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02334U -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 Google Patents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02334U
CN214802334U CN202023327188.0U CN202023327188U CN214802334U CN 214802334 U CN214802334 U CN 214802334U CN 202023327188 U CN202023327188 U CN 202023327188U CN 214802334 U CN214802334 U CN 214802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air guiding
spiral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2718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世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iyi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iyi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iyi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iyi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2718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023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02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023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烟及加热机构。上述的加热机构包括导热套,导热套包括导热套主体和位于导热套主体外壁的导风片,导风片与导热套主体连接,导风片包括相连接的螺旋导风部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螺旋导风部环绕导热套主体设置。由于螺旋导风部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连接,螺旋导风部环绕导热套主体设置,使螺旋导风部对气流起到较好的引导和加热作用,又由于线性导风部与螺旋导风部连接,使导风片并非单纯地螺旋式导风,同时使导风片具有直线式地导风,不仅达到对气流进行较好的加热效果,而且避免了导风片过度引导气流环绕的情形,提高了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解决了电子烟的雾化效果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背景技术
电子烟的导热套包括导热套主体和设于导热套主体外壁的导风片。为提高导风片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传统的导风片采用纯螺旋状的导风片结构,即导风片环绕导热套主体的周壁设置,气流经导风片的引导环绕于导热套主体的外壁通过并形成环绕气流,详见专利申请号2020110994945,虽然这种导风片可以很好地对气流进行加热,但气流经导风片引导过程中存在过渡环绕的情形,使气流存在打架的情形,即气流经过导风片引导后与壳体的气流通道之间的碰撞较大,容易出现气流紊流的情形,使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较差,进而使电子烟的雾化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雾化效果较好的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加热机构,包括导热套,所述导热套包括导热套主体和位于所述导热套主体外壁的导风片,所述导风片与所述导热套主体连接,所述导风片包括相连接的螺旋导风部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所述螺旋导风部环绕所述导热套主体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线性导风部与所述螺旋导风部的连接处圆角过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片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线性导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热套主体的轴向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导风部呈螺旋状环绕于所述导热套主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机构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导热套主体沿轴向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导热套主体连接,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热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性导风部的数目为一个,所述线性导风部连接于所述螺旋导风部的导气进气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性导风部的数目为一个,所述线性导风部连接于所述螺旋导风部的导气出气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性导风部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线性导风部分别与所述螺旋导风部的导气进气端和所述螺旋导风部的导气出气端连接。
一种电子烟,包括壳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加热机构,所述壳体开设有进风通道,所述加热机构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机构,导热套主体可以与烟支接触,导风片位于导热套主体的外壁并与导热套主体连接,由于螺旋导风部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连接,螺旋导风部环绕导热套主体设置,使螺旋导风部对气流起到较好的引导和加热作用,又由于线性导风部与螺旋导风部连接,使导风片并非单纯地螺旋式导风,同时使导风片具有直线式地导风,不仅达到对气流进行较好的加热效果,而且避免了导风片过度引导气流环绕的情形,提高了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解决了电子烟的雾化效果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热机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加热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加热机构的加热套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导热套的气流流向的仿真示意图;
图5为传统的加热机构的导热套的气流流向的仿真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的加热机构的导热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又一实施例的加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加热机构的导热套的气流流向的仿真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加热机构的剖视图;
图10为再一实施例的电子烟的加热机构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加热机构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导热套,所述导热套包括导热套主体和位于所述导热套主体外壁的导风片,所述导风片与所述导热套主体连接,所述导风片包括相连接的螺旋导风部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所述螺旋导风部环绕所述导热套主体设置。
上述的加热机构,导热套主体可以与烟支接触,导风片位于导热套主体的外壁并与导热套主体连接,由于螺旋导风部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连接,螺旋导风部环绕导热套主体设置,使螺旋导风部对气流起到较好的引导和加热作用,又由于线性导风部与螺旋导风部连接,使导风片并非单纯地螺旋式导风,同时使导风片具有直线式地导风,不仅达到对气流进行较好的加热效果,而且避免了导风片过度引导气流环绕的情形,提高了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解决了电子烟的雾化效果较差的问题。
如图1至图3所示,一实施例的加热机构10包括导热套100,导热套100包括导热套主体110和位于导热套主体110外壁的导风片120。导风片120与导热套主体11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片120位于导热套主体110的外周壁并与导热套主体110连接,气流通过导风片120的引导作用经过导热套主体110的外周壁,使气流得到热传导接触加热。
导风片120包括相连接的螺旋导风部122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124,螺旋导风部122环绕导热套主体110设置,使螺旋导风部122对气流具有螺旋导风的作用。线性导风部124对气流具有直线导风的作用,由于螺旋导风部122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124连接,使导风片120对气流同时具有螺旋导风和直线导风的作用,同时避免了传统的纯螺旋导风方式存在的过度引导气流环绕的情形,提高了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解决了电子烟的雾化效果较差的问题。
上述的加热机构10,导热套主体110可以与烟支接触,导风片120位于导热套主体110的外壁并与导热套主体110连接,由于螺旋导风部122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124连接,螺旋导风部122环绕导热套主体110设置,使螺旋导风部122对气流起到较好的引导和加热作用,又由于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连接,使导风片120并非单纯地螺旋式导风,同时使导风片120具有直线式地导风,不仅达到对气流进行较好的加热效果,而且避免了导风片120过度引导气流环绕的情形,提高了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解决了电子烟的雾化效果较差的问题。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线性导风部124的数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线性导风部124a和第二线性导风部124b。两个线性导风部124分别与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进气端和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出气端连接,即第一线性导风部124a的一端与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进气端连接,第二线性导风部124b的一端与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出气端连接,使气流先经过第一线性导风部124a的直线导风,再经过螺旋导风部122的螺旋导风,最后经过第二线性导风部124b的直线导风,在引导气流过程中,先通过第一线性导风部124a将气流直线引入,再通过螺旋导风部122改变气流的流向,最后再通过第二线性导风部124b将气流直线引出,同时参见4和图5,其中图4为图3所示导热套的气流流向的仿真示意图,图5为传统的加热机构的导热套的气流流向的仿真示意图,避免了传统的纯螺旋式导风片120结构存在导风片120的进气端的进气阻力或气流分子与导风片的内壁的碰撞较大即气流分子之间相互碰撞干涉较大的情形,即避免了传统的纯螺旋式导风片120结构存在“气流打架”的情形,大大降低了气流经过导风片120引导过程中所受的阻力,也避免了传统的纯螺旋式导风片120结构存在导风片120的出气端离心导出使气流分子之间、气流分子与进气通道内壁之间碰撞干涉较大的情形,即避免了传统的纯螺旋式导风片120结构存在“气流乱窜”及“气流打架”的情形,如此更好地提高了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同时避免了导风片120过度引导气流环绕的情形。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线性导风部124的数目不仅限为两个。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线性导风部124的数目为一个,线性导风部124连接于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进气端,使气流先经过线性导风部124的直线导风,再经过螺旋导风部122的螺旋导风,在引导气流过程中,先通过线性导风部124将气流直线引入,再通过螺旋导风部122改变气流的流向,避免了传统的纯螺旋式导风片120结构存在导风片120的进气端的进气阻力较大即气流分子之间相互碰撞干涉较大的情形,即避免了传统的纯螺旋式导风片120结构存在“气流打架”的情形,大大降低了气流经过导风片120引导过程中所受的阻力,进一步地提高了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同时避免了导风片120过度引导气流环绕的情形。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线性导风部124不仅限于连接于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进气端。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线性导风部124的数目为一个,线性导风部124连接于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出气端,使气流先经过螺旋导风部122的螺旋导风,再经过线性导风部124的直线导风,在引导气流过程中,先通过螺旋导风部122改变气流的流向,然后再通过第二线性导风部124b将气流直线引出,同时参见图5和图8,其中图8为图7所示加热机构的导热套的气流流向的仿真示意图,避免了传统的纯螺旋式导风片120结构存在导风片120的出气端离心导出使气流分子之间、气流分子与进气通道内壁之间碰撞干涉较大的情形,即避免了传统的纯螺旋式导风片120结构存在“气流乱窜”及“气流打架”的情形,进一步地提高了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同时避免了导风片120过度引导气流环绕的情形。
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每一线性导风部124的延伸方向与导热套主体110的轴向平行,使导风片120的导气进气端或导气出气端的导气方向与导热套主体110的轴向平行,进而使导风片120的导气进气端或导气出气端的导气方向与进气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提高了气流经导风片120引导之前或之后的通畅性。
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每一线性导风部124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螺旋导风部122连接于线性导风部124的端部的切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10°~17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60°,使气流经过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的连接处的导气过渡处较为顺畅。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螺旋导风部122连接于线性导风部124的端部的切向与每一线性导风部124的延伸方向的夹角相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线性导风部124的数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线性导风部124a和第二线性导风部124b。两个线性导风部124分别与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进气端和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出气端连接,即第一线性导风部124a的一端与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进气端连接,第二线性导风部124b的一端与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出气端连接,且第一线性导风部124a的延伸方向与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进气端的切向的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二线性导风部124b的延伸方向与螺旋导风部122的导气出气端的切向的夹角为第二夹角,第一夹角等于第二夹角,使气流在经过导风片120的导气之前与导气之后的流向相互平行,减少了气流经导风片120引导前后出现的“气流乱窜”或“气流打架”的情形,同时使气流在螺旋导风部122的导引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加热,提高电子烟的气流通畅性。进一步地,第一线性导风部124a的延伸方向和第二线性导风部124b的延伸方向均与进气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提高了气流经导风片120引导前后的通畅性。
如图3所示,为进一步地提高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的连接处圆角过渡,使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的连接处的导气过渡处较为顺畅,减少导气片在导风过程中所受的阻力,进一步地提高了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风片120为一体成型结构,使导风片120的结构较紧凑,同时使每一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牢固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的连接处圆角过渡,导风片120为一体成型结构,即每一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一体成型,使每一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牢固连接,同时使每一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的连接处圆角过渡的结构容易加工成型。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风片120不仅限为一体成型结构,即每一线性导风部124不仅限于与螺旋导风部122一体成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线性导风部124焊接或胶接于螺旋导风部122,即每一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各自成型,并通过焊接或胶接进行固定连接,使每一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牢固连接。
如图3和图9所示,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螺旋导风部122呈螺旋状环绕于导热套主体110,使气流经过螺旋导风部122引导过程中与导热套主体110的外壁接触的面积较大,进而使螺旋导风部122在导风过程中更好地对气流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导热套主体110呈圆柱状,螺旋导风部122与导热套主体110的连接线在导热套主体110的一端面的投影线为投影弧形,投影弧形对应的圆周角大于0°且小于180°,避免螺旋导风部122对气流过度引导环绕的情形,同时使螺旋导风部122在导风过程中较好地对气流进行加热。在本实施例中,投影弧形对应的圆周角大于0°且小于90°,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了螺旋导风部122对气流过度引导环绕的情形,同时使导热套主体110的周壁上能够设置更多的螺旋导风部122,并降低了单个螺旋导风部122的成型难度。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热机构10还包括加热组件200,导热套主体110沿轴向开设有容置腔112,加热组件200位于容置腔112内并与导热套主体110连接,加热组件200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热量。在本实施例中,当加热组件200的导电端通电时,加热组件200产生热量,由于加热组件200和导风片120均与导热套主体110连接,加热组件200产生的热量分别传导至导热套主体110和导风片120上。导风片120连接于导热套主体110的外围,气流在导风片120引导作用下通过进风通道,导风片120的热量能够传导至气流,即导风片120在引导气流流动过程中同时加热气流,待气流通过导风片120引导后得到加热。
由于加热组件200位于容置腔112内并与导热套主体110连接,使加热组件200通电产生的热量能够传导至导热套主体110上,且导热套主体110的热量也能够传导至导风片120上,如此导热套主体110的热量能够对烟支300进行接触加热,同时导风片120在引导气流时与导风片120热交换,热交换后的气流与烟支300接触时同样作用于烟支300表面,使加热机构10对导热片进行均匀地加热;由于加热组件200位于容置腔112内,使加热组件200收容于导热套100内,避免加热组件200直接裸露于外,不存在金属发热件容易磨损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加热组件200的加热效率。由于导风片120位于导热套主体110的外壁并与导热套主体110连接,导风片120的导风方向与导热套主体110的轴向相同,且容置腔112沿导热套主体110的轴向开设,当导热套主体110背离开设有容置腔112的部位与烟支300接触,这样气流经过导风片120的引导不会经过容置腔112内,避免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电子烟的使用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置腔112开设于导热套主体110与导风片120的导风方向的入风端的同一侧,避免了气流由导风片120的引导作用进入容置腔112内的情形,进一步地提高了电子烟的使用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腔112开设于导热套主体110的一端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置腔112还可以开设于导热套主体110的其他部位,如容置腔112开设于导热套主体110的端部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导风片120的导风方向的入风端与开设有容置腔112的端面之间存在预设距离,使导热套主体110与导风片120连接的部位与开设有容置腔112的端面之间存在距离,如此即便气流在经过导风片120引导之前产生的紊流由导热套主体110的外壁阻挡后再经导风片120导出,避免了气流经过导风片120引导之前产生的紊流容易进入容置腔112内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腔112开设于导热套主体110的一端,容置腔112从导热套主体110的一端的端面沿导热套主体110的轴向向内延伸,且容置腔112沿导热套主体110的轴向为非贯穿的腔体结构,避免了气流进入容置腔112内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可以理解,导热套主体110的一端的侧壁上存在未连接有导风片120的裸露部位,即导热套主体110连接于导风片120的部位与开设有容置腔112的一端的端面之间存在预设距离。紊流可以是气流在经过导风片120引导之前受导风片120阻挡产生而成。
如图1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风片120的数目为多个,多个导风片120间隔设置于导热套主体110外周壁,相邻两个导风片120与导热套主体110之间形成有导气道115,在气流经过导气道115的引导流通至进风通道的过程中,导气道115内壁对气流进行加热,使流过导气道115的气流存在一定的热量,进而使导热套主体110对烟支300更好地进行加热。进一步地,多个导风片120沿导热套主体110外周壁均匀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导风片120与导热套主体110之间形成的导气道115的宽度相等,使通过进风通道的气流较为均匀。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热机构10还包括隔热套300,隔热套300开设有导风通道310,导热套100位于导风通道310内,且导气道115与导风通道310连通,使加热机构10通过隔热套300安装于导风通道310,隔热套300起到隔热作用,避免加热机构10上的热量损失较大的问题,提高了加热机构10的加热性能及节能性。此外,由于导气道115与导风通道310连通,使加热后气流通过隔热套300作用于烟支300上。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套300可以为陶瓷套或真空套等,使隔热套300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同时避免使用过程中存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导风通道310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导风通道310a和第二导风通道310b,第一导风通道310a的直径大于第二导风通道310b的直径,导热套100位于第一导风通道310a内,且导热套100的外径大于第二导风通道310b的外径,使导热套100限位于第一导风通道310a内,避免导热套100沿导风通道310的出风方向滑离隔热套300的问题,进而使加热机构10较好地设置于隔热套300内,如此在使用时不至于出现导热套100与隔热套300分离的问题。此外,烟支300插入隔热套300内并与导热套100接触,由于第一导风通道310a的直径大于第二导风通道310b的直径,气流从第一导风通道310a流入第二导风通道310b时起到收窄效果,气流流动方向在此处弯折,使热气流进入第二导风通道310b内时较好地作用于烟支300表面,进而使通过隔热套300内的气流较好地作用于烟支300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通道310a和第二导风通道310b同轴心设置,且第一导风通道310a和第二导风通道310b沿隔热套300的轴向依次开设。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00包括导电发热基体222、第一导电引脚224和第二导电引脚226。导电发热基体222位于容置腔112内并与导热套主体110连接,使导电发热基体222导电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导热套主体110内。第一导电引脚224和第二导电引脚226均与导电发热基体222连接,使导电发热基体222分别与第一导电引脚224和第二导电引脚226电连接。导电发热基体222用于在通电时发热。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发热基体位于容置腔112内并与导热套主体110连接。进一步地,导电发热基体与导热套主体110焊接或胶接,使导电发热基体与导热套主体110牢固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发热基体与导热套主体110也可以一体成型,使导电发热基体与导热套主体110牢固连接,同时提高导电发热基体与导热套主体110之间的导热性能。
可以理解,第一导电引脚224可以外接于电源的正极,第二导电引脚226可以外接于电源的负极。如图9所示,进一步地,导电发热基体222邻近导风片120的导气进气端的端面开设有第一容纳槽222a和第二容纳槽222b,第一导电引脚224的一端位于第一容纳槽内并与导电发热基体连接,第二导电引脚的一端位于第二容纳槽内并与导电发热基体连接,使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连接于导电发热基体的位置均位于导电发热基体内,同时使导电发热基体222的整体部位均导电发热,由于导电发热基体导电产生的热量容易传导至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连接于导电发热基体的位置,又由于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连接于导电发热基体的位置均位于导电发热基体内,避免了气流容易接触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连接于导电发热基体的位置,避免了传统的通过印刷工艺成型的导电片进行加热的方式,不存在加热机构10的发热性能较差甚至失灵的问题,提高了电子烟的使用可靠性,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存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如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发热基体222、第一导电引脚224和第二导电引脚226成型于一体,使导电发热基体222、第一导电引脚224和第二导电引脚226形成一体结构,作为加热组件200的其中一个元件,减少加热组件200的元件数目,使加热组件200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使第一导电引脚224和第二导电引脚226均与导电发热基体222牢固连接,进一步地提高了加热组件200的使用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发热基体222、第一导电引脚224和第二导电引脚226通过注塑工艺成型于一体,使导电发热基体222、第一导电引脚224和第二导电引脚226成型于一体的结构较简单且容易实现。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发热基体222、第一导电引脚224和第二导电引脚226不仅限于通过注塑工艺成型于一体,导电发热基体222的两端还可以分别与第一导电引脚224和第二导电引脚226焊接。
如图2所示,为使导电发热基体222具有较好的导电发热性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电发热基体222为导电发热陶瓷,使导电发热基体222具有较好的导电发热性能。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发热基体222不仅限于导电发热陶瓷,还可以是导电发热金属,如镍铬或铁铬或镍铁等。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00不仅限于导电发热基体222、第一导电引脚224和第二导电引脚226成型于一体的结构。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00包括第一导电柱202、第二导电柱204及导电发热片206,导电发热片呈曲面片状结构。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分别与导电发热片的两边固定连接,使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分别与导电发热片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分别连接于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使导电发热片整体导电发热。可以理解,导电发热片可以嵌设于容置腔112内,或焊接于容置腔112的内壁,使导电发热片与导热套主体110与牢固连接,同时使导电发热片的热量较好地传导至导热套主体110。
如图10所示,为使导电发热片较好地嵌设于容置腔112内,进一步地,加热机构10还包括导热体(图未示),导热体成型于容置腔112内,且导热体包覆于导电发热片,使导电发热片较好地嵌设于容置腔112内,同时使导电发热片通过导热体与导热套主体110牢固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腔沿导热套主体的轴向贯穿开设。导热体为导热硅胶体或导热陶瓷体,且导热体成型于容置腔内。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套主体110和多个导风片120一体成型,即导热套主体110的材质与每一导风片120的材质相同。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热套100的材质为导热陶瓷或其他导热材料,使导热套100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同时使导热套100与导电发热基体222的材质较接近,进而使导热套100与导电发热基体222紧密连接。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热套主体110的材质与每一导风片120的材质也可以不相同。
如图10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热机构10还包括感温组件400,感温组件至少部分包覆于导热套主体110内,以检测导热套主体110的温度,由于感温组件至少部分包覆于导热套主体110内,使导热套主体110的温度快速传导至感温组件上,有利于感温组件灵敏感应到导热套主体110的温度,提高了感温组件的感应精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感温组件直接包覆连接于导热套主体110内,可以较好地避免加热组件200传导至导热套主体110过程中存在的热损耗,这样可以精确地检测到导热套主体110实际作用于烟支上的接触加热温度。感温组件可以为热敏电阻(NTC)或热电偶。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感温组件不仅限于直接包覆连接于导热套主体110内,还可以包覆连接于加热组件20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热机构10还包括调节器(图未示),调节器分别与感温组件和加热组件200电连接。感温组件用于在检测到导热体120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产生感应信号,调节器用于在感温组件产生感应信号时调节通过加热组件200的电流大小,使通过加热组件200的电流保持恒定,进而使通过加热组件200的电流保持恒定,使加热组件200的发热温度保持恒定,实现加热组件200通过导热套100对烟支恒定加热。可以理解,调节器可以为滑动变阻器或三极管或场效应管。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烟,包括壳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热机构10。壳体开设有进风通道,加热机构10设置在进风通道内。在本实施例中,加热机构10包括导热套100,导热套100包括导热套主体110和位于导热套主体110外壁的导风片120,导风片120与导热套主体110连接,导风片120包括相连接的螺旋导风部122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124,螺旋导风部122环绕导热套主体110设置,每一线性导风部124的延伸方向与导热套主体110的轴向平行。加热机构10设置在进风通道内并与壳体连接,使气流经过进风通道的导风片120的引导作用经过导热套主体110进行加热。
导热套主体110可以与烟支接触,导风片120位于导热套主体110的外壁并与导热套主体110连接,由于螺旋导风部122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124连接,螺旋导风部122环绕导热套主体110设置,使螺旋导风部122对气流起到较好的引导和加热作用,又由于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连接,且每一线性导风部124的延伸方向与导热套主体110的轴向平行,使导风片120并非单纯地螺旋式导风,同时使导风片120具有直线式地导风,不仅达到对气流进行较好的加热效果,而且避免了导风片120过度引导气流环绕的情形,提高了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解决了电子烟的雾化效果较差的问题。
进一步地,电子烟还包括烟支,烟支的一端位于进风通道内并与导热套主体110抵接,使导热套主体110的热量能够对烟支进行接触加热,由于导热套主体110的热量可传导至导风片120上,经导风片120引导的气流能够同时对气流进行加热形成热气流,使热气流对烟支进行接触加热,如此烟支同时受导热套主体110的接触进行加热及受热气流的接触加热,进一步提高了烟支加热的均匀性及效率。
进一步地,电子烟还包括电池,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均与加热组件200电连接,使加热组件200通电发热,提高了电子烟的使用方便性。在本实施例中,电池为可充电电池。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池还可以为一次性电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机构10,导热套主体110可以与烟支接触,导风片120位于导热套主体110的外壁并与导热套主体110连接,由于螺旋导风部122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124连接,螺旋导风部122环绕导热套主体110设置,使螺旋导风部122对气流起到较好的引导和加热作用,又由于线性导风部124与螺旋导风部122连接,且每一线性导风部124的延伸方向与导热套主体110的轴向平行,使导风片120并非单纯地螺旋式导风,同时使导风片120具有直线式地导风,不仅达到对气流进行较好的加热效果,而且避免了导风片120过度引导气流环绕的情形,提高了电子烟的进气通畅性,解决了电子烟的雾化效果较差的问题。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套,所述导热套包括导热套主体和位于所述导热套主体外壁的导风片,所述导风片与所述导热套主体连接,所述导风片包括相连接的螺旋导风部和至少一线性导风部,所述螺旋导风部环绕所述导热套主体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线性导风部与所述螺旋导风部的连接处圆角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为一体成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线性导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热套主体的轴向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导风部呈螺旋状环绕于所述导热套主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导热套主体沿轴向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导热套主体连接,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热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导风部的数目为一个,所述线性导风部连接于所述螺旋导风部的导气进气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导风部的数目为一个,所述线性导风部连接于所述螺旋导风部的导气出气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导风部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线性导风部分别与所述螺旋导风部的导气进气端和所述螺旋导风部的导气出气端连接。
10.一种电子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机构,所述壳体开设有进风通道,所述加热机构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内。
CN202023327188.0U 2020-12-31 2020-12-31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Active CN214802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27188.0U CN214802334U (zh) 2020-12-31 2020-12-31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27188.0U CN214802334U (zh) 2020-12-31 2020-12-31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02334U true CN214802334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875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27188.0U Active CN214802334U (zh) 2020-12-31 2020-12-31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023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89114A (zh)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US20050224091A1 (en) Ion curling iron and straightener
CN108634527A (zh) 卷发冷却定型一体式卷发器
CN112704273A (zh)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CN214802334U (zh)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CN208610056U (zh) 卷发冷却定型一体式卷发器
CN214802333U (zh)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CN209931509U (zh) 一种宽带功率多孔导热材料加热雾化装置
CN214547857U (zh) 一种改进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的吹风机
CN113854725A (zh) 造型梳
WO2020087705A1 (zh) 毛发护理器具
KR20200051513A (ko) 히터 및 모발 건조장치
CN213881768U (zh)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CN216898298U (zh) 适合于锂电池极片烘箱使用的风嘴及其烘箱
CN115486572A (zh) 一种辐射与传导双加热的加热不燃烧烟具
CN210054610U (zh) 分半组合式加热不燃烧装置
CN216019602U (zh) 造型梳
CN213881763U (zh) 电子烟及加热机构
CN210581444U (zh) 一种电吹风的负离固定结构
CN220823303U (zh) 一种新型的发热装置及电吹风
CN214677956U (zh) 一种吹风机
CN213661965U (zh) 一种弧形管道用ptc加热器
CN216776348U (zh) 造型梳
CN214791408U (zh) 一种具有石墨烯发热风道的取暖装置
CN217136842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