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1275U - 冷却板、动力电池总成、热管理系统和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板、动力电池总成、热管理系统和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1275U
CN220021275U CN202321359014.3U CN202321359014U CN220021275U CN 220021275 U CN220021275 U CN 220021275U CN 202321359014 U CN202321359014 U CN 202321359014U CN 220021275 U CN220021275 U CN 2200212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ooling plate
liquid
heat
dir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5901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瑞元
蔡耀民
钟日军
陈雪美
乐倩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yang Fudi Battery Co ltd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yang Fudi Battery Co ltd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yang Fudi Battery Co ltd,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yang Fudi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5901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12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12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12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却板、动力电池总成、热管理系统和用电装置,冷却板上形成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相互错开设置;以及,所述冷却板上设置有直冷流道和液冷流道,所述直冷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液冷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处设置直冷流道,在第二区域内设置液冷流道,通过采用两种不同冷却效果的流道,进而提高待换热器件的换热均匀性。

Description

冷却板、动力电池总成、热管理系统和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却板、动力电池总成、热管理系统和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社会对采用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的快充和续航要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动力电池快速降温或加热的需求。当前主流方式是使用冷却液对电池冷却和加热。但由于液冷系统的对流换热系数较低,冷却和加热能力有限且加热时能效低,已不能满足政策和一些极端工况的需求。
相关技术中,动力电池的正负极集流体和连接片通常在两端。冷却工况时,在大倍率充放电时会呈现两端温度高中间温度低的温场分布,使用液冷系统已很难将电芯两端的发热控制在设计温度区间,影响驾乘体验和电池寿命;在加热工况时,电芯两端的辐射和对流散热更强,又会呈现两端温度低中间温度高的温场分布,此时电芯两端需要用更高效的换热方式进行加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冷却板,第一区域处设置直冷流道,在第二区域内设置液冷流道,通过采用两种不同冷却效果的流道,进而提高待换热器件的换热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动力电池总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热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用电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冷却板,所述冷却板上形成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相互错开设置;以及,所述冷却板上设置有直冷流道和液冷流道,所述直冷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液冷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电池总成,第一区域处设置直冷流道,在第二区域内设置液冷流道,通过采用两种不同冷却效果的流道,进而提高待换热器件的换热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为s1,所述冷却板的面积为s2,s1和s2满足关系式:1/10<s1/s2<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直冷流道的宽度小于所述液冷流道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液冷流道设置于所述冷却板的中间位置,所述直冷流道设置于所述冷却板的边缘位置,所述直冷流道设置于所述液冷流道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直冷流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二段连接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之间且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包裹所述液冷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板还包括:直冷进口端头和直冷出口端头,所述直冷进口端头和所述直冷出口端头设置于所述直冷流道的两端且位于所述冷却板的同一侧;以及,所述冷却板还包括:液冷进口端头和液冷出口端头,所述液冷进口端头和所述液冷出口端头设置于所述液冷流道的两端且位于所述冷却板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处的冷却效果大于所述第二区域处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用于冷却电池组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区域用于冷却所述电池组的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电池组在第一位置产热量大于所述电池组在第二位置的产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动力电池总成,包括:托盘;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设置于所述托盘内;所述冷却板,所述冷却板和所述托盘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多个所述电芯的容纳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电池总成还包括:均温板,所述均温板设置于多个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冷凝器、蒸发器和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相互串联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并联设置;动力电池换热系统,所述动力电池换热系统包括:所述动力电池总成、直冷回路和液冷回路,所述直冷回路连通所述直冷流道,所述直冷回路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之间且另一端选择地连接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或出口,所述液冷回路连通所述液冷流道且所述液冷回路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液冷回路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液冷通道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两个第一电子膨胀阀,两个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两端;和/或,所述动力电池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总成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压缩机的进口之间;和/或,所述动力电池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和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机换热系统,所述电机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并联设置且电机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用电装置,包括所述热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简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的结构简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的结构简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电池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电池总成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电池总成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0、热管理系统;
100、动力电池换热系统;
10、动力电池总成;11、托盘;12、电芯;13、冷却板;131、直冷流道;132、液冷流道;133、直冷进口端头;134、直冷出口端头;135、液冷进口端头;136、液冷出口端头;14、均温板;
20、直冷回路;30、液冷回路;60、加热器;40、第二电子膨胀阀;50、第二阀体;
200、空调系统;210、压缩机;220、第一冷凝器;270、蒸发器;230、第一换热器;240、第一电子膨胀阀;250、第一阀体;260、第二冷凝器;
300、电机换热系统;310、第二换热器;320、第六阀体;
410、第一水泵;420、第二水泵;430、第三电子膨胀阀;440、第三阀体;450、第四电子膨胀阀;460、第四阀体;470、第五电子膨胀阀;480、第五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板13,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冷却板13的动力电池总成10、热管理系统1000和用电装置。
参照图4-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板13上形成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相互间隔设置;以及,冷却板13上设置有直冷流道131和液冷流道132,直冷流道131设置于第一区域,液冷流道132设置于第二区域。也就是说,冷却板13上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区域对应直冷流道131,直冷流道131内流通的是空调系统200内的冷却液,第二区域对应液冷流道132,液冷流道132内流通的是冷却液。
其中,制冷剂经由直冷流道131对待换热器件进行快速冷却,冷却液经由液冷流道132对待换热器件的中间进行冷却。即,由于待换热器件的产热不均匀性,即,待换热器件在不同位置处的产热量不同,因此采用两种不同冷却效果的流道,进而提高温度均匀性。具体地,在第一区域处设置直冷流道131,在第二区域内设置液冷流道132。
一般地,待换热器件为电池或者电芯或者电池组。电池产热后需要对其进行降温,因此需要通过冷却板对电池进行冷却处理。
其中,制冷剂可以用R134a、R410a或其他符合使用、环保及其他要求的制冷剂。
由此,第一区域处设置直冷流道131,在第二区域内设置液冷流道132,通过采用两种不同冷却效果的流道,进而提高待换热器件的换热均匀性。
其中,第一区域的面积为s1,冷却板13的面积为s2,s1和s2满足关系式:1/10<s1/s2<1/5。也就是说,由于待换热器件两端高发热区占比待换热器件的整体区域较小,因此仅需少部分流道即可满足冷却需求,即,直冷流道131对应的第一区域的面积相对于第二区域较小,这样不仅可以通过高换热效率的制冷剂在直冷流道131内流通,这样可以快速的将待换热器件两端的热量带走,从而使得换热效率高的同时且流阻小。以及,由于待换热器件的中间区域的散热量少,这样可以通过低换热效率的冷却液在液冷流道132内流通,从而可以方便对待换热器件的中间位置进行散热。
即,液冷流道132和直冷流道131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待换热器件的排布相关。也就是说,当待换热器件在长度方向上延伸时,液冷流道132和直冷流道131在长度方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当待换热器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时,液冷流道132和直冷流道131在宽度方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参照图4-图6所示,直冷流道131的宽度小于液冷流道132的宽度。其中,直冷流道131内流通制冷剂,由于,制冷剂在管路内流通时会发生相变,以及,制冷剂在流经直冷流道131时为液态,此时液态的制冷剂吸收热量并发生相变,即,需要控制直冷流道131的大小,避免由于直冷流道131的宽度大,造成制冷剂的浪费,以及,降低压缩机210的功耗。同理,由于冷却液的换热效率相对较低,以及,冷却液不会发生相变,因此可以将液冷流道132设置的更宽,从而方便冷却液在液冷流道132内的流通,从而有效地提升液冷流道132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4-图6所示,液冷流道132设置于冷却板13的中间位置,直冷流道131设置于冷却板13的边缘位置,直冷流道131包裹液冷流道132。也就是说,直冷流道131设置在液冷流道132的外侧,即,直冷流道131可以对应在待换热器件的边缘位置,以及,液冷流道132可以对应在待换热器件的中间位置,这样可以通过直冷流道131对待换热器件边缘处的高热量区域进行散热,并且通过液冷流道132对待换热器件中间处的低热量区域进行散热。
参照图4所示,直冷流道131包括:第一段1311、第二段1312和第三段1313,第二段连接在第一段和第三段之间且第一段和第二段相互平行设置,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包裹液冷流道132。也就是说,第一段1311、第二段1312和第三段1313设置在液冷流道132的外周侧,这样可以方便直冷流道131和液冷流道132的合理布置,使得冷却板13在水平面上的冷却流道所对应的面积更大,有利于提升冷却板13的散热效率。
以及,如图4和图5所示,冷却板13还包括:直冷进口端头133和直冷出口端头134,直冷进口端头133和直冷出口端头134设置于直冷流道131的两端,即,直冷流道131可以通过直冷进口端头133和直冷出口端头134来与压缩机210连通,进而使得制冷剂可以通过直冷进口端头133和直冷出口端头134在直冷流道131内流通。并且,将直冷进口端头133和直冷出口端头134设置在冷却板13的同一侧,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省冷却板13的空间占用。
以及,冷却板13还包括:液冷进口端头135和液冷出口端头136,液冷进口端头135和液冷出口端头136设置于液冷流道132的两端且位于冷却板13的同一侧。即,液冷流道132可以通过液冷进口端头135和液冷出口端头136来与冷却液循环回路连通,进而使得冷却液可以通过液冷进口端头135和液冷出口端头136在液冷流道132内流通。并且,将液冷进口端头135和液冷出口端头136设置在冷却板13的同一侧,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省冷却板13的空间占用。
进一步地,直冷进口端头133和直冷出口端头134以及液冷进口端头135和液冷出口端头136可以设置在冷却板13的同一侧,这样可以节省冷却板13以及冷却板13上的直冷进口端头133、直冷出口端头134、液冷进口端头135和液冷出口端头136的空间占用,即,这样可以有效地的节省冷却板13的空间占用。
其中,第一区域处的冷却效果大于第二区域处的冷却效果。也就是说,直冷流道131设置于第一区域,液冷流道132设置于第二区域,即,液冷流道132中的冷却液只需流经待换热器件中部的低发热区,经第一水泵410驱动进入第一换热器230,被第一换热器230另一侧的制冷剂冷却再回到动力电池换热,使待换热器件的工作温度维持在目标区间。又由于,液冷回路30的热负荷降低了,冷却液的流量和第一水泵410选型都可以降低,既有技术优势又有成本优势。
又或者,所述第一区域用于冷却电池组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区域用于冷却所述电池组的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电池组在第一位置产热量大于所述电池组在第二位置的产热量。即,第一区域处的待换热器件的产热量大于第二区域处的待换热器件的产热量。待换热器件两端的高发热区被冷却板13边缘的直冷流道131覆盖和冷却,换热系数高,载冷量高,换热效率高,且由于待换热器件两端高发热区占比较少,因此仅需少部分流道即可满足冷却需求,换热效率高且流阻小。并且,制冷剂的换热效率要大于冷却液的换热效率,由此,制冷剂可以对应待换热器件产热量大的区域,从而可以将热量快速的带走。
参照图4-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实施例的动力电池总成10包括:托盘11、多个电芯12和冷却板13,多个电芯12设置于托盘11内,冷却板13固定于托盘11,且冷却板13和托盘11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多个电芯12的容纳空间。其中,冷却板13可以设置在电芯12的上方,冷却板13的一侧形成有散热区域,多个电芯12位于散热区域内,即,可以通过冷却板13来对多个电芯12进行散热。
如此,当冷却板13应用在动力电池总成10上时,待换热器件可以为电芯12。
具体地,制冷剂经由直冷流道131对动力电池的电芯12的两端进行快速冷却,冷却液经由液冷流道132对动力电池的电芯12的中间进行冷却。一方面,液冷回路30中的冷却液只需流经电芯12中部的低发热区,经第一水泵410驱动进入第一换热器230,被第一换热器230另一侧的制冷剂冷却再回到动力电池换热,使动力电池总成10的工作温度维持在目标区间。又由于,液冷回路30的热负荷降低了,冷却液的流量和第一水泵410选型都可以降低,既有技术优势又有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电芯12两端的高发热区被冷却板13边缘的制冷剂流道覆盖和冷却,换热系数高,载冷量高,换热效率高,且由于电芯12两端高发热区占比较少,因此仅需少部分流道即可满足冷却需求,换热效率高且流阻小。
冷却板13的位置不局限于电芯12的顶部,也可布置在电芯12的中部和底部等位置。
以及,参照图5所示,动力电池总成10还包括:均温板14,均温板14设置于多个电芯12和冷却板13之间。其中,均温板14可以将聚集在热源表面的热流迅速传递并扩散到大面积的冷凝表面上,从而促进热量的散发,降低电芯12表面的热流密度,即,均温板14可以将电芯12产生的局部热量散发至均温板14的整个表面。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均温板14采用金属板,例如铝板,铜板等。金属板可以将电芯产生的热传递到冷却板中,以提高温度的散热效率。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均温板14是一个内壁具有微细结构的真空腔体,通常由铜制成。当热由热源传导至蒸发区时,腔体里的冷却液在低真空度的环境中受热后开始产生冷却液的汽化现象,此时吸收热能并且体积迅速膨胀,气相的冷却介质迅速充满整个腔体,当气相工质接触到一个比较冷的区域时便会产生凝结的现象。借由凝结的现象释放出在蒸发时累积的热,凝结后的冷却液会借由微结构的毛细管道再回到蒸发热源处,此运作将在腔体内周而复始进行。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000,包括:空调系统200和动力电池换热系统100,空调系统200包括:压缩机210、第一冷凝器220、蒸发器270和第一换热器230,压缩机210、第一冷凝器220和蒸发器270相互串联设置,第一换热器230和第一冷凝器220并联设置。以及,动力电池换热系统100包括:动力电池总成10、直冷回路20和液冷回路30,直冷回路20连通直冷流道131,直冷回路2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冷凝器220和蒸发器270之间且另一端选择地连接与压缩机210的进口或出口,液冷回路30连通液冷流道132且液冷回路30连接于第一换热器230。
即,在开启动力电池冷却和空调模式时:制冷剂被压缩机210做工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从第二冷凝器260出来后变成高温高压液体,经第五电子膨胀阀470节流后分为3路:第1路进入蒸发器270对乘员舱冷却,第2路进入第一换热器230对冷却液进行降温,第3路制冷剂经由直冷回路20和直冷流道131对动力电池电芯12的两端进行快速冷却。然后,三路气态制冷剂合并进入气液分离器,回到压缩机210被第二次压缩,进行循环。一方面,液冷回路30中的冷却液只需流经电芯12中部的低发热区,经第一水泵410驱动进入第一换热器230,被第一换热器230另一侧的制冷剂冷却再回到动力电池换热,使动力电池总成10的工作温度维持在目标区间。
由于,液冷回路30的热负荷降低了,冷却液的流量和第一水泵410选型都可以降低,既有技术优势又有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电芯12两端的高发热区被冷却板13边缘的制冷剂流道覆盖和冷却,换热系数高,载冷量高,换热效率高,且由于电芯12两端高发热区占比较少,因此仅需少部分流道即可满足冷却需求,换热效率高且流阻小。
其中,参照图1和图3所示,液冷回路30还包括:加热器60,加热器6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230和液冷通道之间。即,在第一换热器230和液冷通道之间设置加热器60,这样在动力电池总成10需要加热时,控制加热器60启动。具体地,开启动力电池加热模式时,第一换热器230所在支路断开,即液冷回路30不能通过第一换热器230实现和空调系统200的换热。另外,一方面液冷回路30中的加热器60以低功率开启(电芯12中部冷负荷小)加热低温冷却液,经第一水泵410驱动,高温冷却液进入动力电池总成10的冷却板13的中部液冷流道132区域对电芯12中部加热;另一方面,经压缩机210做功压缩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第一冷凝器220进入动力电池总成10的冷却板13的两端直冷流道131,通过冷凝相变释放潜热和一部分显热,对电芯12两端冷负荷最高的区域进行快速加热升温,以快速达到大倍率充电的温度区间。
由此,在动力电池加热模式时,通过空调系统200以及加热器60运行下的液冷回路30实现对动力电池总成10的加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对电芯12两端冷负荷最高的区域进行快速加热升温,还可以通过加热器60对电芯12中间冷负荷较低的区域进行升温,从而有效地降低压缩机210的功耗。
以及,参照图1-图3所示,空调系统200还包括:两个第一电子膨胀阀240,两个第一电子膨胀阀24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230的两端。其中,第一电子膨胀阀240可以结合制冷节的过热程度,来决定第一电子膨胀阀240的开度多少,从而有效的调节进入到第一换热器230内的制冷剂量,让第一换热器230内的制冷剂和第一换热器230的热负荷能够匹配。以及,当第一换热器230的热量出现增加的情况,这时第一电子膨胀阀240会增加其开度,制冷剂的流量也就会随之增加。相反,制冷剂的流量聚会出现减少。
同理,动力电池换热系统100还包括:两个第二电子膨胀阀40,两个第二电子膨胀阀40设置于动力电池总成10的两端。第二电子膨胀阀40可以结合制冷节的过热程度,来决定第二电子膨胀阀40的开度多少,从而有效的调节进入到动力电池总成10内的制冷剂量,让动力电池总成10内的制冷剂和动力电池总成10的热负荷能够匹配。以及,当动力电池总成10的热量出现增加的情况,这时第二电子膨胀阀40会增加其开度,制冷剂的流量也就会随之增加。相反,制冷剂的流量聚会出现减少。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3所示,空调系统200还包括:第一阀体250,第一阀体250设置于其中一个第一电子膨胀阀240和压缩机210的进口之间。其中,通过第一阀体250可以控制第一换热器230所在支路的通断,即,当第一阀体250开启时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一换热器230,当第一阀体250关闭时,制冷剂不能通过第一换热器230。
同理,动力电池换热系统100还包括:第二阀体50,第二阀体50设置于其中一个第二电子膨胀阀40和压缩机210的出口之间。即,第二阀体50设置在压缩机210的出口和其中一个第二电子膨胀阀40之间,即第二阀体50可以控制制冷剂流经直冷回路20时的方向。例如,在热管理系统1000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二阀体50关闭,此时制冷剂会流经第一冷凝器220后分为三部分,分别进入蒸发器270所在支路、第一换热器230所在支路和直冷回路20。又例如,在热管理系统100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二阀体50开启,制冷剂会在压缩机210出口处分为两路,分别进入第一冷凝器220和直冷回路20。
具体地,第一阀体250和第二阀体50可以为电磁阀或者电子膨胀阀,此处不做限制。
其中,第一冷凝器22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阀体440和第三电子膨胀阀430,即,第三阀体440可以控制第一冷凝器220的导通,即,当第三阀体440开启时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一冷凝器220,当第三阀体440关闭时,制冷剂不能通过第一冷凝器220。以及,第三电子膨胀阀430可以结合制冷节的过热程度,来决定第三电子膨胀阀430的开度多少,从而有效的调节进入到第一冷凝器220内的制冷剂量,让第一冷凝器220内的制冷剂和动力电池总成10的热负荷能够匹配。
以及,蒸发器270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阀体460和第四电子膨胀阀450,即,第四阀体460可以控制蒸发器270的导通,即,当第四阀体460开启时制冷剂可以通过蒸发器270,当第四阀体460关闭时,制冷剂不能通过蒸发器270。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450可以结合制冷节的过热程度,来决定第四电子膨胀阀450的开度多少,从而有效的调节进入到蒸发器270内的制冷剂量,让蒸发器270内的制冷剂和动力电池总成10的热负荷能够匹配。
此外,空调系统200还包括:第二冷凝器260,其中第二冷凝器260设置于车头,即第二冷凝器260可以对发动机进行散热。进一步地,在第二冷凝器260的两端设置有第五阀体480和第五电子膨胀阀470,即,第五阀体480可以控制第二冷凝器260的导通,即,当第五阀体480开启时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二冷凝器260,当第五阀体480关闭时,制冷剂不能通过第二冷凝器260。以及,第五电子膨胀阀470可以结合制冷节的过热程度,来决定第五电子膨胀阀470的开度多少,从而有效的调节进入到第二冷凝器260内的制冷剂量,让第二冷凝器260内的制冷剂和动力电池总成10的热负荷能够匹配。
此外,热管理系统1000还包括:电机换热系统300,电机换热系统300包括:第二换热器310,第二换热器310和第一冷凝器220并联设置且电机和第二换热器310换热。也就是说,当电机需要加热或降温时,控制冷却液流经第二换热器310,使得电机和第二换热器310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对电机的加热或降温。例如,当电机需要降温时,可以控制第六阀体320开启,这样使得冷却液可以分为四路,分比进入蒸发器270所在支路、第一换热器230所在支路、电机换热系统300和直冷回路20,进而可以通过制冷剂和第二换热器310的换热实现对电机的降温。又例如,当需要回收电机余热时,制冷剂在流经直冷回路20后,被电芯12两端冷却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变成中温中压的液体制冷剂后,经由第六阀体320和第二换热器310吸收电机余热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压缩机210做功压缩再次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行下一次加热循环。
以及,电机换热系统300还包括:第二水泵420,第二水泵420用于驱动冷却液在第二换热器310循环流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用电装置,包括热管理系统1000。其中,用电装置可以为车辆或者储能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上形成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相互错开设置;以及,
所述冷却板上设置有直冷流道和液冷流道,所述直冷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液冷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为s1,所述冷却板的面积为s2,s1和s2满足关系式:1/10<s1/s2<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冷流道的宽度小于所述液冷流道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流道设置于所述冷却板的中间位置,所述直冷流道设置于所述冷却板的边缘位置,所述直冷流道设置于所述液冷流道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冷流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二段连接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之间且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包裹所述液冷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直冷进口端头和直冷出口端头,所述直冷进口端头和所述直冷出口端头设置于所述直冷流道的两端且位于所述冷却板的同一侧;以及,
所述冷却板还包括:液冷进口端头和液冷出口端头,所述液冷进口端头和所述液冷出口端头设置于所述液冷流道的两端且位于所述冷却板的同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处的冷却效果大于所述第二区域处的冷却效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用于冷却电池组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区域用于冷却所述电池组的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电池组在第一位置产热量大于所述电池组在第二位置的产热量。
9.一种动力电池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托盘;
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设置于所述托盘内;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所述冷却板和所述托盘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多个所述电芯的容纳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电池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温板,所述均温板设置于多个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板之间。
11.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冷凝器、蒸发器和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相互串联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并联设置;
动力电池换热系统,所述动力电池换热系统包括:权利要求9-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总成、直冷回路和液冷回路,所述直冷回路连通所述直冷流道,所述直冷回路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之间且另一端选择地连接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或出口,所述液冷回路连通所述液冷流道且所述液冷回路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回路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液冷通道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两个第一电子膨胀阀,两个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两端;和/或,
所述动力电池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总成的一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压缩机的进口之间;和/或,
所述动力电池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和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换热系统,所述电机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并联设置且电机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
16.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CN202321359014.3U 2023-05-30 2023-05-30 冷却板、动力电池总成、热管理系统和用电装置 Active CN2200212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59014.3U CN220021275U (zh) 2023-05-30 2023-05-30 冷却板、动力电池总成、热管理系统和用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59014.3U CN220021275U (zh) 2023-05-30 2023-05-30 冷却板、动力电池总成、热管理系统和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1275U true CN220021275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83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59014.3U Active CN220021275U (zh) 2023-05-30 2023-05-30 冷却板、动力电池总成、热管理系统和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12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98144B1 (ko) 전기자동차의 배터리 팩 열관리 장치 및 열교환 모듈
CN110774863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间接式热泵的整车热管理系统
US20240116327A1 (en) Electrical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based on self-circulating gas-liquid phase change cold plate
US10910684B2 (en) Machine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WO2022022463A1 (zh) 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3649277U (zh) 电动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08417926B (zh) 动力电池组件及电动汽车
CN113561731B (zh)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和电动车
US10720684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battery
CN113997753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1592161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间接式热泵的整车热管理系统
CN218677306U (zh) 一种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KR20210136642A (ko)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히트펌프 시스템
CN218400117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20021275U (zh) 冷却板、动力电池总成、热管理系统和用电装置
CN216033622U (zh)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6565384A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系统
CN111251801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2693363A (zh) 一种纯电动卡车整车热管理系统
CN216761383U (zh) 一种热泵系统
CN216401111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US20230147794A1 (en) Vehicle cabin and rechargeable energy storage system heating
CN216750052U (zh) 热管理装置以及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20281077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6085038U (zh) 热管理装置及电动车辆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