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91991U - 一种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91991U
CN214791991U CN202022836706.5U CN202022836706U CN214791991U CN 214791991 U CN214791991 U CN 214791991U CN 202022836706 U CN202022836706 U CN 202022836706U CN 214791991 U CN214791991 U CN 2147919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pipe
condenser
ammonia
liquid
ammonia vap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3670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增之
王保玉
伍朵
邢志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General Fushi Cold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General Fushi Cold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General Fushi Cold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General Fushi Cold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3670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919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919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919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包括第一传输管、多个冷凝器单元、第二传输管和压差产生装置;多个所述冷凝器单元并联于所述第一传输管和所述第二传输管之间,所述压差产生装置安设在所述第二传输管道的上部空间;所述冷凝控器单元包括:冷凝器和控制单元,所述冷凝器与所述控制单元串联,且所述冷凝器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传输管相导通,所述控制单元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传输相导通。本实用新型的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可以使得冷凝器内的液体可以及时排入到第二冷凝管内,进而提高制冷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和制冷系统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
背景技术
冷媒,是在冷冻空调等系统中用以传递热能,产生冷冻效果的工作媒介,通常为液态或者气态。冷媒在吸热后变成气态,在放热后变成液态,用来对热量进行转移,以实现制冷效果。
传统的冷媒有很多种,如氟利昂、CO2和氨等。由于氨作为冷媒具有易制取、价格低廉、单位制冷量大、放热系数高等优点,在工业制冷系统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由于氨具有腐蚀性,且有毒、容易挥发,目前其发生泄漏事故的概率和危害都很大。因此,如何在保证制冷量的情况下降低氨存储的安全性,成为氨制冷技术应用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使氨冷媒以气液二相的状态存在,从而降低了单位体积内氨冷媒的量,进而降低氨的存储危险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包括:第一传输管、多个冷凝控制单元、第二传输管和压差产生装置;
多个所述冷凝控制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一传输管和所述第二传输管之间,所述压差产生装置安设在所述第二传输管道的上部空间;
所述冷凝控制单元包括:冷凝器和控制单元,所述冷凝器与所述控制单元串联,且所述冷凝器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传输管相导通,所述控制单元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传输相导通;其中,
所述第一传输管用于向所述冷凝器传输待冷却的气态氨冷媒;
所述冷凝器用于对气态氨冷媒进行冷凝;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仅允许所述冷凝器产生的液态氨冷媒进入所述第二传输管;
所述压差产生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二传输管的上部空间产生压差以生成气体空间。
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提高冷凝器和第二传输管之间的压力差,使得冷凝器内的液柱可以及时排入到第二冷凝管内;同时,可以从整体上降低了在第二传输管内的氨冷媒的量,进而提高制冷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和制冷系统的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控制单元为疏水阀。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由于疏水阀作为常用的实现允许通液体、不允许通气体的配件,具有维护成本低、更换方便的优点。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控制单元为球阀。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由于球阀可靠性高的优点,且易买到配件。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储液箱;
所述储液箱与所述第二传输管的下部空间导通,所述储液箱用于气液分离并存储液态氨冷媒。
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增设储液箱,可以对液氨冷媒进行临时的存储,起到调节第二传输管内的压力的目的。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第一抽取装置;
所述第一抽取装置串联在所述第二传输管和所述储液箱之间。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通过第一抽取装置,主动对第二传输管内的液氨冷媒进行抽取,实现对液氨量的主动调节,特别是,液氨的量减少后,气态氨会得到补充,从而进一步地降低氨的存储量,提高制冷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储气箱;
所述储气箱与所述压差产生装置的出气口相导通。
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增设储气箱,可以对气态氨冷媒的量进行调节,实现与压差产生装置的补充。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第二抽取装置;
所述第二抽取装置的进口与所述储气箱相导通,所述第二抽取装置的出口与所述第一传输管相导通。
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增设储气箱,可以对气态氨冷媒的量进行调节,实现与压差产生装置的补充。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液位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液位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传输管内,所述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传输管内的液态氨冷媒的液面高度;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抽取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压差产生装置电性连接。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实现对第二传输管内的液氨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对第二传输管内的氨冷媒的存储量实现实时监控和实时调节。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压力传感器;
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设在所述储气箱内;
所述控制器还与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抽取装置电性连接。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对储气箱内的压力进行监控,以避免储气箱内压力过限,产生压力隐患。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报警器;
所述报警器安设在所述第二传输管上,所述报警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在发生安全隐患,如氨冷媒泄漏前,向用户发出报警信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第一传输管;2、冷凝器;3、控制单元;4、第二传输管;401、液态氨冷媒;402、气态氨冷媒;5、压差产生装置;6、储液箱;7、第一抽取装置;8、储气箱;9、第二抽取装置;10、液位传感器;11、压力传感器; 12、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的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在采用氨冷媒进行制冷时,如果存在多个并联的冷凝器时,由于多个冷凝器之间存在不同的压力降,会出现以下问题:部分冷凝器的出口处,会出现液柱,甚至液柱(液氨)会进入到冷凝器内。这一方面会导致冷凝器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液氨在冷凝器内囤积,使得液氨的存储量会突破预设的上限,从而使制冷系统出现安全性问题。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传输管1、多个冷凝控制单元3、第二传输管4和压差产生装置5。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传输管1用于向该冷凝器2传输待冷却的气态氨冷媒402。
多个该冷凝控制单元3串联于该第一传输管1和该第二传输管4之间,该压差产生装置5安设在该第二传输管4道的上部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传输管4道用于将冷凝后的氨冷媒传输到冷库内,以便进行下一制冷循环。
其中,该冷凝控制单元3包括:冷凝器2和控制单元3,该冷凝器2 与该控制单元3串联,且该冷凝器2的进口端与该第一传输管1相导通,该控制单元3的出口端与该第二传输相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该冷凝器2用于对气态氨冷媒402进行冷凝,属于现有技术。
此外,该控制单元3用于仅允许该冷凝器2产生的液态氨冷媒401进入该第二传输管4。需要说明的是,实现仅允许液体通过、而不允许气体通过的控制单元3,属于现有技术。
此外,该压差产生装置5用于在该第二传输管4的上部空间产生压差以生成气体空间,也属于现有技术。
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增设控制单元3,使得液态氨冷媒401能够及时排入第二传输管4内,通过增设压差产生装置 5,使得第二传输管4内出现压差,从而提高冷凝器2和第二传输管4之间的压力差,使得冷凝器2内的液柱可以及时排入到第二冷凝管内;同时,由于存在压差产生装置5,第二传输管4内会出现一定的气态的氨冷媒,从而在第二传输管4内占据一定的空间,进而使第二传输管4内的冷媒氨以一定量的液态氨冷媒401和一定量的气态氨冷媒402存在,从而从整体上降低了在第二传输管4内的氨冷媒的量,进而提高制冷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和制冷系统的工作效率。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一种可行的方案是,该控制单元 3为疏水阀。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由于疏水阀作为常用的实现允许通液体、不允许通气体的配件,具有维护成本低、更换方便的优点。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该控制单元3为球阀。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由于球阀可靠性高的优点,且易买到配件。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储液箱6。
该储液箱6与该第二传输管4的下部空间导通,该储液箱6用于气液分离并存储液态氨冷媒401。
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增设储液箱6,可以对液氨冷媒进行临时的存储,起到调节第二传输管4内的压力的目的。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第一抽取装置7。
该第一抽取装置7串联在该第二传输管4和该储液箱6之间。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通过第一抽取装置7,主动对第二传输管4内的液氨冷媒进行抽取,实现对液氨量的主动调节,特别是,液氨的量减少后,气态氨会得到补充,从而进一步地降低氨的存储量,提高制冷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储气箱8。
该储气箱8与该压差产生装置5的出气口相导通。
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增设储气箱8,可以对气态氨冷媒402的量进行调节,实现与压差产生装置5的补充。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第二抽取装置9;
该第二抽取装置9的进口与该储气箱8相导通,该第二抽取装置9的出口与该第一传输管1相导通。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主动对气态氨冷媒402进行抽取,并将气态氨进行循环。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液位传感器10和控制器。
该液位传感器10位于该第二传输管4内,该液位传感器10用于检测该第二传输管4内的液态氨冷媒401的液面高度。需要说明的是,液位传感器10属于现有技术。
该控制器分别与该液位传感器10、该第一抽取装置7电性连接、该压差产生装置5电性连接。一种可能的控制器为单片机。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实现对第二传输管4内的液氨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对第二传输管4内的氨冷媒的存储量实现实时监控和实时调节。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压力传感器。
该压力传感器安设在该储气箱内。
该控制器还与该压力传感器、该第二抽取装置电性连接。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对储气箱内的压力进行监控,以避免储气箱内压力过限,产生压力隐患。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报警器。一种可能的报警器为警示灯。
该报警器安设在该第二传输管上,该报警器与该控制器电性连接。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在发生安全隐患,如氨冷媒泄漏前,向用户发出报警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输管、多个冷凝控制单元、第二传输管和压差产生装置;
并联后的多个所述冷凝控制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一传输管和所述第二传输管之间,所述压差产生装置安设在所述第二传输管道的上部空间;
所述冷凝控制单元包括:冷凝器和控制单元,所述冷凝器与所述控制单元串联,且所述冷凝器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传输管相导通,所述控制单元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传输相导通;其中,
所述第一传输管用于向所述冷凝器传输待冷却的气态氨冷媒;
所述冷凝器用于对气态氨冷媒进行冷凝;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仅允许所述冷凝器产生的液态氨冷媒进入所述第二传输管;
所述压差产生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二传输管的上部空间和冷凝器出口产生压差以产生气液混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为疏水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为节流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液箱;
所述储液箱与所述第二传输管的下部空间导通,所述储液箱用于气液分离并存储液态氨冷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抽取装置;
所述第一抽取装置串联在所述第二传输管和所述储液箱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气箱;
所述储气箱与所述压差产生装置的出气口相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抽取装置;
所述第二抽取装置的进口与所述储气箱相导通,所述第二抽取装置的出口与所述第一传输管相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位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液位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传输管内,所述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传输管内的液态氨冷媒的液面高度;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抽取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压差产生装置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传感器;
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设在所述储气箱内;
所述控制器还与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抽取装置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氨蒸汽冷凝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报警器;
所述报警器安设在所述第二传输管上,所述报警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CN202022836706.5U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 Active CN2147919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36706.5U CN214791991U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36706.5U CN214791991U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91991U true CN214791991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710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36706.5U Active CN214791991U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919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49727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tion
US4809515A (en) Open cycle cooled refrigerant recovery apparatus
US11359844B2 (en) Low charge packaged refrigeration systems
CN1332346A (zh) 紧凑型吸收深冷器和其溶液流动线路
CN105258373B (zh) 带有油液分离器的引射回油制冷系统
US11885513B2 (en) Low charge packaged ammonia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evaporative condenser
US20150143826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tion
CN111637668A (zh) 一种新型冷媒回收及充注装置
CN214791991U (zh) 一种高安全性的氨蒸汽冷凝系统
CN218936722U (zh) 一种空调系统的回油及储液结构
CN106796073B (zh) 低充量封装式制冷系统
CN105241124A (zh) 一种制冷装置
JP2006057874A (ja) 吸収式冷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High Safety Ammonia Steam Condensation System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2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19

Pledgee: Bank of China Limited Shanghai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Branch

Pledgor: SHANGHAI GENERAL FUSHI COLD MACHIN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49296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