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97792U - 一种压入式端子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入式端子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97792U
CN214797792U CN202120080820.1U CN202120080820U CN214797792U CN 214797792 U CN214797792 U CN 214797792U CN 202120080820 U CN202120080820 U CN 202120080820U CN 214797792 U CN214797792 U CN 214797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
plug pin
spring clamp
terminal
abu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808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德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h Brand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h Brand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h Brand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Rich Brand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808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977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97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97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入式端子及连接器,该压入式端子是被安装在一绝缘壳体内而形成压入式连接器,该压入式端子包括一端子主体及一母线,其中,该端子主体是由一弹性金属板体经冲压成型及弯折而成,且纵断面呈U形,以由前至后形成一前直立插接脚、一水平衔接脚与一后直立插接脚,该弹性金属板体上设有至少二切口,以形成至少四段独立板块,独立板块分别开设有一U形切口,以在该前直立插接脚上形成一前抵压弹簧夹与一前抵压框,且在该后直立插接脚上形成一后抵压弹簧夹与一后抵压框,该母线能被安装至该水平衔接脚上,当一电线穿过U形切口后,其会与该前/后抵压弹簧夹的自由端、该母线的抵接面相抵接,并被限位于该前/后抵压框上,以形成两点一线的定位机制。

Description

一种压入式端子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连接器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结构简单,无需额外工具辅助前提下手动将电线接入的压入式端子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上,电连接器是指将复数个连接组件安装至由绝缘材料制成的连接器壳体内而形成一供二电气装置间实现电气传导的电连接装置。其传统的电连接器壳体内通常均设有一中空内腔,该中空内腔是供容纳及组装连接组件,且电连接器壳体上通常亦开设有至少一插接部,插接部是与该中空内腔相连通,以令至少一电线的裸露端导体能通过该插接部,被插入至该中空内腔,且仅需通过手工工具 (如:螺丝起子或扳手等)即能将该连接组件固定至该中空内腔,而使该电线的裸露端导体能与连接组件上所连接的母线形成电气导通,从而由该母线导通电源,令所形成电气线路实现电气功能。此时,由于电线的裸露端导体及其母线的接触部位均是完全被包覆在该连接器壳体所形成的封闭绝缘环境中,故自然能确保电气线路运作上安全性及稳定性。
一般而言,传统的电连接器中所提供的电气传导功能,均是由连接组件予以完成;其中,母线及其连接垫片是定位在电连接器壳体内,且其设置方式及结构是能令其与被插入至电连接器壳体内的电线的裸露端导体相电气连接,从而使该连接垫片能在该母线与该电线间提供一电气传导路径。传统上,该母线的主要工作是在导通电源,因此,该母线一般均是由铜或镀锡铜等具高电气传导特性的导电材料制成;尽管是以高电气传导特性材料制成的母线,然而,倘若电线的裸露端导体与该母线间不能保持稳定且牢固的连接关是,则该连接垫片仍无法在电线的裸露端导体与该母线间提供良好的电气传导效果。有鉴于此,传统上,为确保电线的裸露端导体与该母线间能产生优良的电气传导效果,通常会在母线的连接垫片上采用一种能与母线协同合作的弹簧部件来将电线的裸露端导体稳定且牢固地抵靠至该母线上,以确保电线的裸露端导体与该母线间始终能保持良好的电气传导效果。基于这种设计理念,在过去数十年来,各种弹簧部件的电连接器应运而生,各种弹簧部件不仅结构五花八门,其与连接器壳体间的组配方式也不相同。目前的弹簧部件一般均是一体地设置在该连接器壳体内,或是先形成为一独立部件后,再被安装至该连接器壳体内的对应位置。无论采用哪种结构,最终目的均是为了确保电线的裸露端导体与该母线间,能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稳定可靠的机械连接状态及良好的电气传导效果。在已知弹簧部件中,用以使电线的裸露端导体能实现始终保持在该连接器壳体内是通过一保持件,通过该保持件分别与电线的裸露端导体及该连接器壳体间互动配搭来完成。该保持件能与电线的裸露端导体相嵌接,以防止电线的电线裸露端导体自该连接器壳体中沿轴向缩回;在任何情况下,由于该保持件均能稳定且牢固地抓持住电线的裸露端导体,故能有效防止电线的裸露端导体自该连接器壳体中沿轴向任意地移动。目前已知弹簧部件的传统设计中,保持件被设计成可释放的结构,以方便作业人员能据以将电线的裸露端导体自该连接器壳体中移出,而不会损坏到该连接器的任何部件,从而在需要更换电线的任何状况下,都能方便且顺利地自该连接器壳体中移去旧电线。反的,在某些其它传统设计中,为确保电线的裸露端导体无法自该连接器壳体中被移去,其保持件则特意地被设计及制作成不可释放的结构及状态。
如上所述,该保持件的构造通常是与该弹簧部件结合成一体,以在电线的裸露端导体被插入至该连接器壳体内时,提供促使电线的裸露端导体与该弹簧部件充分接触并防止该裸露端导体朝该连接器壳体外缩回的作用力。一般而言,该保持件均是一体成形在该弹簧部件上的一弹性金属构造,当电线的裸露端导体被插入至该连接器壳体内时,电线的裸露端导体会先与该弹簧部件相触接,并促使该弹簧部件从其平衡位置而弯折,导致该弹簧部件偏转,从而在电线的裸露端导体上产生压缩力,以通过该压缩力令电线的裸露端导体抵压至与该母线紧密接触的电气连接状态。该弹簧部件的结构及角度是为了使经过该弹簧部件的电线的裸露端导体能沿一个方向被插入至该连接器壳体内;但是,由于该弹簧部件上该保持件的额外设计及构造,却令电线的裸露端导体不能沿反方向自该连接器壳体向外缩回;因此,该弹簧部件与电线的裸露端导体间相互触接的方式,不仅提供了将电线的裸露端导体压抵至该母线的功能,还提供了有效防止电线的裸露端导体自该连接器壳体向外缩回的双重功能。据此,为了能将该电线裸露端导体稳固地压抵至该母线,在前述已知弹簧部件中,自然必需使用到能抵抗已知弹簧部件弹性压缩力的稳定结构,然而,当电线的裸露端导体通过已知弹簧部件及该连接器壳体,而由已知弹簧部件及该连接器壳体共同提供用以牢固地抓持住该母线的支撑作用力时,特别是当该连接器是被用于连接多股电线时,则经常会出现诸多问题,如:当多股电线受到该弹簧部件所施加的压抵作用力时,多股电线容易分别变形成为扁平状或分散开来;另,由于已知弹簧部件的压抵作用力及其反作用力均仅是在已知弹簧部件发生偏转时始产生,因此多股电线的散开将减少或甚至消除了该偏转,从而削减了已知弹簧部件所应具备的前述双重功能。
见图1至图9所示,这是中国专利公告号为101325288B的中国专利,其是美国理想工业公司提出的一种“具有改进的母线的压入式连接器”的现有技术方案。结合图1、图2所示,该现有技术方案中,该压入式连接器10具有一壳体12,壳体12由两部分组合而成,包括一五面壳体14及一盖帽16;该五面壳体 14具有左侧壁22、右侧壁2、顶壁18、底壁20,其后壁26能封闭住该五面壳体14 后端,以s所有壁面能共同围绕而形成五面壳体14的结构。在该五面壳体14内形成一中空内腔28,仅该五面壳体14前侧呈开放状,据以容纳及固定盖帽16。每个侧壁22、24面上都设有一闩锁30,闩锁30能分别与盖帽16侧边突起钩体32相嵌接,以令该盖帽16得以稳固地被保持且定位在该五面壳体14前侧面。该盖帽16上开设有多个贯穿的插接部34,插接部34分别提供了进入该五面壳体14中空内腔28的插接通道;另,为使插接通道彼此独立、不会相互干扰,可通过在该五面壳体14 的中空内腔28中增设至少一隔板36,据以区隔相邻的插接通道,以便电线的裸露端导体分别通过插接部34被插入至该五面壳体14的中空内腔28时,隔板36能分别引导电线的裸露端导体被插接至对应且正确的插接位置。
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该压入式连接器10包括一弹簧组件38,该弹簧组件38 包括一弹簧部件42及固定在该弹簧部件42上的一母线40;其中,该弹簧部件42 是由一不锈钢的弹性金属板体经冲压成型且弯折而成,包括一直立脚48及一水平脚44,该直立脚48与该水平脚44间的相互衔接处形成有一弯折线46,该水平脚44 上开设有一对用于连接该母线40的铆钉孔41;该直立脚48则是于冲压成型时通过在该弹性金属板体上分别形成二切口50,而将该弹性金属板体区分成三段独立板块52,切口50分别是自直立脚48的顶边缘开始向下延伸,直到抵达邻近该折线46 处始结束;各段独立板块52上尚包括一经冲压成型所形成的U形切口54,以在各段独立板块52上分别形成一限定弹簧夹56,限定弹簧夹56的一端57是整体地连接至对应的独立板块52,而令限定弹簧夹56的另一端58朝该五面壳体14的中空内腔28后侧倾斜延伸成为一自由端58。见图4、图5所示,限定弹簧夹56的另一端(即,该自由端58)是朝该中空内腔28后侧弯曲且朝该水平脚44的方向延伸,使得该自由端58能与对应的独立板块52的其余部分形成一抵压夹角θ,以使各限定弹簧夹 56能产生最佳的夹持及抵压作用力,以稳固地将插入至该压入式连接器10内的电线裸露端导体夹持定位在正确的位置,且稳固地将电线裸露端导体抵压至该母线 40的顶缘上。
见图1、图2所示,该五面壳体14的底壁20结构是与该盖帽16的下部结构相互配搭,以能有效支撑该弹簧部件42的水平脚44;基于类似理由,该盖帽16伸入至该五面壳体14中空内腔28的部分则是与该直立脚48相抵接,且与伸入至该五面壳体14中空内腔28的隔板36相互配搭,以顺利且稳固地将该弹簧组件38限定在该五面壳体14内的预定位置。所述的限定弹簧夹56是分别对应于该盖帽16前侧壁上所开设的每一个插接部34,使得电线裸露端导体分别通过插接部34,而被插入至该五面壳体14中空内腔28时,均能精准且正确地碰触到相对应的限定弹簧夹56,以令限定弹簧夹56分别朝后上方弯曲,从而使限定弹簧夹56的自由端58因弹性回复力而牢固地压抵至电线裸露端导体上。如此,不仅能使电线裸露端导体被压抵至与该母线40彼此牢固地电气连接成一体,而且可防止电线裸露端导体不易脱离限定弹簧夹56的自由端58,从而能有效避免电线裸露端轻易被他人或因故而从该五面壳体14内被拔出,以确保电气连接的便利性、安全性及稳定性。
参阅图4至图6所示,该母线40通常是由镀锡的铜或黄铜、磷青铜及类似的其他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的一呈矩形状的组件,该母线40的顶面60与底面62间的厚度为T,其中,该顶面60是面对着即将被插入的电线裸露端导体,该底面62则是供被放置及安装至该水平脚44上;如此,该母线40具有一入口边缘64、一出口边缘66及至少两个从入口边缘延伸到出口边缘的线交叉轴68,而令该入口边缘64 成为该电线裸露端导体进入该五面壳体14后第一次通过该母线40的边缘,且令该出口边缘66成为该电线裸露端导体最后通过该母线40的边缘。由此,在该五面壳体14的结构及其内该母线40位置均已被确定的条件下,线交叉轴68即成为将要插接的电线裸露端导体的设计装配位置,通过铆钉分别通过对应的铆钉孔41,即能迅速地将该母线40铆接安装至该弹簧部件42的水平脚44上,而完成该压入式连接器10的组装。
如图6所示,所述母线40的顶面60尚设有一线容纳凹腔74及一线接合突起76,其中,该线容纳凹腔74是由该顶面60朝线交叉轴68的下方延伸而成,该线接合突起76则是由该顶面60朝线交叉轴68的上方延伸而成,该线容纳凹腔74及该线接合突起76是可在以冲压成型制作该母线40时一起形成,该线容纳凹腔74在顶面60 下具有至少50%母线厚度T的深度D,且该线容纳凹腔74具有该母线40的该入口边缘64与该出口边缘66间距离WD至少30%的长度L1,该线接合突起76在该顶面 60以上具有至少40%母线40厚度T的高度H,且该线接合突起76具有该母线40的该入口边缘64与该出口边缘66间距离WD至少50%的长度L2。另根据该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其实用新型人清楚指出,在电线裸露端导体被插入至该五面壳体14 内,且电线裸露端导体压抵至该母线40时,该线容纳凹腔74及该线接合突起76 间的前述结构将会为导体与该母线40间在电气插接上提供适当的限制。具体地说,该专利文献的核心技术特征是在线容纳凹腔74的深度D必需足够深,才能有效封锁住电线裸露端导体多股线的足够的侧面,从而有效地防止电线裸露端导体的多股线分散开来;另,该线容纳凹腔74与该线接合突起76间亦形成了用以使电线裸露端导体横过该母线40顶面60的一螺旋形路径,此一构造将有助于弹簧夹56 将电线裸露端导体保持在该五面壳体14内;该线容纳凹腔74内至少有三个腔面是部分地围绕着电线裸露端导体,以有效防止其上多股线分散开来的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现有专利文献中的弹簧部件可以实现令电线裸露端导体能以直接插入方式,插接至一压入式连接器壳体内,除使该电线裸露端导体与该压入式连接器壳体内的母线间能实现快速电气连接的效果外,尚使该电线裸露端导体不会轻易地自该压入式连接器壳体内缩回,以确保该电线裸露端导体与该母线间能保持稳固电气连接的双重效果。然而,如上述现有专利文献中所述,其弹簧部件38均是采用“一点一线”定位机制,对插入其中的该电线裸露端导体进行定位。见图7、图8所示,一旦该压入式连接器10及插入其中的电线W是处于变动剧烈的环境(如:充满着剧烈震动、摇动、摆动或晃动…等)时,该压入式连接器10或电线W将因周遭剧烈变动的环境作用力,而极易在电线W裸露端导体C及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上产生一扭转作用力R,该扭转作用力R将无可避免地会驱使电线W裸露端导体C在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中转动,此时,由于前述“一点一线”定位方式过于薄弱,完全无法制止电线W裸露端导体C在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中沿轴向转动,而令电线W裸露端导体C随着经常出现的环境作用力而持续地在该压入式连接器 10中发生轴向转动,从而使得压抵至电线W裸露端导体C上的限定弹簧夹56的自由端58棱角对电线W裸露端导体C或多股线沿径向进行切割,从而在电线W裸露端导体C持续地在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中沿轴向转动的状态下,最终必然导致电线W裸露端导体C的横断面受损而大幅缩减,令电线W裸露端导体C的阻抗值大幅增加,进而使得电线W裸露端导体C、弹簧组件38及该五面壳体14极易发生高温软化、金属疲乏及变形的问题,甚至使得弹簧组件38因此而丧失原先设计的预期夹持及压抵功能,令电线W裸露端导体C极易因夹压不紧实而产生不当的升温,甚至引发电气走火…等火灾意外,或因夹压不紧实而极易因外力(如:拉、扯、摇及动等)而发生崩脱,造成电气故障、毁损或不堪使用的诸多问题。
除此的外,见图9所示,当多条电线W分别置入弹簧组件38中,前述“一点一线”定位方式并无法有效避免电线W大幅度地水平偏移,因此,当电线W处于变动剧烈的环境,将会使相邻的电线W因偏移而彼此碰触、推挤,最终对相关电子产品或设备产生负面影响。
有鉴于此,如何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且新颖的压入式连接器,令作业人员能在完全无需额外工具(如:钳子)或组件(如:连接垫片或绝缘胶带)辅助的前提下,仅需以手握持电线W将其裸露端导体C简单地压入至该压入式连接器10的对应插接部34中,即能使该电线W裸露端导体C与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中的母线40,形成安全稳固的电气连接,且令该电线W裸露端导体C完全不会在该压入式连接器10 中发生扭转变形的问题,而有利于日后对该压入式连接器10进行绝缘位移或其他维护保养的操作,不仅令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与该电线W裸露端导体C间能更便捷地实现电气连接,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与该电线W裸露端导体C间的连接方式亦令该电线W裸露端导体C能完全保持在该压入式连接器10所提供的绝缘环境内,而与周围环境完全绝缘,从而为该电线W与该母线40间提供优良、稳定且安全的电气传输效果,以有效避免发生前述火灾意外风险及确保相关电气设备及是统不致受损或故障,即为各压入式连接器设计及制造业者始终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针对于此,本发明人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目前的连接器存在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无需额外工具辅助前提下手动将电线接入,并保持定位稳固的压入式端子及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的压入式端子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端子包括:端子主体以及安装在端子主体上的母线,所述的端子主体由一弹性金属板体经冲压成型及弯折而成,其纵断面呈U形,且由前至后依次包括至少一前直立插接脚、一水平衔接脚及至少一后直立插接脚;其中,所述的前直立插接脚与后直立插接脚分别衔接在所述水平衔接脚的前后两端;所述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通过切口形成有对应的独立板块,各段独立板块上包括一经冲压而成的U形切口;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所形成的U形切口是彼此相对应地位于同一插接轴线,在所述前直立插接脚上分别形成一前抵压弹簧夹与一前抵压框,且在所述后直立插接脚上分别形成一后抵压弹簧夹与一后抵压框,所述前抵压弹簧夹与后抵压弹簧夹的一端是分别整体地连接至对应的独立板块,而令各所述抵压弹簧夹与后抵压弹簧夹的另一端分别朝该插接轴线的后方倾斜延伸成为一自由端;所述的母线由导电材料制成并安装在端子主体上,该母线的顶侧面上朝所述插接轴线方向形成有一抵接面;当电线裸露端导体依序穿过该U形切口后,与所述前抵压弹簧夹与后抵压弹簧夹的自由端及该抵接面相抵接,而使该电线裸露端导体能以两点一线的状态定位安装至该压入式端子,且被限位于该前抵压框与该后抵压框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U形切口、前抵压弹簧夹、后抵压弹簧夹及抵接面结构是与该电线裸露端导体的断面结构相匹配。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的切口是通过冲压成型时在弹性金属板体上分别形成至少二切口,而将该弹性金属板体区分成至少四段独立板块,该切口分别是自所述前直立插接脚与是后直立插接脚的顶缘开始向下延伸。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前抵压框与后抵压框相互对应,并位于同一插接轴线。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母线呈长条形,其底侧面被安装至所述水平衔接脚的顶侧面上。
本实用新型中的压入式连接器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压入式连接器包括:一压入式端子、母线以及以壳体,所述的端子主体由一弹性金属板体经冲压成型及弯折而成,其纵断面呈U形,且由前至后依次包括至少一前直立插接脚、一水平衔接脚及至少一后直立插接脚;其中,所述的前直立插接脚与后直立插接脚分别衔接在所述水平衔接脚的前后两端;所述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通过切口形成有对应的独立板块,各段独立板块上包括一经冲压而成的U形切口;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所形成的U形切口是彼此相对应地位于同一插接轴线,在所述前直立插接脚上分别形成一前抵压弹簧夹与一前抵压框,且在所述后直立插接脚上分别形成一后抵压弹簧夹与一后抵压框,所述前抵压弹簧夹与后抵压弹簧夹的一端是分别整体地连接至对应的独立板块,而令各所述抵压弹簧夹与后抵压弹簧夹的另一端分别朝该插接轴线的后方倾斜延伸成为一自由端;所述的母线由导电材料制成并安装在端子主体上,该母线的顶侧面上朝所述插接轴线方向形成有一抵接面;所述的壳体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包括一中空内腔及至少二插接部;其中,该中空内腔的结构是与该压入式端子的结构相匹配,所述的插接部开设在该壳体的前侧,且与该中空内腔相连通;当电线裸露端导体插入插接部后依序穿过U形切口后,与所述前抵压弹簧夹与后抵压弹簧夹的自由端及该抵接面相抵接,而使该电线裸露端导体能以两点一线的状态定位安装至该压入式端子,且被限位于该前抵压框与该后抵压框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的切口是通过冲压成型时在弹性金属板体上分别形成至少二切口,而将该弹性金属板体区分成至少四段独立板块,该切口分别是自所述前直立插接脚与是后直立插接脚的顶缘开始向下延伸。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前抵压框与后抵压框相互对应,并位于同一插接轴线。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母线呈长条形,其底侧面被安装至所述水平衔接脚的顶侧面上。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壳体还包括一盖体,该盖体通过卡扣方式连接在壳体的前侧,并且所述的插接部开设在盖体上,每个插接部具有一引导通道,该引导通道与所述的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所形成的U形切口是彼此相对应地位于同一插接轴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两点一线稳固定位的压入式端子,该压入式端子被安装在一绝缘壳体内而形成该压入式连接器。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提高该压入式连接器在电气连接上便捷性及安全性,并且可以确保电气系统及其相关电气设备或电子设备在变动剧烈环境(如:充满着剧烈震动、摇动、摆动或晃动等)时的使用寿命,以及其保证电气传输上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压入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所示的线2-2的剖视图;
图3是现有压入式连接器中弹簧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现有压入式连接器中弹簧组件的前视图;
图5是图4中线5-5剖视图;
图6是现有压入式连接器中母线的立体图;
图7是现有压入式连接器与电线连接的纵向剖视图;
图8是现有压入式连接器中弹簧组件与电线连接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现有压入式连接器多条电线发生偏移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压入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压入式连接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压入式端子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压入式连接器与电线连接的纵向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压入式连接器与多条电线连接的示意图。
现有技术附图标记说明:
10:压入式连接器 20:底壁
12:壳体 22:左侧壁
14:五面壳体 24:右侧壁
16:盖帽 26:后壁
18:顶壁 28:中空内腔
30:闩锁 58:自由端
32:钩体 60:母线顶面
34:插接部 62:底面
36:隔板 64:入口边缘
38:弹簧组件 66:出口边缘
40:母线 68:线交叉轴
41:铆钉孔 74:线容纳凹腔
42:弹簧部件 76:线接合突起
44:水平脚 A1:初始断面积
46:弯折线 A2:最终断面积
48:直立脚 B:弯曲方向
50:切口 C:裸露端导体
52:独立板块 D:线容纳凹腔的深度
54:U形切口 E:裸露端导体的末端
56:限定弹簧夹 F:定位点
57:限定弹簧夹的一端 H:高度
I:推压作用力
L1:线容纳凹腔的长度 T:母线的厚度
L2:线接合突起的长度 WD:入口边缘与出口边缘间距离
P:弹性回复力 W:电线
R:扭转作用力 θ:抵压夹角
本实用新型附图标记说明:
70:压入式连接器 716:弯折线
71:端子主体 718:插接轴线
71B:独立板块 80:母线
71F:自由端 81:抵接面
71U:U形切口 90:壳体
710:切口 91:中空内腔
711:前直立插接脚 92:插接部
711C:前抵压弹簧夹 W:电线
711D:前抵压框 C:裸露端导体
712:水平衔接脚 F1、F2:定位点
713:后直立插接脚 900:盖体
713C:后抵压弹簧夹 901:引导通道
713D:后抵压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为了便于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背景技术中关于现有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即结合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一点一线”定位方式,对与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两点一线”定位方式对照比较。
结合图7所示,前面所述的专利文献中在电线W裸露端导体C逐一地通过插接部34,被插入至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中,且逐一地被连接定位至对应的弹簧组件38后,电线W裸露端导体C会因周遭剧烈变动的环境而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电线W裸露端导体C的阻抗大幅增加,进而造成电线W裸露端导体C、弹簧组件38及该五面壳体14极易因产生高温而发生软化、金属疲乏及变形等问题,甚至使得弹簧组件38因此丧失原先设计的预期夹持及抵压功能,令电线W裸露端导体C极易因夹压不紧实而发生不当升温,从而引发火灾等意外事件,或因夹压不紧实而极易因外力而发生崩脱,造成电气故障、毁损或不堪使用等问题。
当作业人员将电线W裸露端导体C逐一地插入至该插入式连接器10上对应的插接部34时,电线W裸露端导体C将向该插入式连接器10的该中空内腔28 延伸,直到电线W裸露端导体C的末端E抵靠至对应的限定弹簧夹56外侧;该作业人员仅需朝该插入式连接器10的后侧方向继续施加一推压作用力I,以向后推送电线W裸露端导体C;此时,对应的限定弹簧夹56即会因此而朝远离电线 W裸露端导体C的方向弯曲(箭头B所示),而令电线W裸露端导体C的末端E能分别通过对应的U形切口54;电线W裸露端导体C碰触至该母线40且其末端E不再对对应的限定弹簧夹56外侧继续施加推压作用力I时,对应的限定弹簧夹 56即会因本身的弹性回复力(箭头P所示),而朝电线W裸露端导体C的方向翻转,从而令限定弹簧夹56的自由端58牢固地压抵至电线W裸露端导体C上,且令电线W裸露端导体C更加紧密地触压在该母线40上。
如此,通过由限定弹簧夹56的自由端58压抵在电线W裸露端导体C上的一定位点F(即所谓的“一点”),不仅能使电线W裸露端导体C精准地定位在对应的线交叉轴68(即所谓的“一线”)上,形成所谓的“一点一线”定位机制,令该电线W裸露端导体C紧密地被压抵在与该母线40上彼此牢固地电气连接成一体,尚能有效防止电线W裸露端导体C轻易脱离限定弹簧夹56的自由端58,从而能有效避免电线W裸露端导体C轻易地被他人或因故而从该五面壳体14 内被拔出,以确保电气是统联机的便利性、安全性及稳定性。
然而,一旦该压入式连接器10及插入其中的电线W是处于变动剧烈的环境时,将因周遭剧烈变动的环境作用力,而极易在电线W裸露端导体C及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上产生一扭转作用力(箭头R所示),该扭转作用力R无可避免地将驱使电线W裸露端导体C在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中转动,此时,由于前述“一点一线”定位机制过于薄弱,完全无法制止电线W裸露端导体C在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中沿该线交叉轴68转动,而令电线W裸露端导体C持续地在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中发生轴向转动,从而使得压抵至电线W裸露端导体C上的该限定弹簧夹56的自由端58棱角A,对电线W裸露端导体C或股线沿径向进行切割,从而在电线W裸露端导体C持续地在该压入式连接器10中沿轴向转动的状态下,最终必然导致电线W裸露端导体C的横断面积由原先设计的初始断面积A1大幅缩减为受损后的最终断面积A2(即,A1<A2),使得电线W裸露端导体C的阻抗大幅增加,进而导致电线W裸露端导体C、弹簧组件38及该五面壳体14极易因产生前面所述的诸多问题。
本实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的“一点一线”定位方式存在的诸多缺点及问题,设计出一种采用“两点一线”稳固定位方式的压入式端子及其连接器,不经可以更简易、快速的组装,并且无论是处于任何变动剧烈的环境中,电线裸露端导体均不会在压入式连接器中轴向转动,以确保该压入式连接器及电线裸露端导体始终能保持完好无损,从而令所形成的电气是统始终能在电气联机及传导上维持最佳的便利性、安全性及稳定性。
见图10至图12所示,这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该压入式端子包括一端子主体71及一母线80;其中,该端子主体71是由一弹性金属板体经冲压成型及弯折而成,其纵断面是呈「U」形,且由前至后依序包括至少一前直立插接脚711、一水平衔接脚712及至少一后直立插接脚713;其中,直立插接脚711、 712是分别衔接在该水平衔接脚712的前后两端,且直立插接脚711、712与该水平衔接脚712相互衔接处分别形成有一弯折线716。如图12所示,前直立插接脚711及后直立插接脚713是于冲压成型时通过在该弹性金属板体上分别形成至少二切口710,而将该弹性金属板体区分成至少四段独立板块71B。本实施例中,是在该弹性金属板体上分别形成四道切口710,以将该弹性金属板体区分成六段独立板块71B。
所述的切口710分别是自前、后直立插接脚711、713的顶缘开始向下延伸,直到抵达邻近该折线716处为止;各段独立板块71B上尚包括一经冲压而成的U 形切口71U;对应的前直立插接脚711及后直立插接脚713上所形成的U形切口71U是彼此相对应地位在同一插接轴线718上,以在前直立插接脚711上分别形成一前抵压弹簧夹711C与一前抵压框711D,且在后直立插接脚713上分别形成一后抵压弹簧夹713C与一后抵压框713D,前、后抵压弹簧夹711C、713C 的一端是整体地连接至对应的独立板块71B,而令前、后抵压弹簧夹711C、713C 的另一端分别朝该插接轴线718的后方倾斜延伸成为一自由端71F,且位在同一插接轴线718上的前抵压框711D则与后抵压框713D相互对应。
所述的母线80是由铜或镀锡铜等具高电气传导特性的导电材料制成的长条形状组件,其主要工作是在导通电源,该母线的底侧面是被安装连接至该水平衔接脚712的顶侧面上,以能对该水平衔接脚712及该端子主体71导通电源,该母线80的顶侧面上则是朝该插接轴线718方向形成有一抵接面81。结合图13 所示,U形切口71U、前、后抵压弹簧夹711C、713C、前、后抵压框711D、713D 及抵接面81的结构是与一电线W裸露端导体C的断面结构相匹配,以在该电线 W裸露端导体C依序穿过U形切口71U后,电线W裸露端导体C能分别稳固地与抵压弹簧夹711C、713C的自由端71F及该抵接面81的顶缘相抵接。其中,该前抵压弹簧夹711C的自由端71F及该后抵压弹簧夹713C的自由端71F是沿着该插接轴线718方向分别抵压至电线W裸露端导体C顶缘上不同的定位点F1及F2(即所谓的“两点”),从而迫使电线W裸露端导体C的底缘(即所谓的“一线”)稳固地抵靠在该母线80顶侧面上的该抵接面81,而使该电线W裸露端导体C能以“两点一线”的状态,快速、便捷、精准、安全且稳固地被定位安装至该端子主体71,且被限位于该前、后抵压框711D、713D中,如图14所示。该电线W是无法大幅度的水平偏移,而是被限制于当前位置,故能避免相邻的二电线W因偏移而碰触、推挤,从而通过该端子主体71与该母线80成为电气导通状态,且使该电线W裸露端导体C与该压入式端子间不会发生大幅度的水平偏移、扭转、松动或崩脱等异常现象及其所衍生的诸多火灾意外及故障问题。
结合图10至图13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压入式连接器包括一端子主体71、一母线80及一壳体90。该端子主体71、母线80如上所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所述的壳体90是由绝缘材料制成,包括一中空内腔91及至少二插接部92;其中,该中空内腔91的结构是与该压入式端子(即端子主体71与母线80)的结构相匹配,以令该压入式端子得以被稳固地安装在该中空内腔91内。插接部92是开设在该壳体90的前侧,且是与该中空内腔91相连通,以令电线W裸露端导体C能通过插接部92,而被插入至该中空内腔91,且能分别沿着该插接轴线718 通过对应的U形切口71U,而被抵压弹簧夹711C、713C的自由端71F稳固地夹持在预定的正确插接位置,且牢固地被压抵至该母线80的该抵接面81,从而不仅能确保插入至该中空内腔91的电线W裸露端导体C基于本实用新型“两点一线”的定位机制,令电线W裸露端导体C不会因周遭剧烈变动的环境,而在该中空内腔91中发生扭转受损的问题,同时可以确保电线W裸露端导体C始终能快速且精准地被插接至正确的插接位置,以产生稳定且安全的电气传输效果。
所述的壳体还包括一盖体,该盖体通过卡扣方式连接在壳体的前侧,并且所述的插接部开设在盖体上,每个插接部具有一引导通道,该引导通道与所述的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所形成的U形切口是彼此相对应地位于同一插接轴线。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压入式端子,该端子包括:端子主体以及安装在端子主体上的母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端子主体由一弹性金属板体经冲压成型及弯折而成,其纵断面呈U形,且由前至后依次包括至少一前直立插接脚、一水平衔接脚及至少一后直立插接脚;其中,所述的前直立插接脚与后直立插接脚分别衔接在所述水平衔接脚的前后两端;所述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通过切口形成有对应的独立板块,各段独立板块上包括一经冲压而成的U形切口;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所形成的U形切口是彼此相对应地位于同一插接轴线,在所述前直立插接脚上分别形成一前抵压弹簧夹与一前抵压框,且在所述后直立插接脚上分别形成一后抵压弹簧夹与一后抵压框,所述前抵压弹簧夹与后抵压弹簧夹的一端是分别整体地连接至对应的独立板块,而令各所述抵压弹簧夹与后抵压弹簧夹的另一端分别朝该插接轴线的后方倾斜延伸成为一自由端;
所述的母线由导电材料制成并安装在端子主体上,该母线的顶侧面上朝所述插接轴线方向形成有一抵接面;
当电线裸露端导体依序穿过该U形切口后,与所述前抵压弹簧夹与后抵压弹簧夹的自由端及该抵接面相抵接,而使该电线裸露端导体能以两点一线的状态定位安装至该压入式端子,且被限位于该前抵压框与该后抵压框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入式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形切口、前抵压弹簧夹、后抵压弹簧夹及抵接面结构是与该电线裸露端导体的断面结构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入式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的切口是通过冲压成型时在弹性金属板体上分别形成至少二切口,而将该弹性金属板体区分成至少四段独立板块,该切口分别是自所述前直立插接脚与是后直立插接脚的顶缘开始向下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入式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抵压框与后抵压框相互对应,并位于同一插接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入式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母线呈长条形,其底侧面被安装至所述水平衔接脚的顶侧面上。
6.一种压入式连接器,包括:一压入式端子、母线以及以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端子主体由一弹性金属板体经冲压成型及弯折而成,其纵断面呈U形,且由前至后依次包括至少一前直立插接脚、一水平衔接脚及至少一后直立插接脚;其中,所述的前直立插接脚与后直立插接脚分别衔接在所述水平衔接脚的前后两端;所述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通过切口形成有对应的独立板块,各段独立板块上包括一经冲压而成的U形切口;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所形成的U形切口是彼此相对应地位于同一插接轴线,在所述前直立插接脚上分别形成一前抵压弹簧夹与一前抵压框,且在所述后直立插接脚上分别形成一后抵压弹簧夹与一后抵压框,所述前抵压弹簧夹与后抵压弹簧夹的一端是分别整体地连接至对应的独立板块,而令各所述抵压弹簧夹与后抵压弹簧夹的另一端分别朝该插接轴线的后方倾斜延伸成为一自由端;
所述的母线由导电材料制成并安装在端子主体上,该母线的顶侧面上朝所述插接轴线方向形成有一抵接面;
所述的壳体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包括一中空内腔及至少二插接部;其中,该中空内腔的结构是与该压入式端子的结构相匹配,所述的插接部开设在该壳体的前侧,且与该中空内腔相连通;
当电线裸露端导体插入插接部后依序穿过U形切口后,与所述前抵压弹簧夹与后抵压弹簧夹的自由端及该抵接面相抵接,而使该电线裸露端导体能以两点一线的状态定位安装至该压入式端子,且被限位于该前抵压框与该后抵压框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压入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的切口是通过冲压成型时在弹性金属板体上分别形成至少二切口,而将该弹性金属板体区分成至少四段独立板块,该切口分别是自所述前直立插接脚与是后直立插接脚的顶缘开始向下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压入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抵压框与后抵压框相互对应,并位于同一插接轴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压入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母线呈长条形,其底侧面被安装至所述水平衔接脚的顶侧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压入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还包括一盖体,该盖体通过卡扣方式连接在壳体的前侧,并且所述的插接部开设在盖体上,每个插接部具有一引导通道,该引导通道与所述的前直立插接脚及后直立插接脚上所形成的U形切口是彼此相对应地位于同一插接轴线。
CN202120080820.1U 2021-01-12 2021-01-12 一种压入式端子及连接器 Active CN2147977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80820.1U CN214797792U (zh) 2021-01-12 2021-01-12 一种压入式端子及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80820.1U CN214797792U (zh) 2021-01-12 2021-01-12 一种压入式端子及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97792U true CN214797792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746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80820.1U Active CN214797792U (zh) 2021-01-12 2021-01-12 一种压入式端子及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977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83969B1 (en) One-piece conductive clip for push-in wire connector
US7097491B2 (en) Plug connector
JP200219811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H09219224A (ja) 電気前面配線端子
US4013332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7122306A (ja) 圧接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US7140905B2 (en) Quick wire connect angle plug
JP5100847B2 (ja) 接続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ントロ−ルセンタ
TWI754391B (zh) 兩點一線穩固定位之壓入式端子及其連接器
EP3570378B1 (en) Cutting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tacting an insulated wire through insulation
EP3054531A1 (en) Earthing conductor element for switchboard terminal blocks and associated terminal block for earthing wires
CN214797792U (zh) 一种压入式端子及连接器
JP7339018B2 (ja) 圧接端子、端子付き電線、及び、コネクタ
JP7311309B2 (ja) コネクタ
KR20100121950A (ko) 조인트터미널이 구비된 커넥터
KR20060060622A (ko) 전기 커넥터
JP3340325B2 (ja) 複数段にケーブル列を配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S63138678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289154B2 (ja) コネクタ
KR100982942B1 (ko) 커넥터
DE102015007536B4 (de) Buchsenanschlussstück, Federbaugruppe zum Kontaktieren einer Kontaktplatte mit einem Gegenkontakt und Verfahren zum Ausbilden eines Buchsenanschlussstücks
JPH0315180A (ja) ツーピースコネクタ
US20060246767A1 (en) Wire-terminal element
JP414265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フラット回路体と電気コネクタの接続方法
KR20100001179U (ko)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