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92053U - 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92053U
CN214592053U CN202120681032.8U CN202120681032U CN214592053U CN 214592053 U CN214592053 U CN 214592053U CN 202120681032 U CN202120681032 U CN 202120681032U CN 214592053 U CN214592053 U CN 214592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zone
section
induction heater
rail t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810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进波
杨岗
刘立峰
王勇
王兰伟
蔡亮
朱明�
孙向群
聂春
张炬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Ruiyun Xint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Ruiyun Xin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Ruiyun Xint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Ruiyun Xin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810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92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92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92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包括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一加热区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一加热区和所述第二加热区均平行于钢轨踏面,所述第二加热区为一字型结构,所述一字型结构沿所述钢轨踏面的纵向设置,所述第一加热区最多设有两个加热线圈层,所有所述加热线圈层按内外设置,所有所述加热线圈层中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的内部能够用于设置焊枪枪头。其减少第一加热区的加热线圈层,使得能够将焊枪枪头设于靠内侧的加热线圈层内部,使得第一加热区的加热面积小,加热集中,热效率高,节能;且其加热速度更快,能够减少热影响区转换为有害的马氏体组织的可能,有利于提高钢轨熔覆合金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熔覆合金施工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
背景技术
轨道电路是以铁路线的两根钢轨为导体,用引接线连接信号电源和接收设备构成的电气回路。在调车线、货物线、专用线及渡线等列车较少通过的区段,钢轨轨面氧化生锈严重,当列车在生锈严重的钢轨上行驶时,当列车车轮与轨道接触但不导通,表明该轨道电路已失去了对轨道区段占用状态检查的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轨道电路分路不良。
在铁路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现有技术采用感应加热和等离子熔覆在钢轨轨头踏面上熔覆一层防锈耐磨合金带,使车轮和不易生锈的耐磨合金带有效接触,可以有效消除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现象。等离子熔覆是为了保证防锈耐磨合金带与钢轨的结合力高,使得车轮在钢轨踏面上碾压时,防锈耐磨合金带不脱落。钢轨为高碳钢,根据钢轨降温CCT曲线,当降温速度较慢,等离子熔覆热影响区组织变为珠光体,与原钢轨组织相同,热影响区机械性能不变;当降温速度较快,等离子熔覆热影响区组织变成马氏体组织,导致钢轨容易产生裂纹,现有技术采用感应加热器来减缓钢轨热影响区的降温速度,进而减少马氏体组织的生成。
现有的感应加热器参见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3523075U”的“一种用于在钢轨上加热熔覆合金粉末的平面感应加热器”,由第一加热面和第二加热面构成,所述第一加热面和第二加热面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加热面是一个与钢轨踏面平行的加热面,形状为梯形或方形或圆形;所述第二加热面为“一”字形结构,所述第二加热面和第一加热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述第一加热面包括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依次首尾相连的段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六、段七、段八、段九、段十、段十一和段十二,所述段一、段五和段九形成梯形的一个腰,段三、段七和段十一形成梯形的另一个腰,段二、段六和段十形成梯形的上底,段四、段八和段十二形成梯形的下底。
上述平面感应加热器的第一加热面形成了大约三个梯形层,三层梯形层的总体感应产热量大,能够为等离子熔覆热影响区提供充足的能量。钢轨踏面上需要熔覆合金焊带的宽度为20mm左右,且位于钢轨踏面顶面中部且靠近内侧,上述平面感应加热器的三个梯形层按内外逐层分布,每个梯形层均是有直径约为10mm铜管弯折而成,每个梯形层在钢轨踏面上的宽度占据为约20mm,接近于焊带的宽度,因为梯形层设置三层,能够完全覆盖焊带的热影响区并超出,其加热面积大,加热不集中,如:从内向外依次为第一梯形层、第二梯形层和第三梯形层,从第一梯形层到第三梯形层,梯形层与焊带的距离越来越大,对焊带提供的感应热量越少,能量散失多,造成大量的能量被浪费。
除外,因为钢轨踏面的宽度较小,一般约为70mm,且在钢轨踏面上熔覆合金形成的焊带的宽度更小,为了减少感应加热器的能量浪费,感应加热器的加热面应该位于焊带的附近,即在焊带热影响区范围加热,应该位于钢轨踏面的正上方。上述平面感应加热器设置三个梯形层,三个梯形层占据钢轨踏面的宽度约为60mm,而焊枪枪头的直径为8-14mm,使得位于最内侧的第一梯形层的内部无法用于设置焊枪。除外,三个梯形层提供的总热量高,使得将焊枪枪头设置最内侧的第一梯形层内部时,极其容易造成焊枪枪头故障。
且上述平面感应加热器在配合焊枪在钢轨踏面上熔覆合金时,平面感应加热器和焊枪的相对位置不变,且包括以下过程;1)焊枪枪头沿钢轨踏面纵向不断前进并在焊点熔覆合金,连续熔覆合金后的焊点形成焊带;2)第一加热面紧跟焊枪枪头前进,并对焊枪枪头已经熔覆合金的焊点进行快速加热;3)第二加热面紧跟第一加热面前进,并对第一加热面已经快速加热过的焊点进行持续加热;4)第二加热面远离。在第2)个过程中,因焊枪枪头位于第一加热面外部的前方,且与第一加热面之间存在距离,使得第一加热面无法在焊枪熔覆合金时进行加热,已经熔覆合金后的焊点会快速降温,直至第一加热面行进至焊点,第一加热面才开始对熔覆合金后的焊点快速加热;因为这个快速降温过程的存在,使焊带热影响区转换为有害的马氏体组织的可能增加,不利于钢轨踏面的熔覆质量,且快速降温使得焊带热影响区温度热量减少,需要第一加热面为焊带热影响区提供更多的能量,故需要第一加热面设置更多的梯形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平面感应加热器的第一加热面采用三个内外设置的梯形层,存在加热面积大,加热不集中,大量的能量被浪费,同时,第一加热面和热影响区之间存在距离,无法第一时间对热影响区加热,热影响区的降温较快,使热影响区转换为有害的马氏体组织的可能增加,不利于钢轨踏面的熔覆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包括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一加热区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一加热区和所述第二加热区均平行于钢轨踏面,所述第二加热区为一字型结构,所述一字型结构沿所述钢轨踏面的纵向设置,所述第一加热区最多设有两个加热线圈层,所有所述加热线圈层按内外设置,所有所述加热线圈层中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的内部能够用于设置焊枪枪头。
第一加热区最内侧的加热线圈层内能够用于设置焊枪枪头,使焊枪设于最内侧的加热线圈层内部,且焊枪和感应加热器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在感应加热器在配合焊枪在钢轨踏面上熔覆合金时,焊枪和感应加热器一起沿钢轨平面的纵向移动,由焊枪在钢轨踏面上的焊点进行合金焊接形成热影响区,并由感应加热器对热影响区进行加热,来控制热影响区的降温速度。使用时,第一加热区位于第二加热区前方。
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通过在第一加热区只设置一个或两个加热线圈层,相比于现有的感应加热器减少了第一加热区的加热线圈层的数量,在保证第一加热区的范围不超过钢轨踏面的前提下,使得第一加热区最内侧的加热线圈层的内部空间足够用于设置焊枪枪头,且因为第一加热区加热线圈层数量的减少,第一加热区能够提供的总热量减少,能够减少第一加热区对焊枪枪头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虽然通过减少第一加热区的加热线圈层的数量,来减少了第一加热区的感应产热量,但焊枪能够位于最内侧加热线圈层的内部,即焊枪焊接的合金后的热影响区在第一加热区内部,热影响区与第一加热区距离相比于现有技术更近,使得在焊枪焊接合金形成热影响区时,第一加热区能够同时对热影响区进行加热,能够避免热影响区快速降温且第一加热区对热影响区加热速度更快。即感应加热器没有了焊枪焊接合金后第一加热区靠近热影响区的过程,即是没有了热影响区急速降温的过程,这使得热影响区所需要的加热能量更少,通过一个或两个加热线圈即可满足热影响区所需加热能量,且第一加热区将热影响区加热到指定温度的速度更快,能够更好的减少热影响区转换为有害的马氏体组织的可能,有利于钢轨熔覆合金质量。
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通过减少第一加热区的加热线圈层,使得焊枪枪头能够设于最内侧加热线圈层的内部,一是使得第一加热区的加热面积小,加热集中,热效率高,节能,且这使得第一加热区所需供电更少,可以选择功率、尺寸和重量均更小的发电机,有利于运输和移动;二是焊枪枪头在第一加热区内,即热影响区与第一加热区距离近,加热速度更快;三是避免了焊枪熔覆后第一加热区靠近热影响区的过程中热影响区急速降温,能够更好的减少热影响区转换为有害的马氏体组织的可能,有利于钢轨熔覆形成防锈耐磨合金带。且该感应加热器通过第一加热区对热影响区快速加热,第二加热区对热影响区持续加热,集中控制熔覆后的降温速度,其控制效果更好。
优选的,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包括开口朝内的弧形段,所述弧形段开口朝内的区域用于设置所述焊枪枪头。
通过在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上设置弧形段,弧形段开口朝内的区域是指:弧形段朝向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内部的凹陷区域,为焊枪枪头提供设置空间,减少加热线圈层和焊枪枪头之间的干扰。同时通过在凹陷区域设置焊枪枪头,使焊枪枪头能够更接近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设置,有利于第一加热区对热影响区的加热。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区包括依次连接的段一、段二、段三、段四和段五,所述段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区的一端;
所述段二和所述段四均平行于所述第二加热区设置,所述段二和所述段四之间的距离为20-40mm;所述段一和所述段五均垂直于所述第二加热区设置,所述段三包括所述弧形段。
通过依次连接的段一、段二、段三、段四和段五来形成一个加热线圈层,其中,按照感应加热器的前进方向来划分,段一和段五位于后方,段二和段四位于两侧,段三位于前方,且段一的一端用于连接第二加热区的一端,使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形成一个整体,能够对热影响区连续加热。所述第一加热区采用一个加热线圈层,减少了第一加热区的产热量,进而更好的减少第一加热区对焊枪枪头的影响;且其能够为焊枪枪头的设置提供更多的空间,有利于焊枪枪头设置。除外,所述第一加热区的加热面积能够设置更小,加热更加集中,热效率更高,更加节能。
因焊枪连续焊接合金形成焊带的热影响区的宽度一致,且位于一条直线上,使得热影响区的平面趋近于矩形。所述第一加热区,段三具有弧形段用于设置焊枪,并对应于热影响区前方;所述段一和所述段五均垂直于所述第二加热区设置,对应于热影响区的后方;所述段二和所述段四均平行于所述第二加热区设置,即是平行于焊带设置,对应于热影响区的两侧,且段二和段四之间的间距在20-40mm之间,使得在满足将焊枪设置在加热线圈层内部的同时,其圈层平面形状更加贴合热影响区平面形状,能够让第一加热区对热影响区更好的加热,且上述第一加热区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优选的,所述弧形段位于所述段三中部,使得段二和段四对热影响区的影响相同,有利于第一加热区对热影响区的两侧均匀加热。
优选的,所述第二加热区对应于所述弧形段设置。
所述第二加热区为一字型机构,其对应于所述弧形段设置,即是:其延长线能够通过所述段三中部的弧形段,即通过焊枪位置,也就是通过热影响区,使得第一加热区从热影响区的正上方对热影响区持续加热,能够更好的控制热影响区的降温速度。
优选的,所述段一和所述段五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段五的长度适配所述段二和所述段四之间的距离,使得段五位于段一内侧,且段五具有与段一搭接的长度,但段五和段一不存在搭接关系,通过形成段一和段五的内外设置关系,提高第一加热区对热影响区的快速加热的效率。
优选的,所述弧形段为圆弧形结构,适配于现有的焊枪枪头结构,便于设置焊枪枪头;且使加热线圈层更靠近热影响区,有利于第一加热区对热影响区的快速加热。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区和所述第二加热区均为铜管构件或银管构件;
所述第一加热区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加热区的底面均用于朝向所述钢轨踏面,所述段五远离所述段四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加热区远离所述第一加热区的一端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朝上设置,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为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用于连通冷却水。
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其中一个为进口、另一个为出口,通过进口连接冷却水,使冷却水进入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中的铜管构件或银管构件中,并从出口流出,对铜管或银管进行降温,避免铜管或银管因温度过高而损坏。使用感应加热器时,能够让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背离钢轨踏面设置,即开口朝上设置,便于连通冷却水。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区和所述第二加热区为一体成型结构,使得感应加热器的整体性更强,有利于感应加热器的稳定使用。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通过减少第一加热区的加热线圈层,使得能够将焊枪枪头设于最内侧加热线圈层的内部,一是使得第一加热区的加热面积小,加热集中,热效率高,节能,且这使得第一加热区所需供电更少,可以选择功率、尺寸和重量均更小的发电机,有利于运输和移动;二是焊枪枪头在第一加热区内,即热影响区与第一加热区距离近,加热速度更快;三是避免了焊枪熔覆后第一加热区靠近热影响区的过程中热影响区急速降温,能够更好的减少热影响区转换为有害的马氏体组织的可能,有利于钢轨熔覆形成防锈耐磨合金带。且该感应加热器通过第一加热区对热影响区快速加热,第二加热区对热影响区持续加热,集中控制熔覆后的降温速度,其控制效果更好。
2、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包括开口朝内的弧形段,且弧形段优选为圆弧形结构,为焊枪枪头提供设置空间,减少加热线圈层和焊枪枪头之间的干扰。同时通过在凹陷区域设置焊枪枪头,使焊枪枪头能够更接近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设置,有利于第一加热区对热影响区的加热。
3、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通过依次连接的段一、段二、段三、段四和段五来形成一个加热线圈层,所述第一加热区采用一个加热线圈层,减少了第一加热区的产热量,进而更好的减少第一加热区对焊枪枪头的影响;且其能够为焊枪枪头的设置提供更多的空间,有利于焊枪枪头设置。除外,所述第一加热区的加热面积能够设置更小,加热更加集中,热效率更高,更加节能。且第一加热区在满足将焊枪设置在加热线圈层内部的同时,其圈层平面形状更加贴合热影响区平面形状,能够让第一加热区对热影响区更好的加热,且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4、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区为一字型机构,其对应于弧形段设置,即是:其延长线能够通过所述段三中部的弧形段,即通过焊枪位置,也就是通过热影响区,使得第一加热区从热影响区的正上方对热影响区持续加热,能够更好的控制热影响区的降温速度。
5、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区和所述第二加热区连通,所述第一加热区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加热区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其中一个为进口、另一个为出口。通过进口连接冷却水,使冷却水进入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中的铜管或银管中,并从出口流出,对铜管或银管进行降温,避免铜管或银管因温度过高而损坏。同时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背离钢轨踏面设置,即开口朝上设置,便于连通冷却水。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置于钢轨踏面上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标:1-第一加热区;11-段一;12-段二;13-段三;131-端部直线段;132-弧形段;14-段四;15-段五;2-第二加热区;3-焊枪枪头;41-第一开口;42-第二开口;5-钢轨踏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参见图1-3,包括第一加热区1和第二加热区2,所述第一加热区1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区2,所述第一加热区1和所述第二加热区2均平行于钢轨踏面5,所述第二加热区2为一字型结构,所述一字型结构沿所述钢轨踏面5的纵向设置,所述第一加热区1最多设有两个加热线圈层,所有所述加热线圈层按内外设置,所有所述加热线圈层中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的内部能够用于设置焊枪枪头3。
本实施例中,加热线圈层的形状不只是指圆形,也可以为长方形、梯形、多边形等,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当第一加热面设置两个加热线圈层时,内外设置的两个加热线圈层的形状可以不相同,但作为较优的选择,内外设置的两个加热线圈层采用相同的形状。除外,当第一加热面设置两个加热线圈层时,还可以将两个加热线圈层叠放设置,能够更好的为焊枪提供足够的设置空间,使焊枪设置在两个叠放的加热线圈层内部,但对焊枪的影响较大。
第一加热区1最内侧的加热线圈层内能够用于设置焊枪枪头3,使焊枪设于最内侧的加热线圈层内部,且焊枪和感应加热器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在感应加热器在配合焊枪在钢轨踏面5上熔覆合金时,焊枪和感应加热器一起沿钢轨平面的纵向移动,由焊枪在钢轨踏面5上的焊点进行合金焊接形成热影响区,并由感应加热器对热影响区进行加热,来控制热影响区的降温速度。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通过在第一加热区1只设置一个或两个加热线圈层,相比于现有的感应加热器减少了第一加热区1的加热线圈层的数量,在保证第一加热区1的范围不超过钢轨踏面5的前提下,使得第一加热区1最内侧的加热线圈层的内部空间足够用于设置焊枪枪头3,且因为第一加热区1加热线圈层数量的减少,第一加热区1能够提供的总热量减少,能够减少第一加热区1对焊枪枪头3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虽然通过减少第一加热区1的加热线圈层的数量,来减少了第一加热区1的感应产热量,但焊枪能够位于最内侧加热线圈层的内部,即焊枪焊接的合金后的热影响区在第一加热区1内部,热影响区与第一加热区1距离相比于现有技术更近,使得在焊枪焊接合金形成热影响区时,第一加热区1能够同时对热影响区进行加热,能够避免热影响区快速降温且第一加热区1对热影响区加热速度更快。即感应加热器没有了焊枪焊接合金后第一加热区1靠近热影响区的过程,即是没有了热影响区急速降温的过程,这使得热影响区所需要的加热能量更少,通过一个或两个加热线圈即可满足热影响区所需加热能量,且第一加热区1将热影响区加热到指定温度的速度更快,能够更好的减少热影响区转换为有害的马氏体组织的可能,有利于钢轨熔覆合金质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工作时,第一加热区1位于第二加热区2前方,如图2所示,箭头方向为感应加热器和焊枪一起前进的方向。且其工作过程如下:
1、焊枪枪头3在钢轨踏面5上焊接合金来形成热影响区,同时,第一加热区1对热影响区快速加热,避免当前生成的热影响区快速降温;
2、焊枪枪头3和感应加热器一起向前移动,并持续工作,第二加热区2在前进过程中经过前面的热影响区并持续加热,避免前面的热影响区快速降温。
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加热区1和所述第二加热区2采用铜管或银管构件,也可以为其他导电金属,且所述第一加热区1和所述第二加热区2连通。且所述第一加热区1的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包括开口朝内的弧形段132,所述弧形段132开口朝内的区域用于设置所述焊枪枪头3。通过在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上设置弧形段132,弧形段132开口朝内,具有朝向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内部的凹陷区域,为焊枪枪头3提供设置空间,减少加热线圈层和焊枪枪头3之间的干扰。同时通过在凹陷区域设置焊枪枪头3,使焊枪枪头3能够更接近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设置,有利于第一加热区1对热影响区的加热。
本实施例,以铜管进行举例,所述第二加热区2为沿钢轨纵向设置的直线铜管。所述第一加热区1包括依次连接的段一11、段二12、段三13、段四14和段五15,所述段一11、段二12、段三13、段四14和段五15均为铜管弯折而成,通过依次连接的段一11、段二12、段三13、段四14和段五15来形成一个加热线圈层,能够在导电的情况下产生交变磁场,用于对热影响区加热。且所述段一1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区2的一端,使第一加热区1和第二加热区2形成一个整体,能够对热影响区连续加热。更好的,所述第一加热区1和所述第二加热区2为一体成型结构,使得感应加热器的整体性更强,有利于感应加热器的稳定使用。
因焊枪连续焊接合金形成焊带的热影响区的宽度一致,且位于一条直线上,使得热影响区的平面趋近于矩形。按照感应加热器的前进方向来划分,如图3所示,所述段一11、段二12、段四14、段五15都采用直线段铜管,所述段二12和所述段四14均平行于所述第二加热区2设置,也是平行于所述钢轨踏面5的侧边设置,对应于热影响区的后方,即图2中左边,且所述段二12和所述段四14之间的距离为20-40mm;所述段一11和所述段五15均垂直于所述第二加热区2设置,也是垂直于所述钢轨踏面5的侧边设置,即是平行于焊带设置,对应于热影响区的两侧;所述段三13包括所述弧形段132,焊枪靠近于段三13设置,并对应于热影响区前方,即图2中的右边。作为优选,所述弧形段132位于所述段三13中部,使得段二12和段四14对热影响区的影响相同,有利于第一加热区1对热影响区的两侧均匀加热。具体的,如图3所示,段三13的两端为端部直线段131,也可以采用弧线段或不规则线段,但端部直线段131便于加工,中部为弧形段132,弧形段13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端部直线段131。且端部直线段131和段五15之间的间距根据第一加热面1需要对热影响区快速加热的时间来确定。且所述弧形段132为圆弧形结构,特别是半圆弧形结构,能适配于现有的焊枪枪头3结构,便于设置焊枪枪头3;且使加热线圈层更靠近热影响区,有利于第一加热区1对热影响区的快速加热。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区1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在满足将焊枪设置在加热线圈层内部的同时,其圈层平面形状更加贴合热影响区平面形状,能够让第一加热区1对热影响区更好的加热,且上述第一加热区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所述第一加热区1采用一个加热线圈层,减少了第一加热区1的产热量,进而更好的减少第一加热区1对焊枪枪头3的影响;且其能够为焊枪枪头3的设置提供更多的空间,有利于焊枪枪头3设置。除外,所述第一加热区1的加热面积能够设置更小,加热更加集中,热效率更高,更加节能。
当然,所述弧形段132还能够替换至段一11、段二12、段四14或段五15上,但容易影响第一加热区1对热影响区的加热效果,进而影响感应加热器对热影响区的控温效果,尤其是将弧形段132设置在段一11和段五15上,影响比较大。且段一11、段二12、段四14、段五15也不一定需要设置为直线段铜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形成的加热线圈层也不局限于圆形、梯形、方形等形状,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只需要形成类似线圈的“环形结构”,能够产生交变磁场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区2对应于所述弧形段132设置。即是:所述一字型结构的延长线能够通过所述段三13中部的弧形段132,即通过焊枪位置,也就是通过热影响区,使得第一加热区1从热影响区的正上方对热影响区持续加热,能够更好的控制热影响区的降温速度。除外,如图3所示,作为优选,所述段一11和所述段五15之间存在间隙,间隙长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满足产热量为准并减小相互干扰为主。所述段五15的长度适配所述段二12和所述段四14之间的距离,使得段五15位于段一11内侧,且段五15具有与段一11搭接的长度,但段五15和段一11不存在搭接关系,通过形成段一11和段五15的内外设置关系,提高第一加热区1对热影响区的快速加热的效率。所述段一11和所述段五15之间也可以为其它位置关系,如段一11和段五15位于同一直线上,但两者不连接。
且所述第一加热区1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加热区2的底面均用于朝向所述钢轨踏面5,所述段五15远离所述段四14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41,所述第二加热区2远离所述第一加热区1的一端具有第二开口42,所述第一开口41和所述第二开口42均朝上设置,所述第一开口41和所述第二开口42分别为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用于连通冷却水。
所述第一开口41和所述第二开口42其中一个为进口、另一个为出口,通过进口连接冷却水,使冷却水进入第一加热区1和第二加热区2中的铜管构件或银管构件中,并从出口流出,对铜管或银管进行降温,避免铜管或银管因温度过高而损坏。使用感应加热器时,能够让所述第一开口41和所述第二开口42均背离钢轨踏面5设置,即开口朝上设置,便于连通冷却水。
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通过减少第一加热区1的加热线圈层,使得能够将焊枪枪头3设于最内侧加热线圈层的内部,一是使得第一加热区1的加热面积小,加热集中,热效率高,节能,且这使得第一加热区1所需供电更少,可以选择功率、尺寸和重量均更小的发电机,有利于运输和移动;二是焊枪枪头3在第一加热区1内,即热影响区与第一加热区1距离近,加热速度更快;三是避免了焊枪熔覆后第一加热区1靠近热影响区的过程中热影响区急速降温,能够更好的减少热影响区转换为有害的马氏体组织的可能,有利于钢轨熔覆形成防锈耐磨合金带。且该感应加热器通过第一加热区1对热影响区快速加热,第二加热区2对热影响区持续加热,集中控制熔覆后的降温速度,其控制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包括第一加热区(1)和第二加热区(2),所述第一加热区(1)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区(2),所述第一加热区(1)和所述第二加热区(2)均平行于钢轨踏面(5),所述第二加热区(2)为一字型结构,所述一字型结构沿所述钢轨踏面(5)的纵向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区(1)最多设有两个加热线圈层,所有所述加热线圈层按内外设置,所有所述加热线圈层中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的内部能够用于设置焊枪枪头(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靠内侧的所述加热线圈层包括开口朝内的弧形段(132),所述弧形段(132)开口朝内的区域用于设置所述焊枪枪头(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区(1)包括依次连接的段一(11)、段二(12)、段三(13)、段四(14)和段五(15),所述段一(1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区(2)的一端;
所述段二(12)和所述段四(14)均平行于所述第二加热区(2)设置,所述段二(12)和所述段四(14)之间的距离为20-40mm;所述段一(11)和所述段五(15)均垂直于所述第二加热区(2)设置,所述段三(13)包括所述弧形段(1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段(132)位于所述段三(13)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区(2)对应于所述弧形段(132)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段一(11)和所述段五(15)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段五(15)的长度适配所述段二(12)和所述段四(14)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段(132)为圆弧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所述的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区(1)和所述第二加热区(2)均为铜管构件或银管构件;
所述第一加热区(1)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加热区(2)的底面均用于朝向所述钢轨踏面(5),所述段五(15)远离所述段四(14)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41),所述第二加热区(2)远离所述第一加热区(1)的一端具有第二开口(42),所述第一开口(41)和所述第二开口(42)均朝上设置,所述第一开口(41)和所述第二开口(42)分别为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用于连通冷却水。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区(1)和所述第二加热区(2)为一体成型结构。
CN202120681032.8U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 Active CN214592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81032.8U CN214592053U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81032.8U CN214592053U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92053U true CN214592053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22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81032.8U Active CN214592053U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92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4539B (zh) 混合式感应加热/焊接组件
Chen et al.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using an arcing wire
RU2545974C2 (ru) Система сварки, содержащая систему индукционного нагрева, система индукционного нагрева и способ нагрева обрабатываемой сваркой или резанием детали
CN101462196B (zh) 双相不锈钢厚板电磁复合双面埋弧焊接方法与设备
CN107535021A (zh) 用于可互换感应加热系统的系统与方法
CN110369829B (zh) 一种气电立焊装置及焊接方法
CN103071899A (zh) 双丝气电立焊水冷焊枪
CN111491756A (zh) 通过预加热焊丝并且感应加热工件进行焊接的系统、方法和设备
CN214592053U (zh) 一种用于在钢轨踏面上加热的感应加热器
CN111360380B (zh) 一种用于薄板的旋转埋弧高速焊接方法
JPH1177300A (ja) ステンレス鋼管のtig溶接方法
CN102513649B (zh) 单丝埋弧堆焊电磁搅拌磁头
CN202951966U (zh) 双丝气电立焊水冷焊枪
US10987765B2 (en) Induction weld bead shaping
CN210878037U (zh) 一种轧辊多热丝埋弧自动堆焊装置
Karagoulis Resistance seam welding
CN117921230A (zh) 一种冶金复合管双面高效自动环缝焊接方法
JPS63144876A (ja) クラツド鋼板の溶接方法
JPS61154797A (ja) 溶接機用裏当て装置
KR20010002956A (ko) 이종 복합 다전극 용접방법 및 용접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