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93315U - 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93315U
CN214693315U CN202121036002.8U CN202121036002U CN214693315U CN 214693315 U CN214693315 U CN 214693315U CN 202121036002 U CN202121036002 U CN 202121036002U CN 214693315 U CN214693315 U CN 2146933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cell
gasification furnace
hydrogen
coal
pressuriz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3600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雯
王相平
徐映州
陶继业
王超
崔丕桓
康晓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eng Tianjin Coal Gasification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eng Tianjin Coal Gasification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eng Tianjin Coal Gasification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eng Tianjin Coal Gasification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3600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933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933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933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Hydrogen, Water And Hydrid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包括:加压气化炉;空分装置,分别与加压气化炉和燃料电池相连接,用于向加压气化炉和燃料电池输送氧气;急冷装置,与加压气化炉相连接,用于对加压气化炉中合成的煤气进行急冷处理;净化装置,与急冷装置相连接,用于脱除煤气中的杂质;重整装置,与净化装置相连接,用于煤气与水蒸气发生重整反应生成合成气;粗脱装置,与重整装置相连接,用于脱除合成气中的杂质;精脱装置,与粗脱装置相连接,用于脱除二氧化碳,得到氢气;燃料电池,与精脱装置相连接,用于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并产生电能。本实用新型工艺成熟、经济可行、负碳排放。

Description

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制氢和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
背景技术
与传统化石能源制氢相比,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成本较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煤制氢仍然是当前阶段氢气制取的重要途径。煤制氢工艺的流程为,原料煤及石灰石等原料经过粉煤或水煤浆制备单元制成合格的粉煤或水煤浆后,与空分装置提供的氧气一起进入气化炉,发生部分氧化反应,反应生成的粗合成气主要组成为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粗合成气经急冷和洗涤后,进入一氧化碳变换单元发生变换反应,反应使大部分一氧化碳与水蒸气反应变换为二氧化碳和氢气,经过废热回收及冷却洗涤后进入低温甲醇洗单元,变换气在低温甲醇洗单元脱除所含的硫(主要以硫化氢形式存在)和二氧化碳后,进入甲烷化或PSA系统进行精制,制得合格的工业氢气产品后外送。
传统的煤制氢工艺中变换、酸脱和精制单元投资较高,生产高纯氢时,装置中有效气的利用率只能达到88%左右,且氢气外送成本较高。更重要的是,煤制氢过程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制备的氢气属于灰氢,有悖于当前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对氢能的使用规划。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工艺成熟、经济可行、负碳排放的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包括加压气化炉、空分装置、急冷装置、净化装置、重整装置、粗脱装置、精脱装置和燃料电池;其中,
所述空分装置,分别与所述加压气化炉和燃料电池相连接,用于将空气分离为氮气和氧气,并向所述加压气化炉和燃料电池输送氧气;
所述急冷装置,与所述加压气化炉相连接,用于对所述加压气化炉中合成的煤气进行急冷处理;
所述净化装置,与所述急冷装置相连接,用于脱除煤气中的杂质;
所述重整装置,与所述净化装置相连接,用于煤气与水蒸气发生重整反应生成合成气;
所述粗脱装置,与所述重整装置相连接,包括分子筛,用于脱除合成气中的杂质;
所述精脱装置,与所述粗脱装置相连接,包括复合膜,用于脱除二氧化碳,得到氢气;
所述燃料电池,与所述精脱装置相连接,用于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并产生电能。
进一步的,系统还包括破碎装置和压气机;所述破碎装置与加压气化炉相连接,用于破碎生物质并将其输送至所述加压气化炉;所述压气机与空分装置相连接,用于压缩空气并将其输送至所述空分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燃料电池与急冷装置相连接,用于将水输送至所述急冷装置作为冷却媒介;所述急冷装置分别与所述加压气化炉和重整装置相连接,用于将水受热后形成的水蒸气分别输送至所述加压气化炉和重整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燃料电池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加压气化炉、空分装置、急冷装置和净化装置均为常用的化工设备,工艺成熟,能够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本实用新型中所用的电池堆采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质子交换膜能够阻止氢气分子通过,防止氢气和氧气直接接触发生爆炸,只要保证氢气和氧气充足供应,就能源源不断产生电能,确保了系统的安全性。
(2)传统的煤制氢工艺所得氢气中CO等杂质含量高,氢气纯度难以满足燃料电池的需要。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分子筛吸附工艺脱除合成气中的CO,提高了氢气纯度,能够满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燃料要求。
(3)传统的煤制氢工艺中氢气外送成本较高,本实用新型将燃料电池技术与煤制氢相结合,实现了氢气的就地利用,产生的电能可通过电网长距离输送,多余的氢气可储存和销售,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同时,相比于煤粉燃烧发电和氢气的再燃烧发电,氢燃料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发电效率能够提高到50%以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4)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膜法捕集二氧化碳技术,将二氧化碳从氢气中分离,得到高纯度的二氧化碳,经压缩液化后再利用或封存。同时,通过加入生物质与煤粉一起气化,实现了系统的负碳排放,将灰氢转化为蓝氢,为煤炭的清洁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应当理解,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煤粉;2、生物质;3、破碎装置;4、加压气化炉;5、压气机;6、空气;7、空分装置;8、氧气;9、煤气;10、急冷装置;11、水蒸气;12、净化装置;13、杂质(H2S、NOx、SOx);14、重整装置;15、合成气;16、粗脱装置;17、杂质(CO、H2O);18、精脱装置;19、二氧化碳;20、氢气;21、燃料电池;22、水;23、电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包括加压气化炉4、空分装置7、急冷装置10、净化装置12、重整装置14、粗脱装置16、精脱装置18和燃料电池21;其中,
空分装置7,分别与加压气化炉4和燃料电池21相连接,用于将空气分离为氮气和氧气,并向加压气化炉4和燃料电池21输送氧气;
急冷装置10,与加压气化炉4相连接,用于对加压气化炉4中合成的煤气9进行急冷处理;
净化装置12,与急冷装置10相连接,用于脱除煤气9中的杂质(H2S、NOx、SOx)13;
重整装置14,与净化装置12相连接,用于煤气9与水蒸气11发生重整反应生成合成气15;
粗脱装置16,与重整装置14相连接,包括分子筛,用于脱除合成气中的杂质(CO、H2O)17;
精脱装置18,与粗脱装置16相连接,包括复合膜,用于脱除二氧化碳19,得到氢气20;
燃料电池21,与精脱装置相连接,用于氢气20和氧气8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22,并产生电能23。
在本实施例中,氧气8、煤粉1、水蒸气11和经破碎处理的生物质2被送入加压气化炉4中,发生部分氧化反应,生成煤气9。送入加压气化炉4中的水蒸气11可调控煤气9中的氢气含量。
反应方程式为:2CHxOy+(1-y)O2→2CO+xH2,3C+2O2→2CO+CO2,CO2+C→2CO,生成的煤气9的主要成分为CO、CH4、H2、CO2、H2O,其中还包含少量的H2S、NOx、SOx和CnHm
经冷却、脱除杂质(H2S、SOx、NOx)13的煤气9送入重整装置14中,与水蒸气11发生重整反应,生成合成气15。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O+H2O→CO2+H2,产生的热量可送入加压气化炉4中节约能耗。合成气15的主要成分为H2和CO2,同时含有少量的CO和H2O。
将经精脱装置18分离得到的二氧化碳19压缩液化后,注入地下封存。
燃料电池21主要由双极板和膜电极两部分组成,其中膜电极包括质子交换膜和催化剂层。在催化剂作用下,氢气20分解成电子和质子,反应方程式为:H2→2H++2e-,电子形成电能23,质子通过质子交换膜与氧气8结合生成水22,反应方程式为2H++O-→H2O。电能23的一部分用于厂区内部供电,包括压气机5、空分装置7等系统设备的用电,剩余电能23则送往电网销售。发电多余的高纯度氢气20通过管道或槽车运往外部销售。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制氢发电的系统还包括破碎装置3和压气机5;破碎装置3与加压气化炉4相连接,用于破碎生物质2并将其输送至加压气化炉4;压气机5与空分装置7相连接,用于压缩空气并将其输送至空分装置7。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燃料电池21与急冷装置10相连接,用于将水22输送至急冷装置10作为冷却媒介;急冷装置10分别与加压气化炉4和重整装置14相连接,用于将水22受热后形成的水蒸气11分别输送至加压气化炉4和重整装置14。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燃料电池21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压气化炉、空分装置、急冷装置、净化装置、重整装置、粗脱装置、精脱装置和燃料电池;其中,
所述空分装置,分别与所述加压气化炉和燃料电池相连接,用于将空气分离为氮气和氧气,并向所述加压气化炉和燃料电池输送氧气;
所述急冷装置,与所述加压气化炉相连接,用于对所述加压气化炉中合成的煤气进行急冷处理;
所述净化装置,与所述急冷装置相连接,用于脱除煤气中的杂质;
所述重整装置,与所述净化装置相连接,用于煤气与水蒸气发生重整反应生成合成气;
所述粗脱装置,与所述重整装置相连接,包括分子筛,用于脱除合成气中的杂质;
所述精脱装置,与所述粗脱装置相连接,包括复合膜,用于脱除二氧化碳,得到氢气;
所述燃料电池,与所述精脱装置相连接,用于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并产生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破碎装置和压气机;所述破碎装置与加压气化炉相连接,用于破碎生物质并将其输送至所述加压气化炉;所述压气机与空分装置相连接,用于压缩空气并将其输送至所述空分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与急冷装置相连接,用于将水输送至所述急冷装置作为冷却媒介;所述急冷装置分别与所述加压气化炉和重整装置相连接,用于将水受热后形成的水蒸气分别输送至所述加压气化炉和重整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CN202121036002.8U 2021-05-14 2021-05-14 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 Active CN2146933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36002.8U CN214693315U (zh) 2021-05-14 2021-05-14 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36002.8U CN214693315U (zh) 2021-05-14 2021-05-14 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93315U true CN214693315U (zh) 2021-11-12

Family

ID=78552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36002.8U Active CN214693315U (zh) 2021-05-14 2021-05-14 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933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357527C (en) Methanol recycle stream
CN101509368B (zh) 一种煤炭地下气化多联产系统和方法
WO2011029283A1 (zh) 煤的综合利用方法及系统
US1019317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ultra-pure hydrogen from biomass
CN111422832A (zh) 一种天然气或煤层气催化裂解制氢的装置和方法
CN110156047B (zh) 一种固体氧化物电解/化石燃料合成氨耦合的合成氨方法
CN112725034A (zh) 一种耦合生物质气化的可再生能源电转气系统
CN113224360A (zh) 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方法和系统
Sarmah et al. Sustainable hydrogen generation and storage–a review
CN208182929U (zh) 一种将气化和电解耦合生产合成气的系统
KR101441491B1 (ko) 석탄가스화 복합발전 연계형 연료전지 시스템 및 가스 공급 방법
CN114394883A (zh) 粉煤废锅气化耦合绿电绿氢实现近零碳排放制备甲醇的方法
CN110562913B (zh) 一种利用甲烷和水为原料生产氢气的方法
CN210261659U (zh) 一种生物质制氢设备
CN214693315U (zh) 一种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制氢发电的系统
JPH02170368A (ja) 燃料電池の発電システム
CN201402833Y (zh) 基于天然气制氢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的电池集成发电装置
CN215988846U (zh) 一种利用高温燃料电池阴极尾气制氧的igfc系统
CN113644280A (zh) 一种利用高温燃料电池阴极尾气制氧的igfc系统及方法
WO2023286730A1 (ja) 合成燃料の製造方法
CN218325037U (zh) 一种基于soec共电解的igcc发电系统
CN219824379U (zh) 一种连续化绿氢耦合煤化工制备合成氨系统
CN220224044U (zh) 一种耦合富氧燃烧的基于绿电的醇氨合成一体化系统
CN215886933U (zh) 一种富co尾气零碳/低碳排放生产碳基化合物的装置
WO2023286731A1 (ja) 合成燃料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