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48261U - 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 - Google Patents

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48261U
CN214648261U CN202120646604.9U CN202120646604U CN214648261U CN 214648261 U CN214648261 U CN 214648261U CN 202120646604 U CN202120646604 U CN 202120646604U CN 214648261 U CN214648261 U CN 2146482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top plate
drainage
plate
flat t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4660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建强
付一娜
刘涛
侯志丰
杨国栋
赵路杭
张硕韶
张雷
吴胜权
陈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Tangshan Co Ltd
China State Railwa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4660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482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482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482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涉及车体防水技术领域,包括外顶板和内顶板形成的车顶型腔、外侧墙板和内侧墙板形成的侧墙型腔、外端墙板和内端墙板形成的端墙型腔以及外底板和内底板形成的底架型腔;其中,端墙型腔和底架型腔通过连通孔相连,车顶型腔、侧墙型腔以及底架型腔各自相互分隔,且各自设有用于向外排水的排水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将车顶型腔、侧墙型腔和底架型腔相互分隔,避免冷凝水穿过不同型腔对车体构件造成腐蚀,有效的延长了车体的寿命,借助连通孔将端墙型腔和底架型腔连通,冷凝水可顺畅流入底架型腔,并经底架的排水组件顺利排出,使端墙型腔和底架型腔内的水能够顺利排出。

Description

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体防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高速动车组各部件通常采用长大型材焊接而成,车顶、侧墙、端墙的各个型腔整车相互贯通。由于安装中需要对型材开孔以布置电缆或提供安装接口,所以型腔内部多存在密封性不足的问题,这就容易导致湿润空气进入型腔内,并且在冷热交替的环境下产生冷凝水。出现在车顶的冷凝水会流入侧墙、端墙以及底架的型腔内,使车体结构受到腐蚀破坏,严重影响了车体的使用寿命。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冷凝水还会出现结冰膨胀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车体的破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能够实现各型腔内冷凝水的独立收集和排放,避免了车体多个部件受到腐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包括外顶板和内顶板形成的车顶型腔、外侧墙板和内侧墙板形成的侧墙型腔、外端墙板和内端墙板形成的端墙型腔以及外底板和内底板形成的底架型腔;
其中,端墙型腔和底架型腔通过设置在内底板上的连通孔相连,车顶型腔、侧墙型腔以及底架型腔各自相互分隔,且各自设有用于向外排水的排水组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顶型腔包括外平顶板和内平顶板形成的平顶型腔以及外圆顶板和内圆顶板形成的圆顶型腔,圆顶型腔与平顶型腔相邻设置,且圆顶型腔高于平顶型腔;
其中,外圆顶板和内圆顶板的端部设有能够封堵圆顶型腔的端部的第一连接件,外平顶板和内平顶板的端部设有能够封堵平顶型腔的端部的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卡接,以连接车体平顶和车体圆顶、并分隔平顶型腔和圆顶型腔。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的侧部还分别设有卡接于外圆顶板的下方的第一卡块以及卡接于内圆顶板的上方的第二卡块;第二连接件的侧部设有承托于外平顶板下方、并与外平顶板相连的承托板。
一些实施例中,外平顶板和内平顶板的外端之间设有封堵板,封堵板位于远离圆顶型腔的一端,用于形成平顶型腔;外圆顶板和内圆顶板的外端之间设有连接型材,连接型材位于远离平顶型腔的一端,用于形成圆顶型腔,连接型材背离圆顶型腔的一侧通过连接部与端墙的端梁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排水组件包括连接座,排水管壳,芯体、弹性件以及排水头,连接座用于连接于车体上,设有向外延伸的连接管;排水管壳连接于连接管的下端外周,排水管壳的下端设有向内凸起的卡台;芯体的上部滑动设置于连接管内,芯体的轴向中部设有向外周凸起、以与卡台抵接的凸台,芯体的顶面上设有向下延伸至凸台的上开口,芯体的侧壁上设有与上开口连通的上过水孔,芯体的外径小于卡台的内径;弹性件套设于芯体的外周,弹性件的上端与连接管的下端面抵接,下端与凸台抵接以向下顶撑凸台至封堵于卡台内;排水头可拆卸连接于排水管壳的下方,设有向上延伸的推环,推环能够顶撑凸台与卡台脱离,以在芯体与排水管壳之间形成过水间隙。
一些实施例中,芯体的底面上还设有向上延伸的下开口,芯体的侧壁上设有与下开口连通的下过水孔,下过水孔靠近凸台设置;
当排水头向上顶撑芯体时,下过水孔与排水管壳连通以向下导送积水。
一些实施例中,上过水孔在芯体的周壁上对称设有两个,下过水孔在芯体的周壁上对称设有两个。
一些实施例中,芯体上还套设有位于凸台下方的密封圈,在弹性件向下顶撑芯体时,密封圈与卡台的顶面接触以封堵排水管壳。
一些实施例中,芯体的下部设有向外周凸出的多边台,排水管壳上设有与多边台滑动配合、以限制芯体周向旋转的多边孔,排水组件还包括螺纹连接于芯体下端的封闭端帽,封闭端帽连接于芯体上以下拉芯体至密封圈与卡台密封接触。
一些实施例中,排水管壳为透明材质构件。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将车顶型腔、侧墙型腔和底架型腔相互分隔,避免冷凝水穿过不同型腔对车体构件造成腐蚀,有效的延长了车体的寿命。借助连通孔将端墙型腔和底架型腔连通,使二者成为一个整体,使端墙型腔中的冷凝水可顺畅流入底架型腔,并经底架的排水组件顺利排出,使排水组件可以共用,简化了车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墙和排水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侧墙和排水组件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体平顶和车体圆顶的连接节点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体平顶的连接节点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体圆顶和端墙的连接节点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墙、端墙和底架的节点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水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水组件实施例一排水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水组件实施例二排水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0中排水组件闭锁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0中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1、圆顶型腔;111、第一连接件;112、第一卡块;113、第二卡块;114、连接型材;115、连接部;12、平顶型腔;121、第二连接件;122、承托板;123、封堵板;2、侧墙型腔;3、端墙型腔;31、连通孔;4、底架型腔;5、排水组件;51、连接座;511、连接管;52、排水管壳;521、卡台;53、芯体;531、凸台;532、上开口;533、上过水孔;534、下开口;535、下过水孔;54、弹性件;55、排水头;551、推环;56、密封圈;57、封闭端帽;58、多边台;61、车顶;611、车体圆顶;6111、外圆顶板;6112、内圆顶板;612、车体平顶;6121、外平顶板;6122、内平顶板;62、侧墙;621、外侧墙板;622、内侧墙板;63、端墙;631、外端墙板;632、内端墙板;633、端梁;64、底架;641、外底板;642、内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动车车体主要分为车顶、侧墙62、端墙63和底架64几个部分,上述各部分的内部均具有型腔。现有的车体内部的型腔为相互贯通的形式,当车体某处因密封不严出现冷凝水或出现意外进水后,水极易在车体的整个型腔内部扩散或流动,对车体的多个部件均会产生腐蚀作用。如在车顶进水时,水会顺着侧墙62内部的型腔以及端墙63内部的型腔流入底架64内部的型腔中,造成流经区域多部件的腐蚀。即使是底架64内部的型腔进水,也会在气温升降变化的过程中,随空气向端墙63或侧墙62内部的型腔内逸散,影响多个部件的使用寿命。
将车顶型腔、侧墙型腔2以及底架型腔4单独隔离,使其各自成为一个独立腔体,可以避免水或含水分的空气在多个腔体内流通,将水有效收集并通过对应的排水组件5排出,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其他腔体内构件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保证了车体部件的正常使用。为了简化排水结构,将端墙型腔3和底架型腔4通过连通孔31连通,省去了单独在端墙型腔3外侧设置排水组件5的繁琐,简化了整车结构,同样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
以车顶型腔为例,其主要通过位于上部的外顶板和位于外顶板内侧的内顶板形成,车顶型腔与侧墙62相邻的部位通过板材类构件封堵,实现与侧墙型腔2之间的有效隔离,车顶型腔与端墙63相邻的两端也通过板材类构件封堵,使车顶型腔与端墙型腔3相互分开,实现水的单独收集和外排,端墙型腔3和底架型腔4通过设置在内底板642上的连通孔31相连通,通过设置在底架型腔4上的排水组件5排出。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1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进行说明。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包括外顶板和内顶板形成的车顶型腔、外侧墙板621和内侧墙板622形成的侧墙型腔2、外端墙板631板和内端墙板632形成的端墙型腔3以及外底板641和内底板642形成的底架型腔4;
其中,端墙型腔3和底架型腔4通过设置在内底板642上的连通孔31相连,车顶型腔、侧墙型腔2以及底架型腔4各自相互分隔,且各自设有用于向外排水的排水组件5。
本实施例提供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将车顶型腔、侧墙型腔2和底架型腔4相互分隔,避免冷凝水穿过不同型腔对车体构件造成腐蚀,有效的延长了车体的寿命,另外借助连通孔31将端墙型腔3和底架型腔4连通,使二者成为一个整体,使端墙型腔3中的冷凝水可顺畅流入底架型腔4,并经底架64的排水组件5顺利排出,使排水组件5可以共用,简化了车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
上述结构不仅可以在通常情况下对冷凝水进行收集排放,在车体某处意外进水时,还可以避免对其他型腔内构件的影响,实现水的单独收集排放,方便应对上述突发状况。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车顶型腔可以采用如图3和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7,车顶型腔包括外平顶板6121和内平顶板6122形成的平顶型腔12以及外圆顶板6111和内圆顶板6112形成的圆顶型腔11,圆顶型腔11与平顶型腔12相邻设置,且圆顶型腔11高于平顶型腔12;
其中,外圆顶板6111和内圆顶板6112的端部设有能够封堵圆顶型腔11的端部的第一连接件111,外平顶板6121和内平顶板6122的端部设有能够封堵平顶型腔12的端部的第二连接件121,第一连接件111和第二连接件121卡接,以连接车体平顶612和车体圆顶611、并分隔平顶型腔12和圆顶型腔11。
对于车体圆顶611和车体平顶612相结合形成的车顶61,需要在圆顶型腔11和平顶型腔12之间形成良好的过渡。在外圆顶板6111和内圆顶板6112的端部设置了第一连接件111,在外平顶板6121和内平顶板6122的端部设置了第二连接件121,通过第一连接件111和第二连接件121的卡接,实现车体圆顶611和车体平顶612之间的有效衔接,使二者相对位置保持稳定的状态。
第一连接件111能够封堵圆顶型腔11的端部,第二连接件121能够封堵平顶型腔12的端部,实现平顶型腔12和圆顶型腔11之间的有效隔离,使其各自内部的冷凝水经排水组件5排出,避免对车体造成腐蚀。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第一连接件111和第二连接件121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3,第一连接件111的侧部还分别设有卡接于外圆顶板6111的下方的第一卡块112以及卡接于内圆顶板6112的上方的第二卡块113;第二连接件121的侧部设有承托于外平顶板6121下方、并与外平顶板6121相连的承托板122。
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11侧部的第一卡块112和第二卡块113能够分别卡合于外圆顶板6111和内圆顶板6112之间,能够对圆顶型腔11的端部进行封堵。设置在第二连接件121外侧的承托板122,对外平顶板6121和内平顶板6122进行承托,并通过焊接与车体平顶612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平顶型腔12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4,外平顶板6121和内平顶板6122的外端之间设有封堵板123,封堵板123位于远离圆顶型腔11的一端,用于形成平顶型腔12;外圆顶板6111和内圆顶板6112的外端之间设有连接型材114,连接型材114位于远离平顶型腔12的一端,用于形成圆顶型腔11,连接型材114背离圆顶型腔11的一侧通过连接部115与端墙63的端梁633相连。
内平顶板6122和外平顶板6121均为平板结构,具有较好的平整度,在进行平顶型腔12端部的封堵时,可直接采用板状构件,也就是封堵板123焊接封堵即可。内平顶板6122和外平顶板6121采用铝合金型材,对应的,封堵板123也采用同种材质,封堵板123与内平顶板6122和外平顶板6121分别焊接连接。
圆顶型腔11远离平顶型腔12的一端设置了连接型材114,连接型材114具有位于车体圆顶611与端墙63之间。连接型材114能够对外圆顶板6111和内圆顶板6112的端部进行封堵,实现圆顶型腔11外端的封堵,同时还利用连接部115与端墙63的端梁633相连,实现车体圆顶611与端墙63的连接,且起到封堵圆顶型腔11的作用。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排水组件5可以采用如图8至图12所示结构。参见图8至图12,排水组件5包括连接座51,排水管壳52,芯体53、弹性件54以及排水头55,连接座51用于连接于车体上,设有向外延伸的连接管511;排水管壳52连接于连接管511的下端外周,排水管壳52的下端设有向内凸起的卡台521;芯体53的上部滑动设置于连接管511内,芯体53的轴向中部设有向外周凸起、以与卡台521抵接的凸台531,芯体53的顶面上设有向下延伸至凸台531的上开口532,芯体53的侧壁上设有与上开口532连通的上过水孔533,芯体53的外径小于卡台521的内径;弹性件54套设于芯体53的外周,弹性件54的上端与连接管511的下端面抵接,下端与凸台531抵接以向下顶撑凸台531至封堵于卡台521内;排水头55可拆卸连接于排水管壳52的下方,设有向上延伸的推环551,推环551能够顶撑芯体53至与卡台521脱离,以在芯体53与排水管壳52之间形成过水间隙。
连接座51上的连接管511与排水管壳52螺纹连接,设置在连接管511和排水管壳52内的芯体53可沿轴向移动。弹性件54能够对芯体53的凸台531施加向下的顶推力,使芯体53下移直至凸台531卡台521的内壁贴合,达到密封排水管壳52的效果,避免排水管壳52内冷凝水从排水管壳52下端排出,实现可靠的自锁作用,避免外部潮湿气体进入车体的型腔内,影响型腔内部的干燥环境。
需要排水时,安装排水头55至排水管壳52的下端,利用排水头55上的推环551向上顶推芯体53,使弹性件54受压收缩。由于芯体53的外径小于卡台521的内径,所以凸台531脱离卡台521后,在芯体53与排水管壳52之间可以形成过水间隙,使排水管壳52的下端开放,实现排水功能。
排水时,为了使型腔内的冷凝水从连接管511内向下排至排水管壳52内,在芯体53上设置了上开口532,并在靠近凸台531的位置设置了与上开口532连通的上过水孔533,在排水头55顶推芯体53上移伸入连接管511时,冷凝水也可以从上过水孔533流至排水管壳52内,然后经芯体53的下端与卡台521之间的缝隙排至排水管壳52外部,实现冷凝水的适时排出。为了避免对外界环境造成影响,还可以在排水头55下方设置接水的软管以及用于收集冷凝水的容易,实现冷凝水的有效收集。
排水组件5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实现排水过程与封堵过程的顺利切换,且能保证该切换过程中无外界空气进入车体的型腔内。需要排水时,安装排水头55至排水管壳52下方,芯体53受推环551作用上移,冷凝水从芯体53和排水管壳52的过水间隙中流出,排水完成后拆卸排水头55,在弹性件54作用下,芯体53下移并封堵与卡台521内,避免外部含有水分的空气进入车体的型腔内,避免后续冷凝水的产生。
进一步的,弹性件54顶推芯体53至封堵与卡台521内的同时,凸台531的外周与卡台521的上端面形成挤压接触,也可以实现隔离外界的作用。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芯体53上设有上过水孔533的基础上,上述芯体53的底面上还设有向上延伸的下开口534,芯体53的侧壁上设有与下开口534连通的下过水孔535,下过水孔535靠近凸台531设置;当排水头55向上顶撑芯体53时,下过水孔535与排水管壳52连通以向下导送积水。
在芯体53的上部与连接管511滑动配合的同时,芯体53的下部也可设置较大程度,是芯体53下部与卡台521的内避免始终保持接触,实现对芯体53的有效导向。为了配合冷凝水的排出,在芯体53的下端设置了下开口534,通过与下开口534连通的下过水孔535可以将冷凝水顺畅排出,实现自锁和排水的有效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下过水孔535可以采用如图10和图11所示结构。上过水孔533在芯体53的周壁上对称设有两个,下过水孔535在芯体53的周壁上对称设有两个。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还需要保持排水的顺畅,上过水孔533和下过水孔535分别在芯体53的周壁上对称设置两个,有效的提升了冷凝水的排水速度。
如图10和图1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为使芯体53和排水管壳52之间具有良好的严密性,芯体53上还套设有位于凸台531下方的密封圈56,在弹性件54向下顶撑芯体53时,密封圈56与卡台521的顶面接触以封堵排水管壳52。
在利用凸台531与卡台521的内周壁接触密封的同时,还在芯体53的下部设置了密封圈56。在弹性件54的弹性顶撑作用下,密封圈56将芯体53外壁与卡台521内壁之间的间隙有效密封,达到良好的自锁密封效果,避免外部水分进入车体型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芯体53可以采用如图12所示结构。参见图12,芯体53的下部设有向外周凸出的多边台58,排水管壳52上设有与多边台58滑动配合、以限制芯体53周向旋转的多边孔,排水组件5还包括螺纹连接于芯体53下端的封闭端帽57,封闭端帽57连接于芯体53上以下拉芯体53至密封圈56与卡台521密封接触。
在进入隧道等环境后,由于车体运行速度较快,车体外部会瞬间产生高压现象,此时,为了避免芯体53受到高压作用向连接座51一侧移动造成与外部连通的现象,在排水管壳52的下方还设置了螺纹连接在芯体53下部的封闭端帽57。芯体53的下部外周设置了多边台58,借助封闭端帽57的多边槽的限位,不会出现周向旋转动作,便于下方封闭端帽57的螺纹连接。在封闭端帽57与芯体53的螺纹连接的带动作用下,芯体53向靠近封闭端帽57的一侧移动,带动密封圈56下移芯体53与卡台521之间的间隙封堵严密,实现了与外界的有效隔离。封闭端帽57的设置,有效的避免了外界高压作用下芯体53位置上移造成外部气流的进入,避免气体携带水分进入型腔内,实现了型腔与外部环境的有效隔绝。
由于车顶型腔、侧墙型腔2对应的排水组件5设置在车体内部,所以无需设置封闭端帽57,而对于底架型腔4对应的排水组件5处于底架64下方,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所以需要设置封闭端帽57,以实现与外部环境的隔绝。
对于安装在不同位置的排水组件5,连接管511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如采用直管或采用L型直角管等多种形式,以使排水管壳52的下端排水口向下设置,有利于冷凝水的顺利排出,避免冷凝水在排水管壳52中的积存。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管壳52为透明材质构件,可以方便地进行内部积水高度的观测,以便维修操作人员适时安装排水管壳52,进行冷凝水的排放。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排水管壳52的周壁上设置加热丝,当积水因温度过低结冰时,加热丝加热,避免结冰碰撞造成的构件损坏。另外,排水管壳52内还可以设置用于检测水位高度的液位检测元件,当水量达到一定高度向车体的控制单元发送信号,便于维修人员及时安装排水头55实现水的排出。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顶板和内顶板形成的车顶型腔、外侧墙板和内侧墙板形成的侧墙型腔、外端墙板和内端墙板形成的端墙型腔以及外底板和内底板形成的底架型腔;
其中,所述端墙型腔和所述底架型腔通过设置在所述内底板上的连通孔相连,所述车顶型腔、所述侧墙型腔以及所述底架型腔各自相互分隔,且各自设有用于向外排水的排水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型腔包括外平顶板和内平顶板形成的平顶型腔以及外圆顶板和内圆顶板形成的圆顶型腔,所述圆顶型腔与所述平顶型腔相邻设置,且所述圆顶型腔高于所述平顶型腔;
其中,所述外圆顶板和所述内圆顶板的端部设有能够封堵所述圆顶型腔的端部的第一连接件,所述外平顶板和所述内平顶板的端部设有能够封堵所述平顶型腔的端部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卡接,以连接车体平顶和车体圆顶、并分隔所述平顶型腔和所述圆顶型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侧部还分别设有卡接于所述外圆顶板的下方的第一卡块以及卡接于所述内圆顶板的上方的第二卡块;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侧部设有承托于所述外平顶板下方、并与所述外平顶板相连的承托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平顶板和所述内平顶板的外端之间设有封堵板,所述封堵板位于远离所述圆顶型腔的一端,用于形成所述平顶型腔;所述外圆顶板和内圆顶板的外端之间设有连接型材,所述连接型材位于远离所述平顶型腔的一端,用于形成所述圆顶型腔,所述连接型材背离所述圆顶型腔的一侧通过连接部与端墙的端梁相连。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组件包括:
连接座,用于连接于车体上,设有向外延伸的连接管;
排水管壳,连接于所述连接管的下端外周,所述排水管壳的下端设有向内凸起的卡台;
芯体,上部滑动设置于所述连接管内,所述芯体的轴向中部设有向外周凸起、以与所述卡台抵接的凸台,所述芯体的顶面上设有向下延伸至凸台的上开口,所述芯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上开口连通的上过水孔,所述芯体的外径小于所述卡台的内径;
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芯体的外周,所述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连接管的下端面抵接,下端与所述凸台抵接以向下顶撑所述凸台至封堵于所述卡台内;
排水头,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排水管壳的下方,设有向上延伸的推环,所述推环能够顶撑所述凸台与所述卡台脱离,以在所述芯体与所述排水管壳之间形成过水间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的底面上还设有向上延伸的下开口,所述芯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下开口连通的下过水孔,所述下过水孔靠近所述凸台设置;
当所述排水头向上顶撑所述芯体时,所述下过水孔与所述排水管壳连通以向下导送积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过水孔在所述芯体的周壁上对称设有两个,所述下过水孔在所述芯体的周壁上对称设有两个。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上还套设有位于所述凸台下方的密封圈,在所述弹性件向下顶撑所述芯体时,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卡台抵接以封堵所述排水管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的下部设有向外周凸出的多边台,所述排水管壳上设有与所述多边台滑动配合、以限制所述芯体周向旋转的多边孔,所述排水组件还包括螺纹连接于所述芯体下端的封闭端帽,所述封闭端帽连接于所述芯体上以下拉所述芯体至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卡台密封接触。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壳为透明材质构件。
CN202120646604.9U 2021-03-30 2021-03-30 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 Active CN2146482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6604.9U CN214648261U (zh) 2021-03-30 2021-03-30 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6604.9U CN214648261U (zh) 2021-03-30 2021-03-30 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48261U true CN214648261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457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46604.9U Active CN214648261U (zh) 2021-03-30 2021-03-30 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482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33585A1 (fr) * 2022-03-21 2023-09-22 Speedinnov Voiture de véhicule à évacuation d’eau et méthode associé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33585A1 (fr) * 2022-03-21 2023-09-22 Speedinnov Voiture de véhicule à évacuation d’eau et méthode associé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648261U (zh) 动车组车体排水结构
CN110159850B (zh) 一种建筑管道接口防漏装置及安装方法
JP6013900B2 (ja) スプリンクラ消火システム
CN113071526A (zh) 动车组结构性防腐及排水结构
CN108612945B (zh) 一种多通路汇流分流装置
CN114320819A (zh) 一种具有吸水组件的空气压缩机
CN215060183U (zh) 一种液压胶管总成
CN210779944U (zh) 一种适用于通信工程用的电缆接头盒
CN111750187A (zh) 一种活塞式新型盲插接头
CN216788780U (zh) 一种脱硫泵用密封结构
CN217428387U (zh) 一种工业用即热式单头电热管
CN209743660U (zh) 出水阀结构及水压传感器安装结构及供水设备
CN217276717U (zh) 一种汽车空气弹簧气密性检测装置
CN107355575B (zh) 一种多功能安全阀
CN219163669U (zh) 动力电池包用排液阀
CN220655383U (zh) 饮水机的快接式多功能排水系统
CN111799663B (zh) 电力设备防雨罩
CN217355699U (zh) 一种中冷器排水阀及中冷器
CN214617867U (zh) 一种冷凝固物自动排放系统
CN219933301U (zh) 一种市政给排水管道连接结构
CN213275288U (zh) 一种燃气过滤器的检测装置
CN215645759U (zh) 一种事故照明用电源箱
CN220671465U (zh) 一种风扇转速测量装置
CN113280126B (zh) 一种车用新型空气干燥器系列排气阀门
CN214500144U (zh) 一种雨淋报警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8

Address after: 063035 No. 3, front road, Fengrun District, Hebei, Tangshan City

Patentee after: CRRC TANGSHAN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National Railway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063035 No. 3, front road, Fengrun District, Hebei, Tangshan City

Patentee before: CRRC TANGSHA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