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04140U - 一种充电式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式加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804140U CN214804140U CN202121925225.XU CN202121925225U CN214804140U CN 214804140 U CN214804140 U CN 214804140U CN 202121925225 U CN202121925225 U CN 202121925225U CN 214804140 U CN214804140 U CN 2148041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transfer
- transfer cover
- temperature sensing
- cup
- sensing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电式加热器,包括杯体、加热组件、电控组件和底盖,加热组件包括外壳、支架、传热盖和陶瓷发热片,传热盖为盖状结构,其主体为U型,支架上设有安装结构,安装结构伸入传热盖的U型主体内,陶瓷发热片置于安装结构内并紧贴传热盖下表面,外壳与杯体的下端连接时,传热盖置于杯体下端,电控组件包括电路板和充电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式加热器,通过充电组件对加热组件进行供电,只要对充电电池充满电,加热器可以被携带到任何使用环境,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并且陶瓷发热片通过支架上的安装结构压设在传热盖下方,在外壳与杯体连接时,传热盖直接与杯体内的食材接触,提高了加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充电式加热器。
背景技术
电水杯等加热器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通常是通过电线连接电源来对水杯内的加热组件供电,这种加热器的杯体上设有连接电线插槽,加热器工作时,必须通过电线连接电源来供电,加热器不方便携带,并且在没有电源的场合,加热器没有办法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式加热器,其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充电式加热器,其包括:
杯体;
加热组件,其包括外壳、支架、传热盖和陶瓷发热片,传热盖为盖状结构,其主体为U型,U型主体的下端与外壳连接,支架上设有安装结构,陶瓷发热片置于安装结构内并紧贴传热盖的U型主体的下表面,外壳与杯体的下端连接时,传热盖置于杯体下端;
电控组件,其包括电路板和充电电池,电路板设于外壳内且与陶瓷发热片电连接,充电电池用于为电路板和陶瓷发热片供电;
底盖,其可拆卸地连接于外壳下端并将电控组件密封于外壳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支架的材料为耐热材料,安装结构为设于支架上的安装槽,安装槽与陶瓷发热片的外径适配,陶瓷发热片置于安装槽内并紧贴传热盖下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安装结构为设有安装槽的硅胶垫,硅胶垫置于支架上并位于传热盖下方,陶瓷发热片置于安装槽内并紧贴传热盖下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加热组件还包括感温元件,陶瓷发热片上设有中心孔,支架上设有通孔,感温元件的上端穿过通孔和中心孔与传热盖的下表面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支架的下表面向下延伸有感温座,感温元件安装于感温座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感温元件的截面为“T”型,其上套设有弹簧,弹簧压设于感温座与感温元件之间,并使感温元件的上端与传热盖下表面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杯体与外壳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陶瓷发热片为圆环形,其中心孔大于10mm,其直径大于传热盖密封杯体的下端开口部分的直径的7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杯体的壁厚大于4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外壳与杯体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式加热器,通过充电组件对加热组件进行供电,只要对充电电池充满电,加热器可以被携带到任何使用环境,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并且陶瓷发热片通过支架上的安装结构压设在传热盖下方,在外壳与杯体连接时,传热盖直接与杯体内的食材接触,提高了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式加热器第一种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式加热器第一种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式加热器第二种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中:1.杯体、11.杯盖、2.加热组件、21.外壳、211.环形台阶、212.密封圈、22.支架、221.安装槽、222.感温座、223.第一环壁、23.传热盖、24.陶瓷发热片、25.硅胶垫、251.第二环壁、26.感温元件、3.电控组件、31.电路板、32.充电电池、4.底盖
本实用新型功能的实现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及图2,如图1及图2所示,充电式加热器包括杯体1、加热组件2、电控组件3和底盖4,杯体1上端和下端均设有开口,上端开口上盖设有杯盖11,杯盖11与杯体1可拆卸连接,以使杯盖11将杯体1上端的开口打开或密封,加热组件2包括外壳21、支架22、传热盖23和陶瓷发热片24,传热盖23为盖状结构,其主体为U型,U型主体的下端与外壳21连接,支架22上设有安装结构,安装结构伸入传热盖23的U型主体内,陶瓷发热片24置于安装结构内并紧贴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下表面,外壳21与杯体1的下端连接时,传热盖23置于杯体1下端开口处,电控组件3包括电路板31和充电电池32,电路板31设于外壳21内且与陶瓷发热片24电连接,充电电池32设于外壳21内且横置于支架22上,用于为电路板31和陶瓷发热片24供电,底盖4可拆卸地连接于外壳21下端并将电控组件3密封于外壳21内,使用时,充电电池32为陶瓷发热片24供电,陶瓷发热片24升温并将温度传递给传热盖23,传热盖23加热杯体1内的食材。
请复阅图1及图2,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结构为设有安装槽221的硅胶垫25,硅胶垫25置于支架22上并位于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内,陶瓷发热片24置于安装槽221内并紧贴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下表面。并且为了让陶瓷发热片24与传热盖23紧贴,陶瓷发热片24的厚度与安装槽221的深度适配,这样支架22固定于外壳21上时,陶瓷发热片24置于安装槽221内并被挤压于传热盖23下表面,并与传热盖23紧密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传热盖23为不锈钢材质,不仅导热效果好、容易清洁,并且材料性质稳定,在长期与液体接触的过程中,传热盖23不会产生生锈的现象。
请复阅图1及图2,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1上端的内壁向内延伸有环形台阶211,外壳21连接于杯体1下端时,杯体1的下端伸入外壳21内且置于环形台阶211上,并且在使用中,为了使外壳21与杯体1下端的连接处密封,环形台阶211上设有密封圈212,在外壳21与杯体1的下端连接时,杯体1的下端伸入外壳21内且挤压于密封圈212上。
请复阅图1及图2,如图1及图2所示,U型主体下端的开口处外周设有折边,在支架22与外壳21固定后,传热盖23的U型主体下端的开口处外周的折边被支架22挤压在环形台阶211的下表面,且密封圈212的内壁挤压于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外壁上,密封圈212不仅可以将外壳21与杯体1的连接处密封,还可以将传热盖23与支架22之间的间隙密封,密封效果更好,可以避免杯体1内的液体渗漏。
请复阅图1及图2,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还包括感温元件26,陶瓷发热片24上设有中心孔,支架22上设有通孔,感温元件26的上端穿过通孔和中心孔与传热盖23的下表面抵接。在加热组件2对杯体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的过程中,感温元件26实时监控传热盖23的温度,当杯体1内没有食材时,如果陶瓷发热片24继续加热,传热盖23的温度就会过高,此时感温元件26就会使电路板31对陶瓷发热片24进行断电处理,可以避免加热组件2干烧。
请复阅图1,如图1所示,支架22的下表面向下延伸有感温座222,感温座222与支架22上的通孔同轴设置,感温座222的底部设有通孔,感温元件26安装于感温座222内且下端从通孔伸出,上端与传热盖23的下表面抵接。
请复阅图,如图1所示,在实际应用中,感温元件26的截面为“T”型,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外径小于第一部分的外径,感温元件26的第二部分上套设有弹簧,在感温元件26置于感温座222内时,感温元件26的第二部分从感温座222的通孔伸出,弹簧压设于感温座222与感温元件26之间,弹簧的下端与感温座222低压,弹簧的上端与感温元件26的第一部分下表面抵压,并使感温元件26的上端与传热盖23下表面抵接,可以使感温元件26与传热盖23紧密接触,避免感温元件26松动,影响感温的准确性。
请复阅图1及图2,如图1及图2所示,实际应用时,感温元件26的第一部分上表面设有检测部,检测部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部分的截面积,检测部与传热盖23的下表面抵接;并且为了使检测部检测测温精准,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下表面与检测部接触的部位向上隆起,使检测部与传热盖23接触的部分的下表面高于传热盖23其他部分的下表面,可以使检测部检测温度时不会受到陶瓷发热片24的影响,测温更加精准。
请复阅图1及图2,如图1及图2所示,支架22的中心处设有第一环壁223,硅胶垫25环绕第一环壁223,在硅胶垫25置于支架22上时,第一环壁223伸入硅胶垫25的中心孔内,第一环壁223可以对硅胶垫25定位,避免安装过程硅胶垫25发生于移位。
请复阅图1及图2,如图1及图2所示,硅胶垫25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二环壁251,在陶瓷发热片24置于安装槽221内时,第二环壁251伸入陶瓷发热片24的中心孔内,第一环壁223伸入第二环壁251内,可以使陶瓷发热片24的外壁、下表面及陶瓷发热片24的中心孔内壁均被硅胶垫25包围,可以避免陶瓷发热片24的热量向下传导,影响外壳21内位于支架22下方的电控组件3的性能,更可以避免陶瓷发热片24的温度影响感温元件26的感温的准确性。
请复阅图1及图2,如图1及图2所示,陶瓷发热片24为圆环形,其中心孔大于10mm,在感温元件26穿过陶瓷发热片24的中心孔时,陶瓷发热片24不会影响感温元件26感温的准确性,并且陶瓷发热片24直径大于传热盖23密封杯体1的下端开口部分的直径的70%,可以保证陶瓷发热片24对传热盖23的发热和传导更有效。
在本实施例中,杯体1的壁厚大于4mm,可以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散发。
请复阅图1,如图1所示,杯体1为双层结构,每层的壁厚均大于4mm,可以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散发,还可以在加热结束后使杯体1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请复阅图1,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1与杯体1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杯体1的内层向下延伸一段距离,该距离与环形台阶211距离外壳21上端的距离适配,杯体1内层向下延伸的部分外壁设有外螺纹,外壳21位于环形台阶211以上的部分设有内螺纹,外壳21与杯体1连接时,外螺纹与内螺纹螺接。当需要清洗杯体时,将杯体1与外壳分离,就可以使杯体1与加热组件2相互分离,方便杯体1清洗。
请复阅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盖4与外壳21螺接,当需要对充电电池32充电时,将底盖4从外壳21下方取下,然后将充电电池32从外壳21中取出进行充电,充电满后再次将充电电池32放入外壳21内,然后用底盖4将充电电池32密封于外壳21内。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电池32的电压采用7.4V,为了兼顾加热效果和成本,陶瓷发热片24的功率一般采用25W-50W。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3,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充电式加热器包括杯体1、加热组件2、电控组件3和底盖4,杯体1上端和下端均设有开口,上端开口上盖设有杯盖11,杯盖11与杯体1可拆卸连接,以使杯盖11将杯体1上端的开口打开或密封,加热组件2包括外壳21、支架22、传热盖23和陶瓷发热片24,传热盖23为盖状结构,其主体为U型,U型主体的下端与外壳21连接,支架22上设有安装结构,安装结构伸入传热盖23的U型主体内,陶瓷发热片24置于安装结构内并紧贴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下表面,外壳21与杯体1的下端连接时,传热盖23置于杯体1下端开口处,电控组件3包括电路板31和充电电池32,电路板31设于外壳21内且与陶瓷发热片24电连接,充电电池32可拆卸地设于外壳21内且横置于支架22上,用于为电路板31和陶瓷发热片24供电,底盖4可拆卸地连接与外壳21下端并将电控组件3密封于外壳21内,使用时,充电电池32为陶瓷发热片24供电,陶瓷发热片24升温并将温度传递给传热盖23,传热盖23加热杯体1内的食材。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架22的材料为耐热材料,如耐热的塑料,安装结构为设于支架22上的安装槽221,安装槽221与陶瓷发热片24的外径适配,陶瓷发热片24置于安装槽221内并紧贴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下表面。并且为了让陶瓷发热片24与传热盖23紧贴,陶瓷发热片24的厚度大于安装槽221的深度,这样支架22固定于外壳21上时,陶瓷发热片24置于安装槽221内并被挤压于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下表面,并与传热盖23紧密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传热盖23为不锈钢材质,不仅导热效果好、容易清洁,并且材料性质稳定,在长期与液体接触的过程中,传热盖23不会产生生锈的现象。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1上端的内壁向内延伸有环形台阶211,外壳21连接于杯体1下端时,杯体1的下端伸入外壳21内且置于环形台阶211上,并且在使用中,为了使外壳21与杯体1下端的连接处密封,环形台阶211上设有密封圈212,在外壳21与杯体1的下端连接时,杯体1的下端伸入外壳21内且挤压于密封圈212上,密封圈212不仅可以将外壳21与杯体1的连接处密封,还可以将传热盖23与支架22之间的间隙密封,密封效果更好,可以避免杯体1内的液体渗漏。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U型主体下端的开口处外周设有折边,在支架22与外壳21固定后,传热盖23的U型主体下端的开口处外周的折边被支架22挤压在环形台阶211的下表面,且密封圈212的内壁挤压于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外壁上。密封圈212不仅可以将外壳21与杯体1的连接处密封,还可以将传热盖23与支架22之间的间隙密封,密封效果更好,可以避免杯体1内的液体渗漏。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还包括感温元件26,陶瓷发热片24上设有中心孔,支架22上设有通孔,感温元件26的上端穿过通孔和中心孔与传热盖23的下表面抵接。在加热组件2对杯体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的过程中,感温元件26实时监控传热盖23的温度,当杯体1内没有食材时,如果陶瓷发热片24继续加热,传热盖23的温度就会过高,此时感温元件26就会使电路板31对陶瓷发热片24进行断电处理,可以避免加热组件2干烧。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支架22的下表面向下延伸有感温座222,感温座222与支架22上的通孔同轴设置,感温座222的底部设有通孔,感温元件26安装于感温座222内且下端从通孔伸出,上端与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下表面抵接。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在实际应用中,感温元件26的截面为“T”型,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外径小于第一部分的外径,感温元件26的第二部分上套设有弹簧,在感温元件26置于感温座222内时,感温元件26的第二部分从感温座222的通孔伸出,弹簧压设于感温座222与感温元件26之间,弹簧的下端与感温座222低压,弹簧的上端与感温元件26的第一部分下表面抵压,并使感温元件26的上端与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下表面抵接,可以使感温元件26与传热盖23紧密接触,避免感温元件26松动,影响感温的准确性。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实际应用时,感温元件26的第一部分上表面设有检测部,检测部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部分的截面积,检测部与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下表面抵接;并且为了使检测部检测测温精准,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下表面与检测部接触的部位向上隆起,使检测部与传热盖23接触的部分的下表面高于传热盖23其他部分的下表面,可以使检测部检测温度时不会受到陶瓷发热片24的影响,测温更加精准。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支架22的中心处设有第一环壁223,安装结构环绕第一环壁223,在陶瓷发热片24置于安装结构内时,第一环壁223伸入陶瓷发热片的中心孔内,第一环壁223可以对陶瓷发热片24定位,同时使陶瓷发热片24的中心孔的内壁也被第一环壁223包围,可以对避免陶瓷发热片24的温度影响感温元件26的感温的准确性。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陶瓷发热片24为圆环形,其中心孔大于10mm,在感温元件26穿过陶瓷发热片24的中心孔时,陶瓷发热片24不会影响感温元件26感温的准确性,并且陶瓷发热片24直径大于传热盖23密封杯体1的下端开口部分的直径的70%,可以保证陶瓷发热片24对传热盖23的发热和传导更有效。
在本实施例中,杯体1的壁厚大于4mm,可以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散发。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杯体1为双层结构,每层的壁厚均大于4mm,可以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散发,还可以在加热结束后使杯体1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1与杯体1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杯体1的内层向下延伸一段距离,该距离与环形台阶211距离外壳21上端的距离适配,杯体1内层向下延伸的部分外壁设有外螺纹,外壳21位于环形台阶211以上的部分设有内螺纹,外壳21与杯体1连接时,外螺纹与内螺纹螺接,当需要清洗杯体时,将杯体1与外壳分离,就可以使杯体1与加热组件2相互分离,方便杯体1清洗。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盖4与外壳21螺接,当需要对充电电池32充电时,将底盖4从外壳21下方取下,然后将充电电池32从外壳21中取出进行充电,充电满后再次将充电电池32放入外壳21内,然后用底盖4将充电电池32密封于外壳21内。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电池32的电压采用7.4V,为了兼顾加热效果和成本,陶瓷发热片24的功率一般采用25W-50W。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杯体(1);
加热组件(2),其包括外壳(21)、支架(22)、传热盖(23)和陶瓷发热片(24),所述传热盖(23)为盖状结构,其主体为U型,所述U型主体的下端与所述外壳(21)连接,所述支架(22)上设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伸入所述传热盖(23)的U型主体内,所述陶瓷发热片(24)置于所述安装结构内并紧贴所述传热盖(23)的U型主体的下表面,所述外壳(21)与所述杯体(1)的下端连接时,所述传热盖(23)置于所述杯体(1)下端;
电控组件(3),其包括电路板(31)和充电电池(32),所述电路板(31)设于所述外壳(21)内且与所述陶瓷发热片(24)电连接,所述充电电池(32)用于为所述电路板(31)和所述陶瓷发热片(24)供电;
底盖(4),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壳(21)下端并将所述电控组件(3)密封于所述外壳(2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22)的材料为耐热材料,所述安装结构为设于所述支架(22)上的安装槽(221),所述安装槽与所述陶瓷发热片(24)的外径适配,所述陶瓷发热片(24)置于所述安装槽(221)内并紧贴所述传热盖(23)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为设有安装槽(221)的硅胶垫(25),所述硅胶垫(25)置于所述支架(22)上并位于所述传热盖(23)下方,所述陶瓷发热片(24)置于所述安装槽(221)内并紧贴所述传热盖(23)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2)还包括感温元件(26),所述陶瓷发热片(24)上设有中心孔,所述支架(22)上设有通孔,所述感温元件(26)的上端穿过所述通孔和所述中心孔与所述传热盖(23)的下表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22)的下表面向下延伸有感温座(222),所述感温元件(26)安装于所述感温座(222)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元件(26)的截面为“T”型,其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压设于所述感温座(222)与所述感温元件(26)之间,并使所述感温元件(26)的上端与所述传热盖(23)下表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1)与所述外壳(21)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发热片(24)为圆环形,其中心孔大于10mm,其直径大于所述传热盖(23)密封所述杯体(1)的下端开口部分的直径的7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1)的壁厚大于4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1)与所述杯体(1)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25225.XU CN214804140U (zh) | 2021-08-17 | 2021-08-17 | 一种充电式加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25225.XU CN214804140U (zh) | 2021-08-17 | 2021-08-17 | 一种充电式加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804140U true CN214804140U (zh) | 2021-11-23 |
Family
ID=79180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925225.XU Active CN214804140U (zh) | 2021-08-17 | 2021-08-17 | 一种充电式加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804140U (zh) |
-
2021
- 2021-08-17 CN CN202121925225.XU patent/CN21480414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804140U (zh) | 一种充电式加热器 | |
CN205568625U (zh) | 一种玻璃电加热容器 | |
CN212477171U (zh) | 一种洗衣机盛水桶及洗衣机 | |
CN115104892A (zh) | 一种加热装置 | |
CN216932785U (zh) | 一种防水感温探头以及具有其的智能烹饪锅具 | |
CN212207190U (zh) | 一种用于即热式开水机的沸点判断机构 | |
CN209404367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09031839U (zh) | 陶锅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08920128U (zh) | 一种可精准控温的电磁炉 | |
CN207940808U (zh) | 一种安全的加热式破壁料理机 | |
CN211582579U (zh) | 一种精准控温的温度传感器结构 | |
CN201782577U (zh) | 一种可精确探测水温的电子水壶 | |
CN215304779U (zh) | 一种交直流加热的液体加热器 | |
CN209932407U (zh) | 一种ih温控水壶 | |
CN220403763U (zh) | 一种电压力锅 | |
CN217524540U (zh) | 一种加热装置 | |
CN211704269U (zh) | 具有被加热物感温的远红外加热炉及电热水壶、多功能锅 | |
CN220876532U (zh) | 一种加热结构、加热壶和加热装置 | |
CN221575628U (zh) | 一种带独立测温探头的泵盖结构 | |
CN209437094U (zh) |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电磁加热式食品加工机 | |
CN209300803U (zh) | 探头组件和液体加热容器 | |
CN213630568U (zh) | 电磁炉 | |
CN221012868U (zh) | 一种可控温烧水壶 | |
CN220321599U (zh) | 一种煮水器 | |
CN217403632U (zh) | 烹饪器具的温度传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