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59522U - 磁性扣接组 - Google Patents

磁性扣接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59522U
CN214759522U CN202120167577.7U CN202120167577U CN214759522U CN 214759522 U CN214759522 U CN 214759522U CN 202120167577 U CN202120167577 U CN 202120167577U CN 214759522 U CN214759522 U CN 2147595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liper
sliding
groove
spr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6757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怡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h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rner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ner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rner Desig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595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595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磁性扣接组,其包括了一对象结合件与一背带结合件。对象结合件包括一活动扣、一结合绳与一第一磁铁,可用于与一相机结合。背带结合件则包括了一扣接座、一卡钳组、一滑钮组及一第二磁铁,可用于与一背带结合。通过卡钳组与滑钮组的设计,对象结合件与背带结合件间可快速进行拆解与组合。同时,通过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设计,对象结合件与背带结合件间受磁吸导引而完全扣接,除了解决了现有对象背带,比如相机背带,使用不安全、操作不便利及成本较高等问题。

Description

磁性扣接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扣接组,特别是一种便于将对象背带,如相机背带,与对象拆装的磁性扣接组。
背景技术
相机是人们用来捕捉剎那影像或是纪录事件影片的工具。大多情况下,相机会随着使用者移动,此时可通过相机背带而暂时背挂在使用者身上。如果使用者背累了,他可以将相机拆卸下来,放在相机包中保护,继续携行。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使用者需要入镜,相机可能会自相机背带上拆卸下而转接到脚架上。由此可知,相机和相机背带间有着频繁的拆接机会,相机背带的快拆结构就非常重要:除了要使相机能便利地自相机背带上解下,也需要能够快速且安全地扣接上。毕竟相机除了价格昂贵,若是固定不好而掉落,其重量是容易砸伤人的。
环顾现有的相机背带快拆结构,一些常用的技术提供了便利的解决方案。比如,美国专利第9,247,787号专利公开一种相机带固定机构和使用方法。该相机带固定机构是一种公/母连接系统,包括了一个带有包覆成型环的凸形固定锚,以及一个带有弹簧的凹形的外壳,后者可利用凸形和凹形与前者锁定在一起。固定锚使用牛拴结连接到相机的颈带环。固定锚通过开口端进入外壳并被拉到绑扎的一端而连接于外壳内。一条皮带通过环缝在外壳上而与外壳相连,该专利的外壳设计简单,但使用上将固定锚插入外壳容易,取出时却因弹簧的设计而不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专利的不方便,固定锚与外壳结构可以采用其它的设计,比如美国专利第8,739,371号专利公开的锁定设备,或是美国专利申请案第20140339232号提出的封闭装置。前者使用磁性扣与磁性盘体扣接,因为磁力的吸引从而二者间结合非常快速,然而其缺点是磁性盘体的导槽方向容易使磁性扣滑出磁性盘体;后者包括了连接器、壳体与滑动件,壳体包括连接器插座,滑动件可移动地布置在壳体上,滑动件可沿着壳体的方向移动,沿封着闭方向插入连接器插座中以封闭该封闭装置。扣接使用上虽然方便且安全,但其机构非常复杂,制作成本较高。
更广泛地来看,除了相机之外,前述的背带快拆结构还可以用来连接其它需要常常拆卸使用的对象与相关背带,比如宠物包与宠物包背带。但相关的问题还是需要获得解决。
由以上的分析来看,目前市面的背带快拆结构还需要进行改良,以便能制造出使用上安全方便,但成本更低的产品。本实用新型的磁性扣接组即是在此背景下的研发产物。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磁性扣接组,其包括:一对象结合件,包括:一活动扣,为具有一结合位置形状的外周的短柱体,其下方形成一渐缩段,该渐缩段上方向内凹陷形成一环形钳固槽,该活动扣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该活动扣上方形成一第一开口以将该容置空间与外部连通;一结合绳,通过该第一开口以将一部分固设于该容置空间中;及一第一磁铁,设于该容置空间中;以及一背带结合件,包括:一扣接座,一侧形成一背带结合杆以结合一背带,另一侧形成一锁固槽,该锁固槽的内面形状为该结合位置形状,大小较该活动扣的外周形状略大,从而该活动扣可拆取地固定于该锁固槽内,其中该扣接座由该背带结合杆侧边向内部形成一卡钳凹槽,该卡钳凹槽延伸交会该锁固槽,并于交会处的中央部分形成一挡止板,该卡钳凹槽中间向该扣接座的上壳体形成跑道外侧形状的一上开孔;一卡钳组,可活动地固定于该卡钳凹槽中,具有一卡钳部可开合地钳制或放开该环形钳固槽;一滑钮组,通过该上开孔跨设于该扣接座外部及该卡钳凹槽中,其中该滑钮组在该卡钳凹槽中的部分为该卡钳组所包夹,该滑钮组可借于该上开孔中滑动以撑开或闭合该卡钳部;及一第二磁铁,装设于该扣接座上,位于该锁固槽的底部的背面,当该活动扣接近该锁固槽时,该第二磁铁与该第一磁铁间的磁力将该活动扣吸引至该锁固槽中。
最好,该结合位置形状为圆形、平面点对称形状或平面线对称形状。
最好,该锁固槽边缘可形成导角边,以便该活动扣可通过该渐缩段,顺着导角边滑入该锁固槽中。
最好,该活动扣进一步于下方开设一第二开口,并包括一封闭板以可取下地封闭该第二开口,其中当该封闭板取下时,该结合绳的部分及该第一磁铁可装入该容置空间中。
依照本实用新型,该卡钳部一侧边缘形成导角边,以便当该活动扣进入该锁固槽中时,该渐缩段可顺着导角边将该卡钳部撑开,引导该卡钳部向上钳制该环形钳固槽。
该卡钳组可进一步包括:一左卡钳件,为平板构造,该左卡钳件的尾端具有一左侧弹簧固定部,该左侧弹簧固定部旁开设一左插销孔,该左卡钳件的头端形成一左卡钳部,该左卡钳件的中间部位形成一左撑开结构,该左撑开结构具有一左滑动面;一右卡钳件,为平板构造,该右卡钳件的尾端具有一右侧弹簧固定部,该右侧弹簧固定部旁开设一右插销孔,该右卡钳件的头端形成一右卡钳部,该右卡钳件的中间部位形成一右撑开结构,该右撑开结构具有一右滑动面;一第一弹簧,夹设于该左侧弹簧固定部与该右侧弹簧固定部之间;一左插销,销接该左插销孔与该扣接座底部的一穿孔,以使该左卡钳件沿该左插销孔位置有限旋转;及一右插销,销接该右插销孔与该扣接座底部的另一穿孔,以使该右卡钳件沿该右插销孔位置有限旋转。该左卡钳部与该右卡钳部形成该卡钳部,该左滑动面与该右滑动面接抵该滑钮组在该卡钳凹槽中的部分,当该滑钮组滑动时可推动该左滑动面与该右滑动面,从而使该左卡钳件沿该左插销孔位置正向旋转及该右卡钳件沿该右插销孔位置反向旋转,该卡钳部开启;当该滑钮组回复原位时,该第一弹簧施力使该左卡钳件沿该左插销孔位置反向旋转及该右卡钳件沿该右插销孔位置正向旋转,该卡钳部闭合。
该滑钮组可进一步包括:一凹形滑动件,具有用于分别推动该左滑动面与该右滑动面的一左滑动臂与一右滑动臂,该左滑动臂与该右滑动臂以一连结部连结,其间形成一弹力件容置通道及连接该弹力件容置通道的一圆形空间;一圆形滚珠,置于该弹力件容置通道及该圆形空间交界处;一第二弹簧,置于该弹力件容置通道中,一端抵紧该档止板,另一端装设该圆形滚珠;一推钮件,包括一施力部、一颈部及一滚珠卡制部,其中该施力部位于该扣接座外部,具有一凹陷表面以供手指施力移动或转动该推钮件,该颈部截面为圆形,卡设于该上开孔中,该滚珠卡制部为短圆柱,置于该圆形空间中,圆弧表面上开设多个凹洞,用以暂时容置该圆形滚珠;及一固接螺丝,穿过该卡钳凹槽中间向该扣接座的下壳体形成跑道外侧形状的一下开孔,固接于该滚珠卡制部下方,当该推钮件移动时可于该下开孔内滑动。
当该施力部受力移动该推钮件时,该滚珠卡制部推动该凹形滑动件移动;当该施力部受力转动该推钮件时,该圆形滚珠受该第二弹簧施力而沿该滚珠卡制部的圆弧表面转动,可由原凹洞位移至新凹洞。
最好,该施力部的凹陷表面前后分别具有一圆弧段,两圆弧段间形成平行的两直线段,该两圆弧段上分别形成一转动辅助凸部,用以增加摩擦力以便于转动该施力部。该上开孔上方形成一移动限位槽,该移动限位槽具有一滑动限位段及两上锁突出段,当该施力部的两直线段沿该滑动限位段移动时,该凹形滑动件受限仅于该上开孔内往返移动;当该施力部于该滑动限位段一端转动时,两圆弧段分别卡制于一上锁突出段内,从而该凹形滑动件无法移动。
该滑钮组还可进一步包括:一凸形滑动件,下方包括一凸出部,该左滑动面与该右滑动面接抵该凸出部,从而当滑钮组滑动时,该凸形滑动件可推动该左滑动面与该右滑动面;一第二弹簧,当该凸形滑动件自一原位滑动时,该凸出部压缩该第二弹簧,该凸出部也可受该第二弹簧施力,将该凸形滑动件回复该原位;及一固接螺丝,穿过该卡钳凹槽中间向该扣接座的下壳体形成跑道外侧形状的一下开孔,当该凸形滑动件移动时可于该下开孔内滑动。
通过卡钳组与滑钮组的设计,对象结合件与背带结合件间可快速进行拆解与组合。同时,通过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设计,对象结合件与背带结合件间受磁吸导引而完全扣接,除了解决了前述问题,同时也使本实用新型与现今市面上的相关产品皆不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磁性扣接组之外观示意图;
图2: 磁性扣接组的爆炸图;
图3: 另一实施例中之磁性扣接组的爆炸图;
图4: 磁性扣接组的一对象结合件由下方视之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5: 对象结合件沿其中央对称面的剖面立体图;
图6: 绘示二种不同形状的活动扣;
图7: 磁性扣接组的一扣接座之外观示意图;
图8: 扣接座的下视图;
图9: 扣接座沿其中央对称面的剖面立体图;
图10: 扣接座沿图9中央对称面之垂直面的剖面立体图;
图11: 磁性扣接组的一滑钮组之爆炸图;
图12: 卡钳组与一滑钮组结合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对象结合件
11活动扣
111渐缩段
112环形钳固槽
113容置空间
114第一开口
115第二开口
116封闭板
12结合绳
13第一磁铁
2背带结合件
21扣接座
211背带结合杆
212锁固槽
212a导角边
213卡钳凹槽
214挡止板
215上开孔
216下开孔
217移动限位槽
217a滑动限位段
217b上锁突出段
22卡钳组
22a卡钳部
22b导角边
221左卡钳件
221a左卡钳部
2211左侧弹簧固定部
2212左插销孔
2213左撑开结构
2213a左滑动面
222右卡钳件
222a右卡钳部
2221右侧弹簧固定部
2222右插销孔
2223右撑开结构
2223a右滑动面
223第一弹簧
2311a左滑动臂
2312a右滑动臂
2313a连结部
2314弹力件容置通道
2315圆形空间
224左插销
225右插销
23滑钮组
231凸形滑动件
2311凸出部
231a凹形滑动件
232圆形滚珠
233第二弹簧
233a第二弹簧
234推钮件
2341施力部
2341a凹陷表面
2341b转动辅助凸部
2341c圆弧段
2341d直线段
2342颈部
2343滚珠卡制部
2343a凹洞
235固接螺丝
235a固接螺丝
24第二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图1为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磁性扣接组之外观示意图,图2为该磁性扣接组的爆炸图。磁性扣接组包括一对象结合件1及一背带结合件2。对象结合件1是用来结合对象,比如相机的部件,背带结合件2则是相对用以结合背带的部件。当两者结合时,如图1所绘示的状态,对象便与背带结合,使用者便可背负着该对象;反之,若两者分开,背带还是留在人身上,该对象则拆下来以灵活应用,比如将相机拆下进行手持拍照、安装于脚架或是进行收纳。对象结合件1与背带结合件2的结构及功能将于下方说明。
请见图1、图2、图4、图5与图6,图4为对象结合件1由下方视之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5为对象结合件1沿其中央对称面的剖面立体图,图6绘示二种不同形状的活动扣。对象结合件1包括一活动扣11、一结合绳12与一第一磁铁13。活动扣11为具有一结合位置形状的外周的短柱体,其下方形成一渐缩段111。这里,结合位置形状指的是活动扣11与背带结合件2结合处的横截面形状,图6绘示两种不同的横截面形状(正六边形与圆形)。横截面形状最好是圆形、平面点对称形状与平面线对称形状。一般来说,平面点对称形状包括了正双数多边形,比如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等,本实施例即以正六边形外周的活动扣11做为例子来说明。此外,平面点对称形状还包括了正双数角星形。依照本实用新型,以正双数多边形来做活动扣11的外周形状较佳。平面线对称形状包括了正单数多边形,比如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正七边形、正五角星形、正七角星形、椭圆形等等。不对称形状(特殊造型)比较不建议使用,因为结合处机构模具难以施作。
渐缩段111上方向内凹陷形成一环形钳固槽112。活动扣11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113,活动扣上方形成一第一开口114以将容置空间113与外部连通。活动扣11另于下方开设一第二开口115,并包括一封闭板116以可取下地封闭第二开口115。其中当封闭板116取下时,结合绳12的部分及第一磁铁13可装入容置空间113中。
结合绳12是使用具有强抗拉能力材料(比如尼龙、钢丝、玻璃纤维或复合材料)的绳子,其可通过第一开口114以将一部分固设于容置空间113中。实际上,结合绳12可两端可穿过第一开口114进入容置空间113中,再通过第二开口115拉出至外部空间;两端于外部空间结绑后,再顺着第二开口115拉回容置空间113中。此时,结绑的两端因为体积较大,被卡在(固定于)容置空间113中,从而形成了“通过第一开口114以将一部分固设于容置空间113中”的技术特征。如果结合绳12本身已是环状封闭的情况,则可穿过第一开口114进入容置空间113中,直接勾接容置空间113中的一固定勾(未绘示)。与结合绳12部分一起设于容置空间113中的还有第一磁铁13,其位置于结合绳12部分下方,紧邻封闭板116。
背带结合件2包括了一扣接座21、一卡钳组22、一滑钮组23及一第二磁铁24。请见图2及图7至图10,图7为扣接座21之外观示意图,图8为扣接座21的下视图,图9为扣接座21沿其中央对称面的剖面立体图,图10为扣接座21沿图9中央对称面的垂直面的剖面立体图。扣接座21的一侧形成一背带结合杆211以结合一背带(未绘示),另一侧形成一锁固槽212。由上方视之,扣接座21的外观近似T字。锁固槽212的内面形状为前述的结合位置形状(正六边形),大小较活动扣11的外周形状略大,从而活动扣11可拆取地固定于锁固槽212内。扣接座21由背带结合杆211侧边向内部形成一卡钳凹槽213,卡钳凹槽213延伸交会该锁固槽212,但于交会处的中央部分形成一挡止板214。卡钳凹槽213中间向扣接座21的上壳体形成跑道外侧形状的一上开孔215,及向扣接座21的下壳体形成跑道外侧形状的一下开孔216。跑道外侧形状一般由一个方形或长方形,两侧连接半圆形或弧形所形成。依照本实施例,跑道外侧形状为一个长方形及两侧连接的半圆形所形成,其目的是使上开孔215与下开孔216中有一定长度的直线段,便于穿设的对象往来移动。
卡钳组22可活动地固定于卡钳凹槽213中,具有一卡钳部22a。当活动扣11进入到锁固槽212内时,卡钳部22a可开合地钳制或放开环形钳固槽112,从而固锁活动扣11或将活动扣11释放。最好,锁固槽212边缘形成导角边212a,以便活动扣11可通过渐缩段111,顺着导角边212a滑入锁固槽中212。导角边212a导角可以采圆弧面、直线平面或渐变曲率弧面设计,本实用新型不限定。
请见图2。进一步来说,卡钳组22包括了:一左卡钳件221、一右卡钳件222、一第一弹簧223、一左插销224与一右插销225。左卡钳件221为平板构造,其尾端具有一左侧弹簧固定部2211,左侧弹簧固定部2211旁开设一左插销孔2212,左卡钳件221的头端形成一左卡钳部221a,左卡钳件221的中间部位形成一左撑开结构2213,左撑开结构2213具有一左滑动面2213a。关于左滑动面2213a的位置,请见图12,该图12卡钳组22与滑钮组23结合的示意图。
相对地,右卡钳件222也为平板构造,对称于左卡钳件221。右卡钳件222的尾端具有一右侧弹簧固定部2221,右侧弹簧固定部2221旁开设一右插销孔2222,右卡钳件222的头端形成一右卡钳部222a,右卡钳件222的中间部位形成一右撑开结构2223,右撑开结构2223具有一右滑动面2223a。关于右滑动面2223a的位置,也请见图12。左卡钳部221a与右卡钳部222a形成该卡钳部22a。活动扣11锁固槽212接近以至结合的过程中,卡钳部22a将会向左右方推开。
第一弹簧223夹设于左侧弹簧固定部2211与右侧弹簧固定部2221之间。左插销224销接左插销孔2212与扣接座21底部的一穿孔217(如图8所示),以使左卡钳件221可沿左插销孔2212的位置有限旋转。右插销222销接右插销孔2222与扣接座21底部的另一穿孔217,以使右卡钳件222可沿右插销孔2222的位置有限旋转。
滑钮组23通过上开孔215跨设于扣接座21外部及卡钳凹槽213中。滑钮组23在卡钳凹槽213中的部分(一凸出部2311)为卡钳组22所包夹,滑钮组23可借于上开孔215中滑动以撑开或闭合卡钳部22。如图2所示滑钮组23包括了一凸形滑动件231、一第二弹簧233及一固接螺丝235。凸形滑动件231下方包括一凸出部2311,左滑动面2213a与右滑动面2223a接抵凸出部2311。当凸形滑动件231自一原位(滑钮组23的第二弹簧233伸张至所处空间的极限且还有内应力时的凸形滑动件231的位置)滑动时,凸出部2311压缩第二弹簧233,凸形滑动件231可推动左滑动面2213a与右滑动面2223a,从而使左卡钳件221沿左插销孔2212位置正向旋转(由对象上方视之顺时针转动定义为正向旋转,逆时针转动定义为负向旋转,以下定义皆同)及右卡钳件222沿右插销孔2222位置反向旋转,卡钳部22a开启,活动扣11可自锁固槽212中解锁离开。反之,当凸形滑动件231的凸出部2311受第二弹簧233施力,而将凸形滑动件231回复该原位时,第一弹簧223施力使左卡钳件221沿左插销孔2212位置反向旋转及右卡钳件222沿右插销孔2222位置正向旋转,卡钳部22a闭合,活动扣11上锁于锁固槽212中。卡钳部22a的一侧(内侧)边缘可形成导角边22b,以便当活动扣11进入锁固槽212中时,渐缩段111可顺着导角边22b将卡钳部22a撑开,引导卡钳部22a向上钳制环形钳固槽112。固接螺丝235穿过下开孔216固接于凸出部2311下方,当凸形滑动件231移动时可于下开孔216内滑动。
依照本实用新型,在其它实施例中,滑钮组23可以设计的具备有“安全锁”的功能。请见图3,该图为另一实施例中的磁性扣接组的爆炸图。以下将会借用前一实施例中的相关组件来说明,相同符号的组件具有相同的形式及功能,不再赘述。滑钮组23可通过上开孔215跨设于扣接座21外部及卡钳凹槽213中,在卡钳凹槽213中的部分也为卡钳组22所包夹,从而滑钮组23可借于上开孔215中滑动以撑开或闭合卡钳部22。请见图12,左滑动面2213a与右滑动面2223a接抵滑钮组23在卡钳凹槽213中的部分(凹形滑动件231a)。当滑钮组23滑动时可推动左滑动面2213a与右滑动面2223a,从而使左卡钳件221沿左插销孔2212位置正向旋转及右卡钳件222沿右插销孔2222位置反向旋转,卡钳部22a开启,活动扣11可自锁固槽212中解锁离开。反之,当滑钮组23回复原位时,第一弹簧223施力使左卡钳件221沿左插销孔2212位置反向旋转及右卡钳件222沿右插销孔2222位置正向旋转,卡钳部22a闭合,活动扣11上锁于锁固槽212中。卡钳部22a的一侧(内侧)边缘也可形成导角边22b,以便当活动扣11进入锁固槽212中时,渐缩段111可顺着导角边22b将卡钳部22a撑开,引导卡钳部22a向上钳制环形钳固槽112。
请见图11,该图为滑钮组23的爆炸图。依照本实用新型,滑钮组23包括前述凹形滑动件231a、一圆形滚珠232、一第二弹簧233a、一推钮件234及一固接螺丝235a。凹形滑动件231a具有用于分别推动左滑动面2213a与右滑动面2223a的一左滑动臂2311a与一右滑动臂2312a,左滑动臂2311a与右滑动臂2312a以一连结部2313a连结,其间形成一弹力件容置通道2314及连接该弹力件容置通道2314的一圆形空间2315。圆形滚珠232置于弹力件容置通道2314及圆形空间2315的交界处,可随第二弹簧233a的伸缩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圆形滚珠232为一不锈钢珠。第二弹簧233a置于弹力件容置通道2314中,一端抵紧挡止板214,另一端装设圆形滚珠232。
请见图11与图12。推钮件234包括一施力部2341、一颈部2342及一滚珠卡制部2343。施力部2341位于扣接座21外部,具有一凹陷表面2341a以供手指施力移动或转动推钮件234。施力部2341的凹陷表面2341a前后分别具有一圆弧段2341c,两圆弧段2341c间形成平行的两直线段2341d。两圆弧段2341c上分别形成一转动辅助凸部2341b,用以增加摩擦力以便于转动施力部2341。颈部2342的截面为圆形,卡设于上开孔215中。滚珠卡制部2343为短圆柱,置于圆形空间2315中。滚珠卡制部2343的圆弧表面上开设数个凹洞2343a,用以暂时容置圆形滚珠232。固接螺丝235a穿过下开孔216固接于滚珠卡制部2343下方,当推钮件234移动时可于下开孔216内滑动。
推钮件234动作原理如下。当施力部2341受力移动推钮件234时,滚珠卡制部2343会推动凹形滑动件231a移动;当施力部2341受力转动推钮件234时,圆形滚珠232会受第二弹簧233a施力而沿滚珠卡制部2343的圆弧表面转动,可由原凹洞位2343a移至新凹洞2343a。圆形滚珠232卡在不同的凹洞2343a中可将施力部2341暂时卡制在一个方向,不至于受轻微外力而变动。
配合推钮件234的设置,扣接座21也有对应的设计。在扣接座21的上开孔215上方形成一移动限位槽217(如图7或图9所绘示),移动限位槽217具有一滑动限位段217a(如图7虚线框所标示处,该虚线框外型近似跑道外侧形状)及两上锁突出段217b(如图7虚线框外侧与移动限位槽217周界所夹范围)。当施力部2341的两直线段2341d沿滑动限位段217a移动时,凹形滑动件231a受限仅于上开孔215内往返移动(推动左滑动面2213a与右滑动面2223a以解锁活动扣11,及离开左滑动面2213a与右滑动面2223a以上锁活动扣11);当施力部2341于滑动限位段217a一端转动时,两圆弧段2341c分别卡制于一上锁突出段217b内,从而凹形滑动件231a无法移动,难以解锁。要注意的是,第二弹簧233a的设计也有助于增加前述“解锁”时的阻力,以降低使用者误触施力部2341而发生解锁的机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磁铁24装设于扣接座21上,位于锁固槽212的底部的背面。当活动扣11接近锁固槽212时,第二磁铁24与第一磁铁13间的磁力会将活动扣24吸引至锁固槽212中,导引活动扣11上锁。
以上说明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磁性扣接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象结合件,包括:
一活动扣,为具有一结合位置形状的外周的短柱体,其下方形成一渐缩段,该渐缩段上方向内凹陷形成一环形钳固槽,该活动扣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该活动扣上方形成一第一开口以将该容置空间与外部连通;
一结合绳,通过该第一开口以将一部分固设于该容置空间中;及
一第一磁铁,设于该容置空间中;以及
一背带结合件,包括:
一扣接座,一侧形成一背带结合杆以结合一背带,另一侧形成一锁固槽,该锁固槽的内面形状为该结合位置形状,大小较该活动扣的外周形状略大,从而该活动扣可拆取地固定于该锁固槽内,其中该扣接座由该背带结合杆侧边向内部形成一卡钳凹槽,该卡钳凹槽延伸交会该锁固槽,并于交会处的中央部分形成一挡止板,该卡钳凹槽中间向该扣接座的上壳体形成跑道外侧形状的一上开孔;
一卡钳组,可活动地固定于该卡钳凹槽中,具有一卡钳部可开合地钳制或放开该环形钳固槽;
一滑钮组,通过该上开孔跨设于该扣接座外部及该卡钳凹槽中,其中该滑钮组在该卡钳凹槽中的部分为该卡钳组所包夹,该滑钮组可借于该上开孔中滑动以撑开或闭合该卡钳部;及
一第二磁铁,装设于该扣接座上,位于该锁固槽的底部的背面,当该活动扣接近该锁固槽时,该第二磁铁与该第一磁铁间的磁力将该活动扣吸引至该锁固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扣接组,其特征在于,该结合位置形状为圆形、平面点对称形状或平面线对称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扣接组,其特征在于,该锁固槽边缘形成导角边,以便该活动扣可通过该渐缩段,顺着导角边滑入该锁固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扣接组,其特征在于,该活动扣于下方开设一第二开口,并包括一封闭板以可取下地封闭该第二开口,其中当该封闭板取下时,该结合绳的部分及该第一磁铁可装入该容置空间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扣接组,其特征在于,该卡钳部一侧边缘形成导角边,以便当该活动扣进入该锁固槽中时,该渐缩段可顺着导角边将该卡钳部撑开,引导该卡钳部向上钳制该环形钳固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扣接组,其特征在于,该卡钳组进一步包括:
一左卡钳件,为平板构造,该左卡钳件的尾端具有一左侧弹簧固定部,该左侧弹簧固定部旁开设一左插销孔,该左卡钳件的头端形成一左卡钳部,该左卡钳件的中间部位形成一左撑开结构,该左撑开结构具有一左滑动面;
一右卡钳件,为平板构造,该右卡钳件的尾端具有一右侧弹簧固定部,该右侧弹簧固定部旁开设一右插销孔,该右卡钳件的头端形成一右卡钳部,该右卡钳件的中间部位形成一右撑开结构,该右撑开结构具有一右滑动面;
一第一弹簧,夹设于该左侧弹簧固定部与该右侧弹簧固定部之间;
一左插销,销接该左插销孔与该扣接座底部的一穿孔,以使该左卡钳件沿该左插销孔位置有限旋转;及
一右插销,销接该右插销孔与该扣接座底部的另一穿孔,以使该右卡钳件沿该右插销孔位置有限旋转,
其中该左卡钳部与该右卡钳部形成该卡钳部,该左滑动面与该右滑动面接抵该滑钮组在该卡钳凹槽中的部分,当该滑钮组滑动时可推动该左滑动面与该右滑动面,从而使该左卡钳件沿该左插销孔位置正向旋转及该右卡钳件沿该右插销孔位置反向旋转,该卡钳部开启;当该滑钮组回复原位时,该第一弹簧施力使该左卡钳件沿该左插销孔位置反向旋转及该右卡钳件沿该右插销孔位置正向旋转,该卡钳部闭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性扣接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滑钮组进一步包括:
一凹形滑动件,具有用于分别推动该左滑动面与该右滑动面的一左滑动臂与一右滑动臂,该左滑动臂与该右滑动臂以一连结部连结,其间形成一弹力件容置通道及连接该弹力件容置通道的一圆形空间;
一圆形滚珠,置于该弹力件容置通道及该圆形空间交界处;
一第二弹簧,置于该弹力件容置通道中,一端抵紧该挡止板,另一端装设该圆形滚珠;
一推钮件,包括一施力部、一颈部及一滚珠卡制部,其中该施力部位于该扣接座外部,具有一凹陷表面以供手指施力移动或转动该推钮件,该颈部截面为圆形,卡设于该上开孔中,该滚珠卡制部为短圆柱,置于该圆形空间中,圆弧表面上开设多个凹洞,用以暂时容置该圆形滚珠;及
一固接螺丝,穿过该卡钳凹槽中间向该扣接座的下壳体形成跑道外侧形状的一下开孔,固接于该滚珠卡制部下方,当该推钮件移动时可于该下开孔内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性扣接组,其特征在于,该施力部的凹陷表面前后分别具有一圆弧段,两圆弧段间形成平行的两直线段,该两圆弧段上分别形成一转动辅助凸部,用以增加摩擦力以便于转动该施力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性扣接组,其特征在于,该上开孔上方形成一移动限位槽,该移动限位槽具有一滑动限位段及两上锁突出段,当该施力部的两直线段沿该滑动限位段移动时,该凹形滑动件受限仅于该上开孔内往返移动;当该施力部于该滑动限位段一端转动时,两圆弧段分别卡制于一上锁突出段内,从而该凹形滑动件无法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性扣接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滑钮组进一步包括:
一凸形滑动件,下方包括一凸出部,该左滑动面与该右滑动面接抵该凸出部,从而当滑钮组滑动时,该凸形滑动件可推动该左滑动面与该右滑动面;
一第二弹簧,当该凸形滑动件自一原位滑动时,该凸出部压缩该第二弹簧,该凸出部也可受该第二弹簧施力,将该凸形滑动件回复该原位;及
一固接螺丝,穿过该卡钳凹槽中间向该扣接座的下壳体形成跑道外侧形状的一下开孔,当该凸形滑动件移动时可于该下开孔内滑动。
CN202120167577.7U 2020-11-05 2021-01-21 磁性扣接组 Active CN2147595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8594A TWI754444B (zh) 2020-11-05 2020-11-05 磁性扣接組
TW109138594 2020-11-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59522U true CN214759522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748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67577.7U Active CN214759522U (zh) 2020-11-05 2021-01-21 磁性扣接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59522U (zh)
TW (1) TWI75444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7667A (zh) * 2023-10-31 2023-12-01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一种口腔治疗辅助支撑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6336B (zh) * 2011-12-15 2015-07-08 台湾扣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绳索扣
US9247787B2 (en) * 2012-10-24 2016-02-02 Peak Design, Llc Camera strap attachment mechanism and methods of use
CN209403730U (zh) * 2018-09-12 2019-09-20 湖北欧图户外用品科技有限公司 搭扣
JP7211619B2 (ja) * 2018-11-19 2023-01-24 オージーケー技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バック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7667A (zh) * 2023-10-31 2023-12-01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一种口腔治疗辅助支撑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8576A (zh) 2022-05-16
TWI754444B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47787B2 (en) Camera strap attachment mechanism and methods of use
US7200901B2 (en) Zipper securing devices
EP3753438A1 (en) Buckle
EP3738460A1 (en) Buckle
US20160037868A1 (en) Self-Aligning, Quick Connect and Disconnect Buckle System
CA2356803A1 (en) Clip for attaching pouches and similar devices
US20140283826A1 (en) Quick Release Magnetic Clasp for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nterface Devices
CN214759522U (zh) 磁性扣接组
US8534933B2 (en) System for storing and releasing a camera for quick use
US9033199B2 (en) Lanyard with tool coupled thereto and related system and method
JPH11113611A (ja) 締め具
US7007352B1 (en) Sliding reusable connector
CN102481036A (zh) 将相机可松开地固定在吊带上的装置
US20140361059A1 (en) Weight transfer carrying device and method
US9038251B1 (en) Quick release buckle
US9266205B2 (en) Piping slider
US9743719B2 (en) Quick release buckle
TWM295936U (en) Front-opening fastener
US20220167591A1 (en) Canine Harness Pack Assembly
KR102096412B1 (ko) 유아의자용 캐리어장치
US10876557B2 (en) Container connection system
CN209837979U (zh) 一种拉链锁
WO2022205809A1 (zh) 一种背带扣
CN215717948U (zh) 押解安全带
US10932530B2 (en) Container connec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5

Address after: 5/F -1, No. 492, Section 1, Wanshou Road, Guishan District, Taoyuan City, Taiwan, China, China

Patentee after: LIANHO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F -1, No. 492, Section 1, Wanshou Road, Guishan District, Taoyuan City, Taiwan, China, China

Patentee before: Corner desig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