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25135U - 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 - Google Patents

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25135U
CN214725135U CN202023088558.XU CN202023088558U CN214725135U CN 214725135 U CN214725135 U CN 214725135U CN 202023088558 U CN202023088558 U CN 202023088558U CN 214725135 U CN214725135 U CN 214725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material taking
transition
frame
mai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8855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学凯
孙士齐
刘庆喜
蒋京德
孙婷
殷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308855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25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25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251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包括出料主架,出料主架上设有至少一个主输送装置,出料主架上位于各主输送装置的首端分别设过渡输送架,各过渡输送架上分别安装若干过渡输送辊,过渡输送辊与对应的过渡输送架之间设过渡输送驱动器;出料主架上对应各过渡输送架处分别设取料转输架,取料转输架上设有至少两个位于对应的过渡输送辊上方的取料转输带,取料转输带与对应的过渡输送辊交错布置,取料转输带与取料转输架之间设取料转输驱动器;过渡输送架和/或取料转输架与出料主架之间设升降衔接控制器;出料主架上位于末端的主输送装置处设姿态校正器。本实用新型自动化程度高,出料排列整齐,利于后续码放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
背景技术
粘土瓦,也称红瓦,其生产工艺包括炼泥、挤出、切割、冲压成型、烘干等工序。目前,粘土瓦泥坯的挤出、切割、冲压成型已实现自动化生产,该自动化生产中,切割出的泥坯由一条输送线持续输送,多个冲压机与该输送线配套使用,以匹配泥坯切割效率,泥坯冲压后形成模压瓦。为节省人工,现阶段模压瓦从冲压机处出料,多采用简单的机械手抓取到另一条输送线上的方式来实现。在实际生产中发现,简单的机械手抓取出料,模压瓦在输送线上的位置比较随机,模压瓦本身也容易发生偏斜,加之多台冲压机共用一套出料输送线,最终会导致模压瓦在输送线上极为凌乱的情况出现,这会使得烘干前的码放非常难以操作,更不容易实现自动化,粘土瓦整体生产效率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出料排列整齐,利于后续码放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的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包括出料主架,所述出料主架上设有至少一个顺序排列布置的主输送装置,所述出料主架上位于各所述主输送装置的首端处分别设有过渡输送架,各所述过渡输送架上分别安装有若干顺序排列设置的过渡输送辊,所述过渡输送辊与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架之间设有过渡输送驱动器;所述出料主架上对应各所述过渡输送架处分别设有取料转输架,所述取料转输架上设有至少两个位于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辊上方的取料转输带,所述取料转输带与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辊交错布置,所述取料转输带与所述取料转输架之间设有取料转输驱动器;所述过渡输送架和/或所述取料转输架与所述出料主架之间设有升降衔接控制器;所述出料主架上位于末端的所述主输送装置处设有姿态校正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升降衔接控制器包括安装在所述出料主架上的升降衔接控制电机,所述过渡输送架竖向滑动安装在所述出料主架上,所述升降衔接控制电机的动力端固定设有升降衔接控制摆杆,所述升降衔接控制摆杆的自由端与所述过渡输送架之间铰接连接有升降衔接控制连杆。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若干所述过渡输送辊包括至少两个提瓦输送辊、和至少两个位于所述提瓦输送辊输送上游或者输送下游的衔接输送辊,所述取料转输带位于所述提瓦输送辊上方设置且与所述提瓦输送辊交错布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取料转输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出料主架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出料主架上对应各所述取料转输带的首端分别设有模压瓦取料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模压瓦取料装置包括横向滑动安装在所述出料主架上取料滑座,所述取料滑座与所述出料主架之间设有取料往复驱动器;所述取料滑座上竖向滑动安装有取料升降座,所述取料升降座与所述取料滑座之间设有取料升降驱动器;所述取料升降座上设有模压瓦取料吸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出料主架上位于所述取料转输带的首端处设有取料暂置带,所述取料暂置带与所述出料主架之间设有暂置输送驱动器;所述取料滑座位于所述取料暂置带上方滑动安装设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姿态校正器包括若干横向排列设置在末端的所述主输送装置的输送表面处的校正导向块,相邻两所述校正导向块之间设有校正导向间隙,各所述校正导向块上位于所述校正导向间隙的来料处分别设有入料引导斜面。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出料主架上位于所述姿态校正器的输送下游设有出料转移装置。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包括出料主架,所述出料主架上设有至少一个顺序排列布置的主输送装置,所述出料主架上位于各所述主输送装置的首端处分别设有过渡输送架,各所述过渡输送架上分别安装有若干顺序排列设置的过渡输送辊,所述过渡输送辊与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架之间设有过渡输送驱动器;所述出料主架上对应各所述过渡输送架处分别设有取料转输架,所述取料转输架上设有至少两个位于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辊上方的取料转输带,所述取料转输带与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辊交错布置,所述取料转输带与所述取料转输架之间设有取料转输驱动器;所述过渡输送架和/或所述取料转输架与所述出料主架之间设有升降衔接控制器;所述出料主架上位于末端的所述主输送装置处设有姿态校正器。本实用新型对应每台冲压机单独设置一个取料转输带,每台冲压机上取出的模压瓦可容易在所述取料转输带上摆放地相对均匀。当所述取料转输带上储满后,所述取料转输驱动器驱动对应架体升降,可使得模压瓦完成从所述取料转输带到所述过渡输送辊的转换,然后所述取料转输驱动器驱动对应架体回位,模压瓦即到达所述主输送装置的输送平面上,且也呈相对均匀的姿态,并一起被继续输出。而输送下游的取料转输带未储满模压瓦时,输送上游送来的模压瓦可正常通过所述过渡输送辊输送,多台冲压机之间的取料出料互不影响。最终,相对均匀的模压瓦经所述姿态校正器摆正姿态。本实用新型自动化程度高,出料排列整齐,利于后续码放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中间的过渡输送架为升起且模压瓦到达衔接输送辊处的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最后一冲压机出料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B-B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出料主架;11-主输送装置;2-过渡输送架;21-过渡输送辊;22-提瓦输送辊;23-衔接输送辊;24-过渡输送驱动器;25-升降衔接控制器;26-升降衔接控制电机;27-升降衔接控制摆杆;28-升降衔接控制连杆;31-取料转输带;32-取料转输驱动器;33-取料转输转轴;34-取料转输带轮;35-取料转输驱动电机;4-模压瓦取料装置;41-取料滑座;42-取料往复驱动器;43-取料升降座;44-取料升降驱动器;45-取料吸嘴;46-取料暂置带;5-冲压机;6-姿态校正器;61-校正导向块;62-入料引导斜面;7-出料转移装置;71-出料转移滑座;72-出料往复驱动器;73-出料升降座;74-出料升降驱动器;75-出料转移吸嘴;8-模压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4共同所示,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包括出料主架1,本实施例所述出料主架1可以为整体的架体,也可以为各个装置分别使用但相对固定设置的架体。
所述出料主架1上设有至少一个顺序排列布置的主输送装置11,顺序排列即按输送先后的顺序排列。所述出料主架1上位于各所述主输送装置11的首端处分别设有过渡输送架2,各所述过渡输送架2上分别安装有若干顺序排列设置的过渡输送辊21,所述过渡输送辊21与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架2之间设有过渡输送驱动器24。所述主输送装置11和所述过渡输送辊21构成了本实施例对模压瓦8的整体输送线。本实施例所述主输送装置11为带式输送结构,当然也可采用辊式输送结构等。本实施例所述过渡输送驱动器24包括安装在所述过渡输送架2上的过渡输送驱动电机,相邻两所述过渡输送辊21之间链传动或者带传动设置,所述过渡输送驱动电机的动力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过渡输送辊21传动连接设置。
所述出料主架1上对应各所述过渡输送架2处分别设有取料转输架,所述取料转输架上设有至少两个位于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辊21上方的取料转输带31,至少两个所述取料转输带31即可实现对模压瓦8稳定地的承载,本实施例示意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为四个。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与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辊21交错布置,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与所述取料转输架之间设有取料转输驱动器32。本实施例示意所述取料转输驱动器32包括两转动安装在所述取料转输架上的取料转输转轴33,各所述取料转输转轴33上分别固定设有与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一一对应的取料转输带轮34,其中一个所述取料转输转轴33与所述取料转输架之间设有取料转输驱动电机35。
本实施例针对每台冲压机5单独设置所述取料转输带31,对于每台冲压机5来说,每次取出模压瓦8并放置后,所述取料转输驱动器32即驱动所述取料转输带31输送固定距离。那么当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上储满模压瓦8后,模压瓦8即可形成间隔相对均匀的姿态。本实施例示意针对三台所述冲压机5进行取料出料,那么每个所述冲压机5处分别设置取料转输带31,对应地,所述过渡输送架2和所述主输送装置11也就分别为三个。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本实施例可根据冲压机5的数量,对应设置所述取料转输带31、所述过渡输送架2和所述主输送装置11的数量。
所述出料主架1上对应各所述取料转输带31的首端分别设有模压瓦取料装置4,本实施例所述模压瓦取料装置4包括横向滑动安装在所述出料主架1上取料滑座41,所述取料滑座41与所述出料主架1之间设有取料往复驱动器42;所述取料滑座41上竖向滑动安装有取料升降座43,所述取料升降座43与所述取料滑座41之间设有取料升降驱动器44;所述取料升降座43上设有模压瓦8取料吸嘴45。所述模压瓦取料装置4通过吸附形式完成模压瓦8从冲压机5到所述取料转输带31的转移,其结构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很容易得出的,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所述出料主架1上位于所述取料转输带31的首端处设有取料暂置带46,所述取料暂置带46与所述出料主架1之间设有暂置输送驱动器;所述取料滑座41位于所述取料暂置带46上方滑动安装设置。所述取料暂置带46的设置可减少所述取料滑座41往复滑动的行程,方便冲压机5在距离所述取料转输带31相对较远的地方进行使用。同样地,因所述模压瓦取料装置4将模压瓦8放在所述取料暂置带46上,所以每次放置后所述取料暂置带46和所述取料转输带31同步输送固定距离,以保证模压瓦8间隔的均匀性。当放置可储满所述取料转输带31的数量后,所述取料暂置带46和所述取料转输带31同步一起输送,直至这些模压瓦8全部到达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上停止。本实施例示意为六个所述模压瓦8可储满所述取料转输带31,后续以六个为一组整体进行转输和输送,那么本实施例后文就以六个模压瓦8代替可储满所述取料转输带31的数量进行说明。
所述过渡输送架2和/或所述取料转输架与所述出料主架1之间设有升降衔接控制器25。本实施例所述升降衔接控制器25设置在所述过渡输送架2与所述出料主架1之间,其包括安装在所述出料主架1上的升降衔接控制电机26,所述过渡输送架2竖向滑动安装在所述出料主架1上,所述升降衔接控制电机26的动力端固定设有升降衔接控制摆杆27,所述升降衔接控制摆杆27的自由端与所述过渡输送架2之间铰接连接有升降衔接控制连杆28。本实施例所述升降衔接控制摆杆27、所述升降衔接控制连杆28和所述过渡输送架2构成曲柄滑块机构,可以将所述升降衔接控制电机26的旋转运动转变为所述过渡输送架2的直线运动,使所述过渡输送架2实现升降。当然将所述升降衔接控制电机26的旋转运动转变为所述过渡输送架2的直线运动的方式还有很多,如电机配合齿轮齿条传动、螺旋传动等,或者所述升降衔接控制器25也可直接采用缸驱动升降等,这些形式变换可起到同样的技术效果,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述升降衔接控制器25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所述取料转输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出料主架1上,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取料转输架为所述出料主架1的一部分。那么当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上储满模压瓦8后,所述过渡输送驱动器24先停止驱动,然后所述升降衔接控制器25驱动所述过渡输送架2升起,直至所述过渡输送辊21的输送面高于所述取料转输带31后停止,模压瓦8即承托在所述过渡输送辊21上。此时所述过渡输送驱动器24开启,将模压瓦8输送脱离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上方但不脱离所述过渡输送辊21,然后所述过渡输送驱动器24再停止,所述升降衔接控制器25驱动所述过渡输送架2回位,此时所述过渡输送驱动器24再开启,模压瓦8即达被送至所述主输送装置11上继续输送。
基于上述原理,本实施例若干所述过渡输送辊21包括至少两个提瓦输送辊22、和至少两个位于所述提瓦输送辊22输送下游的衔接输送辊23,所述取料转输带31位于所述提瓦输送辊22上方设置且与所述提瓦输送辊22交错布置。当所述过渡输送架2升起后,模压瓦8先改由所述提瓦输送辊22承托,在所述过渡输送驱动器24开启后,模压瓦8脱离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上方,到达所述衔接输送辊23处。由此完成模压瓦8从取料转输带31到所述主输送装置11的转输。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使所述衔接输送辊23处在所述提瓦输送辊22输送上游,那么在所述过渡输送架2被驱动升起、所述提瓦输送辊22承托模压瓦8后,所述过渡输送驱动器24驱动所述过渡输送辊21全部反转,模压瓦8同样可脱离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上方到达所述衔接输送辊23处;在所述过渡输送架2被驱动回位、所述过渡输送驱动器24重新驱动输送后,模压瓦8从所述衔接输送辊23先经过所述提瓦输送辊22,才到达所述主输送装置11上。
本实施例所述取料转输架固定、所述过渡输送辊21可被驱动升降,加之所述取料暂置带46和所述取料转输带31动作同步,所以本实施例直接将所述取料暂置带46和所述取料转输带31设置为整体的一个,那么所述取料转输驱动器32就兼作所述取料暂置驱动器设置,这可方便简化结构。
此外,本实施例也可将所述取料转输架设置为可被驱动升降,即所述取料转输架与所述出料主架1之间设置所述升降衔接控制器25,而所述过渡输送辊21固定设置,此时所述取料暂置带46和所述取料转输带31是分开设置的;当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上储满后,则可驱动所述取料转输架下降,直至所述取料转输带31低于所述过渡输送辊21,模压瓦8自然座靠到所述过渡输送辊21上被输走,此时所述过渡输送辊21就可全设为提瓦输送辊22,不用单独分出衔接输送辊23;输走后,所述取料转输架再回位即可,如此可达到同样的转输效果。当然将所述取料转输架和所述过渡输送架2也可都被驱动升降,即所述取料转输架和所述过渡输送架2,与所述出料主架1之间设有所述升降衔接控制器25,在转输时,同时控制所述取料转输架下降和所述过渡输送架2升起即可;此时所述升降衔接控制器25可以对应所述取料转输架和所述过渡输送架2分别设置,也可采用能同时驱动所述取料转输架下降和所述过渡输送架2升起的控制器,如同一螺杆上对应所述取料转输架和所述过渡输送架2分别螺旋传动且螺旋方向相反等,如此也可达到同样的转输效果。
所述出料主架1上位于末端的所述主输送装置11处设有姿态校正器6,所述姿态校正器6将模压瓦8的间隔距离和倾斜的姿态进行精确地校正。本实施例所述姿态校正器6包括若干横向排列设置在末端的所述主输送装置11的输送表面处的校正导向块61,相邻两所述校正导向块61之间设有校正导向间隙,各所述校正导向块61上位于所述校正导向间隙的来料处分别设有入料引导斜面62。通过所述入料引导斜面62使所述主输送装置11送来的模压瓦8能顺利进入所述校正导向间隙内,所述校正导向间隙处以两所述校正导向块61的刚性导向完成姿态校正。当然优选地,所述校正导向间隙的宽度应等于模压瓦8的宽度。此外,所述姿态校正器6也可采用多个排列设置的滚轮的形式来代替所述校正导向块61,可达到同样的姿态校正的效果。
所述出料主架1上位于所述姿态校正器6的输送下游设有出料转移装置7,所述出料转移装置7用于将间距和姿态精确矫正后的模压瓦8转移到其他输送线上,进行下一步工序。本实施例所述出料转移装置7包括横向滑动安装在所述出料主架1上的出料转移滑座71,所述出料转移滑座71与所述出料主架1之间设有出料往复驱动器72,所述出料转移滑座71上竖向滑动安装有出料升降座73,所述出料升降座73与所述出料转移滑座71之间设有出料升降驱动器74;所述出料升降座73上设有出料转移吸嘴75。所述出料转移装置7的结构原理也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很容易得出的,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在工作时,正常状态下,所述过渡输送驱动器24保持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辊21输送,所述主输送装置11保持输送,两者组成的整体输送线保持输送。各冲压机5上完成一次冲压成型后,对应的所述模压瓦取料装置4就将模压瓦8放在自身的所述取料暂置带46上,然后所述取料暂置带46和所述取料转输带31共同被驱动输送固定距离,所述取料暂置带46上等待下一模压瓦8的放入。待某一所述取料暂置带46和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上被放入六个模压瓦8后,所述取料暂置带46和所述取料转输带31共同被驱动输送,六个模压瓦8最终被全部输送至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上。此时该取料转输带31下方的过渡输送辊21,其过渡输送驱动器24停止、升降衔接控制器25驱动输送过渡输送架2升起,模压瓦8被承托在所述提瓦输送辊22上。然后所述过渡输送驱动器24开启,直至模压瓦8全部到达所述衔接输送辊23处,所述过渡输送驱动器24停止,所述升降衔接控制器25驱动所述过渡输送架2回位,所述过渡输送架2再开启,模压瓦8即可在所述过渡输送辊21和所述主输送装置11组成的整体输送线上输送。本实施例将上述到达整体输送线上的六个模压瓦8定义为A组。当A组模压瓦8即将经过下一组所述过渡输送辊21处时,若该组所述过渡输送辊21无升起转输模压瓦8的动作,则A组模压瓦8被继续输送;若该组所述过渡输送辊21被驱动升起、并转输其对应取料转输带31上的B组模压瓦8时,该组过渡输送辊21输送上游的所述主输送装置11停止,则A组的模压瓦8转为等待输送状态。待该组过渡输送辊21完成转输后,再全部继续输送。当A组的模压瓦8到达末端的所述主输送装置11处时,若所述出料转移装置7正在转移模压瓦8,则末端的所述主输送装置11停止输送并等待,待转移完毕后,所述主输送装置11开启,A组的模压瓦8即可被姿态校正和出料转移。
本实施例对应每台冲压机5单独设置一个取料转输带31,每台冲压机5上取出的模压瓦8可容易在所述取料转输带31上摆放地相对均匀。所述过渡输送辊21和所述取料输送带之间可完成摆放相对均匀的模压瓦8的转输,所述姿态校正器6可对模压瓦8进行间隔距离和姿态的精确矫正,最终模压瓦8以整齐排列的姿态被出料转移。本实施例自动化程度高,利于后续码放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包括出料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主架上设有至少一个顺序排列布置的主输送装置,所述出料主架上位于各所述主输送装置的首端处分别设有过渡输送架,各所述过渡输送架上分别安装有若干顺序排列设置的过渡输送辊,所述过渡输送辊与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架之间设有过渡输送驱动器;所述出料主架上对应各所述过渡输送架处分别设有取料转输架,所述取料转输架上设有至少两个位于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辊上方的取料转输带,所述取料转输带与对应的所述过渡输送辊交错布置,所述取料转输带与所述取料转输架之间设有取料转输驱动器;所述过渡输送架和/或所述取料转输架与所述出料主架之间设有升降衔接控制器;所述出料主架上位于末端的所述主输送装置处设有姿态校正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衔接控制器包括安装在所述出料主架上的升降衔接控制电机,所述过渡输送架竖向滑动安装在所述出料主架上,所述升降衔接控制电机的动力端固定设有升降衔接控制摆杆,所述升降衔接控制摆杆的自由端与所述过渡输送架之间铰接连接有升降衔接控制连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过渡输送辊包括至少两个提瓦输送辊、和至少两个位于所述提瓦输送辊输送上游或者输送下游的衔接输送辊,所述取料转输带位于所述提瓦输送辊上方设置且与所述提瓦输送辊交错布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料转输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出料主架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主架上对应各所述取料转输带的首端分别设有模压瓦取料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压瓦取料装置包括横向滑动安装在所述出料主架上取料滑座,所述取料滑座与所述出料主架之间设有取料往复驱动器;所述取料滑座上竖向滑动安装有取料升降座,所述取料升降座与所述取料滑座之间设有取料升降驱动器;所述取料升降座上设有模压瓦取料吸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主架上位于所述取料转输带的首端处设有取料暂置带,所述取料暂置带与所述出料主架之间设有暂置输送驱动器;所述取料滑座位于所述取料暂置带上方滑动安装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姿态校正器包括若干横向排列设置在末端的所述主输送装置的输送表面处的校正导向块,相邻两所述校正导向块之间设有校正导向间隙,各所述校正导向块上位于所述校正导向间隙的来料处分别设有入料引导斜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主架上位于所述姿态校正器的输送下游设有出料转移装置。
CN202023088558.XU 2020-12-18 2020-12-18 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 Active CN214725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8558.XU CN214725135U (zh) 2020-12-18 2020-12-18 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8558.XU CN214725135U (zh) 2020-12-18 2020-12-18 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25135U true CN214725135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32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88558.XU Active CN214725135U (zh) 2020-12-18 2020-12-18 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251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59649B (zh) 一种平推式自动拆垛装置
CN106892294A (zh) 一种瓦楞纸点数输送码垛系统
CN113892783A (zh) 一种海绵床垫生产线及其生产工艺
CN112873671A (zh) 一种橡胶自动热压成型生产设备及方法
CN210824312U (zh) 龙门式循环提升输送结构及运输系统
CN214725135U (zh) 模压瓦校正出料装置
CN210824313U (zh) 循环升降式输送结构及运输系统
CN205253955U (zh) 冲压机器人生产线整线系统
CN104015245B (zh) 一种异型砖的制砖设备及其方法
CN204991604U (zh) 断路器壳体装钉自动生产线
CN217260807U (zh) 一种纸杯装箱装置
CN114572698B (zh) 一种烟包自动码垛设备
CN214988526U (zh) 送料机构、收料机构以及不间断连续砂光生产线
CN211496046U (zh) 一种新型码垛机
CN219926640U (zh) 一种塑料杯加工用传输机构
CN217198854U (zh) 一种浴帽堆叠输送机构
CN217915956U (zh) 一种注浆模具循环处理生产线
CN219116352U (zh) 一种具备多种运输模式的生产线
CN211392825U (zh) 一种用于面皮生产的回料机
CN218317568U (zh) 侧推装箱机
CN115256620B (zh) 一种多模具注浆循环生产线
CN217707437U (zh) 一种新型传输皮带机
CN219165557U (zh) 馕成型设备
CN219362302U (zh) 陶瓷坯成型生产线的模具输送机构
CN216154684U (zh) 一种裁断机循环送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