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42540U - 一种紧固件和组装托盘 - Google Patents

一种紧固件和组装托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42540U
CN214742540U CN202121090793.2U CN202121090793U CN214742540U CN 214742540 U CN214742540 U CN 214742540U CN 202121090793 U CN202121090793 U CN 202121090793U CN 214742540 U CN214742540 U CN 2147425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er
hole
vulnerable
tray
clamp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907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Li Chuan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Li Chuan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Li Chuan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Li Chuan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907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425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425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425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ertion Pins And Riv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紧固件和组装托盘,紧固件包括端帽和至少两个延伸部件,端帽包括端头和构造于端头外缘的易损卡持部,各延伸部件的一端分别固定于端头,且易损卡持部外凸于延伸部件的外表面,各延伸部件另一端的外侧分别构造有向外凸出的卡凸,且相邻两延伸部件至少在该端相互分离;卡凸与易损卡持部之间具有所设定的间距;本紧固件,通过降低易损卡持部的厚度,使得易损卡持部易损,与现有紧固件的设计思路完全相反,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可以从紧固件的正面进行拆卸,非常的方便,而且无需预留拆卸口,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组装托盘的设计难度,不仅更有利于组装托盘的优化和发展,而且可以降低成本,更满足市场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紧固件和组装托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托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紧固件和组装托盘。
背景技术
托盘是一种与叉车、货架等物流设备配套使用的物流单元;可用来存放、装载、搬运货物,是现代化物流仓储中必不可少的物流设备之一。在现代物流中,常常需要借助叉车将产品运输至指定位置,以节约人力成本及提高产品运输效率;产品通常放置于托盘,使叉车的货叉可以插入托盘的叉车孔或叉车槽之内,进而将托盘连同产品一起运输至指定位置;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货叉与叉车孔或叉车槽经常出现对准偏差,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货叉与托盘发生碰撞的情况,由于传统的塑料托盘采用塑料制成,碰撞非常容易造成托盘的损伤、甚至损坏,不仅严重影响托盘的使用寿命,而且损坏后的托盘不能再次使用,只能丢弃,非常的不经济;为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将托盘设计成了组装托盘,组装托盘通常包括用于承载的托盘(通常为矩形结构)和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安装于托盘一侧的边条,使得边条可以更换;当货叉与叉车孔或叉车槽出现对准偏差导致货叉与托盘发生碰撞,货叉直接碰撞的是设置于托盘一侧的边条,当边条损坏后,单独更换边条即可,而托盘则可以继续使用,如此就避免了整个托盘的更换、极大地降低了托盘的更换成本。
现有技术中,托盘领域常用的紧固件通常都是可拆卸,且能重复使用,例如中国专利CN 108639501 A一种双面组装塑料托盘中公开的一种边条连接块、中国专利CN108639502 A一种川字组装塑料托盘中公开的一种边条连接块以及中国专利CN 108674779A一种田字组装塑料托盘中公开的一种边条连接块等,都是可以拆卸并可以重复使用的;为实现这一功能,现有紧固件通常包括卡持部和对称成型于卡持部下端的第一弹性扣和第二弹性扣,所述第一弹性扣和第二弹性扣的外侧分别成型有第一卡凸和第二卡凸,且为了安装紧固件,现有紧固件的卡持部构造有与安装工具相适配的一字型凹槽,如图1所示,而为了拆卸紧固件,现有紧固件中第一卡凸和第二卡凸的下端还构造有用于适配拆卸工具(通常是夹钳)夹持部,在需要拆卸该紧固件时,需利用拆卸工具夹持住夹持部,使得第一弹性扣与第二弹性扣相互靠近,即可使第一弹性扣和第二弹性扣退出锁孔,达到拆卸的目的;然而采用这种结构的紧固件安装边条后,紧固件只能利用专门的拆卸工具从紧固件的下端进行拆卸,紧固件需要沿装配路径反向退出锁孔和通孔,且拆卸过程中,第一卡凸和第二卡凸需要依次反向穿过锁孔和通孔,不仅拆卸过程非常麻烦,而且存在两个严重的弊端,第一、紧固件只能设置两个弹性扣和两个夹持部才能与拆卸工具相配合,大大限制了紧固件结构的多样性,不满足市场需求;第二、当该紧固件装配于组装托盘后,必须在托盘或边条上预留出能够插入拆卸工具的拆卸口,即,当紧固件安装于组装托盘后,紧固件下端的空间不仅不能完全封闭,而且还需要预留出拆卸口,才能在拆卸时插入拆卸工具完成紧固件的拆卸,这样,一方面,会大大增加组装托盘的设计难度,提高成本,另一方面,托盘的很多设计结构不能用,从而大大遏制了组装托盘的发展,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紧固件只能利用专门的拆卸工具从紧固件的下端进行拆卸,存在拆卸麻烦,大大增加了组装托盘的设计难度、提高了成本并大大遏制了组装托盘发展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紧凑的紧固件,不仅可以从紧固件的上方进行拆卸,非常的方便,而且无需预留拆卸口,可以大大降低组装托盘的设计难度,更有利于组装托盘的优化和发展,主要构思为:
一种紧固件,包括端帽和至少两个延伸部件,所述端帽包括端头和构造于端头外缘的易损卡持部,
各所述延伸部件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端头,且所述易损卡持部外凸于延伸部件的外表面,易损卡持部的厚度为0.8mm-2.8mm;各延伸部件另一端的外侧分别构造有向外凸出的卡凸,且相邻两延伸部件至少在该端相互分离;
所述卡凸与所述易损卡持部之间具有所设定的间距,易损卡持部用于限位及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脱离端头。在本方案中,通过构造延伸部件,使得延伸部件可以穿过锁孔和通孔,并用于承受横向剪力,从而可以横向锁紧边条;通过使相邻两延伸部件至少在远离端帽的一端相互分离,从而使得各延伸部件在该端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使得卡凸可以通过延伸部件的弹性变形顺利的穿过锁孔和通孔;通过构造易损卡持部和卡凸,并使得易损卡持部和卡凸分别外凸于延伸部件的外侧,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以便顺利的卡住锁孔上部和锁孔下部的通孔,使得本紧固件可以稳定的保持横向锁紧边条的状态,可以解决边条稳定的安装于托盘的问题;通过将端头固定于各延伸部件的端部,使得易损卡持部外凸于延伸部件的外表面并将易损卡持部的厚度设置为0.8mm-2.8mm,一方面易损卡持部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并可以与卡凸相互配合,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易损卡持部的厚度,使得易损卡持部容易沿紧固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发生损坏并脱离端头,故在拆卸时,只需利用工具敲打或挤压端头,即可使易损卡持部损坏并脱离端头,使得延伸部件和端头可以顺利通过锁孔和通孔,从而使得本紧固件可以方便的从紧固件的正面进行拆卸,非常的方便、省力;与现有的紧固件相比,本紧固件的安装方案可以与现有紧固件的安装方式相同,本紧固件也可以与现有紧固件一样达到横向锁紧边条的目的,但本紧固件相比于现有紧固件还具有以下区别和优势,第一、本紧固件不能从下端进行拆卸,只能从正面进行拆卸,且拆卸过程中,紧固件是沿安装路径的方向继续移动并退出锁孔和通孔,且卡凸无需再次穿过锁孔和通孔,非常便于拆卸;第二、在设计组装托盘时,无需在紧固件的下方构造预留有拆卸口的空腔,即预留于紧固件下方的空腔可以是封闭也可以是开放的,从而大大降低组装托盘的设计难度、降低成本,也有利于设计更多结构不同的组装托盘,使得组装托盘的设计和制造不受紧固件的制约,更有利于组装托盘的发展。
优选的,包括两个所述延伸部件,且所述两个延伸部件对称布置于所述端头的同一侧;或,包括至少三个延伸部件,且各延伸部件分别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于所述端头的同一侧。以使得构造于延伸部件的卡凸可以从不同的方位达到限位的目的。
为解决易损卡持部容易脱离端头,实现正面拆卸本紧固件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易损卡持部的厚度为1.5mm-2.4mm。现有紧固件中卡持部的厚度通常在3mm左右,且通常大于3mm,卡持部的表面还构造有凸起等加强结构,使得现有紧固件的卡持部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刚度,不会在拆卸过程中发生损坏,而在本方案中,通过将易损卡持部的厚度设置为1.5mm-2.4mm,既可以大大降低易损卡持部的强度和刚度,使得易损卡持部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脱离端头,从而可以解决本紧固件的正面拆卸问题;又可以使得易损卡持部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使得本紧固件可以稳定的起到横向锁紧边条的目的,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易损卡持部的厚度为16.mm、1.7mm、1.8mm或1.9mm。从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当易损卡持部的厚度为16.mm、1.7mm、1.8mm或1.9mm时,既能方便的分离易损卡持部,使得本紧固件便于拆卸,又使得易损卡持部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使得本紧固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可以起到稳定连接边条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端头与所述易损卡持部为一体构件,和/或,所述端头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易损卡持部的厚度;和/或,所述端头的上表面与所述易损卡持部的上表面平齐。
为解决易损卡持部的成型问题,优选的方案一中,所述端帽为圆板形结构。即易损卡持部为环状结构,采用环状结构的易损卡持部,可以在各延伸部件的外侧形成一个限位环,不仅便于成型,而且可以起到更好的限位效果,更便于与所述卡凸相配合。
优选的方案二中,所述端头为圆板形结构,所述易损卡持部包括至少两个耳片,各所述耳片分别沿端头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本方案中,易损卡持部由至少两个耳片,且各耳片分别沿端头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即各耳片互不相连,是相互独立的,可以进一步降低易损卡持部沿紧固件中心轴线方向的承载能力,使得易损卡持部更容易发生损坏。
为解决拆卸本紧固件时便于对应拆卸工具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端帽的上表面还构造有用于区分端头与易损卡持部的标识部件,所述标识部件为构造于所述端头中心位置处的定位孔或定位槽,或所述标识部件为设置于端帽上表面的标记线。通过设置标识部件,可以在拆卸时作为参考标记,一方面,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有效区分端头与易损卡持部,另一方面,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顺利、准确的将拆卸工具对准端头中心位置处,以便通过拆卸工具单独对端头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得易损卡持部容易损坏并分离端头,达到拆卸本紧固件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标记线包括设置于端头中心位置处的十字交叉线,或以端头中心位置为圆形的圆形线圈;或所述端头与所述易损卡持部的颜色不同。都可以起到标识的作用。
为解决易损卡持部容易脱离端头,实现正面拆卸本紧固件的问题,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端帽还构造有若干易损槽或若干易损孔,且所述易损槽或易损孔构造于靠近延伸部件外表面的位置处。通过构造易损槽,可以有效降低易损卡持部与端头连接处的厚度,使得易损卡持部更容易在该易损槽处发生损坏,不仅可以更省力的实现正面拆卸,而且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易损卡持部的厚度可以具有更宽泛的选择空间,更便于端帽的设计、制造及成型。
优选的,所述易损槽为环状结构或各易损槽共同围成环形或各所述易损孔共同围成环形。便于加工成型。
为使得各延伸部件具有弹性,优选的,延伸部件为片状结构或杆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延伸部件为片状结构,各延伸部件的一端连接为一体并围成圆筒形结构,所述端头固定于该端,且各延伸部件的另一端相互分离。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圆柱结构或包括连接筒,所述端头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各所述延伸部件分别连接于连接部的另一端。
为解决卡凸顺利穿过锁孔或通孔的问题,优选的,所述卡凸上背离所述端帽的面构造为弧形引导面。使得在装配本紧固件时,所述弧形引导面可以首先与锁紧或通孔的轮廓相接触,在外力的挤压作用下,延伸部件通过从弧形引导面传递过来的径向挤压力向内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弧形引导面可以引导卡凸顺利穿过锁孔或通孔。
为解决本紧固件装配过程中的对准和定位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延伸部件背离所述端帽的一端或所述卡凸背离所述端帽的一端构造有向下凸出的定位部,且所述定位部的外表面构造为与锁孔或通孔相适配的圆弧面。通过构造定位部,并将定位部的外表面构造为与锁孔或通孔相适配的圆弧面,使得在装配本紧固件时,工作人员可以先将定位部插入对应的通孔内,起到对准和地位的作用,而后,工作人员只需沿本紧固件中心轴线的方向进行挤压或敲打,即可将本紧固件顺利的装配到位,非常的方便。
一种组装托盘,包括用于承载的托盘、边条以及所述紧固件,所述边条通过所述紧固件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托盘。
优选的,所述托盘构造有用于适配货叉的叉车孔或叉车槽,托盘的侧面构造有插接腔,托盘还构造有与所述插接腔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同轴,第一通孔贯穿托盘的表面,第二通孔贯穿托盘或托盘构造有与第二通孔相连通的空腔;
所述边条构造有用于适配货叉的连通孔或连通槽,边条还构造有用于连接托盘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构造于边条一侧并与所述插接腔相适配的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构造有锁孔;
所述延伸部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锁孔以及第二通孔,且所述易损卡持部和卡凸分别卡在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紧固件及组装托盘,通过降低易损卡持部的厚度,使得易损卡持部易损,与现有紧固件的设计思路完全相反,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可以从紧固件的正面进行拆卸,非常的方便,而且无需预留拆卸口,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组装托盘的设计难度,不仅更有利于组装托盘的优化和发展,而且可以降低成本,更满足市场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种现有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种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种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三种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四种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五种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六种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六种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七种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七种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3为图11的仰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八种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九种紧固件的俯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十种紧固件的俯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十一种紧固件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十二种紧固件的俯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提供的组装托盘中,一种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提供的组装托盘中,一种边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提供的一种组装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的A-A视图,在拆卸时,紧固件沿虚线所示的方向脱离托盘。
图中标记说明
托盘100、叉车孔101、叉车槽102、插接腔103、第一通孔104、第二通孔105;边条200、连通孔201、连通槽202、插接头203、锁孔204
卡持部301、第一弹性扣302、第二弹性扣303、第一卡凸304、第二卡凸305、夹持部306、一字型凹槽307、凸起308
紧固件400、易损卡持部401、延伸部件402、卡凸403、弧形引导面404、耳片405、易损槽406、连接部407、定位部408、端帽409、端头410、定位孔或定位槽411、标记线412、易损孔4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紧固件,包括端帽409和至少两个延伸部件402去,其中,所述端帽409包括端头410和构造于端头410外缘的易损卡持部401;
如图2-图14任一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延伸部件402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端头410,且所述易损卡持部401外凸于延伸部件402的外表面,如图4所示,在该端,各延伸部件402在该端可以相互连接为一体,如图2-图7所示,也可以相互分离并通过端头410连接为一体,如图9及图10所示;
各延伸部件402另一端的外侧分别构造有向外凸出的卡凸403,如图3及图4所示,且相邻两延伸部件402至少在该端相互分离,使得在该端,相邻两延伸部件402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使得延伸部件402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使得各延伸部件402可以在外力的挤压作用下向内靠拢,从而减小本紧固件400的横截面面积,以便顺利穿过锁孔204、第一通孔104及第二通孔105,便于装配;而当外力消失后,各延伸部件402可以自动恢复初始时的位置,使得易损卡持部401和卡凸403可以分别外凸于延伸部件402的外侧,从而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以便顺利的卡住锁孔204上部的第一通孔104和锁孔204下部的第二通孔105,如图22及图23所示,使得本紧固件400可以稳定的保持横向锁紧边条200的状态,可以解决边条200稳定的安装于托盘100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易损卡持部的厚度可以为0.8mm-2.8mm。
本紧固件在使用过程中,延伸部件402可以穿过锁孔204和通孔(为便于区分,包括第一通孔104和第二通孔105),并用于承受横向剪力,从而可以横向锁紧边条200;延伸部件402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作为举例,当包括两个延伸部件402时,如图2-图7所示,两个延伸部件402可以对称布置于端头410的同一侧,以便受力更均匀,当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延伸部件402时,各延伸部件402可以分别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于所述端头410的同一侧,如图9-图13所示,即各延伸部件402可以围成一圈,以使得构造于延伸部件402的卡凸403可以从不同的方位达到限位的目的,也有利于受力更均匀;
如图2-图12任一所示,本紧固件400中,卡凸403与易损卡持部401之间具有所设定的间距,该间距通常略大于第一通孔104的外侧与第二通孔105的外侧之间的距离,以便将第一通孔104和第二通孔105卡在卡凸403与易损卡持部40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易损卡持部401用于限位,起到防脱的效果,也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脱离端头410,即在拆卸时,易损卡持部401可以端头410,以使得延伸部件402和端头410可以顺利的退出锁孔204和第二通孔105,达到方便拆卸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端帽409构造易损卡持部401,并将易损卡持部的厚度设置为0.8mm-2.8mm,达到降低现有卡持部厚度的目的,使得易损卡持部401更容易沿紧固件中心轴线的方向发生损坏并脱离端头410,在拆卸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工具敲打或挤压端头410,即可使易损卡持部401损坏并脱离端头410,从而使得本紧固件可以方便的从紧固件的上端(正面)进行拆卸,非常的方便;与现有的紧固件相比,本紧固件的安装方案可以与现有紧固件的安装方式相同,本紧固件也可以与现有紧固件一样达到横向锁紧边条200的目的,但本紧固件相比于,由于现有紧固件只能从背面进行拆卸,且需要重复使用,故现有紧固件的设计思路中,是不允许卡持部损坏的,而现有的设计方案是,适当增加卡持部的厚度,如,现有卡持部的厚度通常大于或等于3mm,而且,通常还需要在卡持部的外表面构造若干凸起,如附图1所示,达到结构上加强的目的,以便有效防止卡持部损坏,这与本紧固件的设计思路完全相反,本紧固件的设计思路是降低易损卡持部401的厚度来降低易损卡持部401的强度和刚度,使得易损卡持部401可以在设定外力的作用下损坏并脱离紧固件,以便顺利的拆卸本紧固件,从而使得本紧固件相对于现有紧固件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本紧固件不能从下端进行拆卸,只能从上端(正面)进行拆卸,非常便于正面拆卸和安装(现有只能从背面进行拆卸);第二、在设计组装托盘100时,无需在紧固件的下方构造预留有拆卸口的空腔,即预留于紧固件下方的空腔可以是封闭也可以是开放的,从而大大降低组装托盘100的设计难度、降低成本,也有利于设计更多结构不同的组装托盘100,使得组装托盘100的设计和制造不受紧固件的制约,更有利于组装托盘100的发展。
为使得易损卡持部401更容易脱离端头410,以便更省力的实现正面拆卸本紧固件,在更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易损卡持部401的厚度可以优先介于1.5mm-2.4mm之间;本紧固件采用塑料制成,通过试验发现,当易损卡持部401的厚度介于1.5mm-2.4mm之间时,既可以大大降低易损卡持部的强度和刚度,使得易损卡持部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脱离端头,从而可以解决本紧固件的正面拆卸问题;又可以使得易损卡持部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使得本紧固件可以稳定的起到横向锁紧边条的目的,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具体而言,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易损卡持部401的厚度控制在1.8mm左右,例如,考虑误差的问题,在具体实施时,易损卡持部401的厚度可以优先采用1.6mm、1.7mm、1.8mm或1.9mm,既能方便的分离易损卡持部,使得本紧固件便于拆卸,又使得易损卡持部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使得本紧固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可以起到稳定连接边条的目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头410与易损卡持部401可以为一体构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端头410的厚度进行限制,例如,端头410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易损卡持部401的厚度,作为举例,如图2所示,所述端头410的厚度等于易损卡持部401的厚度,且端头410的上表面与易损卡持部401的上表面可以平齐也可以不齐平,如图3所示,便于本紧固件的成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易损卡持部401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端帽409可以整体为圆板形结构,即所述易损卡持部401可以为环状结构,如图2-图6所示,采用环状结构的易损卡持部401,可以在各延伸部件402的外侧形成一个限位环,不仅便于成型,而且可以起到更好的限位效果,更便于与所述卡凸403相配合;在这种方案中,当端头410的上表面与易损卡持部401的上表面平齐时,在拆卸时,不便于工作人员区分端头410与易损卡持部401,故在进一步的方案中,端帽409的上表面还构造有用于区分端头410与易损卡持部401的标识部件,标识部件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举例,标识部件可以为构造于端头410中心位置处的定位孔或定位槽411,如图5所示;标识部件也可以为设置于端帽409上表面的标记线412,标记线412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优选,标记线412可以包括设置于端头410中心位置处的十字交叉线,也可以包括以端头410中心位置为圆形的圆形线圈(如图6所示)等,标记线412还具有多种实施方式,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除了采用上述方式来区分端头410与易损卡持部401之外,还可以利用颜色差异进行区分,例如,端头410与易损卡持部401的颜色不同,也可以起到标识的作用。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标识部件,可以在拆卸时作为参考标记,一方面,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有效区分端头410与易损卡持部401,另一方面,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顺利、准确的将拆卸工具对准端头410中心位置处,以便通过拆卸工具单独对端头410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得易损卡持部401损坏并分离端头410,达到拆卸紧固件的目的。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端头410可以为圆板形结构,易损卡持部401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耳片405,各所述耳片405分别沿端头410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耳片405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作为举例,所述易损卡持部401包括六个耳片405,如图7及图8所示;本实施例不对耳片405的形状进行限制,只需外凸于延伸部件402的外表面即可;在该实施方式中,各耳片405互不相连、是相互独立的,可以进一步降低易损卡持部401沿紧固件中心轴线方向的承载能力,使得易损卡持部401更容易发生损坏,相应的,可以适当增加各耳片405的厚度,故在进行拆卸时,只需利用工具敲打或挤压端头410,而易损卡持部401受到通孔边缘的阻挡和约束,使得易损卡持部401可以损坏并顺利脱离端头410,且脱离易损卡持部401后的延伸部件402及端头410可以顺利的穿过锁孔204和通孔,达到方便拆卸本紧固件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端帽409和延伸部件402分别采用塑料制成,更优选的,端帽409与延伸部件402可以一体成型,而为了使各延伸部件402具有相互靠近和自动分离的弹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延伸部件402可以是相互独立的,相邻两延伸部件402之间具有间距,从而使得各延伸部件402具有向中心靠近的自由度,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一种举例,所述延伸部件402可以为片状结构,如图2-图7所示,如可以采用弧形片状结构,也可以采用平板形片状结构,所述延伸部件402也可以采用杆状结构,如图11-图13所示,如可以圆杆、方杆、圆管或矩管等结构。
作为另一种举例,本紧固件400还包括连接部407,所述连接部407可以优先采用圆柱结构或包括连接筒(如可以是筒状结构的连接筒,也可以包括筒状结构的连接筒及构造于连接筒内的内构件),如图11-图13所示,此时,所述端头410连接于所述连接部407的一端,各所述延伸部件402可以分别相互独立的连接于连接部407的另一端,如图9-图10所示,在该方案中,端头410、连接部407及延伸部件402可以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书的是:由于相邻两延伸部件402之间相互分离,在一种加工制造方式中,可以将圆柱体或圆柱筒作用加工对象,只需在圆柱体或圆柱筒的一端,沿圆柱体或圆柱筒的圆周方向加工出至少两个缺口,相邻两缺口之间的部分就是所述延伸部件402,非常的方便。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各延伸部件402也可以是连接在一起的,例如,各延伸部件402可以分别采用片状结构,且各延伸部件402的一端连接为一体并围成圆筒形结构,如图2-图7所示,所述端头410固定于该端,且各延伸部件402的另一端相互分离,以使得各延伸部件402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卡凸403通过与易损卡持部401配合起到限位的作用,只需外凸于延伸部件402的外表面即可,本实施例不对卡凸403的形状进行限制,而为使卡凸403能够顺利的穿过锁孔204或通孔(包括第一通孔104和第二通孔105),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凸403上背离所述端帽409的面构造为弧形引导面404,如图2-图14任一所示,使得在装配本紧固件400时,所述弧形引导面404可以首先与锁紧或通孔的轮廓相接触,在外力的挤压作用下,延伸部件402通过从弧形引导面404传递过来的径向挤压力向内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弧形引导面404可以引导卡凸403顺利穿过锁孔204或通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卡凸403上面向所述易损卡持部401的面垂直于延伸部件402的外表面,以便实现更好的限位效果。
实施例2
为使得易损卡持部401容易脱离端头410,以实现正面拆卸本紧固件400,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紧固件400中,所述端帽409还构造有若干易损槽406或若干易损孔413,如图14-图17任一所示,通过构造易损槽406或易损孔413,可以有效降低易损卡持部401与端头410连接处的厚度,使得易损卡持部401更容易在该易损槽406处发生损坏,不仅可以更省力的实现正面拆卸,而且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易损卡持部的厚度可以具有更宽泛的选择空间,无需严格、精确限制易损卡持部401的厚度, 更便于端帽的设计、制造及成型。
作为优选,易损槽406或易损孔413可以优先构造于靠近延伸部件402外表面的位置处,如图14-图17所示,具体而言,易损槽406或易损孔413可以构造于端头、也可以构造于易损卡持部401,即易损槽406或易损孔413构造于端头与易损卡持部401之间即可;易损槽406或易损孔413不仅有利于易损卡持部401在外力的作用下更容易损坏,而且易损槽406或易损孔413还能起到标识的作用,使得在拆卸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所述易损槽406方便、准确大将工具对准端帽409,而不会挤压或敲打到易损卡持部401,从而无需设置实施例1中所述的标识部件,从而有效解决区分端帽409和易损卡持部401的问题。
所述易损槽406可以为一段或多段弧形结构,而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易损槽406可以为环状结构,如图14所示,或各易损槽406可以共同围成环形,如图15所示,以便起到标识的作用;当然,易损槽406也可以具有其它排布方式,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易损槽406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为便于加工成型,作为举例,易损槽406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优先采用V形、U形等。
所述易损孔413可以优先采用圆孔(如图16所示)、弧形的条孔(如图17所示)等,且各所述易损孔413也可以共同围成环形,如图16及图17所示,既便于加工成型,又可以起到标识的作用。
同样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帽409可以整体为圆板形结构,如图14所示,也可以是,所述端头410为圆板形结构,所述易损卡持部401包括至少两个耳片405,各所述耳片405分别沿端头410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如图18所示,此时,所述易损槽406或易损孔413可以构造于易损卡持部401并靠近端头410的位置处,如图18所示。
实施例3
为解决紧固件装配过程中的对准和定位问题,本实施例3与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紧固件400中,所述延伸部件402背离所述端帽409的一端或所述卡凸403背离所述端帽409的一端构造有向下凸出的定位部408,且所述定位部408的外表面构造为与锁孔204或通孔相适配的圆弧面,如图2-图14任一所示,通过构造定位部408,并将定位部408的外表面构造为与锁孔204或通孔相适配的圆弧面,使得在装配本紧固件400时,工作人员可以先将定位部408插入对应的通孔内,起到对准和地位的作用,而后,工作人员只需沿本紧固件中心轴线的方向进行挤压或敲打,即可将本紧固件顺利的装配到位,非常的方便。
作为举例,所述定位部408可以优先采用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包括弧形片状结构,如图10所示,也可以是平板形片状结构,当然定位部408也可以是其它的异形结构,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更完善的方案中,所述圆弧面的直径小于锁孔204或通孔(包括第一通孔104和第二通孔105)的直径,使得定位部408更适配锁孔204或通孔。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装托盘100,包括用于承载的托盘100、边条200以及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中所述的紧固件400,所述边条200可以通过所述紧固件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托盘100,边条200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更完善的方案中,所述托盘100构造有用于适配货叉的叉车孔101或叉车槽102,托盘100的侧面构造有插接腔103,如图19及图20所示,
托盘100还构造有与所述插接腔103相连通的第一通孔104和第二通孔105,且第一通孔104与第二通孔105同轴,如图20及图23所示,第一通孔104贯穿托盘100的表面(上表面或下表面),第二通孔105可以贯穿托盘100,以便拆卸下的紧固件可以直接脱离托盘100,如图23所示;第二通孔105也可以不贯穿托盘100,但当第二通孔105未贯穿托盘100时,托盘100应该构造有与第二通孔105相连通的空腔,所述空腔用于容纳拆卸后的紧固件400,当边条200装配于托盘100后,该空腔可以被边条200完全封闭,在拆卸过程中,拆卸下的紧固件400可以落入该空腔中,当边条200完全脱离托盘100后,该空腔未封闭,取出该空腔中残留的紧固件即可,非常的方便。
相应地,边条200构造有用于适配货叉的连通孔201或连通槽202,以便与托盘100上的叉车孔101或叉车槽102相适配,以便顺利的插入货叉,如图21及图22所示,边条200还构造有用于连接托盘100的连接部407,连接部407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连接部407,作为举例,连接部407可以为构造于边条200一侧并与插接腔103相适配的插接头203,插接头203与边条200可以为一体结构,如图21所示,作为优选,插接头203可以采用片状结构,例如,插接头203可以为平板,是片状结构;插接头203也可以包括平板及构造于平板的若干加强筋,如图所示,使得这个插接头203也可以形成片状结构;如图21所示,插接头203构造有锁孔204,锁孔204可以优先采用圆孔,如图21所示;
在进行装配时,紧固件的延伸部件402可以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04、锁孔204以及第二通孔105,当装配到位后,所述易损卡持部401和卡凸403分别卡在所述第一通孔104和第二通孔105的外侧,如图23所示,达到横向锁紧边条200的目的。
在拆卸本组装托盘100中的边条200时,只需利用工具挤压或敲打端帽409,即可使得易损卡持部401与端帽409分离,使得延伸部件402和端帽409顺利的穿过第一通孔104和锁孔204,并最终从第二通孔105完全退出托盘100,如图23所示,从而可以顺利的完成解锁,使得边条200可以顺利的拆卸下来。
可以理解,由于在拆卸过程中,本紧固件400的易损卡持部401发生了损坏,故本紧固件400是一次性产品,不能重复使用。
如图19-图23所示,第一通孔104可以优先采用沉头孔,以便容纳端帽409,使得当本紧固件400安装到位后,端帽409不会凸出托盘100的表面,有利于托盘100的表面更平整。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托盘100可以是现有的川字托盘100,如图19及图22所示,边条200与之相适配,使得整个组装托盘100可以构成川字组装托盘100;所述托盘100也可以是现有的田字托盘100,边条200与之相适配,使得整个组装托盘100可以构成田字组装托盘100;所述托盘100也可以是现有的单面托盘100,边条200与之相适配,使得整个组装托盘100可以构成单面组装托盘100;所述托盘100也可以是现有的双字托盘100,边条200与之相适配,使得整个组装托盘100可以构成双面组装托盘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紧固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端帽和至少两个延伸部件,所述端帽包括端头和构造于端头外缘的易损卡持部,
各所述延伸部件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端头,且所述易损卡持部外凸于延伸部件的外表面,易损卡持部的厚度为0.8mm-2.8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易损卡持部的厚度为1.5mm-2.4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紧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易损卡持部的厚度为1.6mm、1.7mm、1.8mm或1.9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紧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易损卡持部的厚度;
和/或,所述端头的上表面与所述易损卡持部的上表面平齐;
和/或,所述端帽为圆板形结构,或,所述端头为圆板形结构,且所述易损卡持部包括至少两个耳片,各所述耳片分别沿端头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紧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帽的上表面还构造有用于区分端头与易损卡持部的标识部件;
或,所述端帽构造有若干易损槽或若干易损孔,且所述易损槽或易损孔构造于靠近延伸部件外表面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紧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部件为构造于所述端头中心位置处的定位孔或定位槽,或,所述标识部件为设置于端帽上表面的标记线;
所述易损槽为环状结构,或,各易损槽共同围成环形,或,各所述易损孔共同围成环形。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紧固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所述延伸部件,且所述两个延伸部件对称布置于所述端头的同一侧;或,包括至少三个延伸部件,且各延伸部件分别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于所述端头的同一侧;
和/或,各延伸部件另一端的外侧分别构造有向外凸出的卡凸,且相邻两延伸部件至少在该端相互分离,且所述卡凸与所述易损卡持部之间具有所设定的间距;
和/或,所述延伸部件背离所述端帽的一端或所述卡凸背离所述端帽的一端构造有向下凸出的定位部,且所述定位部的外表面构造为与锁孔或通孔相适配的圆弧面。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紧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件为片状结构或杆状结构;
或,所述延伸部件为片状结构,各延伸部件的一端连接为一体并围成圆筒形结构,所述端头固定于该端,且各延伸部件的另一端相互分离;
或,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圆柱结构或包括连接筒,所述端头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各所述延伸部件分别连接于连接部的另一端。
9.一种组装托盘,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承载的托盘、边条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紧固件,所述边条通过所述紧固件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托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装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构造有用于适配货叉的叉车孔或叉车槽,托盘的侧面构造有插接腔,托盘还构造有与所述插接腔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同轴,第一通孔贯穿托盘的表面,第二通孔贯穿托盘或托盘构造有与第二通孔相连通的空腔;
所述边条构造有用于适配货叉的连通孔或连通槽,边条还构造有用于连接托盘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构造于边条一侧并与所述插接腔相适配的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构造有锁孔;
所述延伸部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锁孔以及第二通孔,且所述易损卡持部卡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外侧。
CN202121090793.2U 2021-05-20 2021-05-20 一种紧固件和组装托盘 Active CN2147425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90793.2U CN214742540U (zh) 2021-05-20 2021-05-20 一种紧固件和组装托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90793.2U CN214742540U (zh) 2021-05-20 2021-05-20 一种紧固件和组装托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42540U true CN214742540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24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90793.2U Active CN214742540U (zh) 2021-05-20 2021-05-20 一种紧固件和组装托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425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92091B2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adapter
CN214742540U (zh) 一种紧固件和组装托盘
CN214730541U (zh) 一种便于拆卸的紧固件和组装托盘
CN214742539U (zh) 一种用于托盘的紧固件及组装托盘
CN214730554U (zh) 一种边条、边条组件及组装托盘
CN211402490U (zh) 可拆难脱卡扣连接装置
CN214730555U (zh) 一种边条和组装托盘
CN215827209U (zh) 一种组装托盘
CN215922860U (zh) 一种组合托盘
CN111703399B (zh) 一种雨刮胶条可替换的雨刮片
CN210941567U (zh) 后上盖板总成
CN214821926U (zh) 墨盒
CN213277748U (zh) 便于组装的骨架结构及电感器
CN211265581U (zh) 一种固定电池的卡扣结构
CN211670359U (zh) 绝缘保护罩及铜排组件
CN111317332A (zh) 可拆分式衣架及其挂钩
CN217772009U (zh) 置物篮
CN213416180U (zh) 一种边条及组装托盘
CN221162565U (zh) 卡扣座、门护板、汽车
CN216459574U (zh) 一种不需基板支撑的键帽喷漆载具
CN215800480U (zh) 一种洗衣机及其内筒组件
CN215827219U (zh) 一种用于组合托盘的延展边条及组合托盘
CN219325214U (zh) 一种钉枪枪夹盖板
CN210883103U (zh) 一种用于双面组合式托盘的边条
CN213970931U (zh) 一种轮眉卡扣快速拆卸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