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73031U - 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73031U
CN214673031U CN202023212997.7U CN202023212997U CN214673031U CN 214673031 U CN214673031 U CN 214673031U CN 202023212997 U CN202023212997 U CN 202023212997U CN 214673031 U CN214673031 U CN 2146730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per bar
contact
docking device
charging bow
b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1299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优
张程飞
徐利雄
金学军
袁江辉
曹伟
周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chuang Mobile Energy Innovation Center Jiangsu Co Ltd
Wanbang Digital Energy Co Ltd
Wanbang Star Char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ochuang Mobile Energy Innovation Center Jiangsu Co Ltd
Wanbang Digital Energy Co Ltd
Wanbang Star Char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chuang Mobile Energy Innovation Center Jiangsu Co Ltd, Wanbang Digital Energy Co Ltd, Wanbang Star Char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ochuang Mobile Energy Innovation Center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1299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730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730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730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车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包括至少一组铜排组件和支承外壳,所述铜排组件包括至少一根柔性的导电线缆和多个固定设置在所述导电线缆上的触指,相邻的所述触指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支承外壳设置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限位固定有所述铜排组件,所述触指至少部分突出于所述支承外壳以与待充电车上的车载电排接触形成电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充电弓铜排与车载铜排在接触过程中因不可避免的铜排翘曲而出现造成的拉弧、烧蚀情况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车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
背景技术
充电弓充电是新能源公交车的主要充电方式之一,由于公交车的使用特殊性,不太适合定点充电,所以安装在公交站台的充电弓设备应用已经逐步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到站随充,提高效率。
但在充电弓的实际使用中,充电弓充电接触采用的是两个硬质铜排“十”字交叉接触达到电流导通的目的,区别于常规的使用螺栓压紧两根铜排确保导电性能,充电弓实际使用时车停充电、车走断电,时间短,只能通过外力将两根铜排临时压紧,但由于是“十”字交叉接触会使充电弓铜排和车载铜排形成一个悬臂梁结构,而悬臂梁结构在实际充电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充电弓铜排翘曲的情况,导致接触不良,长期使用下容易造成拉弧、烧蚀等情况从而造成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充电弓铜排与车载铜排在接触过程中因不可避免的铜排翘曲而出现造成的拉弧、烧蚀情况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包括至少一组铜排组件和支承外壳,所述铜排组件包括至少一根柔性的导电线缆和多个固定设置在所述导电线缆上的触指,相邻的所述触指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支承外壳设置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限位固定有所述铜排组件,所述触指至少部分突出于所述支承外壳以与待充电车上的车载铜排接触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铜排组件包括至少两根所述导电线缆,相邻两根所述导电线缆之间布置有多个所述触指,多个所述触指依次交错固定在相邻两根所述导电线缆相对的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触指通过超声波焊接固定在所述导电线缆上。
进一步地,所述铜排组件还包括固定件和刚性件,所述固定件套设在所述导电线缆的两端并形成为连接部,且相邻的连接部之间由刚性件填充。
进一步地,所述铜排组件的连接部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所述支承外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螺栓通过带法兰的压紧帽将所述铜排组件紧固于所述支承外壳,所述压紧帽的法兰端端面紧贴所述铜排组件,所述压紧帽的非法兰端端面紧贴所述固定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支承外壳远离所述车载铜排的一面上还设置有绝缘子,所述绝缘子固定在所述支承外壳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触指突出于所述支承外壳的一端端面被配置为圆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铜排与所述触指接触的接触面也被配置为圆弧形
基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通过设置在柔性的导电线缆上的触指与车载铜排硬性接触形成电连接以进行充电,具体地,当刚有触指接触到车载铜排时,可继续施加外力,使得多个触指与车载铜排接触形成足够的接触面积。同时,有别于表带簧触指长期使用会出现一端紧、一端松,致使载流能力不可靠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的触指与车载铜排接触时,虽然每个触指与车载铜排的接触力不相同,但是因为实际工况确定了充电弓总体压力的大小,而触指与车载铜排接触时由于本身特性仍然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硬质接触,在整体压力一定的情况下,触指与车载铜排的总接触有效面积仍可保证各接触电阻变化量在10%范围内。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的稳定性大大提高,避免了因接触不良导致的拉弧、烧蚀等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铜排组件包括两根导电线缆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铜排组件包括一根导电线缆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的支承外壳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的端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的压紧帽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的触指与车载铜排接触时的示意图。
其中:1-铜排组件,11-导电线缆,12-触指,13-间隙,14-固定件,15-刚性件;2-支承外壳,21-绝缘子,22-压紧帽,221-法兰, 23-筋板;3-车载铜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
“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目前新能源公交车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充电弓来实现充电的,充电弓实际使用时车停充电、车走断电,时间短,只能通过外力将两根铜排临时压紧,但由于是“十”字交叉接触会使充电弓铜排和车载铜排形成一个悬臂梁结构,而悬臂梁结构在实际充电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充电弓铜排翘曲的情况(理想化情况是充电弓铜排和车载铜排导都处于水平状态接触,但实际两者都不可能处于水平状态接触使得本应面接触的铜排变为了线接触),致接触不良,长期使用下容易造成拉弧、烧蚀等情况从而造成安全风险,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利用导电线缆和设置在导电线缆上的触指来与车载铜排进行柔性接触。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包括至少一组铜排组件1和支承外壳2,铜排组件1包括至少一根柔性的导电线缆11和多个固定设置在导电线缆11上的触指12,具体地,导电线缆11被优选为五十方的软线线缆,触指12可选为铜块,铜块的厚度可选为3-5mm,相邻的触指12之间形成有间隙13,支承外壳2设置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限位固定有铜排组件1,触指 12至少部分突出于支承外壳2以与待充电车上的车载铜排3接触形成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通过设置在柔性的导电线缆11上的触指12与车载铜排3硬性接触形成电连接以进行充电,具体地,当刚有触指12接触到车载铜排3时,可继续施加外力,使得多个触指12与车载铜排3接触形成足够的接触面积。同时,有别于表带簧长期使用会出现一端紧、一端松,致使载流能力不可靠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的触指12与车载铜排3接触时,虽然每个触指12与车载铜排3的接触力不相同,但是因为实际工况确定了充电弓总体压力的大小,而触指12与车载铜排3接触时由于本身特性仍然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硬质接触,在整体压力一定的情况下,触指12与车载铜排3的总接触有效面积仍可保证各接触电阻变化量在
10%范围内。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的稳定性大大提高,避免了因接触不良导致的拉弧、烧蚀等情况的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铜排组件1包括至少两根导电线缆11,相邻两根导电线缆11之间布置有多个触指12,多个触指2依次交错固定在相邻两根所述导电线缆11相对的面上。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通过将两根导电线缆11的多个触指12依次交错设置极大地节约了空间,在增加很少的宽度下就整整多了一根导电线缆11,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了载流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触指12通过超声波焊接固定在导电线缆11上。众所周知,超声波焊接的焊接厚度是一定的,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在同样的横向宽度下就可以依靠竖向加大导电线缆11的线径来增加载流能力。
为了保证铜排组件1的直线度,避免不必要的折弯,同时控制导电线缆11的主体长度,本实施例的铜排组件1还包括固定件 14和刚性件15,固定件14套设在导电线缆11两端并形成连接部,且相邻的连接部之间由刚性件15填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铜排组件1的连接部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支承外壳2上。
进一步地,固定螺栓通过带法兰221的压紧帽22将铜排组件 1紧固于支承外壳2,压紧帽22的法兰221端端面紧贴铜排组件 1,压紧帽22的非法兰221端端面紧贴固定螺栓。具体地,支承外壳2两端设置有安装孔位,刚性件15和连接部上也设有安装孔位,固定螺栓通过设置于压紧帽22上的螺栓孔以及刚性件 15、连接部上的安装孔位将铜排组件1固定在支承外壳2上,其中压紧帽22的目的在于固定螺栓锁紧时紧靠在压紧帽22的非法兰 221端端面上,而不是压在支承外壳2上以确保更可靠的锁紧力,法兰221的直径大于安装孔位的直径以减少压紧后的窜动。
为了将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固定到充电弓上,支承外壳2远离车载铜排3的一面上还设置有绝缘子21,绝缘子21固定在支承外壳2的两端。具体地,支承外壳2内部设置有螺栓孔,螺栓置于螺栓孔,绝缘子21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承外壳2上。
为了减少对接时的阻滞,触指12突出于支承外壳2的一端端面被配置为圆弧形。
进一步地,车载铜排3与触指12接触的接触面也被配置为圆弧形以此减少对接时的阻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支承外壳2设置有两个筋条22以将支承外壳2的内部分隔出三个等分的容纳空间,每个容纳空间内设置一组铜排组件1,每组铜排组件1包括两根导电线缆 11,两根导电线缆11之间布置有多个触指12,多个触指12依次交错固定在两根导电线缆11相对的面上。
基于上述基本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通过绝缘子 21固定于充电弓,通过带柔性的铜排组件1的触指12与车载铜排 3的圆弧面接触建立电连接,对接时,铜排组件1的导电线缆11可利用自身的柔性来保证触指12与车载铜排1的充分接触以防止整个充电弓对接装置翘曲。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弓对接装置可按需求来配置铜排组件1以及每组铜排组件1中的导电线缆11的数量以提高适配性并降低成本。
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由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9)

1.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组铜排组件(1),所述铜排组件(1)包括至少一根柔性的导电线缆(11)和多个固定设置在所述导电线缆(11)上的触指(12),相邻的所述触指(12)之间形成有间隙(13);
支承外壳(2),所述支承外壳(2)设置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限位固定有所述铜排组件(1),所述触指(12)至少部分突出于所述支承外壳(2)以与待充电车上的车载铜排(3)接触形成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弓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排组件(1)包括至少两根所述导电线缆(11),相邻两根所述导电线缆(11)之间布置有多个所述触指(12),多个所述触指(12)依次交错固定在相邻两根所述导电线缆(11)相对的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弓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指(12)通过超声波焊接固定在所述导电线缆(1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弓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排组件(1)还包括固定件(14)和刚性件(15),所述固定件(14)套设在所述导电线缆(11)的两端并形成为连接部,且相邻的连接部之间由刚性件(15)填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弓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排组件(1)的连接部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所述支承外壳(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弓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螺栓通过带法兰(221)的压紧帽(22)将所述铜排组件(1)紧固于所述支承外壳(2),所述压紧帽(22)的法兰(221)端端面紧贴所述铜排组件(1),所述压紧帽(22)的非法兰(221)端端面紧贴所述固定螺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弓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外壳(2)远离所述车载铜排(3)的一面上还设置有绝缘子(21),所述绝缘子(21)固定在所述支承外壳(2)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弓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指(12)突出于所述支承外壳(2)的一端端面被配置为圆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充电弓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铜排(3)与所述触指(12)接触的接触面也被配置为圆弧形。
CN202023212997.7U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 Active CN2146730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12997.7U CN214673031U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12997.7U CN214673031U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73031U true CN214673031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503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12997.7U Active CN214673031U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730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58180B (zh) 集流构件和电池
CN110114932B (zh)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KR101713182B1 (ko) 이차 전지 고정 지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충방전 장치
CN210245603U (zh) 一种具有快速卡接功能的锂电池
CN214673031U (zh) 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
CN114784985A (zh) 一种户外储能电源
CN105261793B (zh) 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块及组装方法、配套工装
CN214227075U (zh) 一种便于稳定安装的换电电池包安装结构
CN201757760U (zh) 一种电表箱
CN112599996A (zh) 一种充电弓对接装置
CN201112462Y (zh) 电池连接器
CN209766085U (zh) 一种具有抗挤压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用电缆
CN103441352B (zh) 电柜用接地线
CN218070270U (zh) 一种新能源电池模组用导电连接结构
CN219643055U (zh) 连接分断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219959645U (zh) 一种接线端子快插转接模块
CN218242404U (zh) 一种储能连接器
CN217933197U (zh) 一种卷制导电衬套
CN221057627U (zh) 连接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8850444U (zh) 一种导电性更稳定的车载充电器
CN113346184B (zh) 用于园林工具的锂电池模组
CN220856835U (zh) 插接结构、连接装置及电池模组
CN214254813U (zh) 一种电源插座连接器及其弹片结构
CN212229134U (zh) 一种电子元器件检测装置
CN219832944U (zh) 电池极柱触指、电池极柱连接结构、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3000 5-a201, chuangyangang, Changzhou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No. 18, Changwu Middle Road,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ochuang mobile energy innovation center (Jiangsu) Co.,Ltd.

Patentee after: Wanbang Digital Energy Co., Ltd

Patentee after: Wanbang star Charg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54, No. 18, Xinya Road, Wujin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ochuang mobile energy innovation center (Jiangsu) Co.,Ltd.

Patentee before: Wanbang Digital Energ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Wanbang star Chargi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