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43672U -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43672U
CN214743672U CN202120917881.9U CN202120917881U CN214743672U CN 214743672 U CN214743672 U CN 214743672U CN 202120917881 U CN202120917881 U CN 202120917881U CN 214743672 U CN214743672 U CN 2147436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flow path
main valve
main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1788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田裕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860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9173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filed Critical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436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436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实现驱动部的小型化的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二级式电动阀(10)具备:阀主体(1);形成于阀主体内的主阀室(1C)的主阀座(13);能移动地支撑于阀主体且能相对于主阀座离座、落座的主阀芯(3);形成于主阀芯内的副阀室(3C)的副阀座(31);在主阀芯内能相对于副阀座离座、落座的副阀芯(2);以及通过驱动副阀芯进退来驱动主阀芯追随地进退的作为驱动部的步进马达(5)。电动阀在主阀芯的与主阀座相反的一侧设有与副阀室连通的背压室(S1、S2),由副阀芯使主阀芯开始向打开方向移动时的副阀芯与副阀座的间隙构成的第一流路(R1)的流路面积A和将主阀室与背压室连通的第二流路(R2)的流路面积B的关系为A>B。

Description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冷冻循环系统等中使用的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今,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发明:一种电动阀(先导型控制阀),其具备具有阀座部的阀壳、具有能够落座于阀座部的主阀部的主阀、能够落座于主阀内部的阀座部(先导端口)的先导阀、以及驱动先导阀使之进退的先导阀驱动机构,上述电动阀利用驱动机构使先导阀上升来使先导阀芯从阀座部离座,通过该阀座部使主阀芯的背面侧的背压室与比阀座部更靠出口端口侧的空间连通,从而主阀芯的前后的空间的压力差变小,其结果,实现了在由主阀驱动机构使主阀从阀座部离座时防止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8779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的电动阀中,除了驱动先导阀使之进退的先导阀驱动机构之外,还设有驱动主阀使之进退的主阀驱动机构,从而构造变得复杂并且装置变得大型。另外,在主阀芯形成有使入口端口与背压室连通的均压孔,高压的流体容易从入口端口侧流入到背压室,从而即使使先导阀芯从阀座部离座,主阀芯前后的均压化也不会充分,产生较大的压力差,在使主阀从阀座部离座时需要较大的提升推力,其结果,驱动机构进一步变得大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驱动部的小型化的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阀是二级式电动阀,其具备:阀主体;形成于该阀主体内的主阀室的主阀座;能够移动地支撑于上述阀主体且能够相对于上述主阀座离座、落座的主阀芯;形成于上述主阀芯内的副阀室的副阀座;在上述主阀芯内能够相对于上述副阀座离座、落座的副阀芯;以及通过驱动上述副阀芯进退来驱动上述主阀芯追随地进退的驱动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阀芯的与上述主阀座相反的一侧设有与上述副阀室连通的背压室,由上述副阀芯使上述主阀芯开始向打开方向移动时的上述副阀芯与上述副阀座的间隙构成的第一流路的流路面积A和将上述主阀室与上述背压室连通的第二流路的流路面积B的关系为A>B。
根据这样的本实用新型,在主阀室侧设有一次端口,在主阀座侧设有二次端口,在高压的流体从一次端口流入到主阀室时,由于流路面积B比流路面积A小,所以能够对从一次端口通过第二流路而流入到背压室的流体进行节流,能够抑制主阀芯开始提升时的背压室的压力上升,从而能够抑制主阀芯前后的压力差的增大。因此,能够抑制在主阀芯开阀时需要的提升推力,从而能够实现驱动部的小型化。
此时,优选为,设有使上述主阀室与上述副阀室连通的第三流路,上述流路面积A、上述流路面积B以及上述第三流路的流路面积C的关系为A>B+C。
并且,优选为,利用从上述主阀芯的外周面朝向内周面进行倒角加工而成的面来形成与上述主阀座的密封面。
并且,优选为,上述第二流路设于上述主阀芯与为了使该主阀芯沿开闭方向移动而设于上述阀主体的阀导向孔的间隙。
并且,优选为,上述第二流路由设于上述主阀芯与为了使该主阀芯沿开闭方向移动而设于上述阀主体的阀导向孔的间隙的流路形成部件构成。
并且,优选为,上述流路形成部件是C型部件,由其开口间隙来划定上述第二流路的流路面积B。
本实用新型的冷冻循环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电动阀。
根据这样的本实用新型,如上述的电动阀那样,能够实现驱动部的小型化,从而能够形成电动阀变得小型的冷冻循环系统。
此时,优选为,具备多个将上述电动阀的二次侧接头与室外换热器连接而成的构件。
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能够实现驱动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纵剖视图。
图2是放大地示出上述电动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E部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上述电动阀中的副阀芯的提升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5是示出上述电动阀中的主阀芯的提升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6是示出上述电动阀的阀开度特性的曲线图。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9(a)是上述电动阀所使用的活塞环的俯视图,图9(b)是图9(a)中的F-F线向视剖视图,图9(c)是变形例的活塞环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冷冻循环系统的一例的图。
图中:
10—电动阀,11—第一接头管,11a—第一接头管的前端侧的端口,12—第二接头管,12a—第二接头管的前端侧的端口,1—阀主体,1C—主阀室,2—副阀芯,31—副阀座,3—主阀芯,13—主阀座,3C—副阀室,5—步进马达(驱动部),R1—第一流路,R2—第二流路,R3—第三流路,S1、S2—背压室,33—倒角加工后的面,19—阀导向孔,14—流路形成部件,14a—对开口间隙,100—膨胀阀,101—膨胀阀,200—室外换热器(冷凝器、蒸发器),300—室内换热器(冷凝器、蒸发器),400—四通阀(流路换向阀),50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是二级式电动阀,其具备阀主体1、相对于阀主体1能够移动地支撑的副阀芯2、供副阀芯2离座、落座的副阀座31、在内部具有副阀芯2及副阀座31的主阀芯3、供主阀芯3离座、落座的主阀座13、作为驱动部的步进马达5、以及背压室S1、S2。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的“上下”的概念与图1的附图中的上下对应。
如图2所示,阀主体1具有筒状的阀壳部件1A、固定于阀壳部件1A的上部的圆筒状的壳体6、以及固定于壳体6的上端开口部的支撑部件7。
阀壳部件1A在其内部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主阀室1C,并且通过硬钎焊安装有在从侧面侧与主阀室1C连通的前端侧具有端口11a(在成为阀主体1的流入侧时为一次端口,在成为流出侧时为二次端口)的第一接头管11(在成为阀主体1的流入侧时为一次侧接头,在成为流出侧时为二次侧接头)。壳体6以嵌合于阀壳部件1A的上端部的缩径部1b的外周的方式组装,通过对底部外周进行硬钎焊来固定于阀壳部件1A。支撑部件7通过经由固定金属零件61对边缘6a进行铆接来固定于壳体6的上端开口部。
副阀芯2在下述的主阀芯3的内部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阀主体1移动,副阀芯2具有在下侧前端设有针状部21的杆轴22和固定于杆轴22的上端部的阀架8。
杆轴22的形成于其上端部的弹簧座部23一体地固定于阀架8的下端。阀架8在其圆筒部81内具备弹簧座83、压缩螺旋弹簧84以及垫圈85。另外,阀架8插通在下述的主阀芯3的导向孔3a中,被支撑为能够沿轴线L方向滑动。
副阀座31是供副阀芯2的针状部21离座、落座的阀座,与下述的主阀芯3的导向孔3a连续,并形成于直径比导向孔3a的直径大的副阀室3C的底部。
主阀芯3在其内部具有副阀芯2及副阀座31,在上侧形成有导向孔3a,并在下侧形成有副阀室3C。并且,主阀芯3的下侧侧部插入在阀导向孔19内,其上侧侧部插入在支撑部件7的阀导向孔17内,并且能够沿轴线L方向滑动。再者,主阀芯3在其上部具备弹簧座32,并在与对主阀芯3进行导向的支撑部件7的圆筒状的导向空间70的上端面之间设有压缩螺旋弹簧18。此外,如图3所示,主阀芯3的下端部具有从外周面朝向内周面进行倒角加工后的面33。并且,在主阀芯3的侧部设有导通孔34,副阀室3C与下述的背压室S1连通,也经由设于支撑部件7的侧部的导通孔71而与下述的第二背压室S2连通。另外,将主阀室1C与背压室S1连通的第二流路R2设于主阀芯3与阀导向孔19之间的间隙。并且,背压室S1与S2通过支撑部件7以及固定金属零件61的未图示的截面中的轴线L方向(上下方向)的多个贯通孔而连通。
主阀座13是供主阀芯3离座、落座的阀座,形成于主阀室1C的底部,如图1~图3所示,在主阀芯3处于关闭状态时,形成与倒角加工后的面33之间的密封面。并且,通过硬钎焊安装有从阀壳部件1A的下表面侧与主阀座13中央的阀口连通并具有前端侧的端口12a(在成为阀主体1的流出侧时为二次端口,在成为流入侧时为一次端口)的第二接头管12(在成为阀主体1的流出侧时为二次侧接头,在成为流入侧时为一次侧接头),如图4及图5所示,在副阀芯2从副阀座31离开而处于打开状态时,与副阀室3C连通。另外,如图5所示,第二接头管12在主阀芯3从主阀座13离开而处于打开状态时,也与主阀室1C连通。
步进马达5具有壳部51、设于壳部51内的磁性转子52、转子轴53、定子线圈54以及步进马达5的旋转限位机构9。
壳部51通过焊接等气密地固定于壳体6的上端,收纳支撑部件7、下述的磁性转子52以及旋转限位机构9。磁性转子52的外周部被磁化成多极,在其中心固定有转子轴53。转子轴53的下端部经由阀架8而与第一阀芯2的杆轴22连结。并且,转子轴53在其中间部的上侧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53a。该外螺纹部53a与支撑部件7的内螺纹部7a螺纹结合,由上述外螺纹部53a及内螺纹部7a构成驱动部的螺纹进给机构16。螺纹进给机构16将步进马达5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转子轴53的直线运动,由此驱动第一阀芯2使之沿轴线L方向进退。定子线圈54配设于壳部51的外周,通过向该定子线圈54发送脉冲信号,磁性转子52根据其脉冲数而旋转,从而转子轴53旋转。
步进马达5的旋转限位机构9具备:从壳部51的顶部的中心沿轴心垂下的圆柱状的导向件96;固定于导向件96的外周的螺旋导向件97;以及被螺旋导向件97导向而能够旋转且上下移动的可动滑块98。在可动滑块98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98a,在磁性转子52设有向上方延伸并与突出部98a抵接的突设部52a,若磁性转子52旋转,则突设部52a按压突出部98a,从而可动滑块98沿螺旋导向件97旋转且上下移动。
在螺旋导向件97形成有规定磁性转子52的最上端位置的上端限位器97a和规定磁性转子52的最下端位置的未图示的下端限位器。若伴随磁性转子52的正转而下降的可动滑块98与下端限位器抵接,则可动滑块98在该抵接的位置处不能旋转,由此限制磁性转子52的旋转,副阀芯2的下降停止,追随该副阀芯的主阀芯3的下降也停止。另一方面,若伴随磁性转子52的反转而上升的可动滑块98与上端限位器97a抵接,则可动滑块98在该抵接的位置处不能旋转,由此限制磁性转子52的旋转,副阀芯2的上升停止,追随该副阀芯2的主阀芯3的上升也停止。此外,由于在载置在阀架8的上端部之上的垫圈86的上表面与弹簧座32的下端部之间设有间隙,所以在存在该间隙的期间,主阀芯3不上升(参照图1及图2)。
背压室S1设于阀主体1内,第二背压室S2设于壳部51内,如上所述,背压室S1、S2经由导通孔34、71而与副阀室3C连通。并且,如上所述,背压室S1、S2通过支撑部件7以及固定金属零件61的未图示的截面中的轴线L方向(上下方向)的多个贯通孔而连通。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背压室不仅包括背压室S1、S2,还包括副阀室3C、导向空间70等在提升主阀芯3时抵抗推力的所有压力空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由副阀芯2使主阀芯3开始向打开方向移动时的副阀芯2与副阀座31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流路设为第一流路R1、将其流路面积设为A、将上述第二流路R2的流路面积设为B时,流路面积A与流路面积B的关系为A>B(参照图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流路面积A如下述的图6的曲线图所示地大小发生变化。此外,具体而言,流路面积A优选为流路面积B的2倍以上。并且,流路面积A更优选为流路面积B的5倍以上。作为倍率的范围,流路面积A优选为流路面积B的5~40倍。通过像这样规定流路面积A与流路面积B的比率,能够可靠地使主阀芯3的上下受压面变成均压,从而能够用步进马达5(驱动部)的较小的提升力来可靠地提升主阀芯3。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将主阀室1C侧的第一接头管11的端口11a作为一次端口,将主阀座13侧的第二接头管12的端口12a作为二次端口,在高压的流体从端口11a流入到主阀室1C后,由于流路面积B比流路面积A小,所以能够对从一次端口11a通过第二流路R2而流入到背压室S1的制冷剂等流体进行节流,能够抑制主阀芯3开始提升时的背压室S1的压力上升,从而能够抑制主阀芯3前后的压力差的增大。因此,能够抑制在主阀芯3开阀时需要的提升推力,从而能够实现步进马达5(驱动部)的小型化。
基于图6,在流体从第一接头管11向第二接头管12流动时,更详细而言,即使从图1的状态向定子线圈54发送脉冲信号,磁性转子52根据其脉冲数而旋转,在从0脉冲开始的短时间内(直至开阀点),副阀芯2也落座于副阀座31(此时,处于压缩螺旋弹簧84的载荷通过副阀芯2而施加给副阀座31的状态,虽然在图1及图2中因微小而未表示,但处于在阀架8的圆筒部81上端的折弯顶面部与垫圈85之间空开间隙的状态),从而阀开口面积为0。之后,副阀芯2慢慢开始开阀,从而阀开口面积(流量)成比例地变大,直至随着副阀座31的端口与副阀芯2的针状部21的锥形部之间的间隙增加而增加的流路面积A与流路面积B的关系成为A=B的位置为止。此处,作为由阀开口面积的增大而形成的流体的流动,从第一接头管11前端侧的端口11a通过第二流路R2并依次流向导通孔34、副阀室3C、第一流路R1、第二接头管11前端侧的端口12a。到目前为止,一次侧(背压室S1、S2、导向空间70等)是压力比二次侧的压力高的非均压区域。超过A=B的状态,副阀芯2开阀,在成为A>B之后,成为背压室侧与二次侧的压力大致相同的均压区域。在该背压室侧与二次侧的压力大致相同的均压区域的有利状态下,能够从图4的状态开始主阀芯3的开阀,从而能够抑制需要的提升推力,能够实现步进马达5的小型化。此外,在图6的曲线图中,在阀开口面积平坦的部分处,即使主阀芯3为闭阀状态、副阀芯2为全开状态且A>B的状态,直至载置在作为副阀芯2的上端部的阀架8之上的垫圈86的上表面与主阀芯3的弹簧座32抵接为止,流体也在通过第二流路R2之后通过第一流路R1,从而流量由流路面积B决定,进而阀开口面积不会变化至流路面积B以上。之后,主阀芯3慢慢开始开阀,从而阀开口面积(流量)成比例地变大直至成为全开状态为止。在图6的曲线图中,纵轴设为阀开口面积,但置换成流量也示出相同的变化。
并且,利用从主阀芯3的外周面朝向内周面进行倒角加工后的面33来形成与主阀座13之间的密封面,由于主阀芯3的下端部外径与主阀座13的落座部的直径大致相同,所以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形成可靠的压力平衡构造。
并且,第二流路R2设于主阀芯3与阀导向孔19之间的间隙,该阀导向孔19是为了使主阀芯3沿开闭方向移动而形成于阀主体1的孔,能够简化结构,相应地能够实现电动阀10整体的小型化。
接下来,基于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是具备阀主体1、副阀芯2、副阀座31、主阀芯3、主阀座13、作为驱动部的步进马达5、以及背压室S1、S2的二级式电动阀。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中,主阀芯3的一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不同。以下,详细地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中,在主阀芯3的侧面设有导通孔35,并设有将一次端口11a与主阀芯3的内部的副阀室3C连通的第三流路R3。而且,当将第三流路R3的流路面积设为C时,第一流路R1的流路面积A、第二流路R2的流路面积B、流路面积C的关系为A>B+C,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不同。此外,具体而言,流路面积A优选为流路面积B+C的2倍以上。并且,流路面积A更优选为流路面积B+C的5倍以上。作为倍率的范围,流路面积A优选为流路面积B+C的5~40倍。通过像这样规定流路面积A与流路面积B+C的比率,主阀芯3的上下受压面可靠地变成均压,从而能够用步进马达5(驱动部)的较小的提升力来可靠地提升主阀芯3。
在以上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中,在流体中存在异物的情况下,能够使异物从第三流路R3向副阀室3C内流动,从而能够抑制异物进入到第二流路R2内而其功能降低(因异物卡入在第二流路R2间隙而导致的工作不良等)的情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中,也成立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中说明的理论大致相同的理论。即,在流体从第一接头管11向第二接头管12流动时,即使从图1的状态向定子线圈54发送脉冲信号,磁性转子52根据其脉冲数而旋转,在从0脉冲开始的短时间内(直至阀开点),副阀芯2也落座于副阀座31(此时,处于压缩螺旋弹簧84的载荷通过副阀芯2而施加给副阀座31的状态,虽然在图7中因微小而未示出,但处于在阀架8的圆筒部81上端的折弯顶面部与垫圈85之间空开间隙的状态),从而阀开口面积为0。之后,副阀芯2慢慢开始开阀,从而阀开口面积(流量)成比例地变大,直至随着副阀座31的端口与副阀芯2的针状部21的锥形部之间的间隙增加而增加的流路面积A、流路面积B以及流路面积C的关系成为A=B+C的位置为止。此处,作为由阀开口面积的增大而形成的流体的流动,除了从第一接头管11前端侧的端口11a通过第二流路R2并依次流向导通孔34、副阀室3C、第一流路R1、第二接头管11前端侧的端口12a的流动之外,还成为从第一接头管11前端侧的端口11a通过第三流路R3(导通孔35)并依次流向导通孔3C、第一流路R1、第二接头管11前端侧的端口12a的流动的合流后的流动。到目前为止,一次侧(背压室S1、S2、导向空间70等)是压力比二次侧的压力高的非均压区域。超过A=B+C的状态,副阀芯2开阀,在成为A>B+C之后,成为背压室侧与二次侧的压力大致相同的均压区域。在该背压室侧与二次侧的压力大致相同的均压区域的有利状态下,能够从图4的状态开始主阀芯3的开阀,从而能够抑制需要的提升推力,能够实现步进马达5的小型化。此外,在图6的曲线图中,在阀开口面积平坦的部分处,即使主阀芯3为闭阀状态、副阀芯2为全开状态且A>B+C的状态,直至载置在作为副阀芯2的上端部的阀架8之上的垫圈86的上表面与主阀芯3的弹簧座32抵接为止,流体也在通过第二流路R2及第三流路R3之后通过第一流路R1,从而流量由流路面积B及流路面积C决定,进而阀开口面积不会变化至流路面积B+C以上。之后,主阀芯3慢慢开始开阀,从而阀开口面积(流量)成比例地变大直至成为全开状态为止。在图6的曲线图中,纵轴设为阀开口面积,但置换成流量也示出相同的变化。
接下来,基于图8及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进行说明。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是具备阀主体1、副阀芯2、副阀座31、主阀芯3、主阀座13、作为驱动部的步进马达5、以及背压室S1、S2的二级式电动阀。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中,阀主体1的一部分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不同。以下,详细地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的不同点在于,插入大致圆筒状的压入部件1B来形成阀主体1的阀壳部件1A中的阀导向孔19,在压入部件1B设有由PPS等树脂材料等形成的C型的流路形成部件14(例如活塞环)(参照图9(a)、图9(b)),由该流路形成部件14的开口间隙14a划定第二流路R2的流路面积B。
在以上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中,由于利用流路形成部件14的开口间隙14a来划定第二流路R2的流路面积B,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小流路面积B。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进入到第二流路R2内而其功能降低(因异物卡入在第二流路R2间隙而导致的工作不良等)的情况。并且,在零件的加工精度方面,如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所述,仅利用间隙来极小地形成第二流路R2是非常费事的,从而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能够更容易地仅利用间隙来更可靠且进一步抑制功能降低。
并且,如图9(c)所示,也可以设置在内侧形成有槽14b的C型的流路形成部件14(活塞环)。在该情况下,由于在流路形成部件14的内侧形成有槽14b,所以在第二流路R2中槽14b起到流体进入后的迷宫的作用,从而流路形成部件14成为使流量减少的迷宫式密封装置,能够进一步减少流体向背压室S1侧的流量。
接下来,基于图10对本实用新型的冷冻循环系统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冷冻循环系统的一例的图。图10中,符号100是使用了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的膨胀阀,200是搭载于室外单元的室外换热器,101是使用了普通的一级式电动阀的膨胀阀,300是搭载于室内单元的室内换热器,400是成为流路切换阀的四通阀,500是压缩机。膨胀阀100、101、室外换热器200、室内换热器300、四通阀400以及压缩机500分别通过导管如图示那样连接,构成热泵式冷冻循环系统。此外,省略了储存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的图示。并且,在示出该一例的冷冻循环系统中,电动阀10的第二接头管12与室外换热器200连接。
冷冻循环系统的流路由四通阀400切换为制冷运转时的流路与制热运转时的流路这两种。在制冷运转时,如图9中实线箭头所示,由压缩机500压缩后的制冷剂从四通阀400流入到室外换热器200,该室外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从室外换热器200流出的制冷剂经由膨胀阀100、101流入到室内换热器300,该室内换热器300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如图9中虚线箭头所示,由压缩机500压缩后的制冷剂从四通阀400依次向室内换热器300、膨胀阀101、100、室外换热器200、四通阀400以及压缩机500循环,室内换热器300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室外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并且,在制热运转时,由于制热负荷较小等理由,有时仅使多个压缩机500中的例如一台停止。在该情况下,若将与运转停止的压缩机500连接的电动阀10设为闭阀状态,则制冷剂不流动,进而从旁边向下的流动停止,从而电动阀10中的阀门泄漏较少,制冷剂流入到已停止的压缩机500侧,根据条件,例如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液化,也不存在因液体压缩而导致压缩机500发生故障的担忧。
并且,在使多个压缩机500全部运转的情况下的制冷运转时,使电动阀10的主阀芯3成为全开状态,制冷剂仅从下方沿横向流动,从而无需担心阀门泄漏。再者,即使在制冷运转时,由于冷却负荷较小等理由,有时也仅使多个压缩机500中的例如一台停止。在该情况下,若将与运转停止的压缩机500连接的电动阀10设为闭阀状态,则制冷剂不流动,进而从旁边向下的流动停止,从而电动阀10中的阀门泄漏较少,制冷剂流入到已停止的压缩机500侧,根据条件,例如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液化,也不存在因液体压缩而导致压缩机500发生故障的担忧。
根据以上的本实用新型的冷冻循环系统,如上所述,能够实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的小型化。并且,在上述说明中示出一例的冷冻循环系统中,电动阀10的第二接头管12分别与多个室外换热器200连接,阀门泄漏较少,从而制冷剂不会浪费地向处于停止状态的压缩机500侧流入,例如能够适当地用于高楼用的多联式空调器等。
以上,参照附图,基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包括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程度的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例中,将电动阀10设为适当地用于高楼用的多联式空调器等,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于通常的空调器、冷冻机等。

Claims (9)

1.一种电动阀,是二级式电动阀,其具备:阀主体;形成于该阀主体内的主阀室的主阀座;能够移动地支撑于上述阀主体且能够相对于上述主阀座离座、落座的主阀芯;形成于上述主阀芯内的副阀室的副阀座;在上述主阀芯内能够相对于上述副阀座离座、落座的副阀芯;以及通过驱动上述副阀芯进退来驱动上述主阀芯追随地进退的驱动部,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阀芯的与上述主阀座相反的一侧设有与上述副阀室连通的背压室,
由上述副阀芯使上述主阀芯开始向打开方向移动时的上述副阀芯与上述副阀座的间隙构成的第一流路的流路面积A和将上述主阀室与上述背压室连通的第二流路的流路面积B的关系为A>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设有使上述主阀室与上述副阀室连通的第三流路,
上述流路面积A、上述流路面积B以及上述第三流路的流路面积C的关系为A>B+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利用从上述主阀芯的外周面朝向内周面进行倒角加工而成的面来形成与上述主阀座的密封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利用从上述主阀芯的外周面朝向内周面进行倒角加工而成的面来形成与上述主阀座的密封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流路设于上述主阀芯与为了使该主阀芯沿开闭方向移动而设于上述阀主体的阀导向孔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流路由设于上述主阀芯与为了使该主阀芯沿开闭方向移动而设于上述阀主体的阀导向孔的间隙的流路形成部件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流路形成部件是C型部件,由其开口间隙来划定上述第二流路的流路面积B。
8.一种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阀。
9.一种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将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阀的二次侧接头与室外换热器连接而成的构件。
CN202120917881.9U 2020-05-15 2021-04-29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Active CN21474367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86066A JP7491734B2 (ja) 2020-05-15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2020-086066 2020-05-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43672U true CN214743672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511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17881.9U Active CN214743672U (zh) 2020-05-15 2021-04-29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4367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79240A (ja) 2021-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94514B (zh)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0107695B (zh)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0107724B (zh)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06090355B (zh) 流量控制阀
JP5802539B2 (ja) 複合弁
JP2013241958A (ja) 電動弁
JP5657424B2 (ja) 電動弁
JP6709926B1 (ja) 電動弁
CN108626422B (zh) 电动阀以及使用了该电动阀的冷冻循环系统
JP4109055B2 (ja) 電気式膨張弁
JP7383774B2 (ja)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2022095807A (ja)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EP1659320A1 (en) Valve device
CN214743672U (zh)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KR20140008390A (ko) 제어 밸브
JP7491734B2 (ja)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7107881B2 (ja)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2013167273A (ja) 複合弁
CN113494618B (zh) 二级式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216009572U (zh)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JP6194403B2 (ja) 電動弁
JP2000266194A (ja) 二段式電動膨張弁
CN110094524B (zh) 一种电动阀
CN113217640B (zh)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4076208B (zh) 流量控制阀及冷冻循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