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12330U - 一种尘污分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尘污分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12330U
CN214712330U CN202023349719.6U CN202023349719U CN214712330U CN 214712330 U CN214712330 U CN 214712330U CN 202023349719 U CN202023349719 U CN 202023349719U CN 214712330 U CN214712330 U CN 2147123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cup
dust
dirt
bracket
cup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4971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朝伟
李锦坤
陈闪毅
王德旭
谢武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334971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123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123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123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尘污分离装置,包括:尘杯本体,所述尘杯本体一端开口,且所述尘杯本体内设有集尘腔;第二走线缺口部,设于所述尘杯本体上;走线槽,设于所述尘杯本体的开口端,或者设于所述尘杯本体内,所述走线槽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走线缺口部。尘杯导线布设在走线槽内,然后通过第二走线缺口部由尘杯本体向吸头部分方向延伸,走线槽本身位于尘杯本体上,方便通过尘杯本体设置控制按键,以方便用户操控。

Description

一种尘污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尘污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吸尘器是常见的家用电器,吸尘器通常包括主机部分和吸头部分,吸头部分与主机部分之间通常通过管道连接,主机部分包括尘杯,通过吸头吸入的混合物在尘杯内进行分离,将灰尘、垃圾等杂质与空气分离,从而输出干净的空气,将垃圾杂质留在尘杯中。
用户使用时通常手持主机部分,因此主机位于用户与吸头部分之间,主机部分具有控制按键,通常靠近用户手部设置以方便用户使用时对设备进行控制,而吸头部分也需要接电工作,因此需要将位于用户手部附近的控制按键与吸头部分进行电性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尘污分离装置,在尘杯上设置供尘杯导线走线的结构以满足用户对吸头部分操作的需求。
一种尘污分离装置,包括:
尘杯本体,所述尘杯本体一端开口,且所述尘杯本体内设有集尘腔;
第二走线缺口部,设于所述尘杯本体上;
走线槽,设于所述尘杯本体的开口端,或者设于所述尘杯本体内,所述走线槽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走线缺口部。
还包括:
尘杯导线支架,设于所述尘杯本体上,所述走线槽成型在所述尘杯导线支架上;
尘杯端盖,设于所述尘杯本体的开口端,且所述尘杯端盖封闭所述走线槽。
所述尘杯导线支架设于所述集尘腔的内壁上。
所述尘杯端盖包括:
第一端盖配合部,所述尘杯本体的开口端设有尘杯止口,所述尘杯止口嵌入所述第一端盖配合部内;
第二端盖配合部,对应所述尘杯本体的内壁设置,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与所述尘杯本体的内壁之间构成用于容纳所述尘杯导线支架的空间。
所述尘杯导线支架包括:
内圈限位壁;
外圈限位壁,设于所述内圈限位壁的外围,所述外圈限位壁与所述内圈限位壁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支架隔板,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支架隔板与所述外圈限位壁之间形成所述走线槽。
所述支架隔板与所述内圈限位壁之间形成支架装配槽,所述支架装配槽开口朝向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设置。
所述尘污分离装置还包括:
第一支架密封圈,设于所述支架装配槽内,所述第一支架密封圈支撑在所述支架装配槽与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之间。
所述尘杯导线支架与所述集尘腔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支架密封圈。
所述尘杯导线支架朝向所述集尘腔内壁的一侧设有适于容纳所述第二支架密封圈的外环限位槽。
还包括:
支架装配螺钉,穿过尘杯本体、尘杯导线支架、以及尘杯端盖紧固,所述尘杯本体上设有适于通过所述支架装配螺钉的支架装配孔,所述尘杯端盖上设有适配所述支架装配螺钉的端盖装配孔。
所述尘杯导线支架朝向所述集尘腔的面上设有第一安装卡扣,所述集尘腔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卡扣相适配的第一安装卡槽。
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朝向所述尘杯导线支架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卡扣,所述尘杯导线支架上设有适配所述第二安装卡扣的第二安装卡槽。
所述外圈限位壁朝向所述支架隔板的一侧,和/或,所述支架隔板朝向所述外圈限位壁的一侧,设有外圈加强筋。
所述尘杯导线支架包括:止口限位部,延伸至所述尘杯本体的开口端上方,且所述止口限位部抵触所述尘杯本体的开口端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尘污分离装置,包括:尘杯本体,所述尘杯本体一端开口,且所述尘杯本体内设有集尘腔;第二走线缺口部,设于所述尘杯本体上;走线槽,设于所述尘杯本体的开口端,或者设于所述尘杯本体内,所述走线槽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走线缺口部。
尘杯导线布设在走线槽内,然后通过第二走线缺口部由尘杯本体向吸头部分方向延伸,走线槽本身位于尘杯本体上,方便通过尘杯本体设置控制按键,以方便用户操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污分离装置,还包括:尘杯导线支架,设于所述尘杯本体上,所述走线槽成型在所述尘杯导线支架上;尘杯端盖,设于所述尘杯本体的开口端,且所述尘杯端盖封闭所述走线槽。
如果直接将导线装配在尘杯上,导线的装配步骤会占用整条装配线的时间,本方案中,利用尘杯导线支架来安装尘杯导线,在装配时可以先将尘杯导线安装在尘杯导线支架上,然后将尘杯导线支架装配在尘杯本体上,并且导线装配在尘杯导线支架上时,可以独立于尘杯装配的流水线外,与尘杯的装配同时进行。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污分离装置,所述尘杯导线支架设于所述集尘腔的内壁上。
尘杯可以作为尘杯导线支架的保护外壳,提高导线的使用安全。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污分离装置,所述尘杯端盖包括:第一端盖配合部,所述尘杯本体的开口端设有尘杯止口,所述尘杯止口嵌入所述第一端盖配合部内;第二端盖配合部,对应所述尘杯本体的内壁设置,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与所述尘杯本体的内壁之间构成用于容纳所述尘杯导线支架的空间。
尘杯导线支架设于尘杯内壁上的同时,还受第二端盖配合部的夹持作用,使尘杯导线支架进一步被夹设在第二端盖配合部和尘杯内壁之间,提高了尘杯导线支架的稳固性。同时尘杯端盖通过第一端盖配合部与尘杯本体的止口配合连接,提高了尘杯端盖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了尘杯导线支架的稳固性。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污分离装置,所述尘杯导线支架包括:内圈限位壁;外圈限位壁,设于所述内圈限位壁的外围,所述外圈限位壁与所述内圈限位壁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支架隔板,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支架隔板与所述外圈限位壁之间形成所述走线槽。
走线槽位于支架隔板外侧,即靠近尘杯内壁的一侧,便于尘杯导线向尘杯本体外侧伸出。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污分离装置,所述尘污分离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密封圈,设于所述支架装配槽内,所述第一支架密封圈支撑在所述支架装配槽与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之间。
由于尘杯导线支架夹设于第二端盖配合部和尘杯内壁之间,因此第二端盖配合部靠近尘杯导线支架的内圈限位壁,本方案中在内圈限位壁和第二端盖配合部之间装配第一支架密封圈,消除尘杯导线支架的安装间隙,进一步提高尘杯导线支架的安装强度以及稳固性。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污分离装置,所述尘杯导线支架与所述集尘腔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支架密封圈。
第二支架密封圈支撑在尘杯导线支架与集尘腔的内壁之间,进一步消除了尘杯导线支架的安装间隙,进一步提高尘杯导线支架的安装强度以及稳固性。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污分离装置,还包括:支架装配螺钉,穿过尘杯本体、尘杯导线支架、以及尘杯端盖紧固,所述尘杯本体上设有适于通过所述支架装配螺钉的支架装配孔,所述尘杯端盖上设有适配所述支架装配螺钉的端盖装配孔。
支架装配螺钉从尘杯本体外侧,依次穿过尘杯本体、导线支架、以及尘杯端盖,进一步提高三者装配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具体的,导线支架上具有供支架装配螺钉通过的让位区。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污分离装置,所述尘杯导线支架朝向所述集尘腔的面上设有第一安装卡扣,所述集尘腔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卡扣相适配的第一安装卡槽。
安装时将第二支架密封圈装入外环限位槽内,然后将尘杯导线支架通过第一安装卡扣和第一安装卡槽安装在靠近尘杯止口的集尘腔内壁上。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污分离装置,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朝向所述尘杯导线支架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卡扣,所述尘杯导线支架上设有适配所述第二安装卡扣的第二安装卡槽。
在安装尘杯端盖前将第一支架密封圈对应尘杯导线支架的内环侧安装在支架装配槽内,然后将端盖通过第二安装卡扣和第二安装卡槽装配在尘杯导线支架上。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先将尘杯端盖与尘杯导线支架装配,再将装配好的尘杯导线支架统一装配到尘杯止口上。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先将尘杯导线支架装配在尘杯止口上,然后统一装配尘杯端盖。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污分离装置,所述外圈限位壁朝向所述支架隔板的一侧,和/或,所述支架隔板朝向所述外圈限位壁的一侧,设有外圈加强筋。
外圈加强筋一方面能够提高外圈限位壁和外支架隔板的强度,另一方便外圈加强筋成型在走线槽内,能够对走线槽内设置的尘杯导线进行进一步的限位,提高尘杯导线的装配效率。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污分离装置,所述尘杯导线支架包括:止口限位部,延伸至所述尘杯本体的开口端上方,且所述止口限位部抵触所述尘杯本体的开口端设置。
止口限位部延伸至尘杯本体的开口端上方,具体的,止口限位部延伸至尘杯止口的上方,在将尘杯导线支架装配在尘杯止口上时,能够通过止口限位部的限位作用,使尘杯导线支架恰好装配到预设的位置,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尘杯导线装配在尘杯本体上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立体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尘杯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在图3中A-A截面剖开尘杯本体后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图4基础上表示尘杯端盖、尘杯导线支架、尘杯本体装配结构的放大图;
图6为表示尘杯端盖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d1、尘杯本体;d101、尘杯进气段;d108、尘杯止口;d109、第一安装卡槽;d110、支架装配孔;d111、支架装配螺钉;d112、第二走线缺口部;d113、第三走线缺口部;d5、尘杯导线;d501、弧形段;d502、折线段;d503、尘杯接线插片;d6、尘杯导线支架;d601、走线槽;d602、第一安装卡扣;d603、内圈限位壁;d6031、内圈加强筋;d604、外圈限位壁;d6041、外圈加强筋;d605、支架隔板;d606、支架装配槽;d607、第二安装卡槽;d608、第一支架密封圈;d609、第二支架密封圈;d610、第一走线缺口部;d611、止口限位部;d612、外环限位槽;d7、尘杯端盖;d701、第二安装卡扣;d702、第一端盖配合部;d703、第二端盖配合部;d704、端盖装配孔;d705、端盖唇边;d706、端盖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尘污分离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尘杯本体d1,所述尘杯本体d1一端开口,且所述尘杯本体d1内设有集尘腔;第二走线缺口部d112,设于所述尘杯本体d1上;走线槽d601,设于所述尘杯本体d1的开口端,或者设于所述尘杯本体d1内,所述走线槽d601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走线缺口部d112。尘杯导线d5布设在走线槽d601内,然后通过第二走线缺口部d112由尘杯本体d1向吸头部分方向延伸,走线槽d601本身位于尘杯本体d1上,方便通过尘杯本体d1设置控制按键,以方便用户操控。
具体的,走线槽d601可以开设在尘杯本体d1上,具体位置可以是尘杯本体d1的内壁,尘杯本体d1的开口端,以及尘杯的外壁上。本实施例中的尘杯导线d5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弧形段d501和折线段d502,其中弧形段d501由尘杯本体d1的后面,向尘杯本体d1前面延伸,尘杯接线插片d503位于弧形段d501位于尘杯本体d1后面的部分,尘杯本体d1后面设有适于安装尘杯接线插片d503的第三走线缺口部d113。弧形段d501由尘杯本体d1前面的第一走线缺口部d610引出,并发生弯折成为折线段d502,折线段d502沿尘杯进气段d101的长度方向向远离尘杯本体d1的方向延伸,以便于连接吸头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还包括:尘杯导线d5支架,设于所述尘杯本体d1上,所述走线槽d601成型在所述尘杯导线d5支架上;尘杯端盖d7,设于所述尘杯本体d1的开口端,且所述尘杯端盖d7封闭所述走线槽d601。如果直接将导线装配在尘杯上,导线的装配步骤会占用整条装配线的时间,本方案中,利用尘杯导线d5支架来安装尘杯导线d5,在装配时可以先将尘杯导线d5安装在尘杯导线d5支架上,然后将尘杯导线d5支架装配在尘杯本体d1上,并且导线装配在尘杯导线d5支架上时,可以独立于尘杯装配的流水线外,与尘杯的装配同时进行。
具体的,尘杯导线d5支架为环形,尘杯导线d5有对称设置的两部分,分别在环形的尘杯导线d5中布设呈现半圆形的路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结合图3、图4,所述尘杯导线d5支架设于所述集尘腔的内壁上。尘杯可以作为尘杯导线d5支架的保护外壳,提高导线的使用安全。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尘杯导线d5支架设于集尘腔的开口端,具体的可装配在尘杯止口d108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4-图6所示,所述尘杯端盖d7包括:第一端盖配合部d702,所述尘杯本体d1的开口端设有尘杯止口d108,所述尘杯止口d108嵌入所述第一端盖配合部d702内;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对应所述尘杯本体d1的内壁设置,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与所述尘杯本体d1的内壁之间构成用于容纳所述尘杯导线d5支架的空间。尘杯导线d5支架设于尘杯内壁上的同时,还受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的夹持作用,使尘杯导线d5支架进一步被夹设在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和尘杯内壁之间,提高了尘杯导线d5支架的稳固性。同时尘杯端盖d7通过第一端盖配合部d702与尘杯本体d1的止口配合连接,提高了尘杯端盖d7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了尘杯导线d5支架的稳固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尘杯导线d5支架包括:内圈限位壁d603;外圈限位壁d604,设于所述内圈限位壁d603的外围,所述外圈限位壁d604与所述内圈限位壁d603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支架隔板d605,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支架隔板d605与所述外圈限位壁d604之间形成所述走线槽d601。走线槽d601位于支架隔板d605外侧,即靠近尘杯内壁的一侧,便于尘杯导线d5向尘杯本体d1外侧伸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4、图5所示,所述支架隔板d605与所述内圈限位壁d603之间形成支架装配槽d606,所述支架装配槽d606开口朝向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设置。
其中,本实施例的尘污分离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密封圈d608,设于所述支架装配槽d606内,所述第一支架密封圈d608支撑在所述支架装配槽d606与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之间。由于尘杯导线d5支架夹设于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和尘杯内壁之间,因此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靠近尘杯导线d5支架的内圈限位壁d603,本方案中在内圈限位壁d603和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之间装配第一支架密封圈d608,消除尘杯导线d5支架的安装间隙,进一步提高尘杯导线d5支架的安装强度以及稳固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图5所示,所述尘杯导线d5支架与所述集尘腔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支架密封圈d609。第二支架密封圈d609支撑在尘杯导线d5支架与集尘腔的内壁之间,进一步消除了尘杯导线d5支架的安装间隙,进一步提高尘杯导线d5支架的安装强度以及稳固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图5所示,所述尘杯导线d5支架朝向所述集尘腔内壁的一侧设有适于容纳所述第二支架密封圈d609的外环限位槽d612。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4所示,还包括:支架装配螺钉d111,穿过尘杯本体d1、尘杯导线d5支架、以及尘杯端盖d7紧固,所述尘杯本体d1上设有适于通过所述支架装配螺钉d111的支架装配孔d110,所述尘杯端盖d7上设有适配所述支架装配螺钉d111的端盖装配孔d704。支架装配螺钉d111从尘杯本体d1外侧,依次穿过尘杯本体d1、导线支架、以及尘杯端盖d7,进一步提高三者装配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具体的,导线支架上具有供支架装配螺钉d111通过的让位区。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尘杯导线d5支架朝向所述集尘腔的面上设有第一安装卡扣d602,所述集尘腔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卡扣d602相适配的第一安装卡槽d109。安装时将第二支架密封圈d609装入外环限位槽d612内,然后将尘杯导线d5支架通过第一安装卡扣d602和第一安装卡槽d109安装在靠近尘杯止口d108的集尘腔内壁上。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朝向所述尘杯导线d5支架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卡扣d701,所述尘杯导线d5支架上设有适配所述第二安装卡扣d701的第二安装卡槽d607。在安装尘杯端盖d7前将第一支架密封圈d608对应尘杯导线d5支架的内环侧安装在支架装配槽d606内,然后将端盖通过第二安装卡扣d701和第二安装卡槽d607装配在尘杯导线d5支架上。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先将尘杯端盖d7与尘杯导线d5支架装配,再将装配好的尘杯导线d5支架统一装配到尘杯止口d108上。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先将尘杯导线d5支架装配在尘杯止口d108上,然后统一装配尘杯端盖d7。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外圈限位壁d604朝向所述支架隔板d605的一侧,和/或,所述支架隔板d605朝向所述外圈限位壁d604的一侧,设有外圈加强筋d6041。外圈加强筋d6041一方面能够提高外圈限位壁d604和外支架隔板d605的强度,另一方便外圈加强筋d6041成型在走线槽d601内,能够对走线槽d601内设置的尘杯导线d5进行进一步的限位,提高尘杯导线d5的装配效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图5所示,所示,所述尘杯导线d5支架包括:止口限位部d611,延伸至所述尘杯本体d1的开口端上方,且所述止口限位部d611抵触所述尘杯本体d1的开口端设置。止口限位部d611延伸至尘杯本体d1的开口端上方,具体的,止口限位部d611延伸至尘杯止口d108的上方,在将尘杯导线d5支架装配在尘杯止口d108上时,能够通过止口限位部d611的限位作用,使尘杯导线d5支架恰好装配到预设的位置,提高装配效率。具体的,如图2、图5所示,止口限位部d611位于让位区的上方,让位区左右两侧为适于安装尘杯接线插片d503的第三走线缺口部d113。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4)

1.一种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尘杯本体(d1),所述尘杯本体(d1)一端开口,且所述尘杯本体(d1)内设有集尘腔(d4);
第二走线缺口部(d112),设于所述尘杯本体(d1)上;
走线槽(d601),设于所述尘杯本体(d1)的开口端,或者设于所述尘杯本体(d1)内,所述走线槽(d601)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走线缺口部(d1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尘杯导线支架(d6),设于所述尘杯本体(d1)上,所述走线槽(d601)成型在所述尘杯导线支架(d6)上;
尘杯端盖(d7),设于所述尘杯本体(d1)的开口端,且所述尘杯端盖(d7)封闭所述走线槽(d6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导线支架(d6)设于所述集尘腔(d4)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端盖(d7)包括:
第一端盖配合部(d702),所述尘杯本体(d1)的开口端设有尘杯止口(d108),所述尘杯止口(d108)嵌入所述第一端盖配合部(d702)内;
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对应所述尘杯本体(d1)的内壁设置,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与所述尘杯本体(d1)的内壁之间构成用于容纳所述尘杯导线支架(d6)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导线支架(d6)包括:
内圈限位壁(d603);
外圈限位壁(d604),设于所述内圈限位壁(d603)的外围,所述外圈限位壁(d604)与所述内圈限位壁(d603)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支架隔板(d605),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支架隔板(d605)与所述外圈限位壁(d604)之间形成所述走线槽(d6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隔板(d605)与所述内圈限位壁(d603)之间形成支架装配槽(d606),所述支架装配槽(d606)开口朝向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污分离装置还包括:
第一支架密封圈(d608),设于所述支架装配槽(d606)内,所述第一支架密封圈(d608)支撑在所述支架装配槽(d606)与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所述的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导线支架(d6)与所述集尘腔(d4)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支架密封圈(d60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导线支架(d6)朝向所述集尘腔(d4)内壁的一侧设有适于容纳所述第二支架密封圈(d609)的外环限位槽(d612)。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架装配螺钉(d111),穿过尘杯本体(d1)、尘杯导线支架(d6)、以及尘杯端盖(d7)紧固,所述尘杯本体(d1)上设有适于通过所述支架装配螺钉(d111)的支架装配孔(d110),所述尘杯端盖(d7)上设有适配所述支架装配螺钉(d111)的端盖装配孔(d704)。
11.根据权利要求3-7、9-10任一所述的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导线支架(d6)朝向所述集尘腔(d4)的面上设有第一安装卡扣(d602),所述集尘腔(d4)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卡扣(d602)相适配的第一安装卡槽(d109)。
12.根据权利要求4-7、9任一所述的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盖配合部(d703)朝向所述尘杯导线支架(d6)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卡扣(d701),所述尘杯导线支架(d6)上设有适配所述第二安装卡扣(d701)的第二安装卡槽(d607)。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限位壁(d604)朝向所述支架隔板(d605)的一侧,和/或,所述支架隔板(d605)朝向所述外圈限位壁(d604)的一侧,设有外圈加强筋(d6041)。
14.根据权利要求2-7、9-10、13任一所述的尘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导线支架(d6)包括:
止口限位部(d611),延伸至所述尘杯本体(d1)的开口端上方,且所述止口限位部(d611)抵触所述尘杯本体(d1)的开口端设置。
CN202023349719.6U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尘污分离装置 Active CN2147123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49719.6U CN214712330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尘污分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49719.6U CN214712330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尘污分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12330U true CN214712330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37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49719.6U Active CN214712330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尘污分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123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20056317A (ko) 진공청소기
CN214712330U (zh) 一种尘污分离装置
CN114557628B (zh) 吸尘器
CN112656302A (zh) 一种尘污分离装置
RU2319434C2 (ru) Пылесос с капсулой вентилятора
CN210842839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CN214511023U (zh) 一种吸尘器
CN217185900U (zh) 吸尘器
CN112664727A (zh) 连接管组件及尘污分离装置
CN114680726A (zh) 一种吸尘器
CN21271998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015451U (zh) 桌面吸尘器的安装结构
CN215172916U (zh) 连接管组件及尘污分离装置
CN112741542A (zh) 一种吸尘器主机及吸尘器
CN219388148U (zh) 用于窗式空调器的液泵组件以及窗式空调器
CN212462159U (zh) 一种新型Type-C接头
CN211876314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5605347U (zh) 一种电动擦窗器
CN217303143U (zh) 空调器
CN217659588U (zh) 一种集尘盒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CN214180284U (zh) 吸尘器
CN211583017U (zh) 进水电磁阀安装结构及洗碗机
CN216693747U (zh) 灰尘检测设备及空调器
CN218647793U (zh) 一种可拆卸集成无刷开关
CN218335100U (zh) 一种电源模块的罩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