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51969U - 一种放大识别的纹理防伪标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放大识别的纹理防伪标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51969U
CN214751969U CN201921786619.4U CN201921786619U CN214751969U CN 214751969 U CN214751969 U CN 214751969U CN 201921786619 U CN201921786619 U CN 201921786619U CN 214751969 U CN214751969 U CN 214751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xture
layer
counterfeiting
counterfeiting mark
ma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8661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显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51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51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纹理防伪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放大识别的纹理防伪标识,包含载体和随机分布在载体上的纹理元素,所述防伪标识还包括编码,在放大的条件下通过一次拍摄获取待识别防伪标识上的编码和随机分布的纹理元素的待识别分布特征,通过所述获取的编码在识别系统的后台中获得对应存储的存储分布特征,将所述待识别分布特征与所述获得的存储分布特征进行比对,当比对结果为不相同时,判定待识别防伪标识为假,进而判定待识别防伪标识所附着的防伪对象为假。该防伪方法可以使得防伪标识的面积可以制作的很小,例如可以小于2mm2,市场应用前景广阔,能够彻底解决市场上一些特殊产品比如珠宝、手表、眼镜架等,需要防伪标识又小又薄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放大识别的纹理防伪标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纹理防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放大识别的纹理防伪标识。
背景技术
纹理仿伪是指事先将防伪标识上的纹理分布图案或分布图案的随机特征存储在数据库中,识别时调取数据库中的随机纹理分布图案或分布图案的随机特征进行对比以确定产品真伪。
随机纹理防伪技术是一项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防伪技术,它能最终解决公众防伪问题,这是因为随机纹理的分布形成涉及到一个不可控的随机过程,该过程就是生产者自己也不能像第一次随机布撒分布那样低成本地第二次形成相同的分布图案,相对于第一次布撒,后来者要形成相同的分布特征需要更高的成本,这个成本差异大于造假利润,便实现了防伪效果。
纹理防伪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各类产品的防伪中,但目前很多纹理防伪标识的应用环节需要防伪标识又小又薄,例如珠宝、精美物品、手表、眼镜架等等,例如要求小到2mm2以下,并且一次拍摄完成识别,这样的需求现有技术尚未提供解决方案,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放大识别的纹理防伪标识,其防伪标识的面积可以很小,例如可以小于2mm2,能够解决市场上一些特殊产品比如珠宝、精美物品、手表、眼镜架等,需要防伪标识又小又薄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伪标识,包含载体和随机分布在载体上的纹理元素,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伪标识还包括编码图案层,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人眼无法分辨所述编码以及所述随机分布的纹理元素构成的随机纹理分布特征,所述随机纹理分布特征是指所述载体上随机分布的纹理元素的分布图像和/或分布图像的特征。
优选的,在放大的条件下获取所述防伪标识上随机分布的纹理元素的分布图像和/或分布图像的特征作为分布特征,在识别系统中的后台中存储所述放大条件下获取的分布特征作为存储分布特征,并在放大的条件下获取所述防伪标识的编码并对应所述存储分布特征存储在所述识别系统的后台中,以待识别者通过编码调取对应的存储分布特征来核对真伪。
优选的,所述防伪标识的纹理元素是在编码制作过程中随机形成的,所述纹理元素随机分布形成的随机纹理图案不同且与编码对应,随机纹理图案不影响编码的识别,所述纹理元素为编码的随机细节,所述随机细节为编码边沿的锯齿或编码的细微白点白线。
优选的,所述纹理元素随机分布在编码图案内,纹理元素随机分布形成的随机纹理图案与编码图案存在灰度或色彩上的差异,图像识别和/或人眼能够区分所述差异。
优选的,编码图案内和编码图案外均随机分布有所述纹理元素,编码图案内的所述纹理元素随机分布形成的随机纹理图案与编码图案存在灰度或色彩上的差异,图像识别和/或人眼能够区分所述差异。
优选的,所述纹理元素随机分布在编码图案外。
优选的,所述防伪标识的编码图案层下设置有遮挡层,所述防伪标识的纹理元素随机分布形成随机纹理图案层,随机纹理图案层位于遮挡层下,遮挡层在编码图案层下完全覆盖住编码图案层,所述遮挡层能够防止纹理元素污染编码图案而影响编码的识别。
优选的,随机纹理图案层下设置遮挡涂布层,遮挡涂布层在随机纹理图案层下完全覆盖住所述随机纹理图案层,遮挡层位于编码图案层与随机纹理图案层之间。
优选的,所述防伪标识的纹理元素随机分布形成随机纹理图案层,所述防伪标识的编码图案层位于随机纹理图案层上,随机纹理图案层下设置有遮挡涂布层,遮挡涂布层在随机纹理图案层下完全覆盖住所述随机纹理图案层。
优选的,所述防伪标识的纹理元素随机分布形成随机纹理图案层,所述防伪标识的编码图案层位于随机纹理图案层下,编码图案层下设置有遮挡涂布层,遮挡涂布层在编码图案层下完全覆盖住编码图案层。
优选的,遮挡涂布层下设置有粘胶层。
优选的,所述遮挡层中含有TiO2
优选的,所述遮挡层和所述遮挡涂布层中含有TiO2
优选的,所述遮挡涂布层中含有TiO2
优选的,编码图案为感光图案或激光雕刻图案。
优选的,所述编码的面积小于0.16cm2,所述防伪标识面积小于0.3cm2
优选的,所述编码的图案的码位小于20。
优选的,所述防伪标识的厚度小于25μm。
优选的,所述分布图像和所述存储的编码的图像,其清晰度不低于30lp/mm。
优选的,所述分布图像和所述存储的编码的图像,其清晰度不低于20lp/mm。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一次完成编码及随机分布的纹理元素的分布特征的放大拍摄,就能实现真伪鉴别,其防伪标识可以做的很小,例如防伪标识面积可以小于2mm2,生产成本极低,生产效率极高,1平方米可以分切25万(标识边长2mm)~4000万(标识边长0.5mm)个,市场应用前景广阔,能够彻底解决市场上一些特殊产品比如珠宝、精美物品、手表、眼镜架等,需要防伪标识又小又薄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手机外接放大镜的纹理防伪系统。
图2-1手机外接USB放大镜的放大识别器。
图2-2电脑外接USB放大镜的放大识别器。
图2-3平板电脑外接USB放大镜的放大识别器。
图3二维码的随机细节作为纹理元素的防伪标识。
图4纹理元素分布在二维码图案区域内的防伪标识。
图5纹理元素分布在二维码图案区域内、外的防伪标识。
图6纹理元素分布在二维码图案区域外的防伪标识。
图7-1纹理元素分布在二维码图案外且设置有遮挡层的防伪标识。
图7-2图7-1所示的防伪标识的纵截面图。
图8-1纹理元素分布在二维码图案区域内、外且设置有遮挡涂布层、纹理层位于二维码与遮挡涂布层之间的防伪标识的纵截面图。
图8-2纹理元素分布在二维码图案区域内、外且设置有遮挡涂布层、二维码位于纹理层与遮挡涂布层之间的防伪标识的纵截面图。
图9纹理元素分布在二维码图案外且设置有遮挡层和遮挡涂布层、遮挡层位于二维码与纹理层之间、遮挡涂布层位于纹理层下方的防伪标识的纵截面图。
图10纹理元素分布在二维码图案区域内、外且设置有遮挡涂布层及粘胶层、二维码位于纹理层与遮挡涂布层之间的防伪标识的纵截面图。
图中:1、防伪标识,2、编码,3、纹理元素,5、随机细节,6、遮挡层,7、遮挡涂布层,8、粘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所示为一种手机外接放大镜的纹理防伪系统,包括放大识别器和防伪标识,放大识别器包括手机和外接的放大镜,该防伪系统的防伪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选择随机分布有纹理元素3的防伪标识1,每个所述防伪标识还包括一个编码2,所述编码2与所述防伪标识1一一对应,相应的,待识别防伪标识也包括一个编码,防伪标识1的尺寸为1.2mm ×1.2mm,编码2采用DM14二维码,二维码的尺寸为0.5mm×0.5mm,二维码图案为银盐感光图案,纹理元素3为红色云母珠光片,珠光片的厚度为1~3um,平均直径为30μm。
步骤2:获取所述防伪标识1上随机分布的纹理元素3的分布图像和/或分布图像的特征作为分布特征,所述防伪标识1的分布特征的获取是在被放大条件下获取的,而在无放大条件下人眼无法分辨,在识别系统中的后台中存储所述放大条件下获取的分布特征作为存储分布特征,存入后台中的图像清晰度为20lp/mm。
步骤3:在放大的条件下获取所述防伪标识1的编码2并对应所述存储分布特征存储在所述识别系统的后台中,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人眼无法分辨所述编码2,编码2可以是二维码,存储的编码可以是二维码的编码信息,也可以是二维码的图像信息,存入后台中的图像清晰度为20lp/mm。
步骤4:将防伪标识1附着在防伪对象或防伪对象的包装上;
步骤5:识别时,在手机摄像头上粘接放大镜,贴压在防伪标识上,通过一次拍摄获取待识别防伪标识上的编码和随机分布的纹理元素的待识别分布特征,所述待识别分布特征是指待识别防伪标识上随机分布的纹理元素的分布图像和/或分布图像的特征,通过在放大的条件下获取的待识别防伪标识上的编码在识别系统的后台中获得对应存储的存储分布特征,将所述待识别分布特征与所述获得的存储分布特征进行比对,当比对结果为不相同时,判定待识别防伪标识为假,进而判定待识别防伪标识所附着的防伪对象为假或待识别防伪标识所附着的防伪对象的包装中的防伪对象为假,当比对结果为相同时,判定待识别防伪标识为真,进而判定待识别防伪标识所附着的防伪对象为真或待识别防伪标识所附着的防伪对象的包装中的防伪对象为真。
手机摄像头上粘接放大镜拍摄的图像清晰度不低于30lp/mm。
图像清晰度20lp/mm表示1mm内有20线条数,线条的宽度等于线条间的空白间隔,图像清晰度20lp/mm时,每根线条宽度为25μ m,线条间的空白距离也为25μm。
实施例2
参见图2,相对实施例1,所述放大识别器为手机或电脑外接USB 放大镜,这种放大识别器放大倍数更大、清晰度更高,由于自带灯光,不受外界环境干扰、不受手机质量干扰等优点,因此防伪标识1可以做的更小,例如防伪标识1的尺寸可以是0.8mm×0.8mm,二维码DM14 的尺寸可以为0.3mm×0.3mm,拍摄的图像清晰度为100lp/mm。
实施例3
参见图3,相对实施例1,所述防伪标识1中的纹理元素是在二维码2制作过程中随机形成的,所述纹理元素3随机分布形成的随机纹理图案不同且与编码2对应,随机纹理图案不影响编码2的识别,随机纹理图案在放大识别器的拍摄条件下可见可识别,所述纹理元素 3为编码的随机细节5,所述随机细节5可以是二维码2方块边沿的锯齿细节,也可以是二维码方块上的细微白点白线等,这种防伪标识1的制作十分简单,面积也可以很小,例如0.5mm×0.5mm。
实施例4
参见图4,相对实施例1,所述防伪标识1中的纹理元素3分布在编码2的图案区域内,编码2图案为黑色,编码2的图案区域内的纹理元素3为红色、黄色或浅灰色墨点或线条,放大识别器拍摄后不会影响编码2的识读,也即放大识别器的图像识别软件能够将编码2的黑色与纹理元素3的颜色区分开来。
所述防伪标识1制作非常简单和且成本很低,面积也可以很小,例如0.5mm×0.5mm,但纹理元素3的色彩选择受到一些限制。
实施例5
参见图5,相对实施例1,所述防伪标识1中的纹理元素3分布在编码2图案区域内和外,编码2图案为黑色,编码2图案区域内的纹理元素3为红色、黄色或浅灰色墨点或线条,放大识别器拍摄后不会影响编码2的识读,也即放大识别器的图像识别软件能够将编码2 的黑色与纹理元素3的颜色区分开来,编码2的图案区域外的纹理分布的色彩选择没有限定,该防伪标识1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
实施例6
参见图6,相对实施例1,所述防伪标识1中的纹理元素3分布在编码2的图案区域外,编码2图案为黑色,编码2的图案区域外的纹理元素3的色彩选择没有限定,该防伪标识1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编码2的图案在纹理元素3分布前需要涂布遮挡层6。
实施例7
参见图7-1、图7-2,相对实施例1,所述防伪标识1中的纹理元素3分布在编码2的图案区域外,编码2的图案为黑色或其它任意颜色,编码2的图案区域内涂布有白色遮挡层6,防止纹理元素3分布在编码2的图案区域内;编码2的图案区域外的纹理元素3的色彩选择没有限定,该防伪标识1制作工艺相对复杂,编码2的图案在纹理元素3分布前需要涂布遮挡层6。
实施例8
参见图8-1,相对实施例1,所述防伪标识1中的纹理元素3构成的纹理层下面还涂布有遮挡涂布层7,纹理层上设置编码2的图案层,遮挡涂布层7作用是,防止防伪标识1贴在深色或有图案的物品上时,物品上的深色或图案污染纹理元素3,从而使防伪标识1无法识别。
实施例9
参见图8-2,相对实施例8,编码2的图案层位于纹理层与遮挡涂布层7之间。
实施例10
参见图9,相对实施例7,所述防伪标识1中的纹理元素3构成的纹理层下面还涂布有遮挡涂布层7,遮挡涂布层7作用是,防止防伪标识1贴在深色或有图案的物品上时,物品上的深色或图案污染纹理元素3,从而使防伪标识1无法识别。
实施例11
参见图10,相对实施例9,遮挡涂布层7下还设置有粘胶层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的实施方式,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防伪标识,包含载体和随机分布在载体上的纹理元素,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伪标识还包括编码图案层,所述纹理元素随机分布在编码图案外,所述防伪标识的编码图案层下设置有遮挡层,所述防伪标识的纹理元素随机分布形成随机纹理图案层,随机纹理图案层位于遮挡层下,遮挡层在编码图案层下完全覆盖住编码图案,所述遮挡层能够防止纹理元素污染编码图案而影响编码的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随机纹理图案层下设置遮挡涂布层,遮挡涂布层在随机纹理图案层下完全覆盖住所述随机纹理图案层,遮挡层位于编码图案层与随机纹理图案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伪标识的编码图案层位于随机纹理图案层上,随机纹理图案层下设置有遮挡涂布层,遮挡涂布层在随机纹理图案层下完全覆盖住所述随机纹理图案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伪标识的编码图案层位于随机纹理图案层下,编码图案层下设置有遮挡涂布层,遮挡涂布层在编码图案层下完全覆盖住编码图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遮挡涂布层下设置有粘胶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的面积小于0.16cm2,所述防伪标识面积小于0.3cm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的图案的码位小于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伪标识的厚度小于25μm。
CN201921786619.4U 2018-11-21 2019-10-23 一种放大识别的纹理防伪标识 Active CN21475196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222939 2018-11-21
CN201821922293 2018-1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51969U true CN214751969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573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86619.4U Active CN214751969U (zh) 2018-11-21 2019-10-23 一种放大识别的纹理防伪标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519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33778B2 (ja) 無彩色の特徴を有するセキュリティエレメント
CN104066550B (zh) 安全元件
CN100533181C (zh) 多层膜体形式的保护元件
RU2491174C2 (ru) Носитель информации с защитной маркировкой
KR101806391B1 (ko) 다중 복합구조를 갖는 위조방지시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19073031A (ja) カード、カードの製造方法、多面付けシート
CN104070739A (zh) 一种双层全息防伪膜的制作方法和产品及识别方法
CN107085740A (zh) 一种具有金属光泽的智能卡及其制备方法
JP6556161B2 (ja) データキャリア
CN108647980A (zh) 一种微细扩散印迹的防伪识别方法
CN214751969U (zh) 一种放大识别的纹理防伪标识
KR102269582B1 (ko) 위변조 방지 및 진위확인을 위한 위조방지시트 및 이의 인식방법
TWI772420B (zh) 用於鑑別物件,特別是鑑別防偽元件的方法及防偽元件
CN111292096A (zh) 一种放大识别的纹理防伪方法和防伪标识
CN213751169U (zh) 一种含有图案层的纹理防伪标识及一种防伪拉线
CN217767687U (zh) 一种微型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CN213751656U (zh) 一种隐形防伪标识及一种防伪包材
CN111292095A (zh) 一种含有图案层的纹理防伪标识
CN213736564U (zh) 一种硬盒烟包防伪结构
KR20160125706A (ko) 극소형 이미지 패턴을 가지는 렌즈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21070721A1 (ja) 標示部材
CN214311764U (zh) 一种放大镜、一种防伪标识系统及一种防伪结构系统
CN216133400U (zh) 一种放大镜、一种防伪标识系统及一种防伪结构系统
CN107204149A (zh) 防伪标识与防伪标识识别终端
CN214311095U (zh) 一种放大镜、一种防伪标识系统及一种防伪结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