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02343U - 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02343U
CN214802343U CN202120509373.7U CN202120509373U CN214802343U CN 214802343 U CN214802343 U CN 214802343U CN 202120509373 U CN202120509373 U CN 202120509373U CN 214802343 U CN214802343 U CN 2148023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oil
hole
cup
central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0937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世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iyi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iyi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iyi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iyi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0937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023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023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023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上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油杯、雾化组件以及电极组件;雾化组件包括雾化中心气管以及石墨烯加热件;电极组件包括封底盖以及两个电极柱,封底盖与油杯连接,封底盖开设有两个极柱孔,每一极柱孔内穿设有一电极柱,两个电极柱均与石墨烯加热件抵接。石墨烯加热件与进油孔对应,便于石墨烯加热件对烟油进行加热,而两个电极柱作为正负电极与石墨烯加热件接触,为石墨烯加热件提供电流,两个电极柱分隔设置于两个不同的极柱孔内,而且,借助于电极柱本身的刚性强度,避免了两个电极柱在安装时的接触,从而降低了两个电极柱短接的几率,确保了石墨烯加热件正常发热,进而降低了电子雾化装置的故障几率。

Description

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电子烟又名虚拟香烟、电子香烟,它有着与香烟一样的外观,与香烟近似的味道,甚至比一般香烟的口味要多很多,也像香烟一样能吸出烟、吸出味道跟感觉来。主要是用于戒烟和替代香烟。电子烟又是一种非燃烧的烟类替代型产品,他与普通香烟的某些特点相似,能够提神、满足吸烟者的快感和多年养成的使用习惯。但又与普通香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电子烟不燃烧、不含焦油、不含普通烟燃烧时产生的会导致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460余种化学物质,从而去除了普通烟中的致癌物质,也不会对他人产生“二手烟”的危害及污染环境。传统的雾化器通常采用在导油棉或者陶瓷上缠绕加热丝对烟油进行加热,以便于形成烟雾,其中,加热丝的两个端部通过缠绕在正负电极柱上,电极柱再与外部的电池连接,实现加热件的电流导通,从而对烟油进行加热。
然而,传统的雾化器的加热丝位于电极柱以及导油棉之间的部分为柔性,在安装时此部分的加热丝容易弯折,导致正负电极柱短接,从而使得加热丝无法对烟油进行加热,进而无法形成烟雾,导致雾化器的故障几率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降低电极柱短接的几率的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油杯、雾化组件以及电极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中心气管以及石墨烯加热件,所述油杯开设有通孔,所述雾化中心气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雾化中心气管与所述油杯形成有储油仓,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开设有与所述储油仓连通的进油孔,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内,且所述石墨烯加热件与所述进油孔对应设置;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封底盖以及两个电极柱,所述封底盖与所述油杯连接,所述封底盖开设有两个极柱孔,每一所述极柱孔内穿设有一所述电极柱,两个所述电极柱均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柱包括导电柱体以及阻挡部,所述导电柱体穿设于所述极柱孔内,所述导电柱体与所述阻挡部连接,所述阻挡部位于所述导电柱体背离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一侧,且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封底盖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底盖开设有与所述极柱孔连通的容置槽,所述阻挡部收容于所述容置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隔离管,所述第一隔离管位于所述封底盖靠近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隔离管与所述极柱孔对齐设置,所述第一隔离管套设于所述电极柱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隔离管,所述封底盖开设有进气孔,所述第二隔离管位于所述封底盖靠近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一侧,所述第二隔离管与所述进气孔对齐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石墨烯加热件具有通管结构,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内壁开设有导气凹槽,所述导气凹槽用于引导气流至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中心气管以及第二中心气管,所述第一中心气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中心气管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中心气管的口径,以使在所述第一中心气管与所述第二中心气管的连接处形成挡流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杯包括杯盖以及杯体,所述杯盖与所述杯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杯盖开设有出气管道,所述杯体内收容有所述雾化组件,所述杯体开设有容置孔,所述雾化中心气管穿设于所述容置孔内,所述雾化中心气管与所述出气管道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杯还包括密封部,所述杯体还开设有注油孔,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杯盖以及所述杯体之间,所述密封部卡设于所述注油孔内。
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石墨烯加热件与进油孔对应,便于石墨烯加热件对烟油进行加热,而两个电极柱作为正负电极与石墨烯加热件接触,为石墨烯加热件提供电流,两个电极柱分隔设置于两个不同的极柱孔内,而且,借助于电极柱本身的刚性强度,避免了两个电极柱在安装时的接触,从而降低了两个电极柱短接的几率,确保了石墨烯加热件正常发热,进而降低了电子雾化装置的故障几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在A1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在A2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在A3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在A4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油杯、雾化组件以及电极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中心气管以及石墨烯加热件。所述油杯开设有通孔。所述雾化中心气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雾化中心气管与所述油杯形成有储油仓,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开设有与所述储油仓连通的进油孔。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内,且所述石墨烯加热件与所述进油孔对应设置。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封底盖以及两个电极柱。所述封底盖与所述油杯连接,所述封底盖开设有两个极柱孔。每一所述极柱孔内穿设有一所述电极柱。两个所述电极柱均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抵接。石墨烯加热件与进油孔对应,便于石墨烯加热件对烟油进行加热,而两个电极柱作为正负电极与石墨烯加热件接触,为石墨烯加热件提供电流,两个电极柱分隔设置于两个不同的极柱孔内,而且,借助于电极柱本身的刚性强度,避免了两个电极柱在安装时的接触,从而降低了两个电极柱短接的几率,确保了石墨烯加热件正常发热,进而降低了电子雾化装置的故障几率。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10包括油杯100以及电极组件300。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电子雾化装置10还包括雾化组件200,所述雾化组件200包括雾化中心气管210以及石墨烯加热件220。请一并参阅3,所述油杯100开设有通孔110。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穿设于所述通孔110内,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与所述油杯100形成有储油仓400,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开设有与所述储油仓400连通的进油孔212。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内,且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与所述进油孔212对应设置。所述电极组件300包括封底盖310以及两个电极柱320。所述封底盖310与所述油杯100连接,所述封底盖310开设有两个极柱孔312。每一所述极柱孔312内穿设有一所述电极柱320。两个所述电极柱320均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石墨烯加热件220与进油孔212对应,便于石墨烯加热件220对烟油进行加热,而两个电极柱320作为正负电极与石墨烯加热件220接触,为石墨烯加热件220提供电流,两个电极柱320分隔设置于两个不同的极柱孔312内,而且,借助于电极柱320本身的刚性强度,避免了两个电极柱320在安装时的接触,从而降低了两个电极柱320短接的几率,确保了石墨烯加热件220正常发热,进而降低了电子雾化装置的故障几率。其中,所述石墨烯加热件为加热管结构,即所述石墨烯加热件为中空结构,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内壁上印刷有石墨烯材料,以便于在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内壁上形成与电极柱电连接的导电线路,进而便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发出大量的热量以雾化其上附着的烟油,即形成烟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以及图4,所述电极柱320包括导电柱体322以及阻挡部324,所述导电柱体322穿设于所述极柱孔312内,所述导电柱体322与所述阻挡部324连接,所述阻挡部324位于所述导电柱体322背离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的一侧,且所述阻挡部324与所述封底盖310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柱320为金属导电柱,所述导电柱体322为与所述阻挡部324均具有导电特性,所述阻挡部324位于所述极柱孔312外,所述阻挡部324在限制所述导电柱体322的位置时,所述阻挡部324与外部的电池连接,将电能导向所述导电柱体322,从而使得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上流经电流,进而使得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对烟油进行加热。而且,为了提高所述电极柱320的机械强度,所述阻挡部324与所述导电柱体322一体成型,减少了所述导电柱体322与所述阻挡部324之间的连接缝隙,提高了所述导电柱体322与所述阻挡部324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所述电极柱320的整体刚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所述封底盖310开设有与所述极柱孔312连通的容置槽314,所述阻挡部324收容于所述容置槽314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314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的方向,即所述容置槽314的开口方向与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的出气方向相反。由于所述容置槽314与所述极柱孔312连通,使得所述极柱孔312与所述容置槽314对齐设置,在所述电极柱320安装于所述极柱孔312内时,所述导电柱体322穿设于所述极柱孔312内,而所述阻挡部324卡设于所述容置槽314内,使得所述阻挡部324与所述封底盖310背离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的一面抵接,从而使得所述阻挡部324被限制在所述容置槽314内,进而限制所述导电柱体322继续伸入所述极柱孔312内,避免了所述电极柱320过度伸入所述极柱孔312内而无法取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电极组件300还包括第一隔离管330,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位于所述封底盖310靠近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的一侧,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与所述极柱孔312对齐设置,所述第一隔离管330套设于所述导电柱体322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与所述封底盖310连接,所述第一隔离管330凸起设置于所述封底盖310靠近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的一面,使得所述第一隔离管330高出所述封底盖310。所述极柱孔312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的内部连通,便于将所述电极柱320依次穿过所述极柱孔312以及所述第一隔离管330,而在所述第一隔离管330凸出于所述封底盖310的情况下,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上滴落于所述封底盖310上的烟油,被所述第一隔离管330阻隔,减少了烟油通过所述极柱孔312溢出的几率,降低了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漏油几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以及图5,所述电极组件300还包括第二隔离管340,所述封底盖310开设有进气孔316,所述第二隔离管340位于所述封底盖310靠近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的一侧,所述第二隔离管340与所述进气孔316对齐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孔316开设于所述封底盖310上,所述进气孔316将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连通,便于通过所述进气孔316将空气导向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为了减少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滴落在所述封底盖310上的烟油通过所述进气孔316溢出的情况,在所述进气孔316所在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二隔离管340,使得所述第二隔离管340的中部与所述进气孔316相对应,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隔离管340阻挡烟油流入所述进气孔316。这样,所述第二隔离管340将所述进气孔316罩住,滴落在所述封底盖310上的烟油被所述第二隔离管340的外壁阻挡,即所述第二隔离管340将烟油隔档在所述进气孔316外,在确保气流的流通路径通畅的情况下,烟油通过所述进气孔316溢出的几率降低,进一步降低了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漏油几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以及图6,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具有通管结构,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的内壁开设有导气凹槽222,所述导气凹槽222用于引导气流至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气凹槽222作为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印刷石墨烯材料的位置,即所述导气凹槽222用于在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上印刷石墨烯发热线路,有助于将石墨烯材料印刷在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内壁上。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的内部与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的内部连通,即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的内部用于导通气流,以便于将雾化的烟雾通过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导出。而所述导气凹槽222位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的内壁上,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在加热时需要氧气,通过所述导气凹槽222的凹陷结构,使得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的内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得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在加热时的氧气量更加充足,进而使得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上的烟油完全雾化,提高了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效率。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气凹槽均匀分布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内壁上,且所述导气凹槽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条状结构,即所述导气凹槽为方形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导气凹槽沿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内壁延伸分布,所述导气凹槽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螺旋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气凹槽以螺旋方式分布在石墨烯加热件的内壁上,所述导气凹槽在其延伸方向上的结构类似与弹簧,即所述导气凹槽的凹陷部分呈螺旋上升的形状。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气凹槽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例如,所述导气凹槽在沿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为梯形结构;又如,所述导气凹槽为两条交叉的螺旋线槽构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中心气管214以及第二中心气管216,所述第一中心气管214穿设于所述通孔110内,所述第一中心气管214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中心气管216的口径,以使在所述第一中心气管214与所述第二中心气管216的连接处形成挡流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心气管214内容置有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所述进油孔212开设于所述第一中心气管214上,所述第一中心气管214的内部作为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仓,所述储油仓400内的烟油通过所述进油孔212进入所述第一中心气管214内,并被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加热雾化。由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经常与烟油接触,使得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浸染有烟油,为了避免遇冷凝结后的烟油沿雾化中心气管210的内壁流向油杯100顶部的出气口,将所述第一中心气管214的口径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中心气管216的口径,使得所述第一中心气管214与所述第二中心气管216的连接处形成台阶结构,即所述挡流部,在所述挡流部的阻挡下,冷凝后的烟油将被阻挡继续流动,便于将冷凝后的烟油限制在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内。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还可以设置多个口径不同的中心气管,以便于形成多个具有台阶结构的挡流部,从而形成多级阻挡,进一步阻挡冷凝后的烟油在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的内壁上朝向油杯100顶部的流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以及图3,所述油杯100包括杯盖120以及杯体130,所述杯盖120与所述杯体130可拆卸连接,所述杯盖120开设有出气管道122,所述杯体130内收容有所述雾化组件200,所述杯体130开设有容置孔132,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穿设于所述容置孔132内,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与所述出气管道122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杯盖120作为使用端,即所述杯盖120用于使用者吮吸,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为了确保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卫生安全使用,将所述杯盖120与所述杯体130之间的连接关系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便于将所述杯盖120从所述杯体130上拆卸,从而便于对所述杯盖120进行更换。而所述杯盖120上的所述出气管道122与所述容置孔132相对应,使得所述容置孔132内的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与所述出气管道122相对应,便于通过所述雾化中心气管210以及所述出气管道122形成出气通道,从而便于将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加热雾化后的烟雾导出。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所述油杯100还包括密封部140,所述杯体130还开设有注油孔134,所述密封部140位于所述杯盖120以及所述杯体130之间,所述密封部140卡设于所述注油孔134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注油孔134开设于所述杯体130上,所述注油孔134与所述储油仓400连通,所述注油孔134用于向所述储油仓400内注入烟油,便于及时向所述储油仓400内补充烟油,使得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重复使用率提高,从而使得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使用寿命延长。由于所述杯盖120能从所述杯体130上拆卸,在需要向所述储油仓400内补充烟油时,将所述杯盖120冲所述杯体130上取下,并通过所述注油孔134向所述储油仓400内注入烟油,使得所述储油仓400内的烟油得以及时补充。而在所述储油仓400内的烟油补充完毕之后,与所述杯盖120连接的所述密封部140朝向所述注油孔134运动,当所述杯盖120扣设于所述杯体130上时,所述密封部140嵌入所述注油孔134内,所述密封部140将所述注油孔134封堵,避免了所述储油仓400内的烟油溢出,在便于重复补充烟油的情况下,提高了所述储油仓400的密封性。
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电极柱320穿过所述极柱孔312以及所述第一隔离管330后,所述电极柱320凸伸至所述封底盖310与所述油杯100的底部之间,此时所述电极柱320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接触,所述电极柱320为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供电,以使得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通电加热烟油,并形成烟雾。然而,在所述电极柱320穿设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内时,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上的烟油沿着所述电极柱320的表面朝向所述第一隔离管330流动,即所述电极柱320的表面出现爬油的情况。此时在所述电极柱320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之间的密封性能不够的情况下,即所述电极柱320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之间的间隙过大,烟油容易通过所述电极柱320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之间的间隙溢出,从而导致烟油通过所述极柱孔312漏出。
为了降低烟油通过所述电极柱320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之间的间隙溢出的几率,即提高所述电极柱320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之间的密封性,请一并参阅图7以及图8,所述电子雾化装置10还包括封堵组件500,所述封堵组件500包括封堵板510、封堵转轴520以及弹性件530,所述封堵转轴520与所述电极柱320连接,所述封堵板510与所述封堵转轴520转动连接,所述封堵板510用于遮挡所述电极柱320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的连接间隙,所述弹性件530分别与所述封堵板510以及所述封堵转轴52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堵板510以所述封堵转轴520为中心轴进行转动,使得所述封堵板510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一隔离管330运动。在所述电极柱320安装于所述极柱孔312内前,通过转动所述封堵板510,使得所述封堵板510靠近所述电极柱320,从而使得所述弹性件530被压缩;在所述电极柱320穿过所述极柱孔312的过程中,所述封堵板510被所述弹性件530的弹力抵持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的内壁上;在所述封堵组件500完全进入所述封底盖310与所述油杯100之间的空间时,所述弹性件530的弹力得以释放,所述弹性件530开始伸长为自然长度,使得所述封堵板510朝向靠近所述第一隔离管330的顶部运动,从而使得所述封堵板510遮盖所述电极柱320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之间的间隙,降低了烟油通过所述电极柱320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之间的间隙漏出的几率,从而提高了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防漏油性能。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防漏油性能,请参阅图8,所述封堵板510远离所述封堵转轴520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的外壁,即所述封堵板510在所述封底盖310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所述封底盖310上的投影部分重叠,使得所述封堵板510远离所述封堵转轴520的一端延伸出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从而使得烟油滴落所述封堵板510上,减少了烟油滴落在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上,从而减少了烟油通过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与所述封堵板510之间的间隙流入所述极柱孔312的几率,进一步降低了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漏油几率。
更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将所述封堵板510上的烟油远离所述第一隔离管330,请参阅图8,所述封堵板510具有倾斜面512,所述倾斜面512位于所述封堵板510背离所述第一隔离管330的一面,所述倾斜面512朝向远离所述电极柱320的方向倾斜,即在远离所述电极柱320的方向上,所述倾斜面512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这样,所述倾斜面512的倾斜方向为自所述电极柱320朝向所述第一隔离管330,使得所述封堵板510靠近所述封堵转轴520的一端的厚度大于所述封堵板510远离所述封堵转轴520的一端的厚度,当烟油滴落在所述封堵板510上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烟油沿着所述倾斜面512流动,从而使得烟油逐渐朝向远离所述电极柱320以及所述第一隔离管330的方向流动,便于将烟油倾斜导向远离所述电极柱320与所述第一隔离管330的连接处,进一步提高了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防漏油性能。
又进一步地,在所述电极柱320从所述极柱孔312内取出时,所述封堵板510上残留的烟油将会一并跟随电极柱320取出,而且,所述电极柱320取出的过程中,所述封堵板510粘有烟油的一面将会与所述电极柱320接触,使得所述极柱孔312内布满烟油。此外,由于烟油的电导率较低,烟油过多地附着于所述电极柱320上,将导致所述电极柱320的导电性能降低,从而导致所述石墨烯加热件220的雾化效果降低。为了减少所述电极柱320上附着的烟油,请参阅图8,所述封堵组件500还包括清理件540,所述清理件540包括清理部542、连接部544以及滑动部546,所述清理部542滑动设置于所述封堵板510上,所述清理部542分别与所述弹性件530以及所述连接部544连接,所述封堵板510开设有连通的第一滑轨槽514以及第二滑轨槽516,所述连接部544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槽514内,所述连接部544与所述滑动部546连接,所述滑动部546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轨槽516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部546沿着所述第二滑轨槽516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滑轨槽516限制所述滑动部546在垂直于所述封堵板510方向上的运动。所述连接部544在所述第一滑轨槽514内滑动,所述第一滑轨槽514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滑轨槽516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将所述电极柱320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上取下时,所述清理部542在所述封堵板510上滑动,将所述封堵板510上的烟油推入所述封底盖310与所述油杯100之间的隔离空间,所述第一滑轨槽514以及所述第二滑轨槽516对所述清理部542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所述第二滑轨槽516与所述滑动部546的配合使用,使得所述清理部542稳定在所述封堵板510上滑动,减少了所述清理部542在垂直于所述封堵板510的方向上的移动,便于将所述封堵板510上的烟油清理干净。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石墨烯加热件为涂覆有水性石墨烯电热油墨的导热陶瓷,在石墨烯的高导电率以及高电热转换率的特性下,使得石墨烯加热件作为对烟油的加热雾化部件,以便于快速产生烟雾。水性石墨烯电热油墨是一种以水为溶剂,水性树脂为连接剂,石墨烯为发热主体的新型电热油墨,具有极低的压合功率变化率和优异的电热功率稳定性。该款电热油墨可通过全印制式印刷技术制作成远红外石墨烯电热膜,具有比传统添加碳粉制作的油墨浆料更高的热转化率、更快的升温速度以及更强的远红外辐射。且印刷适应性好、生产效率高、安全环保,应用广泛。所述石墨烯加热件上的水性石墨烯电热油墨具有以下性能特点:
1、性能稳定,电热转化效率高
1.1、油墨具有高碳含量,低树脂量,方阻低至10Ω/25μm以内;
1.2、采用石墨烯作为电热转换媒介,并在石墨烯层间插入碳纳米管和炭黑,进一步提高了电热转化效率(高达98%);
1.3、在石墨烯层间穿插碳纳米管和纳米炭黑,构成稳定的三维网路结构,油墨结构稳定,性能稳定;
1.4、以多组分碳材料作为发热主体,具有比金属和传统碳浆更高的电热功率稳定性和更低的压合功率变化率。印制样品连续运行10天饱和温度几乎不变。
2、生产效率高,印刷适应性好
1.1、油墨可采用全印制式生产工艺,生产效率高;
1.2、性能可调节,凹版印刷和丝网印刷工艺均可满足,不同印刷方式油墨性能参数详见下表1。
表1
Figure BDA0002968564350000121
Figure BDA0002968564350000131
3、安全环保
油墨使用全水性生产技术,所用原料、助剂均为水性材料,VOC(volatile organiccompound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几乎为零,安全环保,而且,还有抑菌的作用,不易在石墨烯加热件上生菌。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油杯、雾化组件以及电极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中心气管以及石墨烯加热件。所述油杯开设有通孔。所述雾化中心气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雾化中心气管与所述油杯形成有储油仓,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开设有与所述储油仓连通的进油孔。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内,且所述石墨烯加热件与所述进油孔对应设置。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封底盖以及两个电极柱。所述封底盖与所述油杯连接,所述封底盖开设有两个极柱孔。每一所述极柱孔内穿设有一所述电极柱。两个所述电极柱均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抵接。石墨烯加热件与进油孔对应,便于石墨烯加热件对烟油进行加热,而两个电极柱作为正负电极与石墨烯加热件接触,为石墨烯加热件提供电流,两个电极柱分隔设置于两个不同的极柱孔内,而且,借助于电极柱本身的刚性强度,避免了两个电极柱在安装时的接触,从而降低了两个电极柱短接的几率,确保了石墨烯加热件正常发热,进而降低了电子雾化装置的故障几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杯,
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中心气管以及石墨烯加热件,所述油杯开设有通孔,所述雾化中心气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雾化中心气管与所述油杯形成有储油仓,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开设有与所述储油仓连通的进油孔,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内,且所述石墨烯加热件与所述进油孔对应设置;
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封底盖以及两个电极柱,所述封底盖与所述油杯连接,所述封底盖开设有两个极柱孔,每一所述极柱孔内穿设有一所述电极柱,两个所述电极柱均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柱包括导电柱体以及阻挡部,所述导电柱体穿设于所述极柱孔内,所述导电柱体与所述阻挡部连接,所述阻挡部位于所述导电柱体背离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一侧,且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封底盖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底盖开设有与所述极柱孔连通的容置槽,所述阻挡部收容于所述容置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隔离管,所述第一隔离管位于所述封底盖靠近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隔离管与所述极柱孔对齐设置,所述第一隔离管套设于所述电极柱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隔离管,所述封底盖开设有进气孔,所述第二隔离管位于所述封底盖靠近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一侧,所述第二隔离管与所述进气孔对齐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加热件具有通管结构,所述石墨烯加热件的内壁开设有导气凹槽,所述导气凹槽用于引导气流至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中心气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中心气管以及第二中心气管,所述第一中心气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中心气管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中心气管的口径,以使在所述第一中心气管与所述第二中心气管的连接处形成挡流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杯包括杯盖以及杯体,所述杯盖与所述杯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杯盖开设有出气管道,所述杯体内收容有所述雾化组件,所述杯体开设有容置孔,所述雾化中心气管穿设于所述容置孔内,所述雾化中心气管与所述出气管道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杯还包括密封部,所述杯体还开设有注油孔,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杯盖以及所述杯体之间,所述密封部卡设于所述注油孔内。
10.一种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
CN202120509373.7U 2021-03-09 2021-03-09 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Active CN2148023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09373.7U CN214802343U (zh) 2021-03-09 2021-03-09 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09373.7U CN214802343U (zh) 2021-03-09 2021-03-09 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02343U true CN214802343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951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09373.7U Active CN214802343U (zh) 2021-03-09 2021-03-09 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023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95562B1 (en) Atomizing head,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EP2617303B1 (en) Replaceable general atomizing head
CN206260851U (zh) 石英管烟弹及使用其的低温烟
CN206079041U (zh) 雾化器和包括该雾化器的分体式电子烟
CN105342010A (zh) 一种陶瓷雾化芯及烟弹
CN208425527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6079042U (zh) 导电结构以及应用该导电结构的分体式电子烟
CN211048396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2635602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器烟弹
CN210203369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12956744B (zh) 雾化器和电子烟
CN202635601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器烟弹
CN210695958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器的冷凝液回收结构
CN205865992U (zh) 一种改进的电子雾化烟
CN112914163A (zh) 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CN204191589U (zh) 一种防漏油防短路的电子烟雾化器
CN210114048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芯及雾化器
CN214802343U (zh) 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CN113925218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1091883U (zh) 一种带有冷凝液回收结构的电子烟
CN204907932U (zh) 电子烟
CN210169055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芯及雾化器
CN211746963U (zh) 一种设有旋转油封及开关雾化机构的电子烟烟弹
CN215736884U (zh) 电子烟雾化组件和电子烟
CN203969205U (zh) 挤压式电子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