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37781U - 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 Google Patents

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37781U
CN214837781U CN202121225868.3U CN202121225868U CN214837781U CN 214837781 U CN214837781 U CN 214837781U CN 202121225868 U CN202121225868 U CN 202121225868U CN 214837781 U CN214837781 U CN 2148377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rotating shaft
slider
angle position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258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安赐
林君翰
曾勇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First Dom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258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377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377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377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包含基座、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以及滑块组。第一转轴沿第一方向可转动地穿设于基座,第一转轴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形成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及第一齿轮部。第二转轴沿第一方向可转动地穿设于基座,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间隔,第二转轴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形成有对应于第一凹槽的第三凹槽、对应于第二凹槽的第四凹槽及对应于第一齿轮部的第二齿轮部。滑块组包括对应地局部容置于第一凹槽或/及第三凹槽的第一滑块,及对应地局部容置于第二凹槽或/及第四凹槽的第二滑块。

Description

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链,特别是涉及一种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铰链经常应用于例如为笔记本电脑等等的电子产品中,此类电子产品针对两机体的枢转过程常有不同的设计需求,例如使两机体能够进行多段式旋转,以满足使用者的操作手感或借此加强电子产品的其他功能性,因此,如何使所述铰链能够进行多段式旋转便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进行多段式旋转的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本实用新型的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是包含基座、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以及滑块组。所述第一转轴沿第一方向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转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形成有第一齿轮部。所述第二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间隔,所述第二转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形成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齿轮部的第二齿轮部。所述滑块组可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地设于所述基座,所述滑块组包括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
其中,所述第一转轴能相对于所述基座在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旋转,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有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第二转轴能相对于所述基座在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旋转,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有第二过渡角度位置,在所述第一转轴由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至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由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沿相反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至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的过程中;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一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时,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一滑块挡止,且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彼此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时,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彼此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彼此连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转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还形成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转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还形成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三凹槽、对应于所述第二凹槽的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具有彼此相连接的第三深槽部与第三浅槽部,所述第四凹槽具有彼此相连接的第四浅槽部与第四深槽部;所述第一滑块对应地局部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或/及所述第三凹槽,所述第二滑块对应地局部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或/及所述第四凹槽;
在所述第一转轴由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至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由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至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的过程中,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浅槽部,所述第二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深槽部,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深槽部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浅槽部,所述第二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深槽部,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深槽部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浅槽部,所述第二滑块可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第二凹槽或/及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深槽部,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一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浅槽部,所述第二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第二凹槽及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浅槽部,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一滑块挡止,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可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或/及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深槽部,所述第二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浅槽部,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彼此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深槽部,所述第二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浅槽部,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彼此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深槽部,所述第二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浅槽部,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彼此连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中间处,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中间处。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角度差为180度,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角度差为180度。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一滑块挡止,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深槽部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深槽部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一滑块挡止。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转轴具有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一本体,以及固定地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切换构件及第二切换构件,所述第一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一切换构件,所述第二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二切换构件,所述第二转轴具有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本体,以及固定地套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三切换构件及第四切换构件,所述第三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三切换构件,所述第四凹槽形成于所述第四切换构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转轴具有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一本体,以及固定地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齿轮件,所述第一齿轮部形成于所述第一齿轮件,所述第二转轴具有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本体,以及固定地套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齿轮件,所述第二齿轮部形成于所述第二齿轮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还包含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基座且位于所述第一齿轮件与所述第二齿轮件之间的第一惰齿及第二惰齿,所述第一惰齿具有第一惰齿部,所述第二惰齿具有第二惰齿部,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时,所述第一惰齿部与所述第二惰齿部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件的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件的第二齿轮部之间且彼此啮合。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转轴还形成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惰齿还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凸部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二转轴还形成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惰齿还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二凸部的第二凹部;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之间且尚未至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凹部内以限制所述第一惰齿的转动,当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至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后,所述第一凸部逐渐地自所述第一凹部内脱出以允许所述第一惰齿进行转动;当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之间且尚未至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凸部位于所述第二凹部内以限制所述第二惰齿的转动,当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至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后,所述第二凸部逐渐地自所述第二凹部内脱出以允许所述第二惰齿进行转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转轴还形成有模数大于所述第一齿轮部的第一启动齿轮部,所述第一惰齿还具有模数大于所述第一惰齿部且对应于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的第一启动惰齿部,所述第二转轴还形成有模数大于所述第二齿轮部的第二启动齿轮部,所述第二惰齿还具有模数大于所述第二惰齿部且对应于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的第二启动惰齿部;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与所述第一启动惰齿部彼此啮合;当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与所述第二启动惰齿部彼此啮合。
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以及所述滑块组的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之间的配合,搭配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齿轮部之间的配合,使枢转过程中能以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轮流旋转后进行同步旋转的方式,达成三段以上的多段式切换。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中的所述实施例以不同视角观看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侧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第一初始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第二初始角度位置;
图6是沿图5中的A-A线所截取的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第一滑块、第一凹槽与第三凹槽之间的配合状况;
图7是沿图5中的B-B线所截取的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第二滑块、第二凹槽与第四凹槽之间的配合状况;
图8是沿图5中的C-C线所截取的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第一齿轮部、第二齿轮部、第一惰齿部与第二惰齿部之间的配合状况;
图9是沿图5中的D-D线所截取的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之间的配合状况;
图10是沿图5中的E-E线所截取的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第一启动齿轮部、第二启动齿轮部、第一启动惰齿部与第二启动惰齿部之间的配合状况;
图11是类似图6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
图12是类似图7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
图13是类似图8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
图14是类似图6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
图15是类似图7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
图16是类似图8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
图17是类似图9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
图18是类似图10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
图19是类似图6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
图20是类似图7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
图21是类似图8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
图22是类似图6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
图23是类似图7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
图24是类似图8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
图25是类似图9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
图26是类似图10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
图27是类似图6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
图28是类似图7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
图29是类似图8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
图30是类似图6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
图31是类似图7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
图32是类似图8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
图33是类似图9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以及
图34是类似图10的剖视图,图中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所述实施例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100的一实施例,适用于设置于两机体(图未示)之间,以共同构成一电子装置(图未示),所述电子装置举例来说可以为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平板电脑等折叠式装置或手持式装置。所述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100包含一基座1、一第一转轴2、一第二转轴3、一滑块组4、一第一惰齿5,以及一第二惰齿6。
所述基座1具有沿第一方向D1依序并排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延伸的一第一座体11、一第二座体12、一第三座体13,以及一第四座体14,所述第一座体11与所述第二座体12共同界定一第一容置空间15,所述第二座体12与所述第三座体13共同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16,所述第三座体13与所述第四座体14共同界定一第三容置空间17。
所述第一转轴2沿所述第一方向D1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1。所述第一转轴2具有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1的一第一本体21、固定地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21的一第一切换构件22及一第二切换构件23,以及固定地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21的一第一齿轮件24。所述第一本体21的远离所述基座1的其中一端设有供其中一机体设置的一第一设置部211。所述第一切换构件22、所述第二切换构件23与所述第一齿轮件24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5、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6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17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一切换构件22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D1的方向形成有一第一凹槽221,所述第二切换构件23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D1的方向形成有一第二凹槽231。所述第一齿轮件24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D1的方向形成有一第一齿轮部241、一第一凸部242,以及模数大于所述第一齿轮部241的一第一启动齿轮部243,所述第一齿轮部241、所述第一凸部242与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243举例来说是沿所述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变化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凹槽221、所述第二凹槽231、所述第一齿轮部241、所述第一凸部242与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243可以是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21上,且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凹槽221、所述第二凹槽231、所述第一齿轮部241、所述第一凸部242与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243的设置及排列方式仅为示例,不应以本实施例为限制。需说明的是,本处所指的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D1的方向包含所述第二方向D2。
所述第二转轴3沿所述第一方向D1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1,所述第二转轴3与所述第一转轴2沿所述第二方向D2彼此相间隔,且分别伸入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5、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6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17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处。所述第二转轴3具有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1的一第二本体31、固定地套设于所述第二本体31的一第三切换构件32及一第四切换构件33,以及固定地套设于所述第二本体31的一第二齿轮件34。所述第二本体31的远离所述基座1的其中一端设有供其中另一机体设置的一第二设置部311。所述第三切换构件32、所述第四切换构件33与所述第二齿轮件34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5、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6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17的其中另一侧。所述第三切换构件32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D1的方向形成有一第三凹槽321,所述第四切换构件33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D1的方向形成有一第四凹槽331。所述第三凹槽321具有彼此相连接的一第三深槽部321a与一第三浅槽部321b,所述第四凹槽331具有彼此相连接的一第四浅槽部331a与一第四深槽部331b。所述第二齿轮件34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D1的方向形成有一第二齿轮部341、一第二凸部342,以及模数大于所述第二齿轮部341的一第二启动齿轮部343,所述第二齿轮部341、所述第二凸部342与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343举例来说可以是沿所述第一方向D1依序地排列,但其排列方式不以此为限制。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变化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三凹槽321、所述第四凹槽331与所述第二齿轮部341、所述第二凸部342与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343可以是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二本体31上,且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三凹槽321、所述第四凹槽331与所述第二齿轮部341、所述第二凸部342与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343的设置及排列方式仅为示例,所述设置及排列方式可随着所述第一凹槽221、所述第二凹槽231、所述第一齿轮部241、所述第一凸部242与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243对应地调整,不应以本实施例为限制。
所述滑块组4可在所述第一转轴2与所述第二转轴3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D2滑动地设于所述基座1的第一容置空间15与第二容置空间16。所述滑块组4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5且对应地局部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221或/及所述第三凹槽321的一第一滑块41,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6且对应地局部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231或/及所述第四凹槽331的一第二滑块42。详细来说,由于所述第一切换构件22与所述第三切换构件32之间及所述第二切换构件23与所述第四切换构件33之间的距离较为靠近,因此,所述第一滑块41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的两端中必须至少一者容置于对应的所述凹槽(第一凹槽221、第三凹槽321),所述第二滑块42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的两端中必须至少一者容置于对应的所述凹槽(第二凹槽231、第四凹槽331),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滑块41的两端分别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221与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浅槽部321b时将没有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D2滑动,若所述第一滑块41仅其中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深槽部321a时也将没有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D2滑动,只有当所述第一凹槽221与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深槽部321a皆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时,所述第一滑块41才有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D2滑动;若所述第二滑块42的两端分别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231与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浅槽部331a时将没有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D2滑动,若所述第二滑块42仅其中一端容置于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深槽部331b时也将没有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D2滑动,只有当所述第二凹槽231与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深槽部331b皆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时,所述第二滑块42才有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D2滑动。而当所述第一滑块41与所述第二滑块42没有空间滑动时将能靠抵于对应的凹槽的内壁面,以限制所述第一转轴2或所述第二转轴3转动,进而达成多段式切换,所述多段式切换的细节与步骤容后再述。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1的第二座体12具有分别朝向所述第一座体11与所述第三座体13凸出且沿所述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多个限位板121,所述限位板121限制所述第一滑块41与所述第二滑块42仅能于所述第二方向D2上滑动。此外,所述基座1的第二座体12还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D1贯穿地形成且沿所述第二方向D2延伸的一滑槽122,所述第一滑块41具有一第一凸块部411,所述第二滑块42具有一第二凸块部421,所述第一滑块41的第一凸块部411与所述第二滑块42的第二凸块部421分别自所述滑槽122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的两个开口可沿所述第二方向D2滑动地插设于所述滑槽122,以进一步地限制所述第一滑块41与所述第二滑块42仅能于所述第二方向D2上滑动。另外,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41与所述第二滑块42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的两端呈圆弧状,而所述第一凹槽221、所述第二凹槽231、所述第三凹槽321与所述第四凹槽331呈与所述第一滑块41与所述第二滑块42的两端处对应配合的弧形内凹状。
所述第一惰齿5与所述第二惰齿6分别通过插设于所述第三座体13与所述第四座体14的一第一转动轴7与一第二转动轴8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基座1的第三容置空间17,且所述第一惰齿5与所述第二惰齿6位于所述第一齿轮件24与所述第二齿轮件34之间。所述第一惰齿5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齿轮部241的一第一惰齿部51、对应于所述第一凸部242的一第一凹部52,以及模数大于所述第一惰齿部51且对应于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243的一第一启动惰齿部53。所述第二惰齿6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二齿轮部341的一第二惰齿部61、对应于所述第二凸部342的一第二凹部62,以及模数大于所述第二惰齿部61且对应于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343的一第二启动惰齿部63。所述第一惰齿部51与所述第二惰齿部61彼此啮合且用于共同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件24的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齿轮件34的第二齿轮部341之间,以使所述第一齿轮件24的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齿轮件34的第二齿轮部341彼此连动。
其中,所述第一转轴2能相对于所述基座1在一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一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旋转,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有一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第二转轴3能相对于所述基座1在一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一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旋转,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有一第二过渡角度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中间处,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中间处,且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角度差为180度,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角度差为180度。因此,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的角度差以及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的角度差皆为90度,而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的角度差以及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的角度差也皆为90度。
在所述第一转轴2由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沿一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至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所述第二转轴3由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沿相反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的一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至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100使所述两机体能各自旋转180度,以使所述两机体共旋转360度,进而将所述电子装置的两机体自一收合状态转换至另一面向的收合状态,详细来说,当使用者施力于所述两机体,即可使所述第一转轴2与所述第二转轴3相对于所述基座1旋转,以使所述两机体在所述不同面向的收合状态之间枢转。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并非一定要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中间处,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也并非一定要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中间处,且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角度差以及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角度差也可以不为180度而为其他角度,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另外,上述所述两机体的作动模式仅为示例,也就是说所述两机体并非一定要在两种收合状态之间切换,不应以本实施例为限制。
参阅图6至图10,当所述第一转轴2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3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凹槽221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且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浅槽部321b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因此,所述第一滑块41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221及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浅槽部321b;所述第二凹槽231背向所述第二滑块42且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深槽部331b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因此,所述第二滑块42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深槽部331b。并且,所述第二转轴3的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深槽部331b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上被所述第二滑块42挡止,以防止所述第二转轴3朝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另外,所述第一齿轮部241背向所述第一惰齿部51,所述第二齿轮部341背向所述第二惰齿部61,因此,所述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齿轮部341之间没有通过所述第一惰齿部51与所述第二惰齿部61连动;再者,在这个状态下,所述第一凸部242位于所述第一凹部52内以限制所述第一惰齿5的转动,所述第二凸部342位于所述第二凹部62内以限制所述第二惰齿6的转动,而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243不与所述第一启动惰齿部53啮合,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343也不与所述第二启动惰齿部63啮合。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2的第一凹槽221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上被所述第一滑块41挡止,借此防止所述第一转轴2朝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而所述第二转轴3的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深槽部331b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上被所述第二滑块42挡止,借此防止所述第二转轴3朝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但在其他实施态样中,可以通过设置其他挡块来防止所述第一转轴2朝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及防止所述第二转轴3朝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
参阅图11至图13,当所述第一转轴2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3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凹槽221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且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浅槽部321b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因此,所述第一滑块41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221及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浅槽部321b;所述第二凹槽231背向所述第二滑块42且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深槽部331b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因此,所述第二滑块42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深槽部331b。并且,所述第二转轴3的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深槽部331b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上被所述第二滑块42挡止,以防止所述第二转轴3朝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另外,所述第一齿轮部241背向所述第一惰齿部51,所述第二齿轮部341背向所述第二惰齿部61,因此,所述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齿轮部341之间没有通过所述第一惰齿部51与所述第二惰齿部61连动。
参阅图14至图18,当所述第一转轴2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3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凹槽221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且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浅槽部321b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因此,所述第一滑块41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221及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浅槽部321b;所述第二凹槽231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且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深槽部331b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因此,所述第二滑块42可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231或/及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深槽部331b,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块42可滑动且仍然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深槽部331b,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若所述第二转轴3朝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所述第二转轴3将迫使所述第二滑块42朝所述第二凹槽231滑动。并且,所述第一转轴2的第一凹槽221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上被所述第一滑块41挡止,以防止所述第一转轴2朝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另外,所述第一齿轮部241啮合于所述第一惰齿部51,但所述第二齿轮部341背向所述第二惰齿部61,因此,所述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齿轮部341之间没有通过所述第一惰齿部51与所述第二惰齿部61连动;再者,在这个状态下,所述第一凸部242即将自所述第一凹部52内脱出以允许所述第一惰齿5进行转动,所述第二凸部342位于所述第二凹部62内以限制所述第二惰齿6的转动,而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243与所述第一启动惰齿部53啮合,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343不与所述第二启动惰齿部63啮合。
参阅图19至图21,当所述第一转轴2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3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时,所述第一凹槽221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且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浅槽部321b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因此,所述第一滑块41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221及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浅槽部321b;所述第二凹槽231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且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浅槽部331a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因此,所述第二滑块42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第二凹槽231及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浅槽部331a。并且,所述第一转轴2的第一凹槽221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上被所述第一滑块41挡止,以防止所述第一转轴2朝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所述第一转轴2的第二凹槽231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上被所述第二滑块42挡止,以防止所述第一转轴2朝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另外,所述第一齿轮部241啮合于所述第一惰齿部51,但所述第二齿轮部341背向所述第二惰齿部61,因此,所述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齿轮部341之间没有通过所述第一惰齿部51与所述第二惰齿部61连动。
参阅图22至图26,当所述第一转轴2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3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凹槽221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且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深槽部321a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因此,所述第一滑块41可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221或/及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深槽部321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41仍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221,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若所述第一转轴2朝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所述第一转轴2迫使所述第一滑块41朝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深槽部321a滑动;所述第二凹槽231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且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浅槽部331a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因此,所述第二滑块42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231及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浅槽部331a。并且,所述第一转轴2的第二凹槽231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上被所述第二滑块42挡止,以防止所述第一转轴2朝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另外,所述第一齿轮部241啮合于所述第一惰齿部51,所述第二齿轮部341啮合于所述第二惰齿部61,因此,所述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齿轮部341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惰齿部51与所述第二惰齿部61彼此连动;再者,在这个状态下,所述第一凸部242即将自所述第一凹部52内脱出以允许所述第一惰齿5进行转动,所述第二凸部342即将自所述第二凹部62内脱出以允许所述第二惰齿6进行转动,而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243与所述第一启动惰齿部53啮合,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343与所述第二启动惰齿部63啮合。
参阅图27至图29,当所述第一转轴2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3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时,所述第一凹槽221背向所述第一滑块41且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深槽部321a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因此,所述第一滑块41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深槽部321a;所述第二凹槽231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且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浅槽部331a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因此,所述第二滑块42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231及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浅槽部331a。另外,所述第一齿轮部241啮合于所述第一惰齿部51,所述第二齿轮部341啮合于所述第二惰齿部61,因此,所述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齿轮部341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惰齿部51与所述第二惰齿部61彼此连动。
参阅图30至图34,当所述第一转轴2在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3在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凹槽221背向所述第一滑块41且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深槽部321a面向所述第一滑块41,因此,所述第一滑块41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深槽部321a;所述第二凹槽231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且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浅槽部331a面向所述第二滑块42,因此,所述第二滑块42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231及所述第四凹槽331的第四浅槽部331a。另外,所述第一齿轮部241啮合于所述第一惰齿部51,所述第二齿轮部341啮合于所述第二惰齿部61,因此,所述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齿轮部341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惰齿部51与所述第二惰齿部61彼此连动;再者,在这个状态下,所述第一凸部242在所述第一凹部52外,因此所述第一惰齿5能够进行转动,所述第二凸部342在所述第二凹部62外,因此所述第二惰齿6能够进行转动,而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243与所述第一启动惰齿部53彼此不啮合,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343与所述第二启动惰齿部63彼此不啮合。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2的第二凹槽231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上被所述第二滑块42挡止,借此防止所述第一转轴2朝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而所述第二转轴3的第三凹槽321的第三深槽部321a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上被所述第一滑块41挡止,借此防止所述第二转轴3朝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但在其他实施态样中,可以通过设置其他挡块来防止所述第一转轴2朝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及防止所述第二转轴3朝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
另外,针对所述第一齿轮件24、所述第二齿轮件34、所述第一惰齿5与所述第二惰齿6上的结构之间的作动总结来说,当所述第一转轴2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且所述第二转轴3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时,所述第一惰齿部51与所述第二惰齿部61才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件24的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齿轮件34的第二齿轮部341之间,借此使所述第一转轴2与所述第二转轴3同步地运动。当所述第一转轴2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之间且尚未至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凸部242位于所述第一凹部52内以限制所述第一惰齿5的转动,当所述第一转轴2转动至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后,所述第一凸部242才逐渐地自所述第一凹部52内脱出以允许所述第一惰齿5进行转动;当所述第二转轴3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之间且尚未至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凸部342位于所述第二凹部62内以限制所述第二惰齿6的转动,当所述第二转轴3转动至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后,所述第二凸部342才逐渐地自所述第二凹部62内脱出以允许所述第二惰齿6进行转动。借此能够防止所述第一惰齿5与所述第二惰齿6在所述第一转轴2的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转轴3的第二齿轮部341不连动时进行空转。另外,当所述第一转轴2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243与所述第一启动惰齿部53彼此啮合;当所述第二转轴3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343与所述第二启动惰齿部63彼此啮合,借此能够在所述第一转轴2与所述第二转轴3开始通过所述第一惰齿5与所述第二惰齿6开始连动的瞬间,确保所述第一转轴2与所述第一惰齿5以及所述第二转轴3与所述第二惰齿6之间的连动性及啮合强度。
但在一变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惰齿5及所述第二惰齿6可以被省略,此时所述第一齿轮件24的第一凸部242与所述第二齿轮件34的第二凸部342可以被省略,另外,此时所述第一齿轮件24的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齿轮件34的第二齿轮部341是能够直接地彼此啮合而连动,所述第一齿轮件24的第一启动齿轮部243与所述第二齿轮件34的第二启动齿轮部343也是能够直接地彼此啮合而连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一转轴2、所述第二转轴3以及所述滑块组4的第一滑块41与第二滑块42之间的配合,搭配所述第一转轴2的第一齿轮部241与所述第二转轴3的第二齿轮部341之间的配合,使枢转过程中能以所述第一转轴2与所述第二转轴3轮流旋转后进行同步旋转的方式,达成三段以上的多段式切换。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包含:
基座;
第一转轴,沿第一方向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转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形成有第一齿轮部;
第二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间隔,所述第二转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形成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齿轮部的第二齿轮部;及
滑块组,可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地设于所述基座,所述滑块组包括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
其中,所述第一转轴能相对于所述基座在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旋转,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有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所述第二转轴能相对于所述基座在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旋转,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有第二过渡角度位置,在所述第一转轴由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至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由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沿相反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至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的过程中,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一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时,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一滑块挡止,且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彼此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时,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彼此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彼此连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还形成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转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还形成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三凹槽、对应于所述第二凹槽的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具有彼此相连接的第三深槽部与第三浅槽部,所述第四凹槽具有彼此相连接的第四浅槽部与第四深槽部;所述第一滑块对应地局部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或/及所述第三凹槽,所述第二滑块对应地局部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或/及所述第四凹槽;
在所述第一转轴由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至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由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至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的过程中,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浅槽部,所述第二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深槽部,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深槽部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浅槽部,所述第二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深槽部,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深槽部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浅槽部,所述第二滑块可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第二凹槽或/及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深槽部,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一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浅槽部,所述第二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第二凹槽及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浅槽部,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一滑块挡止,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没有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可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或/及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深槽部,所述第二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浅槽部,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彼此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深槽部,所述第二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浅槽部,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彼此连动,
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深槽部,所述第二滑块无法滑动且局部地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浅槽部,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之间彼此连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中间处,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中间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角度差为180度,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的角度差为180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一滑块挡止,所述第四凹槽的第四深槽部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二滑块挡止,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三深槽部的内壁面在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上被所述第一滑块挡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具有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一本体,以及固定地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切换构件及第二切换构件,所述第一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一切换构件,所述第二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二切换构件,所述第二转轴具有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本体,以及固定地套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三切换构件及第四切换构件,所述第三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三切换构件,所述第四凹槽形成于所述第四切换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具有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一本体,以及固定地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齿轮件,所述第一齿轮部形成于所述第一齿轮件,所述第二转轴具有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本体,以及固定地套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齿轮件,所述第二齿轮部形成于所述第二齿轮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基座且位于所述第一齿轮件与所述第二齿轮件之间的第一惰齿及第二惰齿,所述第一惰齿具有第一惰齿部,所述第二惰齿具有第二惰齿部,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终止角度位置之间,且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终止角度位置之间时,所述第一惰齿部与所述第二惰齿部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件的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件的第二齿轮部之间且彼此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还形成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惰齿还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凸部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二转轴还形成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惰齿还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二凸部的第二凹部;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之间且尚未至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凹部内以限制所述第一惰齿的转动,当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至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后,所述第一凸部逐渐地自所述第一凹部内脱出以允许所述第一惰齿进行转动;当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初始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之间且尚未至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凸部位于所述第二凹部内以限制所述第二惰齿的转动,当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至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后,所述第二凸部逐渐地自所述第二凹部内脱出以允许所述第二惰齿进行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还形成有模数大于所述第一齿轮部的第一启动齿轮部,所述第一惰齿还具有模数大于所述第一惰齿部且对应于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的第一启动惰齿部,所述第二转轴还形成有模数大于所述第二齿轮部的第二启动齿轮部,所述第二惰齿还具有模数大于所述第二惰齿部且对应于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的第二启动惰齿部;当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启动齿轮部与所述第一启动惰齿部彼此啮合;当所述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过渡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启动齿轮部与所述第二启动惰齿部彼此啮合。
CN202121225868.3U 2021-06-02 2021-06-02 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Active CN2148377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25868.3U CN214837781U (zh) 2021-06-02 2021-06-02 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25868.3U CN214837781U (zh) 2021-06-02 2021-06-02 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37781U true CN214837781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800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25868.3U Active CN214837781U (zh) 2021-06-02 2021-06-02 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377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59859B1 (en) Rotary-type hinge device for a portable terminal
TWI763516B (zh) 雙軸多段切換式鉸鏈
US11459809B1 (en) Hinge
EP1743472B1 (en) Handheld electronics device having pivotal hinge mechanism
US20060238970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ynchronising hinge
CN211259337U (zh) 同动式铰链
CN214837781U (zh) 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CN211852488U (zh) 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CN115435004A (zh) 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TWM615729U (zh) 雙軸多段切換式鉸鏈
CN113027899A (zh) 同动式铰链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JP5016395B2 (ja) 携帯機器の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CN113374777B (zh) 双轴多段切换式铰链
CN214367225U (zh) 一种双轴铰链及笔记本电脑
CN217603757U (zh)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及稳定器
CN211239891U (zh) 应用于柔性屏终端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终端的铰链组合结构
JP2002333012A (ja) ヒンジ装置
CN215928108U (zh) 一种双轴铰链
JP3853733B2 (ja) 折り畳み式携帯電話器
TWI720840B (zh) 雙軸多段切換式鉸鏈
CN114718954B (zh) 一种转轴装置、转动方法和电子设备
US20240056517A1 (en) Hinge
CN217159799U (zh) 支架保护壳
CN215928107U (zh) 一种凸轮外置的双轴铰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