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48132U - 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48132U
CN214648132U CN202120966976.XU CN202120966976U CN214648132U CN 214648132 U CN214648132 U CN 214648132U CN 202120966976 U CN202120966976 U CN 202120966976U CN 214648132 U CN214648132 U CN 2146481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cket
buckle
safety belt
unlock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6697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aby Trave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by Trave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by Trave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by Trave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6697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481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481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481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合安全带使用的卡扣,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包括卡扣主体和插棍,所述卡扣主体和所述插棍可脱离的卡接连接,以实现安全带的佩戴和脱离,所述卡扣主体设有为所述插棍提供插入位置的插口,所述插口呈张开的鱼嘴型;所述插棍为回转体,可沿轴线方向插入或退出所述插口。在本实用新型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中,插口的形状为张开的鱼嘴型,插棍为回转体,与插口相匹配,在将插棍插入插口中时,无需区分安全带的正反,插棍可在插口中自由转动,更便于操作,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能够给使用者带来便利和愉悦感,可以搭配各种形式的安全带使用,满足广泛的市场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合安全带使用的卡扣,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
背景技术
束缚系统由固定在座椅相应位置的安全带、卡扣主板和配套的插片三部分组成。目前,各厂商的卡扣几乎都是片状的插口,不容易辨别位置,在使用时经常需要尝试多次才能将插片准确插入,不仅系安全带时不方便,还容易系反,佩戴时不舒适。例如申请号为201720736871.9、申请日为2017年6月23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具有锁紧安全带体及按钮式卡扣的安全带插卡扣组件的专利申请文件。在该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具有锁紧安全带体及按钮式卡扣的安全带插卡扣组件,包括卡扣和插扣,所述卡扣包括卡扣主体、插孔、下弹簧、舌销、弹片,所述卡扣主体的上平面一侧设有上端大下端小的凹槽,凹槽底面一体连接插孔,插孔一侧的卡扣主体设有水平通孔,通孔内设有舌销,舌销的末端一体连接弹片一端,其另一端一体连接锁块下端,锁块下端设有下弹簧,所述锁块的两侧面对称设置滑道;所述卡扣的插孔内卡入插扣的插片,并且卡扣的舌销卡接插扣的销孔。该申请文件虽然能够实现系安全带的功能,但是在系安全带时需要区分正反,如果系反了安全带会有打结,佩戴时不舒服;同时,细长型的插口不容易对准。
儿童束缚系统是配合座椅,应用于婴儿车、儿童餐椅、车载儿童座椅上的安全系统,用于确保儿童的安全,包括安全带、卡扣主板和配套的插片三部分组成。现有的束缚系统用于儿童时同样存在上述弊端,并且,儿童用户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即:儿童一般无法自己系安全带,需要监护人帮忙系安全带,监护人在系安全带时,弯腰俯身操作是必然的身体姿态,细长型插口的操作不便利性加剧了操作的困难,在使用时既不优雅又不便利。通常的,儿童束缚系统为了确保儿童的安全,设置有多个卡扣,更是加剧了操作的困难,招致监护人抱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系安全带时操作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包括卡扣主体和插棍,所述卡扣主体和所述插棍为可脱离的卡接连接,以实现安全带的佩戴和脱离,所述卡扣主体设有为所述插棍提供插入位置的插口,所述插口呈张开的鱼嘴型;所述插棍为回转体,可沿轴线方向插入或退出所述插口。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卡扣主体包括外壳体、弹力件和解锁按钮;所述外壳体上设有所述插口,所述弹力件和所述解锁按钮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上;所述弹力件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体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解锁按钮相连,用于压迫所述解锁按钮;所述解锁按钮与所述外壳体滑动配合,用于在所述弹力件的压迫下卡接所述插棍和在按压时解锁所述插棍。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弹力件为弹簧。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外壳体呈圆柱状,在周面上设有多个所述插口;所述解锁按钮在所述外壳体的顶面处与所述外壳体贴合,在所述外壳体的轴向上与所述外壳体滑动配合,用于同时解锁多个所述插棍。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插口的端部内壁上设有外扩面。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解锁按钮包括解锁件和卡紧件;所述解锁件上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与所述卡紧件贴合;所述卡紧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卡紧件与多个所述插口一一对应,所述卡紧件呈U型,开口朝向所述解锁件,用于在所述插棍的周向上卡紧所述插棍。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解锁件上设有导向凸起,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导向凸起与所述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用于为所述解锁件提供滑动导向。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卡紧件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并与所述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导向槽用于为所述卡紧件提供限位和滑动导向。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解锁按钮上设有阻尼片,所述阻尼片包括相连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形成V型;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解锁按钮相连,所述第二侧壁用于与所述插棍相抵,在所述解锁按钮滑动时压迫所述插棍以阻碍所述解锁按钮滑动。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阻尼片与所述解锁按钮一体成型。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阻尼片套接在所述解锁按钮上。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主层和第一分层,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二主层和第二分层,所述第一主层与所述第二主层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分层与所述第二分层一体成型;所述第一主层与所述第二主层的弹性模量相同,所述第一分层与所述第二分层的弹性模量相同,所述第一主层与所述第一分层的弹性模量不同。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外壳体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卡接连接;所述外壳体上设有安装槽和固定柱,所述安装槽用于容纳所述安全带,所述固定柱用于固定所述安全带。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插棍在圆周面上设有用于与卡扣主体卡接连接的卡接槽;所述插棍用于与所述插口配合的一端为插入端,所述插入端呈半球型。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卡接槽的截面形状为缺少底边的直角梯形,直角边位于卡接面上。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插棍用于连接所述安全带的一端为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贯穿所述容纳槽的铰接柱,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安全带,所述铰接柱用于与所述安全带铰接连接。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铰接柱的轴线与所述插棍的轴线垂直,且与所述安全带的厚度方向平行。
如上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连接端设有连接安全带的连接槽。
分析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插口的形状为张开的鱼嘴型,插棍为回转体,与插口相匹配,在将插棍插入插口中时,无需区分安全带的正反,插棍可在插口中自由转动,更便于操作,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能够给使用者带来便利和愉悦感,可以搭配各种形式的安全带使用,满足广泛的市场需求。
2、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体呈圆柱状,在周面上设有多个插口,解锁按钮在外壳体的顶面处与外壳体贴合,沿着外壳体的轴线方向按压解锁按钮,能够同时解锁多个插棍,进而能够一次性解锁多条安全带,简化使用者的解锁操作。
3、本实用新型的解锁按钮上设有阻尼片,在使用者按压解锁按钮时,阻尼片与插棍间相互的压力逐渐增大,对解锁按钮的滑动起到阻碍作用,能够避免儿童误触解锁按钮导致的安全带意外解锁。并且,在插棍被释放的一瞬间,阻尼片在自身弹力作用下还能够将插棍弹出插口。
4、本实用新型的插棍与安全带连接时,安全带可绕铰接柱转动,从而在安全带不正对插口时也能将插棍插入插口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解锁按钮与插棍的卡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解锁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片与插棍的贴合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片在自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解锁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0的剖视图。
图中:1-卡扣主体;2-插棍;3-安全带;4-第一外壳;5-第二外壳;6-解锁件;7-卡紧件;8-弹力件;9-铰接柱;10-插口;11-支撑部;12-阻尼片;13-第一导向槽;14-固定柱;15-第二导向槽;16-安装槽;17-容纳槽;18-插入端;19-卡接槽;20-第二侧壁;21-第一侧壁;22-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至图11,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的爆炸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解锁按钮与插棍的卡接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解锁件的结构示意图一;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片与插棍的贴合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片在自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槽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解锁件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0的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主要包括卡扣主体1和插棍2,卡扣主体1和插棍2为可脱离的卡接连接,以实现安全带3的佩戴和脱离。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中,卡扣主体1设有为插棍2提供插入位置的插口10,插口10呈张开的鱼嘴型,插口10形状为圆孔,插棍2为回转体,在插入插口10时,插棍2可沿轴线方向插入插口10,在由插口10中退出时,插棍2可沿轴线方向退出插口10。
在本实用新型中,插口10的形状为张开的鱼嘴型,插棍2为回转体,与插口10相匹配,在将插棍2插入插口10中时,沿着插棍2的轴线方向插入即可,无需区分安全带3的正反,插棍2可在插口10中自由转动,而插棍2的轴线方向被卡扣主体1约束(卡接)无法脱离。在使用时,相对于细长型的插口10而言,圆孔型的插口10形状更容易使用者找准位置,并且,若是安全带3有打结情况,沿着安全带3捋顺时插棍2可在插口10中转动,因而在插接时无需区分安全带3的正反,更便于操作,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的卡扣主体1和插棍2在卡接连接时,插棍2可绕自身轴线360°转动,能够给使用者带来便利(监护人用户)和愉悦感(儿童用户),可以搭配各种形式的安全带3使用,满足广泛的市场需求。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卡扣主体1包括外壳体、弹力件8和解锁按钮。具体的,插口10设置在外壳体上,同时,弹力件8和解锁按钮也安装在外壳体上。在结构布局上,解锁按钮与外壳体滑动配合,解锁按钮和外壳体之间设置弹力件8,弹力件8的一端连接外壳体,另一端连接解锁按钮,能够为解锁按钮提供弹力。在使用时,弹力件8能够始终压迫解锁按钮,为解锁按钮提供卡接插棍2的动力,在外力按压解锁按钮时,解锁按钮朝向弹力件8运动,进而解锁按钮对插棍2的卡接解除,插棍2可由插口10中脱离。作为优选,在本实用新型中,弹力件8为弹簧,用于为解锁按钮提供弹力,弹力件8不限于一个弹簧,还可以为多个弹簧的组合,以共同为解锁按钮提供弹力。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插棍2在圆周面上设有与卡扣主体1卡接连接的卡接槽19,便于与卡扣主体1卡接连接,在卡接时插棍2轴线方向的位移得以被限制,而周向的位移不受限制。作为优选,在本实用新型中,卡接槽19的截面形状为缺少底边的直角梯形,直角边位于卡接面上,能够保证卡接的牢固性。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使用者向插口10插入插棍2,在本实用新型中,插棍2与插口10配合的一端为插入端18,插入端18呈半球型,便于插棍2滑入插口10。与之相匹配的,插口10的端部内壁上设有外扩面,更便于插棍2的插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卡扣,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进一步简化使用者的操作,提供一种一次性解锁多条安全带3的方案。
为了简化操作,便于使用者一次性解锁多条安全带3,在本实用新型中,外壳体呈圆柱状,在周面上设有多个插口10,解锁按钮在外壳体的顶面处与外壳体贴合。具体的,解锁按钮在外壳体的轴向上与外壳体滑动配合,滑动方向与外壳体的轴线方向一致,在使用时,沿着外壳体的轴线方向按压解锁按钮,能够同时解锁多个插棍2,进而能够一次性解锁多条安全带3,简化使用者的解锁操作。
作为一次性解锁多条安全带3的可实施方案,在本实用新型中,解锁按钮包括解锁件6和卡紧件7。具体的,解锁件6上设有支撑部11,支撑部11起到支撑作用,用来与卡紧件7贴合,承担来自卡紧件7的压迫力,并在外力按压时能够压迫卡紧件7。卡紧件7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紧件7与多个插口10一一对应,使用时一个卡紧件7卡紧一个插棍2。卡紧件7呈U型,开口朝向解锁件6,在弹力件8的弹力作用下能够在底部和两侧卡紧插棍2,进而能够在插棍2的周向上卡紧插棍2。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解锁件6运动的顺畅性,在本实用新型中,解锁件6上设有导向凸起,外壳上设有第一导向槽13,导向凸起与第一导向槽13滑动配合,能够为解锁件6提供滑动导向,以提高解锁件6运动的精确性,并使得解锁件6的滑动运动更为顺畅。
进一步的,为了精确卡紧件7的运行,在本实用新型中,外壳上设有第二导向槽15,卡紧件7位于第二导向槽15内,并与第二导向槽15滑动配合。卡紧件7在外壳内滑动时,第二导向槽15能够为卡紧件7提供限位作用,并为卡紧件7的滑动提供导向。
进一步的,作为加工的可行性方案,在本实用新型中,外壳体包括第一外壳4和第二外壳5,第一外壳4与第二外壳5卡接连接,从而能够将外壳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方便加工成型。外壳体上设有安装槽16和固定柱14,安装槽16能够容纳安全带3,固定柱14能够固定安全带3,进而能够将卡扣主体1安装在一条安全带3上,便于卡扣主体1与多条安全带3连接。作为优选,在本实用新型中,插口10的数量为四个,卡扣主体1共计可连接五条安全带3,分别为两条肩带、两条腰带和一条裆带,在保护时更具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型卡扣,适用于儿童餐椅、儿童车、车载儿童座椅等,能够防止儿童误触导致的安全带3意外解锁,进而提高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解锁按钮上设有阻尼片12,阻尼片12包括相连的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0。具体的,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0形成V型,第一侧壁21与解锁按钮相连,第二侧壁20在使用时与插棍2的端部相抵。当插棍2位于插口10内被卡住时,第二侧壁20压迫在插棍2的端部,能够在插棍2的轴线方向限制插棍2的位移。在使用者按压解锁按钮进行解锁时,V型下移,第二侧壁20与插棍2间相互的压力逐渐增大,对解锁按钮的滑动起到阻碍作用,需要使用者专门去按压才能解锁安全带3,进而能够避免儿童误触解锁按钮导致的安全带3意外解锁。并且,在卡紧件7下行,插棍2被释放的一瞬间,阻尼片12在自身弹力作用下还能够将插棍2弹出插口10。
进一步的,作为可实现形式,阻尼片12可以与解锁按钮(解锁按钮的解锁件6)一体成型,采用热塑成型等工艺加工而成,此时阻尼片12为解锁按钮(解锁按钮的解锁件6)上的一个部分,起到阻碍解锁件6滑动的作用。阻尼片12与解锁按钮还可以为分体式设计,例如阻尼片12套接在解锁按钮(解锁按钮的解锁件6)上,此时阻尼片12与解锁按钮为相对独立的两个部件,且两者固定连接(例如嵌合、粘接等),如此设置方便对阻尼片12进行单独设计,便于调整阻尼片12的韧性、弹性等参数。
进一步的,为了改善阻尼片12的性能,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侧壁21包括第一主层和第一分层,第二侧壁20包括第二主层和第二分层,第一主层与第二主层一体成型,第一分层与第二分层一体成型。在设计上,第一主层与第二主层的弹性模量相同,第一分层与第二分层的弹性模量相同,第一主层与第一分层的弹性模量不同。具体的,第一主层与第一分层的材质不同。例如第一主层可以为塑料材质,第一分层可以为金属材质;或者第一主层可以为金属材质,第一分层可以为塑料材质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四,在于提供一种与安全带3灵活连接的插棍2,以促进安全带3与卡扣连接的多样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插棍2用于连接安全带3的一端为连接端。插棍2具有两个端部,一个为插入端18,另一个即为连接端。在结构上,连接端设有容纳槽17,容纳槽17内设有贯穿容纳槽17的铰接柱9。容纳槽17能够容纳安全带3,铰接柱9能够与安全带3铰接连接。在插棍2与安全带3连接时,安全带3可绕铰接柱9转动,从而在安全带3不正对插口10时也能将插棍2插入插口10内。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铰接柱9的轴线与插棍2的轴线垂直,且与安全带3的厚度方向平行,从而能够使插棍2在垂直于安全带3厚度方向的平面内摆动。
进一步的,为了适应常规的尼龙安全带,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连接端设有连接安全带的连接槽22,连接槽22可与市面上常规的尼龙安全带匹配,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普适性。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Claims (10)

1.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包括卡扣主体和插棍,所述卡扣主体和所述插棍为可脱离的卡接连接,以实现安全带的佩戴和脱离,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扣主体设有为所述插棍提供插入位置的插口,所述插口呈张开的鱼嘴型;
所述插棍为回转体,可沿轴线方向插入或退出所述插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扣主体包括外壳体、弹力件和解锁按钮;
所述外壳体上设有所述插口,所述弹力件和所述解锁按钮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上;
所述弹力件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体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解锁按钮相连,用于压迫所述解锁按钮;
所述解锁按钮与所述外壳体滑动配合,用于在所述弹力件的压迫下卡接所述插棍和在按压时解锁所述插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体呈圆柱状,在周面上设有多个所述插口;
所述解锁按钮在所述外壳体的顶面处与所述外壳体贴合,在所述外壳体的轴向上与所述外壳体滑动配合,用于同时解锁多个所述插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锁按钮包括解锁件和卡紧件;
所述解锁件上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与所述卡紧件贴合;
所述卡紧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卡紧件与多个所述插口一一对应,所述卡紧件呈U型,开口朝向所述解锁件,用于在所述插棍的周向上卡紧所述插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锁件上设有导向凸起,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导向凸起与所述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用于为所述解锁件提供滑动导向;
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卡紧件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并与所述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导向槽用于为所述卡紧件提供限位和滑动导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锁按钮上设有阻尼片,所述阻尼片包括相连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形成V型;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解锁按钮相连,所述第二侧壁用于与所述插棍相抵,在所述解锁按钮滑动时压迫所述插棍以阻碍所述解锁按钮滑动;
所述阻尼片与所述解锁按钮一体成型,或所述阻尼片套接在所述解锁按钮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主层和第一分层,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二主层和第二分层,所述第一主层与所述第二主层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分层与所述第二分层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主层与所述第二主层的弹性模量相同,所述第一分层与所述第二分层的弹性模量相同,所述第一主层与所述第一分层的弹性模量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体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卡接连接;
所述外壳体上设有安装槽和固定柱,所述安装槽用于容纳所述安全带,所述固定柱用于固定所述安全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棍在圆周面上设有用于与卡扣主体卡接连接的卡接槽;
所述插棍用于与所述插口配合的一端为插入端,所述插入端呈半球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棍用于连接所述安全带的一端为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贯穿所述容纳槽的铰接柱,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安全带,所述铰接柱用于与所述安全带铰接连接;
所述铰接柱的轴线与所述插棍的轴线垂直,且与所述安全带的厚度方向平行;或
所述连接端设有连接安全带的连接槽。
CN202120966976.XU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 Active CN2146481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66976.XU CN214648132U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66976.XU CN214648132U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48132U true CN214648132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474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66976.XU Active CN214648132U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481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25973B2 (en) Wearable device straps and attachment hardware therefor
EP3738460A1 (en) Buckle
EP1884170A1 (en) Buckle device
TWM294226U (en) Side-releasing buckle
WO2018225897A1 (ko) 유아의자
US20040232180A1 (en) Belt clip and locking fastener for selectively secur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US9101183B2 (en) Buckle system and mounting bracket
CN214648132U (zh) 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
CN113085778A (zh) 一种插口呈鱼嘴型的卡扣
CN210032871U (zh) 一种隔离装置
CN110477525A (zh) 一种扣具
US20090241622A1 (en) Handle-less key assembly
CN210054866U (zh) 折叠扣及手表
CN214759522U (zh) 磁性扣接组
CN201571590U (zh) 座椅安全带卡扣
CN212590720U (zh) 一种按键式磁吸表扣
US10786092B1 (en) Foldable baby carrier
CN211842085U (zh) 一种带安全锁的美工刀
CN111280624A (zh) 一种皮带扣座结构
CN217524132U (zh) 一种手表结构
CN211747387U (zh) 一种心型安全扣
CN205018423U (zh) 绳索扣
CN209769215U (zh) 一种易拆装拉链头及拉链
CN216255879U (zh) 扣具
TWI220684B (en) Buckle for a tap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