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00398U - 液冷散热装置及变频器 - Google Patents
液冷散热装置及变频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800398U CN214800398U CN202120323891.XU CN202120323891U CN214800398U CN 214800398 U CN214800398 U CN 214800398U CN 202120323891 U CN202120323891 U CN 202120323891U CN 214800398 U CN214800398 U CN 2148003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radiator
- elbow
- heat sink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及变频器,所述液冷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主体、连接构件组件和弯管组件,且所述弯管组件固定于所述连接构件组件上,所述连接构件组件装配固定在所述散热器主体上;所述弯管组件包括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所述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固定于所述连接构件组件并分别与供液系统和散热器主体的第一冷却液通道相接,且所述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连接构件组件和弯管组件,兼容性强,能够适配于不同客户的现场安装需求,有效提高了使用的自由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力电子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及变频器。
背景技术
变频器作为一种电能转换装置,内部的电力及电子元器件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如果热量不能及时地散发出去,则会导致电力及电子元器件因过热而损坏。现有技术中的变频器通常会采用风冷、液冷或水风散热三种方式进行散热,其中,液冷和水风散热方式则是在散热器中做出水道,冷却水流经散热器时,把热量带走,其中散热液可采用变频器内部循环或外部水源供应两种方式。
液冷散热方式的散热效率较高,并且可以减小变频器的体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目前,现有液冷变频器主要包括外部供水式和内部液体循环式这两种液冷散热方式,若液冷变频器为外部供水式时,则需要客户提供外部的冷却水源,然而当客户无法提供冷却水源时,则需要更换液冷变频器;若液冷变频器为内部液体循环式时,当客户需要与其他设备统一由外部供水时,则同样需要更换液冷散热器,更换操作麻烦,也会大大增加客户的运营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急需一款能够兼容两种液冷散热方式的液冷变频器,以便于适配于客户现场安装需求,提高液冷散热器的使用自由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上述现有液冷变频器的兼容性低、会增加客户的运营成本以及使用自由度受限的问题,提供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及变频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主体、连接构件组件和弯管组件,且所述弯管组件固定于所述连接构件组件上;
所述连接构件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第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第二侧连接;
所述弯管组件包括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所述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用于将所述散热器主体内的冷却介质与供液系统连通;
所述散热器主体包括散热器进液口、散热器出液口以及形成于所述散热器进液口和散热器出液口之间的第一冷却液通道,所述散热器进液口、所述散热器出液口位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同一侧,或所述散热器进液口、所述散热器出液口分别位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两侧;
其中,所述第一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液系统的出液口,所述第一弯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散热器进液口;所述第二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液系统的进液口,所述第二弯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散热器出液口;且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
优选地,所述散热器进液口、所述散热器出液口位于所述散热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内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弯管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上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弯管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上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散热器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散热器出液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散热器进液口位于所述散热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一侧,所述散热器出液口位于所述散热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内设置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一弯管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上并与第三腔体连通,且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散热器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内设置有第四腔体,所述第二弯管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上并与第四腔体连通,且所述第四腔体与所述散热器出液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的朝向相同;所述散热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一端设置有呈中心对称的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面相适配的第二安装面,且所述第一连接构件通过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第一安装面配合、以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的方式装配固定到所述散热器主体,使得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以活动连接的方式安装固定到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且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分别以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转动的方式调整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的朝向相同;所述散热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一端设置有呈中心对称的第三安装面,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安装面相适配的第四安装面,且所述第一连接构件通过所述第四安装面与所述第三安装面配合、以所述第一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的方式装配固定到所述散热器主体,使得所述第一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
所述散热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一端设置有呈中心对称的第五安装面,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五安装面相适配的第六安装面,且所述第二连接构件通过所述第六安装面与所述第五安装面配合、以所述第二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的方式装配固定到所述散热器主体,使得所述第二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管以活动连接的方式安装固定到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且所述第一弯管以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转动的方式调整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所述第二弯管以活动连接的方式安装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且所述第二弯管以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转动的方式调整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呈长方形,且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两个背向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变频器,包括机箱、以及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所述液冷散热装置固定在所述机箱内。
优选地,所述变频器通过位于所述液冷散热装置下方的外部供液系统为所述液冷散热装置供液,且所述液冷散热装置通过调整所述弯管组件的朝向使所述弯管组件与所述外部供液系统连接。
优选地,所述变频器通过位于所述液冷散热装置上方的内部供液系统为所述液冷散热装置供液,且所述液冷散热装置通过调整所述弯管组件的朝向使所述弯管组件与所述内部供液系统连接;
所述内部供液系统包括设于所述机箱内的水箱、第一水泵和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位于同一端的换热器进液口和换热器出液口、以及形成于所述换热器进液口和换热器出液口之间的第二冷却液通道,所述水箱与所述换热器相连通;
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和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水泵连通,并由所述第一水泵驱动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和第二冷却液通道之间循环流动。
优选地,所述机箱包括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形成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气流通道,所述变频器包括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并由所述风扇组件为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气流通道提供动力;所述换热器装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冷散热装置及变频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使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相对于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从而可调整两个连接弯管相对于散热器主体的朝向,使得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能够适配于不同的液冷供水方式,即与外部水源连接达成外部供水的散热方式,或与变频器内的内置水源连接达成内部循环供水的散热方式,兼容性强,能够适配于不同客户的现场安装需求,提高使用的自由度,无需更换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散热装置中连接构件及两个连接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散热装置的另一变化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频器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频器的液冷散热装置的另一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液冷散热装置可应用于电力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是在变频器中。
结合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液冷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主体1、连接构件组件和弯管组件,且弯管组件固定于连接构件组件上。弯管组件主要用于连接到供液系统(例如水箱和与水箱相接的水泵,或外部水源或与外部水源相接的水泵)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即供液系统通过弯管组件为液冷散热装置供应冷却介质,由冷却介质转移液冷散热装置上的热量,实现液冷散热装置的散热功能。本实施例的连接构件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2和第二连接构件3,第一连接构件2与散热器主体1的第一侧连接,第二连接构件3与散热器主体1的第二连接。弯管组件包括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用于将散热器主体1内的冷却介质(例如冷却液或自来水等等)与供液系统连通。
并且,散热器主体1包括散热器进液口、散热器出液口以及形成于散热器进液口和散热器出液口之间的第一冷却液通道,散热器进液口、散热器出液口位于散热器主体1的同一侧;或者,散热器进液口、散热器出液口位于散热器主体1的两侧。在实际应用中,散热器进液口和散热器出液口在散热器主体1上的设置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具体地,上述第一弯管4的第一端连接供液系统的出液口,第一弯管4的第二端连接散热器进液口。上述第二弯管5的第一端连接供液系统的出液口,第二弯管5的第二端连接散热器的进液口。并且,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可调,具体的调节方式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自身转动调整、或通过连接构件组件调整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的朝向。需要说明地,上述散热器主体1的散热器进液口和散热器出液口不做限制,具体为第一冷却液通道的两端开口,液体流入的开口即为散热器进液口,液体流出的开口即为散热器出液口。
上述液冷散热装置通过使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可调,从而能够调整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使得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能够适配于不同的液冷供水方式,即与外部水源连接达成外部供水的散热方式,或与变频器内的内置水源连接达成内部循环供水的散热方式,兼容性强,能够适配于不同客户的现场安装需求,提高使用的自由度,且无需更换产品。
实施例1
结合图2所示,上述散热器进液口和散热器出液口位于散热器主体1朝向第一连接构件2的一侧,第一连接构件2内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且在第一连接构件2装配到散热器主体1时,第一腔体21与散热器进液口连通,第二腔体22与散热器出液口连通。
并且,第一弯管4装配固定在第一连接构件2上,并与第一腔体21连通,因此第一弯管4可通过第一腔体21及散热器进液口与第一冷却液通道连通。第二弯管5装配固定在第一连接构件2上,且第二弯管5与第二腔体22连通,因此第二弯管5可通过第二腔体22及散热器出液口连通,从而确保供液系统的冷却介质能够与供液系统连通,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进而达成液冷散热功能。
结合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的朝向相同,且散热器主体1朝向第一连接构件2的一端设置有呈中心对称的第一安装面,第一连接构件2设置有与第一安装面相适配的第二安装面,且第一连接构件2通过第二安装面与第一安装面配合、并以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可调的方式装配固定到散热器主体1。由于第一连接构件2以可拆卸的方式装配固定到散热器主体1,因此可通过调整第一连接构件2在散热器构件上的安装方式,实现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可调。由于第一安装面呈中心对称,因此可第一连接构件2可通过绕该中心旋转的方式调整与散热器主体1的安装方式,进而调整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的设置方式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第一安装面包括以第一安装面的中心圆周分布的多个螺纹孔,第二安装面包括适配于多个螺纹孔的多个通孔,由此第一连接构件2可通过穿过多个通孔并螺纹连接到多个螺纹孔的螺钉装配到散热器主体1,实现以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可调的方式装配到散热器主体1。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以活动连接的方式安装固定到第一连接构件2,且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分别以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2转动的方式调整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即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可直接转动调整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以适配于不同客户的现场安装需求,进一步提高兼容性,使得液冷散热装置的使用的自由度更广泛。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与第一连接构件2的活动连接方式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突出于侧壁的圆环突起,第一连接构件2对应到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的外表面分别设有与圆环突起相适配的安装槽,且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均通过压紧件将圆环突起压紧限位在安装槽内的方式转动连接到第一连接构件2。由于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的圆环突起呈圆形,因此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通过圆环突起被限位在安装槽内的方式装配到第一连接构件2时,可使圆环突起在安装槽内旋转实现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2的转动操作。
为提高液冷散热装置的密封性,每一安装槽内均具有用于设置密封构件(例如密封圈)的密封槽,由此在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装配到安装槽时,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与第一连接构件2之间的空隙可由安装在密封槽内的密封构件密封,防止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及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内的冷却介质经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与第一连接构件2之间的空隙漏出。并且,由于密封构件设于密封槽内,因此可由密封槽限位密封构件,避免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2转动时致使密封构件错位而造成密封失效。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连接构件2和第二连接构件3与散热器主体1之间设置有弹性密封件,并由弹性密封件密封第一连接构件2和第二连接构件3与散热器主体1之间的空隙,防止第一冷却液通道及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内的液体漏出。
实施例2
结合图4所示,散热器进液口位于散热器主体1朝向散热器主体1朝向第一连接构件2的一侧,散热器出液口位于散热器主体1朝向散热器主体1朝向第二连接构件3的一侧。第一冷却液通道在散热器主体1内优选呈S形设置,这样有利于增大第一冷却液通道的长度,使得第一冷却液通道内的冷却介质能够与散热器主体1充分接触,以将散热器主体1上的热量转移,保证散热器主体1的散热能力。
并且,第一连接构件2内设置有第三腔体,第一弯管4固定在第一连接构件2上并与第三腔体连通,且第三腔体与散热器进液口连通,即第一弯管4通过第三腔体及散热器进液口与第一冷却液通道连通。第二连接构件3内设置有第四腔体,第二弯管5固定在第二连接构件3上并与第四腔体连通,且第四腔体与散热器出液口连通,即第二弯管5通过第四腔体及散热器出液口与第一冷却液通道连通,冷却介质依次流经第一弯管4、第三腔体、散热器进液口、第一冷却液通道、散热器出液口、第四腔体和第二弯管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的朝向相同,且散热器主体1朝向第一连接构件2的一端设置有呈中心对称的第三安装面,第一连接构件2设置有与第三安装面相适配的第四安装面,且第一连接构件2通过第四安装面与第三安装面配合、以第一弯管4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可调的方式装配固定到散热器主体1,从而实现第一弯管4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可调。
另外,散热器主体1朝向第二连接构件3的一端设置有呈中心对称的第五安装面,第二连接构件3设置有与第五安装面相适配的第六安装面,且第二连接构件3通过第六安装面与第五安装面配合、以第二弯管5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可调的方式装配固定到散热器主体1,从而实现第二弯管5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可调。
在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弯管4以活动连接的方式安装固定到第一连接构件2,且第一弯管4以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2转动的方式调整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另外,第二弯管5以活动连接的方式安装固定到第二连接构件3,且第二弯管5以相对于第二连接构件3转动的方式调整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弯管4与第一连接构件2之间的活动连接方式、第二弯管5与第二连接构件3之间的活动连接方式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里不再赘述。
在实施例1中,第一连接构件2优选呈长方形,且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分别固定在第一连接构件2的两个背向的侧面,这样能够有效增大操作空间,提高拆装操作的方便性,避免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相近而缩小了操作空间导致可操作性降低。
结合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变频器,该变频器包括机箱6和如上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且液冷散热装置安装固定在机箱6内。
上述变频器通过位于液冷散热装置下方的外部供液系统或位于液冷散热装置上方的内部供液系统为液冷散热装置供液,且液冷散热装置通过调整弯管组件(即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的方式与外部供液系统或内部供液系统连接。
结合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机箱72包括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形成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气流通道,上述变频器的部分变频组件(特别是发热元器件,例如整流模块、逆变模块或母线电容等等)位于气流通道内,从而可由气流通道内为机箱72的内部及部分变频组件进行风冷散热,以将热量转移至机箱72外,实现换热降温。
此外,变频器包括风扇组件71,且该风扇组件71位于气流通道内,从而可由风扇组件71为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气流通道提供动力,加入气流通道内的冷却气流的流动效率,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机箱72内包括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形成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气流通道。上述变频器包括风扇组件71,该风扇组件71位于气流通道内,并为气流通道提供动力。
进一步地,当变频器通过位于液冷散热装置上方的内部供液系统为液冷散热装置供液时,上述内部供液系统包括设于机箱72内的水箱72、第一水泵73和换热器74构成,且换热器74包括有位于同一端的换热器进液口和换热器出液口、以及形成于换热器进液口和换热器出液口之间的第二冷却液通道,水箱72与换热器74相连通,由此可通过水箱72将冷却介质(例如冷却液、自来水等等)添加到第二冷却液通道内。
并且,换热器74均位于气流通道内,从而可由气流通道内的冷却气流为第二冷却液通道及水箱72内的冷却介质散热,即第二冷却液通道内的冷却介质的热量可转移至换热器74的换热部,由此流经换热器74的冷却气流将换热器74的换热部上的热量经出风口转移至机箱72外,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冷却介质及换热器74的散热功能,避免温度冷却介质温度过高致使散热失效(即无法转移热量)。
特别地,第二冷却液通道和第一冷却液通道通过第一水泵73连通,并由第一水泵73驱动使得冷却介质在第一冷却液通道和第二冷却液通道之间循环流动,即上述变频器采用内循环冷却的方式。
具体地,风扇组件71除了降低冷却介质温度,还可同时降低变频器内部的温度,且在第一水泵73的作用下,冷却介质流过液冷散热装置的第一冷却液通道,并带走液冷散热装置及安装在液冷散热装置上的变频组件的热量,然后吸收热量的冷却介质由液冷散热装置流进换热器74;这时,在风扇组件71的作用下,被冷却介质吸收的热量通过换热器74散发到外部环境中,并由冷却气流转移至机箱72外部,实现对冷却介质的散热降温,保证冷却介质的散热能力。最后,流经换热器74的冷却介质再度由换热器74流进液冷散热装置,如此实现内循环冷却。
特别地,上述供液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管路75、第二连接管路76和第三连接管路77,液冷散热装置的第一弯管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管路75与换热器74的换热器出液口相连通,液冷散热装置的第二弯管5的第一端依次通过第二连接管路76、第一水泵73以及第三连接管路77与换热器74的换热器进液口相连通,这样在第一水泵73的驱动下,冷却介质依次流经换热器出液口、第一连接管路75、第一弯管4、第一冷却液通道、第二弯管5、第二连接管路76、第一水泵73、第三连接管路77、换热器进液口和第二冷却液通道,实现冷却介质在换热器74与液冷散热装置之间的循环流动。
结合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变频器通过外部供液系统为液冷散热装置供液,且液冷散热装置通过调整弯管组件(即第一弯管4和第二弯管5)相对于散热器主体1的朝向使弯管组件与外部供液系统连接。
具体地,外部供液系统位于液冷散热装置的下方,从而只需调整第一连接构件2的安装方式以调整弯管组件朝向液冷散热装置的下方,进而可实现液冷散热装置与外部供液系统的连接。
进一步地,外部供液系统包括外部储水装置和第二水泵,且液冷散热装置通过第二水泵与外部储水装置连通(具体可通过连接管路连通),这样在第二水泵的驱动下,外部储水装置的冷却介质会循环流动至液冷散热装置,从而实现对液冷散热装置的散热降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主体、连接构件组件和弯管组件,且所述弯管组件固定于所述连接构件组件上;
所述连接构件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第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第二侧连接;
所述弯管组件包括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所述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用于将所述散热器主体内的冷却介质与供液系统连通;
所述散热器主体包括散热器进液口、散热器出液口以及形成于所述散热器进液口和散热器出液口之间的第一冷却液通道,所述散热器进液口、所述散热器出液口位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同一侧,或所述散热器进液口、所述散热器出液口分别位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两侧;
其中,所述第一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液系统的出液口,所述第一弯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散热器进液口;所述第二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液系统的进液口,所述第二弯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散热器出液口;且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进液口、所述散热器出液口位于所述散热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内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弯管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上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弯管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上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散热器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散热器出液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进液口位于所述散热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一侧,所述散热器出液口位于所述散热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内设置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一弯管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上并与第三腔体连通,且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散热器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内设置有第四腔体,所述第二弯管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上并与第四腔体连通,且所述第四腔体与所述散热器出液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的朝向相同;所述散热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一端设置有呈中心对称的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面相适配的第二安装面,且所述第一连接构件通过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第一安装面配合、以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的方式装配固定到所述散热器主体,使得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以活动连接的方式安装固定到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且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分别以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转动的方式调整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的朝向相同;所述散热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一端设置有呈中心对称的第三安装面,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安装面相适配的第四安装面,且所述第一连接构件通过所述第四安装面与所述第三安装面配合、以所述第一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的方式装配固定到所述散热器主体,使得所述第一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
所述散热器主体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一端设置有呈中心对称的第五安装面,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五安装面相适配的第六安装面,且所述第二连接构件通过所述第六安装面与所述第五安装面配合、以所述第二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的方式装配固定到所述散热器主体,使得所述第二弯管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可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管以活动连接的方式安装固定到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且所述第一弯管以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转动的方式调整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所述第二弯管以活动连接的方式安装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且所述第二弯管以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转动的方式调整相对于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朝向。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呈长方形,且所述第一弯管和所述第二弯管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两个背向的侧面。
9.一种变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以及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所述液冷散热装置固定在所述机箱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通过位于所述液冷散热装置下方的外部供液系统为所述液冷散热装置供液,且所述液冷散热装置通过调整所述弯管组件的朝向使所述弯管组件与所述外部供液系统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通过位于所述液冷散热装置上方的内部供液系统为所述液冷散热装置供液,且所述液冷散热装置通过调整所述弯管组件的朝向使所述弯管组件与所述内部供液系统连接;
所述内部供液系统包括设于所述机箱内的水箱、第一水泵和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位于同一端的换热器进液口和换热器出液口、以及形成于所述换热器进液口和换热器出液口之间的第二冷却液通道,所述水箱与所述换热器相连通;
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和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水泵连通,并由所述第一水泵驱动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和第二冷却液通道之间循环流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包括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形成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气流通道,所述变频器包括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并由所述风扇组件为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气流通道提供动力;所述换热器装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23891.XU CN214800398U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液冷散热装置及变频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23891.XU CN214800398U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液冷散热装置及变频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800398U true CN214800398U (zh) | 2021-11-19 |
Family
ID=78750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323891.XU Active CN214800398U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液冷散热装置及变频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800398U (zh) |
-
2021
- 2021-02-04 CN CN202120323891.XU patent/CN21480039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786651U (zh) | 一种服务器液冷系统及含有该液冷系统的服务器 | |
CN108151187B (zh) | 一种电器盒冷媒散热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 |
EP4210443A1 (en) | Radia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7075695A (zh) | 液冷组件、液冷装置和服务器 | |
CN214954895U (zh) | 一种水冷散热装置 | |
CN214800398U (zh) | 液冷散热装置及变频器 | |
CN210630111U (zh) | 驱动一体机 | |
CN111262392B (zh) | 一种便于装配的水冷电机 | |
CN113316376B (zh) |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3970135A (zh) | 一种电控散热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112910222B (zh) | 散热结构及变频器 | |
CN211630696U (zh) | 控制器及其外壳 | |
CN221225448U (zh) | 一种散热模组及计算机设备 | |
CN221427098U (zh) | 基于均热板的处理器液冷散热系统 | |
CN215376248U (zh) | 一种全金属水冷散热器 | |
TWM245500U (en) | Water cooling apparatus | |
CN215731881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液冷电池模组 | |
CN218735405U (zh) | 一体化综合智能电源管理终端 | |
CN218846499U (zh) | 一种水冷风冷易散热冷凝器 | |
CN210404334U (zh) | 一种半导体激光器电源 | |
CN212809127U (zh) | 一种电子元件风水高效结合散热器 | |
CN211044135U (zh) | 服务器散热系统及服务器 | |
CN220755363U (zh) | 一种模块电源散热组件 | |
CN218333779U (zh) | 水冷式芯片散热装置 | |
CN214542203U (zh) | 一种大功率功率管的散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