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91636U - 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91636U
CN214791636U CN202120732423.8U CN202120732423U CN214791636U CN 214791636 U CN214791636 U CN 214791636U CN 202120732423 U CN202120732423 U CN 202120732423U CN 214791636 U CN214791636 U CN 2147916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heating
steam valve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3242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炳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ongi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ongi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ongi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ongi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3242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916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916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916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包括上盖、壳体、底座、内胆、加热机构、控制机构,壳体与底座连接且位于底座的上方,内胆安装于壳体内,加热机构安装于壳体内部且位于内胆的底部,控制机构安装于壳体且与加热机构电性连接,上盖安装于壳体的顶部,上盖盖合于壳体的上端口且与内胆的上端口密封配合,加热机构包括底盘和发热线圈组件,发热线圈组件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底盘上开设有与内胆相配合的限位槽,内胆安装于底盘,发热线圈组件安装于底盘的下方且用于对内胆进行电磁加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采用电磁加热方式对内胆内的水进行加热,具有升温快、功率可调、防干烧、使用寿命长、节能、成本低等优点。

Description

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气加湿设备中,主要使用电加热方式,其电加热组件主要是采用:
1、电热管加热装置,其存在以下缺点:(1)、热效率较低只有:80%、加热速度慢,高耗能。(2)、通过导热绝缘粉或云母,热阻大,电热丝易氧化损坏,寿命短,故障率高。经常维护和定期更换加热圈的弊端。(3)、安装空间大,箱体保温要好。存在“漏电”安全问题。(4)、功率密度低,小于6瓦/平方厘米,大功率加热困难,维护成本高。(5)、保温难,难实现高温蒸汽加热,加热温度一般小于300℃。(6)、无法实现超大功率加热:电热管数量多,故障率高,结构复杂。(7)无法做到加热热水及蒸汽与电源独立分开,容易出现漏电事故。
2、电极管加热装置,其存在以下优点:加湿方式最简单,喷雾颗粒小、加湿均匀,没有“白粉”现象产生。但其缺点是成本高,能耗大,加热器上容易结垢,效率会逐渐衰减;而且无法做到加热水及蒸汽与电源独立分开,容易出现漏电事故。
综上,现有的采用发热片、发热管加热的加湿设备一般具有以下缺点:
1、预热慢,很耗电。
2、容易干烧,设备使用寿命短,容易坏,需要经常更换内胆等。
3、安全系数低,容易漏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防干烧、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至少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包括上盖、壳体、底座、内胆、加热机构、控制机构,壳体与底座连接且位于底座的上方,内胆安装于壳体内,加热机构安装于壳体内部且位于内胆的底部,控制机构安装于壳体且与加热机构电性连接,上盖安装于壳体的顶部,上盖盖合于壳体的上端口且与内胆的上端口密封配合,加热机构为电磁加热机构;
加热机构包括底盘和发热线圈组件,发热线圈组件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底盘上开设有与内胆相配合的限位槽,内胆安装于底盘,发热线圈组件安装于底盘的下方且用于对内胆进行电磁加热。
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加热方式的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采用电磁加热方式对内胆内的水进行加热,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电磁加热升温快;
2、可有效防止干烧,使用寿命长,不用经常更换配件;
3、节能且成本低,相同功率情况下,比传统发热片加热可节电 30%~60%;
4、本加湿装置产生的雾气是无菌的,适用于食品厂或药厂等企业;
5、功率多段可调,高功率加热,低功率保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盘和线圈,线圈盘安装于底盘的底部且与底盘一体连接,线圈盘绕于线圈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线圈组件还包括支架和磁块,支架安装于底盘且位于线圈盘的下方,磁块安装于支架的底部且与线圈相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盖包括内盖和面盖,内盖盖合于壳体的上端口且与内胆的上端口密封配合,面盖盖合于内盖的上方,内盖上开设有与内胆相连通的第一出气孔(热蒸汽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还包括冷却机构,冷却机构设置于面盖且位于内盖与面盖之间,冷却机构用于冷却从第一出气孔排出的热蒸汽;
面盖上开设有第二出气孔(冷却气体出口),第二出气孔用于排出冷却机构产生的冷却气体,且该冷却气体可与从第一出气孔排出的热蒸汽混合。由此,本实用新型的雾气是由内胆内的水加热沸腾之后产生的热蒸汽与冷却机构产生的冷却气体相混合之后产生,即可保证无菌,又可保证喷出来的雾气温度不会太高,安全性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冷却机构包括第一风机和连接头,第一风机设置于面盖,连接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风机、第二出气孔连通。由此,第一风机可抽取内盖与面盖之间空间内的冷空气,并使其依次经连接头、第二出气孔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面盖设有蒸汽阀组件,蒸汽阀组件位于面盖与内盖之间且与第一出气孔、第二出气孔相连通,冷却气体与热蒸汽在蒸汽阀组件处混合。由此,蒸汽阀组件便于实现热蒸汽与冷却气体的混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蒸汽阀组件包括蒸汽阀座、蒸汽阀盖和密封环,蒸汽阀座套装于面盖且与第一出气孔、第二出气孔相连通,蒸汽阀盖盖设于蒸汽阀座的顶端且开设有与蒸汽阀座相连通的第三出气孔,蒸汽阀座的底端与第一出气孔相对应,密封环的上端套装于蒸汽阀座,下端套装于第一出气孔的外周。由此,内胆内的水加热沸腾之后产生的热蒸汽通过第一出气孔进入蒸汽阀座,冷却机构产生的冷却气体通过第二出气孔进入蒸汽阀座对热蒸汽进行冷却,冷却后的雾气从第三出气孔排出至装置外,对周围环境进行加湿。本实用新型的蒸汽阀组件密封性好,气体混合均匀,冷却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机构包括电控主板和电控显示板,电控显示板与电控主板电性连接,发热线圈与电控主板电性连接,通过操控电控显示板,可对发热线圈进行控制。由此,电控显示板可以为触摸屏,控制方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还包括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包括散热器和第二风机,散热器设置于电控主板,第二风机设置于底座,底座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第二风机安装于进风孔且位于电控主板的下方,散热器位于风机的上方。由此,散热器用于对电控主板进行散热,第二风机和进风孔、出风孔的相互配合可形成通风通道,对设置于底座内部的加热机构、控制机构等电器元件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还包括隔热套,隔热套安装于壳体内且套装于内胆的外周。由此,隔热套可起到隔热和保温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盖还包括锁紧机构,内盖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另一端通过锁紧机构与壳体相配合;锁紧机构包括按钮、限位活块、第一转动轴和第一弹簧,壳体的上端面设有限位挡块,限位活块通过第一转动轴可转动地安装于内盖,第一弹簧套装于第一转动轴的外周且其中一弹簧端与内盖相抵,按钮可活动地安装于面盖且底部可与限位活块的一端部相抵,限位活块的另一端部可穿出内盖与限位挡块限位配合。由此,锁紧机构的工作原理为:盖合上盖后,限位活块与限位挡块相抵完成锁紧;当需要打开上盖时,按下按钮,使得限位活块远离限位挡块,同时限位活块摆动使得第一弹簧压缩,此时便可打开上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盖还包括第二转动轴和第二弹簧,内盖的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第二弹簧套装于第二转动轴的外周,第二弹簧的一端与壳体相抵,另一端伸入至内盖和面盖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加热方式的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采用电磁加热方式对内胆内的水进行加热,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3、电磁加热升温快;
4、可有效防止干烧,使用寿命长,不用经常更换配件;
3、节能且成本低,相同功率情况下,比传统发热片加热可节电 30%~60%;
4、本加湿装置产生的雾气是无菌的,适用于食品厂或药厂等企业;
5、功率多段可调,高功率加热,低功率保温;
6、设置有散热机构,散热器用于对电控主板进行散热,第二风机和进风孔、出风孔的相互配合可形成通风通道,对设置于底座内部的加热机构、控制机构等电器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性好;
7、设置有冷却机构,即可保证雾气无菌,又可保证喷出来的雾气温度不会太高,安全性高。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具有节能、防干烧、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散热性好、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的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的加热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图5所示的加热机构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的加热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图1所示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的上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上盖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1为图3所示的上盖部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9所示的上盖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12中的附图标记:1-上盖;2-壳体;3-底座;4-内胆;5-加热机构; 6-控制机构;7-冷却机构;8-隔热套;9-散热机构;11-内盖;12-面盖;13- 蒸汽阀组件;14-锁紧机构;15-第二转动轴;16-第二弹簧;21-限位挡块; 31-进风孔;32-出风孔;51-底盘;52-发热线圈组件;61-电控主板;62-电控显示板;71-第一风机;72-连接头;91-散热器;92-第二风机;111-第一出气孔;121-第二出气孔;131-蒸汽阀座;132-蒸汽阀盖;133-密封环;141- 按钮;142-限位活块;143-第一转动轴;144-第一弹簧;511-限位槽;521- 线圈盘;522-支架;523-磁块;132a-第三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12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如图1~12所示,该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包括上盖1、壳体2、底座3、内胆4、加热机构5、控制机构6。壳体2与底座3连接且位于底座3的上方,内胆4安装于壳体2内,加热机构5安装于壳体2内部且位于内胆4 的底部,控制机构6安装于壳体2且与加热机构5电性连接,上盖1安装于壳体2的顶部,上盖1盖合于壳体2的上端口且与内胆4的上端口密封配合,加热机构5为电磁加热机构5。
加热机构5包括底盘51和发热线圈组件52。发热线圈组件52与控制机构6电性连接,底盘51上开设有与内胆4相配合的限位槽511。内胆4 安装于底盘51,发热线圈组件52安装于底盘51的下方且用于对内胆4进行电磁加热。
发热线圈组件52包括线圈盘521和线圈(图中未画出),线圈盘521 安装于底盘51的底部且与底盘51一体连接,线圈盘521绕于线圈盘521。
发热线圈组件52还包括支架522和磁块523,支架522安装于底盘51 且位于线圈盘521的下方,磁块523安装于支架522的底部且与线圈相配合。支架522底部开设有多个与磁块523限位配合的安装槽,磁块523可拆卸地的安装于安装槽内。
如图9~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盖1包括内盖11和面盖12。内盖11 盖合于壳体2的上端口且与内胆4的上端口密封配合,面盖12盖合于内盖 11的上方,内盖11上开设有与内胆4相连通的第一出气孔111(热蒸汽出口)。
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还包括冷却机构7,冷却机构7设置于面盖12且位于内盖11与面盖12之间,冷却机构7用于冷却从第一出气孔111排出的热蒸汽。
面盖12上开设有第二出气孔121(冷却气体出口),第二出气孔121 用于排出冷却机构7产生的冷却气体,且该冷却气体可与从第一出气孔111 排出的热蒸汽混合。由此,本实用新型的雾气是由内胆4内的水加热沸腾之后产生的热蒸汽与冷却机构7产生的冷却气体相混合之后产生,即可保证无菌,又可保证喷出来的雾气温度不会太高,安全性高。
冷却机构7包括第一风机71和连接头72。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风机71 可以为涡轮风扇。第一风机71设置于面盖12,连接头7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风机71、第二出气孔121连通。由此,第一风机71可抽取内盖11与面盖12之间空间内的冷空气,并使其依次经连接头72、第二出气孔121排出。
面盖12设有蒸汽阀组件13。蒸汽阀组件13位于面盖12与内盖11之间且与第一出气孔111、第二出气孔121相连通,冷却气体与热蒸汽在蒸汽阀组件13处混合。由此,蒸汽阀组件13便于实现热蒸汽与冷却气体的混合。
如图10所示,蒸汽阀组件13包括蒸汽阀座131、蒸汽阀盖132和密封环133。蒸汽阀座131套装于面盖12且与第一出气孔111、第二出气孔121 相连通,蒸汽阀盖132盖设于蒸汽阀座131的顶端且开设有与蒸汽阀座131 相连通的第三出气孔132a,蒸汽阀座131的底端与第一出气孔111相对应,密封环133的上端套装于蒸汽阀座131,下端套装于第一出气孔111的外周本实施方式的密封环133可以由硅胶等制成。由此,内胆4内的水加热沸腾之后产生的热蒸汽通过第一出气孔111进入蒸汽阀座131,冷却机构7产生的冷却气体通过第二出气孔121进入蒸汽阀座131对热蒸汽进行冷却,冷却后的雾气从第三出气孔132a排出至装置外,对周围环境进行加湿。本实用新型的蒸汽阀组件13密封性好,气体混合均匀,冷却效果好。
如图1~4所示,控制机构6包括电控主板61和电控显示板62。电控显示板62与电控主板61电性连接,发热线圈与电控主板61电性连接,通过操控电控显示板62,可对发热线圈进行控制。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控显示板62可以为触摸显示屏,可以设置比如开机、加热、功率大小调节等多个功能按键,实现相应的控制。电控主板61可以为集成有控制芯片或者单片机的PCB电路板。比如可以预先设定功率多段可调,实现高功率加热,低功率保温等功能。
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还包括散热机构9。散热机构9包括散热器91和第二风机92。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风机92可以为风扇,散热器91可以为鳍片式散热器91。散热器91设置于电控主板61,第二风机92设置于底座3,底座3开设有进风孔31和出风孔32,第二风机92安装于进风孔31且位于电控主板61的下方,散热器91位于风机的上方。由此,散热器91用于对电控主板61进行散热,第二风机92和进风孔31、出风孔32的相互配合可形成通风通道,对设置于底座3内部的加热机构5、控制机构6等电器元件进行散热。
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还包括隔热套8。隔热套8安装于壳体2内且套装于内胆4的外周。本实施方式的隔热套8可以由尼龙等制成。由此,隔热套8可起到隔热和保温作用。
上盖1还包括锁紧机构14。内盖11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2,另一端通过锁紧机构14与壳体2相配合。
锁紧机构14包括按钮141、限位活块142、第一转动轴143和第一弹簧144。壳体2的上端面设有限位挡块21,限位活块142通过第一转动轴 143可转动地安装于内盖11,第一弹簧144套装于第一转动轴143的外周且其中一弹簧端与内盖11相抵,按钮141可活动地安装于面盖12且底部可与限位活块142的一端部相抵,限位活块142的另一端部可穿出内盖11与限位挡块21限位配合。按钮141的底部可以设置弹簧以实现复位功能。本实施方式的限位活块142上设有限位凸起,限位挡块21上开设有与该限位凸起相匹配的限位凹槽。由此,锁紧机构14的工作原理为:盖合上盖1 后,限位活块142与限位挡块21相抵完成锁紧;当需要打开上盖1时,按下按钮141,使得限位活块142远离限位挡块21,同时限位活块142摆动使得第一弹簧144压缩,此时便可打开上盖1。
上盖1还包括第二转动轴15和第二弹簧16。内盖11的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15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2,第二弹簧16套装于第二转动轴15的外周,第二弹簧16的一端与壳体2相抵,另一端伸入至内盖11和面盖12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加热方式的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按压按钮141,将上盖1打开,将水倒入内胆4中,关闭上盖1,插上电源,通过操控电控显示板62启动以及设置相应的加热、加湿模式,加热机构5启动,磁块523和线圈共同作用产生电磁场,对内胆4内的水进行加热,当水沸腾后,产生的热蒸汽从第一出气孔111排入至蒸汽阀座131 内,同时冷却机构7一直启动,产生冷却气体从第二出气孔121进入蒸汽阀座131内与热蒸汽相混合,对其进行冷却,最后将雾气从第三出气孔132a 排出,对周围环境进行加湿。
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采用电磁加热方式对内胆4内的水进行加热,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电磁加热升温快;
2、可有效防止干烧,使用寿命长,不用经常更换配件;
3、节能且成本低,相同功率情况下,比传统发热片加热可节电 30%~60%;
4、本加湿装置产生的雾气是无菌的,适用于食品厂或药厂等企业;
5、通过控制机构可以实现功率多段可调,高功率加热、低功率保温;
6、设置有散热机构9,散热器91用于对电控主板61进行散热,第二风机92和进风孔31、出风孔32的相互配合可形成通风通道,对设置于底座3内部的加热机构5、控制机构6等电器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性好;
7、设置有冷却机构7,即可保证雾气无菌,又可保证喷出来的雾气温度不会太高,安全性高。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具有节能、防干烧、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散热性好、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包括上盖(1)、壳体(2)、底座(3)、内胆(4)、加热机构(5)、控制机构(6),所述壳体(2)与底座(3)连接且位于底座(3)的上方,所述内胆(4)安装于壳体(2)内,所述加热机构(5)安装于壳体(2)内部且位于内胆(4)的底部,所述控制机构(6)安装于壳体(2)且与加热机构(5)电性连接,所述上盖(1)安装于壳体(2)的顶部,所述上盖(1)盖合于壳体(2)的上端口且与内胆(4)的上端口密封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5)包括底盘(51)和发热线圈组件(52),所述发热线圈组件(52)与控制机构(6)电性连接,所述底盘(51)上开设有与内胆(4)相配合的限位槽(511),所述内胆(4)安装于底盘(51),所述发热线圈组件(52)安装于底盘(51)的下方且用于对内胆(4)进行电磁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线圈组件(52)包括线圈盘(521)和线圈,所述线圈盘(521)安装于底盘(51)的底部且与底盘(51)一体连接,所述线圈盘(521)绕于线圈盘(5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线圈组件(52)还包括支架(522)和磁块(523),所述支架(522)安装于底盘(51)且位于线圈盘(521)的下方,所述磁块(523)安装于支架(522)的底部且与线圈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包括内盖(11)和面盖(12),所述内盖(11)盖合于壳体(2)的上端口且与内胆(4)的上端口密封配合,所述面盖(12)盖合于内盖(11)的上方,所述内盖(11)上开设有与内胆(4)相连通的第一出气孔(1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机构(7),所述冷却机构(7)设置于面盖(12)且位于内盖(11)与面盖(12)之间,所述冷却机构(7)用于冷却从第一出气孔(111)排出的热蒸汽;
所述面盖(12)上开设有第二出气孔(121),所述第二出气孔(121)用于排出冷却机构(7)产生的冷却气体,且该冷却气体可与从第一出气孔(111)排出的热蒸汽混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7)包括第一风机(71)和连接头(72),所述第一风机(71)设置于面盖(12),所述连接头(7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风机(71)、第二出气孔(12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12)设有蒸汽阀组件(13),所述蒸汽阀组件(13)位于面盖(12)与内盖(11)之间且与第一出气孔(111)、第二出气孔(121)相连通,所述冷却气体与热蒸汽在蒸汽阀组件(13)处混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阀组件(13)包括蒸汽阀座(131)、蒸汽阀盖(132)和密封环(133),所述蒸汽阀座(131)套装于面盖(12)且与第一出气孔(111)、第二出气孔(121)相连通,所述蒸汽阀盖(132)盖设于蒸汽阀座(131)的顶端且开设有与蒸汽阀座(131)相连通的第三出气孔(132a),所述蒸汽阀座(131)的底端与第一出气孔(111)相对应,所述密封环(133)的上端套装于蒸汽阀座(131),下端套装于第一出气孔(111)的外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热套(8),所述隔热套(8)安装于壳体(2)内且套装于内胆(4)的外周。
10.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还包括锁紧机构(14),所述内盖(11)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2),另一端通过锁紧机构(14)与壳体(2)相配合;
所述锁紧机构(14)包括按钮(141)、限位活块(142)、第一转动轴(143)和第一弹簧(144),所述壳体(2)的上端面设有限位挡块(21),所述限位活块(142)通过第一转动轴(143)可转动地安装于内盖(11),所述第一弹簧(144)套装于第一转动轴(143)的外周且其中一弹簧端与内盖(11)相抵,所述按钮(141)可活动地安装于面盖(12)且底部可与限位活块(142)的一端部相抵,所述限位活块(142)的另一端部可穿出内盖(11)与限位挡块(21)限位配合。
CN202120732423.8U 2021-04-09 2021-04-09 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Active CN2147916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32423.8U CN214791636U (zh) 2021-04-09 2021-04-09 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32423.8U CN214791636U (zh) 2021-04-09 2021-04-09 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91636U true CN214791636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670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32423.8U Active CN214791636U (zh) 2021-04-09 2021-04-09 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916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21951A (zh) 烹饪设备
CN205795554U (zh) 一种用于料理机的主机及具有其的料理机
CN214791636U (zh) 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CN110464200B (zh) 烹饪设备
CN214791635U (zh) 一种散热性好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CN214841361U (zh) 一种控制方便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CN214791637U (zh) 一种雾化效果好的电磁加热式加湿装置
CN109381069A (zh) 杯盖组件、杯体组件和食物料理机
CN111248729A (zh) 门组件及具有其的蒸汽烹饪设备
CN211270189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物处理机
CN112377957A (zh) 嵌入式烹饪器具及烹饪系统
CN210158511U (zh) 降噪破壁机
CN114893794B (zh)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WO2022100117A1 (zh) 嵌入式烹饪器具及烹饪系统
CN112493876A (zh) 微蒸烤装置
CN211119518U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07279715U (zh) 电磁炉
CN205829392U (zh) 一种料理机的散热结构
CN219437394U (zh) 一种应用于烤箱电控板的散热机构及烤箱
CN221354818U (zh) 一种热雾加湿器的散热结构
CN217843983U (zh) 一种冷却风道组件
CN214387230U (zh) 微蒸烤装置
CN211609162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应用有该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7423343U (zh) 集成灶
CN217154261U (zh) 一种散热风道结构及集成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