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83869U - 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83869U
CN214783869U CN202121251518.4U CN202121251518U CN214783869U CN 214783869 U CN214783869 U CN 214783869U CN 202121251518 U CN202121251518 U CN 202121251518U CN 214783869 U CN214783869 U CN 214783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quare pile
outer ring
component
inner ring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5151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裕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dong Nihu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dong Nihu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dong Nihu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dong Nihu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5151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83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83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83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方桩机构以及第二方桩机构,所述第二方桩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一方桩机构的上方,所述第一方桩机构包括第一方桩组件、第一外圈组件以及第一内圈组件,所述第一外圈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桩组件顶部的边缘处,所述第一内圈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桩组件顶部的中心处,所述第一方桩组件由第一方桩本体以及若干个定位槽构成。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方桩机构以及第二方桩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不仅方便对方桩之间进行拼接组合,而且在两个方桩拼接处留有浇筑空腔,用于浇筑混凝土,因此能够有效的保证两个方桩连接的稳定性,且结构强度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方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浇的基础施工方式凭借其优越性在当今大多数工程施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这种施工方式需要大量的模板,现场的作业量大,工期也较长。比如在城市施工中,由于交通量大,防止长时间影响交通,需要快速完成施工,现浇的就无法满足这个要求。预制装配式基础施工很好的避免了这些问题,具有建造工期短,产品质量高,能源损耗低,环境污染小等优势,因此,预制装配式的基础施工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常见的预制方桩不方便连接,且存在连接不稳定的现象发生,从而降低了预制方桩的结构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不仅方便对方桩之间进行拼接组合,而且在两个方桩拼接处留有浇筑空腔,用于浇筑混凝土,因此能够有效的保证两个方桩连接的稳定性,且结构强度较高,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方桩机构以及第二方桩机构,所述第二方桩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一方桩机构的上方;
所述第一方桩机构包括第一方桩组件、第一外圈组件以及第一内圈组件,所述第一外圈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桩组件顶部的边缘处,所述第一内圈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桩组件顶部的中心处;
所述第一方桩组件由第一方桩本体以及若干个定位槽构成,若干个所述定位槽等距离开设在所述第一方桩本体顶部的边缘处;
所述第一外圈组件由外圈体以及若干个第一孔构成,若干个所述第一孔等距离开设在所述外圈体侧面的顶部;
所述第一内圈组件由内圈体以及若干个第二孔构成,若干个所述第二孔等距离开设在所述内圈体侧面的顶部;
所述第二方桩机构包括第二方桩组件、第二外圈组件以及第二内圈组件,所述第二外圈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桩组件底部的边缘处,所述第二内圈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桩组件底部的中心处;
所述第二方桩组件由第二方桩本体以及与所述定位槽相适配的若干个定位柱构成,若干个所述定位柱等距离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方桩本体底部的边缘处;
所述第二外圈组件由外圈盖以及若干个第三孔构成,若干个所述第三孔等距离开设在所述外圈盖的边缘处;
所述第二内圈组件由内圈盖以及若干个第四孔构成,若干个所述第四孔等距离开设在所述内圈盖的边缘处。
优选的,所述定位柱的底部活动贯穿所述定位槽设置。
优选的,所述定位柱的外径小于所述定位槽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外圈盖扣设在所述外圈体的上部。
优选的,所述内圈盖扣设在所述内圈体的上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以及第四孔横向与纵向均同轴心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方桩机构以及第二方桩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不仅方便对方桩之间进行拼接组合,而且在两个方桩拼接处留有浇筑空腔,用于浇筑混凝土,因此能够有效的保证两个方桩连接的稳定性,且结构强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中第一方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中第一方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中第一外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中第一内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中第二方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中第二方桩机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中第二方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中第二外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中第二内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方桩机构、2第二方桩机构、101第一方桩组件、102第一外圈组件、103第一内圈组件、1011第一方桩本体、1012定位槽、1021外圈体、1022第一孔、1031内圈体、1032第二孔、201第二方桩组件、202第二外圈组件、203第二内圈组件、2011第二方桩本体、2012定位柱、2021外圈盖、2022第三孔、2031内圈盖、2032第四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0,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方桩机构1以及第二方桩机构2,第二方桩机构2安装在第一方桩机构1的上方。
请参阅图1-10,第一方桩机构1包括第一方桩组件101、第一外圈组件102以及第一内圈组件103,第一外圈组件102设置在第一方桩组件101顶部的边缘处,第一内圈组件103设置在第一方桩组件101顶部的中心处。
请参阅图1-10,第一方桩组件101由第一方桩本体1011以及若干个定位槽1012构成,若干个定位槽1012等距离开设在第一方桩本体1011顶部的边缘处。
请参阅图1-10,第一外圈组件102由外圈体1021以及若干个第一孔1022构成,若干个第一孔1022等距离开设在外圈体1021侧面的顶部。
请参阅图1-10,第一内圈组件103由内圈体1031以及若干个第二孔1032构成,若干个第二孔1032等距离开设在内圈体1031侧面的顶部。
请参阅图1-10,第二方桩机构2包括第二方桩组件201、第二外圈组件202以及第二内圈组件203,第二外圈组件202设置在第二方桩组件201底部的边缘处,第二内圈组件203设置在第二方桩组件201底部的中心处。
请参阅图1-10,第二方桩组件201由第二方桩本体2011以及与定位槽1012相适配的若干个定位柱2012构成,若干个定位柱2012等距离固定连接在第二方桩本体2011底部的边缘处。
请参阅图1-10,第二外圈组件202由外圈盖2021以及若干个第三孔2022构成,若干个第三孔2022等距离开设在外圈盖2021的边缘处。
请参阅图1-10,第二内圈组件203由内圈盖2031以及若干个第四孔2032构成,若干个第四孔2032等距离开设在内圈盖2031的边缘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仅方便对方桩之间进行拼接组合,而且在两个方桩拼接处留有浇筑空腔,用于浇筑混凝土,因此能够有效的保证两个方桩连接的稳定性,且结构强度较高。
定位柱2012的底部活动贯穿定位槽1012设置,且定位柱2012的外径小于定位槽1012的内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定位槽1012的内部可以填充混凝土,从而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
外圈盖2021扣设在外圈体1021的上部,内圈盖2031扣设在内圈体1031的上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连接的密封性。
第一孔1022、第二孔1032、第三孔2022以及第四孔2032横向与纵向均同轴心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既可以通过上述孔进行混凝土浇筑,而且在浇筑完成后,可以将同轴心的孔之间插接加强钢筋,从而增加了连接的稳定性。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实际应用时,将第一方桩机构1与第二方桩机构2相互扣接在一起,并使得定位柱2012插入定位槽1012、外圈盖2021扣在外圈体1021上、内圈盖2031扣设在内圈体1031上,然后通过第一孔1022、第二孔1032、第三孔2022以及第四孔2032进行混凝土浇筑,并使得混凝土盛满整个空腔,然后将加强钢筋依次插入同轴心的第一孔1022、第二孔1032、第三孔2022以及第四孔2032内部,从而极大限度的增加了方桩连接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该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方桩机构1以及第二方桩机构2,解决了背景技术所提到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方桩机构(1)以及第二方桩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桩机构(2)安装在所述第一方桩机构(1)的上方;
所述第一方桩机构(1)包括第一方桩组件(101)、第一外圈组件(102)以及第一内圈组件(103),所述第一外圈组件(102)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桩组件(101)顶部的边缘处,所述第一内圈组件(103)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桩组件(101)顶部的中心处;
所述第一方桩组件(101)由第一方桩本体(1011)以及若干个定位槽(1012)构成,若干个所述定位槽(1012)等距离开设在所述第一方桩本体(1011)顶部的边缘处;
所述第一外圈组件(102)由外圈体(1021)以及若干个第一孔(1022)构成,若干个所述第一孔(1022)等距离开设在所述外圈体(1021)侧面的顶部;
所述第一内圈组件(103)由内圈体(1031)以及若干个第二孔(1032)构成,若干个所述第二孔(1032)等距离开设在所述内圈体(1031)侧面的顶部;
所述第二方桩机构(2)包括第二方桩组件(201)、第二外圈组件(202)以及第二内圈组件(203),所述第二外圈组件(202)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桩组件(201)底部的边缘处,所述第二内圈组件(203)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桩组件(201)底部的中心处;
所述第二方桩组件(201)由第二方桩本体(2011)以及与所述定位槽(1012)相适配的若干个定位柱(2012)构成,若干个所述定位柱(2012)等距离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方桩本体(2011)底部的边缘处;
所述第二外圈组件(202)由外圈盖(2021)以及若干个第三孔(2022)构成,若干个所述第三孔(2022)等距离开设在所述外圈盖(2021)的边缘处;
所述第二内圈组件(203)由内圈盖(2031)以及若干个第四孔(2032)构成,若干个所述第四孔(2032)等距离开设在所述内圈盖(2031)的边缘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2012)的底部活动贯穿所述定位槽(1012)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2012)的外径小于所述定位槽(1012)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盖(2021)扣设在所述外圈体(1021)的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盖(2031)扣设在所述内圈体(1031)的上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1022)、第二孔(1032)、第三孔(2022)以及第四孔(2032)横向与纵向均同轴心设置。
CN202121251518.4U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 Active CN214783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51518.4U CN214783869U (zh)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51518.4U CN214783869U (zh)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83869U true CN214783869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701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51518.4U Active CN214783869U (zh)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838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86364U (zh) 框架结构体系
CN209260897U (zh) 装配式混凝土梁柱套筒组合连接节点
CN204590240U (zh)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预制结构
CN214783869U (zh) 一种预制方桩快速连接结构
CN112726819B (zh) 一种型钢加强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十字节点及施工方法
CN209603378U (zh) 一种多腔矩形钢管混凝土异形柱结构
CN218405281U (zh) 一种装配式帽梁
CN206090822U (zh) 混凝土承重框架以及装配式混凝土墙体
CN205917986U (zh) 装配式混凝土复合柱的标准拼装节及由该拼装节构成的复合柱
CN110552430B (zh) 一种钢管柱结构住宅
CN212957255U (zh) 一种新型t型填充墙构造柱
CN212002252U (zh) 一种无梁楼板柱帽模板
CN210767213U (zh) 一种新型公共建筑转换梁柱节点结构构造
CN209874655U (zh) 可拆卸模块化装配式组合围墙
CN210976584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组合式支撑模板
CN209384243U (zh) 一种预应力支护桩及桩墙
CN210086651U (zh) 一种装配式结构柱
CN112144699A (zh) 剪力墙竖缝连接结构、剪力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1255074A (zh) 一种预制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CN213926776U (zh) 预制型钢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
CN215055316U (zh) 一种主次梁节点后浇段模板装置
CN109235444A (zh) 一种棱形预应力支护桩、桩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10948689U (zh) 一种预制拼装隧道
CN220704568U (zh) 一种边坡装配式框架梁
CN218668185U (zh) 一种预制空心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