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89014U - 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及电池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及电池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589014U CN214589014U CN202122343448.1U CN202122343448U CN214589014U CN 214589014 U CN214589014 U CN 214589014U CN 202122343448 U CN202122343448 U CN 202122343448U CN 214589014 U CN214589014 U CN 2145890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temperature
- heat transfer
- cavity
- heat ex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及电池热管理系统,其中,热管理设备包括均温外壳;均温外壳包括多个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多个第一壳体部分呈并联排列,且分别与第二壳体部分相连;第二壳体部分内开设有换热腔;每个第一壳体部分内均开设有与换热腔相连通的传热腔;传热腔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毛细层;换热腔、传热腔内充注有传热介质。当某一传热腔环境温度较高时,其内传热介质吸收热端热量变为饱和蒸汽,饱和蒸汽在微小压差的作用下向冷端移动,遇冷后冷凝,释放热量,冷凝后的液态传热介质回流并吸收热端热量,再次发生汽化,遇冷后液化,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从而实现热端向冷端的传热,达到温度均衡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及电池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在行驶时需要消耗一定的柴油,而且在燃烧的过程中也会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近几年来,在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情况下,采用新能源电池代替柴油的使用,既节省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意义。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本部件之一,其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池热管理系统(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BTMS)是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的主要功能(电池参数监测、电池状态估计、在线故障诊断、充电控制、自动均衡、热管理等)之一,通过导热介质、测控单元以及温控设备构成闭环调节系统,使动力电池工作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之内,以维持其最佳的使用状态,用以保证电池系统的性能和寿命。
目前,电池热管理系统中所采用的方案主要分为风冷与液冷两大类。其中,风冷利用自然风或风机,在电池包一端加装散热风扇,另一端留出通风孔,使空气在电芯的缝隙间加速流动,带走电芯工作时产生的高热量。液冷通过液体对流换热,将电池产生的热量带走,降低电池温度。在采用空冷或液冷方式时,冷却介质(空气或液体)的进出口温差较大,易造成排布于冷却介质进出口位置的电池温差较大。此外,现有技术中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还有采用热泵空调系统方式进行加热或冷却,但由于制冷剂单相区换热效果低于两相区(蒸发器的过热段和冷凝器的过热段、过冷段),且冷凝器制冷剂的入口温度远高于出口温度,会造成沿着流道方向上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另外,当散热设施仅排布在电池底部或顶部时,由于电池内部热阻较大,可能导致电池单体的内部温度在垂直于流道方向上不均匀,导致电池组内的温度差异较大,形成局部热区,高温位置处的电池易过快衰减,影响电池组整体寿命。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及电池热管理系统,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根据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包括均温外壳;所述均温外壳包括多个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多个所述第一壳体部分呈并联排列,且分别与所述第二壳体部分相连;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内开设有换热腔;每个所述第一壳体部分内均开设有与所述换热腔相连通的传热腔;所述传热腔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毛细层;每个所述第一毛细层均从传热腔靠近换热腔的一端延伸至传热腔远离换热腔的一端;所述换热腔、传热腔内充注有传热介质。
可选地,所述换热腔内设置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内流通有换热工质。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换热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毛细层。
再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毛细层的表面为超亲水处理面。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换热器为蛇形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两端穿设至所述换热腔外。
可选地,所述第一毛细层的表面为超亲水处理面。
进一步可选地,两两所述第一毛细层之间的所述传热腔的内壁上设置有超疏水层。
可选地,所述换热腔、传热腔为真空腔。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换热腔和多个所述传热腔内均分别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支撑柱。
第二方面,根据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组和用于均衡电池组温度场的热管理设备;所述热管理设备为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所述电池组的电池单体设置于两两所述传热腔之间。
本说明书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传热介质的相变传热,使设备达到温度均衡状态。当某一传热腔环境温度较高时,其内传热介质吸收热端的热量变为饱和蒸汽,饱和蒸汽在微小压差的作用下向冷端移动,遇到环境温度相对较冷的传热腔后冷凝,释放热量,冷凝后的液态传热介质回流并吸收热端的热量,再次发生汽化,遇冷后液化,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从而实现热端向冷端的传热,达到温度均衡的目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待换热设备温度不均衡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待换热设备的使用寿命及性能。
本说明书的创新点包括:
1、本实用新型中,与待换热设备部件表面相接触的传热腔内壁上布置条状的第一毛细层,并对第一毛细层进行超亲水处理,在对待换热设备散热时,可提高沸腾传热的临界热流密度和传热系数,进而提高待换热设备的降温速率,同时,对第一毛细层之间的传热腔内壁进行超疏水处理,在对待换热设备加热时,使得工质冷凝液由膜状凝结转变为珠状凝结,可有效提高待换热设备的加热效率,是本说明书的创新点之一。
2、本实用新型中,在均温腔内设置换热器,将内流通换热工质的换热器与内充注传热介质的均温腔相结合,传热介质相变实现待换热设备与换热器之间的热量转移,换热工质相变实现换热器与外界之间的热量转移,通过两级相变换热可高效、快速地对待换热设备进行加热或降温,换热效果好,是本说明书的创新点之一。
3、本实用新型中,均温腔与电池组中电池单体的底面及两个面积较大的侧面相接触,接触面更大,提高了电池加热/制冷时的温升/温降速率,同时保证了电池的温度一致性,是本说明书的创新点之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为均温外壳、11为第一壳体部分、12为第二壳体部分、2为换热腔、3为传热腔、4为第一毛细层、5为换热器、51为第一换热部分、52为第二换热部分、6为电池组、61–62为电池单体、7为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实施例及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可对具有多个相对独立部件的待换热设备进行热管理,其具有均衡待换热设备部件间温度的均温腔,均温腔包括换热腔和多个传热腔,多个传热腔通过换热腔实现相互连通,并在均温腔内充注有传热介质,通过传热介质相变换热。由于均温腔内处处连通,其内部各处压力相近,且其内充注有传热介质,因此分别与待换热设备部件相接触的多个传热腔的温度相近,进而可实现待换热设备部件间温度均衡的目的。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图1、图2示出了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如图1和图2所示,该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主要包括均温外壳1及其内充注的传热介质(图中未示出),通过传热介质的相变传热,使待换热设备达到温度均衡状态。
其中,均温外壳1包括换热腔2和多个传热腔3,多个传热腔3呈并联排列,且分别与换热腔2相连通。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均温外壳1包括多个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多个第一壳体部分11分别连接在第二壳体部分12的一侧表面上,待换热设备中的各个部件分布于两两第一壳体部分11之间,以通过第二壳体部分12以及与第二壳体部分12相连接的相邻两第一壳体部分11对待换热设备的部件进行围设,从而尽可能多的使均温外壳1与待换热设备中各个部件外表面相接触,以提高换热效果,并实现快速、高效换热。进一步的,第二壳体部分12内开设一个换热腔2,每个第一壳体部分11内均开设有一个传热腔3,且多个第一壳体部分11内的传热腔3均与第二壳体部分12内的换热腔2相连通,换热腔2与多个传热腔3构成一个处处相互连通的均温腔。
在实施过程中,第一壳体部分11的外表面形状与待换热设备中部件的外表面形状相匹配,以保证均温外壳1尽可能多的与待换热设备部件外表面相接触,同时,多个第一壳体部分11与第二壳体部分12之间的连接分布关系可根据待换热设备中各个部件之间的分布关系进行具体设定,例如,当待换热设备中部件侧表面与底面垂直时,则第一壳体部分11与第二壳体部分12之间相互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均温外壳1为导热材质,均温外壳1的壳体材料具体可选用但不限于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铁、钢合金或石墨烯等,以保证均温外壳1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提高该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均温外壳1内的均温腔中充注有传热介质,即在换热腔2以及多个传热腔3内充注有传热介质,通过传热介质的相变换热,从而完成对待换热设备各部件的热管理。为保证传热介质相变的顺利进行,传热介质充注满换热腔2,但并未充注满传热腔3,传热腔3中与换热腔2相连通的底部充注有传热介质,上部留有一定的空间。
为保证传热腔3底部的传热介质能够流至传热腔3上部,以使均温外壳1与待换热设备部件相接触部分尽可能分布有传热介质,在传热腔3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毛细层4,通过第一毛细层4可将传热腔3底部的传热介质抽吸至传热腔3上部。具体的,每个第一毛细层4均为条状,从传热腔3底部延伸至传热腔3上部。第一毛细层4包括多孔吸液芯结构和微槽道结构,其中,多孔吸液芯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丝网结构、烧结铜粉及泡沫金属形成的吸液芯结构。需要注意并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部分11具有一定的厚度,上述中的“传热腔3的内壁”指的是第一壳体部分11与待换热设备相接触的相对内侧表面。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毛细层4的表面为超亲水处理面,即对第一毛细层4表面进行超亲水处理方式,例如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式在吸液芯的表面沉积一层微纳米结构形成超亲水表面,需要注意的是,超亲水处理方式并不局限于电化学沉积方式。超亲水表面的微纳米结构可增强表面浸润性,增大核化核心的数量,有利于提高沸腾传热的临界热流密度和传热系数,进而可提高待换热设备的降温速率。进一步的,两两第一毛细层4之间的传热腔3的内壁上设置有超疏水层,即对两条第一毛细层4之间的传热腔3内壁进行超疏水处理,超疏水表面能够将膜状凝结转变为珠状凝结,减薄液膜的厚度,提高冷凝效率,进而可提高待换热设备的升温速率。进一步的,传热腔3相对两内壁上设置的第一毛细层4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mm,以进一步提高其换热效率。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传热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去离子水、HFE–7000、丙酮及乙醇等。由于传热介质的相变温度受压力影响,压力越低,传热介质的相变温度越低,因此,为调整均温外壳1内传热介质的相变温度,可将均温外壳1内的均温腔进行抽真空处理,使换热腔2、传热腔3为真空腔,通过控制均温腔内的真空度,改变传热介质的相变温度,将其设定在合适的范围,以满足不同待换热设备的工作环境温度需求,当待换热设备部件的温度超过或低于相变温度时,传热介质相变换热,吸收或释放热量,进而使待换热设备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内,提高待换热设备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性能。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还包括支撑柱7,在换热腔2和多个传热腔3内均分别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支撑柱7。一方面,由于在对均温腔进行抽真空处理时,均温外壳1外部压强大于内部压强,会产生由外向内的挤压力,第一壳体部分11的传热腔3和第二壳体部分12的换热腔2可能在内外压差的作用下变形,在传热腔3和换热腔2内加设支撑柱7,可避免在对均温腔进行抽真空时传热腔3、换热腔2由于挤压产生形变;另一方面,在传热腔3、换热腔2内增设支撑柱7,可提高整体设备的结构强度,适用范围更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传热腔3、换热腔2内支撑柱7的个数可根据均温外壳1整体结构尺寸进行静力学仿真确定,传热腔3内支撑柱7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第一壳体部分11的相对两内壁上,换热腔2内支撑柱7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第二壳体部分12的上下两内壁上。进一步的,支撑柱7的材料可选用但不局限于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铁、钢合金或石墨烯等。
为进一步提高热管理设备的换热效率,并起到对待换热设备加热或降温的作用,在换热腔2内设置有换热器5,换热器5内流通有换热工质(图中未示出),换热工质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或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通过换热工质相变将均温腔内的热量带走或向均温腔内释放热量。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采用两级相变换热的方式进行热管理,通过换热器5内的换热工质相变实现均温腔与外界之间的热量转移,并通过均温腔内的传热介质相变实现待换热设备与换热器5之间的热量转移。详细的,换热器5上具有工质进口和工质出口,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或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工质进口进入换热器5,并在换热器5内相变吸收均温腔内的热量或向均温腔内释放热量,热量通过均温腔内传热介质的相变由高温待换热设备部件转移至换热器5或由换热器5转移至低温待换热设备部件。其中,换热器5在均温腔内的布置位置包括但不限于换热腔2内底部及四周。换热工质优选无毒、不可燃、无温室效应的制冷剂,包括但不限于制冷剂R134a、R22、R124等。
进一步的,换热腔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毛细层(图中未示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第二壳体部分12的上下两内壁面上烧结或点焊连接第二毛细层,第二毛细层铺满第二壳体部分12的上下两内壁面,并对第二毛细层表面做超亲水处理,超亲水表面的纳米结构可增强表面浸润性,增大核化点数量,有利于提高沸腾传热的临界热流密度和传热系数,进而有助于提高待换热设备的升温速率。其中,第二毛细层包括多孔吸液芯结构和微槽道结构,多孔吸液芯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丝网结构、烧结铜粉及泡沫金属形成的吸液芯结构。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换热器5为蛇形换热器,换热器5的两端穿设至换热腔2外。如图3和图4所示,换热器包括多段第一换热部分51以及用于连接两两第一换热部分51的第二换热部分52,换热器首尾两端的第一换热部分51穿设至均温外壳外,作为工质进口和工质出口,换热工质从工质进口,在换热器内进行换热之后,从工质出口流出,流动的换热工质进一步提高了热管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二换热部分52为弧形,便于换热工质在两段第一换热部分51之间的流通。而第一换热部分51既可为直线型通道,如图3所示,便于换热工质的流通;还可为波浪型通道,如图4所示,增大换热器与传热介质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以上是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的各个部件、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了介绍,下面结合图1–图4,对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进行详述。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当待换热设备需要加热时,换热工质选用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换热工质从换热器5的工质进口进入换热器5,冷凝向均温腔内放出热量,换热腔2内的传热介质吸收热量形成饱和的气态工质,气态工质在微小压差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至传热腔3,遇到较冷的第一壳体部分11表面冷凝放出热量,热量由第一壳体部分11传递给待换热设备,实现为待换热设备加热。且由于传热腔3内壁上未设置第一毛细层4的部分进行超疏水处理,因此凝结液在未设置第一毛细层4的传热腔3内壁上为珠状凝结方式,其与膜状凝结相比,具有更高的冷凝效率。凝结液在吸液芯的毛细作用或重力作用下重新流回换热腔2进行下一次循环。由于第一壳体部分11与待换热设备部件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可提升待换热设备加热时的温升速率,同时保证待换热设备各部件的温度一致性。
当待换热设备需要散热时,换热工质选用低温低压的湿蒸汽制冷剂,换热工质由换热器5的工质进口进入换热器5,吸收换热腔2中的热量蒸发,使第二壳体部分12表面及换热腔2内的温度较低。同时,传热腔3中的传热介质经由第一壳体部分11吸收待换热设备部件的热量汽化,由于第一壳体部分11的传热腔3内壁上设置有超亲水处理过的第一毛细层4,使其汽化核心数大大增加,显著提高了沸腾传热系数。传热介质汽化后的气态工质遇到温度较低的换热腔2后冷凝,进而热量被换热工质带走。由于第一壳体部分11与待换热设备部件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可提升待换热设备制冷时的温降速率,同时保证待换热设备各部件的温度一致性。
当待换热设备各部件温度不均衡时,与高温待换热设备部件相接触的第一壳体部分11为热端,与温度较低的待换热设备部件相接触的第一壳体部分11为冷端,传热介质吸收热端的热量形成饱和蒸汽,饱和蒸汽在微小压差的作用下向冷端移动,遇到与温度较低的待换热设备部件相接触的第一壳体部分11后冷凝释放热量,为温度较低的待换热设备部件加热。由于饱和蒸汽在遇到与温度较低的待换热设备部件相接触的第一壳体部分11后就会发生冷凝,液化为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在重力作用或毛细作用下,回流并再次与温度较高的第一壳体部分11接触,再次发生汽化。上述过程不断重复,从而实现待换热设备中高温部件与其余低温部件之间的高效传热。
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公开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均温外壳尽可能多的与待换热设备表面相接触,增大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通过在均温外壳内开设处处相连通的换热腔和多个传热腔,并在其内充注传热介质,可保证待换热设备各部件之间温度的均衡性,此外,在均温腔内设置内流通换热工质的换热器,通过传热介质和换热工质的两级相变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保证了待换热设备温度的一致性。该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实现了待换热设备高效且快速的加热、制冷及待换热设备各部件之间的热均衡。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组6和用于均衡电池组6温度场的热管理设备,热管理设备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如图5所示,电池组6的电池单体设置于两两传热腔之间,详细的,电池单体的底部与面积较大的两侧表面分别与均温外壳的第二壳体部分、第一壳体部分相接触,使均温外壳尽可能多的与电池单体表面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电池组也称为电池。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主要包括均温外壳及其内充注的传热介质,其结构和原理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电池热管理系统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前述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池热管理系统,可通过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对电池组6进行热管理,根据电池组6在不同工况下的需求,主要实现加热、制冷、热均衡功能。同时,还可根据电池组6的工作环境温度需求,通过控制均温腔内的真空度,使传热介质在合适的范围内相变,以为电池组6提供相应合适的工作环境温度。
以下结合图5所示,以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电池热管理系统为例,对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加热、制冷、热均衡功能进行详述。
加热模式:冬季电池组6需要加热时,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由换热器5工质进口进入换热器5,冷凝向均温腔内放出热量,均温腔中换热腔内的传热介质吸收热量形成饱和的气态工质,气态工质在微小压差的作用下向上移动,遇到较冷的均温外壳冷凝放出热量,热量由均温外壳以导热的方式传递给电池组6进行加热。且由于传热腔内壁上未设置第一毛细层的部分进行超疏水处理,因此凝结液在未设置第一毛细层的传热腔内壁上为珠状凝结方式,其与膜状凝结相比,具有更高的冷凝效率。凝结液在吸液芯的毛细作用或重力作用下重新流回换热腔进行下一次循环。由于均温外壳中第一壳体部分与电池面积较大的侧面接触,因此可提升电池加热时的温升速率,同时保证电池的温度一致性。其中,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高压储液罐、热泵系统中从压缩机排出的气体。
制冷模式:夏季车辆行驶过程中或者电池处于快充模式下,电池组6需要散热时,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由换热器5的工质进口进入换热器5,吸收均温腔中的热量蒸发,与其接触的第二换热部分为低温壁面。同时,传热腔中的传热介质经由第一壳体部分吸收电池组6的热量汽化,且由于在第一壳体部分的传热腔内壁上设置有超亲水处理过的第一毛细层,其汽化核心数大大增加,显著提高了沸腾传热系数。传热介质汽化后的气态工质遇到温度较低的第二换热部分后冷凝,进而热量被换热工质带走。由于第一壳体部分是与电池面积较大的侧面接触,因此可提高电池散热时的温降速率,同时保证电池的温度一致性。其中,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低压储液罐、热泵系统中从电子膨胀阀出口流出的低温低压湿蒸汽。
热均衡模式:电池组6包括电池单体61、电池单体62、电池单体63、电池单体64、电池单体65、电池单体66,在停车模式下,假设电池单体61和电池单体62的温度较高,其余电池单体的温度较低,则与电池单体61和电池单体62相接触的第一壳体部分表面为热端,传热介质吸收热端的热量形成饱和蒸汽,饱和蒸汽在微小压差的作用下向冷端移动,遇到与其余电池单体相接触的第一壳体部分表面(低温面)后冷凝,将热量释放给其余电池单体,为其余电池单体加热。气态制冷剂遇到与温度较低的电池单体相接触的第一壳体部分表面就会发生冷凝,液化为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在重力作用或毛细作用下,回流并再次与温度较高的第一壳体部分表面接触,再次发生汽化。上述过程不断重复,实现电池单体61和电池单体62与其余电池单体之间的高效传热。
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公开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将电池的工作环境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使电池在冬季寒冷气候下能够正常使用,不会降低其活性,有效利用电量,节约能源,并保证电池温度不会过高,避免由于电池温度过高对电池内部结构造成永久性破坏的问题,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及寿命。同时,保证电池组各单体之间以及电池单体内部各处温度的一致性,提高了电池寿命及使用的安全性。
需注意的是,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最后需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均温外壳;所述均温外壳包括多个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多个所述第一壳体部分呈并联排列,且分别与所述第二壳体部分相连;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内开设有换热腔;每个所述第一壳体部分内均开设有与所述换热腔相连通的传热腔;所述传热腔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毛细层;每个所述第一毛细层均从传热腔靠近换热腔的一端延伸至传热腔远离换热腔的一端;所述换热腔、传热腔内充注有传热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内设置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内流通有换热工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毛细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毛细层的表面为超亲水处理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蛇形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两端穿设至所述换热腔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层的表面为超亲水处理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两所述第一毛细层之间的所述传热腔的内壁上设置有超疏水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传热腔为真空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和多个所述传热腔内均分别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支撑柱。
10.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和用于均衡电池组温度场的热管理设备;所述热管理设备为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所述电池组的电池单体设置于两两所述传热腔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43448.1U CN214589014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及电池热管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43448.1U CN214589014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及电池热管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589014U true CN214589014U (zh) | 2021-11-02 |
Family
ID=78363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43448.1U Active CN214589014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及电池热管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58901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43159A (zh) * | 2021-12-21 | 2022-03-25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分布式冷却的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
CN115548523A (zh) * | 2022-09-30 | 2022-12-30 |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包及储能设备 |
-
2021
- 2021-09-27 CN CN202122343448.1U patent/CN21458901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43159A (zh) * | 2021-12-21 | 2022-03-25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分布式冷却的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
CN114243159B (zh) * | 2021-12-21 | 2023-08-08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分布式冷却的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
CN115548523A (zh) * | 2022-09-30 | 2022-12-30 |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包及储能设备 |
CN115548523B (zh) * | 2022-09-30 | 2024-01-23 |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包及储能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06895B (zh) | 电池组的冷却方法及带有冷却装置的电池组 | |
CN214589014U (zh) | 一种温度均衡的热管理设备及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105452025B (zh) | 用于电池的温度控制器 | |
CN111326822B (zh) | 一种相变冷却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111883876B (zh) | 一种相互连通的模块化电池模组浸没式液冷系统 | |
US20240116327A1 (en) | Electrical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based on self-circulating gas-liquid phase change cold plate | |
CN111076591A (zh) | 一种用于电池堆冷却的多蒸发表面共用冷凝腔的平板热管 | |
CN114583324A (zh) | 基于极耳散热的直冷式电池组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 |
CN106403073A (zh) | 一种冷却装置 | |
CN116231151A (zh) | 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114976355A (zh) | 一种动力电池包散热保温装置 | |
CN220021275U (zh) | 冷却板、动力电池总成、热管理系统和用电装置 | |
CN109509852A (zh) | 电池包 | |
CN103776204B (zh) | 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蒸发器 | |
WO2024087564A1 (zh) | 一种基于高导热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系统 | |
CN205980444U (zh) | 一种换热装置和具有该换热装置的储液箱以及热水器 | |
CN115551309A (zh) | 一种均热板水冷散热器结构 | |
CN214589013U (zh) | 基于两级相变换热的热管理设备、电池设备及电子设备 | |
CN211451991U (zh) | 一种用于电池堆冷却的多蒸发表面共用冷凝腔的平板热管 | |
CN112615081A (zh) | 汽车电池的冷媒膜式相变温控系统及方法 | |
CN113270662A (zh) | 一种基于全密封和真空相变传热的安全储能电池箱及其制备方法 | |
CN219163507U (zh) | 一种直冷动力电池系统、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 |
CN220121995U (zh) | 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0926229U (zh) | 电池包 | |
CN219642946U (zh) | 一种电池的换热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Room 601, Building 4, Jingwei Hengrun R&D Center, No. 2, Huixiang Road, Zhangjiawo Town, Xiqing District, Tianjin, 300380 Patentee after: Jingwei Hengrun (Tianj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380 Room 308, No. 9, Fengze Road, Xiqing automobile industrial zone (Zhangjiawo Industrial Zone), Xi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Jingwei Hengrun (Tianj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