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04096U - 一种拔轮器主体及拔轮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拔轮器主体及拔轮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04096U
CN214604096U CN202021969693.2U CN202021969693U CN214604096U CN 214604096 U CN214604096 U CN 214604096U CN 202021969693 U CN202021969693 U CN 202021969693U CN 214604096 U CN214604096 U CN 2146040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
wheel
jack
cylindrical shells
cylind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696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克新
朱仕国
吕军
贾中
彭经武
董省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19696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040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040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040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拔轮器主体及拔轮器组件,拔轮器主体包括两个半筒形壳体,两个半筒形壳体的铰接端铰接装配、开合端用于拼合而形成拔轮筒体,利用拔轮筒体的顶盖,在拔轮筒体中放入顶推结构,通过顶推相应的轴,用顶盖挡止待拔除件,从而可实现拔轮操作。由于两个半筒形壳体依靠铰接端预先铰接装配在一起,装配时,单人即可驱动两个半筒形壳体围绕铰接中心轴线转动而拼合形成拔轮筒体,方便利用可拆紧固结构将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装配在一起,整体结构简单,方便装配。

Description

一种拔轮器主体及拔轮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拔轮器主体及拔轮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机械设备维修中,拆卸轴承、联轴器、皮带轮等零件时常会用到拔轮器,也叫拉马。现有的拔轮器多以爪型为主,依据拉爪数量可分为二爪拉马和三爪拉马,其中三爪拉马更为平稳。
上述拉爪型的拔轮器的结构多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913064U中公开的三爪拉马,其包括顶杆、拉马体和拉爪,使用时,利用三个拉爪钩住待拆卸的轴承或皮带轮,手动转动顶杆,通过顶压支撑轴,反向作用于拉爪,从而将轴承或皮带轮从相应支撑轴上拆卸下来。这一类拉爪型的拔轮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拉爪固定有的活动量较大,使用时,需要同时固定多个拉爪,操作较为不便。在固定好拉爪时,还需保证其沿待拆卸的皮带轮周向间隔均布,否则容易出现出现个别拉爪受力大、个别拉爪受力较小的问题,很难保证皮带轮拆卸过程中一直处于对中状态,容易损坏皮带轮或连接轴。
针对拉爪型拔轮器装配拉爪繁琐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利用半圆形开口钩挂皮带轮的拔轮器,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17122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电动机简易拔轮装置,其拔轮装置本体为框架结构,框架的一端有半圆开口,框架的另一端连接千斤顶的底座地面,使用时,将拔轮装置本体的半圆开口套在电动机轴上,半圆开口所在框架一端紧贴皮带轮,千斤顶底座地面钉在拔轮装置本体的另一端面上,千斤顶的顶杆顶在电动机轴的轴头上,由框架相应端顶在皮带轮上,将皮带轮从电机轴上拔出。这种方式安装使用较为方便,但是皮带轮从电机轴上拔掉时因重力作用下容易滑脱坠地,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皮带轮容易滑脱掉出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也有利用对称的壳体拼合形成套筒而防止皮带轮脱落的,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04806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的用于拔曲轴轴端链轮的装置,其包括卡合套筒,卡合套筒由对称布置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围合而成,利用两卡环箍套在两壳体外,使得两壳体拼合以形成完成的卡合套筒,在利用卡合套筒内部螺旋装配的丝杆顶推曲轴而拆卸链轮时,链轮会掉落在卡合套筒内,不会滑落脱出而造成安全隐患。但是这种分体布置的两壳体对拼形成卡合套筒的方式组装较为繁琐,需要先将两壳体对正拼接好,再将两卡环对应套装在两壳体外,在套装卡环的过程中,两壳体不能错位,需要一直手动挤紧,否则不容易套装卡环,往往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完成装配,组装繁琐,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拔轮器主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体设置的两壳体在套装卡环以形成卡合套筒时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完成装配的技术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拔轮器主体的拔轮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主体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拔轮器主体,包括:
两个半筒形壳体,相对拼合以形成拔轮筒体,拔轮筒体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拔轮筒体具有周向筒壁、顶盖和底部;
所述顶盖上设有圆孔,用于套装在待进行拔轮操作的轴上,所述顶盖具有顶推端,用于顶推拔除所述轴上装配有的待拔除件;
所述底部用于布置顶推结构,以向上顶推所述的轴,进而实现拔除操作;每个半筒形壳体分别具有铰接端和开合端,两个半筒形壳体的铰接端铰接装配在一起,铰接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两个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用于对应拼合;
可拆紧固结构,在两个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拼合时将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在一起以形成所述的拔轮筒体。
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主体中,在形成拔轮筒体时,驱动两个半筒形壳体围绕铰接中心轴线转动,然后再利用紧固连接结构将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装配在一起即可,由于预先通过铰接将两个半筒形壳体预装在一起,不仅方便引导两个半筒形壳体拼合,还方便利用可拆紧固结构将两个半筒形壳体紧固装配在一起,装配较为方便,一个人即可完成装配操作。在利用拔轮筒体进行拔轮操作时,由拔轮筒体的顶盖顶推待拔除的件,由顶推结构顶推相应的轴,从而将待拔除件从相应的轴上拔除,完成操作。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周向筒壁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拼合而成;所述顶盖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上端板拼合而成,每个上端板上分别设置半圆孔,用于拼合形成所述顶盖上的圆孔;所述底部为底板,该底板由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形成或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拼合而成,所述底板用于支撑放置千斤顶,使用时,千斤顶作为所述的顶推结构顶推所述的轴以进行拔轮操作。
有益效果是:由两半筒形壳体的侧壁拼合形成拔轮筒体的周向筒壁,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上端板拼合形成顶盖,由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形成或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拼合形成底板,使得两个半筒形壳体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作。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周向筒壁上设有侧向开口,用于供千斤顶进出所述拔轮筒体。
有益效果是:在周向筒壁上设置侧向开口,方便进出千斤顶,一个人可以在拼装完成拔轮筒体后,再将千斤顶经侧向开口放入即可,操作方便。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底板上设有千斤顶定位结构,千斤顶定位结构包括沿千斤顶周向延伸或分布的对中定位件,在千斤顶通过所述侧向开口进入拔轮筒体中时,对中定位件与千斤顶挡止配合,保证千斤顶的顶推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顶盖上圆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有益效果是:底板上设置对中定位件,方便对千斤顶进行定位,可使得操作人员快速地将千斤顶装配到位。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对中定位件为沿千斤顶周向延伸的开口环,开口环的开口朝向所述侧向开口,供所述千斤顶从开口环的开口侧进入开口环中,以与开口环挡止配合。
有益效果是:对中定位件为开口环,可供千斤顶侧向进入,可提高定位效率和准确度。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在所述底板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拼合而成时,所述开口环固设在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上。
有益效果是:将开口环设置在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上的方式,可简化另一个半筒形壳体的结构,进而降低整个拔轮器主体的制作成本。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侧向开口设置在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上。
有益效果是:侧向开口设置在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上,不需要再另一个半筒形壳体上再进行相应加工,简化了整体结构。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各个半筒形壳体的上端板均为半圆形端板,各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均为半圆形侧壁。
有益效果是:上端板和侧壁均为半圆形,整体结构美观,也便于保证均匀受力。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可拆紧固结构包括两个紧固套,两个紧固套一一对应的固定在两个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当两个半筒形壳体拼合形成拔轮筒体时,两个紧固套对应贯通,所述可拆紧固结构还包括紧固件,用于穿装在两紧固套中以向两紧固套施加相向靠近的作用力,进而使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在一起。
有益效果是:可拆紧固结构包括两个紧固套和紧固件,在两个紧固套对应贯通时,将紧固件穿过两紧固套以向两紧固套施加相向靠近作用力,紧固方式简单可靠,通过单个紧固件即可将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装配在一起,方便单人操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组件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拔轮器组件,包括:
拔轮器主体和千斤顶;
所述拔轮器主体,包括:
两个半筒形壳体,相对拼合以形成拔轮筒体,拔轮筒体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拔轮筒体具有周向筒壁、顶盖和底部;
所述顶盖上设有圆孔,用于套装在待进行拔轮操作的轴上,所述顶盖具有顶推端,用于顶推拔除所述轴上装配有的待拔除件;
所述底部用于支撑放置所述千斤顶,千斤顶具有顶推轴,用于顶推待进行拔轮操作的轴,进而实现拔除操作;
每个半筒形壳体分别具有铰接端和开合端,两个半筒形壳体的铰接端铰接装配在一起,铰接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两个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用于对应拼合;
可拆紧固结构,在两个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拼合时将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在一起以形成所述的拔轮筒体。
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组件中,其拔轮器主体包括由两半筒形壳体拼合而成的拔轮筒体,在形成拔轮筒体时,驱动两个半筒形壳体围绕铰接中心轴线转动,然后再利用紧固连接结构将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装配在一起即可,由于预先通过铰接将两个半筒形壳体预装在一起,不仅方便引导两个半筒形壳体拼合,还方便利用可拆紧固结构将两个半筒形壳体紧固装配在一起,装配较为方便,一个人即可完成装配操作。在利用拔轮筒体进行拔轮操作时,由拔轮筒体的顶盖顶推待拔除的件,由千斤顶顶推相应的轴,从而将待拔除件从相应的轴上拔除,完成操作。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周向筒壁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拼合而成;所述顶盖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上端板拼合而成,每个上端板上分别设置半圆孔,用于拼合形成所述顶盖上的圆孔;所述底部为底板,该底板由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形成或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拼合而成。
有益效果是:由两半筒形壳体的侧壁拼合形成拔轮筒体的周向筒壁,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上端板拼合形成顶盖,由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形成或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拼合形成底板,使得两个半筒形壳体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作。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周向筒壁上设有侧向开口,用于供千斤顶进出所述拔轮筒体。
有益效果是:在周向筒壁上设置侧向开口,方便进出千斤顶,一个人可以在拼装完成拔轮筒体后,再将千斤顶经侧向开口放入即可,操作方便。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底板上设有千斤顶定位结构,千斤顶定位结构包括沿千斤顶周向延伸或分布的对中定位件,在千斤顶通过所述侧向开口进入拔轮筒体中时,对中定位件与千斤顶挡止配合,保证千斤顶的顶推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顶盖上圆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有益效果是:底板上设置对中定位件,方便对千斤顶进行定位,可使得操作人员快速地将千斤顶装配到位。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对中定位件为沿千斤顶周向延伸的开口环,开口环的开口朝向所述侧向开口,供所述千斤顶从开口环的开口侧进入开口环中,以与开口环挡止配合。
有益效果是:对中定位件为开口环,可供千斤顶侧向进入,可提高定位效率和准确度。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在所述底板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拼合而成时,所述开口环固设在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上。
有益效果是:将开口环设置在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上的方式,可简化另一个半筒形壳体的结构,进而降低整个拔轮器主体的制作成本。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侧向开口设置在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上。
有益效果是:侧向开口设置在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上,不需要再另一个半筒形壳体上再进行相应加工,简化了整体结构。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各个半筒形壳体的上端板均为半圆形端板,各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均为半圆形侧壁。
有益效果是:上端板和侧壁均为半圆形,整体结构美观,也便于保证均匀受力。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可拆紧固结构包括两个紧固套,两个紧固套一一对应的固定在两个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当两个半筒形壳体拼合形成拔轮筒体时,两个紧固套对应贯通,所述可拆紧固结构还包括紧固件,用于穿装在两紧固套中以向两紧固套施加相向靠近的作用力,进而使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在一起。
有益效果是:可拆紧固结构包括两个紧固套和紧固件,在两个紧固套对应贯通时,将紧固件穿过两紧固套以向两紧固套施加相向靠近作用力,紧固方式简单可靠,通过单个紧固件即可将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装配在一起,方便单人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组件的实施例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使用图1所示拔轮器组件拉拔电机皮带轮时的操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组件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图1中:1-左壳体,101-上端板,102-半圆孔,103-侧向开口,104-侧壁,105-铰接轴,2-右壳体,203-对中定位环,204-下端板,205-紧固套,3-螺旋千斤顶,301-顶推套筒,302-输入棘轮,303-操作手柄,304-底座。
图2中:1-左壳体,103-侧向开口,2-右壳体,203-对中定位环,204-下端板,3-螺旋千斤顶,303-操作手柄,4-电机,401-电机轴,402-皮带轮。
图3中:10-半筒形壳体,11-下端板,12-圆弧形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可能出现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可能出现的术语“设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设有”的对象可以是本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与本体分体布置并连接在本体上,该连接可以是可拆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组件的具体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实施例中的拔轮器组件整体上包括拔轮器主体和千斤顶。
其中,拔轮器主体整体上包括两个半筒形壳体,这两个半筒形壳体用于相对拼合而形成拔轮筒体,两个半筒形壳体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使得拔轮筒体的周线沿上下方向延伸。
两个半筒形壳体为左壳体1和右壳体2,分别包括侧壁104、上端板101和下端板204,侧壁104整体上沿上下方向延伸,横截面为半圆形,以形成半圆形侧壁104,每个半筒形壳体的上端板101和下端板204均为半圆形端板。
每个半筒形壳体分别具有铰接端和开合端,两个半筒形壳体的铰接端通过铰接轴105铰接装配在一起,铰接轴105的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两个半筒形壳体可围绕铰接轴105摆动,以使得两个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拼合、分离,在两个半筒形壳体拼合时形成拔轮筒体,用于容纳千斤顶和待拔除的皮带轮,两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分离时,可从内部取出拔除的皮带轮。
并且,在每个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分别焊接有紧固套205,在两个半筒形壳体拼合时,两个紧固套205对应贯通,可穿装紧固螺栓,以向两紧固套205施加相向靠近的作用力,进而使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在一起。此处的两个紧固套205和紧固螺栓作为可拆紧固结构,实现两个半筒形壳体的固定装配。具体装配时,紧固螺栓一端的螺栓头与一个紧固套205顶压配合,紧固螺栓的另一端螺旋装配紧固螺母,以向两紧固套205施加相向紧固作用力。
对于两半筒形壳体相对拼合形成的拔轮筒体,其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拔轮筒体具有周向筒壁、顶盖和底板,对于两半筒形壳体来讲,周向筒壁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104拼合而成,并且,在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104上设有侧向开口103,用于供千斤顶进出拔轮筒体。拔轮筒体的顶盖具有顶推端,用于顶推拔除相应轴上装配有的待拔除件,顶盖具体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上端板101拼合而成,各个上端板101上分别设有半圆形孔,拼合后形成圆孔,用于供相应的轴穿过。对于拔轮筒体的底板来讲,其作为底部用于支撑放置千斤顶,千斤顶作为顶推结构用于顶推相应的轴,以实现拔轮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底板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204拼合而成,每个下端板204均为半圆形结构,在两个半筒形壳体拼合形成拔轮筒体时,两个下端板204拼合形成底板。为方便对千斤顶进行定位,在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204上设有对中定位环203,对中定位环203作为千斤顶定位结构用于对中定位千斤顶,此处的对中定位环203具体为半圆形,且开口朝向侧向开口103,使用时,将千斤顶定位放置在对中定位中,依靠对中定位环203对千斤顶的挡止接触,实现对千斤顶的居中定位,进而保证千斤顶的顶推轴的中心轴线与顶板的圆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千斤顶为螺旋千斤顶3,其包括底座304,底座304上设有升降套筒30,底座304上还设有输入棘轮302,在使用时,向输入棘轮302中插入操作手柄303,通过转动操作手柄303,通过输入棘轮302向螺旋千斤顶3输入驱动力,进而驱动升降套筒301升降。该螺旋千斤顶3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在使用如图1所示的拔轮器拔除电机轴401上的皮带轮402时,将两个半筒形壳体布置在皮带轮402两侧,使得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上端板101上的半圆孔102卡在电机4和皮带轮402之间,关合两个半筒形壳体以拼合形成拔轮筒体,两个紧固套205贯通,穿装紧固螺栓,实现紧固装配。此时,皮带轮402位于拔轮筒体内,通过侧向开口103放入螺旋千斤顶3,螺旋千斤顶3的升降套筒301对准电机轴401,旋转操作手柄303,升降套筒301向上顶推电机轴402,在顶盖的顶推端的挡止作用下,将皮带轮402从电机轴401上拔除。皮带轮脱落掉落在拔轮筒体内,不会造成安全事故,然后打开两个半筒形壳体,将皮带轮取出即可。
装配时,一个人即可驱使两个半筒形壳体绕相应铰接轴转动而拼合形成拔轮筒体,操作较为即便,在紧固后,再将千斤顶送入拔轮筒体内部即可,有效简化了操作步骤,整个操作过程仅需一个人即可进行,降低了人工成本。
并且,由于利用顶盖顶推拔除皮带轮,能充分保证拔轮过程中对皮带轮均匀施力,对中性良好,可有效避免卡死、损坏零件。而且,在拔轮过程中无需同时均匀固定多个爪钩,操作简单便捷,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拔轮其可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的拔轮器的不足之处,提高拔轮操作的安全性和简便性。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组件的具体实施例2:
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1中,作为千斤顶定位结构的对中定位件为半圆环,基于与千斤顶挡止配合而实现有效定位的考虑,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10的下端板11上设置圆弧形定位块12,三个圆弧形定位块作为对中定位件,沿千斤顶周向依次间隔分布,上述三个圆弧形定位块12围成一个定位圆柱面,用于与千斤顶的底部挡止配合,需要注意所形成的定位圆柱面的中心轴线与顶盖的圆孔的中心轴线重合即可。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圆弧形定位块也可以更换为多个圆柱,所有圆柱可以呈半圆形的沿千斤顶周向分布。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组件的具体实施例3:
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1中,对中定位环为半圆形,在本实施例中,对中定位环为矩形开口环,矩形开口环的开口需要朝向侧向开口,以方便放置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组件的具体实施例4:
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1中,为方便放置千斤顶,在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上设置侧向开口,在本实施例中,则是在两个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分别设置部分开口,在两个半筒形壳体拼合形成拔轮筒体时,两个半筒形壳体上的部分开口拼合形成侧向开口,以用于放置千斤顶。此时,需要注意使紧固套与侧向开口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布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组件的具体实施例5:
其与实施例1的去呗主要在于:实施例1中,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拼合形成拔轮筒体的底板,在本实施例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为圆形板,另一个半筒形壳体下端为开口结构,并不设置下端板,此时,由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形成拔轮筒体的底板。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组件的具体实施例6:
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1中,千斤顶采用螺旋千斤顶,方便通过操作手柄手动实现拔轮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液压千斤顶,将液压千斤顶经过侧向开口放入拔轮筒体内,从侧向开口处引出液压管路即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组件的具体实施例7:
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1中,半筒形壳体的侧壁的横截面为半圆形,而且,对应配置千斤顶作为顶推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半筒形壳体的侧壁可为开口的矩形结构,此时,在拔轮筒体的底部设置螺纹孔,在螺纹孔中配置螺旋推杆,螺杆推杆作为顶推结构用于顶推电机轴而实现拔轮操作,例如背景技术部分所引用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604806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的用于拔曲轴轴端链轮的装置中的丝杆,通过转动丝杆同样可向电机轴施加顶推作用力。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组件的具体实施例8:
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1中,可拆紧固结构具体包括两个紧固套和紧固螺栓。在本实施例中,可拆紧固结构可采用能够快速锁扣解锁的环箍,在利用铰接轴引导两个半筒形壳体拼合后,将环箍套装在两个半筒形壳体外,从而将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装配在一起而形成拔轮筒体。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拔轮器主体的实施例1:
该实施例中的拔轮器主体的结构与上述拔轮器组件实施例1中的拔轮器主体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用上述拔轮器组件实施例2至实施例8中的拔轮器结构,在此也不再赘述。
生产制作时,可单独生产制作并销售拔轮器主体,具体的顶推结构可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选配合适的千斤顶或者是其他的顶推结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不需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拔轮器主体,包括:
两个半筒形壳体,相对拼合以形成拔轮筒体,拔轮筒体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拔轮筒体具有周向筒壁、顶盖和底部;
所述顶盖上设有圆孔,用于套装在待进行拔轮操作的轴上,所述顶盖具有顶推端,用于顶推拔除所述轴上装配有的待拔除件;
所述底部用于布置顶推结构,以向上顶推所述的轴,进而实现拔除操作;
其特征在于,每个半筒形壳体分别具有铰接端和开合端,两个半筒形壳体的铰接端铰接装配在一起,铰接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两个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用于对应拼合;
可拆紧固结构,在两个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拼合时将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在一起以形成所述的拔轮筒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轮器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筒壁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拼合而成;所述顶盖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上端板拼合而成,每个上端板上分别设置半圆孔,用于拼合形成所述顶盖上的圆孔;所述底部为底板,该底板由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形成或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拼合而成,所述底板用于支撑放置千斤顶,使用时,千斤顶作为所述的顶推结构顶推所述的轴以进行拔轮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拔轮器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筒壁上设有侧向开口,用于供千斤顶进出所述拔轮筒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拔轮器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有千斤顶定位结构,千斤顶定位结构包括沿千斤顶周向延伸或分布的对中定位件,在千斤顶通过所述侧向开口进入拔轮筒体中时,对中定位件与千斤顶挡止配合,保证千斤顶的顶推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顶盖上圆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拔轮器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中定位件为沿千斤顶周向延伸的开口环,开口环的开口朝向所述侧向开口,供所述千斤顶从开口环的开口侧进入开口环中,以与开口环挡止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拔轮器主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由两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拼合而成时,所述开口环固设在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下端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拔轮器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开口设置在其中一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拔轮器主体,其特征在于,各个半筒形壳体的上端板均为半圆形端板,各个半筒形壳体的侧壁均为半圆形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拔轮器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紧固结构包括两个紧固套,两个紧固套一一对应的固定在两个半筒形壳体的开合端,当两个半筒形壳体拼合形成拔轮筒体时,两个紧固套对应贯通,所述可拆紧固结构还包括紧固件,用于穿装在两紧固套中以向两紧固套施加相向靠近的作用力,进而使两个半筒形壳体固定在一起。
10.一种拔轮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拔轮器主体,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拔轮器主体;
千斤顶,作为顶推结构,用于支撑放置在拔轮筒体的底部,所述千斤顶具有顶推轴,用于顶推待进行拔轮操作的轴。
CN202021969693.2U 2020-09-10 2020-09-10 一种拔轮器主体及拔轮器组件 Active CN2146040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69693.2U CN214604096U (zh) 2020-09-10 2020-09-10 一种拔轮器主体及拔轮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69693.2U CN214604096U (zh) 2020-09-10 2020-09-10 一种拔轮器主体及拔轮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04096U true CN214604096U (zh) 2021-11-05

Family

ID=78374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69693.2U Active CN214604096U (zh) 2020-09-10 2020-09-10 一种拔轮器主体及拔轮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040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27644B (zh) 一种铰链式防振锤拆装装置及方法
CN211225774U (zh) 一种电梯曳引钢丝绳放缆器
CN108747333A (zh) 夹紧机构
CN110842847A (zh) 一种拆卸装置
CN214604096U (zh) 一种拔轮器主体及拔轮器组件
CN104707923A (zh) 一种新型钢筋拧紧连接机
CN210029736U (zh) 一种用于垂直吊装电机铸铝转子的工装
CN204565007U (zh) 一种新型钢筋拧紧连接机
CN105569600A (zh) 一种井下管状物打捞装置
CN109928297B (zh) 一种飞轮壳吊装结构
CN214980734U (zh) 一种多功能组合拉马
CN113798816B (zh) 一种立磨辊套拆装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立磨辊套拆装方法
CN213081301U (zh) 轴承拆卸工具
CN2335931Y (zh) 丝饼涨取机械手
CN202805099U (zh) 放线滑车拔轮器
CN204885952U (zh) 一种储能弹簧的拆装工具
CN218428123U (zh) 用于拆卸电机联轴器的工具
CN205370494U (zh) 一种井下管状物打捞装置
CN214265398U (zh) 一种拆卸工具
CN219638375U (zh) 一种多功能脚手架踏板
CN220719198U (zh) 汽缸倒装螺母拆装工具
CN212044479U (zh) 新型发动机主轴承盖手动涨开装置
CN219882403U (zh) 潜油电泵花键套拆除装置
CN213132157U (zh) 一种滤筒翻转装置
CN215169654U (zh) 一种可拆卸木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