板边、第二板边、与第二板边相对设置的第四板边,所述第一集流管还包括第一端盖,所述第一板边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盖或第二隔板,所述第三板边连接于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二板边和所述第四板边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的管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还包括第一端,所述分液板还包括第一板面,所述第一隔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分液板的第一板面匹配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板面匹配连接方式为平面匹配或曲面匹配或异形面匹配中的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集流管、换热管、出液口,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出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通过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
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通过在第一集流管中设置分液板和第一隔板,使换热介质在第一集流管的内腔进行多次分液,减少换热介质在第一集流管的不同位置的流动阻力差距较大的问题,改善换热介质在换热管中分配不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换热器仅透视第一集流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分液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分液板和第一隔板的匹配方式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换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分液板和第一隔板的匹配方式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分液板和第一隔板的匹配方式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分液板和第一隔板的匹配方式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集流管11、进液口12、出口13、第一端盖14、第二端盖15、第一管壁151、第一空间16、第二管壁161、第二空间1611、第二子空间2、第二集流管21、出液口3、换热管4、分液板41、通孔42、第一板面43、第一板边、44、第二板边45、第三板边46、第四板边5、第一隔板51(51′、51″)、第一端52、第二端6、第二隔板7、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图1-8所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如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换热管3。所述第一集流管1包括进液口11和出口12,第二集流管2包括出液口21,第一集流管1与第二集流管2大致平行设置,换热管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集流管1的出口12,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集流管2,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通过换热管3的内腔与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连通。出口12设有多个,多个出口12沿第一集流管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集流管2包括多个沿第二集流管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进口(图中未标示),第一集流管1的出口12与第二集流管2的进口一一相对设置,第一集流管1的出口12的数量与第二集流管2的进口的数量相同,换热管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集流管1的出口12,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集流管2的进口。
换热管3包括多个平直段,平直段的数量不大于第一集流管1的出口12(或第二集流管2的进口)的数量,多个平直段沿平直段的厚度方向间隔布置。换言之,如图1所示,平直段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多个平直段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可选地,换热管3可以为扁管,业内也称微通道扁管,扁管的使用有利于降低空调的重量、减小空调的尺寸。其中,扁管通常内部设有多个供冷媒流动的通道。相邻的通道彼此隔离,多个通道排成一列,共同影响扁管的宽度。扁管整体呈扁平状,其长度大于宽度,宽度又大于其厚度。
每个平直段的一端连接第一集流管1的一个出口12,另一端连接第二集流管2的一个进口。可选的,平直段的数量与第一集流管1的出口12的数量或第二集流管2的进口的数量相同,多个第一集流管1的出口12与多个第二集流管2的进口通过多个大致平行设置的平直段分别连接。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平直段与出口12的的连接固定方式不受限制,例如,平直段与出口12的的连接固定方式可以是焊接固定,也可以是胶水固定,只要平直段与出口12连接固定后不会产生相对移动且换热介质不会泄露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可选的,换热器还可包括至少部分与平直段相接触的翅片7。翅片7可为一体成型的波浪形翅片,也可为一体成型的矩形波状翅片或分开成型的矩形状单个片体,也可以为片状的插片式翅片。当然,此处的翅片7并不局限于此种形态,也可以是其它形态。本申请不予限制。
进液口11设于第一集流管1,这里,可以理解的是,进液口11可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的任何部位,进液口11可以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也可以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的顶部或底部,也可以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的其他位置,只要设置部位不与出口12冲突且能实现将换热介质导入换热器即可,本申请不做限制。
出液口21设于第二集流管2,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出液口21可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的任何部位,出液口21可以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也可以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的顶部或底部,也可以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的其他位置,只要设置部位不与进口冲突且能实现将换热介质导出换热器即可,本申请不做限制。
上述换热器的换热介质的流通路径为从进液口11流入第一集流管1内腔,经过换热管3内腔流入第二集流管2内腔,再从出液口21流出。
如图2-5所示,换热器还包括分液板4,分液板4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内腔,分液板4与第一集流管1内腔的管壁连接,第一集流管1包括位于分液板4一侧的第一管壁15和位于分液板4另一侧的第二管壁16,分液板4与第一管壁15之间形成第一空间151,分液板4与第二管壁16之间形成第二空间161,进液口11与第一空间151连通,出口12与第二空间161连通,分液板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分液板4包括多个通孔41,多个通孔41沿分液板4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通孔41的面积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空间151的横截面面积。
分液板4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内腔,分液板4的板边与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连接固定。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分液板4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的方式不受限制,例如,分液板4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的方式可以是设置滑槽卡接,也可以过盈配合卡接,也可以是焊接,只要分液板4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后,分液板4与第一集流管1管壁之间的缝隙较小且不会有相对位移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板4的长度与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相同,分液板4在第二管壁16的投影覆盖所有出口12。如图6所示,分液板4包括第一板边43、与第一板边43相对设置的第三板边45、第二板边44、与第二板边44相对设置的第四板边46,第一集流管1还包括第一端盖13和第二端盖14,第一板边43固定于第一端盖13,第三板边45固定于第二端盖14,第二板边44和第四板边46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分液板4宽度方向的边缘为圆弧面,换言之,第二板边44和第四板边46为圆弧面,圆弧直径略小于第一集流管1的内径,保证分液板4可以插入第一集流管1,并且与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固定后几乎没有缝隙,达到良好的分隔效果。换言之,分液板4的第二板边44及第四板边46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的内壁完全接触,第一板边43与第一端盖13完全接触,第三板边45与第二端盖14完全接触,即分液板4与第一集流管1内壁连接后不会有相对位移或旋转,上述完全接触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允许有较小的缝隙,但不能影响分液板4的分流效果。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第一端盖13和第二端盖14仅仅是盖住第一集流管1顶端和底端结构的名称,不能狭义的理解为零部件端盖,换言之,上述第一端盖13和第二端盖14可以理解为零部件端盖,也可以理解为盖住第一集流管1顶端和底端的其他结构,例如全贯穿式隔板或半贯穿式隔板,只要能密封第一集流管1的顶端和底端即可。
第二集流管2还包括第三端盖(图中未标示)和第四端盖(图中未标示),对于第三端盖与第四端盖的理解应该与第一端盖13和第二端盖14的理解一样。
分液板4包括多个通孔41,多个通孔41沿分液板4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可选的,多个通孔41呈直线分布,多个通孔41等间距的呈直线状的间隔分布于分液板4,可选的,通孔41间距为5mm至200mm,可选的,多个通孔41形成的直线与分液板4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且位于分液板4的中间。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多个通孔41可以等间距均匀分布,也可以不等间距均匀分布;多个通孔41可以呈直线分布,也可以不呈直线分布;呈直线分布时,多个通孔41形成的直线可以位于分液板4的中间,也可以不位于分液板4的中间,多个通孔41的具体分布情况,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实际需求进行多种设计搭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通孔41为形状大小一致的圆形孔,多个通孔41形状大小一致,每个通孔41的分流速度相似,分流效果更均匀。这里,需要理解的是,通孔41的形状不受限制,例如,通孔4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矩形,也可以是异形;多个通孔41的形状大小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只要不影响换热介质的流动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多个通孔41的形状大小的设置,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实际需求进行多种设计搭配。
多个通孔41的面积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空间151的横截面面积。可选地,多个所述通孔41的面积之和为大于或者等于第一空间151横截面面积的百分之一,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空间151横截面面积的百分之二十。由于换热介质在第一空间151的流动阻力远小于流过分液板4的通孔41的阻力,大部分换热介质会先充满第一空间151,然后再从通孔41均匀地喷入第二空间161,实现一次均匀分液。可选的,分液板4的宽度与第一集流管1的内直径相同,多个通孔41的面积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集流管1截面面积的一半,分液板4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内腔的正中间,均分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分液板4的固定安装较为容易实施。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通孔41是圆形且多个通孔41的形状大小一致,分液板4的宽度与集流管的内直径相同,假设孔的数量为n,通孔41的直径为d,集流管的内直径为D,为达到较好的分流效果,应满足πD*D/4/2/100≤nπd*d/4≤πD*D/4/2/5,在此范围内,可以保证制冷剂在第一空间151流动的阻力大幅度小于流过分液板4的通孔41的阻力。
如图3-5所示,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隔板5,第一隔板5一端连接分液板4,另一端连接第二管壁16。多个第一隔板5将第二空间161分为若干个第二子空间1611,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通过至少一个通孔41与第一空间151连通,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与至少一个出口12连通。第一隔板5还包括第一端51和第二端52,分液板4还包括第一板面42,第一隔板5的第一端51与分液板4的第一板面42匹配连接。
第一隔板5一端固定于分液板4,另一端固定于第二管壁16,第一隔板5大致垂直于分液板4。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隔板5与第二管壁16和分液板4的连接方式不受限制,例如,第一隔板5与第二管壁16和分液板4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设置滑槽卡接,也可以过盈配合卡接,也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胶水粘接,只要第一隔板5与第二管壁16和分液板4相对固定后,第一隔板5与第二管壁16和分液板4之间的缝隙较小且不会有相对位移,并且连接材料不会对换热介质造成污染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第一隔板5固定于第二管壁16后,第二端52可以略超过第一集流管1的外壁,也可以与第一集流管1的外壁平齐,不影响第一隔板5的固定效果及密封效果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第一隔板5固定于第二管壁16的方式与第一隔板5固定于分液板4的方式可以不一样,例如第一隔板5和第二管壁16采用胶水粘接的连接方式,第一隔板5和分液板4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本申请不予限制。
分液板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当第一隔板5大致垂直于分液板4时,第一隔板5的第一端51与第一板面42的接触面相对较大,且第一隔板5的第二端52与第二管壁16的接触面积也相对较大,第一隔板5的连接固定效果最好。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板5也可与分液板4或第二管壁16设置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只要能达到分隔作用且不影响密封效果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第一隔板5至少设有一个,多个第一隔板5将第二空间161分为若干个第二子空间1611,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通过至少一个通孔41与第一空间151连通,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与至少一个出口12连通,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与至少一个换热管3内腔连通。具体而言,通孔41数量大于第一隔板5的数量,出口12数量大于第一隔板5的数量。
多个第一隔板5沿分液板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隔板5大致平行设置,第二子空间161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的高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连通的通孔41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连通的出口12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只要能达到分液效果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可选的,当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连通的通孔41和出口12的数量均相等时,分液效果更均匀。
如图6-8所示,第一端51与第一板面42匹配连接方式可以为平面匹配。可选的,分液板4为大致呈长方体的平面板,与之相匹配的第一隔板5为大致呈半圆形的板片,第一隔板5的第一端51呈平面状,第一端51与第一板面42匹配连接方式为平面匹配。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端51与第一板面42匹配连接方式不受限制,例如,第一端51与第一板面42匹配连接方式可以为平面匹配,也可以为曲面匹配,也可以是异形面匹配,只要不影响第一端51与第一板面42配合连接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分液板4上设有多个通孔41,且换热介质在第一空间151的流动阻力远小于流过分液板4的通孔41的阻力,大部分换热介质会先充满第一空间151,然后再从通孔41均匀地喷入第二空间161,实现一次均匀分液;多个第一隔板5将第二空间161分为若干个第二子空间1611,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通过至少一个通孔41与第一空间151连通,每个所述第二子空间1611与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3连通,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内多个换热管3的多个供冷媒流动的通道的横截面面积之和远小于第二空间161横截面面积,使得一次均匀分液后的大部分换热介质会先充满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然后再从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均匀地流入每个换热管3内腔,实现二次均匀分液。
如图9-10所示,本申请的其他可选实施例,进液口11可设于第一端盖13或第二端盖14;出液口21可设于第三端盖或第四端盖。对于此处第一端盖13、第二端盖14、第三端盖、第四端盖的理解应与上述实施例一致。
可选的,进液口11与出液口21可使用转接座(图中未标示)与外接管道配合外接管道通过转接座与进液口11或出液口21连接。
可选的,换热器具体装配使用时,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可竖直放置,也可以水平放置,也可以有一定倾斜角度的放置。对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水平放置的换热器,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适当减少第一隔板5的数量,且相邻通孔41的间距可以调整至5mm至2000mm。
如图11-12所示,本申请的其他可选实施例,第一端51与第一板面42匹配连接方式弧形面匹配。可选的,分液板4′大致呈弧形状,与之相匹配的第一隔板5′为大致呈月牙形的板片,第一隔板5′的第一端51′呈弧形状,第一端51′与第一板面42′匹配连接方式为弧形匹配,第一板面42′的弧形凸起面的朝向不同可以调整第一空间151与第二空间161的截面积比例,以达到更好的分流效果。例如,第一板面42′的弧形凸起面可朝向第二空间,也可以朝向第一空间。
如图13所示,本申请的其他可选实施例,第一端51与第一板面42匹配连接方式异形面匹配。可选的,分液板4″为带有折弯的形状,例如沿宽度方向或者长度方向的矩形折弯、或者沿宽度方向或者长度方向的波浪形折弯、或者沿宽度方向或者长度方向的齿形折弯,第一隔板5″的第一端51″的形状与分液板4″的形状相匹配,分液板4″为带有折弯的形状可以增加分液板4″的强度,抵抗换热介质喷入第一空间151的冲击力,另外通孔41可以设在折弯处的侧面,从通孔41喷出的换热介质先冲击到分液板4″,避免换热介质对第一集流管1管壁的直接冲击。
如图14-15所示,本申请的其他可选实施例,其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分液板4的长度、分液板4的固定连接方式、换热器的流程设置不同,以下描述只对其他实施例的区别特征进行补充描述,相同特征不再重复描述。
本申请其他可选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换热管3,所述第一集流管1包括进液口11和出口12,第二集流管2包括进口,换热管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集流管1的出口12,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集流管2的进口,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通过换热管3的内腔与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连通,出液口21设于第一集流管1或第二集流管2。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板4长度小于第一集流管1长度,如图14所示,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隔板6,第二隔板6一端连接于第一管壁15,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管壁16,第二隔板6的面积不小于第一集流管1的横截面面积,分液板4一侧连接于第二隔板6。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二隔板6固定于第一管壁15和第二管壁16后,两端都可以略超过第一集流管1的外壁,也可以与第一集流管1的外壁平齐,不影响第二隔板6的固定效果及密封效果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可选的,第二隔板6可以为全贯穿式隔板或半贯穿式隔板。
第二隔板6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固定方式,可参照第一隔板5与第一集流管1的固定方式此处不再重复描述。
多个第二隔板6沿第一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隔板6大致平行设置,多个第二隔板6将第一集流管1分为多个区域,多个区域的高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本申请不予限制。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隔板6数量为一个,出液口21设于第一集流管1,如图14所示,第二隔板6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第二隔板6将第一集流管1内腔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设置有进液口11、分液板4、第一隔板5,第二区域设置有出液口21。
分液板4包括第一板边43、与第一板边43相对设置的第三板边45、第二板边44、与第二板边44相对设置的第四板边46,第一板边43固定于第一端盖13,第三板边45固定于第二隔板6,第二板边44和第四板边46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盖13和第二端盖14、第二集流管2的第三端盖和第四端盖可使用第二隔板6代替,不影响密封效果即可。
换热介质从进液口11流入第一区域的第一空间151,经分液板4一次均匀分液后,流入由多个第一隔板5分隔出的多个第二子空间1611,换热介质在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经过二次均匀分液后流入换热管3内腔,再根据流程的设置,换热介质依次流经换热管3、第二集流管2、换热管3,再流回第一集流管1第二区域,最后从出液口21流出换热器。
如图15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隔板6数量为两个,出液口21设于第一集流管1,两个第二隔板6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两个第二隔板6将第一集流管1内腔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一区域位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之间,第一区域设置有进液口11、分液板4、第一隔板5,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均设置有出液口21。
分液板4包括第一板边43、与第一板边43相对设置的第三板边45、第二板边44、与第二板边44相对设置的第四板边46,第一板边43和第三板边45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二隔板6,第二板边44和第四板边46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盖13和第二端盖14、第二集流管2的第三端盖和第四端盖可使用第二隔板6代替,不影响密封效果即可。
换热介质从进液口11流入第一区域的第一空间151,经分液板4一次均匀分液后,流入由多个第一隔板5分隔出的多个第二子空间1611,换热介质在每个第二子空间1611经过二次均匀分液后流入换热管3内腔,再根据流程的设置,依次流经换热管3、第二集流管2、换热管3,再流回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最后从出液口21流出换热器。为了达到更好的均匀分液效果,可以在第二集流管2中设置第二隔板6,例如上述实施例可以在第二集流管2中间部位设置一个第二隔板6,将流入第二集流管2的换热介质均分后,再分别流回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
出液口21既可以设于第一集流管1也可以设于第二集流管2。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液口11设于第一集流管1,出液口21设于第二集流管2,单流程的换热器中换热介质从进液口11流入第一集流管1,经过换热管3流入第二集流管2,再从出液口21流出换热器。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液口11和出液口21均设于第一集流管1,此时第一集流管1还包括第二隔板6。第二隔板6数量为一个时,换热介质从进液口11流入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部分,经过与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部分连通的换热管3流入第二集流管2,在第二集流管2中流入与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部分连通的换热管3,再流入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部分,最后从出液口21流出换热器。
上述实施例中,进液口11与出液口21的数量均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液口11与出液口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进液口11与出液口21的数量可以不相同,进液口11和出液口21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换热器流程的设计,再进行具体地设置。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换热器,其包括: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进液口和出口;以及
分液板,所述分液板固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位于所述分液板一侧的第一管壁和位于所述分液板另一侧的第二管壁,所述分液板包括多个通孔;其中
所述分液板与第一管壁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分液板与第二管壁之间形成第二空间,所述进液口与第一空间连通,所述出口与第二空间连通,多个所述通孔的面积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空间的横截面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通孔的面积之和为大于或者等于第一空间横截面面积的百分之一,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空间横截面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一端连接所述分液板,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二空间分为若干个第二子空间,每个所述第二子空间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每个所述第二子空间与至少一个所述出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板长度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长度相同,所述分液板在第二管壁的投影覆盖所有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板包括第一板边、与第一板边相对设置的第三板边、第二板边、与第二板边相对设置的第四板边,所述第一集流管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板边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三板边连接于所述第二端盖,所述第二板边和所述第四板边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管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管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管壁,所述第二隔板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分液板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隔板,所述分液板另两侧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管壁,所述分液板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出口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板包括第一板边、与第一板边相对设置的第三板边、第二板边、与第二板边相对设置的第四板边,所述第一集流管还包括第一端盖,所述第一板边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盖或第二隔板,所述第三板边连接于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二板边和所述第四板边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的管壁。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还包括第一端,所述分液板还包括第一板面,所述第一隔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分液板的第一板面匹配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板面匹配连接方式为平面匹配、曲面匹配、异形面匹配中的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集流管、换热管、出液口,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出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通过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
CN201811548604.4A 2018-12-18 2018-12-18 换热器 Pending CN1113368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48604.4A CN111336832A (zh) 2018-12-18 2018-12-18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48604.4A CN111336832A (zh) 2018-12-18 2018-12-18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6832A true CN111336832A (zh) 2020-06-26

Family

ID=71181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48604.4A Pending CN111336832A (zh) 2018-12-18 2018-12-18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36832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537A (zh) * 1996-03-25 1997-10-22 瓦莱奥热机公司 用于冷却回路的具有一体化容器的冷凝器
CN1516799A (zh) * 2001-06-18 2004-07-28 �Ѻ͵繤��ʽ���� 蒸发器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蒸发器的集管和制冷系统
CN101120226A (zh) * 2005-02-02 2008-02-06 开利公司 集管中具有穿孔板的热交换器
CN103411463A (zh) * 2013-08-27 2013-11-27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制冷剂分配部件、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537A (zh) * 1996-03-25 1997-10-22 瓦莱奥热机公司 用于冷却回路的具有一体化容器的冷凝器
CN1516799A (zh) * 2001-06-18 2004-07-28 �Ѻ͵繤��ʽ���� 蒸发器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蒸发器的集管和制冷系统
CN101120226A (zh) * 2005-02-02 2008-02-06 开利公司 集管中具有穿孔板的热交换器
CN103411463A (zh) * 2013-08-27 2013-11-27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制冷剂分配部件、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06722B2 (en) Structural support element in heat exchangers
US8464782B2 (en) Manifold fluid communication plate
US10816277B2 (en) Heat exchanger tubes with flui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WO2017097133A1 (zh) 一种换热器
US11592244B2 (en) Multiport fluid distributor and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having the same
EP3465049B1 (en)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CN211552541U (zh) 换热器
CN111336832A (zh) 换热器
CN210321335U (zh) 换热器
CN112880436A (zh) 换热器
CN110530190A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106855327A (zh) 一种换热器
US11892251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6855369B (zh) 一种换热器
CN214666186U (zh) 换热器
CN212058426U (zh) 换热器
US20220026152A1 (en) Heat Exchanger Flat Tube and Heat Exchanger with Heat Exchanger Flat Tube
CN112013710A (zh) 分配管和换热器
CN217275757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其涡旋形换热板体
CN112146484A (zh) 板式换热器
CN116086219B (zh) 一种带分配孔结构的板式换热器
CN218270293U (zh) 换热器及车辆空调
CN112033185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210688491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410850U (zh) 蒸发式冷凝器、换热器及可多系统高效平板型换热板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